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世紀歐洲的女士服裝叫什麼,就是亂世佳人里的衣服。。謝謝啦
你搞錯了,《亂世佳人》的歷史背景是美國南北戰爭,都是近代後期了,離中世紀已經幾百年了,那時候流行的是維多利亞緊身衣。
2. 英國及法國的百年內衣的歷史和名稱
古代的內衣就是指束胸布和纏腰布,或諸如此類的東西。人們將長方形的布料捏出層層皺褶,古地中海區域的服裝大多是這種樣式的。1580年到1600年間,有種鐵制緊身內衣被認為是第一種流行的緊身內衣,但人們更傾向於相信這是用來糾正變形的脊椎的。
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後期,隨著人類行為的不斷理性化,謹慎內衣的內涵也逐漸地改變了。似乎是這種理性化和關聯化,導致了整個社會對「虛偽的人造時尚」的批評,其中包括對緊身胸衣的批評。在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在時髦的法國女人中另有一種「緊身內衣」悄然興起,它由兩個小巧的胸罩組成,亞麻為襯,沒有襯骨而且穿著方便,用細繩或帶子在前胸系緊即可。
到十八世紀九十年代,人們發明了一種高腰的新古典主義女式長裙。雖然這種長裙能夠而且也經常和長款的緊身胸衣配套使用,但似乎短寬的緊身胸衣更為合適。
大約在1907年與1910年間,時髦的半身側面輪廓逐漸變得更直挺,腰部變得寬松,但臀部卻更緊綳了。苗條的年輕女人僅需一個胸罩和一件無襯骨的束腰衣就足夠了,這一組合被稱為「探戈緊身內衣「,它極具靈活性。直到大約1919年,大多數緊身內衣依然是前部有兩個分開的胸罩杯、後部勒緊的樣式。
種類各異的新式內衣中還包括邊褲束腰衣,它是1935年發明的,可穿在長褲內。這種束腰衣常常會與胸罩搭配使用。當然也有連為一體的基礎束身內衣,人們也經常把它們列入緊身內衣范圍之內。
在二十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緊身內衣逐步向塑造強身健體的內衣過渡。盡管人們越來越重視節食和身體鍛煉,盡管收腹內衣越發多樣化,某些內衣直到60年代後期,仍然是女人衣櫥中必不可少的主角。但此後,緊身內衣並沒有消失殆盡,而是由人們更主動地以減肥、鍛煉以及被外科整形所代替。隨著20世紀歷史車輪的遠去,人們對擁有健壯體魄的渴望無情地超越了空襯骨內衣的行為。然而近些年來,緊身內衣東山再起,而且朝著內衣外穿的方向發展。
然而到十九世紀,有襯骨的緊身內衣不但東山再起,而且勢頭更為強勁猛烈。人們將新古典主義時期的長裙以及不穿胸衣現象,看作是大革命時期社會秩序雜亂無章的惡果。於是緊身胸衣又成了女士時裝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由於技術革新和時尚翻新的緣故,內衣的樣式和造型也改變了許多。內衣加長,底部飄帶被三角形和菱形布料取代,正面有胸罩,背部固定,而且一定要穿在外衣裡面,大多由普通白色棉布和亞麻布做成。大約在1800至1870年之間,緊身內衣幾乎總是白色的。
第一件前部開襟、內襯鋼條的緊身內衣是由法國內衣商讓·朱利安·若斯蘭於1829年發明的,它使得女人無需別人的幫助,自己就能穿上並脫下內衣,但是直到1850年才流行開。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是帶襯的長裙廣為流行的時代,長裙幾乎可以使每個人的腰都顯細,而大部分的緊身內衣都很短。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短裙變緊了而緊身內衣卻加長了,不僅舒服了腰部還束裹了腹部。這就是所謂的盔甲式緊身內衣。到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勺形的鯨骨支撐物很是流行,這就形成了腰部收緊,腹部加寬的S形曲線。
第一件真正的緊身內衣形成於十六世紀上半葉的某個時候,那時的貴族婦女們開始穿鯨須緊身內衣。換句話說,她們的布質胸衣開始添加更為堅固耐用的鯨須、獸角和硬布等諸如此類的材料。這類款式造型來源自西班牙和義大利,隨後迅速風靡到歐洲各國。這種內衣穿於胸腹之間,可使腰身更顯頎長挺拔。這種前身中心帶「支柱」的內衣被稱為「胸衣」。兩側還額外加上骨條或支柱,它將豐滿的身體和貼身束體的衣服結合得幾乎天衣無縫。身段,尤其是女性身段,在歷史上的重要性被不知不覺地提高了。
統治階級的男人不穿這樣的謹慎內衣,但他們卻穿著僵硬的謹慎上衣和前部飾有褲袋的謹慎褲,他們堅持舒服形體並穿著度身定做的服裝的目的,用以炫耀他們的陽剛之氣。此外,十六世紀的士兵確實穿著一種被法國人叫做謹慎內衣的上衣,實際上這是一種用以保護軀乾的盔甲。當時的人們就已經注意到了女性和男性胸甲之間的共同之處。
