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1916年為什麼要去法國留學

1916年為什麼要去法國留學

發布時間:2022-10-22 08:46:41

❶ 關於共產黨剛成立時 有些人去法國學習然後回來救國

周恩來在法國

1920年11月7日,22歲的周恩來登上法國「波爾多」號郵船,西涉重洋前往法國,開始了他的游學歐洲、追求真理的新征程。此時周氏家族家道中落,已無力支付周恩來赴法留學的費用,他留學的費用主要來自嚴修在南開大學設立的「范孫獎學金」。正如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所說:「周在歐洲時,他本人的經費支持者是南開大學一位創辦人嚴修。」

嚴修(1860—1929),字范孫,被尊為南開「校父」,與張伯苓等人先後創辦南開系列學校。周恩來則是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學生,從南開中學開始,周與嚴就有很多往來。1913年,15歲的周恩來入南開後很快顯露出品學兼優的才能,得到嚴修的格外賞識。經濟上嚴修和張伯苓校長經常資助周恩來,讓他為學校刻蠟板或抄寫講義,以補助膳食費。入學第二年,嚴修破例批准他為南開學校唯一免交學費的學生。1917年,周恩來以平均89.72分的優異成績從南開學校畢業。嚴修對這個年輕人寄予厚望,非常寵愛他,甚至想要這位19歲的青年作他的乘龍快婿,此事傳為一時佳話。後來周恩來彬彬有禮的拒絕了這門親事,嚴修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更加敬重這位不圖財富努力選擇自己道路的年輕人,他一如既往的資助他,在嚴修的幫助下這年周恩來赴日本求學。1919年「五四」前夕,周恩來再入南開,成為南開學校大學部第一屆文科學生。

周恩來人大學後,積極投身「五四」愛國革命運動,成為天津青年學生愛國運動的領導者。1920年1月,他因領導學生運動遭到反動當局逮捕身陷囹圄,經多方營救才得以出獄。嚴修為了保護好這位被他譽為有「宰相之材」的年輕人,他與張伯苓商量以他在南開設立的「范孫獎學金」資助周恩來出國深造。這一年,嚴修捐款七千元銀洋,設置「范孫獎學金」 ,選派南開大學最優秀學生出國深造。他們一致同意派周恩來出國留學。在南開校董事會上研究和徵求部有關人員的意見時,大家也一致認為周恩來符合條件,同意派其出國留學。為了給周恩來創造更好的留學條件,嚴修還特意給駐英國公使顧維鈞寫信,介紹周恩來的情況,推薦他去英國留學。這年藉助「范孫獎學金」出國留學的還有李福景。後來李福景之子李競的回憶,周恩來1962年還提到此事,說他在法國的留學費用不是靠勤工儉學,而是「范孫獎學金」,正是「范孫獎學金」起了資助革命的作用。

到達歐洲後,周恩來一直與嚴修書信往還,保持密切聯系。嚴為資助周恩來,特在嚴家帳目上為其立了戶頭。除第一年留學費用是交給周恩來支票,讓他親自帶走外,以後的學費,都是嚴修讓人轉寄的,每半年一次,准時不誤。如 1921年嚴修日記載有:「2月 27日「李琴湘來(李福景的父親),余將補助周恩來、李福景之學費,交伊持去」。為了感激嚴修對周恩來的資助,1922年春節,周恩來的父親周懋臣特去拜謝嚴修。嚴修在經濟上的幫助,使周恩來免受飢餒之苦,也不必像其他旅歐學生那樣勤工儉學,這使他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去從事革命活動。

由於「范孫獎學金」的資助,周恩來的留學生涯實際上成了他對西歐這一資產階級革命及工業革命發祥地的實地考察。他旅歐時的活動中心是巴黎,間或往返於比利時及德國等地,從事革命考察和領導工作。在較為系統地考察中,周恩來依據親眼所見,對真理做了進一步的求索,並重構了自己的思想,確定了共產主義的信仰,並成為中共旅歐總支書記。由於周恩來在歐洲從事革命活動,有人就勸嚴修不要再給周恩來以資助,但他不為所動,以「人各有志」奉答,繼續寄錢給周恩來。

全國解放後,周恩來總理於1950年在中南海西華廳設便宴招待張伯苓校長,當時在場的張希陸(張伯苓的兒子)回憶,總理曾說:「我在歐洲時,有人對嚴先生說,不要再幫助周恩來,因為他參加了共產黨。嚴先生說:『人各有志』。他是清朝的官,能說出這種話,我對他很感激」。言外之意,是感激老先生對他人格的認識。吃飯時,端上一碗湯來。總理又深情地說:「老先生就像一碗高湯,清而有味,是封建社會一個好人。」周總理對嚴修老先生的資助始終未曾忘懷。

