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想知道第一帝國裡面的軍事系統介紹,求大神告訴我。
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軍事體系是拿破崙一手創建軍事系統《法國陸軍作戰條例》
主要內容如下:
一支軍隊的戰鬥力是由許多因素形成的而法國軍事力量的優勢實際上來源於法軍的體制,即1791年法國陸軍作戰條例。在人類的歷史上,有許多偉大的統帥。而在如此眾多不同歷史時期統帥的軍事勝利中,有一個因素是不變的,那就是其所率領的軍隊相對於其敵人,是一定具有某種內在的優勢。如馬其頓軍事體系,羅馬軍事體系等相對於其對手所具有的固有優勢.在整個法國大革命時期,以及隨後的拿破崙時期。法軍的戰斗能力長期強於歐洲其他國家,其原因不僅是因為有像拿破崙這樣無與倫比、光輝萬丈的傑出統帥。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吉貝爾和布塞倡導和影響下,於1791年正式形成的新型法國軍事思想所導致的新戰術體系的出現。更由於拿破崙對這一新體系的深刻理解及大膽無情的貫徹,而導致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迅速征服,並最終永遠改變了歐洲的政治面貌。而這一新戰術體系的核心就是新師制的採用。
採用新師制的原因和利益
1、改善軍隊戰場機動性的願望及追求行進間攻擊能力的決心。
在法國大革命前的整個18世紀,軍隊在戰場上的機動能力差強人意,其原因是因為在戰場上使用燧發槍的士兵,必須排成2個橫列隊,每列橫隊成三線排列。軍隊在前進中要保持連貫的隊形,否則就會出現混亂和空隙為敵人的騎兵所乘。而事實上在如此寬大的正面上讓士兵保持嚴密的隊形極其困難,這必然極大的削弱軍隊在戰場上的機動能力。由於缺乏機動性就使一切的進攻行動無法展開,因為緩慢的推進使打擊敵人在戰場上弱點的希望歸於幻滅。使一切迂迴敵側翼的企圖難於實現。最終所有國家的軍隊將贏得戰斗勝利的希望,集中到提高軍隊的射擊速率上來。到了菲特烈時終使軍隊的射擊訓練達於極峰。終於兩支排列嚴整的部隊面對面的進行快速齊射,不論誰勝誰負都將承受慘重損失。 法軍則採用了一種縱隊隊形。這種縱隊隊形,實際上仍然是正面寬,縱深淺。一個營縱隊一般是縱深12列,而正面卻至少是縱深列數的4倍。這種縱隊其實就是一個實心的密集方陣。但是,這種縱隊具有迅速展開成縱深為3列的線式戰斗隊形的能力,這就意味著,這種具有機動能力的縱隊基本上可以在行進間進行交戰了。雖然法軍的條令中,還是要求部隊以線式隊形前進,以縱隊實施集團沖擊,但是,在實際的戰場運用中,部隊通常以多路縱隊機動至戰場,並接近敵人,而以線式隊形用於與敵人進行實際交戰。法軍採用這種縱隊隊形,使得其步兵的機動速度比對方線式隊形部隊更快,而且幾乎能在行進中投入交戰。利用這些優點,步兵既可迅速集中主要兵力於戰場上的一點,也可利用線式隊形所不具備的機動速度,攻擊敵人步兵的翼側和後方。這種戰術改革,使得法國人將軍隊分編為由步兵和炮兵組成的常備師。每個步兵師最多16個營,人員不超過1萬人。在即將交戰時,法軍以4個師向敵人接近,每個師再編成2個縱隊,每個縱隊的第一梯隊和第二梯隊都有4個營。運用這種方法,法軍在展開成戰斗隊形時,其機動性大大提高,軍隊終於能實施在關鍵性地點,迅速展開成戰斗隊形,在敵人無法反應的情況下進行決定性突擊。
2、強迫敵人接受會戰的願望及建立新型進攻性部隊理想的實現。
18世紀的各國軍隊,不僅向戰場機動的速度很慢,而且到達戰場後,展開成戰斗隊形的時間也相當長。因此,除了誘騙敵人陷入障礙物之中,或迫使敵人進攻以解某地之圍外,任何一個指揮官都不會想到去與不願意會戰的對手進行會戰,因為以行軍隊形攻擊敵軍將遭到騎兵的毀滅性打擊。而以戰斗隊形攻擊又需要極長的部署時間,通常是一個上午或下午,敵人就可以利用這個間隙從容撤退迴避會戰。 現在軍隊分成若干師,有利於迫使對手進行會戰。因為成師縱隊機動的法國新形軍隊其機動性大大強於對手,而且由於軍隊分成師,並且能快速由縱隊轉換成線式戰斗隊形,因此,步兵在與敵遭遇時,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接近敵人。從戰略角度上說,這實現了步兵在機動中與敵交戰的目的。一旦和敵人遭遇,此類軍隊會讓對方的撤退行動更危險。長期的戰爭實踐證明,一旦雙方軍隊擺好陣形交戰,不想再戰的一方很難從戰場上撤出。現在,如果一方不想結束交戰,那麼另一方就更難從戰場撤出了 。同時一支分編為數個師的軍隊,其行軍正面寬度將超過25英里。這意味著它與敵人遭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採用師級編制的軍隊,具有快速機動接近敵人,並能迅速展開成戰斗隊形的戰略性進攻能力,因此,一旦與敵人接觸,這支軍隊很容易迫使敵人實施一次遭遇戰。
3、減輕了軍隊對後方補給的依賴,極大擴展了軍事行動的范圍.