再給你中國女性內衣發展史吧~ 到底是自家文化~
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內衣也稱小衣、褻衣、汗衣、鄙袒、羞袒、心衣、抱腹、帕腹、圓腰、寶襪、訶子、小衫、抹腹、襪肚、襪裙、腰巾、齊襠、肚兜、史書記載來看,較早的內衣稱為褻衣。《禮記·檀弓下》:「季康子之母死,陳褻衣。敬姜曰: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將有四方之賓來,褻衣何為陳於斯?」「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以下所訴的內衣歷史線索是從漢朝開始的。
漢:抱腹、心衣
漢初服飾,與民無禁。西漢雖有天子所服第八詔令的服飾制度,也只是要求著衣要與四季相符而已,這個時期婦女深衣有一明顯特點:將衣襟接得極長,穿時在身上纏繞數道,每道花邊顯露在外,別有一種風韻。而「抱腹」正是這一階段的內衣。自東漢以後,隨著外裝衣裾被裁製成數片三角,幾片疊壓相交的變化,內衣也隨之改變得更簡單化——稱為「心衣」。「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鉤肩」及「襠」就成為「心衣」。
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絲線綉出花紋圖案(稱彩綉),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在當時用素色面料來製作內衣的情況是不多的。
魏晉:(十六國):兩當
魏晉南北朝以來,由於政治動盪,再加上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將北方民族服飾帶了進來,影響了也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飾。
女性日常著襦、衫,下身穿裙子。襦、衫也可作禮服之內的襯衣衫。此時的內衣稱為「兩當」,它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兩當」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後傳人中原,屬異族文化。
唐代:訶子
統一、強盛的國家,孕育了文明開放的著裝制度,並對後世影響頗深。唐人與波斯、大食、等國家交往頻繁,而且與西北各民族往來甚密,因此而影響了唐人的裝束,大唐女子日常服飾是衫、襖、裙,多見是上身著襦、襖、衫,而下身束裙子。裙子以紅色最流行,其次為紫、黃、綠色。而襦到了唐代,由原來的大襟,更多的採用對襟,衣襟敞開,不用紐扣,下束於裙內,為配合外衣的穿著,唐內衣也隨之改變甚大: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網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歐迪芬倡導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抹胸
宋代大片土地淪為女真貴族統治領地,服飾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經濟因素而發生交互影響。《續資治通鑒》記載:「臨安府風俗,自十數年來,服飾亂常,習為邊戎……」,故自宋代始,女子有束胸的習慣。宋女子日常服飾:上身穿襖、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褲。其面料為羅、紗、錦、綾、絹等。「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系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綉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
元代:合歡襟
蒙古族入主中原,服飾上既承襲漢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至元大德年間,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從其便了。女子服飾,富貴者多以貂鼠為衣,戴皮帽。一般則用羊皮和毳氈作為衣冠材料。當時的袍式寬大而長,常作為禮服之用。元朝內衣稱「合歡襟」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穿時由後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合歡襟的面料用織錦的居多,圖案為四方連續。
