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富人區在哪個地方
法國富人區在法國的耐依市,它有「法國第一富人區」之稱。
2. 讀法國維萊爾國際商學院的MBA怎麼樣
你好
法國維萊爾國際商學院正是坐落於這樣一座美麗的城市。
一、地理環境
法國維萊爾國際商學院老校區坐落於巴黎十七區富人區,毗鄰凱旋門和香榭里舍大街。
新校區坐落於巴黎十五區,不遠處就是埃菲爾鐵塔,地處法國文化藝術的中心,同時也是歐洲大企業總部集中的地段,環境優越。
二、生源狀況
WIBS採用精英教育的模式,在校生約700人,其中95%都是法國學生,外國學生比例為5%。
三、專業設置
WIBS實行多層次辦學模式,既有學士和碩士學位教育,又有適合企業發展需求的高級企業管理主管、專業經理人的培訓班,除開設以法語授課為主的專業課程外,還有英語授課的BBA、MBA、EMBA等專業課程。
具體專業設置有:商務管理、國際貿易、旅遊管理、實用商務與市場調研、市場企劃、電子商務、投資、文化與傳媒、物流、傳媒信息、奢侈品管理、MBA等。
法國巴黎維萊爾國際商學院(Welle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WIBS)成立於1981年,商學院面向二十多個國家招生,校友遍及世界各地。作為巴黎著名的私立工商院校之一,維萊爾每年在全法100名商院校排行榜中位居前幾名,高層工商管理碩士教育在歐美社會享有盛譽,其學歷不僅為法國教育部認可,同時也為美國和歐洲的五大權威教育機構(ACBSP、ECBE、IACBE、WAUC、AACSB)認可,並在2004年學校獲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法大使館對學院的正式領事認證書。
巴黎維萊爾國際商學院MBA是可以免試入學的,免試入學要求僅為專科畢業5年以上,本科也3年以上,一般在讀mba學員的年齡在30-45歲左右,工作年限在7-10年以上。
來源:簡書
希望可以幫到你
3. 中國老人隨兒子移民美國,才了解什麼叫富人區
美國每個城市都有富人區,只不過比例大小而已,總體而言,東西海岸富人最多。東海岸以紐約波士頓為中心,富人不必說。西海岸加州富人數量多如牛毛,北加州有矽谷,南加州有好萊塢。而西北海岸西雅圖有蓋茨為首的富人。
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的金三角:金三角座落於格林威治中央,佔地面積達到1英畝(約合4000平方米)和2英畝(約合8000平方米)的豪宅比比皆是。當地的露天場所受到格林威治土地信託基金以及其他保護組織的妥善維護,景色宜人。除了富麗堂皇的豪宅,金三角還以水道、蜿蜒的鄉村路、森林、草地和峽谷著稱。金三角的家庭平均年收入高達614242美元,白人佔87.3%,亞洲人佔7.4%,拉美人佔2.5%,黑人佔1.9%。
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的布拉德利庄園-朗格伍德:貝塞斯達的布拉德利庄園和朗格伍德座落於華盛頓特區西北部,尤以朗格伍德的住宅最為豪華,當地的很多豪宅都是度身訂造。這兩個富人區均位於著名的麥克里斯花園附近。布拉德利庄園和朗格伍德的家庭平均年收入高達599440美元,白人佔80.0%,亞洲人佔8.4%,拉美人佔5.0%,黑人佔3.3%。
馬里蘭州的波托馬克庄園:波托馬克庄園共有42座度身訂造的豪宅,佔地面積可達到2英畝。華盛頓特區近郊一些排名最高的學校均座落於這一地區。此外,這里距離首都也很近,交通方便。波托馬克庄園的家庭平均年收入高達599331美元,白人佔78.1%,亞洲人佔17.7%,拉美人佔5.7%,黑人佔1.3%。
佛羅里達州珊蝴閣的老卡特勒-哈姆默克橡樹區:老卡特勒路位於邁阿密南部,從東北到西南的長度為14.9英里(約合24公里)。這條大道19世紀70年代建造,起於珊蝴閣水道,道路兩旁豪宅林立,風景秀美。老卡特勒-哈姆默克橡樹區的家庭平均年收入高達596851美元,白人佔47.9%,亞洲人佔1.4%,拉美人佔47.7%,黑人佔1.5%。