以往軍隊採取集中行動,而軍隊的規模就如同一個移動的城市人口,由於如此龐大的軍隊在任何一個城市或村莊都難以獲得足夠的補給,所以軍隊要攜帶大量的車輛輜重,使機動性嚴重削弱,並使軍隊必須在基地有效補給的范圍內作戰,使戰略性迂迴成為奢望。法軍採用了師制後,原先5萬人集中行動使用1、2條道路,現在,則分成5個師,每師1萬人,利用多條道路同時前進。依據每天所需的最快行軍速度,確定分編師的數目。所分編師的數目越多,被軍隊用於行軍的道路數目就越多,這樣,不僅行軍速度更快,而且行軍隊形覆蓋的地盤范圍更大,還便於獲得更多的物資供應。由於各師在每條道路上,基本能夠就地解決補給問題,不必依賴後方補給,不必攜帶大量輜重,理所當然提高軍隊的機動性和靈活性。現在的法軍在戰略上完全可以對敵實施大范圍的迂迴攻擊和側翼包抄。
4、使戰術行動多樣化,豐富了軍隊的作戰手段。
即使一個師獨立作戰時,也不必整個師完全地投入會戰。如果這個師和敵人交戰一天,而沒有太大的傷亡,或者這個師可以用部分兵力與敵人作戰,那麼,它就可以將本不願意交戰的敵人拖住,以待己方軍隊的其他幾個師趕來襲擊敵人。其他各師可以從另外的方向實施攻擊,使得正集中兵力與那一個師交戰的敵人感到措手不及。比如,從敵人的側翼實施攻擊,並能迅速展開成戰斗隊形投入交戰,那麼,這些師在戰場上匯集在一起,就可以占據極其有利的位置。運用這種方法進行會戰,其結果肯定與以往彼此都同意的正面交戰大不相同。當軍隊採用師一級編制後,遭遇戰的發生就更加頻繁了,而且開始成為一種能夠達成戰略目的作戰樣式。這種遭遇戰不僅可以給預期遭遇的軍隊帶來好處,也為採用師級編制的軍隊提供了優勢。採用師級編制,使軍隊體制更加完善,事先就確定了明確的指揮關系,因此,在作戰中指揮官可以實施更高效的指揮。 法軍將軍隊分編為若干個師,在行軍中就不必過於小心謹慎,其行軍速度要比集團式軍隊快。在戰場上,可以將這些師調集到一起,以師縱隊迅速投入作戰。在將所有的縱隊展開成戰斗隊形之前,法軍指揮官可以先利用縱隊隊形的快速機動能力,讓步兵繞到敵人線式隊形的翼側或後方實施攻擊,或者集中主要兵力攻擊敵人的其他薄弱部位。這樣,與採用七年戰爭中作戰方法的對手相比,法軍步兵無論在戰略上,還是在戰術上,都是一支進攻型力量。對於像法軍這樣的軍隊,作戰就成為一個現實的戰略目標。以往軍隊間的會戰基本上都是在雙方自願的基礎上進行的。急於進攻的一方,常常不得不對已精心選擇了陣地 、有時還修築有塹壕的敵人發起攻擊。軍隊採用師的編制後,只要敵人不是直接撤離到後方,指揮官就可以盡量迫使敵人進行會戰,或在與敵人遭遇中進行會戰,而不必再向精心選擇好陣地的敵人發起攻擊。法軍由於實行較完備的編制體制,軍隊不僅具有較強的戰場機動能力,還形成了從營指揮官到軍隊統帥的完善的指揮體系,因此,即使在敵方事先選擇好的地點交戰,情況也不同以往。因為,法軍步兵在戰場上可以非常迅速地集中起來,很容易地避開敵方的強點去攻擊其翼側和後方
『貳』 拿破崙在征戰中用了什麼戰術
拿破崙的戰略特點是力圖以一次或數次總決戰決定戰局或整個戰爭的成敗。拿破崙廣泛實施重兵機動,以求創造對總決戰有利的形勢和保證在主要方向上的對敵優勢。拿破崙可以說是繼承了菲特烈大帝的軍事思想--內線集結兵力,通過對敵人一個點的攻擊牽動整個敵人防線的潰敗,菲特烈的斜行序列到了拿破崙手裡變成了「營方陣」,這也是耶拿會戰拿破崙勝利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如果從步兵,騎兵,炮兵分類舉例的話
步兵(一):概述
步兵是拿破崙時期軍隊的主體。相較於其他兵種,步兵往往承受最大的傷亡,但又往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步兵通常分為三類:普通步兵(the infantry of line,又叫燧發槍兵Fusilier);擲彈兵(Grenadier);輕步兵(light infantry)。擲彈兵會由最為「英勇」「健壯」的士兵組成。(個人認為,「擲彈兵」就是重步兵,Grenadier只是名稱而已,並不會真的「擲彈」 )。輕步兵則由「身材較小」「身行敏捷」的士兵組成。各國對輕步兵有不同的叫法:法國叫獵兵(chasseurs)英國的叫輕步兵或來復槍兵(rifleman)。(其他幾種語言我不懂,大概也都是獵兵的意思)前兩類步兵通常排成較緊密的隊形,從而發揚火力。輕步兵則會形成「散兵線」(skirmishing),己方進攻時,用來動搖敵人防禦陣線;己方防禦時,用以打亂敵人進攻節奏。
當時的步兵大多數裝備的都是大口徑滑膛槍,各國滑膛槍的原理構造都沒有太大差別。1740年英國推出的標准步槍(Land Pattern Musket),身管長46英寸(117cm),口徑0.75英寸(19mm)。七年戰爭之後,身管縮短到42英寸(107cm),口徑不變。與法國的戰爭爆發後,英國由於缺少穩定的原料供應來源,轉而責承東印度公司製造了大量的「印度款」步槍(India Pattern)。到1797年,這種39英寸(99cm)身管的滑膛槍已經成為英軍的制式裝備。巨大的產量不僅滿足了英軍的需要,更裝備到反法同盟各國。1802年,英國軍火部門又推出了新款步槍,但是只有少量裝備部隊。盡管准確性不佳,英國滑膛槍系仍然大受部隊的歡迎,被士兵們稱作「褐貝絲」(Brown Bess)。
法軍主要裝備的「1777款」滑膛槍身管長44英寸(112cm),口徑0.69英寸(17.5mm)。全槍長59.5英寸(151cm),比英國槍略輕(重約10磅=4.54kg)。強化了扳機,採用黃銅材質的擊發槽(priming pan),槍管用扣環固定以便於更換。法國革命期間,對1777款滑膛槍只進行了輕微的改動(成為「九年款」Year IX Model)。除了步兵型,此款滑膛槍還有多種變型,用來裝備騎兵。這些變型在長度和裝飾上區別於步兵型,但是口徑和擊發部分均保持不變。
其他參戰國的滑膛槍包括:普魯士1782款, Nothardt滑膛槍(1805),普魯士新款(1809),但是實際上1806年普魯士戰敗後,基本上依靠英國援助和繳獲過日子。奧軍使用的1770款在1798年對擊發裝置作了些許改進。俄國滑膛槍裝備較為混亂,先後裝備了不下12種滑膛槍。其中當數圖拉兵工廠的1810款性能最好。
命中率低是當時滑膛槍的主要缺點。由於擊發時間過長,在扣動扳機到點燃裝葯這段時間里,槍口的晃動無法避免。這種晃動加上只有前面一顆準星(沒有後準星)嚴重影響了射擊的准確性。黑火葯燃燒後會在槍管內留下殘留物,在激烈的戰斗中這種殘留是沒時間清除的。為了不妨礙射擊,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使用較小的彈丸。各國滑膛槍彈丸和槍管之間的縫隙(游隙)大概處於0.07到0.10英寸(1.78~2.54mm)的范圍內。游隙保證了射擊的順暢,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命中率。普軍曾經對普法兩國的滑膛槍做了一項試驗。對一個10英尺寬6英尺高的目標(3.05×1.83m)普軍1782型射擊100發,在100步長(pace=0.76m;76m)的距離上可以命中60發;200步時40發;300步時只有25發,法國的1777型滑膛槍的成績也沒好到哪去。考慮到戰場環境,(前面提到的)煙霧,恐懼,噪音等因素對士兵心裡的影響,命中率要比這種理想試驗還要低得多。500人在100碼(91.4m)的距離上對一個進攻中的步兵縱隊(column)進行兩次齊射,理論上可以命中500到600發。可是根據各國軍隊的經驗,戰場上能命中150發就已經是最佳成績了。當時滑膛槍理論上的有效射程為300步長(228m),實際上在這個距離射擊完全是在浪費彈葯。
