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二戰德國法國怎麼結怨的

二戰德國法國怎麼結怨的

發布時間:2022-10-06 19:48:23

⑴ 一戰、二戰德國都堅持打法國,法國到底怎麼得罪德國了

在一戰、二戰中我們能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德國太熱衷於打法國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已經准備好東擴了,慕尼黑陰謀、綏靖政策、閃擊波蘭這一系列行為明顯看出德國的主要擴張方向是向東,結果德國掉頭攻打法國,為什麼德國偏偏還要掉頭回來打法國?

而且縱觀法德歷史,德國都在堅持打法國,普法戰爭、一戰、二戰皆如此。什麼仇什麼怨,法國到底怎麼得罪德國了,德國寧可兩線作戰也要打法國的原因是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法、德兩國的矛盾是如何形成的。

德國的將軍(卡爾·豪斯霍費爾)受“生存空間”的概念影響,他認為生存空間是一個國家、民族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國家、民族掠奪更多的生存空間是合理的。雖然這是一戰過後的言論,但是在一戰前這個思想就在德國人的腦海里紮根了。在普魯士試圖統一神聖羅馬帝國時,拿破崙·波拿巴向普魯士索取土地,態度很明顯,你不給我土地我就干你。

如果答應了拿破崙·波拿巴的條件,那麼德國人的生存空間就會減少,所以俾斯麥斷然拒絕了拿破崙·波拿巴。隨後拿破崙·波拿巴發動戰爭,阻止普魯士統一神聖羅馬帝國,這場戰爭就叫“普法戰爭”。普魯士取得了此次戰爭勝利,於是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辦了加冕儀式,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

⑵ 為什麼法國和德國是歷史上的宿敵

因為德國的前身德意志地區在法國國土所在位置以東,一個地區聯盟的崛起勢必成為法國在之後百年最為強勁的對手,而這個聯盟的主導者,叫做普魯士。

1866年,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打敗奧地利後,這場兄弟間的對決也讓奧地利無法再與普魯士爭奪德意志地區的主導權。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成為了阻礙德意志實現統一的最後障礙。因而德意志要實現統一,法國必定會是跳出來予以反對的勢力之一。這就是後來的歷史事件——普法戰爭。

1866年的普奧戰爭的勝利嚴重威脅到法國在歐陸的霸權。關於法德兩國的關系,其實尚未至戰爭階段,普魯士王國國王威廉一世曾回復法國稱德法兩國仍應展開會議商討阿爾薩斯等地的歸屬,而俾斯麥斷然拒絕了會議,使拿破崙三世十分憤怒,因而挑起普法戰爭。

(2)二戰德國法國怎麼結怨的擴展閱讀:

公元800年,法蘭克人首領查理曼建立了東自易北河和多瑙河,西至大西洋,南起比利牛斯山和義大利,北至北海的龐大帝國。查理曼死後,他的三個孫子在公元843年通過《凡爾登條約》三分帝國,由此形成了後來的德意志、法蘭西和義大利三國的雛形。

本是同根生的法國和德國在千年之後成為歐洲大陸上一對難以化解的宿敵,兩國的恩怨持續百年之久。1995年4月27日,德國統一後的總統羅曼·赫爾佐克在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舊址舉行的紀念集中營解放50周年集會上發表演說,提醒全體德國人絕對不要忽視或忘記法西斯德國犯下的罪行。

在演說中,赫爾佐克向全世界表示:法西斯德國寫下的一段殘害人類的黑暗歷史,永遠是德國的羞恥。

⑶ 二戰前,德國法西斯是如何煽動對外仇恨的呢

內部矛盾是事物的變化的根本原因,內部矛盾有時候很難解決,就需要外部矛盾的力量緩解內部矛盾。只有在面對外部矛盾時,國家與人民之間才會暫時放下內部矛盾。

文章寫到這里大家可以看出,其實德國人民的對外仇恨情緒都是來自以法國為首的歐洲眾國對德國的壓迫而產生的,納粹政府只是把這種情緒引導放大了一些。後來二戰的爆發,也是納粹政府以恢復民族尊嚴為由而展開的。

