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國和法國的資產階級是如何反對封建勢力的
英國資產階級不斷地通過和王室封建階級進行妥協,最後改良式的達到了資本主義。
法國資產階級發動了一次一次的大革命……這個閣下可以自己去查,拿破崙兩叔侄就是在這時候鬧騰的。
PS:你這么急著要我就只能寫這么多了……
❷ 二戰期間,法國完蛋後,法國那些海外殖民地命運如何啊
二戰中,法國的海外殖民地大體分四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直接被交戰雙方占據了.如日本佔領了印度支那,英國占據了敘利亞、黎巴嫩及馬達加斯加,德國搶奪了突尼西亞.
第二種情況是原則上聽任於維希政府.這主要是北非的一些殖民地,像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這些地方離法國本土較近,離納粹的勢力范圍也較近,不敢太靠近美英.而且他們在英國搞"彈射器行動"中被打得很慘,對盟國懷恨在心,所以暫時承認維希政府.這些殖民地在二戰後期被美英登陸北非時強行攻佔,當地駐軍做了有限的抵抗.
第三種情況是保持傾向同盟國的中立.這主要是法國在加勒比和南太平洋的殖民地,他們完全處於美國強大軍事力量威懾之下,不得不表面中立,實際上幫助盟軍。1943年後,它們就完全投向自由法國陣營。
第四種情況是倒向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這主要是西部非洲殖民地,如喀麥隆、剛果、烏班吉、加彭加上法屬印度等地。戴高樂成立自由法國後與這些殖民地取得聯系,自由法國軍隊與維希軍隊在加彭和喀麥隆進行過激烈交戰。戴起家的兵力主要來自這些地方,並組織過解放衣索比亞的戰斗。戴從東非得到的最值錢的家當是達喀爾的艦隊,法國人剛解放時看到強大的黎得留號戰列艦掛著法國國旗歸來激動得眼淚花花的。
總之, 法國各殖民地在二戰中態度主要取決於他們處在誰的勢力范圍內。
❸ 求,法國大革命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王室斗爭的各個黨派,高三歷史大題!
18世紀資本主義在法國部分地區已相當發達,出現許多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個別企業僱傭數千名工人並擁有先進設備。金融資本雄厚。資產階級已成為經濟上最富有的階級,但在政治上仍處於無權地位。農村絕大部分地區保留著封建土地所有制,並實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由天主教教士組成的第一等級和貴族組成的第二等級,是居於統治地位的特權階級。資產階級、農民和城市平民組成第三等級,處於被統治地位。特權階級的最高代表是國王路易斯十六。18世紀末第三等級同特權階級的矛盾日益加劇。特權階級頑固維護其特權地位。在第三等級中,農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眾,是後來革命中的主力。資產階級則憑借其經濟實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識處於領導地位。
1789年5月國王被迫召集三級會議,繼而改為國民議會和制憲議會。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攻佔巴士底獄,革命爆發。8月26日制憲會議通過《人權與公民權宣言》 ,確立人權、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財產權等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議會還頒布法令廢除貴族制度,取消行會制度,沒收並拍賣教會財產。革命初期,代表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利益的君主立憲派取得政權。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企圖勾結外國力量撲滅革命,中途被識破押回巴黎。廣大群眾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君主立憲派制定了《一七九一年憲法》,召開立法會議,維護君主立憲政體,反對革命繼續發展。
第一、二等級和大資產階級的取得了妥協,但和佔法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和城市平民的矛盾依然沒有緩和,相反,人民在斗爭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義,推翻君主立憲派統治,逮捕路易斯十六國王。9月21日召開國民公會,次日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後,吉倫特派取得政權。9月20日法國軍隊在瓦爾密打敗外國干涉軍。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於9月21日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吉倫特派執政期間頒布法令,強迫貴族退還非法佔有的公有土地,將沒收的教會土地分小塊出租或出售給農民,嚴厲打擊拒絕對憲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貴族。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斯十六。
吉倫特派把主要力量用於反對以M.F.M.I.de羅伯斯比爾為首的雅各賓派、巴黎公社和巴黎無套褲漢。從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的群眾運動高漲起來。以忿激派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以恐怖手段打擊敵人。吉倫特派卻頒布法令鎮壓運動。1793年2~3月,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各國組成反法聯盟,加強武裝干涉;國內也發生大規模王黨叛亂。4月,前線的主要指揮、吉倫特派將領C.F.迪穆里埃叛變投敵。在革命處於危急的時刻,巴黎人民於5月31日~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派專政。