馬里蘭州波托馬克的卡德洛克-帕里薩德斯:卡德洛克社區座落於波托馬克河一帶,以海軍水面戰中心卡德洛克分部著稱。這一地區到處是體驗極限運動的場所,例如攀岩和水上運動。此外,高爾夫球也是這里的一項熱門運動。卡德洛克-帕里薩德斯的家庭平均年收入高達595669美元,白人佔73.6%,亞洲人佔16.1%,拉美人佔5.6%,黑人占.0%。
伊里諾斯州芝加哥的東湖岸大道:東湖岸大道座落於芝加哥近北側,擁有悠久的歷史。這個社區共有8座出自建築師本傑明馬歇爾和查爾斯艾利福克斯的建築。東湖岸的建築建於1912年至1929年,豪華公寓比比皆是,既有英倫風格,也有法國和義大利風格。東湖岸大道的家庭平均年收入高達593454美元,白人佔97.7%,亞洲人佔1.3%,拉美人佔2.3%,黑人佔2.5%。
弗吉尼亞州麥克萊恩的斯韋克斯米爾-多米尼恩:斯韋克斯米爾和老多米尼恩座落於弗吉尼亞州的麥克萊恩。麥克萊恩建於1910年,以《華盛頓郵報》前老闆約翰羅爾麥克萊恩的名字命名。斯韋克斯米爾-多米尼恩的家庭平均年收入高達562596美元,白人佔59.8%,亞洲人佔16.8%,拉美人佔3.5%,黑人佔2.2%。
加州新港灘的卡梅奧海岸-卡梅奧高地:卡梅奧海岸和卡梅奧高地各有大約150座住宅,每個社區的居民均享有私人封閉海灘。這里的很多豪宅都建有觀景露台,可盡情觀賞美麗的海景。卡梅奧海岸-卡梅奧高地的家庭平均年收入高達554721美元,白人佔79.8%,亞洲人佔8.8%,拉美人佔3.2%,黑人佔0.2%。
加州新港灘的鵜鶘山-鵜鶘峰:鵜鶘山和鵜鶘峰座落於加州南部的太平洋沿岸,均是封閉式社區,居民擁有180度的視野,觀賞壯麗的海洋景色。這兩個社區各有大有100座住宅,附近便是約翰韋恩橙縣機場。鵜鶘山-鵜鶘峰的家庭平均年收入高達549659美元,白人佔77.0%,亞洲人佔23.0%,拉美人佔4.3%,黑人佔0.4%。
紐約州拉伊的格林海文:格林海文共有兩片海灘,住宅的風格主要以都鐸和殖民時期風格為主,同時還以嚴格的學校系統著稱美國。這里的學校稅比拉伊其他地區高出大約23%。格林海文的家庭平均年收入高達540403美元,白人佔88.5%,亞洲人佔4.3%,拉美人佔4.8%,黑人佔0.9%。
佛羅里達州珊瑚閣的加布勒-塔希:加布勒-塔希佔地200英畝(約合1200畝),距邁阿密的國際機場、比斯坎灣和國家公園不遠。上世紀60年代初,著名工業家亞瑟戴維斯開始開發這一地區,建造海堤並開鑿運河。加布勒-塔希的家庭平均年收入高達531447美元,白人佔48.4%,亞洲人佔3.7%,拉美人佔51.6%,黑人佔0.2%。
德克薩斯州的韋斯特萊克:韋斯特萊克位於沃斯堡,是一個富人聚集區。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這里的人口剛剛超過700。韋斯特萊克的家庭平均年收入高達526590美元,白人佔82.8%,亞洲人佔9.4%,拉美人佔4.8%,黑人佔2.5%。
加州希爾斯堡的希爾斯高地-布魯爾小區:布魯爾小區以上世紀50年代的住宅為主,距聖馬特奧市區不遠,同時與希爾斯高地社區接壤。這兩個社區的家庭平均年收入高達519024美元,白人佔70.5%,亞洲人佔12.8%,拉美人佔2.1%,黑人佔0.4%。
紐約州斯卡斯代爾的默里山-希思科特:希思科特以一座火車站的名字命名,火車站則是以當地名人卡勒布希思科特的名字命名。蘇姍露西、琳達麥卡特尼和麗莎米內利都是這里的居民。默里山希思科特的家庭平均年收入高達516671美元,白人佔88.1%,亞洲人佔9.7%,拉美人佔2.5%,黑人佔2.0%。
康涅狄格州的圓山-北格林威治:圓山於1996年列入國家歷史遺跡名錄,當地的一所學校歷史可追溯到1750年。很多工作在格林威治市區或者曼哈頓的金融家和對沖基金經理都在圓山和北格林威治安家。圓山-北格林威治的家庭平均年收入高達510848美元,白人佔97.5%,亞洲人佔0.0%,拉美人佔2.4%,黑人佔0.1%。