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與法國發生戰爭的資料

二戰法德的矛盾可以從一戰說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與義大利、奧匈帝國結成同盟國,而法國則與英國、沙皇俄國等結成協約國軍事同盟,一戰以同盟國戰敗告終,法國迫使德國與其簽訂了令德國感到憤怒和屈辱的《凡爾賽條約》。後來二戰爆發,希特勒在侵佔波蘭、丹麥、荷蘭、比利時等一眾小國之後,便刀鋒直逼法國;遺憾的是當時法國高層過於依賴馬奇諾防線(盡管馬奇諾防線在當時堪稱世界數一數二的防禦工事)消極避戰,再加上德國故意製造的德軍准備借道比利時入侵法國(實際上是坦克裝甲集群穿過阿登森林進入法國)的假象,導致法國整個戰略方向出現偏差,在裝甲坦克的碾壓下,法軍以及英國投送到法國的英國遠征軍一路敗退到敦刻爾克,盡管這時候由於希特勒的失誤使得絕大部分英法軍得以逃脫,但法國淪陷之勢已不可避免,在不到短短不到40天的時間里,號稱歐洲陸軍第一強國的法國宣布投降,由主和派貝當組閣,成立名義上的法國維希政府,而實質上早已是受希特勒掌控的傀儡。當時的法國海軍既不願投降德國,又不肯為英國效力,無奈之下做了最悲壯也是最無奈的選擇--自沉。同一時期,當時的主戰派法國戴高樂將軍、二戰後的首任法國總統逃離到英國,在當時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支持下發起「自由法國「運動,號召流亡在世界各地的法國人團結起來為解放法國而戰,這只隊伍的人數並不多,卻配合盟軍參加了北非戰事和後來解放法國第一戰的諾曼底登陸戰並取得勝利。隨著美國的參戰和蘇聯的反攻,德國最終陷入了捉襟見肘的困境直至徹底潰敗。毫無疑問,戰敗後的德國受到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酷的懲罰----領土被美、蘇、英、法四國瓜分。

⑸ 法國和德國的歷史恩怨

法國和德國的歷史上經歷了三場戰爭,即1870年普法戰爭、1918年一戰和1939年二戰,最後隨著歐共體的成立而和解,具體詳情如下:

1、普法戰爭

1852年,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解散了一切政黨,並加冕稱帝自稱拿破崙三世,成為了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締造者。

隨後幾年裡,德意志的著名邦國普魯士在國王威廉一世和「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完成了三次王朝戰爭,從丹麥、奧匈帝國出拿回了自己想要的領土,並通過1870年的普法戰爭成功打敗法國。

俘虜了拿破崙三世,拿破崙第二帝國就此垮台。普法戰爭的後果極為嚴重,法國混亂不堪。法德邊境地區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被迫割讓給了普魯士。

普魯士通過阿爾薩斯和洛林,將自己的魯爾區相聯合,煤鋼合一,國力大大發展。更有甚者,威廉一世和俾斯麥竟然在次年選擇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宣告了德意志帝國的成立,還頒布了《德意志帝國憲法》。

在其他國家的王宮里,宣告了自己國家的建立,而且這個國家還割讓了自己國家的土地,拿走了大量的戰爭賠償,殺死了自己的軍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此刻的法國沒有任何能力跟強大的德意志帝國抗衡,他們只能默默發展,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一舉反攻。他們一等就是四十八年。

2、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作為戰勝國對處於戰敗地位的德國獅子大開口,要求了大量的戰爭賠償,要求德國歸還佔領了四十八年的阿爾薩斯和洛林。

還要求德國解體所有的軍用飛機和設施,還不讓德國擁有超過十萬的陸軍。不僅如此,在法國接壤的土地上建立了裝備齊全火力猛烈的馬奇諾防線,以此抵擋德國。

德國元氣大傷,但法國如此強硬的手段不僅沒有給予德國反省的可能,反而在全德國人民的心中播下了復仇主義的種子。他們只是在默默地等待一個人點燃他們心中的火,然後一發不可收拾的野火燎原。

3、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德國用閃電戰閃擊波蘭,一個月後華沙淪陷,波蘭覆亡。德國在攻陷波蘭後立馬掉轉槍頭兵鋒直指法國。

在傑出將領曼施坦因的帶領下,德國人北上橫掃波蘭和挪威,越過了「飛鳥都無法逾越的阿登山區」,繞過了馬奇諾防線,將法蘭西平遠變成了檢驗閃電戰的試驗場。

6個星期後,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潰敗,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被徹底從地圖上抹掉。二戰結束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再次受到了 審判。

但此刻的法國再也沒有曾經那種報復性的要求了,因為戰爭的受害方永遠都是兩個,誰都不能置身事外。

4、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法德握手言和

1958年,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建立,法德終於放棄了百年恩怨,握手言和,共同為人類的發展而努力。

