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有什麼用

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有什麼用

發布時間:2022-10-15 05:11:55

①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法國實力怎麼樣

我在網路搜集到了一份數據 那麼首先我們來看下人口 然後對比工業化水平和陸軍海軍數量 那麼從中可以得出 法國在這幾項數據對比上並不屬於非常強大的國家
1913年各大國總人口(單位:百萬人)
俄國175.1 美國97.3德國66.9奧匈52.1日本51.3英國45.6法國39.7義大利35.1
1913年各大國城市人口及其占總人口的百分比(單位:百萬人)英國 15.8/34.6%美國 22.5/23.1%德國 14.1/21%法國 5.9/14.8%日本 6.6/12.8%義大利 4.1/11.6%奧匈 4.6/8.8%俄國 12.3/7%
1913年列強人均工業化水平[以英國1900年工業化水平為100計算的相對值]美國126英國115德國85法國59奧匈32義大利26俄國/日本201913年各大國鋼產量 單位:百萬噸]
美國31.8
德國17.6
英國7.7
俄國4.8
法國4.6
奧匈2.6
義大利0.93
日本0.25
1913年世界工業生產相對份額[單位:百分比]
美國32
德國14.8
英國13.6
俄國8.2
法國6.1
奧匈4.4
義大利2.4
1914年列強陸海軍人員數量
俄國135萬2千
法國91萬
德國89萬1千
英國53萬2千
奧匈44萬4千
義大利34萬5千
日本30萬6千
美國16萬4千
1914年列強戰艦噸位
英國271萬4千
德國130萬5千

美國98萬5千
法國90萬
日本70萬
俄國67萬9千
義大利49萬8千
奧匈37萬2千
1914年列強國民收入(單位:億美元)
美國137
德國120
英國110
俄國70
法國60
義大利40
奧匈30
日本20
在1914年以前的10年內,德國陸軍同強大得多的俄國陸軍相比顯得黯然失色,而且法國陸軍也能與之相匹敵。但這是個不可靠的表面現象。由於復雜的國內鄭治原因,德國政府選擇了把陸軍保持在一定的規模,而讓蒂爾皮茨的艦隊大量增加它在整個國防預算中所佔份額的做法。當1911年和1912年的緊張的國際形勢促使柏林決定大規模擴充陸軍時,裝備上的迅速變化給人以強烈印象。在1910年和1914年間,它的陸軍預算從2.04億美元增至4.42億美元,而法國只從1.88億美元增至1.97億美元——而且為了達到這樣的軍隊規模,法國徵召了89%的適齡青年,德國只徵召了53%。確實,到1914年俄國為它的陸軍已花費了大約3.24億美元,但已感到極為緊張:國防開支佔俄國國民收入的6.3%,而德國只佔4.6%。除英國外,德國比任何其他歐洲國家更能承受「軍備重擔」。此外,德國陸軍可以動員並且裝備幾百萬預備役軍人,而且因為他們受到較好的教育和訓練,所以能很快部署到前線作戰,但法國和俄國卻做不到。法國總參謀部認為,他們的預備役軍人只能在後方使用;而俄國則既沒有裝備其數百萬理論上的預備役軍人所需的武器、皮靴和軍服,也沒有軍官來管理他們。但即使這些,也還不能弄清德國的軍事能力究竟已達到何種程度,因為這種能力還反映在一些不能用數量來衡量的因素上,諸如良好的國內交通線、能較快進行動員的體制、優良的參謀訓練、先進的技術等等。

② 一戰和二戰時的法國

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奧匈帝國把這一刺殺事件作為吞並塞爾維亞的好時機。7月4日,奧皇向德皇威廉二世發出一份私人信,政府也隨即發出關於巴爾干政策問題的備忘錄,探詢德國的態度。德國立即作出反映,表示支持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開戰。

在協約國方面,俄法表示支持塞爾維亞,英國則裝出一副「保守中立」的樣子。可是,俄國實戰准備不足,態度猶豫不定。法國為堅決支持俄國參戰,總統普恩加萊和總理維維亞尼於7月20—23日,訪問俄國,進行外交活動,全力推動俄國參戰。可見,法國統治者是積極主戰者,扮演了大戰中的主要角色之一。而德國則是大戰中的另一個主要角色。7月23日晚,奧匈向塞爾維亞提出條件極其苛刻的最後通牒,限定48小時內答復。7月28日,奧匈在德國的支持下,以沒有得到滿意答復為借口,正式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二天,普恩加萊、維維亞尼立即電告俄國,堅決支持俄國採取行動。7月30日,俄國宣布總動員。8月1日下午,德國向俄國宣戰。