明代:闌裙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胡語、胡姓,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代女子服飾規定民間女子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綉。袍衫只能用紫綠、桃紅、及淺淡色,不能用大紅、鴉青、黃色。帶則用藍絹布。明衣衫已出現用紐扣的式樣。明內衣稱「闌裙」外型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有系帶,可起到調節腰部的效果,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顯身材之道。「闌裙」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系帶將所有襟帶系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現身材之道。
清代:肚兜
婦女服飾在清代亦是滿、漢共存,滿族女子以長袍為主,漢族女子則上衣下裙。清中期,滿漢各自效仿,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重,而漢族仿滿族服飾的風氣,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女子服飾的式樣及品種至清代愈來愈多,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曾出不窮。清代內衣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局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鏈,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綉。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小馬甲
「小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對襟,襟上也施數粒扣,穿時將胸腰裹緊。」小馬甲」進一步發展並吸收了西方的某些特點便成了現在的胸罩。面料以棉、絲為主。
3. 法國和歐洲女人打扮裝扮的特點是什麼
這么多年來,法國的時髦優雅始終被眾女性所追捧,法國人隨意不做作的魅力就好像與生俱來一樣,在穿搭上也展現出由內而外最迷人的姿態。
01.png
法國女人擅長把自己與衣服的特點相融合,看上去漫不經心的搭配,其實都暗藏玄機!說起法式穿搭里的關鍵詞,那一定是波點、印花、V領、方領、木耳邊、小飛袖、茶歇裙、吊帶裙、金色配珍珠飾品、墨鏡.....這些元素基本不會少。
02.png
想要快速get到法式穿搭的方法,其實只需要掌握法式穿搭的一些特點和關鍵元素即可。我們就從最基本的元素開始講解吧~
碎花
法式常見的就是碎花,如果你有關注法國的博主你就會發現法國女人一年四季都離不開碎花。說起碎花裙和印花裙絕對是法界大佬,它本身自帶的小清新和文藝范兒,能很好地平衡法國女人喜歡的抹胸、深V設計,整體風格性感又高級。
03.png
盡管這兩年oversized風非常流行,但法式穿搭從不盲目追求潮流,而更鍾情於輕柔又能展露身形線條的裹身裙。
04.png
但是也不是什麼碎花都適合所有人,大家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去選擇適合的~下面幾個Tips大家要牢牢記住~
顏色選擇
如果不想穿上碎花瞬間老十幾歲,就避開黑色、大紅大綠這類的底色搭配碎花圖案,不但老氣,還沉悶。
05.png
我們應該選擇一些比較夏天的色彩,比如像莫蘭迪色系、冰淇淋色一看就很夏天,色彩就很清爽,所以,淺色才是王道。
06.png
印花選擇
不得不說,下面這條裙子全靠娜扎的顏值和身材在si撐,這么跳躍的撞色蕾絲碎花,一般人穿上真的會顯得又土又胖。
07.png
單色的小碎花比起撞色搭配來說,更高級好看也更好駕馭。
08.png
波點
09.png
波點元素自帶浪漫與優雅,還有空間的藝術感,所以能夠帶來超強的視覺觀感。可恬靜典雅,也可以復古俏皮,瞬間拯救穿衣難題。
領口
法式穿搭的單品款式看似簡單基礎,但領口卻總是別出心裁。最常見的有三種領口有:V領、方領、一字領。
V領
V領除了顯得性感外,能幫助延伸頸部線條,在視覺上顯瘦,而且這種領型對肩寬背厚脖子短的身材也非常友好。
10.png
11.png
方領
方領真的是所有衣服中最顯瘦的了!對修飾臉型有很大幫助。長臉和圓臉都很適合穿方領。微胖的姐妹不要覺得自己胖,就不敢穿。相信我絕對驚艷!