(5)二戰德國法國怎麼結怨的擴展閱讀:

法國德國歷史上曾是一個國家

幾千年的歐洲土地上,當中有個日耳曼蠻族。有三大蠻族分別是耳曼、斯拉夫人、凱爾特人。法蘭是一支部落 ,西羅馬帝國被打敗,逐漸擴大了實力的法蘭克人。

481 年,部落酋長繼續由克洛維擔任,他開始竭盡全力的擴大實力,日耳曼的大部落給打敗了,匈人、柔人也沒逃過此難。

在那個時候,西羅馬國家的殖民地佔領了歐洲大部分領土,為了清楚余黨,帝國統治者斷斷續續的跟法蘭克部落進行戰斗。

486 年,完全把高盧地區給佔領,法蘭克王國建立了。到了751年,侏儒管涌部長篡奪了王位,法蘭克的稱號被繼續延用。公元800年的時候,查理繼承皇位後經常向外擴張,而且規模非常大。

查理大帝在世界歷史上有很大名氣,打仗樹立了他的名氣。根據記錄,查理在世侯發起了53次戰役。東征西討,從而使得領土得以翻了一番,從而被稱為查理曼。

當時,德國和法國沒分家,法蘭西的領土還包括荷、比、奧、意。因國土面積的擴大,滅亡禍根便從此埋下了,內部矛盾因言語不通,各自經濟不同的發展而產生。

查理死了,他的兒子虔誠者路易稱王。後來虔誠者路易死了,他的三個兒子禿頭查理,洛塔爾,路易繼位。就此,中國帝王就比歐洲國家聰明,皇位只能一個人繼承。

而他們卻三個人一起繼位,於是他們相互之間便開始征戰,法蘭克帝國從而不斷內亂。最後導致法蘭克,不斷戰爭。

三兄弟以及他們的後代,他們覺得這樣打來打去,沒有任何意義,於是就開始商討,另外劃分區域。簽訂了凡爾登條約是在843年,把帝國分成了三份。

法蘭克帝國從此一分為三,最後演變成法,德 ,奧,瑞,意幾個國家。

⑹ 德國法國在二戰中怎麼結怨的

二戰中,「德法之怨」應該追溯到一戰。

一戰結束後,得益於德國的戰敗,法國在歐洲大陸重新獲得了自普法戰爭失敗以來夢寐以求的霸權。法國憑借著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地位主宰著歐洲大陸——它收復了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並且擁有德國薩爾煤礦的開采權,其豐富的煤鐵資源極大地加強了法國的實力;

法國還佔領了德國的萊茵河左岸地區,萊茵河右岸50公里內的地區被劃為非軍事區;法國通過和比利時、波蘭、捷克、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結成正治軍事同盟,一方面對德國進行戰略包圍,一方面對新興的蘇俄進行「防疫」隔離。在兩次大戰期間,正是法國建立的這個安全體系,有效地保衛了歐洲的和平。

法國戰後外交戰略的如意算盤是依靠在一戰期間確立的與英、美兩國的同盟關系,操縱新成立的國聯,組建以法國為中心的歐洲安全網路,維持凡爾賽體系,確保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優越地位,壓制德國的東山再起。

可是歷史彷彿換了一個主角,悲劇照樣上演——法國要永久的壓制德國,而德國如同普法戰爭後的法國一樣,要收復失地,向宿敵報仇雪恨,於是法德矛盾繼續成為歐洲大國外交的軸心,最終把整個歐洲和世界都帶入了二戰的深淵。