法國在鼓勵俄國同德國作戰的同時,一面故作姿態,繼續與德國進行外交談判;一面採取廣泛的緊急動員措施:完成五個邊境軍團的調遣、停止全軍休假,確定重要的保衛目標。為迷惑德國和欺騙國際輿論,總理維維亞尼於7月31日命令第一線的部隊後撤10公里,以避免接觸。這種微妙的後撤手腕,實際上是預謀中的作戰計劃的一部分。

在「七月危機」的嚴重關頭,法國社會黨領袖饒勒斯為反對軍國主義、反對戰爭,奔走呼號,竭盡最後的努力。7月27日,他去布魯塞爾,參加社會黨國際局為拯救和平而召開的大會,會上繼續為爭取世界和平、制止戰爭大聲疾呼。兩天後,返回巴黎參加在瓦格拉姆大廳舉行的和平會議,再次呼籲保衛和平,避免戰爭。31日,《人道報》發表了饒勒斯的最後一篇文章《冷靜是必要的》。可是,饒勒斯為爭取和平、反對戰爭的正義活動,卻遭到了民族主義者的恐懼和仇視。當晚9時40分,他在「新月」餐館用膳時,被兇手維蘭暗殺。饒勒斯被害的消息震動了巴黎全城,憤怒的群眾湧向被害的地方,郊外的工人也紛紛趕到市中心,反戰怒潮達到頂點。可是,好戰的內閣卻進一步煽動民族主義狂熱,加緊戰爭動員。

8月1日,法國總統向全體陸海軍下令總動員。下午4時,一份預告張貼在各地郵局:「特別緊急——通告。全國總動員令。8月2日,星期日開始正式動員。」這一天,所有教堂、修道院都敲響了大鍾,全國進入戰爭狀態。根據總動員令,軍隊加緊集結。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接著參戰國家不斷增多,一場以歐洲為主要戰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③ 法國陸軍在一戰中有何作為

1914年6月28日發生了薩拉熱窩事件,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於1914年8月3日對法國宣戰,並於次日入侵比利時。駐扎在比利時的法軍與德軍接觸,並協助比利時軍隊進行阻擊。8月9日德軍佔領比利時全境,駐比利時法軍被迫回撤。雖未能阻擋德軍的進攻,但延緩了德軍前進的速度。
8月21日德軍進攻法國,法軍在國內戰線阻擊德軍五路進攻,節節把守,但實質上未能阻擋德軍攻勢。9月3日,德軍已進逼巴黎,法國政府被迫撤退至波爾多。但由於德軍為實現速戰速決的施里芬計劃而盲目推進,導致過分深入,戰線太長,後勤不暢,被法軍元帥霞飛發現破綻。法軍在9月5日—9月12日的馬恩河戰役中擊敗德軍,將德軍阻擋在了巴黎門外。隨後德軍轉入防禦,雙方各自建立了一條由法國西海岸至法國東部的防線。其間雙方又進行了多次戰役,但都未能有所突破,戰爭轉入對峙階段。
由於英國在開戰時歐洲大陸並無駐軍,英國對德宣戰後英國遠征軍才陸續開赴歐洲大陸,並且在戰爭初期人數較少。因此,法軍實質上承擔了防禦德軍的主要任務,自比利時開始,主要是由法軍來阻擊德軍,實施防禦。
1916年2月,德軍在凡爾登發動針對法軍的猛烈進攻,意圖「讓法國把血流盡」,開始了號稱「凡爾登絞肉機」的凡爾登戰役。法軍在尼維爾將軍的指揮下在凡爾登阻擊德軍,戰斗異常艱辛。法軍在鏖戰7個月後,頂住了德軍的凌厲攻勢。雙方都遭受重大傷亡,但都未取得實質勝利。為了緩解法軍壓力,英語在西線發動了索姆河戰役,並首次動用了坦克,但最終亦無實質成果。兩次戰役雙方共損失120萬人,但都無實質突破,戰爭重新轉入膠著的對峙狀態。
1917年4月,法軍於西線開展春季攻勢,與德軍在蘭斯和蘇瓦松之間進行會戰,歷時共一個月,但法軍在傷亡10萬人後卻仍未有進展,引起了法國士兵的騷動。戰事再度膠著,而法軍因內部騷動,無力防禦,只得由英軍負責西線防禦。
1917年,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並退出戰爭,德軍立即集中於西線。1918年3月—7月,德軍接連於西線發動5次大規模的攻勢,英法聯軍頂住了德軍的進攻,並與後來參戰的美軍一道加強防禦,使德軍損失慘重。7月15日,德軍發動第五次攻勢,英法聯軍頂住壓力,使德軍損失15個師。德軍一無所獲,己方軍力反而消耗殆盡,只得撤退至興登堡防線,從此只能作消極防禦。自此雙方兵力基本損失殆盡,都無力進行大戰。
1918年德國爆發十一月革命,德皇退位,雙方簽署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實質上是一場以陣地戰和防禦為主的消耗戰,最終由物質上較為充裕的協約國贏得了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在軍事上並未分出勝負,是由於國內的革命結束了戰爭。法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充當了西線的防禦主力,承受了大部分的德軍進攻壓力,成功得阻止了德軍的前進,粉碎了德國速戰速決消滅英法的計劃,在西線戰斗中充當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最終也沒將德軍擊退。