鄧小平在法國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鄧小平曾經不遠萬里、遠涉重洋來到法國勤工儉學、尋求科學知識和救國真理,並從此走上了漫長的革命征程。
那是1920年8月27日,從四川重慶勤工儉學留法預備學校畢業的83名學生離開故鄉,踏上了前往法蘭西的路程。在這些川東子弟中有一位年紀最小、剛滿16歲的學生,他就是鄧小平。他當時的名字叫鄧先聖,學名是鄧希賢。當年9月11日,他和同學們一起在上海碼頭登上法國安德烈•勒蓬號(AndreLebon)郵輪,在10月19日抵達法蘭西,在法國南部港口城市馬賽上岸。這件事在當地是一樁不小的新聞。從馬賽市政府檔案館里找到的一份1920年10月20日的《小馬賽人報》讀到了如下的報道:「一百多名中國人,他們年齡在15到25歲之間,身穿西式服裝,頭戴寬邊帽、足登尖皮鞋,顯得彬彬有禮和溫文爾雅,靜靜地站在安德烈•勒蓬號的甲板上。」

這批中國學生在馬賽沒有作更多的停留,又來到了法國北部的小城巴耶。 小平等一行入學的地方就是市中心的巴耶中學(collegedeBayeux)。如今,這所學校已改名叫沙巴梯耶中學(Chapatier),是60年代擴建而成的。小平和其他23名中國學生是1920年10月22日正式在巴耶中學注冊的,學校為這批中國學生專門開設了補習法文的課程。校長卡瓦羅茲(ReneCavaroz)曾展示了證實鄧小平先生在這里求學的唯一一份最有說服力的史料,一張當年中國學生交納生活費用的單據,上面顯示1921年3月份鄧希賢名下的零用開支是18•65法郎,他總共交納的數額是244•65法郎(包括洗衣費、鋪蓋租金、房租、公共管理費、寄宿費等)。卡瓦羅茲感嘆地說,鄧小平先生一個月的零用開支只有18•65法郎,這位中國傑出的領袖年輕時是一位相當節儉的學生。

由於中國使館財政拮據中斷了資助,鄧小平在法國真正的學習生活僅僅持續了5個月就匆匆地結束了,此後便開始了邊打工、邊上學的動盪生活。

離開巴耶之後,鄧小平和同學們輾轉來到了法國東部勃艮第地區的小城市克勒佐(leCreusot),進入施奈德(Schneider)工廠做工。鄧小平在這家工廠的軋鋼車間當了一名軋鋼工,工作繁重勞累但報酬卻很低,據說每天的工資只有6•6個法郎,這樣的收入不要說是繼續上學,就是吃飽飯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於是他很快就辭去了這里的工作、經人介紹又前往蒙塔日(Montargis)尋求新的出路。

鄧小平在這座城市開始了一段半工半讀的生活,他就讀的學校就在蒙塔日市中心。如今,這座學校已不存在,學校的建築被保存下來,現已改建成為蒙塔日的市政廳,據說市政廳的二樓就是當年鄧小平等中國學生居住過的宿舍。市政廳大院里矗立著兩棵蒼勁挺拔的法國梧桐樹,據值班看門的一位老婦人介紹,當年中國學生還在這兩棵大樹前合影留念。中國學生打工的地方不在蒙塔日市內,但路程也不遠,就在這個城市北面的夏萊特(Chalette),打工的工廠是哈金森(Hutchinson)橡膠輪胎廠。如今,這座橡膠廠已經改為汽車配件工廠。中國學生大都喜歡騎自行車,並且經常在當地的小咖啡館里聚會和娛樂。這里還有一段「趣聞」:1975年鄧小平副總理訪問法國時,當別人問他需要些什麼,鄧小平回答說:「我想吃蒙塔日的牛角麵包。」顯然,少年時代的鄧小平吃慣了這里的麵包,所以才給他留下了如此深刻難忘的印象。

鄧小平在蒙塔日逗留期間,開始閱讀了一些進步書籍。年輕的鄧小平體驗到生活的艱辛、也了解到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他和一批先進的中國留學生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下,先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從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鄧小平後來離開了蒙塔日,來到了巴黎,進入了位於西郊的布洛涅-比昂古(Boulogne-Billancourt的雷諾汽車廠。 在雷諾廠保存的檔案中依然可以找到鄧小平的個人登記卡,他的登記證上的號碼是82409A,在這個廠的鉗工車間工作。有記載說,鄧小平喜歡足球也是這時候開始的。巴黎人喜歡足球運動,各種足球比賽接連不斷,年輕的鄧小平對足球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觀看足球比賽成了他工余時間的娛樂消遣。據說有一次世界盃足球賽在巴黎舉行,生活窘迫的鄧小平還是咬咬牙,掏出僅有的5個法郎買了一張最便宜的門票。

正是在巴黎期間,鄧小平同周恩來相遇,開始了共同的革命活動生涯。1924年的7月,周恩來調回國內,20歲的鄧小平在旅歐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五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執行委員,不久他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從事革命活動的鄧小平和他的夥伴們很快便引起了法國警方的注意,從1925年6月起,警察局的檔案中便開始出現了鄧小平的名字,正是警察局的檔案資料才給後人提供了鄧小平當年住過的旅館的地址。1926年1月8日,警方終於發出了搜捕鄧小平等人的命令,不過執行命令的人撲了空,鄧小平等同志得到風聲後已於前一天登上了前往莫斯科的列車。在巴黎警察局的檔案里,有關鄧小平的記載到1926年1月8日也就結束了。(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沈孝泉)