可靠性差是另一大問題。激烈的戰斗中,整個裝填開火的過程會出現許多問題。例如,擊發槽內的火葯沒有引然主裝葯;火石用舊卻忘記更換;槍口殘留物淤積過多,等等。據統計,長時間的交戰中,不能擊發的幾率竟高達20%。
經常有網友對拿破崙時期的戰斗形式感到疑惑,覺得列隊進攻目標太大。其實,看了上面的介紹我想大家的疑問應該得到部分解答了。當時的步兵射速大概為每分鍾2到3發,加上低命中率、高故障率使得單獨一支滑膛槍的火力微不足道,只有排列成橫隊或者縱隊,集中火力,才能有較好的殺傷效果。另一方面,良好的隊形可以及時應付騎兵的沖擊。(關於這點會在後面談到,這里就不細說了。)
拿破崙時代,各國士兵通常在彈葯袋裡攜帶50到60次射擊所需的彈葯。一次戰斗平均消耗20發左右。英軍在西班牙Vittoria戰斗中消耗較大,平均每人打了60發,全軍共消耗彈葯350萬發。可是命中率卻出奇的低,每450發才造成1名敵軍傷亡。幸運的是,當時惠靈頓的補給狀況很好,消耗的彈葯很快得到了補充。在馬倫哥,法軍上尉Coignet的營用光了所有的彈葯,千鈞一發之際,及時趕到的彈葯充足的近衛軍救了他們。
缺乏訓練是命中率低的又一重要原因。大多數軍隊里,滑膛槍射擊訓練簡直就是敷衍了事。散兵線由於兵力相對分散,提高射擊精度就相當重要。盡管如此,革命期間較為強調散兵線戰術的法軍仍然很少進行針對訓練,輕步兵們只能到實戰中去提高自己。據法軍士兵的回憶,拿破崙成為第一執政以後才有射擊訓練。1800年,貝爾第埃簽發命令:法軍新兵必須接受裝填、操槍、瞄準、射擊等訓練,要保證上戰場前實彈射擊過幾次(a few rounds)。但是,事實上並沒有足夠的彈葯和時間來保證充足的訓練。英軍在這方面作得較好,但也只有30發實彈+50次無彈丸射擊。
到此講的都是滑膛槍,而當時有膛線的更為准確的來復槍其實已經在各國軍隊中出現。法軍對來復槍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試驗,但到1807年拿破崙命令禁用來復槍,而其他國家都有小規模的輕步兵或獵兵裝備來復槍。來復槍的高命中率使得散兵線的作戰效果有所提高,但是其主要缺點是裝填時間較長、容易阻塞。再考慮到製造成本以及特殊的訓練所需的時間,來復槍就明顯不如滑膛槍適於裝備大兵團了。所以,連較為接受來復槍的英軍也僅有兩個輕步兵團裝備來復槍——60和95步兵團。
無論滑膛槍還是來復槍,火石都是必不可少的。開采火石通常是在潮濕的天氣里進行,乾燥後,由熟練工人粉碎、整形。英國出產質地上乘的火石,不但自用而且提供給歐洲大陸上的盟友們。法國的香檳省和皮卡第地區也出產火石。薩克森是歐洲大陸上的另一火石產地。相比之下,普魯士就缺乏火石資源,在沒得到英國援助之前,只好使用效果較差的代用品。(不知具體是什麼?)由於火石的重要性,士兵們基本上都有一塊備用,每個營部還都保有相當數量的儲備。戰斗前,火石是必檢的項目之一。奧斯特利茨會戰的前夜,拿破崙親自提醒近衛軍:「換一塊新火石,明天會有大用場的。」
另一項必檢的項目是彈葯。一個硬紙包里裝有大概150格令(約為10克)黑火葯和一顆鉛彈,在兵工廠製成後,以每箱1000包出場,配給部隊。連里的軍官負責每天早晨檢查士兵的彈葯情況。
步兵(二):基本隊形
當時火器的種種局限使得當時的軍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隊形來提高滑膛槍的射擊效果。法國革命初期,由於缺乏訓練、紀律渙散的志願兵為數眾多,防禦時尚能形成傳統的三列橫隊,進攻時則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隊形作戰,指揮官們只好增加散兵線的規模,有時甚至整營的士兵都成了「散兵」。同時期的歐洲大陸各國,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卻還都保持著18世紀流行的線性橫隊。這些國家沒有改革是因為法國的「散兵」戰術對他們的隊形不能構成威脅。奧軍將領認為:「散兵的零星射擊根本無法動搖一個訓練有素的步兵陣列」。隨著法軍訓練水平的不斷提高,隊形的作用也逐漸受到重視,通常會有一個營縱隊跟在散兵線後面給予支持,這種戰術當時收效很好。拿破崙上台後,歐洲各國軍隊也都引入了散兵線戰術,法國的散兵線的干擾效果大打折扣,動搖敵方陣線的任務更多的由炮兵來完成。因此,散兵線被適當削弱了,攻擊縱隊則被大大強化,拿破崙後期的戰役甚至動用整師的兵力形成攻擊縱隊沖擊敵方防禦陣地(滑鐵盧就用過)。相比較,其他國家的三列線性隊形就有點單薄了。1806年,奧軍採用了類似法軍的攻擊縱隊。1807年的普軍、1810年的俄軍也相繼進行了類似的改革。唯一保持橫隊的是英國(攻防通用),英國的條例規定的是三列橫隊,可是惠靈頓等英國將領常常採用的是兩列橫隊。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保持較寬正面,更好地發揮火力。
「營」是當時軍隊的基本戰術單位,由於手頭缺乏其他國家的資料,只好以法、英兩國的情況為例了。早期法軍一個營建制內有8個連,1808年依照拿破崙的訓令,改為6個連,但是全營的人數並沒有太大變化,只是連的規模增大而已。無論是6個連還是8個連,均包括一個擲彈兵連和一個獵兵連,其餘為燧發槍連。按照訓令,法軍一個營應該有800人左右,不過多數部隊達不到這個人數。通常法軍一個營約有600~700人。滑鐵盧戰役時,法軍平均每營560人左右。下圖是一個6連營的行進、攻擊縱隊(8個連的類似),後面兩個是擲彈兵和獵兵連。如果需要形成散兵線,獵兵連會被抽走,後面僅留一個連。擲彈連並不總在後面,當士氣較低時,較精銳的擲彈連在後面押陣,穩定軍心,防止前面的部隊崩潰。當士氣較高時,擲彈連通常在縱隊的右前方引導攻擊。連保持三列橫隊,列與列之間間隔約1米。連與連之間的間隔約為8~10米,整個縱隊的縱深為25米左右,行進時可能拉得更開一些。軍官和軍士的位置已在圖上標出。(用Photoshop加的中文,那個「營參謀」大概相當於營副,但是法軍將其歸為參謀軍官。最後一個也是軍士,但不知怎麼譯。大家幫忙看看!)有時,缺獵兵連的營縱隊會採用一個連為正面,五個連依次排開,不過這種縱隊並不多見。
英軍一個營由10個連組成,包括一個擲彈連和一個獵兵連,軍官士兵共計640人左右。下圖為英軍營防禦進攻通用隊形——兩列橫隊。正面寬約200米。軍官的圖例與法軍基本一致,黑色圓點為鼓手。英軍的行軍隊形也是縱隊,每連兩列,10個連前後依次排開。