12.png
13.png
一字領
14.png
有副乳困擾姐妹也可以嘗試一下一字領連衣裙,秀出鎖骨超性感。
襯衫
研究了這么多法國博主的穿搭,發現襯衫絕對是出鏡率最多的單品,襯衫也是法式穿搭不可缺少的單品。
15.png
16.png
穿法也有講究,要穿出那種三分散漫,四分精緻的感覺
茶歇裙
茶歇裙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凸顯女性身材,而且它更加適合任何身材的女生,腰間的帶子一系,身材比例立馬變得超優越。
針織
溫柔優雅的針織單品,當然也是法國女人不會放過的類型。無論是什麼季節都會有各種針織單品。
Crop top
法式穿搭中常見的還有Crop top(露臍裝)的內搭,當然,它不像BM那樣,對身材要求那麼變態。
吊帶裙
她們也經常利用吊帶裙作為內搭裙來穿,這種穿搭就是各種身形女孩子的福音惹~完全不挑身材,而且各種場合都適合。
闊腿褲
對於在亞洲女性中佔大多數梨形身材的人來說,想要演繹法式風格,最最離不開的一定是闊腿褲。
法式闊腿褲最好選用布料硬挺且不貼腿的,上半身用柔軟來平衡下半身的硬朗,整體風格也不會太過「硬」。
腋下包
今年腋下包的風又開始颳起來了,這種包也是法式穿搭中的經典。所以說掌握好法式穿搭,相當於你掌握了未來幾年的流行元素。
飾品
除了衣服的搭配外,法式搭配還有一大精髓就是飾品的搭配!適合法式穿搭的配飾主要以下三大元素為主:珍珠元素、字母元素、絲帶。
搭配推薦
襯衫+牛仔褲
襯衫+牛仔褲也是最經典的法式穿搭之一。也是我們大家都最好駕馭的法式入門穿搭。
吊帶裙+西裝
如果你對自己的身材不是很滿意,那麼就可以在吊帶裙外面加一件西裝,這樣就可以遮住不完美的地方,還能讓吊帶裙的穿搭變得更加日常。
背心+半身裙
很多法國女生會搭配背心,更有女人味。不過這個搭配會有點挑人,手臂上肉肉多的話穿起來沒那麼好看。
建議選這種粗吊帶的,這樣搭配就不會給人很欲的感覺,而是優雅的氛圍~
4. 1800年的法國,法律規定禁止女性穿長褲,而此舉的目的是
人類社會是有等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級,不同等級的人在衣食住行方面是不同的。人類文明早期,女子是社會生產力的主要部分,因為女子的採集與織衣解決了族人的吃穿問題;男性使用石質武器狩獵,成果不足女性,自己又無法生育後代,因此那時是母系社會。
男性地位低於女性。隨著金屬冶煉技術的出現,青銅武器與鐵質武器相繼出現,藉助這些武器的能量,男人成為社會的主要生產力,女性漸漸淪為男人的附庸。歐洲的封建時代,男權主導社會,女性被要求在家相夫教子,只能穿裙子,不能穿褲子,穿褲子是男性的特權。
5. 巴黎女性不得穿長褲上街的原因,為什麼法國會制定這一條法律嗎
巴黎市政府在1800年11月17日頒布一條禁令,要求巴黎女性不得穿長褲上街。若不得已一定要穿長褲外出,則需事先徵求巴黎市警局的許可,且要把自己打扮得像男性一樣。在法國大革命(1789-1799年)期間,巴黎女人曾爭取穿長褲的權利,但只換來1892年和1909年的2次修訂,開放女性在「騎單車或騎馬時」可以穿長褲。
然而時至今日,雖然禁令未獲官方正式同意廢除,但已無人遵守。這條實行210年的禁令與現代法國價值和法律相抵觸,因此將不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
法國政府在日前發布聲明表示,正式廢除「巴黎女性不得穿長褲上街」之禁令,讓現代女性無需擔心因為穿著長褲而遭到刑事起訴。
6. 什麼時期白色成為西方女性出嫁時穿的衣服
白色成為西方女性出嫁時穿的衣服最早出現在1406年,而到1840年才成為習俗。19世紀中葉,1840年,維多利亞女王與阿爾伯特親王結婚之後,這種顏色才成為一種習俗。在此之前,雖然新娘們會在能夠承擔得起的情況下可能身穿白色禮服。