❷ 1919年前後的年輕人們為何可以大批量的赴國外留學呢日本 法國 美國 而且很多都是窮苦家庭的孩子

當時是當權者覺得不學習國外的新東西不行了,就大批派出中國的青少年去國外讀書。想振興中華吧。現在國家也很鼓勵大家出國留學呀。我們聽說有些學校是985,其實就是一些重點大學的出國留學項目。每年國家都要拿出好幾十個億來資助這些學校的學生出國留學的。這對於家境貧寒卻希望留學深造的同學來說是個改變命運的好機會。別的學校我不知道,我們學校每年基本上都能派出100多人去深造,今年聽說是要派出160人。就這還是全國派出人數居於第二還是第三(前面好像有哈工大吧),可見國家的支持力度。機會大大的,就是要自己懂得去抓住機會。你也可以關注國家留學基金網站,上面經常會更新信息,其實機會真的很多,只要自己努力的充實自己,達到人家的條件。 就可以得到國家的資助去圓自己的夢想了,不過讀成以後,是必須回國的。

回答者: 千與千尋的傷心

❸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精神是什麼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中國青年在五四運動時期,接受新文化運動和反帝愛國斗爭的影響,為尋求救國救民的知識和真理,大批赴法國開展勤工儉學的運動。為「輸世界文明於國內」,1912年,李石曾、吳玉章、吳稚暉、張繼等在北京發起組織「留法儉學會」。當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力贊此事。儉學會在北京成立留法預備學校,送80多人赴法儉學,1914年受袁世凱政府的阻止,被迫停辦。以後李石曾等在巴黎華工中試驗工余求學,1915年發起組織勤工儉學會,1916年3月,在巴黎成立華工學校,蔡元培等人還親自講授課程。
起源
由於華工教育取得成績,進而提倡國內青年學生赴法勤工儉學。同年3月中法兩國人士蔡元培、吳玉章、李石曾、歐樂、穆岱等為了「發展中法兩國之交誼」,促進中國經濟文化之發展,在巴黎發起成立了華法教育會。1917年在國內也成立了華法教育會,組織赴法勤工儉學活動,事實上已成為該會的主要活動內容。北京留法預備學校也重新建立,並在長辛店、河北高陽縣布里村、保定育德中學及成都先後成立各種各樣的預備學校,為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發展准備了必要的條件。
發展
「五四」運動前後,中國廣大青年在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的壓迫下,目睹國勢危亡,面臨教育遭到摧殘,身受失學失業的痛苦。為了尋找救國圖強,改造社會的知識和真理,同時受工讀思潮的影響,大批青年投入了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當時湖南新民學會積極贊助,組織會員和湖南青年參加,蔡和森、毛澤東曾為此奔走聯絡。中國少年學會和天津覺悟社也都有成員參加。
1919~1920年間,先後共20批約1600多人到達法國。他們來自全國 18個省, 其中以四川(378人)、 湖南(346人)、河北(147人)為最多。基本上都是16~30歲的青年。此外還有湖南教育界著名的徐特立,蔡和森、蔡暢和他們的母親葛健豪一家,王若飛和貴州教育界知名的黃齊生甥舅,向警予等近20名女青年。他們到法國後,有的先工後學,有的先學後工,有的邊工邊讀。據1920年8、9月調查,當時有四、五百人進入70多家工廠,還有的當散工、干雜活。約 670人進入巴黎及各地30多個學校,其中多是首先補習法文,然後進入工業實習學校及其他學校學習。候工的勤工儉學生只靠微薄的維持費度日,生活極為艱苦。進入工廠後完全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和法國工人或華工一起勞動。每天 8小時工作後還補習法文或學習工藝。他們受到法國工人、青年、友好人士的歡迎和關切,廣泛地接觸了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的實際。有些青年則著重鍛煉自己,考察資本主義社會,接觸工人群眾,研究工人運動、研究社會主義思潮和馬克思主義。例如蔡和森、趙世炎、周恩來等就是這樣。
衰落
1921年,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經過一系列矛盾斗爭而逐漸走向衰落。由於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自身面臨的經濟危機日益尖銳,工廠歇工、工人失業、工潮迭起,勤工儉學生處於勤工困難、儉學不易的境地。當時入工廠者不到十分之四、五。中法反動當局和投機政客們又不滿勤工儉學生日益走向革命的傾向,華法教育會於1921年 1月發出通知,宣告與勤工儉學生脫離經濟關系。學生多方呼援無路, 2月28日發生了「爭生存權、爭求學權」的「二·二八」運動。6~8月,留法勤工儉學生又發動旅法華人反對北洋政府來法代表團以出賣國家權利為條件向法國政府借款3億(後增至5億)法郎的斗爭。 9月,爆發了留法勤工儉學生聯合一致佔領里昂中法大學的斗爭。里昂中法大學,原為勤工儉學生籌建,但創辦後,卻置留法勤工儉學生於不顧。留法勤工儉學生被迫聯合行動,9月21日,各地代表125人到里昂占據了中法大學。但卻遭到中法反動當局的迫害,他們在被因禁了28天以後,除了個別人外,大多數被武裝押送回國。
低潮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從此進入低潮。但卻促使了一大批青年新的覺醒,在勞動、學習、斗爭中走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一批共產主義戰士成長起來。1922年6月, 趙世炎、周恩來、李維漢等同志在巴黎成立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團組織性質)。同年秋冬之際,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正式成立。1923年開始,大批人轉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4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開始,大批革命者先後奉調回國,成為中國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赴法勤工儉學生中,也有一部分人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參加政治活動,在國外學習科學技術,回國後從事科技方面的工作。
