⑴ 為什麼英法兩國是世仇
英法世仇開始於諾曼征服,至1336年,雙方一直有大大小小的沖突,1336年,英王愛德華三世要求繼承法國王位,被法王菲利普六世拒絕,百年戰爭爆發,百年戰爭以法國最終勝利告終,英國喪失了所有歐洲大陸領地,後來的七年戰爭和拿破崙戰爭英法都是死敵,到了二戰,法國被德國打敗,英國作為盟友仍然不忘削弱法國,集結艦隊悍然襲擊了法國艦隊,因此英法世仇的程度要遠大於德法
⑵ 法國和德國兩個有世仇的國家,為什麼後來會合作
到目前為止,盡管歐盟出現了英國脫歐這樣的挫折,但是歐盟的整體發展趨勢還是不錯的,仍熱是世界上聯合程度最高的區域性組織。歐盟在法國和德國兩架馬車的帶動下,整體發展形勢還是比較好的,法德是歐盟的大腦和中堅。不看歷史的人們絕不會想到歷史上法德是世仇,戰爭恩怨持續了幾百年。
1944年,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大國,根據自己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和利益考量將世界分為了兩半,整個歐洲成為了一片廢墟,如果德國和法國想要重振歐洲雄風,二者必須聯合起來,否則就會成為被美國或者被蘇聯凌辱的對象。冷戰的形勢迫使他們必須走到一起。為了解決兩國最為重要 的爭端邊境煤鐵資源問題,他們建立了一個超越國家主權的經濟結構煤鋼共同體,運行很完美,為之後兩國經濟的進一步深入和全面合作奠定了基礎,這就是有名的舒曼計劃。法國外長舒曼因很好地化解德法矛盾使歐洲聯合起來而被稱之為歐洲聯盟之父。現在的歐盟就是在煤鋼共同體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聯合壯大起來的。
⑶ 英法為什麼是世仇
英國和法國的仇怨由來已久,如果說德法是死敵的話,英法就是「世仇」。從十一世紀起兩國就在爭斗,以致釀成了曠日持久的英法百年戰爭。
即使到了近代,兩國的關系仍然非常緊張,作為第一殖民帝國和第二殖民帝國,英國和法國一直在明爭暗鬥,斗爭從歐洲蔓延到了世界各地,從歐洲一直打到北美,從中東一直打到印度。
不過一戰後,這對宿敵卻突然握手言和,不僅摒棄了前嫌,而且還綁到了一起,成為了同進同退的鐵桿盟友。
英法百年戰爭的起因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於是出現了繼承問題。英王愛德華三世的母親是查理四世的姐姐,所以他便以自己是和法王血緣最親近的男性親屬為由要求法國王位,然而遭到了拒絕,因為法蘭西不承認女性的王位繼承權。
如此一來,瓦盧瓦伯爵腓力得以繼承王位,即腓力六世。腓力六世繼承王位後,便將手伸向了佛蘭德地區,這種行為侵害了英國商人在這一地區的利益。
作為報復,愛德華三世下令禁止向法國出口羊毛,並且在1337年的時候愛德華三世自稱為法蘭西國王,腓力六世一怒之下收回了英王在法國的全部領土,由此引發了戰爭。
這場戰爭看似是一場因王位繼承而引發的戰爭,但實際上有著更深層的原因。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了英格蘭,從這時起英國國王便在英格蘭海峽兩岸均控制著大量的土地。
等到英國金雀花王朝時期,英格蘭國王一度在歐洲大陸上控制著將近半個法國的領土,這樣的情況無疑嚴重的威脅了法國的王權。雖然在失地王約翰時期,英格蘭丟掉了在大陸上的許多領土,但是依舊有一些剩餘的土地。
這也無疑使英法兩國產生了矛盾,一方面是英王希望重新奪回曾經擁有的土地;另一方面是法王希望統一全國,徹底將英格蘭的勢力趕出大陸。
⑷ 據說英國和法國是世仇,這句話有哪些依據呢
說起英法,我們大多數都認為這兩個國家關系非常好。之所以這樣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一戰和二戰的時候這兩個國家兩次結盟。所以大家都認為這個國家很好,要不然也不會在一起兩次結盟。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這兩個國家不但關系不好,而且可以說是世仇。
不過雖然這樣,法國也一直在和英國暗中較勁,不過要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威廉二世政策出現了問題,當時德國是極有可能和法國結盟一起打英國的。即使到二戰之後英法還是一直互相看不起的。當年成立歐共體的時候就是因為法國的阻止,英國才一直沒有加入進去的。可以說到目前還是互相看不起。
⑸ 法德世仇四,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什麼是法國的雪恥之戰
法德兩國一直都有摩擦,普法戰爭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成為了世仇,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為主戰場,最後德國戰敗,法國一雪前恥。
