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法國投降後,其在海外的殖民地命運如何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二戰時期法國的表現的話,那麼我認為,用“瞠目結舌”無疑十分合適。一直以來,作為歐洲乃至世界上毋庸置疑的大國之一,法國在國際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靠著先發制人以及數百年的積累,到二戰前夕,法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殖民大國,法國擁有的殖民地高達1200多萬平方公里。當時全世界范圍內,各大洲幾乎都有法國的殖民地。除了英國,甚至將法國稱之為日不落帝國,也並沒有什麼不妥。
自由法國領導人戴高樂
例如,1940年8月到11月之間,法國位於非洲的大面積殖民地,如查德、剛果、喀麥隆、烏班吉、加彭等地相繼加入自由法國。而在此之前,英國占據的法國殖民地,例如敘利亞、黎巴嫩、北非等地,也被歸入了戴高樂的領導之下。
因此,二戰時期法國投降之後,法國的殖民地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在包括自由法國在內的盟國手中,這部分殖民地也是面積最大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則被軸心國,也就是德國和日本占據。
第2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後,躺贏的法國不但獲取了5大常任理事國的職位,同時,幾乎沒有什麼人員損失的法國,又野心勃勃的試圖恢復它位於海外的龐大殖民地。不過,隨著風起雲涌的民族獨立運動,法國的殖民地大國野心也被雨打風吹去,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絕大部分法國殖民地都已經宣布獨立,法國再次縮回了歐洲本土。
Ⅱ 法蘭西殖民帝國的第一殖民帝國
在16世紀,隨著航海家維拉薩諾及卡蒂亞開拓了航線後,法國漁民便開始在紐芬蘭一帶航行,這樣就揭開了法蘭西殖民地擴張的序幕。但西班牙在北美一帶的壟斷,以及法國在16世紀晚期法國宗教戰爭中失利所造成的內亂,都使得法國有必要建立殖民地帝國。法國在早期曾經企圖以巴西作為殖民地,並在1555年及1612年入侵里約熱內盧及聖路易兩地,但由於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對法國的戒備及阻止,使得法國在兩地及北美佛羅里達的侵略均告失敗。
在1605年7月27日,當法國在新斯科舍建立起皇家港開始,就揭開了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的序幕。數年後,法國探險家山姆·德·尚普蘭建立起魁北克城,而它亦成為了一個以皮毛貿易為主的殖民地,稱為新法蘭西(或稱為加拿大)。其後,法國更把其勢力擴展至聖勞倫斯河河谷一帶。隨著勢力的擴展,法國都把這些新的疆土作為貿易之用。但法國在本土發展上有更大的野心,而對殖民地的發展的興趣則不大,因此後來的加拿大發展並不如英國在北美的發展,更在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中失去了阿卡迪亞的土地。但法國在1699年聲稱自己在北美的領土不斷的深入擴大,遠至北美的路易斯安娜及密西西比河。此外,它更在美洲從事非洲奴隸的交易。
法國的殖民地擴張不只在新大陸進行,更在其他地方發展。如1624年法國就在西非的塞內加爾岸邊建立第一個貿易站。此外,法屬東印度公司亦在東方建立起貿易商旅,如孟加拉的金德訥格爾、印度的本地治里等。
Ⅲ 法國的影響力在非洲最大,法國是如何做到的
非洲國家大多效仿或沿襲法國的政治制度,甚至把法語作為主流語言,這要從建立非洲的法蘭西帝國開始說起了
16世紀,由於西班牙殖民者在中南美洲一帶的壟斷,以及法國宗教戰爭中失利所造成的內亂,讓法蘭西人認識到自己向海外擴張殖民地的重要性。
隨著法國航海家開拓了新航線,越來越多的法國人在紐芬蘭(今位於加拿大)一帶航行,法蘭西殖民擴張的序幕就此拉開。
▲1750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版圖,他們將這片新生的沃土命名為「新法國」
1624年,在西非的塞內加爾沿海,法國建立起非洲的第一個貿易站。
▲由真實事件改變的法國電影《觸不可及》,便講述了一段黑人護工與白人僱主深厚友誼的故事
目前在法國,生活著幾百萬的非洲裔黑人,約佔法國人口的7%。他們大多是在法國無形的影響下,成為法蘭西公民的。而這樣的影響,目前仍在持續發酵。