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狩獵谷:狩獵谷座落於克利夫蘭東部。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當地人口剛剛超過700。狩獵谷是俄亥俄州最富有的社區,家庭平均年收入高達507214美元。在這個社區,白人的比例佔94.3%,亞洲人佔1.1%,拉美人佔2.7%,黑人占.6%。
加州洛杉磯的貝弗利公園-貝弗利峰:貝弗利公園和貝弗利峰均是封閉式社區,座落於洛杉磯西部的貝弗利山。貝弗利公園所在地區幽靜並且安全措施完善,受到名人和富商的寵愛。貝弗利公園-貝弗利峰的家庭平均年收入高達502440美元,白人佔80.5%,亞洲人佔6.5%,拉美人佔4.8%,黑人佔3.3%。
弗吉尼亞州的麥克萊恩鄉村莊園:麥克萊恩鄉村莊園於1984年開始開發,面積很小,只有30戶人家。這里的住宅佔地面積通常在0.5英畝(約合2000平方米)左右,風格以殖民時期的建築風格為主。麥克萊恩鄉村莊園的家庭平均年收入高達498944美元,白人佔81.0%,亞洲人佔10.7%,拉美人佔4.8%,黑人佔0.7%。
佛羅里達州馬林縣的朱庇特島:朱庇特島奉行嚴格的低密度分區制,是美國人口密度最低的堰洲島之一。包括老虎伍茲、席琳狄翁和巴爾的摩烏鴉隊老闆史蒂芬比斯奧蒂在內的明星大腕都在這里購置房產。朱庇特島的家庭平均年收入高達493705美元,白人佔88.5%,亞洲人佔2.6%,拉美人佔6.9%,黑人佔2.0%。
4. 法國巴黎92省levallois是富人區嗎
我就住這,比多數小巴黎好挺多
挺安全挺無聊,沒見多富但確實沒啥要飯的和小混混
5. 老婆馬上要一個人出差去法國巴黎了,那邊治安怎麼樣平時外出應該注意些什麼求詳細解答,謝謝各位大蝦~
沒樓上說的那麼誇張~超過9點不要去93省還有13區以及BELLE VILLE美麗城那邊~還有不要坐5號線就好了~既然是出差怎麼也會安排在市內的旅館的~基本上都不存在安全問題~至於說新聞報道的都是事實但是是又區分劃分的(上面已經介紹過了~)~反正最起碼我再巴黎待了快三年了沒遇上過搶劫什麼的(經常打工都是到11點才下班走在路上也挺安全的~)~
6. 紐約富人區的豪宅是什麼樣子的
紐約市有六個區,曼哈頓、布朗士、布魯克林、昆士、斯坦頓島和長島。 長島區是紐約市的富人區,長島距離市區較遠,環境非常優美,治安良好,和普通住宅形成明顯的界限。長島富人區豪宅價格多在100萬美元以上,並且呈逐年快速上漲的態勢,每年大約上漲15%左右。長島富人區的住戶大都來自紐約,以醫生、律師和個體商戶為主,他們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歷史上很多紐約的大富豪,例如摩根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都在長島擁有大量優良地產。曼哈頓也是富人鍾情的居住區域。沿著世界上富有盛名的中央公園向北向東,就是紐約有名的上東區(Upper East Side),這里聚集了金融、投資銀行的富豪們。曼哈頓的上東區南起紐約第59街,北至第96街,西起第五大道,東至依斯特河。南北向大道從最西側的毗鄰中央公園的第五大道起依次為麥迪遜大道、公園大道、列剋星敦大道、第三大道、第二大道、第一大道、約克大道和東端大道。從第五大道向東、列剋星敦大道向西是紐約最昂貴也是最受歡迎的住宅地區域,被稱為紐約的"黃金海岸",這里居住著紐約最富有的人群,是真正的富人區。即使受到後來崛起的曼哈頓翠貝卡區和西村區聲望的威脅,也沒有抑制它的價格上漲。曼哈頓上東富人區不僅僅代表著紐約最富有人群的聚居區,它的空氣中還彌漫著舊錢的味道和保守的價值觀,有著一種由資本和時間錘煉出來的老於世故的魅力,它的眾多著名博物館與世界頂級設計師專賣店流露出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品位,最好的私立和公立學校在潛意識中營造著階層的概念。
7. 兩個人 去法國巴黎旅遊一次要多少錢,大概半個月,