但是,有錢人、王室成員們還可能會穿金色、藍色的禮服。窮人或者非王室成員的禮服顏色可能會多種多樣。在西方文化中,最早關於白色婚禮禮服的事件是發生在1406年,英國公主菲利帕在嫁給斯堪的納維亞國王埃里克的婚禮上。她穿著白色的上衣,衣服的邊緣是貂皮和松鼠皮。
1558年,蘇格蘭的瑪麗王後在嫁給未來的法國國王時,也曾身穿白色禮服。盡管在當時,對於法國王後來說,白色是哀悼色。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白色仍然非常受歡迎。
但是對皇室婚禮來說,白色卻絕對不是必須穿著的顏色(1816年,夏洛特公主嫁給薩克森-科堡-薩費爾德的利奧波德王子時,曾身穿銀色高腰裙)。白色並不象徵著貞潔與純潔,而且價格高昂,難以保持干凈,因此白色象徵著穿衣者的地位和富有。
各地婚紗歷史:
1、中國文化可能是第一個出現新娘需要穿著某種特定顏色衣服的文化。在三千年前的周代,新娘和新郎都需要穿著鑲著紅色邊緣的黑色禮服和白色內衣。穿著某種特定顏色和款式衣服的規定並不是婚禮所獨有的。
周朝的統治者制定了嚴格的衣著方面的法律,根據職業、社會地位、性別以及場合,指明了誰可以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穿什麼樣的衣服。公元前200年,漢朝初始的時候,這些規定仍然有效。新娘和新郎們仍然都穿著黑色的禮服。
漢朝在執行衣著法令時沒有那麼嚴格,但是仍然規定了在一年的某一時節中需要穿特定的顏色:春天穿綠色、夏天穿紅色、秋天穿黃色、冬天穿黑色。
在七世紀唐朝統治的時候,衣著法令進一步寬松。新娘在婚禮上身穿綠色的禮服成為一種時尚——這或許是由於在之前的漢朝,春天需要穿綠色衣服——而新郎則通常穿紅色禮服。
更為寬松的社會秩序使得更加多樣化的潮流出現了,女性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穿著短裙,甚至是穿著傳統的男性衣物。在唐朝統治時期,許多移民和文化影響從中國流入了日本和朝鮮半島。甚至在今天,我們仍然能看到,一些傳統的日本和朝鮮新娘禮服在顏色、式樣方面都受到了唐朝的影響。
2、在日本,新娘在婚禮當天會身穿好幾套不同顏色的禮服。日本神道教新娘會穿白色禮服。從14世紀開始,朝鮮的絲綢婚禮禮服是紅色、綠色、黃色。和周朝和漢朝統治時期的中國一樣,傳統的朝鮮服裝也有嚴格的顏色區分。
3、在朝鮮王朝時期,兒童和未婚成人需要穿亮色的衣服,而結婚之後,男性和女性都要穿白色或其他中色的衣服,直到年老時期。老年人只能穿白色這種哀悼色。國王或者家庭成員去世之後,每個人都必須穿三年的白色衣服。
傳統的朝鮮新娘禮服中同樣蘊含著全世界新娘禮服都擁有的一個共同主題,即模仿王室著裝。這就是為什麼西方新娘也穿白色衣服,為什麼白色的西方婚禮禮服會傳播到全世界的婚禮當中。
7. 在法國歷史法律中,法國女人上街穿什麼會被視為「違法行為」
長褲。1799年11月17日,「霧月政變」之後第八天,巴黎警察局長簽署一項法令:所有想要穿男性衣服的女性必須在警察局取得合法許可。所謂「男性衣服」,就是我們今天隨處可見的褲子。時至2013年1月31日,在該法運行200多年之後,法國終於正式廢除這條在現代社會形同虛設的法令。巴黎女性穿褲子合法了。
在19世紀的巴黎,想要在警察局申請到穿褲子的許可證,不僅要有醫學證明,還需要有市長或者派出所的證明。在當時人們的意識中,長褲和套褲是男性特有的服裝,尤其在法國上流社會中,女性穿褲子更被視作驚世駭俗之舉。19世紀衛生運動之後,法國人發明了女性穿著的套褲和短褲,在此之前,法國女子的羅裙內沒有任何衣著。那麼奇怪的女性穿褲子禁令是如何來的呢?