⑺ 從十八世紀後期開始,法,德兩國有何歷史積怨

柏林會議後五年的時間里,德國首相俾斯麥建立了一個包括俄國、奧匈、義大利、羅馬尼亞等國的復雜的同盟體系,歐洲的國際政治一時為俾斯麥同盟所左右,柏林成為歐洲外交舞台的中心。1885年爆發的保加利亞危機卻使俾斯麥同盟瀕臨破滅的邊緣,本文擬就危機期間歐洲各大國間展開的激烈外交角逐,探究19世紀晚期歐洲大國外交和國際環境的某些特點。
(一)
普法戰爭後,統一而強大的德國在歐洲崛起,完成了對歐洲國際政治環境革命性的改造,同時卻造就了困擾世界達一個世紀之久的德國問題:德國的天然優勢和其他歐洲國家不接受這一優勢的矛盾。1戰敗不僅使法國失去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剝奪了它在歐洲大陸的主導地位,更大大惡化了它的地緣政治環境。這樣法國對德國來說就成為一個無法和解的國家。法國單憑自身的力量難以對付德國,無論是為了自保,還是准備復仇,法國都需要同任何與德國敵對的國家結盟。這就使得涉及德國的危機均會加劇,而很難局部化,因此也就限定了德國外交的基本走向。在俾斯麥看來,孤立法國、維護歐洲現狀與保障德國安全是一回事。俾斯麥面臨的國際環境極其復雜:為了孤立法國就必須保持俄國、奧匈和德國三個君主大國的保守聯合,為此他還需要對俄奧關系發展施加影響,俄奧關系過於密切以致於撇開德國,或者為爭奪巴爾干發生沖突都會損害德國在歐洲的外交地位。在把俄德友誼視為德國外交基石的同時,他還不能得罪在近東、中亞與俄國尖銳對立的英國。1875年-1878年的近東危機,反映了俾斯麥政策相對於歷史環境的局限性:俄奧矛盾的激化,使俾斯麥難以長期迴避在俄奧間作出選擇的問題。俾斯麥通過1879年的德奧同盟暫時找到了出路。同盟的真正歸宿是1881年6月結成的俄奧德三皇同盟,這就使德國得以繼續保持對俄奧關系的牽制及在兩者之間的調停地位。

1885年9月,土屬東魯米利亞省發生革命,並宣布與保加利亞公國合並。素來以保加利亞保護者自居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不能容忍經由不聽命於他的亞歷山大大公之手實現兩地的統一,從而鞏固大公在保加利亞國內的地位。俄國試圖通過大國協調迫使保加利亞取消合並,但保加利亞統一的既成事實,已不可逆轉。俄國的保加利亞政策面臨空前失敗,巴爾干醞釀著新的危機。

1886年1月,狂熱的沙文主義者布朗熱就任法國陸軍部長,在法國掀起了一場要求向德國復仇的狂潮,德法關系驟然緊張。

兩場危機同時發生,俾斯麥同盟面臨嚴峻考驗。與此同時,被俾斯麥視為德國外交根基的三皇同盟即將期滿,而且續約無望。國際局勢有完全失控的可能,俾斯麥做夢都害怕的東西夾擊之勢眼看就要成為現實。德國如果在俄奧巴爾干競爭中採取支持奧匈的政策,就要承受俄德關系破裂,並因此向法國提供潛在盟友的後果。而在當時環境下又完全排除了放棄奧匈的可能性。

保存奧匈帝國的獨立與大國地位,是俾斯麥歐洲秩序的重要環節。奧匈一旦在外部壓力下解體,不僅會危及歐洲均勢,使德國外交失去迴旋餘地,也將打破德意志帝國內部微妙的政治平衡。21885-1887年的保加利亞危機,重新打開了東方問題,造成了俄奧對抗的前景。俄土戰爭俄軍浴血奮戰,二十萬將士喪命疆場,收獲的卻是難以下咽的苦果。1886年9月,亞力山大大公在俄國壓力下被迫遜位。11月,沙皇特使考爾巴斯未能迫使保加利亞攝政當局推舉出俄國中意的大公候選人,鎩羽而歸,俄保斷交,俄國在保加利亞的影響喪失殆盡,沙皇的「尊嚴」被踐踏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巴爾干形成了俄軍即將入侵,並引發大國沖突的危殆局面。

俄國一旦進軍保加利亞,勢必控制羅馬尼亞。屆時匈牙利將處於俄屬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的三麵包圍之中。奧匈的多瑙河生命線也有被切斷的可能。保持在巴爾乾的勢力和影響,既是奧匈大國地位的象徵,也是帝國生存之所系。11月13日,奧匈外相卡爾諾基在匈牙利議會發表演說:俄國無權佔領保加利亞並單獨決定其命運,否則兵戎相見。俄國輿論大嘩,普遍認為俄奧協調已失去意義,俄軍方和泛斯拉夫派考慮對奧匈實施軍事打擊。