騎兵的存在對步兵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雖然展開的步兵隊列可以應付正面的騎兵沖擊,但是薄弱的側翼和後部卻極易受到攻擊。步兵對付騎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形成「方陣」——四面向外的「刺刀叢」。形成方陣涉及一系列復雜的部隊調動,因此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完成。在情況復雜的戰場上,步兵可能會因為沒有及時形成方陣而遭受重大的損失。英軍在西班牙與法軍作戰期間,Colborne的旅曾被突如其來的大雨遮蔽了視線,雨停後才發現側翼有兩個法軍輕騎兵團正准備攻擊。匆忙間,有三個營沒來得及形成方陣。結果,短短的五分鍾內,這三個營就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80名軍官和1568名士兵中傷亡了1248人。
方陣雖然能有效的對付騎兵,但是也有明顯的缺點。首先,營的正面被大大縮小了,無法發揮原有的火力。如果敵方的騎兵與步兵協同得當,就會利用暫時的步兵火力優勢大量殺傷方陣里的步兵。其次,密集的方陣隊形正是炮兵的極佳射擊對象。根據一名英軍的回憶,在滑鐵盧,兩個布倫瑞克方陣在法軍的猛烈炮火下既已崩潰,根本沒有堅持到法軍騎兵的沖擊。最後,如果在騎兵沖鋒的強大心裡壓力下,方陣的一部分動搖了甚或崩潰了,餘下的步兵必然會徹底暴露給敵方的騎兵。有經驗的騎兵往往會把握甚至創造這樣的機會。瓦格拉姆會戰期間,法軍騎兵上校Castex的第20獵騎兵團放棄了應該攻擊的那一營奧軍,轉而對臨近一個剛剛開過火的奧軍方陣沖鋒。還沒來得及重新裝填的奧軍步兵被突然的變化驚呆了,頃刻之間整個方陣陣腳大亂。
前面介紹的只是營級的基本戰術隊形。戰場上,更高級的指揮官,會跟據情況靈活使用上述隊形。 另外,以營隊形為基礎,各國軍隊都創造了一些團、師級的隊形。比如,有三個營的法軍「團」會展開中間的營,而保持兩邊的營縱隊。再如,法軍的「師」縱隊——師里每個營均展開成橫隊,以一個營為正面形成縱隊。
步兵(三):刺刀
拿破崙時期,滑膛槍的刺刀是一根長15到18英寸(38~45厘米)的三角鐵,三面全部開刃。上刺刀時,將刀柄套在槍口上,擰緊螺絲加以固定,刺刀不使用時會放入專用的刀鞘里。
由於來復槍的槍長較短,為了彌補不足,英軍來復槍的刺刀長達25英寸(63.5厘米)。而且,形狀為「劍」型。下圖為英軍來復槍及其刺刀。與滑膛槍常備刺刀的情況不同,為了方便,來復槍的刺刀只在需要的時候才被裝到槍上。
革命時期,法國軍隊十分強調刺刀的運用。卡爾諾(Carnot督政府的一員)在1794年2月簽署命令:「法軍士兵必須隨時准備運用刺刀(action with bayonet on every occasion)」。拿破崙也同樣重視這種冷兵器。法軍上尉Blaze回憶到:「皇帝陛下似乎對刺刀殺人的方式情有獨鍾」。當時的軍事理論更是認為:「只有第一次的齊射是有效的,後面的戰斗要靠刺刀和劍來完成」。(Gay de Vernon)正因為如此,奧軍和普軍也同樣強調刺刀的重要性,即使公認的改革派——查理大公也認為刺刀是最好的近戰武器。 至於更為冷兵器化的俄軍,派到俄國考察的英國將軍Wilson在1810年的報告中寫道:「刺刀簡直就是為俄國人設計的武器……他們更善於密集縱隊的刺刀沖鋒」。
然而,實戰中刺刀見紅的搏殺並不常見。在奧斯特利茨,俄國近衛軍進行了一次典型俄國式的300碼刺刀沖鋒,可是在突破了法軍第一道防線後便被後續的法軍火力擊退了。拿破崙『大軍團』的醫官(Surgeon General)Larrey曾經對法軍的傷亡進行過一些統計,結果發現:相比119例槍傷,一次戰斗中刺刀造成的傷亡只有5例。因此,他認為刺刀的心理作用要遠大於實際效果。同樣,惠靈頓的一個高級醫官Guthrie也認為:刺刀沖鋒很難達到預期的手腳相搏(hand to hand and foot to foot)的結果。不是沖鋒的一方被火力擊退;就是防守的一方受不了心理壓力落荒而逃。醫生們的觀點,被前線的指揮官進一步證實。約米尼聲稱:我從未在通常的戰斗中見過刺刀肉搏(I never saw such a thing on a regular field of battle)。(作者原文這段的結論是:刺刀肉搏並不能對戰斗的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但是我不能完全同意這個觀點。心理作用的結果難道就不是結果了嗎?戰爭中精神作用往往更明顯。歷史上,一支沒有遭受重大傷亡的部隊精神上卻已經被打敗的例子屢見不鮮,淝水之戰就是個很好的證明。因此我認為,上面的論據只能總結為肉搏不常發生。)
盡管不常見,某些情況下刺刀肉搏還是必須的,比如攻入堡壘後的戰斗,再比如雨天彈葯無法擊發的情況。在卡地茲(KATZBACH)的瓢潑大雨中,普軍用刺刀和槍托與法軍進行了激烈的肉搏並使法軍遭受了很大的傷亡。
正像前面討論過的那樣,對抗騎兵的沖擊是刺刀的另一個主要功能。從這點上看,面對隨時可能的騎兵攻擊,刺刀是必不可少的。法國革命初期,為了彌補火槍刺刀的不足,長矛這種過時已久的武器,作為刺刀的代用品,曾被重新使用過。1792年早些時候,法國的幾個城市相繼生產了為數不少的,10到15英尺長(3~4.5米)的長矛。1792年8月,立法會(Legislative Assembly)命令:在法軍中分發使用長矛。從這時起到1793年夏天,許多新徵召的部隊都是帶著這種簡陋的武器開赴前線的。當時,北方軍團的Custine將軍曾經對下屬說:全法國缺槍的部隊不只我們一個,我們只有用這些長矛來彌補滑膛槍的不足才行。盡管在近戰中的效果不錯,也不能改變其沒有火力的弱點。隨著步槍產量的提高,長矛也就漸漸從法軍的武器庫中消失了。
騎兵
(一)騎兵的組成和類型
隨著拿破崙時代軍隊的規模越來越大,騎兵的比例是呈下降趨勢的。馬爾伯勒公爵(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英軍將領)的軍隊里騎兵的比率在20%到40%之間。威廉大帝的騎兵也佔到總兵力的23%到42%。相比之下,在拿破崙的大軍團中,高峰時的騎兵只佔總兵力的23%。遠征俄國後期,由於缺乏補給,騎兵只有可憐的5.2%。在西班牙的歷次戰役中,惠靈頓的英軍騎兵只保持在平均12%的水平。
當時的騎兵可以粗略的分為:輕騎兵和重騎兵兩大類。進一步細分則包括:胸甲騎兵(Cuirassier);火槍騎兵(Carabinier:這個詞直譯應該是「卡賓槍手」,早期騎兵中只有此類騎兵裝備火槍,因此得名。可是,到了拿破崙時期,騎兵基本都有火槍,並非此類騎兵獨有,所以我不知這么翻譯是否恰當,還請大家幫忙!);龍騎兵(Dragoon);驃騎兵(Hussar);獵騎兵(Chasseur);槍騎兵(Lancer);俄國哥薩克(Cossack)等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下面讓我們逐一看看這些類型的騎兵。
重騎兵:
顧名思義重騎兵的騎手和馬匹較之於輕騎兵都要高大強壯一些。早期的拿破崙胸甲騎兵甚至要求身高在1.8米之上,而其所用馬匹只限於諾曼第地區的某一強壯品種(具體情況不祥)!重騎兵是戰場上的重要突擊力量,用於突破敵方陣線弱點;給已經動搖的敵方以毀滅性打擊。有鑒於此,當時各國軍隊都很少委派重騎兵從事戰場沖殺以外的任務。重騎兵包括:胸甲騎兵、火槍騎兵,以及英軍的龍騎兵。