兩年一屆的法語國家首腦會議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舉辦,該會議是為了維護法語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強其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這場由法國主導的盛會,非洲國家佔到與會國家的絕大多數,可見目前法國對非洲的影響力仍然非同小可。
除此之外,法郎在非洲,同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法國以自己金融及外匯作為擔保,規定1法國法郎等於100非洲法郎,並促使非洲法郎成為國際上可進行兌換的貨幣。截至到現在,已有14個非洲國家加入到這個計劃中來。
這樣的貨幣制度,對於法國和非洲來說,是雙贏的。一方面,法郎幣值較為穩定、且這些國家之間可以隨意流通,高度的信譽吸引了更多投資者的青睞;另一方面,法郎在這些國家的通行,大大加強了法國對非洲的經濟影響力。
▲面值500的西非法郎紙幣
從17世紀法國登陸非洲的土地開始,似乎上天就已經將兩者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到了一起。無論是殖民時代,還是後殖民時代,法國和非洲都不斷演繹著一幕又幕難舍難割的故事。
Ⅳ 希特勒佔領法國又遠攻俄國,他的野心究竟有多麼大
德國的野心是佔領整個歐洲和進攻俄國。當時的德國依靠著自己的國家強大的工業體系迅速建立了很多的兵工廠,生產製造很多的軍事武器,德國的軍事實力也是經歷了很大的增強。德國有著很大的野心,但是這種野心並沒有實現。
等到德國和俄國的戰爭在進行的時候,歐洲的其他國家也聯合起來共同抵抗德國。在德國佔領的土地被其他的國家迅速的收回。蘇德戰爭中,德國的實力被非常的嚴重的削弱。
Ⅳ 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力為何比美國都大
得益於歷史興起的航海時代,世界各國都打破了國與國的界線;到如今演變成全球合作發展。不過雖然航海時代促進了整個世界的發展,但同時也為世界弱小落後的國家帶來了極為深重的災難。世界強國對實力低於自己的國家進行掠奪、侵害及殖民等,並因此而掀起了爭奪殖民地的熱潮。非洲可以說是這場殘酷的爭斗中,受迫害最深受強國爭搶最激烈的國家之一。畢竟非洲的疆域廣闊是世界第二大洲,其人口又多資源也極為豐富;不然如何會被世界各國譽為”富饒的大陸”。當時有著這般豐厚的資源而實力又極為落後的非洲,自然就成了強國極為窺覬的對象和目標。
就以英國為例,他們對於殖民地的管理是”放任”的形式;殖民地有較大自主權。而法國卻不是如此,他們實行的是一種直接統治的形式;殖民地國家可沒多少自主的權力。在每個被統治的殖民地區,法國政府都會派遣一名總督進行該地的監管;而總督需要以法國當局的指示行事。並且下到各殖民地區的省、郡都有官員管理。這樣一來,殖民地區幾乎是沒有自治權利的。
而在教育方面,法國在非洲殖民地進行一套完備的以法語為基礎的教育體系;並在殖民地選出優秀的學生去法國深造。而對那些為法國做出突出貢獻的殖民地人民,法國政府會賜予他們公民權並可以進入國家機關工作的機會。正是這樣,今後法國陷入被傀儡政權統治的危機時刻,戴高樂將軍的”自由法國”才會得到非洲人民熱烈支持;紛紛踴躍幫助法國度過這場危機。所以法國雖說為非洲民眾很大的傷害,但是他實施的一些列舉措客觀地促進非洲各國的進步。不僅如此,在二戰後法國為注入新鮮血液曾撇開移民的大門;法屬非洲人大量移民法國,占據法國百分之七的人口。
後來,法國又與非洲很多法語國家建立了法郎貨幣體系以及首腦會議;形成了雙贏的局面。因此,雖然法國在非洲的各殖民國已經獨立出去,但是依舊深受法國的文化和經濟等影響。而美國雖是世界的超級強國,但與非洲並沒有多大的利益關系;加上索馬里發生的”黑鷹墜落”事件,導致美國逐漸對非洲放手不管。如此情形下,法國在非洲的影響自然就要比美國大了!
Ⅵ 美國一直喜歡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為何卻不敢在法國駐軍
因為法國是有野心的。
此外,為了擴大影響力,法國繼續發展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甚至以犧牲核技術為代價。現在印度的核技術基本上來自法國,法國繼續引入黑人和穆斯林移民,以豐富其人口並增強其力量和實力。結果,由於法國和穆斯林的黑人人口不斷增長,法國正在穆斯林化和黑人化,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因此,無法支持它的法國開始重新抱起美國的大腿,並開始重新加入北約。
Ⅶ 法國16世紀內戰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法軍不是軍事革命的成功範例。因為16世紀內戰的記憶根深蒂固,而且貴族習慣於起兵反抗王室,所以法國基本上沒有把軍事分包給野心家,但這就意味著巴黎負責策劃戰爭,法軍的糧餉由對國務委員會負責的總督提供。1635—1636年的法軍戰事乏善可陳。由於法軍高層內部不睦,法國與尼德蘭對佛蘭德斯的聯合入侵止步不前。兩軍主攻東部戰線,目標是擊敗洛林公爵的同時圍困帝國軍,結果因為補給問題未能成功。北義大利戰役嚴重缺乏資源。法國只有在瓦爾泰利納才實現了完全的成功。