俾斯麥同盟最直接的目的是約束俄奧,防止兩國沖突。他此時的基本策略是對兩國實施雙向抑制,敦促兩國在三皇同盟框架內解決分歧。針對奧匈在英國慫恿下可能採取的強硬政策,他一再發出警告,保加利亞是俄國的勢力范圍,德奧同盟只具有防禦性質,要幫忙找英國去。3對於俄國,他再三表示,德國願意支持俄國的保加利亞政策,但奧匈的大國地位不容犧牲,出路在於俄奧就劃分巴爾干勢力范圍達成妥協。4俾斯麥扮演「誠實的掮客」,雖然暫時迴避了在俄奧間作出選擇的問題,卻暗含著同時疏遠兩國的危險。奧匈不由要問:「德奧同盟究竟還有什麼價值?」「德國有兩個盟
友,奧匈只有半個。」5如果說德奧同盟在1879年的締結加劇了俄國的孤立感,迫使它回到與德奧結盟的軌道上來的話,那麼在此時,它只能加深俄國的敵意。1886年11月,沙皇在接見新任法國駐俄大使拉布萊時表示:俄國希望法國強大,兩國需要並肩攜手,共度難關。6這番表示,一方面是考爾巴斯使命失敗,沙皇挫折感加深的結果,也是對卡爾諾基國會演說的回應。要想按俄國的意願解決保加利亞問題,就得排除奧國的阻撓。奧匈的實力並不構成威脅,關鍵是德奧同盟。如果俄國要發動對奧匈的戰爭,或使俄國的戰爭威脅產生效果,必須預先阻止德國的介入。唯一的希望在法國。有跡象表明,俄國軍方和泛斯拉夫派,通過著名報人、保守的民族主義者卡托科夫從10月末起已對沙皇的決策傾向施加了重大影響。為了牽制德國,沙皇有可能急劇改變其歐洲政策,法俄結盟的前景已隱約可現。

俾斯麥同盟體系面臨崩潰的危險。布郎熱運動為俾斯麥擺脫困境提供了良機。

(二)
第三共和國成立後,法國政局一直動盪不寧。80年代上半期,費理內閣當政期間,法德關系還有過一段「殖民協約」的好時光。但是阿爾薩斯、洛林問題始終是兩國關系中難以彌合的創口。1885年費理「殖民內閣」倒台,標志著法國復仇主義勢力的抬頭。以著名詩人戴魯萊德為首的民族主義團體愛國者聯盟到1886年7月成員已逾十萬,成為法國政治和社會生活中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布郎熱進入夏爾.費雷西內閣任陸軍部長後,一時成為法國復興、收復失地、對德復仇的象徵。1886年秋季起法德關系趨於惡化。

俾斯麥並不懼怕法國的實力,哪怕是一個復仇主義的法國。它的目光始終注視著東方。問題的復雜性在於兩場危機幾乎同時發生。一旦德國捲入奧俄巴爾干沖突,很難指望法國會袖手旁觀。那時德國就必須正視兩線作戰的冷酷現實了。

1886年夏,戴魯萊德訪問俄國,鼓吹法俄結盟。6月,卡托科夫在《莫斯科新聞》上撰文,批評外相吉爾斯的歐洲政策,呼籲從根本上改變俄國的外交路線。他指出俄國將抽象的君主團結原則置於自身的國家利益之上,是犯了歷史性錯誤。俄國必須擺脫束縛,在外交上恢復行動自由。7時稱『卡托科夫的攻擊『。

在當時的情況下,法俄政體懸殊,戰略利益和戰略重點存在嚴重分歧,兩國並沒有立即結盟的可能。法國不會以犧牲自身在近東地區的長遠利益,來支持俄國當下的巴爾干政策。俄國更不可能幫助法國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而冒破壞現狀並與德國交惡的風險。但是如果壓力和受挫感過強,法俄為了擺脫困境,就有可能形成利益的契合點。誰也不能保證兩國最終不會走到一起。1887年1月,俄國特使舒瓦洛夫為彌合分歧,修補俄德關系訪德後,來自俄國方面的沉默進一步證實了俾斯麥對俄國可能改變政策的猜疑。俾斯麥調整策略,決心利用德國現有的外交資源和法國的事態發展,為重新組織德國的外交陣容尋求契機。