在17、18世紀的法國,男性已有褲裝。長及膝蓋的套褲是當時貴族等社會上層的著裝,套褲之下是長筒襪子。套褲算不上褲子,衣衫襤褸的平民穿不起這樣的服飾。不過不論男性穿著什麼樣的褲裝,社會風俗都不允許女性穿褲子。
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無套褲」是貴族對平民的譏刺。但大革命期間,「無套褲」卻成為革命黨中極端民主派的光榮代稱。典型的無套褲黨人頭戴紅色的圓錐形自由帽,穿著襯衫,身著長褲,腳上一雙厚木屐。在無套褲黨人中,還出現了一些穿褲子的女性。褲子、女性、革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對於女無套褲黨人,有人稱之為一群散發著血腥氣味的歹徒和兇手,有人則贊賞她們是群眾中最能夠代表人民的、有良知和勇敢的人。事實上,法國大革命期間的重大事件,她們帶領其他婦女,多次參與其中。比如1789年10月5日下午,以婦女為主的約6000人的隊伍,擁入凡爾賽的制憲議會會場,占滿旁聽席。當天晚上至次日清晨,她們又參與了與國王禁衛軍的流血沖突。在1793年,還出現了一個著名的婦女俱樂部——革命共和派女公民俱樂部,主要由街頭巷尾的普通婦女代表組成。她們表現得特別活躍,後來這個俱樂部還被稱為西方第一個婦女政治組織。
大革命中,婦女們親身參與,也強烈要求「平等」,但1789年通過的著名的《人權宣言》,雖強調「人人生而自由平等」,歧視女性的觀念依然盛行。當時的法國議會明確否認婦女的選舉權。在絕大部分議員看來,女性天生是弱者,缺乏主見,感情用事,「本身是一種財產」。而革命期間,雖然法國男性不反對女性參加革命,但基本上不支持女性穿褲子,為此還出現過禁止女性穿長褲的規定。對於女無套褲黨人和其他女權主義者,一些激進的派別如雅各賓派曾經忍受不住,在議會內外多次激烈爭吵。
1799年拿破崙聯合其他勢力發動「霧月政變」後,直接對這種女權主義採取打壓政策。政變之後第8天,巴黎警察局長簽署了女性禁穿褲子的法令。不過,雖然受到法令約束,仍然有不少法國先鋒女性嘗試穿起褲子,公開出席活動。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女性文學和女權主義文學先驅喬治·桑就是代表人物,這名以膽大著稱的女作家按規定拿到「褲裝許可」後,熱衷於喬裝成男性出入各種場合,尤其是一些禁止女性參加的集會。馬德萊娜·佩勒蒂耶作為第一個女性精神科醫生,在女性著男裝的歷史上脫穎而出。她最著名的照片是一個身著男士西裝、頭戴男士禮帽、手中握著一根男士手杖的形象。研究女性的歷史學家克里斯蒂娜·巴德曾出版《長褲的政治史》,她認為:最早穿褲子的女性主要是工人、農民,也有不少探險者、旅行者、作家、藝術家、革命家等,她們並不遵守當時的法規,或直接無視其存在。
在1892年和1909年,法國下發了兩個警長通知,允許女性在騎自行車和騎馬時穿褲子。隨之,出現了一種燈籠褲,褲子很寬大,在膝蓋處收緊。即便如此,這種燈籠褲也曾讓保守人士勃然大怒。實際上,第一次世界大戰讓女性在穿著問題上獲得突破。戰爭爆發後,適應戰時環境需要的服裝成為第一選擇,女性的裙子長度變短,露出雙腳,縮短至小腿,隨著更多女性進入到戰爭與生產一線,不可避免地穿起工作服,有的還穿起長褲和長筒靴。
褲裝真正風靡女性世界是在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之後。女性歷史學家馬蒂爾德·杜貝塞當時還在上高中,她高高興興地穿起剛從美國傳入的牛仔褲,因為穿上褲子後「活動起來自由多了」。據了解,法國勞動法也有關於女性穿褲子的規定,售貨員、空姐等多種職業要求著裙裝工作。而在法國議會,女性議員直至1980年才獲得穿褲子開會的許可。
8. 16世紀法國服裝是什麼樣子的當時崇尚的是什麼風格
16世紀早期
