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沉靜如海的劇情簡介
改編自法國作家Vercors的同名小說。原著寫於1941年,正是二戰中法國被德軍佔領時期。作家那時正處於地下,令人驚訝的是他並沒有寫法西斯的暴行或是如火如荼的抵抗運動,而是用溫婉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法國老紳士與他的侄女和一個住在家中的德國軍官之間溫情脈脈的故事。這篇小說秘密出版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成為法國二戰時期的經典文學作品。
1940年,父母早亡的美麗少女妮安娜和爺爺住在一幢大房子里她是一名鋼琴教師,祖孫倆過著平靜的生活。後來他們的房子被徵用,住進一個德國軍官,名叫凡爾奈·封·艾勃雷納克。他在戰前是個知識淵博的音樂家,本性善良,為法國文化感到驕傲,真 誠地相信德國可以與法國合作。
女孩和老人和一般法國人一樣從心裡抵觸這些德國侵略者,他們對彬彬有禮的德國軍官保持沉默,不肯開口對他說一句話。軍官一開始就對女孩和老人表示了歉意,說明自己是被要求住在這里,並非出於自願。他盡量不打擾他們的生活,刻意地接近他們,接近他們,他似乎愛上了女孩。妮安娜和爺爺都對他的彬彬有禮和紳士風度產生好感,妮安娜更是漸漸愛上了這個英俊的德國男子,並趁軍官不在時悄悄跑去他的房間偷看他的信件,甚至不知不覺在他躺過的床上睡著,但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使他們無法開口。日子一天天過,周圍的人事都在發生變化。妮安娜的猶太女學生一家在夜裡突然搬走,男學生皮爾的媽媽的「朋友」突然被德國警察抓走。在尼爾媽媽要將皮爾託付給妮安娜時,她預感到將要有事情發生,女孩發現有人在軍官的車上放了炸彈,她害怕軍官被炸死,焦急不安。在軍官出門的時候,一陣急促的鋼琴聲響起,是妮安娜彈起了自軍官來後就沒有彈過的鋼琴,她想要以這種方式挽留住她愛的人。喇叭聲催促軍官趕快出去的時候,妮安娜眼含淚水,欲言又止。終於爆炸聲起,軍官倖免於難。尼爾的父母因為參加抵抗運動被抓了起來。局勢動盪不安,軍官要離開法國赴俄國前線。臨別的時候,老人用一聲「先生,請進來」叫住了德國軍官,妮安娜更是淚水漣漣。軍官做完告別走出門去,妮安娜情不自禁地跟出門去對他說了一句幾乎聽不到的「再見」。 在長達半年的時間里,他始終用微笑面對房東的沉默,因此老人對他不無好感,而孫女和他更是互有愛意。但是他的同伴們根本不尊重法國文化,對他的浪漫幻想大肆嘲笑,他為此感到十分痛苦。他在與房東侄女告別的時候,與平時的沉默惟一不同之處,是相互說了一聲「再見」。這是女孩對軍官說的唯一一句話。鏡頭切換,妮安娜騎自行車進入一所小房子,隨後窗戶上擺出一盆天竺葵,那是代表抗戰的天竺葵。
❷ 戰爭電影 關於德國逃兵和蘇聯(也有點像法國)少女的逃亡故事
《一個法國女人》1995 導演:雷吉斯·瓦格涅 主演:艾曼紐·貝阿 丹尼爾·奧圖
法國軍官妻子與德國男子的婚外戀悲劇,艾曼紐·貝阿光艷照人,法國女人天性浪漫。
❸ 求一部二戰時的電影愛情的,好像名字叫寂靜的什麼來著!