宗旨
從儉學會成立到勤工儉學發動初期,主要宗旨在「輸入西方文明」,其內容主要還是法蘭西的民主自由思想和自然科學技術,仍是舊民主主義范疇內的教育救國運動。「五四」運動後,在各種新思想和「勞工神聖」呼聲影響下出現的工讀思潮,推動了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發展。工讀主義思想影響很大,它把勞力與勞心的分離看作是社會不良的根源,因此,主張實行工讀結合,人人勞力,人人勞心,勞動互助的新生活,以謀社會的改造,實現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自由平等的新社會。但那時勤工儉學運動中工讀結合的主張包含了不同的內容。一是以勤工為手段,解決學費問題,以達儉學的目的。二是勤工與儉學都是目的,創「工讀並進」的新生活、新社會。三是作為教育方法,主張「工學結合」,互相促進,學用一致,掌握生產知識和技術。四是提倡一種勤儉苦學的學風,進行勞動教育。這些主張都是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及其教育的批判,對新社會新教育的探索。但想通過勤工儉學運動來改造社會是行不通的。
影響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在蔡和森、趙世炎、周恩來、鄧小平等積極努力下,旅歐黨團組織建立和進行了廣泛的宣傳組織工作,開展了革命斗爭,它的性質和內容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大批青年在斗爭實踐中走上與勞動群眾相結合的革命道路,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克服工讀主義、無政府主義的影響,接受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成長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戰士。「五四」運動時期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教育發展史上,都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高陽縣修復學校舊址 中新社保定六月十九日電 (記者 呂子豪)「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故鄉河北省高陽縣,開始修復位於該縣布里村的「國保」單位——中國第一所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舊址。該縣縣委宣傳部十九日稱,這所曾培養出顏昌頤、向警予等大批傑出人物,並與毛澤東、蔡和森結緣的學校,將以原貌重現。 據介紹,此次修復將本著「復原原貌」的原則,先期投入五十萬元人民幣對舊址現存的校門、字匾、平房、蔡和森先生使用過的十三間辦公室和宿舍,以及作為實習工廠的兩間西配房進行修復.隨後,將對周邊五戶居民進行搬遷,並聘請有資質的文保單位對舊址進行整體保護規劃,包括操場的整治、後花園的建設及布展陳列等全部工程。
據透露,修復設計規劃和修復施工建設,均由河北省古代建設保護所承擔。
一九一五年六月,法國巴黎豆腐公司的高陽籍工人,提出「勤於工作,儉以求學」的口號,受此影響,旅居法國的蔡元培等人在巴黎發起成立了「留法勤工儉學會」。為使留法青年出國前接受必要的技能培訓,一九一七年夏,經當時國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李石曾、段宗林在高陽縣布里村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即「布里留法勤工儉學工藝學校」,主要教授法語、國文並進行工藝實踐。當年九月,毛澤東、蔡和森等人專程到保定迎接前來報到的三十多名湖南籍學生,蔡和森擔任「南方班」班主任兼國文教員。
該校先後招收學生二百餘名,其中赴法成行的七十三名,培養了顏昌頤、向警予、馬致遠、何長工、王守義、唐靈運等一大批傑出人物。抗日戰爭期間,校舍遭日軍破壞。一九五0年,由在北京做工的布里籍義士捐款重修。一九八0年,河北省政府出資落架重修。二00六年被命名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❹ 為什麼革命先輩去法國留學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8

❺ 革命之母葛健豪:48歲求學,53歲赴法勤工儉學,死後毛主席贈12字

1943年3月16日,78歲的葛健豪已經到了油盡燈枯之際,她也已經預感到自己時日無多。

可是,葛健豪的心中還有很多放心不下的事,她掙扎著叫來自己的長女蔡慶熙,艱難地開口問道:

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後,葛健豪的臉上劃過一絲落寞,思考片刻後,她要求蔡慶熙拿來紙筆,替她為子女們寫信。

葛健豪彷彿已經看到了革命勝利的曙光,她的眼睛裡閃爍著希望的光芒。

就在寫完信後不久,葛健豪就帶著對兒女們的牽掛,和未看到革命事業取得成功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毛澤東同志在得知葛健豪去世的消息後,為其寫下輓聯:「老婦人,新婦道;兒英烈,女英雄」,

以此來表達自己對這位偉大母親的哀思。

那麼,葛健豪到底是一位怎樣的婦人,為何會得到毛澤東同志這么高的評價呢?