保加利亞危機發生後,英德間展開了激烈的外交角逐。兩國都不願率先出面干預而結怨俄國,同時又都需要避免在未來歐洲的外交競技場上陷於孤立。若能造成對方與俄國的相互
制衡之勢,本國外交將獲得空前的主動權。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對俾斯麥的意圖深感疑慮,擔心英俄一旦為巴爾干問題發生對抗、沖突,而深陷於巴爾幹事務,俾斯麥將趁機擊破法國。英國的策略是催促奧匈充當巴爾乾的反俄先鋒,以使對奧匈承擔同盟義務的德國無路可遁。俾斯麥則大肆渲染德法邊境的緊張局勢,製造戰爭迫在眉睫的輿論,恫嚇法國政府,擴軍備戰不要過分,與德國為敵不會有好結果。同時藉此向英奧和俄國表明德國必須全力應付法德危機,無暇東顧,巴爾干危機只能靠那些在該地區有切身利益的國家自己去解決。8,1882年締結的德奧意三國同盟,1887年5月即將期滿,締約方對同盟的興趣都不大。但隨著法德危機和保加利亞危機同時發生,義大利在俾斯麥心目中的重要性明顯上升。俾斯麥利用1887年2月同盟續約的機會,以支持義大利北非擴張政策為代價,加強了三國同盟內部的團結,阻止了敵對國家對義大利的拉攏,同時為奧匈對付俄國爭取到了安全穩固的後方。更意味深長的是,這就為以義大利為橋梁,建立同義大利在殖民地問題上有共同利益,並保持密切合作的英國與三國同盟國家的聯系創造了條件。當時,英法間由於1882年英國單方面佔領埃及後形成的埃及問題,存在尖銳矛盾。布郎熱運動的沙文主義鼓噪也同樣針對英國。英國若能在埃及問題上爭取到三國同盟國家的支持,將大大加強其與法國談判時的地位。如果能促使英國在巴爾干採取一項堅定的維護現狀的政策,並在近東地區調動起足以遏製法俄的力量,奧匈的安全就有了保障,德國也就能夠避免直接捲入近東事務而與俄國發生沖撞。為了向英國施壓,俾斯麥表示:德國在大陸上看住法國,英意就獲得了行動自由,英意在北非聯合遏製法國,並與奧匈合作在近東共同對付俄國,歐洲的均勢及和平就可能保住。但是如果英國不參加歐洲政治,勢必陷於孤立,而德國也就沒有理由要去反對法國在北非和俄國在近東的擴張原望。9在俾斯麥的策動下,1887年2月,英意互換照會,3月奧匈也以照會形式加入,三國訂立了《第一次地中海協定》,承諾共同維護地中海現狀。地中海聯合結成後,法國政府進一步認識到與俄國結盟政策的非現實性和危險性。法國的結盟願望越迫切,俄國的要價也就越高,一旦不能滿足俄國的要求,反而會招致無謂的怨恨。更有甚者,還會誘發德國發動「預防性」戰爭。10如果法國支持俄國的保加利亞政策,就需要承受與所有歐洲國家對抗的後果。11法國政府必須主動緩和法德關系,以免跌入俾斯麥設下的外交陷阱。5月,法國政府解除了布郎熱的職務,法德危機趨於緩解。

(三)
德國地處中歐,一面臨海,三面被圍。積極有效的東方政策是德國外交的基石。如果德俄長期對立,德國外交就是一盤死棋。反之,德國就可以在東西方之間操縱自如,進退有餘。在俾斯麥眼裡,孤立法國與聯合俄國,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保加利亞危機發生後, 俾斯麥一方面鼓動俄國在巴爾干推行前進政策,一方面以此來動員抵制俄國擴張的地中海聯合。同時向深感孤立的俄國證明德國友誼的可貴。12
俄國外相吉爾斯認為,無論是保障俄國黑海地區的安全還是解決保加利亞問題,俄國都需要保留俄德奧三皇同盟,至少要維持與德國的友好合作。在目前,法俄結盟對俄國不利,法國也不可能同俄國結盟。俄國如果失去了德國,將意味著徹底孤立。13至於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態度,正如德國駐聖彼得堡大使施魏尼茨當時指出的那樣:「沙皇從外交政策的需要考慮,必須保持與德國的聯合,從順應民意和國內穩定考慮,他又必須在公開場合表現出對德國的憎惡。」14卡托科夫3月發表的社論深深刺痛了沙皇,置沙皇於非常尷尬的境地,文章披露了三皇同盟這個秘密,並予以猛烈抨擊。這就迫使沙皇要麼放棄與德國的聯合,要麼公開表態支持三皇同盟,而這正是沙皇要竭力避免的結局。沙皇在震怒之餘對卡托科夫提出懲戒。卡托科夫影響的縮減,反襯出吉爾斯地位的鞏固。鑒於沙皇斷然拒絕續訂與奧匈的條約,5月,俄德在柏林重開談判,准備以俄德雙邊協定取代原先的三皇同盟。在討論中立條款時,俾斯麥試圖通過全面支持俄國的近東政策誘使俄國同意,在俄奧沖突的情況下,德國有條件的中立。為此俾斯麥向俄國談判代表宣讀了1879年德奧同盟條約文本,以期表明德國無意承擔與德奧同盟條約內容相悖的義務。1887年6月18日,俄德在對中立條款涉及法奧遭締約方進攻時情形均作了保留的條件下,簽訂新約,即《再保險條約》。在俾斯麥看來,條約雖然未能確保在俄德沖突的情況下俄國無條件的中立,鑒於法德兩國對於1871年以來現狀的不同態度,法國需要的同盟,必須是進攻性的,《再保險條約》至少排除了這種可能。而法國若不能在事先爭取到俄國的支持,也就不可能獨自挑戰德國。現狀、和平、德國的安全都有了保障。