1636年的戰場上,法軍姍姍來遲。他們的主要目標是佔領弗朗什–孔泰,切斷西班牙之路。巴黎的大臣們一心想佔領多勒(Dôle),把資源都投入了圍攻多勒的戰斗中(開始於6月初)。這讓佛蘭德斯的西班牙軍隊趁機奪取了科爾比(8月15日),跨過索姆河。黎塞留和國王害怕首都遇襲,所以撤回了弗朗什–孔泰的軍隊,讓帝國軍佔領了該地區,並且威脅到了勃艮第。貴族陰謀和財政虧空困擾著1637年的戰事。
在佛蘭德斯圍攻朗德勒西(Landrecies)和拉卡佩勒(La Capelle)的兩場戰斗壯大了法國的聲勢,不過並沒有多少戰略價值,只有朗格多克戰役因為佔領了勒卡特才算一場勝仗。1638年,聖奧梅爾(St-Omer)圍城戰成了法國戰事新的焦點,然而,讓法國真正得到機會切斷西班牙在萊茵河上游的補給線的,是薩克森—魏瑪的伯納德這位法國准備簽約的外國野心家3月3日在萊茵費爾登的勝利。
聖路易法庭大會有一種另立政府的感覺,但是官員們知道他們所處的局勢非常微妙。他們是法律的執行者,天生不是法律的破壞者。他們想要廢止戰爭部的非法行為,鼓動馬薩林和奧地利的安娜與他們和解,不過他們沒有外交地位,無法讓這場斗爭想停就停。他們最關心的一向都是自己的特權和投資,而他們希望爭取到更廣泛的支持,他們知道自己很容易就被說成自私自利之徒。
戰爭部誘導民眾憎惡這些官員——在政治危機最緊張的時候,一名重要官員收到了寫著“投石黨(叛亂)一來,博福特公爵也來了”的傳單——這一點官員們不能忽視,而他們也沒有把自己的角色想像成保民官。王族作為公爵和在冊貴族,天然有權位列高等法院成員。
1643年,就是法官們的決議讓他們不得參加攝政政府的。1648年,官員們很難再挽回當初這個決議,可是王族利用他們在官員中的人脈和影響力以及發表的宣言,推動他們自己的利益,同時攻擊馬薩林黨(Mazarinistes)。
1648年1月15日的御臨法院(lit de justice)上,佐審官奧梅爾·塔隆發表了一篇強有力的講話,堪稱法官為自己的法律抗爭所做的最精彩的辯護,他表示,他們是在保護路易十四,阻止馬薩林和攝政以國王之名行非法之實。對塔隆來說,雄辯是高等法院的靈魂,但是雄辯的力量取決於在法庭之外能產生多大影響。
塔隆在一篇反對財政敕令的講話中稱,高等法院“具有主權的特徵,是人民的首腦,它要管理人民的利益,代表人民的需求,鑒於這樣的職責,它有權反對國王的意志——不是通過暴力抗爭觸怒國王,而是通過正言直諫懇請國王秉公執政”。然而,塔隆特意要求法庭的官方記錄不要記下他這段話。
委員法官(councillor-judge)皮埃爾·布魯塞爾(Pierre Broussel)是1648年和1652年的風雲人物,他用自己的話准確地表達了平民百姓的想法:“不存在任何國家必要性(Statenecessity)”使金融家非吸干窮人的血不可;高等法院是王的正義(king’s justice)的化身;法官是不會被收買的正直之人,不像某些假裝“大政治家”(grands politiques)實則“一心愛財”的傢伙。
Ⅷ 凡爾賽會議中英國和法國的野心各是什麼
這個問題真的沒想過,記得在銀行實習時接觸過凡爾賽會議,可惜只是了解了皮毛
建議你去英國沒想到網搜一下,全是關於英國各方的攻略,估計會有你要的。隨便搜一下英國沒想到,第一個就是了
Ⅸ 號稱世界第一陸軍強國,法國為何投降德國
法國作為歐洲大陸傳統強國,每次提起,人們總會想起浪漫的男女、先進的科技以及戰鬥力孱弱的軍隊。每當人們談起法國軍隊的時候,就會調侃:"沒有人在法國投降前佔領巴黎"。當然,法國軍隊並不是一直都很弱,畢竟在英法百年戰爭打贏了英國,在路易十四時代不斷開疆擴土,在拿破崙時期更是腳踩英國,拳打俄國。
自拿破崙之後,法軍的戰鬥力便不斷下滑,在普法戰爭中,巴黎未被攻陷,法軍投降,二戰時期,巴黎同樣沒被攻陷,法軍投降。這兩場戰爭雖然都是投降,但是戰爭的過程卻是不一樣的。
普法戰爭那是德法兩軍硬碰硬的結果,德軍在俾斯麥的領導下戰鬥力強勁,法軍戰敗情有可原。但是二戰時期的法國擁有三百萬軍隊,號稱世界上最強的陸軍,又有馬奇諾防線作為屏障,結果在德軍幾個星期的攻勢下便投降,法國為什麼會敗給德國呢?
其實,法國的戰敗並不是一個偶然,而是當時法國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甚至在民族的氣節上都比不上德國。因為政治上各方勢力過於均衡導致了各個利益團體之間相互傾軋,只要政府稍有不慎便會遭到政敵的攻擊,政局混亂不堪。
軍事上德軍一直保留著軍國主義的傳統,至今仍然有"德意志戰車"的美譽。當然這也跟法國講究極度的個人主義有關,一戰的流血犧牲讓他們在內心中對戰爭有了權衡,他們並不想自己重蹈一戰的悲劇,畢竟如今的法國人對當年的投降可不會感到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