2004法國比利時合拍《沉靜如海》
我的最愛,電驢就有,出高清了 我下的還是很老的版本 不過很慢 要有耐心哦
劇情介紹
二戰時期,居住在法國一個海邊小鎮的一對祖父與孫女,被迫接受了一名德國軍官入住到自己家中。在充滿仇視的敵意氛圍里,軍官卻一次次來到祖孫身邊訴說自己內心的焦慮,對藝術的熱愛與對戰爭的懷疑。
在逐漸相處的過程中,他不禁愛上了美麗的女孩。而女孩的情感也由開始的敵意轉為一種微妙的愛戀。但他們都克制住自己的情感。最後,軍官被派往俄國戰場。在臨行前,女孩終於流出淚,對他說了一生中唯一的一句:再見。
❹ 二戰時一個善於彈鋼琴的納粹軍官住在一對父女家裡,出於對音樂的熱愛,女孩愛上了他後來救他一命,求片名
法國電影《沉靜如海》,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
❺ 一部法國電影
是一部德國電影名叫布達佩斯之戀 Gloomy Sunday - 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
人們總是難以抗拒《憂郁星期天》的悲傷情調,原來這首歌與一段復雜凄美的愛情故事有關。上世紀30年代的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一個餐館里,美麗的伊洛娜(艾麗卡·莫露珊 Erika Marozsán 飾)同時被兩個男人深愛著。一個是餐廳老闆,另一個是鋼琴師。三個人都並不願意改變現況,打破平衡,伊洛娜同時擁有兩個男人的愛而深感平靜幸福。鋼琴師為她創作出《憂郁星期天》,他和餐廳也因此一舉成名。
然而,漢斯的出現徹底毀滅了這一切。他曾經是一個無名小子,深深迷上《憂郁星期天》 的同時,更是成為伊洛娜的裙下之臣。漢斯向伊洛娜求婚,卻被拒絕,滿腔恨意的他如今成了軍官,風光無限,正帶著他蓄謀已久的復仇計劃來到伊洛娜身邊,給他們的生活以致命一擊。愛、復仇與戰爭的故事,在布達佩斯糾結上演。
❻ 沉靜如海軍官何時愛上女主
沉靜如海軍官剛見面的時候就愛上女主了。
這部電影主要是講了一個法國少女和德國軍官的故事。眾所周知,二戰期間,法國和德國是敵對國,但是不同於其他描寫戰爭時期盪氣回腸的愛情電影作品,《沉靜如海》里男女主人公在一百分鍾的膠片里,沒有絲毫肢體接觸,有的只是一句對白,而且還只是一個單詞:「再見」。
影片中男女主的感情是通過音樂來一步步拉近的。初見時,她彈的是巴赫《十二平均律》的第一首《C大調前奏曲》,之後,男主角附加了一條旋律,改編成了《聖母頌》。當女主的爺爺讓她彈奏一曲,女主角報出的都是德國的作曲家。
在提到作曲家時,男主可以在提巴赫時微微停頓,暗示著女主角彈奏的樂曲。巴赫的音樂沉靜如海,男女之間的感情沉靜如海。音樂與愛情讓人們看到希望,超越了種族、邪惡與仇恨,人們是因為這些美好的事物而活下來獲得救贖的。
❼ 法國女人愛上德國男人電影叫什麼名字
弗朗索瓦•歐容的《弗蘭茲》
❽ 二戰時法國淪陷後法國酒吧里納粹德國軍官與法國女人的女的是誰
法奸。名字就不用知道了。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戰後被處理,被侮辱了。
❾ 有沒有反映二戰期間敵對二國之間愛情的歐美電影比如德國軍官和法國姑娘~
電影《兵臨城下》符合。
劇情簡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軍狙擊手瓦西里百發百中,蘇軍文宣部軍官丹尼洛夫認為,這是宣傳蘇軍軍力的大好機會,於是把這名平實的士兵塑造成一名民族英雄。
這時蘇紅連連敗退,德軍即將攻佔斯大林格勒,於是斯大林親自派赫魯曉夫到斯大林格勒主持大局。
丹尼洛夫成功地塑造出瓦西里的英雄形象,大大提升了全體軍民的士氣,並激發了他們高昂的鬥志。
但是,後來丹尼洛夫卻對他一手塑造出的英雄產生妒意,更糟的是,他們兩人竟然同時愛上在戰場上和男同胞出生入死的一名女軍官坦妮婭。
這時候瓦西里的名號越傳越響,他的威名在德軍陣營中也是人盡皆知,狙擊手康尼少校追殺他,而就在千軍萬馬之中,兩大神槍手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