④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的國家利益急需 謝謝)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各國的聯姻

從政治制度講,在當時,除去法國以外,其餘國家均為君主國,另外奧斯曼土耳其屬於伊斯蘭國家,絕大部分領土也不在歐洲,所以我們先把法國奧斯曼扔掉,單談英德俄奧。就這四國而言,英國在當時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德君主立憲制度,也就是說英王已經基本不參加政治決策。德俄奧依舊屬於君主專制,其中德國雖然表面行憲,但是實際上德皇擁有充分的統治權,奧匈屬於二元帝國,奧皇對外交國防事務享有最後決策權,沙皇則是完完全全的專制統治。

上面說到一戰的核心是國家利益,但是這個國家利益是不同的。從協約國一方來看,作為領導地位的英國,它要做的是保住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同時鉗制德國的發展勢頭,保證歐洲大陸的均勢。從同盟國一方來看,作為領導地位的德國,它要做的是取代英國,稱霸歐洲大陸,再不濟也至少要從英國那裡搞幾塊殖民地。這樣一來,雙方的沖突就很明顯了。在這種情況下,什麼親戚不親戚,你和我有利益沖突,先把利益問題解決掉,因為戰爭是一種國家行為。尤其到了近代,戰爭總是因為一方認為有利可圖所以發動戰爭的,畢竟抱著「我看你不爽所以要打你」的這個心態而發動戰爭的次數到底還是少數。

所以一戰爆發和君主是不是親戚沒有什麼關系,並且說的再難聽一點,即使他們是血親,從小在不同的宮廷中長大,本來也就沒有太多感情。當國家利益發生沖突時,作為專制君主或者立憲國議會,肯定首當其沖要考慮的就是國家利益,而非君主之間的關系。

⑤ 第一次世界大戰誕生了哪些合約,對人類歷史產生了什麼重要影響和推動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勝國在法國巴黎舉行會議,又稱巴黎和平會議。