葛健豪的原名叫葛蘭英,於1865年出生在湖南雙峰縣荷葉桂林塘的葛家,她的父親曾是湘軍的參將,還做過鹽運使和按察使。

在當時,葛家與清代名臣曾國藩家族、「鑒湖女俠」秋瑾的婆家王氏家族是當地的三大望族,這三個家族之間相互聯姻,實力很是雄厚。

葛健豪從小就聰明伶俐,熱愛學習,五六歲時便能背誦《四書》、《詩經》等經典文學,父親對她很是疼愛。

在葛健豪年齡很小的時候,父親就為她定下了親事,剛滿16歲,葛健豪就嫁到了30公里外的大戶蔡家,與蔡蓉峰結為夫妻。

婚後,葛健豪總共生下六個子女,其中包括早期革命家蔡和森,和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蔡暢。

在當時的 社會 環境里,女子出嫁後就要守在家裡,相夫教子,可是葛健豪卻一心想著為 社會 做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後來,葛健豪聽說了秋瑾的故事,她對這位能文能武的奇女子很是敬佩。

秋瑾的婆家距離蔡家並不遠,葛健豪曾多次上門拜訪秋瑾,和她傾訴自己的煩惱,暢聊自己的理想。

葛健豪雖然裹著小腳,但是卻心懷天下,秋瑾也很欣賞她,兩人聊得很投機。

通過秋瑾,葛健豪也接受到了一種,自己不曾接觸過的新思想,她的心中熱血沸騰。

在秋瑾的影響下,葛健豪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她開始為大女兒蔡慶熙和二女兒蔡順熙的纏足感到愧疚。

於是,葛健豪便下決心不讓小女兒蔡暢重蹈覆轍,她頂著巨大的壓力保住了蔡暢的腳,讓她沒有遭受這一封建糟粕的殘害。

在葛健豪眼裡,秋瑾是一位憂國憂民的革命先驅,是一位了不起的革命黨人,她決心向秋瑾學習,還要讓自己的孩子們成為和秋瑾一樣的「女俠」。

蔡和森和蔡暢很小的時候,就經常聽葛健豪給他們講秋瑾的故事,講革命思想。

在葛健豪的影響下,年幼的蔡和森和蔡暢早早地就在心裡埋下了一顆革命的種子。

1907年,秋瑾被清王朝殺害,葛健豪得到消息後悲痛不已,她暗下決心,要帶著孩子們走上革命道路,讓孩子們成為像秋瑾一樣的英雄。

後來,葛健豪大女兒蔡慶熙的丈夫不幸早逝,蔡慶熙的婆家要求她為夫守節,還要把蔡慶熙的女兒劉昂賣給大戶人家當童養媳。

可是葛健豪不忍心年紀輕輕的大女兒背上封建枷鎖,更不忍心自己的外孫女被賣掉,於是她費盡心思將大女兒和外孫女接回自己的家中照顧。

為此,葛健豪還和丈夫爆發了激烈的爭吵,但是她從來沒有退縮,一直堅持自己的想法。

不久之後,湘鄉縣立第一女校開始招生,葛健豪得知這個消息後,興奮不已,她決定帶孩子們去求學,因為秋瑾告訴過她知識能夠改變人的命運。

為了湊夠幾個人的學費,葛健豪不惜賣掉了自己的陪嫁首飾。

1 913年,48歲的葛健豪帶著蔡慶熙、劉昂、蔡和森和蔡暢一起去了湘鄉縣城。

但是,縣城第一女校卻以年齡為借口,拒絕了葛健豪的報名請求。

一氣之下,葛健豪一紙訴狀將縣城第一女校告到了縣衙,在大堂上,當被問起名字時,葛健豪不卑不亢地說道:

看著眼前這位與眾不同的婦人,縣官對她充滿了好奇,於是又問道:

葛健豪認真地說道:

最終,縣官被葛健豪的豪情壯志所打動,免了她的考試,讓她直接進入湘鄉縣第一女校學習。

就這樣,葛健豪和兒子蔡和森一起進入高小班,蔡暢進入初小班,蔡慶熙就讀縫紉班。

雖然葛健豪的年齡比同學們都大,但是她勤奮好學,刻苦努力,一點也不輸年輕的同學們。

一年後,葛健豪籌集的學費用完了,無奈之下,他們只能離開學校回家。

可是,葛健豪回家不久,丈夫就要將十幾歲的蔡暢賣給一個財主當小妾。

葛健豪自然是不同意的,再三思慮之後,葛健豪決定幫助蔡暢「逃婚」,她安排蔡和森帶著蔡暢到長沙讀書。

兄妹倆到長沙後,又繼續求學,蔡和森於1916年考入湖南省高等師范學校,和毛澤東成了同學,同年,蔡暢也考入周南女校讀書。

蔡和森和蔡暢安頓下來後,葛健豪又帶著蔡慶熙和劉昂去了長沙,葛健豪到女子教員養習所學習文化,蔡慶熙到長沙自治女校學習縫紉技術,劉昂也進入到周南女校幼稚園學習。

在求學期間,葛健豪一邊做工賺取孩子們的學費,一邊如飢似渴地學習知識,還經常和蔡和森的同學們在一起談論時事,思想覺悟在不斷提高。

學習結束,葛健豪回到家鄉,開始邁著小腳,挨家挨戶地去宣傳民國新思想,宣傳纏足、守節及童婚對女人的危害。

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葛健豪發現這樣的宣傳效果並不好,因為大多數人沒有接受過先進的教育,他們的思想還是被封建文化所禁錮著的,根本無法接受新思想。