(9)法國女孩愛上德國軍官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編輯瓦西里·澤索夫:烏拉爾山區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練就了瓦西里的好槍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響後,瓦西里應征入伍。他一槍斃敵的絕招在不到十天的戰斗里就狙殺了40多名德國兵,一時間「瓦氏神槍。
例無虛發」的神話傳遍整個戰場。然而在之後的幾天,蘇軍的狙擊兵也連連被人槍殺,對方同樣只用一發子彈。真正的對手來了。
塔妮婭:女狙擊兵,瓦西里的愛人。丹尼洛夫:蘇聯文宣部軍官、黨代表,塔妮婭的追求者。
❿ 戰爭孽緣:二戰德軍給法國留下多少私生子德軍私生子
戰爭孽緣:二戰德軍給法國留下多少私生子
本來世界上所有孩子的出生理應都受到贊美,而這些二戰期間的德法私生子的出生卻伴隨著詛咒,因為他們是家族和國家恥辱的證物。無論在德國還是法國,幾乎所有的二戰私生子都經歷了孤獨與隔絕的童年。
丹尼爾·魯克塞爾是居住在巴黎的年過六旬的普通老人,和其他的巴黎獨居老人一樣,他每天的生活是遛狗、喝咖啡、聊天。唯一不同的是,每到晚上,那些童年的記憶就會像噩夢一樣攫住他 ——白天被親人、同學和鄰居當眾羞辱,晚上被外祖母鎖在雞舍里睡覺……這一切只因為他的父親是德國軍人,而他的母親是巴黎女人。
與此同時,遠在柏林的艾維蓮·皮里特維也始終記得自己的童年經歷——被同學嘲笑為「法國人的雜種」,因為她是法國勞工和德國女人生下的孩子。
無論是德國軍人與法國女人的孩子,還是法國勞工與德國女人的孩子,在人們的眼裡,他們都是帶著恥辱烙印出生的孩子,他們的童年都無一例外地經歷了被羞辱、被歧視、被虐待甚至被毆打,因為他們被視為敵人的孩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軍在極短的時間內就佔領了法國全境。從法國被佔領到德國納粹投降的四年多時間里,大量的德國軍人被送到法國前線,由於德國後方缺乏勞動力,大量來自法國、波蘭的戰俘和勞工又被運到德國境內,開始強制性勞動。
非常戲劇化的是,在德軍佔領下的法國,法國女人與德國軍人相愛,生下了孩子,甚至引起那一時期法國的嬰兒出生率暴增,而在只剩下老人、孩子和女人的德國後方,法國勞工和德國女人的愛情故事也在上演,同樣帶來了一個個的愛情結晶。據相關機構的統計,這樣的德法混血私生子大約有二十多萬,但長久以來,他們的出生在兩國都是一個官方迴避的話題。
二戰結束的六十多年後,這樣的忌諱漸漸被打破,德國政府頒布法令表示承認這些德法「私生子」的雙重國籍,一些與此有關的書籍和影視作品在德法兩國的出現,也使得這些德法「私生子」背後隱藏的故事逐漸浮現在大眾的面前。
■ 有罪的愛情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戰爭的記憶應該是飢餓、抵抗和恐懼。但《1940-1945 色情年代》的作者帕特里克·比松卻說「納粹控制下的巴黎是一個『大雜交派對』。」1942年的法國有兩百萬男人被關進集中營,但是法國女人卻在此時活躍起來,她們與駐扎在當地的德國軍人上床,與任何可以幫助她們度過經濟難關的男人睡覺。戰爭就像春葯一樣激發了情慾,連女權運動創始人、著名作家西蒙娜·波伏娃也曾經說到,她對侵略者有一種「不自覺的友愛」;德國人對「身體的膜拜」讓她感到神魂顛倒。
曾經有傳說,巴黎淪陷期間,法國妓女首先起來革命,拒絕為侵略者提供性服務。但《1940-1945 色情年代》一書指證,巴黎的高級妓院歡迎德軍光臨,全市1/3妓院被他們包起專用;另有10萬巴黎女人成為「臨時妓女」。
伴隨尋歡作樂而來的是法國嬰兒出生率的暴增,許多德法私生子就是在這短短的四年間出生。當然,並非所有的德法私生子都是尋歡作樂和交易帶來的後果,他們中大部分都堅信自己的父親和母親擁有過偉大的愛情,這種愛情穿越了戰爭的藩籬。