胸甲騎兵:明顯特徵是騎手配有胸甲。胸甲由前後兩片甲板組成,主要材料是鐵,搭扣和鉚釘為黃銅(法軍),由皮帶連接,表面拋光。胸甲重量約為8公斤。當時歐洲大陸各國都有胸甲騎兵的建制,只有英國直到滑鐵盧戰役之後才引入胸甲騎兵。關於是否使用胸甲,一直存在爭議。毫無疑問,胸甲的主要優點是對於步槍槍彈有一定的防護作用,提高了騎兵的生存能力。此外,拋光的胸甲可以起到一定的心裡震懾作用。缺點是厚重的胸甲對於人員和馬匹都有了較高的要求,因此供給胸甲騎兵的開銷也就遠大於其他類型的騎兵。而且一旦失去坐騎,笨重的胸甲騎兵就會變得寸步難行。除了胸甲,胸甲騎兵還配備頭盔。法軍頭盔也是鐵質,下部環繞毛皮,頂部配以黃銅的隆起頭飾,輔以馬的鬃毛。
龍騎兵:早期的龍騎兵是一種騎馬的步兵(mounted infantry),逐漸演變為騎兵的一種。拿破崙時代,龍騎兵的情況較為復雜。由於沒有胸甲騎兵,龍騎兵在英軍中便是重騎兵的一種(另兩種都是近衛部隊:Life Guard 和 近衛龍騎兵)。除了龍騎兵,英軍還有「輕龍騎兵」(Light Dragoon),作為輕騎兵的一種。而在俄,奧,普等國,龍騎兵都被認為是輕騎兵。法國就更難說清楚,手頭的幾本書有的認為法國龍騎兵是重騎兵,有的認為是輕騎兵。但是,比較權威的幾個作者認為法軍的龍騎兵是單獨的一類。我也比較傾向於這種說法。毫不誇張地說,龍騎兵就是法軍中的「多用途兵種」。除了輕、重騎兵慣常的追擊、偵察、掩護交通線、沖擊敵陣等任務以外,拿破崙復古地利用龍騎兵下馬作戰。這就綜合了騎兵的機動力和步兵的火力,頗有點「摩托化步兵」的味道。更為誇張的是,1805年法軍竟然編組了若干「徒步龍騎兵」(Foot Dragoon)團,目的是渡海登陸英國後利用英國的馬匹!各國龍騎兵的使用方法不盡相同,裝束也有差別。法、奧、俄等國的大部分龍騎兵都裝備頭盔,盔頂或為鬃毛或為冠。英國龍騎兵或配備頭盔或配熊皮帽,輕龍騎兵為普通筒式軍帽。普魯士和一些小國的龍騎兵則配備普通軍帽。
輕騎兵:
對人員馬匹的要求相對低一些。比如,奧軍中的匈牙利驃騎兵要求騎手身高1.68米以上,馬高1.48米左右。輕騎兵由於沒有厚重的護甲,加之騎手較輕,機動力要高於重騎兵。因此,除了戰場任務以外,輕騎兵更多地從事偵察、追擊、掩護交通線等任務。輕騎兵主要包括: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和哥薩克。
驃騎兵:是當時歐洲各國騎兵共有的一個輕騎兵類型。Hussar這個詞源於拉丁文cursarius,意為入侵者或襲擊者(Raider),尤指巴爾干北部地區出現的強盜。後來被匈牙利的馬札爾人(Magyar)借用來稱呼輕騎兵。驃騎兵以服飾華麗著稱,他們喜歡通過讓人眼花繚亂的制服顏色、編織方法、花紋、頭飾、花邊等等方式區別於其他騎兵。明顯的標志是左肩垂下的斗篷式短外衣,這種服飾源自馬札爾地區的突厥部落。另外由於驃騎兵的服飾緊身,沒有口袋,存放貼身物品的儲物袋就成了驃騎兵的另一特徵。儲物袋系於武裝帶上,自然下垂,通常配有各種裝飾圖案。華麗的外表加上騎兵原本放盪不羈的游俠作風使得驃騎兵在私生活上往往風流成性,不拘小節。
獵騎兵:又是法國獨有。1779年,法軍中第一次有了獵騎兵的建制。拿破崙時期,獵騎兵成為法軍輕騎兵的主力。相比驃騎兵,獵騎兵的服飾較為簡單,價格便宜,所以也就利於擴編和補充。即便如此,到1815年法國獵騎兵仍有至少18種軍帽在不同的騎兵團中使用。值得一提的是,一套近衛獵騎兵的上校軍裝是拿破崙最為鍾愛的服飾之一。
槍騎兵:一度被法軍認為是過時的騎兵類型。英國也一直沒有槍騎兵的建制。而奧軍1792年時保有6個團的槍騎兵,1805年時仍有3個團。普、俄兩國在整個拿破崙時代也都一直有槍騎兵存在。上述三個國家稱槍騎兵為Uhlan,而非Lancer。拿破崙在1807年波蘭戰役期間被波蘭槍騎兵的戰鬥力所吸引,遂招募4個中隊的波蘭自願人員編入近衛騎兵。1809年改編為近衛軍波蘭槍騎兵團(近衛第一槍騎兵團)。1810年又組建近衛軍荷蘭槍騎兵團(Dutch Lancer:近衛第二槍騎兵團)。因為其制服上衣顏色純紅,又名「紅色槍騎兵」(Red Lancer)。1811年,因槍騎兵的表現出色,又進一步將6個團的龍騎兵轉型為槍騎兵。關於槍騎兵的作用也一直存在爭議。其最大的優點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抗步兵方陣。法軍槍騎兵所用長矛長2.7米,長於任何上刺刀的步槍,因此如果不被子彈擊中,槍騎兵能夠先攻擊到方陣內的步兵。缺點是:槍騎兵不適於樹林等復雜地形上的偵察、警戒任務,失去了部分輕騎兵應有的功能。而且,槍騎兵需要進行更多的訓練。由於與對方騎兵近戰時長矛過於笨拙,槍騎兵須換用馬刀,所以除了掌握長矛的使用技巧,槍騎兵還要熟練使用馬刀。曾有回憶錄記載槍騎兵要進行55種不同的訓練項目,22種對付騎兵,18種對付步兵,還有15種基本訓練!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各國騎兵的組成情況。由於各國騎兵編制一直在變化,在這里我只考察某一時間段的大概情況,主要是讓大家對各類騎兵的比率有一個大致的概念,並不求全。騎兵「中隊」(Squadron,不知直譯是否恰當?)是拿破崙時期各國騎兵的基本單位,相當於步兵的「營」。中隊通常下設兩個連,每連約有72~120人。法軍騎兵團通常由3、4個中隊組成,個別龍騎兵或輕騎兵團會有5個甚至8個中隊。理論上,法國重騎兵團大概有官兵800~960人,龍騎兵和輕騎兵團約為1000~1200人。但是實際上,很少有部隊達到這個上限。在滑鐵盧,法軍騎兵團平均只有400多人!通常兩個法軍騎兵團組成一個騎兵旅,旅上面為騎兵師,進而組成騎兵軍。除了獨立的騎兵軍,各步兵軍會配有一個師(或旅)的龍騎兵或輕騎兵。拿破崙騎兵的鼎盛時期(1809~1812年)共有:14個團的胸甲騎兵;兩個團的火槍騎兵;30個團的龍騎兵(後有6個轉為槍騎兵);13個團的驃騎兵;30個團的獵騎兵;9個團的槍騎兵。英軍騎兵團通常由三個中隊組成,每團人數在450人左右。三個團組成一個騎兵旅,有的騎兵旅歸屬於某個騎兵師,有的作為獨立單位,自由配備,臨時編組。英軍騎兵規模較小隻有20個團,其中有7個團的重騎兵和13團的輕騎兵,通常與幾個小盟國的騎兵混編。奧軍騎兵團的編制較大,通常有6到8個中隊,每中隊130~150人。奧軍胸甲騎兵和龍騎兵團基本保持在1000人左右,驃騎兵和槍騎兵團有1300到1500人,所以盡管騎兵團數量較少,奧軍的騎兵規模並不小。1805年,奧軍共有8個團的胸甲騎兵;6個團的龍騎兵;6個團的Chevauxleger(奧軍特有,但實際上與龍騎兵並無明顯區別);12個團的驃騎兵;3個團的槍騎兵,加上匈牙利驃騎兵,總人數達5萬8千人。普軍騎兵團由2到4個中隊組成,每個中隊100到150人。1813年普軍有正規騎兵36個團,其中4個團的近衛騎兵;4個團的胸甲騎兵;8個團的龍騎兵;12個團的驃騎兵;8個團的槍騎兵,共12800人。除此之外,普軍還有18000人的非正規輕騎兵(Landwehr)。手頭沒有俄軍騎兵編制的細節,只知道1812年俄軍共有:6個團的近衛騎兵;8個團的胸甲騎兵;36個團的龍騎兵;11個團的驃騎兵,5個團的槍騎兵。此外還有近3萬人的哥薩克。
『叄』 二戰中,法國怎麼敗的這么快
法國主要敗在:
1.大戰略:根本不準備打仗怎麼會贏 ?