於是,葛健豪便有了一個新的想法,她要創辦一所女子職業學校,促進女子自立自強。

在蔡和森的幫助下,湘鄉縣立第二女子簡易職業學校很快就辦起來了,葛健豪任校長,學校開設縫紉課、國文課、音樂課等多門課程。

葛健豪的辦學宗旨就是讓女學生在學習先進文化,開闊視野的同時,掌握一門特長,學會一種謀生的手段,可以自力更生,而不是一味地依靠男人生活。

學生在女校里很自由,除了可以隨心選擇喜歡的課程,她們的思想也開始從傳統文化里解放出來。

在學校里,女孩兒們不再是被封建糟粕束縛的木偶,而是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

在葛健豪的努力下,放足、留短發、婦女要自立自強、拒絕包辦婚姻等先進的思想在學生中蔚然成風。

可就在葛健豪辦學情緒高漲的時候,學校被迫停辦了,理由是學校里女學生的「越軌」行為敗壞了 社會 風氣。

學校辦不成了,但是葛健豪解放婦女的心卻依然堅定,她繼續走在追求夢想的路上。

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以後,國家再次陷入困境,人民還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各種救國思想開始萌發。

1918年,新民學會在蔡和森家中成立,一群有志青年經常聚在蔡和森的家中討論時事,尋求救國救民的辦法。

葛健豪耳濡目染,也接觸到了更多的新思想,她很贊同蔡和森搞革命,每次家中來人,她都熱情招待,還幫忙掩護。

1919年,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全國掀起了赴法勤工儉學的高潮,向警予和蔡暢等人也發起了「湖南女子留法勤工儉學會」。

葛健豪大力支持孩子們的事業,如果遇到家境困難,但是又想去法國留學的有志青年,葛健豪不僅自己慷慨解囊,還去借錢給他們當出國經費。

在孩子們的動員下,53歲的葛健豪在年底的時候也隨著蔡和森、蔡暢和向警予一起到法國勤工儉學。

在離開前,葛健豪滿懷信心地說道:

葛健豪赴法留學的事跡傳開後,在全國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也影響到了一大批有志青年,畢竟她是我國第一個去國外留學的小腳女人。

在海上漂泊了一個多月後,葛健豪和同行的六名女孩兒終於到達蒙達尼女子公學。

因為葛健豪年齡大了,記憶力變差,而且她完全不懂外語,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葛健豪遇到了很多困難。

但是,葛健豪卻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對於要學習的知識,她一點一點地研究消化,遇到困哪時,她一處一處地攻破解決。