一、說說巴黎人的「住」 巴黎的住房昂貴,市中心的富人區,房價一般在平均7000歐元以上1平米,其中還有中介和公證等手續費用,約占房價的100分之5左右。巴黎市一般的區域或遠郊房價也要4000歐元1平米。這一點,可能全球通用,就是決定房價的主要因素是其地點、環境、交通、設施等因素。 法國的租房者佔法國總人口的100分之40左右,租費1平米平均在20歐元以上,也就是說一套20平米的單間公寓,房價每月也要400歐元左右,其中並不包括水、電和雜費等。 巴黎的旅館檔次不一,最豪華的旅店,比如利茲飯店,價格極為昂貴不說,還不是誰想住就能住。這類旅店要看客戶的身份、職業、最後再看收入,沒有高檔身份與很高的社會地位,只有錢是不能在這里住的。法國一般旅館二星和三星的比較多,裝飾典雅,干凈舒適,房間一般都不大,價格倆人間60歐元以上,不包括早餐。 相對連鎖酒店就便宜一些,比如IBIS等國際知名的連鎖旅店,都設在環線或城市周圍。雙人間每晚48歐元左右,周末因為顧客多還會貴一些。除此之外,中國人開的旅館相對便宜不少,價格在一個床位18歐元左右。環境和條件會差一些,最好的就是伙食是中國菜,比較可口,因此中國旅行團往往在這里居住。 二、講講法國人的「穿」 法國服裝,引領潮流。巴黎是世界時裝之都,每年有無數的服裝展示會,這些展示會一般商業味較濃,重在宣傳服裝品牌和預示流行趨勢,對於服裝的賣點倒是不甚在意。在貴族城堡和私家別墅也會有小型的服裝展示會,那是設計師有的放矢,給名媛貴婦,貴族紳士專門設計服裝的場所,衣飾大多為定做,價值不菲,非一般人所能望及。 法國的老百姓,平時買衣服比較謹慎,按法律規定,法國每年1月和7月有兩次大減價,每次持續5到6周,法國老百姓大都在此期間購買服裝衣物。這兩次減價為了讓利於民,因此避開旅遊高峰期,減價的商品首當其沖就是服裝。法律規定任何打折的商品不但要標上處理的價錢,還要必須標上原價,不可以在打折前突擊漲價,如果遇到這樣混水摸魚者會重罰。 減價期間,第一周時商品減一次價,第二周後在此基礎上再打折,最便宜能減至2或3折。因此法國人常常提前逛街,看好自己喜歡的商品,在打折那一天等在商場門口進去。很多商場門口,尤其是像拉法耶特和春天等大商場這時總會排起長龍。法國現在大多數服裝都是「中國製造」,當然最高檔的服裝還是「法國出品」。 三、世界美食,法國第二 法國人曾經這樣說,中國美食世界第一,法國美食歐洲第一,世界第二。法國人和中國人一樣,以食為天,以食為趣,所以法國有很多中餐館。 現在,法國人最愛飲的是紅茶、綠茶、花茶和沱茶。飲紅茶時,習慣於採用沖泡或烹煮法,類似英國人飲紅茶習俗。通常取一小撮紅茶或一小包袋泡紅茶放入杯內,沖上沸水,再配以糖或牛奶和糖;有的地方,也有在茶中拌以新鮮雞蛋,再加糖沖飲的;還有流行飲用瓶裝茶水時加檸檬汁或橘子汁的;更有的還會在茶水中摻入杜松子酒或威士忌酒,做成清涼的雞尾酒飲用的。法國人飲綠茶,要求綠茶必須是高品質的。飲綠茶方式與西非飲綠茶方式一樣,一般要在茶湯中加入方糖和新鮮薄荷葉,做成甜蜜透香的清涼飲料飲用。法國是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他們是很講究吃的,而且捨得花錢。在餐飲中,他們對於遜色的菜,是不願意接受的。法國人同酒結下了不解之緣。據有關資料介紹:法國人均每年要喝75升葡萄酒。另外法國人對菜餚和酒的搭配也很有講究。他們認為:飯前一般要喝度數不高的甜酒,習慣稱之為「開胃酒」;吃飯時要喝不帶甜味的葡萄酒或玫瑰酒;吃肉時一般喝紅葡萄酒;吃海味時喝白葡萄酒或玫瑰酒;飯後要喝一點兒帶甜味的「消化酒」;每逢宴請還要喝香檳酒,以增加席間歡樂的氣氛。法國人非常喜歡中國菜餚。僅首都巴黎有中餐館2600多家,佔全市餐館總數的四分之一左右。市內每隔幾百步就有一家中國飯店,在對米歇爾街口就聚了80來家。法車著名的飲食評論家、飲食雜志主編亨利�6�1高特盛贊中國菜餚有四大特色:保持真味、樣式豐富、火候恰到好處,極有營養,是世界第一流的烹調技術。他們一向把用餐看成是件大事情。有些人還認為無論如何不能站著吃飯,更不能用手抓取食物,這些都很不雅觀,並有失自己的風度。因此,他們對自助餐和雞尾酒很不以為然。法國人對烹調技術極為重視。他們講究菜餚的色、香、味、形、操作上很重視掌握火候。