2.戰略:法國過於倚重防線,沒有對側翼進行有效的保護
3.戰役:反應遲鈍。比如法軍以為德軍渡過馬斯河需要很久的時間做准,沒有想到德軍一次突擊就過來了。
4.戰術,法軍戰術落後,沒有協同,其實法國坦克並不遜色於德國同期。
5.士氣:法國雖然是一戰的戰勝國,但是兩次大戰中過得很郁悶,英國錯誤的判斷了形勢,戰後迅速開始壓製法國,法國幾乎所有的戰略構想都被破壞,加上大蕭條,法國的士氣向當低落。
6.軍事思想,大家都知道,法國軍事思想很落後,仍然墨守一戰的戰役戰術體系。
『肆』 齊達內時期法國隊戰術風格是什麼樣的
98年世界盃時,法國主教練雅凱對所有球員說:「當你在場上不知道該怎麼踢時,就把球傳給齊達內吧。」
法國足球一貫強調對中場的控制,注重中場的組織、調度和攔截
當時的法國主力陣容確實是很強大,守門員巴特斯,當時算是世界最好的門將之一,之後去了曼聯的。德尚、維埃拉、德賽利、利加拉祖、 圖拉姆、坎德拉都是防守悍將。中場有齊達內的組織足夠,維埃拉和德尚還是功放俱佳。鋒線是亨利跟特雷澤蓋,倆人也都很年輕而且實力超群。
法國足球一向很講究技術,法甲也絕對是歐洲五大聯賽整體技術比較高的,當年評價法甲進球都是說:過完守門員再射門。
其實每個時代都一樣,最強大的隊伍從來都是攻防俱佳。而且都有強大的中場組織。義大利的皮爾洛,西班牙的哈維,巴西的里瓦爾多跟小羅,都是這個道理。
『伍』 法國隊的主要打法是什麼
法國:拉丁派的代表,通過中場的強大控制力來實施進攻,邊路突破和中路強攻結合。這套戰術在目前是最流行的打法,包括英格蘭在近幾年也頗有些靠近這條路子的傾向。法國隊在2006年世界盃時就是使用這種打法。
優點:威力巨大,套路多變。
缺點:對於球員技術水平要求高,體能要求也很高。
『陸』 線式戰術的演變發展
線式戰術體系的
1714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了。在此之後的幾年裡,軍事理論研究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將軍們和理論家都十分關注線式戰術問題。隨著刺刀的出現,線式戰術可以說已經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但也還有一部分學者和將軍們依然留戀方陣沖擊戰術,倡導回到沖擊戰術時代。1724年,法軍的一位將軍,曾參加過多次戰役的一名老兵福拉爾建議,作戰中以縱深相當於正面兩倍的縱式隊形實施沖擊行動。他注意到,伊巴密濃達在留克特拉戰役中,曾以重型步兵大敗斯巴達的線式部署。受此影響,福拉爾堅信,以縱式隊形對縱深只有3列的滑膛兵線式隊形實施集中猛烈沖擊,肯定能輕而易舉地突破其隊形。突破後,縱式隊形就可一分為二,分別向兩個相反方向實施卷擊。因此,他還建議,在這種縱式隊形最外邊的一列士兵要裝備短的長矛。福拉爾的理論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既有贊同者,也有反對者。但是,福拉爾還是沒能說服大多數人,在實際作戰中,他的縱式隊形能否真的敢冒著滑膛槍火力齊射的危險前去突破對方的線式隊形;當然,他的這一想法卻對18世紀後期的軍事理論研究一直有著較大的影響,尤其是法國軍隊,在其規則中要求部隊部署成縱式隊形。
另一位法國元帥薩克斯,雖然不贊成採用縱式隊形,卻也傾向於實施沖擊戰術。他提出,應該讓一部分部隊裝備長矛和盾牌。更重要的是,當薩克斯的想法實施後,他確實發現縱深較大、正面較窄的縱式隊形,要比為最大限度發揮火力威力而部署成縱深淺、正面寬的線式隊形,更具有較強的機動能力。
主張使用滑膛槍在一定距離外進行火力作戰的人,仍然不能接受縱式隊形的集團沖擊戰術思想。於是,在軍事思想界另有一派人提出重新採用輕步兵戰術。傳統的古希臘和古羅馬輕步兵,無論是使用標槍、拋石器,還是弓箭,他們在作戰中都是各自為戰,而不是排成密集隊形,這樣,他們可以發揮投擲兵器的威力,對付敵人的重步兵;而避免與敵方的重步兵或重騎兵進行近距離搏鬥。大多數16世紀的火繩槍兵們也採用傳統輕步兵的散兵戰術,當然,他們在戰場上也以長矛兵方陣提供可靠的掩護。當古斯塔夫·阿道夫將所有的輕步兵都裝備滑膛槍,並與長矛兵部署在一線,這樣,這些滑膛槍手們就幾乎完全拋棄了傳統輕步兵的戰術。刺刀的出現,輕、重步兵合二為一,步兵隊形又回到了以前傳統重步兵的隊形上去了。
但是,步兵隊形的這一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訓練,要求所有的步兵在戰斗中都要保持線式隊形實施集團作戰的戰術技能,使得步兵完全丟失了傳統輕步兵的獨立散兵戰術。在戰場上,步兵如果採用傳統輕步兵的獨立散兵戰術,士兵們就可以充分利用戰場上的地形、建築物作掩護,很好地向對方線式隊形射擊,卻可以避免自己暴露於對方線式隊形的齊射火力之下。另外,一些部隊採用這種戰術,還可以有效地偵察、襲擊敵後勤運輸隊和供應基地。
隨著人們對輕步兵的戰場地位與作用的認識,在18世紀,步兵又進一步被區分為輕步兵和線式列陣步兵。兩種步兵的區別不在於他們使用的武器有什麼不一樣,而在於他們的行動方式不同。這兩種步兵都主要裝備滑膛槍。線式列陣步兵紀律嚴明、訓練有素,他們排成隊形以抵擋敵方騎兵的沖擊,最大限度地加快火力射擊速度。輕步兵在戰術上主要強調分散獨立作戰,稱之為散兵作戰。他們可以利用各種條件隱蔽自己,以避免敵人的騎兵或線式列陣步兵的火力齊射,同時集中自己的火力打擊對方的列陣步兵目標。
訓練輕步兵作為散兵作戰,使得輕步兵在戰場特別適合擔負警戒、偵察以及襲擊等小規模行動。騎兵也分化出一種類似輕步兵的輕騎兵。輕騎兵一般裝備馬刀和手槍,專門擔負一些戰略性任務。而那些裝備差不多,但仍保留沉重護體盔甲、騎著體形高大戰馬的騎兵,仍然被訓練為在戰場上實施沖擊行動。裝備輕便滑膛槍的龍騎兵,在戰場上可以作為步兵使用,也主要執行一些戰略性的偵察或襲擊任務。