在葛健豪的努力下,她不僅學會了用法語正常交流,甚至可以閱讀法文雜志和報紙。

除了白天的學習,葛健豪還會在晚上刺綉,憑著精湛的手藝,她的綉品深受法國女人的歡迎,她也因此賺到了不少錢。

賺到錢後,葛健豪就會將其捐出來,用作其他學生的留學費用,很多學生都收到了她的資助。

在此期間,葛健豪還積極鼓勵蔡和森和向警予,以及蔡暢和李富春自由戀愛,並表示贊同他們自由結婚。

即使身在法國,葛健豪也從來不曾忘卻自己的使命,她不僅對國內的革命事業給予支持,還積極參加留法學生的革命活動,無論多麼危險,葛健豪一直都沖在隊伍的最前面。

後來,蔡和森和向警予先後回國,蔡暢又生下了女兒,葛健豪不僅要忙學業,還要照顧外孫女,她苦苦支撐著,從來沒有抱怨過。

1924年,為了支持蔡暢和李富春去蘇聯留學,葛健豪獨自一人帶著8個月大的外孫女回到了祖國。

回國後,葛健豪一邊照顧自己的孫輩兒,為兒女們免去後顧之憂,一邊繼續著革命事業。

第二年夏天,葛健豪開啟了第二次辦學生涯,她在長沙創辦了一所平民女子職業學院。

這所學院的辦學初心是為因貧困或者年長而無法獲得教育機會的貧困婦女提供受教育的機會,所以學院的生源大多是貧困的農村婦女。

如同之前創辦第二女校一樣,葛健豪還是想幫助婦女們樹立自立自強的意識,掌握自力更生的技能。

同時,平民女子職業學院還成了革命同志活動的場所,葛健豪時常掩護革命同志在此進行革命活動。

大革命失敗後,平民女子職業學院遭受了破壞,葛健豪為了掩護兒女們搞革命,不停地輾轉於各地。

直到1928年,葛健豪的二兒子蔡麓仙和向警予犧牲後,葛健豪才又回到老家湖南永豐,那時她已經63歲了。

剛回到老家的葛健豪生活得十分清貧,她只能帶著孫子孫女,租住在別人的房子里,靠種地為生。

1938年,周恩來和葉劍英路過長沙時,還專門去永豐對葛健豪進行了慰問,並表示要把她接出去住,可是葛健豪並不想成為黨組織的負擔,便拒絕了。

後來,隨著葛健豪的年齡越來越大,黨組織相繼把她的孫子孫女都接走照顧了,並按季度給她發放了撫恤金。

1943年,78歲的葛健豪在留下「革命一定會成功」的遺言後與世長辭,她一直都不知道蔡和森已經於1931年在廣州犧牲。

所以在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還在詢問女兒,有沒有和森的來信。

作為一個被舊 社會 毒害的小腳女人,葛健豪48歲和兒女們一起求學,53歲又遠渡重洋,勤工儉學,她站在了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上,努力讓自己的生命發光發熱。

作為一位母親,葛健豪為中國革命培育出了優秀的兒女,蔡和森、向警予、蔡暢和李富春四個人都成為了中央委員,為黨的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作為一名傳奇女性,葛健豪成為《中國共產黨史人物傳》里唯一一個非黨人士。

「老婦人,新婦道;兒英烈,女英雄」。這位偉大的「革命母親」,以及她培養出來的革命兒女們,都應該被後人銘記,更值得被後人稱頌。

❻ 為什麼留學去法國

一、合理的留學費用
留學費用對多數人來說是非常昂貴的,很多人都是因為學費問題而放棄留學夢。不過,法國大學的留學費用相對較低,甚至有些公立大學專業課的學習是免費的。並且,在法國留學主要支付學習法語的費用加上日常生活費用,學生經濟壓力較小。
二、完善的教育體系
法國不僅學費相對較低,而且教育體系十分完善。高等學校歷史悠久、體系完善、專業明確,能夠讓學生找準定位。例如有專門培養工科方向的工程師學院,也有培養商業經營為目的的商學院,還有培養繪畫、音樂、建築、雕塑專業的藝術學院等等。
三、寬松的工作政策
就讀法國大學的學生在獲得碩士以上文憑後,政府會提供給留學生一年的找工作簽證的時間,使得留學生擁有較好的工作機遇。學生可以在這一年的時間里找到感興趣的企業工作,適合自己的工作,若能夠適應便有了工作崗位;若不合適,也可以回國發展。
四、法語競爭力優勢大
法語、英語、俄語、德語、日語都屬於小語種行列。相對中國來講,學習英語的人數較多,法語人數較少,所以法語競爭力較小,更有競爭優勢。另外,學習法語在加拿大、比利時移民上也有很大的優勢。

❼ 為什麼中國人留學法國與法國人在中國辦學堂

除隨耶穌會士赴法學習大主教和個別被派出國求學的少數人外,最早一批留學法國的中國人,當是光緒三年(1877年)由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公元1820~1879年)派去的福建船政學堂的學生。1876年,沈葆楨獲准選派學生26名、藝徒4名赴法學習船舶製造及駕駛技術。第二年,學生們在法國人日意格(Prosper Marie)帶領下成行,日意格任洋監督,福州船政局總考工李鳳苞任中方監督。這是中國官費生成批留法的開始。

中國早期資產階級思想家、著名語言學家馬建忠,年青時即開始研究西學,光緒二年(1876年)被派往法國留學兼任清朝駐法公使郭嵩燾的翻譯。他在巴黎大學學習法律,1879年獲博士學位後歸國,隨李鴻章辦洋務。他主張發展新式工業和學校。發展對外貿易,爭回關稅自主權;認為對外通商是「求富之源」。其參照西方語法著成的《馬氏文通》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語法著作。《馬氏文通》原名《文通》(文:文字語言;通:通則、通例。文通即語法),出版時馬建忠已辭世,為紀念其著述的功績,也為了區別於其他同類著作,故在原書名前加上了作者姓氏。

辛亥革命後,留法學生逐漸增多。1912年,李石曾等發起組織留法儉學會,並設立留法預備學校。1912年至1913年間,留法儉學會共派遣4批150多人到法國,後因歐戰而終止。1915年,蔡元培(公元1868~1940年)、吳玉章(公元1878~1966年)等組織勤工儉學會,以「勤於作工,儉以求學」為目的,號召有志青年去法國半工半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中國國內掀起了留法勤工儉學的高潮。1919年至1921年間,在中法兩國知名人士共同發起的華法教育會的組織下,先後有1600多名中國學子赴法求學。其中不少人後來都成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物,如湖南的蔡和森、向警予、蔡暢、李富春、徐特立、羅學瓚李維漢、何長工、肖三;四川的趙世炎。陳毅、鄧小平、聶榮臻;貴州的王若飛等。