在法國菜中有個突出的特點,尤為偏重於菜品的鮮嫩程度。因為他們一般都喜歡吃略帶生口、極為鮮嫩的美味佳餚。乾酪是法國人餐桌上的主要食品之一。他們愛在三明治中夾上乾酪或義大利餅的餡,也願把它當作喝茶的點心。法國人一般都樂於喝生水(自來水),不習慣喝開水。法國人吃時注重形式,要情調,要感覺,吃飯後大多是AA制。法國每個餐館門前都掛有一份菜單,一是為了顧客看清本飯館的特色口味,二是明碼標價,顧客不會懵懂地進去被宰。法國的高檔名店,菜價也很昂貴,比如巴黎銀塔飯店,兩個人吃一頓飯,大約消費最少1千歐元左右,這個飯店有個特點,店裡的特色燒鴨是編號的,就是說自開店以來,你所吃到的這只鴨子是第多少只,標上號碼告訴顧客。巴黎一般餐館,要上平常的沙拉、主餐、甜點和少許配餐酒,每人差不多的消費在40歐元以上。當然有的飯店也有定價套餐,每人十幾歐元就能吃上一頓。 在巴黎買菜做飯要去中國城,法國人的住宅區和中國城的差距很大。同樣,法國老百姓,住在富人區和窮人區一樣的商品價格也有不小差別。法國的羊肉價格,大約16歐元1公斤,也就是說8歐元一市斤,80人民幣一市斤。中國城豬肉2塊6歐元一公斤,蒜苔10歐元零9毛1公斤,六必居的芝麻醬,300克一瓶裝3塊8歐元,中國豆腐店一公斤1元4歐元左右。大白菜最便宜,時令價,價格低的時候1塊2 歐元1公斤。 在巴黎喝啤酒和咖啡相當便宜,咖啡館2或3歐元一杯,啤酒3到5歐元一杯。最大的好處是:你在裡面待一天,也不會有人轟你出去,咖啡館是平時人們約會休閑的好去處。 四、法國人的休閑 法國人每年有五周左右的帶薪假期,法國人把度假看得很重。每年的7、8月份,大家就按提前安排好的路線出行,錢不夠的時候乾脆賣掉汽車,等上班來再貸款買。法國人度假不像中國那樣疲勞,中國人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停車拍照,其餘一問都不知道。法國人的旅行是以享受為主,因此他們也很挑剔,法國人在國際旅遊行業的名聲,一直以「難伺候」著名。 巴黎人喜歡坐地鐵上班,法國的公交方便快捷,世界聞名,法國的地鐵已有百年歷史。地鐵票單買一張1塊4歐元,1次買10張是10塊零7毛歐元。月票58歐元一個月,另外還有周票、日票等。 在法國學汽車,交通規則費是800到1000歐元,上車是35歐元一小時,特別是外國人,最快也要50到60小時才能通過,整個費用大約在2750左右。如果過不了的話,再加時間,一般每次加10小時左右。在法國學車與國內不同,它是直接上馬路,教練一旁陪駕,所以既緊張又刺激。 在法國,汽車停車費是 1小時2塊6,繁忙地段停車不能超過2小時,否則罰款,但是周六、日和八月份免費。法國人在地鐵里看書的最多,書價一般最少十幾歐元一冊,專業類書籍更貴,比方說音樂樂譜,十幾頁一本就要20歐元左右。 法國看電影不貴,電影票10歐元左右,26歲以下的學生可以憑證件買半價票。電影月票,20多歐元一個月,可以隨時看。法國人看電影還延續著開場前排隊買票的情形,這種現象在這中國早已不見了。 五、法國的人口與工資 法國一共有6千多萬人口,相當於中國的一個平常省份,但它的旅遊者每年有8千萬人次,超過了法國的總人口。法國是世界上人類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將近30處,一說明了法國文化豐盈,注重傳統,也說明聯合國教科文總部設在巴黎,法國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一面。 法國人的最低工資保障,每月大概在1千歐元出頭,各行各業不同,同樣是白領收入也不同,白領一般在2千到4千歐元左右,法國實行35小時工作制。實行歐元以後,整個歐洲的物價極速上漲,尤其苦了義大利,因為里拉與歐元的匯率差距較大,人們一時難以接受。法國物價上漲得也很厲害,巴黎的消費指數排行世界第四。
8. 法國在非洲建立一座「歐洲城市」,為何卻要將窮人和富人分開住
法國在非洲建立一座「歐洲城市」,這座城市就是有名的卡薩布蘭卡。相信看過《北非諜影》的小夥伴一定對卡薩布蘭卡這座城市不陌生,但是這座城市卻要將窮人和富人分開住,很多小夥伴表示疑惑, 其實這是城市發展的必然,很多城市,尤其是在資本主義國家,都有分窮人區和富人區。