盡管技術上的進步使步兵和騎兵的射擊武器和沖擊武器合二為一,但是,輕步兵和輕騎兵具有較高的機動能力,輕步兵不再依賴相互制約的戰斗隊形,這就使得他們適合擔負一些獨立性的戰斗功能。自此以後,輕步兵和輕騎兵區別於其他步兵和騎兵,不再是看他們身上的盔甲或者所使用的武器,而在於他們平時的訓練及所擔負的戰略、戰術任務不同。當然,士兵身著制服的不同以及武器裝備的不同通常是區分不同種類部隊的主要標志。一些輕步兵部隊開始裝備裝填速度慢,但精度高的來復槍,而且,由於他們一般不用於對付騎兵的沖擊,所以,輕步兵的來復槍上都不裝刺刀。
18世紀上半葉,在戰術思想上的第三種改進措施是,提高對同一類步兵的戰斗隊形控制使用。由於沒有專門的長矛兵和滑膛槍手,部隊形成戰斗隊形應該變得更簡單。在實踐中真正認識到這一點的是普魯士軍隊,他們在反復、認真的訓練中體會到了這一點。
在18世紀二三十年代,普魯士軍隊與歐洲其他國家軍隊不同,它們所有的團都採用統一的訓練體系。每個營包括8個排,每排是一個獨立的火力單位。各個火力單位都要進行裝填和射擊訓練,要求全營能達到每分鍾進行5次齊射。由於木製的送彈棍不適應如此頻繁的裝填射擊,很容易折斷,於是普魯士軍隊就用鐵制送彈棍代替了木製送彈棍。另外,普魯士軍隊還很注意訓練的長期性,要求士兵在隊形行進中保持很精確的步伐,這樣,全營在行進中能保持排面整齊。當有許多部隊在一起作戰時,也要求它們能在行進中保持線式隊形。為使各個營並列行進,保持一線,條令規定隊列行進的速度較慢,每分鍾75步。
普魯士軍隊讓每一列中的士兵肩並肩地挨著,各列之間的間距為5英尺。在戰場上,一步一步地行進,反復使用這種技能以形成一個方陣,以抵擋騎兵沖擊。但是,他們希望在戰場上盡量不用這種愚笨的方法,因為當騎兵從後面沖擊時,他們可以讓後面幾列的士兵向後轉,快速地對來自後面的襲擊作出反應。當然,普魯士軍隊的嚴格訓練,的確促使了部隊在戰場上展開成戰斗隊形的方法的改進。由於軍隊士兵成份相同,每個步兵團又都掌握了相同的技能,因此,在向戰場開進途中,普魯士軍隊將步兵編成二路縱隊。每一縱隊就是戰斗中標準的兩條戰斗橫隊中的一列。在行進中,一個營接著一個營。這樣,整個部隊在前進時就已是保持著戰斗隊形,在戰斗前,不需要再重新編成線式戰斗隊形。惟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當他們的行進方向是朝向敵人部署的垂直方向時,各個營如何轉動方向,才能形成營與營並列的、與敵方隊形平行的線式戰斗隊形。
普魯士軍隊的行軍序列與作戰時線式隊形次序一致,每營以各排為單位,一個排緊跟著一個排前進,就像他們在橫隊中一樣,成三列橫隊,每排有24名士兵組成並肩站立,兩側分別為一名軍官和一名士官。這種三列縱深的隊形正面不足20碼,縱深為4碼。每營的8個排一個跟一個行進,但保持一定距離,各排間距離為20碼,這個距離正好是一個排隊形的正面寬度。當營停止前進時,各排作一個90°轉向,這樣,整個營就可以成一線式戰斗隊形了。因為,在行進縱隊中,每排前後距離正好是一個排的正面寬度
這樣,一個營行進縱隊之長約為150碼,變為戰斗隊形時,其正面也為150碼。如果是一支有40個步兵營的軍隊,行軍時就編成兩個平行的由營組成的縱隊,每一個縱隊的長度約為2英里。部隊要轉換為戰斗隊形時,部隊必須停止前進,然後所有的排都轉個90°角。
為了使部隊轉過來後能面對敵人,普魯士軍隊可能以兩列並列縱隊在預定戰場的左側行進,當先頭營到達預定交戰線的左端時,行軍縱隊右轉90°繼續前進,在整個縱隊向與敵人部署平行的方向行進過程中,各排依次右轉90°角,填補預先留出的各排空隙,形成線式戰斗隊形。第二線部署也同樣先右轉行進,在前一線部署的後面幾百碼的距離上,與第一線部署平行行進。當先頭營到達預定交戰線的右端時,所有各營停止前進,所有各排再向左轉90°。這樣,整個部隊就面向敵人展開成了戰斗隊形
只要各排、各營熟練地掌握自己的行進技能,普魯士軍隊就能採取這種行軍方式,使軍隊在戰場上形成像指揮官預先計劃的戰斗隊形。迅速、准確地實施此種行進方式,普魯士就能快速地進行部署,出人預料地、或在敵人還沒准備好之前出現在敵人前面。當然,如果軍隊能夠在與敵人線式戰斗隊形平行方向行進,那麼部隊展開的速度會更快。因為,指揮官如果能夠很好地運用這種方法,當行進縱隊行進到敵人前面時,所有各排只需轉90°就行了。也就是說,部隊不需要專門進行部署,部隊只要停止前進,各排迅速轉90°角就行了。因此,如果普魯士的指揮官能夠設計出這種與敵人線式隊形平行的行進縱隊,那麼,訓練有素的普魯士軍隊就更容易實現在敵人准備好之前、或者預料之外展開成戰斗隊形。
軍隊構成所引起的傷亡變化
盡管由於近距離內的快速齊射對人員的殺傷力大大提高,但是,腓特烈大帝及其對手的軍隊在交戰中,雙方人員的傷亡比人們預想的要小。兩個世紀以來,戰爭中的人員傷亡在不斷減少。在三十年戰爭中,得勝一方的人員傷亡占其總兵力的12.5%,戰敗一方則為37.4%。這個數據與發生在100年以前戰爭中的人員傷亡比例不同,但是,我們不能以此得出什麼結論,因為,這一數據缺乏可比性。
然而,如果對1649-1701年間發生的戰爭傷亡數據進行比較,就會看出一個明顯變化。得勝一方的傷亡比例沒有多大變化,仍然是12.6%;而戰敗一方的傷亡比例則減少為27.6%。雖然這個時期線式戰術得到了廣泛運用,以及在這個時期的後期,許多國家的軍隊都裝備了刺刀,但這些都不是使傷亡比例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部隊的嚴格訓練、編制固定的常備軍隊的出現是主要的原因。因為訓練有素、編制固定的常備軍隊,肯定要比三十年戰爭中缺乏訓練的僱傭軍隊,更能經得住戰敗的考驗。
1702-1763年,部隊廣泛裝備卡座式刺刀。這個時期,戰爭中得勝一方的傷亡比例還是沒有發生什麼變化,為12.5%;戰敗一方傷亡比例略有下降,為21.9%。由裝備帶刺刀滑膛槍手組成的步兵,成份單一,是一種優於騎兵的兵種。戰斗中失利後,其受到的損失會比以前的長矛兵和不帶刺刀的滑膛槍兵要小。武器裝備的變化,似乎是這個時期戰敗一方傷亡率略有下降的主要原因。另外,這個時期的軍隊在作戰中,不再成集團式集中部署,而是以橫隊方式展開,這或許也是導致傷亡比例下降的一個原因。因為,獲勝的一方,要想發現倉皇敗退的敵人,必須進行較大范圍的搜索,而且所發現的、可以對之攻擊的敵人往往規模很小。 [ 註:加斯東·博達爾,《克列格列克西肯的軍事歷史(1618-1905年)》(維恩和萊比錫,1908年)。 ]