為了報復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戰敗,法國主張嚴懲德國。一戰後,簽訂了對德國極為嚴苛的《凡爾賽和約》,條約要求德國割地賠款,德國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凡爾賽合約》並沒有採納法國瓦解德國的建議。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被以法國等國為首的協約國打敗,並且簽訂了苛刻的條約,法國一雪前恥。
普法戰爭法國所受的屈辱在一戰後已經撫平。
⑹ 英法為什麼是世仇
在歐洲歷史上,英法兩國的關系可以說是占據了很大一部分篇章,他們既曾主導著歐洲的政治秩序,又在曾經全球殖民地圈佔中爭奪「扛把子」的位置,雙方實力都十分強大,也因此造成了彼此間長達百年的互相仇視。
英法仇恨的緣由:
公元9世紀時,一部分從北歐來的日耳曼族中一支部落諾曼人抵達法國,他們憑借著優秀的武力和戰績,在10世紀時得到法國國王查理三世的認可,查理三世將今法國諾曼底半島一帶封給了諾曼人首領,讓其建立起諾曼底公國,自公國被建立後,歷代公爵都十分會打理這個國家,不僅順利平息內亂,還擴大了公國的疆土,讓諾曼底公國成為了法國最強大的地區。
1066年,新一任諾曼底公爵威廉率軍跨越英吉利海峽,征服了英格蘭,並加冕為英王,稱威廉一世,從這里我們不難發現,此時的英國是處在法國的治理下的,英王威廉一世還是受封於法王的。所以早期的英國在威廉及其後代的金雀花王朝的統治下與法國的陪同下度過了三百多年,而在這期間,不斷壯大的英國與法國間的矛盾也在逐漸加深。
14世紀初,法國王位繼承問題浮現。1316年,法王腓力四世有三個兒子,但他們都沒有留下任何男性繼承人,按照血緣關系來說,法王王冠應該落在腓力的外孫頭上。作為當時唯一在世的腓力四世的子女伊莎貝拉(愛德華三世母親),其子愛德華三世擁有繼承法王的權利的。
然而這位愛德華三世卻又是英國國王,法國貴族怎麼可能容忍一個英王來當法國的王。於是,他們便一致要求將王位傳予其堂兄、瓦盧瓦王朝的腓力六世,可這個要求對於愛德華三世而言怎麼可能會同意?於血統而言,他更為親近,於權勢而言,他更不應該退讓。
1377年,腓力六世以愛德華「抗命」為由沒收了英王在阿基坦的領地,而這塊領地是愛德華在法國的主要領地,為此,雙方展開的爭斗,兄弟關系決裂。1340年,愛德華宣告鑒於與腓力的血緣關系,自己才是正牌的法國國王,此後的400年裡,只要是公開的禮儀場合,英國王室都會反復重申愛德華的這項聲明。
就這樣一場關於法王的爭奪戰打響了,這一打就是百年時間,雖然結局是法國贏了,可也失去了英國這位兄弟,將雙方的關系演變為了世仇。
⑺ 法國與德國在歷史上有那些仇恨
更早的我不太清楚,在拿破崙時期,普魯士曾作為反法聯盟的一個成員,多次與法國交戰,但是都失敗了;後來法國遠征俄國失敗,才被打敗。之後德國謀求統一,法國當然不喜歡一個統一的德國,後來普法戰爭爆發,法國戰敗,德國乘勢統一,還弄了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再後來,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德法戰場是歐洲的戰爭主體,德國失敗,結果被法國乘勢打壓,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德國人對法國的仇恨,也為希特勒上台埋下禍根。二十年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再次滅了法國,直到二戰結束,法國才得以重新立國。有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悲劇,各國吸取教訓,沒有過分打壓德國,才使得德法兩國民族仇恨消除。至於現在可能有些不同意見,純屬正常了。
⑻ 法國和德國有過什麼恩怨為何至今都是死敵
法國和德國都是歐洲地區的強國,但是雙方卻非常不對付,我們其實都認為英國和德國之間苦大仇深,但是世界上英德之間發生的沖突數量遠遠沒有德法之間發生的多。其實法國和德國之所以成為死敵的原因也非常簡單。首先就是雙方都是歐陸大國,陸軍力量強大,所以雙方對對方的警惕性都非常高,自然容易發生摩擦。其次就是法國和德國總共打過三次重大戰爭,互有傷亡。最後就是隨著歐洲一體化的進展,歐盟的建立,法國和德國的矛盾逐漸開始進行了化解,而且雙方也在各個領域開始了合作。
最後就是隨著歐洲一體化的進展,歐盟的建立,法國和德國的矛盾逐漸開始進行了化解,而且雙方也在各個領域開始了合作。由於二戰之後,歐洲各個國家元氣大傷,最終導致了歐洲開始選擇抱團取暖,放下原來的仇恨和恩怨。所以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開啟,法國和德國這對綿延了多年的冤家也終於重歸於好。
⑼ 有人說英國與法國是世仇而且戰爭不斷,是這樣嗎為什麼
國際關系錯綜復雜,每個國家在外交時都努力爭取自己國家利益的最大化。「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十九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一句話,成為了英國外交的立國之本。
法國一直認為自己是老大,英國就是一個島國,看不起英國,而英國同樣也看不起法國,兩者雖相看兩厭,但在國際大勢下該合作還是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