傑安居住在法國的一座小城亞眠,他是土生土長的亞眠人,他從未離開過亞眠,就像他從未懷疑過父母的愛情。傑安的父親是一個駐扎在亞眠的德國軍官,傑安的法國母親被派去照顧父親飲食起居。在朝夕相處中,年輕的德國軍官和法國姑娘相愛了,並在1943年生下了傑安。傑安回憶說,他的父親非常愛他和他的母親,在撤離法國的時候還曾經許諾會盡快回來與他們一起生活,盡管他再沒有回來。
在那個特殊年代,跨國戀情並不值得稱頌,與敵人相愛更是一種危險的犯罪。二戰結束後,那些與德國軍人有過羅曼史的法國女人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懲罰。根據研究者近年所做的估計,當時大約有10萬人受到懲處,100萬人受到懷疑和質詢,5萬名婦女被剃了光頭。
而在德國,1940年,蓋世太保頒布了一個法令——「所有與德國女人發生過性關系的法國人,包括波蘭人都要被處以死刑。」然而這條法令卻並沒能阻擋住法國勞工和德國女人之間的愛情萌發。
從1942年開始,由於戰爭的需要,幾乎所有的青壯年德國男人都被送上戰爭前線。與此同時,為了供應戰場物資,德國的工廠又需要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於是,德國不得不運送大量的包括法國人、波蘭人和俄國人在內的外國戰俘和勞工到德國境內從事強制性生產勞動。截止1945年,僅僅法國一個國家就向德國提供了總計三百萬的勞工和戰俘,而這些法國勞工也在德國留下了上千個德法私生子。
年近九旬的讓·路易·葛訶朗至今回憶起在德國的勞工經歷都激動得不能自持。與戰俘不同,作為勞工,讓·路易·葛訶朗可以在柏林街頭散步,甚至他還有一點點的工資可以讓他坐在咖啡館喝咖啡,所以他得以有機會與德國女人接觸和交談。當然並非完全沒有限制,但這種限制反而使得年輕人的愛情更充滿趣味性。讓·路易·葛訶朗和柏林的德國女人相愛了,那一年他只有二十歲。在他們的孩子出生後不久,德國戰敗,二戰結束,他和其他的勞工一道被遣返回了法國,從此再也沒有回到德國。
■ 被詛咒的孩子
本來世界上所有孩子的出生理應都受到贊美,而這些二戰期間的德法私生子的出生卻伴隨著詛咒,因為他們是家族和國家恥辱的證物。無論在德國還是法國,幾乎所有的二戰私生子都經歷了孤獨與隔絕的童年。
《生於被禁止的愛情》的作者喬思安·克魯伊在書中描述道,七歲那年,因為同學罵她是「德國佬的雜種」,她第一次意識到自己與其他孩子的不同。在她的整個童年時期,充斥了白眼、侮辱和拒絕,沒有孩子願意接受她成為自己的朋友,在漫長的孤獨童年裡,她只能幻想自己的父親是一位英雄或者神來聊以自慰。
克勞斯·彼得·尼克爾從不知道自己有一半的法國血統,直到五十歲那年,他收到一封陌生人的信,來信的是他的血緣上的姨媽。姨媽在信中告訴他,他是法國勞工和德國女人的兒子,他的母親為了逃避流言蜚語,將他送給別人收養。從那以後,在童年時期遭遇的所有疏離與粗暴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釋,於是他開始尋找他的父親,但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即使經過那麼多年,身邊的長輩們仍然認為他的存在是一種恥辱。
戰爭兒童全國互助會(ANEG)的創始人吉奈恩·尼伏娃在十三歲那一年明白了許多事,為什麼自己的出生證明上寫著「父親不詳」,為什麼自己的外祖父不喜歡自己,為什麼同學和鄰居會看不起自己。這不僅僅因為她的母親是單親母親,而且更重要的是因為她的父親是個德國軍人。
二戰結束後,幾千名「直接通敵」的法國婦女被剃光頭發,遊街示眾,而她們的孩子有的被遺棄,有的被送養,有的雖然自己撫養卻被粗暴對待。熱拉爾·佩里奧克斯的母親幸運地逃過了遊街示眾和種種凌辱,但她始終無法擺脫與德軍戀愛帶來的羞恥感。於是,孩子成了她發泄怒火的對象。如今63歲的佩里奧克斯回憶說,母親幾乎每天都要揍他,讓他睡在狹小的儲藏室,母親和繼父甚至逼他吃身上的跳蚤。母親生前從未告訴他生父是誰,佩里奧克斯一問這個問題,母親就沖他大喊 「這不關你的事」!