在巴黎和平會議上,戰勝國與戰敗國簽署了一份被稱為《凡爾賽條約》的合同。

事實上,這與其說是合同,不如說是戰勝國對戰敗國,特別是德國的嚴厲制裁,因為德國是聯盟集團的領導者。

而《凡爾賽條約》只是一個籠統的術語,它下面有很多分包合同。

⑥ 第一次世界大戰有什麼意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30幾個國家,15億人口捲入戰爭,對人類的精神和物質都造成了極大的摧毀。 民族國家 戰爭給人類帶來了重大損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四大帝國覆滅了。而巴爾干半島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國家則隨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中國政府 政治上:中國政府在是否參站的問題上,引發「府院之爭」;「一戰」結束後,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在巴黎和會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發五四愛國運動。 經濟上:大戰期間,英、法、德等交戰國對華商品輸出大幅度下降,商品需求則有所增加,在一定幅度上緩解了民族工業的市場壓力;客觀上促進了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思想文化上:「一戰」中爆發了俄國十月革命,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部分知識分子通過「一戰」反思西方文化。 英國削弱 原來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國,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大大削減,而其經濟亦因戰爭大受影響,出現嚴重衰退,從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讓給了美國。 十月革命 大戰期間,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美日興起 這場大戰削弱了英、法、意;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轉移到紐約;日本也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並侵佔了原屬德國勢力范圍的中國膠州灣及山東半島。1914-1919年,日本企業實繳資本金額從22.18億日元增加到61.23億日元,工業生產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實際工業產量增加1.8倍,出現了以出口工業為中心的新建擴建企業高潮。造船工業1914年建造79艘,計8.2萬噸,1918年激增至443艘,計54.05萬噸,從戰前佔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德國復仇 《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準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驕傲的日耳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提供了條件。結果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軍人待遇 美國的一戰軍人領到每人每日1美元為薪金,另加25分為每日在美國國外消費。後來由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退伍軍人、其家屬與其它有關團體向美國政府要求實時索取戰時服務的酬勞金額不果而導致1932年美國軍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進軍事件。 女人的地位提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男人們都被征去做了戰士,留下的只有老幼婦殘,那個時候,養家做事的就只有女人了。於是女人們就出去工作,掙錢養家。雖然她們和男人做一樣的工作,她們得到的工資相對來說就少了很多。不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女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國際聯盟 鑒於第一次界大戰的傷亡與物資損失巨大,英法等戰勝國於是發起了一個用以減少武器數目、平息國際糾紛及維持民眾的生活水平的組織,是為國際聯盟(簡稱國聯)。然而,國聯卻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聯合國取代。 軍事學術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驗的結果。 新技術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一系列新技術發展的催化劑。戰爭期間,才發明不久的飛機受到一些國家的重視,很快進入實用階段。軍用飛機在戰場上成為一支新軍。飛機的數量也不斷增加。在大戰期間,汽車的機動性引起人們的關注。戰前在歐洲和美國的街道上佔主導地位的馬車,很快被汽車取代。德國等原料缺乏的國家,為了應付敵方的封鎖,大力發展化學合成技術。從而推動了化工技術的發展。戰士對物資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們不斷的改進生產流程,為生產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條件。 政府機構職能的改變 在戰爭初期,各國政府都沒有做好長期戰爭的准備,因而也沒有對經濟加以干預。隨著戰爭的延長,各國不得不建立起一整套專門機構,以有效地利用全國的人力物力。這些機構著手干預私人企業的投資方向,負責分配政府訂單,控制原材料的供應,調整各種經濟關系,壟斷對外貿易。 萊茵非軍事區 萊茵非軍事區是萊茵河以東50公里。 這個是一戰後《凡爾賽和約》里的內容。《凡爾賽和約》是一戰後戰勝的協約國與德國的和約,大體內容包括:軍事上德國禁止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只能招募志願人員參軍,只能保留10萬人陸軍,不準擁有空軍,海軍只保留部分輕型水面艦艇(希特勒上台時德國只有36艘輕型水面艦艇),不準擁有大噸位艦艇和潛艇,萊茵河以東50公里內德國不得駐軍設防,就是所謂的萊因非軍事區。政治上禁止德國與奧地利合並或組成任何形式的聯盟集團。領土方面德國向法國歸還在普法戰爭中取得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薩爾煤礦區由國際聯盟代管15年,在此期間法國從此處無償開採煤礦作為德國佔領阿爾薩斯和洛林的補償(兩處都是法國重要的煤炭基地),15年期滿後由薩爾地區公民投票決定歸屬(就是該地區是並入法國還是回歸德國,1934年薩爾回歸德國)。德國放棄了大片領土,在此基礎上波蘭國家得以重建,德國所有海外殖民地由國聯「委任統治」,事實上被英法日本等主要戰勝國瓜分。經濟上規定德國要支付大量賠款,但是沒規定具體數目。後來協約國方面先後提出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1929——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德國宣布停止支付賠款。 一戰之後召開了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在西亞、太平洋等地的矛盾。