14世紀起,大量猶太人逃亡到摩洛哥,摩洛哥因此收容了大批歐洲人才。公而今天的卡薩布蘭卡,就是當年法國人在非洲建設的新型城市。西方文化深深影響了這里,並且紮根。
9. 揭秘中國九大「富人區」來看看富人區都是啥樣子
啥樣子你自己可以搜索看詳細
還是先看一下自己是不是富人
超級大富豪:年收入在5000萬以上 。
大富豪:年收入在1000—5000萬 。
富豪:年收入在300—1000萬之間 。
富人:年收入在100—300萬之間 。
高產者:年收入在30—100萬之間 。
中產者:年收入在15—30萬之間 。
低產者:年收入在8—15萬之間。
窮人:年收入在3—8萬之間 。
很窮的人:年收入在1—3萬之間 。
非常窮的窮人:年收入在5千—1萬之間。
窮得沒衣服穿的人:年收入在1千—5千之間。
窮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窮人:年收入在100 —1000元之間 。
窮得幾乎要死的窮人:年收入在30—100元之間 。
死路一條的窮人:年收入在30以下。
10. 法國歷史解密:巴黎的哪個年代以浪漫領先全世界
巴黎是什麼?巴黎就是畢加索。法國作家達恩·弗蘭克在《巴黎的放盪——一代風流才子的盛會》一書中,說過這樣的話。他說得沒錯。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巴黎,雖然聚集了全世界最先鋒也最優秀的一批藝術家,但他們中間,誰也不可能比畢加索更配擔當起偉大二字,更富有巨匠的氣魄。某種意義上而言,畢加索不僅是這一批佼佼者中的佼佼者,而且無形中也成為了他們的精神領袖。他愛過的女人,他周圍的朋友(不管是畫商、詩人抑或同樣具有繪畫天賦的同行),甚至包括他的對手(譬如野獸派代表人物馬蒂斯),恐怕都無不承認這一點。有什麼辦法呢,這位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能量在巴黎發跡了的西班牙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種王者之氣。「畢加索到巴黎五年之後,便成為了他周圍那一幫人的中心人物。他猶如一把火炬,無論他擁有權利的受益者或受害者都向他靠攏,他對所有靠近他的人都具有強烈的誘惑力和震懾。所有這些人一致承認畫家畢加索是現代藝術的旗手。」當然,畢加索也沒有讓大家失望,他果然像一路飆升的股票一樣所向披靡,直至成為巴黎這座舉世矚目的世界藝術中心中的中心——他刷新了一個時代。藝術史因之而改寫。
巴黎曾經屬於雨果、莫泊桑、巴爾扎克,屬於莫奈、高更、梵高。在畢加索之前,巴黎還屬於過波德萊爾——這位現代派文學藝術的鼻祖,寫過一部《巴黎的憂郁》。然而在畢加索出現後,憂郁的巴黎才真正開始變得放盪了,以苦難為宿命的飢餓藝術家們迎來了自己的狂歡節,這位繪畫界首屈一指的暴發戶也帶給了他們以希望。他們隱隱約約感覺到氣候轉溫,春意萌動,一個可能大施身手的全新的時代終於姍姍到來。他們比任何時候更強烈地意識到一種朦朧的使命感:自己不僅是為現實而活著,也在為未來的藝術史而活著。於是,現代藝術的飛船選擇了巴黎作為著陸的地點:立體主義、野獸派、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歷史造就了英雄,英雄也推動了歷史。不管怎麼說,跟梵高、高更等人相比,畢加索這一代藝術家基本上還算是幸運的,更有身逢其時之感。
《巴黎的放盪》這部書,堪稱是這一代藝術家的集體傳記:盧梭、布拉克、莫迪利阿尼、藤田、朱勒·帕森……他們的生活與創作都在其中占據了相應的篇幅。尤其重要的,還記錄了跟這些畫家同根共生的詩人、作家們的文學活動:阿波里奈、阿拉貢、布勒東、艾呂雅乃至海明威、馬雅可夫斯基……不管他們是巴黎的主人抑或過客,都以各自的膂力推動過現代派文學藝術的進程。但必須承認:畢加索的影子一直貫穿這部書的始終。或者說,他是那個時代藝術家群像後面至關重要的背景。要想徹底地了解放浪形骸、恃才傲世的那群人,只能從了解畢加索開始。這是走進現代藝術大門的一把金鑰匙——它同時還打開了離我們很遠又很近的一個作為世界藝術之都的放盪的巴黎。巴黎的天空與巴黎的星相圖。