流行服裝是西班牙式的厚實的服裝,女人要戴面紗,衣服是隆起的肩袖和大皺褶的衣領,當時,還沒有連衣裙,衣裙是分開的,女人們喜歡圍圍裙;男人們服裝的時尚是頭戴扁平帽,下身著至腳尖的窄褲,上身穿緊身上衣,外套往往是寬袖長大衣,衣領和袖子打著細褶。1539年,斯特拉斯堡的教堂里出現了世界上第一棵聖誕樹。
16世紀中後期
法語成為法國的官方語言,而在此之前,和其他國家一樣,拉丁語才是官方語言。在德意志,時尚的富人家裡開始在牆壁上裝護牆板;而在義大利,出現檯球運動的同時,人們還特別喜歡各種各樣的花邊圖案,如縫制和編結的花邊圖案。在婦女時裝方面,高領服裝開始流行,大開領的服裝成為昨日黃花。在礦山,工人們為了減少地面磨擦,鋪設了木製軌道,拉軌道上的小礦車省力多了。這個時期,婦女貞潔問題非常重要,以至有人發明了有磁鐵來「檢驗」婦女是否貞潔的辦法。在英國,英鎊開始投入使用,不久,建成了倫敦交易所大樓;倫敦還出現了織襪廠,裹腳步被襪子取代了。
其他方面,煙草和土豆從南美傳到歐洲的同時,歐洲人也把美麗的鬱金香引進來,不過,不久,流感也進入歐洲,著實讓歐洲人緊張了陣。德國在1574年首次發行了彩票。1582年,格列高里歷法開始在歐洲天主教國家實行。1589年,法國宮廷開始使用叉子用餐。16世紀晚期,人們的服裝式樣又發生了變化。當時,長統襪、手套、發網、手絹和扇子開始流行,男人們喜歡長及膝部的燈籠褲和長統襪;婦女們則喜歡穿上漿的胸前飾帶,緊身胸衣,帶鯨骨圈的鍾形裙子。貴族婦女則喜歡把圍裙當裝飾物,年紀較大的婦女和平民婦女則穿長大衣,大輪狀皺領,圓頂帽,法國婦女卻鍾情那種長及腳面的寬大衣。
9. 二戰時,歐洲婦女(德國,法國)穿的是什麼據說是長裙,有木有圖片
當時歐洲流行穿裙子,過膝裙,別說是法德後方的婦女,蘇聯的女兵也穿得是裙子
10. 17世紀和18世紀,貴族男性和女性的衣服採用什麼形式
貴族中服飾主要以純棉、綢緞、錦緞。在加上蕾絲邊,印花,等加工最終成為17世紀維多利亞時期風靡一時的洛洛可式服飾。
洛可可(Rococo)一詞來自法語Rocaille,意為小石頭、小沙礫。作為藝術風格用語,起先指用貝殼和石頭修築起來的人工假山和岩洞,後來指具有貝殼紋樣曲線的裝飾主題。
十八世紀歐洲宮廷貴族盛行洛可可風格,洛可可服裝的顯著特點是柔媚細膩、 纖弱柔和,這使整個服裝風格趨於柔美化、繁復化,誇張的造型、柔和艷麗的色彩以及自然形態的裝飾,給人以奢華浪漫的視覺效果。洛可可時期色彩常用白色、金色、粉紅、粉綠、淡黃等嬌嫩的顏色。 服飾上的色彩也表現為柔和艷麗的色調,例如甜美的香檳色和奶油色洛可可服飾追求柔媚細膩的情調。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服裝上的裝飾物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
(10)法國1867年的女性穿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進人18世紀,西歐各國資產階級不斷發展,資本主義勢力逐漸增強,社會結構發生著深刻變化18世紀中葉,產生於英國的產業革命,大大加速了西歐資本主義的進程。在文化藝術方面,法國仍是西歐的中心。
新興資產階級不斷積累財富,絕對主義的路易王朝漸漸失去活力,處於沒落的前夜。在上流社會,出現了與國王主宰的宮廷相對的資產階級的沙龍文化(salon,即「會客室」、「客廳」。指從17世紀起,西歐貴族、資產階級談論文學、藝術或政治問題的社交集會。
18世紀這種集會在法國特別流行)。在這樣的沙龍中,人們只追求現世的幸福和官能的享樂,這使人們的感覺異常敏銳,從而形成了與巴羅克那莊重豪華、拘泥虛禮的宮廷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這就是著名的「洛可可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