⑦ 法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付出了哪些慘重的代價

法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也獲得一定數量的殖民地,但為勝利所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據官方統計,法國在大戰期間經濟上的損失達2000億法郎,有1萬家企業遭到破壞和損失,有90萬所住房變成瓦礫或無法使用,1919年農產品總產量只有戰前的1/3,工農業發達的東北地區,幾乎成為一片廢墟。四年戰爭失去了140人,傷殘者更是不計其數。法國由戰前的債權國淪為債務國;戰前給俄、奧、土等國的債款,因這些國家瓦解而化為烏有。法國為勝利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⑧ 第一次世界大戰有什麼影響

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它是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非正義戰爭,最終,英國、法國為首的協約國戰勝。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有什麼影響,希望你喜歡。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三十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捲入了戰爭,它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上損害。第一次世界大戰產生的重大成果是它嚴重消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摧毀了地處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的__東部教會國家沙皇俄國、地處歐洲中部的基督__國家德意志帝國、地處歐洲中部和巴爾干西北部的基督__教二元制君合國奧匈帝國等歐洲古老的封建帝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帝國主義國家被消弱,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伊斯蘭教封建 軍事 帝國的奧斯曼帝國也宣告解體。戰爭後期,地處歐洲東部邊陲的俄國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俄國十月 社會主義 革命勝利,戰後初期, 資本主義 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代背景
世界大戰總共發生過兩次,第一次發生在19世紀末,是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的產物。此戰中有一千萬人喪生,兩千萬人受傷,經濟損失更是相當慘重。

19世紀末20年代初,在資本主義經濟 政治 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和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紛繁復雜,但基本矛盾有三對,即法德矛盾、俄奧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銳。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失去了原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國內各個階層一致要求報仇雪恨,德國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極大擴充軍備。俄奧矛盾的表現是在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上。多年來,俄國打著大斯拉夫主義的旗號,向巴爾干半島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區進行擴展,地處中歐的君合國奧匈帝國也在向巴爾干半島西北部擴張,又怕在自己統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脫離奧匈帝國的統治而獨立。英國從它傳統的外交政策上出發,力求維持歐洲大陸勢力的均衡,既不願意德國過分強大,也不願意看到俄國的勢力在巴爾干半島過於膨脹,隨著在殖民地問題上的沖突的加劇,英德矛盾開始激化,逐漸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

19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建立了針對俄國和法國的 三國 同盟,1879年,在俾斯麥的推動下,德奧簽署了「同盟條約」,這個條約具有明顯的反俄性質。後來,由於義大利在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的斗爭中失敗,俾斯麥趁機拉攏義大利,共同對付法國。1882年,德、奧、意三國簽署了「同盟條約」,三國同盟正式建立。德國成為三國同盟的核心。

為了對付「三國同盟」,1892年,法國和俄國達成了軍事協議,它規定一旦法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持的義大利的進攻,俄國將以全部軍事力量進攻德國,一旦俄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持的奧匈帝國的進攻,法國應以全部的軍事力量來進攻德國。俄法同盟形成後,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它也是向三國協約方向推進的第一步。隨著英德矛盾發展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英國調整同法國、俄國的關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別簽署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的建立,這樣,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夫婦(右圖)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刺殺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系,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借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並迅速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范圍。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於1914年至1918年,是資本主義國家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的帝國主義戰爭。

此次戰爭主要是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 決定 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這場戰爭是歐洲 歷史 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有什麼影響相關文章:

1.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後果》試題及答案

2. 一戰爆發的原因有哪些

3.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介

4. 高二下冊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試題及答案

5.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⑨ 法德世仇四,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什麼是法國的雪恥之戰

法德兩國一直都有摩擦,普法戰爭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成為了世仇,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為主戰場,最後德國戰敗,法國一雪前恥。

為了報復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戰敗,法國主張嚴懲德國。一戰後,簽訂了對德國極為嚴苛的《凡爾賽和約》,條約要求德國割地賠款,德國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凡爾賽合約》並沒有採納法國瓦解德國的建議。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被以法國等國為首的協約國打敗,並且簽訂了苛刻的條約,法國一雪前恥。

普法戰爭法國所受的屈辱在一戰後已經撫平。

閱讀全文

與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有什麼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