通過《再保險條約》與先前的《德奧同盟條約》兩相呼應,俾斯麥又重新確立了對德奧的雙向抑制。俾斯麥藉此向俄奧表明,德國將始終與被進攻方站在一起,共同對抗侵略。誰破壞歐洲和平,誰就是德國的敵人。但是,俾斯麥還必須正視另一個危險,俄國如果挑動奧匈率先發動進攻,德國將怎樣應付?15圍繞《再保險條約》簽訂問題俄國內部的爭斗,沙皇立場的動搖,條約簽訂後俄國在保加利亞問題上對德國無休止的索求,使得俾斯麥對條約的價值大打折扣。他對沙皇和德俄友誼的信心,從此不可挽回地動搖了。16,1887年7月,在違背沙皇意願的情況下科堡的斐迪南被推選為保加利亞大公,俄國訴諸武力的可能增強。俄國報界充斥了對德國的謾罵。8月,戴魯萊德借出席卡托科夫葬禮之機,再次訪問俄國。俾斯麥對時局深感憂慮。俄國既已靠不住,德國必須另謀出路,以防萬一。17,5月,法俄共同迫使蘇丹放棄了英國特使沃爾夫與土耳其達成的,有關英國從埃及撤軍的方案。法俄合作之勢,引起了了英德的共同警覺。索爾茲伯里擔心,如果奧匈因得不到援助而被迫同俄國妥協,就可能回到三皇同盟時期對英國極為不利的孤立被動局面。18俾斯麥趁勢將《德奧同盟條約》文本送交倫敦,並在11月22日致信索爾茲伯里。信中表示:「如果奧匈帝國之獨立受到俄國侵略的威脅,或者英意遭到法國入侵的危險,德國始終有責任採取進入戰線的政策。」19在英國確認了德國對奧匈支援的程度後,1887年12月12日,和16日,英、奧、意三國互換照會,達成《第二次地中海協定》,基本上排除了俄國佔領保加利亞,或挾持蘇丹,控制土耳其海峽的可能。俄國如果向奧匈挑釁,將遭到英奧意圍攻。在這一背景之下,俄國開始退卻。1888年1月俄國在德國的支持下要求土耳其政府宣布斐迪南當選為非法,遭到英奧意的聯合抵制。4月土耳其滿足了俄國的要求。俄國挽回了一部分面子,此後保加利亞問題也就不了了之。