塞納河右岸蒙特馬特洗衣船的畫室內,曾經蝸居著一大批落魄的藝術家——有的人甚至老死在那裡。青年畢加索初到巴黎,也曾在這座後來名揚四海的貧民窟棲身,後來就頭也不回地搬到富人區去了——可見畢加索也體驗過一段捉襟見肘的生活,只不過他知道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擺脫它。貧困對於畢加索僅僅是中途換車的驛站,對於大多數藝術家則是難以抗拒的宿命。畢加索幾乎是義無反顧地拋棄了他身後的大多數難友,不僅因為他懂得以與其他人不同的方式掙錢、生活,而且因為他不願過多回首早期的貧困:「西班牙人畢加索要比整天泡在酒吧的那些人混得好一些。他找到了一個謀生的可靠辦法:作畫,賣畫。那時他已經表現出自己與其他人的既相似又不同。所有在蒙特馬特成長起來的藝術家們當中,畢加索不僅是最富有的,而且是手頭拮據時間最短的一個。」被巴黎所重新塑造了的這個畢加索,在繪畫創作中充滿激情,在人情世故方面都掩飾不住他內心極端的冷酷:「他對周圍可憐小人物的悲傷和人們對他的看法無動於衷、不屑一顧,時刻昂首挺胸、盛氣凌人地在他們中間晃來晃去,盡情享受著他已經佔有的『幫主』的地位。」我們只能善意地揣測,他並不是厭棄周圍尚在貧困中掙扎的同行,而是厭棄貧困本身;雖然他一生只有過短促的貧困,卻是很記仇的,他永遠都把貧困視為頭號敵人——這導致他爆發出非凡的能量,幾乎是藉助某種類似於報復的心理獲得了成功。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幸運兒,反而使其他人遭受的不幸顯得更為強烈——那些生病的畫家,欠債的畫家,失戀的畫家,醉酒的畫家乃至自殺的畫家,對畢加索只能望塵莫及,他們理解不了畢加索的奮斗精神(也可以說是世故),也無法分享到畢加索的那種勝利感,這多麼悲哀。我更願意相信:畢加索這么做,肯定有這么做的道理——他不僅滿足了個人的虛榮心,而且多多少少維護了集體的尊嚴。至少,畫商們乃至世人在藝術家面前下意識流露的那份傲慢與偏見,將有所收斂。更重要的,是畢加索提供了一種新的生存方式與創作方式。畢竟,有更多的畫家,追隨畢加索的足跡走上了一條新路。不僅有一個畢加索的巴黎,而且有一個畢加索的時代。他當之無愧。
畢加索的幸運之處,在於找到了自己的巴黎。而二十世紀的巴黎也是有福的——出了個畢加索。直到今天,巴黎的放盪似乎仍然在延續,巴黎仍然擁有眾多的畢加索的徒子徒孫。這桌現代主義的藝術宴席似乎尚未散去。
在大畫家畢加索的身後,也活躍著許多詩人的影子。阿波里奈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畢加索周圍的許多朋友都體會過「失寵」的感覺——因為畢加索是個最擅長拋棄支持過他的朋友的暴君。惟獨詩人阿波里奈一直穩坐其身邊的第一把交椅(那是屬於軍師的位置)——一直到死去,也未跟畢加索產生致命的矛盾。我們都認為,畢加索是立體主義的始作俑者,其實首次使用這一概念的是阿波里奈——在1911年巴黎秋季藝術博覽會上,記者身份的阿波里奈寫了一篇題目為《詩》的報道,大肆吹捧了缺席的畢加索:「參加了秋季藝術博覽會的那些所謂的立體主義作品,只是些插上鳳凰羽翎的鶴,是冒牌貨。那些畫家只是些毫無創新的模仿一個未參加展出的天才畫家的作品,那位天才畫傢具有突出的特色,而未向任何人透露其創作秘訣。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叫巴勃羅·畢加索。」可見阿波里奈既是立體主義的命名者,又是畢加索藝術最忠實的吹鼓手。在立體主義初問世而四處碰壁之時,阿波里奈最先跳出來為其擔任辯護的律師:「所有人中情緒最激烈的是紀堯姆·阿波里奈。他認為保護到處受到攻擊的立體主義是戰斗,也是義務。這是事關支持一個先鋒派藝術的問題。詩人阿波里奈也是先鋒派中的一員,他必須在保護自己信奉的事業上作出貢獻。」於是他成為了先鋒派中的急先鋒——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作為其主帥的畢加索本人還要激進、還要狂熱。