由訓練有素、裝備帶刺刀滑膛槍步兵組成的常備軍隊,導致了在會戰中戰敗一方傷亡比例明顯減小。這個比例的減小,使得會戰對雙方軍隊的戰術影響在變小,這應該會使軍隊會戰的次數增多。道恩元帥對雇傭兵制度以來指揮官們對會戰的態度,發表了簡明的看法:「我認為,如果在一次會戰取勝後所獲得的優勢,要比被打敗後所遭受的損失,或者組織撤退所存在的危害要大的多的話,那麼你就應該決定會戰。」如果道恩元帥再考慮上對交戰取勝可能性的估計,那他將會有更堅定實施會戰的決心。 [ 註:克里斯托弗·達菲,《1740-1780年間奧地利帝國的武裝力量》(紐約,1977年版)第144頁。 ]
如果戰敗一方的傷亡損失下降的話,那麼一個指揮官將更願意冒險實施會戰。即使對於獲勝的一方,雖然不會再像以前會戰中那樣取得巨大的戰術勝利,那他也應該更願意實施會戰。因為,就像大多數的賭徒在賭博時一樣,在賠率相同的情況下,寧願多次下小的賭注,而不會一次性下大的賭注。
與三十年戰爭中的指揮官們相比,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戰爭期間,不像馬爾伯勒那樣很少作戰,他積極作戰,也承受了一些失敗。但是,正是通過積極、主動的頻繁會戰,腓特烈大帝成功地打破了敵人的後勤封鎖戰略,保住了重要的後勤供應基地,獲得了重大的戰略利益。
『柒』 拿破崙全面戰爭的戰術
戰術就是炮兵轟,遠距離實心彈或者開花彈,近距離上散彈。
步兵線列展開,盡量線列寬一點,遇到騎兵時候開方陣。擲彈兵近了就用手榴彈丟,散兵和獵兵感覺沒多大用,散兵射程較長,是騷擾用的。獵兵可以布置拒馬。
騎兵追殺逃兵、抄底火炮和斬首敵方將軍,在線列步兵對射的時候重側面沖。
還有就是將軍要放在,高地的後面,拿破崙這一代火炮命中太高,將軍經常被轟死(在手動和自動作戰中都是這樣)。
戰略上的話,拿破崙沒什麼可以搞的花樣。
總結一下,拿破崙這一代兵種實際上也就只有3種「騎步炮」,相同的兵種具體之間沒多大的區別,無非是這種騎兵比另一種騎兵厲害一點,兵種克制少,所以導致戰術單一。基本上就是我上面說的。
我推薦你玩幕府2這一款,舉個例子,同樣是騎兵分為普通騎兵(克弓箭手)、佩刀騎兵(克騎兵) 槍騎兵(重甲騎兵,破陣專用)。步兵分為長槍兵(克騎兵)、佩刀武士(克長槍兵)、長柄大刀兵(綜合了上面兩個能力,但是略有不及)。遠程單位:弓箭手(沒有破甲,只能打無甲單位,但射速高射程遠)、火槍兵(射程近 射速慢 但破甲高)。
這樣的結果就是在戰斗中需要不斷的變換陣型,用長槍對騎兵、用佩刀對長槍,剛好克制敵方。這樣就比較好玩。
在戰略上有忍者 目付和僧侶。忍者除了暗殺之外可以在軍隊裡面增加自己軍隊在戰略地圖上的移動范圍,如果你把你的軍隊配置成純騎兵部隊,那麼久可以在戰略地圖上放風箏了,專打敵人後方的沒多少人守的城。僧侶可以煽動叛亂,對面剛佔領的城,如果守城兵力不足,高級僧侶去,一煽一個准。
我玩過全戰官方基本上所有系列,就幕府1和羅馬2沒玩過。玩過三國 葬明等mod。
官方的在戰術上戰略上控制的比較好,比較靠操作。mod就是地圖是中國的,而且地圖上有關口(比如說潼關 虎牢關),堵住一個就堵住一大片,玩著有歷史感,比較爽。
純手打,望採納
『捌』 求帝國時代3法國戰術
個人認為法國前期不是很強,至少不像英國有木材資源+食物資源+長弓的優勢,也不像土耳其那麼強,只是法國農民比較抗騷擾。建議後期或者第三時代出散兵+重騎+輕炮,可是如果選擇了這種戰術,那麼就要以黃金採集為主了,所以兵雖然強,但是卻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和時間,所以為什麼法國卡片里城堡車的數量總是比別的國家多一個,為了前期的防守。那麼,如果想打得痛快,建議用後期爆散兵和胸甲騎兵+小炮,雖好再加上戟兵做肉盾,這樣一來部隊一過,片甲不留,只是前期處於被動狀態。樓主自己斟酌一下吧,是重點在於玩的開心,還是贏得舒服。
補充:火槍兵比較容易集結,而且消耗的資源也比散兵少(畢竟食物多多少少比金子好採集)。但是,火槍兵幾乎沒有什麼特色,換言之,他是最普通的兵種了。所以,在數量相等的情況下,對付其他兵種都占不到太大便宜,但是也不會吃太大虧。只是小心被散兵,長弓,或是弩兵這一類遠距離移動速度快的兵種hit&run白白拖死。
『玖』 二戰初德國進攻法國的戰術是什麼
二戰德國對所有被襲擊的國家都使用閃擊戰,大規模機械化陸軍再配合空軍出動。所有的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一起出動形成當時很難抵禦的沖擊波。本人感覺更像北方游牧民族大規模彪悍的騎兵一起出動一樣。但是到二戰後期東西方的力量也都學會了這個作戰模式!
德國突然對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機場、鐵路樞紐、重兵集結地區和城市進行猛烈的轟炸。在北海到馬奇諾防線之間的300多公里的戰線上,德軍地面部隊向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發起了大規模進攻,納粹德國從而繞開馬奇諾防線!
二戰中法軍的坦克和火炮從水平和數量一點不差於納粹德國,不過仍然採用跟隨步兵作戰的落後戰法。加之二戰中法軍的戰斗機數量偏少,而且很快被納粹德國偷襲中摧毀!制空權不存在的情況下。二戰中法軍很快作戰失利!法國也不存在多少戰略縱深!
『拾』 法國足球技戰術特點
注重對球的控制,中場的傳球,穿插跑位很有章法,邊路速度很快,前鋒有高度和技術,後腰是世界一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