(四)
《再保險條約》和《地中海協定》造成了英奧意與法俄在近東和地中海地的相互牽制之勢,同時又阻遏了法俄結合,保證了德國在歐洲大陸的主導地位。然而俾斯麥的體系卻包含著極大復雜性和矛盾性,其促成的對德國有利的均衡局面本質上是脆弱的。20因而他的外交歸根結底仍 只是一種拖延問題的權宜之計。作為現實政治的大師,俾斯麥將外交藝術發揮到了極至。現實政治促成了德國的統一和鞏固,俾斯麥對現實政治的迷戀,卻最終使統一後的德國自食其果。盡管隨著德國的統一,俾斯麥由現狀的破壞者轉變成了現狀的維護者,但形勢已今非昔比。在民族主義浪潮的沖擊下,他鼓吹的君主團結原則已失去了維系力。對強權赤裸裸的追求已成為各國維護自身安全與利益的基本手段,國際關系增添了新的不穩定因素。21「卡托科夫的攻擊」就是對俾斯麥富有諷刺意味的回敬。在俾斯麥的時代,歐洲大國關系日趨僵化緊張。德國的統一,使中歐失去了歷史上的緩沖作用,它不再能為大國間爭奪霸權的斗爭,提供警戒和補償的空間,以至於徹底改變了歐洲強權結構。22均勢外交所賴以運作的大國關系的鬆散性正在消失,標志便是1879年德奧同盟的締結。事實上,德國已很難做出其他選擇。俾斯麥的同盟,正是對這一變化的本能反映,它反過來也鞏固強化了這一趨勢。大國關系緊張,是俾斯麥同盟成立的緣由,也是它得以維持的必要條件。俾斯麥的外交風格,集中體現了自負與焦慮結合的心態。為了阻止敵對力量的聯合,確立德國在歐洲大陸不可動搖的領導地位,保持大國關系適度的緊張是必要的。盟國間如果關系緊張,他就鼓勵合作,一旦它們和睦相處,他就撤回支持,並製造摩擦。然而,俾斯麥的策略也許會為德國爭得盟國,卻也往往使德國失去了朋友。23當時的德國,從本質上說是屬於現狀的國家,對於正在崛起中的德國,不誠信的惡名,可能比好戰更危險。歐洲國家對德國政策的信心、信任是保持德國外交地位的前提。而俾斯麥的謀略往往產生相反的效果。隨著歐洲局勢逐步緊張,一個充滿敵意、猜疑和不安全感的國際環境已初現端倪。與大國關系開始僵化緊張同步的是德國政策逐漸喪失平衡和彈性。1886年 10月,俾斯麥在給兒子的信中就已暗示:俄奧一旦開戰,不論誰是進攻方,德國都別無選擇,只能站在奧匈一邊投入戰斗。24俾斯麥在台上時,尚可憑借自己高招的外交技巧和崇高威望,抵消其政策的消極後果,在他之後,便後繼無人了。1890年俾斯麥去職,德國新當局放棄《再保險條約》,四年後法俄結盟,俾斯麥的歐洲秩序也隨之崩解。

⑻ 法國與德國在歷史上有那些仇恨

更早的我不太清楚,在拿破崙時期,普魯士曾作為反法聯盟的一個成員,多次與法國交戰,但是都失敗了;後來法國遠征俄國失敗,才被打敗。之後德國謀求統一,法國當然不喜歡一個統一的德國,後來普法戰爭爆發,法國戰敗,德國乘勢統一,還弄了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再後來,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德法戰場是歐洲的戰爭主體,德國失敗,結果被法國乘勢打壓,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德國人對法國的仇恨,也為希特勒上台埋下禍根。二十年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再次滅了法國,直到二戰結束,法國才得以重新立國。有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悲劇,各國吸取教訓,沒有過分打壓德國,才使得德法兩國民族仇恨消除。至於現在可能有些不同意見,純屬正常了。

⑼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與法國的關系

德法兩國的關系,從企圖媾和到德國發動侵略並佔領法國,再到後來的敵對陣營,協約國和軸心國的敵對關系。
具體進程是一戰後,法國政府一直試圖通過凡爾賽體系制約德國,防止其東山再起,甚至直接派兵佔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希特勒上台後,撕毀凡爾賽和約擴軍備戰,二戰期間法國被德國全線佔領在德國對波蘭宣戰後,為了完成對波蘭的承諾,英國和法國在1939年9月3日先後對德國宣戰。
後來德軍繞過了馬其諾防線,法國戰敗,貝當建立維希法國,直至戴高樂的自由法國與盟軍打敗德國,法國與德國戰斗才結束。1944-1945年,隨著盟軍佔領西歐大陸,德國戰敗,法國得以光復。

⑽ 法國和德國有過什麼恩怨為何至今都是死敵

法國和德國都是歐洲地區的強國,但是雙方卻非常不對付,我們其實都認為英國和德國之間苦大仇深,但是世界上英德之間發生的沖突數量遠遠沒有德法之間發生的多。其實法國和德國之所以成為死敵的原因也非常簡單。首先就是雙方都是歐陸大國,陸軍力量強大,所以雙方對對方的警惕性都非常高,自然容易發生摩擦。其次就是法國和德國總共打過三次重大戰爭,互有傷亡。最後就是隨著歐洲一體化的進展,歐盟的建立,法國和德國的矛盾逐漸開始進行了化解,而且雙方也在各個領域開始了合作。

最後就是隨著歐洲一體化的進展,歐盟的建立,法國和德國的矛盾逐漸開始進行了化解,而且雙方也在各個領域開始了合作。由於二戰之後,歐洲各個國家元氣大傷,最終導致了歐洲開始選擇抱團取暖,放下原來的仇恨和恩怨。所以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開啟,法國和德國這對綿延了多年的冤家也終於重歸於好。

閱讀全文

與二戰德國法國怎麼結怨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