作為先鋒派的辯護者與理論家,阿波里奈一直是以畢加索為准繩的,他總是盡可能地向畢加索的立場靠攏。他的那桿筆在針對畢加索的對手或反對者時毫不客氣,譬如他為了褒揚畢加索而不惜貶低馬蒂斯:「馬蒂斯先生充其量是個改良派,而算不上發明家。」而對待畢加索則永遠充滿溫情。他終生都不曾修改自己的觀點:畢加索是全世界最優秀的畫家。於是許多人都說:詩人阿波里奈完全是畫家畢加索的影子,幾乎每時每刻都不曾忘記維護自己的主人的尊嚴。
作為一個運動的立體主義,其實是阿波里奈創立的——在這個意義上,畢加索又是阿波里奈手中最重要的一件道具。因為畢加索本人認為這一運動根本就不存在。但是世人還是接受了阿波里奈的觀點,不容畢加索推辭地將其奉為立體主義的領袖。畢加索自然是成功了,更為成功的是阿波里奈——他在推舉一個人的同時無形中倡導了一個藝術流派。而這個流派帶來的榮譽則被更多的畫家分享。據伏拉明克和弗朗西斯·卡爾科說:「不久以後許多人都在思考如果沒有紀堯姆·阿波里奈,立體主義到底會是什麼樣子。」這已是對阿波里奈最高的評價。我們也會由此聯想:如果沒有阿波里奈,畢加索散發的光芒是否會略為減弱——至少,有了阿波里奈的搖旗吶喊,畢加索也如虎添翼。
在巴黎,詩人與畫家的友誼是有傳統的。最著名的是波德萊爾與德拉克洛瓦。阿波里奈的姿態不無模仿自己的前輩波德萊爾的痕跡,他把冉冉升起的畢加索視為屬於自己的德拉克洛瓦——命中註定應該出現。在助其一臂之力的過程中,他自己也感受到了一種恐怕比畢加索還要強烈的使命感。他熱愛這新時代的「惡之花」——並以保護它、澆灌它為自己的責任。他這種無私的行為同樣帶來了意料之外的收獲,那就是現代繪畫對他的詩歌潛移默化的影響:「他以立體主義畫家為榜樣,讓詩歌反映日常生活、反映生活中的新人新事,這就需要一種十分驚人的文化功底和一種特殊的想像力。他根據自己創作的需要調整其色板與色彩:紀堯姆·阿波里奈的風格就逐漸地形成了。」
幾乎是在與阿波里奈同時代,里爾克也移居巴黎(1902年),投於雕塑家羅丹的門下,撰寫了《羅丹傳》,後來又擔任了羅丹的私人秘書。里爾克作為詩人的成長,很明顯汲取過羅丹的營養。只可惜他們之間友誼不如阿波里奈與畢加索穩固,曾兩次斷交。這恐怕因為阿波里奈比里爾克更富有包容性,即使在畢加索性格的缺陷傷害到了他的自尊心——他也不曾考慮過背棄自己的天才朋友。他更能懂得精心維護的友誼對彼此各自的事業的重要性——或者說,這已是他們共同的事業。他們是真正的同志,是藝術的巴黎使他們會合了,且相得益彰。
1918年7月12日,畢加索與奧爾加·科克羅瓦結婚,特意邀請了阿波里奈擔任伴郎——可見詩人在其心目中的位置。甚至可以推而廣之:在畢加索的創作生涯里,阿波里奈也擔任著伴郎的角色——幫助畢加索迎娶了立體主義這個超凡脫俗的「美女」。僅僅幾個月後,有一天下午畢加索忽然心神不寧,照鏡子時從自己的面容看到一種不祥的預兆——他拿起一支鉛筆把鏡中看到的那張臉畫下來。這時他接到一個電話,得知阿波里奈去世的噩耗。
在阿波里奈的送葬隊伍里,畢加索緊跟著靈柩,在他身後依次是其他畫家、詩人。或許在那一瞬間,鐵石心腸的畢加索才體會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孤獨……他失去了自己的影子。
這幾個細節串聯在一起,也是挺微妙的。巴黎是這些藝術家共同的故鄉。巴黎,不斷舉行著婚禮,又不斷舉行著葬禮——就像那些藝術家的喜怒哀樂,在不斷地飄散,不斷地變換。誰能夠分得清自己是它的主人還是它的客人?即使畢加索稱得上是藝術天空一顆難得的恆星,但在他周圍,乃至在他之前之後,更多的則是流星式的人物——在重復地表演著一閃而逝的命運。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所謂的盧浮宮(或其他藝術品博物館),不過是他們的集體墓園。然而,他們的消失絲毫未影響巴黎存在的意義——即使那樣,他們永遠是巴黎缺席的在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