華法教育會發起於巴黎,並在中國上海、廣州設立分會,由蔡元培任會長,發起之日,蔡元培發表題為《華法教育會之意趣》的講話,他說:「現今世界各國之教育,能完全脫離君政及教會障礙者,以法國為最……法國自革命時代,既根本自由平等博愛三大義,以為道德教育之中心點,至於今日益擴張之范圍……法國科學之發達,不獨在科學固有之領域,乃又奪哲學之席,而有所謂科學的哲學。法國美術之發達,即在巴黎一市,觀其博物院之宏富,劇院與音樂會之昌盛,美術家之繁多,已足證明之而有餘。至中國古代之教育,禮樂並重,亦有兼用科學與美術之意義。」在談到中國人為什麼要留學法國並引進法國文化時,蔡元培在1916年3月29日華法教育會發起會上作了這樣的解釋:「法國文化有特宜於我國計五:一日道德之觀念,二日文學藝術之臭味(xùiwèi,氣味),三日自由之精神,四日習慣之類似,五日儉學之機會。」

通過興辦教育傳播福音,是19世紀西方傳教士普遍採用的傳播方式。傳教士或其他外國僑民所辦的學校,是晚清中國新式學校的一類,新式學校比較集中地體現了西方近代科學和文化精神,體現了西方的教育風格。它們在中國的出現和存在,成了西學傳播的重要渠道。一批又一批的學生進入這樣的學校接受西學熏陶,然後又帶著西學分散到各地去。

從19世紀中葉起,法國大主教也積極在中國辦學,其中在上海創辦的學校就有:1849年創辦的徐匯公學(後改為徐匯中學)、1851年創辦的石室小學(初為讀經班)、1852年創辦的仿德小學(後改為董家渡路第二小學)、1853年創辦的明德小學(後改為上海市蓬萊中學)1855年創辦的徐匯女校(後改為上海市第四中學)和經言小學1874年設立的聖芳濟學校(後改為聖芳濟中學)1886年設立的中法學校(後改為光明中學)、1894年設立的善導學堂(後改為善導中學)等。

1903年,震旦大學院在上海成立,這是法國天主教會在中國創辦的教會大學。震旦大學第一任校長馬相伯(公元1840~1939年),少年時曾在上海徐匯公學學習拉丁文和法文。1870年得神學博士學位,經教會授職為神甫,成為耶穌會教士。1872年任上海徐匯公學校長。1905年,因不滿於震旦大學天主教當局的考核,又與嚴復、袁希濤等在上海創辦復旦公學(即後來的復旦大學)。

1920年,中法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蔡元培任第一任校長。經過若干年的經營發展,大學逐步成立了以法國學者命名的四個學院,即:拉馬克(Jear~Baptiste Lamarck)學院,講授生物學科;居里(curie)學院,講授理化科;孔德(AugllsteComte)學院,講授哲學科;伏爾泰學院,講授文科。1921年,在中法兩國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法大學又在法國里昂成立了海外部,所接受的多是北京中法大學和廣州中山大學的優秀畢業生。

❽ 巴金為什麼要去法國留學

巴金去法國留學一部分原因是自己的意願,另外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當時法國的社會環境較好比較適合學習、求學,法國政府每年平均為每個高等教育的學生投入補助。重要的是外國留學生也享受該免學費待遇,在一定程度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是較好的。

巴金1923年,到上海求學,1924年,考入南京東南大學附中,1925年,高中畢業後在上海從事社會活動和編譯工作。1927年1月,巴金奔赴法國留學。

(8)1916年為什麼要去法國留學擴展閱讀:

巴金文學思想的核心為:真與善。這兩點之間,「真」是巴金文學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學思想的基點,是價值。巴金文學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絕對自由追求的價值觀,這主要得益於他早期所接觸的無政府主義思想。

無政府主義思想提倡個體之間的自助關系,關注個體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處女作的《滅亡》則把他反專制的憎和對人類的愛的這兩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後的《家》則更為直接的體現了他對限制個人自由的封建的主義的無情的控訴。

❾ 1900年為什麼都去法國留學

尋求救國求存的真理。1900年中國被西方列強侵佔、刮分嚴重,國家幾近滅亡。大批愛國青年尋求救國求存的真理,出國留學。而當時法國是歐卅的中心、世界的多元文化中心,反封建中心。所以1900年都去法國留學。

❿ 二十世紀初,為什麼中國人大都去法國留學或做工

五四運動後中國年青人在全盤西化影響,人人都想到西方留學學富國強兵之路,美國在1911開始因伊利諾大學校長詹姆斯建議美國總統利用庚子賠款開啟了中國留學生赴歐美之路,但能去美國的都是全國菁英學生,名額極有限,每年僅有幾十人。

1912~15年,李石曾、吳玉章、吳稚暉等在北京發起組織留法勤工儉學會,錄取條件遠彽於美國並與法國政府有合約允許學生打工,當時法國左傾政府施行民主社會主義多年,所以勤工儉學吸引無數左派青年紛紛留法,人數在1919~21答達高峰時有近3000人,人數快速超過留美生。

和留美生不同,留法生大都先進入工廠工作,能立即讀書的人不多。而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百業消條,也沒有太多工儉學學生的工作機會,加上因留學生參加反對當時北洋政府運動,北洋政府在1921年切斷資助,留法學生法國陷入絕境,生活所逼下在法國開始鬧事,最後大多數被法國政府遣送回華,勤工儉學也劃下句點。

閱讀全文

與1916年為什麼要去法國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