《被詛咒的孩子》一書的作者讓·保羅·皮卡佩說:「戰爭結束後,這些孩子成了德國軍隊的化身,那是對無辜者的報復。」
■ 我的父親是好人
2002年,法國電視三台製作了一部紀錄片《恥辱的孩子們》,第一次向公眾講述了這些二戰私生子的故事,這使得許多這樣的二戰私生子第一次感到自己並不是身份不明的雜種,感到自己並不是一個孤獨的個體現象。於是,年近六旬的他們開始出來講述自己的故事,也希望通過此種方式尋找到自己的生身父親或者有血緣關系的親屬。德法兩國許多作家和媒體工作者也參與進來,以此為主題創作了許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國作家讓·保羅·皮卡佩的兩本書:反映德國軍官和法國女人的私生子故事的《被詛咒的孩子》和反映法國勞工和德國女人的故事《愛情有罪——法國勞工的孩子》。讓·保羅·皮卡佩說,他寫這兩本書是為了證明即使戰爭也無法剝奪人們相愛的權利。
為了幫助這些二戰私生子尋根,德國軍人和法國女人的孩子吉奈恩·尼伏娃在2005年創辦了戰爭兒童全國互助會(ANEG)。在他們的官方網站上,用德語和法語兩種語言寫滿了這些二戰私生子對自己異國父親的懷念和追憶。
「是否我們擁有和您一樣的額,一樣的眼,一樣的呼吸?
是否您溫柔又慈祥,或者暴躁又狠毒?
是否有人可以告訴我們關於您的一切?
穿越您消失的歲月和我們長長的受難,
在我們的心靈深處,
哦,父親,
我們逝去的父親,我們尋找的父親,我們的德國父親,
我們愛您。」
盡管對於父親的記憶十分熹微,甚至這些德法私生子中的絕大部分與自己的生身父親素未謀面,但他們希望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和尋找帶給他們生命的男人,因為無論歷史怎樣被人撰寫,他們相信那些帶給他們生命的異國男人是一個平凡的好人,一位慈祥的父親。
正如吉奈恩·尼伏娃所說:「我的父親是個好人。」
■ 不僅僅是雙重國籍
與這些二戰私生子對於自己身份的積極追尋和民間歷史工作者對真相的挖掘不同,長期以來,德法官方一直對德法私生子這個問題諱莫如深。讓·保羅·皮卡佩也承認,在撰寫關於德法私生子的兩本書時,尋找相關的史料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在法國,這段歷史是被掩蓋了的。
許多人認為,法國官方對此避而不談的原因是法國人只習慣慶祝歷史上的光輝時刻,他們寧願把拿破崙時代的光輝反復咀嚼,也不願意承認自己在德國佔領期間的軟弱與失敗。當二戰結束後,戴高樂在慶祝勝利的演講中提到「這次勝利是全體法國人團結一致戰斗的勝利。」法國人似乎已經忘記了在德國佔領期間淪陷區的歌舞昇平以及那些「法奸」輩出的年代之痛。此外,法國官方也顧慮,過於高調的承認這些德法私生子的身份也會刺激到那些年事已高的二戰老兵和抵抗納粹運動的成員。
在諾曼底登陸六十周年後,隨著戰爭的陰影漸漸遠去,在大量民間人士和歷史學家的奔走下,事情也逐漸有了轉機。2009年,德國政府宣布願意給予那些生活在法國的德國士兵的子女雙重國籍,而法國外長談論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說:「他們只是無辜的受害者。」並表示政府願意給予這些德法私生子以幫助。
當「要ML不要戰爭」的標語成為世界著名的反戰口號時,官方對於這些「敵人的孩子」 身份的承認雖然姍姍來遲,但至少可以稍稍撫慰這些「二戰私生子」飽受創傷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