雅各賓派頒布《雅各賓憲法》,廢除封建所有制,平定吉倫特派叛亂,粉碎歐洲君主國家的武裝干涉;但仍保持反勞工的《列·霞飛法》和《農業工人強迫勞動法》,並鎮壓忿激派和埃貝爾派。
但不幸的是,雅各賓派過激和恐怖的政策,也使它走向分裂和內訌,陷於孤立的羅伯斯比爾也末能完全守護住法國革命的成果,而反法同盟一而再地被各歐洲封建君主拼湊起來,它們一輪輪地圍剿法國革命,企圖恢復法國波旁王朝的封建政治。1794年7月27 日,雅各賓中被羅鎮壓的右派勢力發動「熱月」政變,逮捕了羅伯斯比爾和聖鞠斯特,建立熱月黨人統治。這時革命最危急的關頭已過去,熱月黨人成立了新的革命政府--督政府,他們清除了羅伯斯比爾時期的革命恐怖政策和激進措施,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正常統治,維護了共和政體,在法國國內維護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
但國外圍剿革命的勢力仍是濁浪滔天,此時,督政府中又一個新的政治明星應運而生,他就是拿破倫,歷史又淘汰了熱月黨人,在「霧月」政變中,年輕的拿破倫執政,擔負起了掃盪歐洲封建勢力、最後鞏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
法國的革命力量就是這樣一波一波地行進,一批人完成了特定階段的歷史使命,就被歷史無情地淘汰,如此行進直到革命的成功。這次革命摧毀了法國封建專制制度,促進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也震撼了歐洲封建體系,推動了歐洲各國革命。
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到1794年7月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共經歷了5年歷程。這場革命的意義有四個方面:
其一,就其規模而言,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
其二,人民群眾在三次起義中都顯示了偉大力量,每當在革命的轉折關頭,都推動革命向前發展;
其三,大革命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它「是真正把斗爭進行到底,直至交戰的一方即貴族被消滅而另一方即資產階級完全勝利的首次起義」;
其四,這場大革命還震撼了歐洲的封建制度,給它們以沉重的打擊。
這場大革命的徹底性更為以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而具有世界意義。正如列寧所說:「它被稱為大革命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次革命給本階級、給它所服務的那個階級,給資產階級做了很多事情,以致整個19世紀,即給予全人類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紀,都是在法國革命的標志下度過的。」
❹ 二戰法國潰敗,在東南亞的法國勢力面對日本法西斯是什麼情況
法國殖民軍與日本共管越南地區的,不過法國人撈不到好處,基本是日本的傀儡,後來日本徹底取締了法國勢力
❺ 13世紀後半葉各方勢力對十字軍持怎樣的態度
13世紀後半葉,敘利亞、巴勒斯坦的十字軍殖民勢力,日趨消亡。一方面,它得不到外面的支援單憑自己無力支持,而統治者及十字軍將領互相敵視,彼此攻伐,耗盡力量。另方面,埃及馬穆路克王朝日益強大。蘇丹培巴爾步武薩拉丁,決心消滅十字軍,收復失地。
❻ 法國大革命後建立了什麼政體
法國大革命建立了共和制這種政治體制。
法國大革命是採用暴力手段矛頭直指國王的權力,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著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革命。
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統治,建立了共和制。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震撼了整個歐洲的君主專制制度並給以沉重打擊。
革命發生的原因之一是1788年春法國的旱災。1788年法國還沒有從發生在三年前的乾旱中恢復過來,上次乾旱因飼料不足出現了大規模的屠宰牲畜的情況,造成以牲畜的排泄物為主要肥料的法國農田肥力不足大量閑置。
1788年7月13日,周長達40毫米的冰雹連續敲打著農田,造成大量土地收成全無。同年冬天,法國處於嚴寒狀態。這致使法國大革命前夕,麵包的價格大幅度上漲(從正常情況下的一個4磅麵包8蘇到1789年底的12蘇),患病人數和死亡率上漲,大規模的飢荒和普遍的營養不良。飢荒甚至蔓延到歐洲的多個地區,而且政府缺乏足夠的運力致使食品無法運往災區。
❼ 法國在亞洲有什麼利益當年法國進攻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怎麼今天沒有法國的影子了勢力范圍縮水了
沒錯!在當年的中法戰爭(又稱「清法戰爭」,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期間,法國的確是通過其強占的越南(殖民地)與中國在越南北部,以及中越邊境地區干過仗。但正所謂「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就在中法戰爭30年後,歐洲便爆發了一戰。接著再過20多年又爆發了二戰。一戰和二戰,法國都是直接的參與國。尤其是二戰,法國的本土基本上被戰爭打成了一片廢墟,那就更別提其在海外的那些殖民地了。再加上二戰後,隨著國際新秩序的建立,亞非拉地區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涌,很多當初是西方列強殖民地的國家紛紛獲得了獨立。越南也是一樣。盡管法國正府在二戰後不久就又准備卷土重來,恢復其在越南的殖民統治。但在越南人民(以及新中國的幫助)不懈斗爭下,法國的殖民勢力才不得不完全撤出。
至於說法國在亞洲的利益,無非就是通過其對殖民地的統治和對半殖民地國家(比如中國)勢力范圍的控制來達到剝削、壓迫當地的人民來獲得豐厚的經濟利潤。如此而已!
❽ 拿破崙死了以後,為何法國的軍隊就紛紛崩潰了
不得不承認拿破崙是軍事奇才,他去世之後,法國軍隊精神渙散,在思想統一方面沒能得到很好的傳承,以及拿破崙的膽識,在他去世之後就已經消失殆盡,那些跟隨他作戰的人早就習慣了被安排,卻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選擇。
❾ 二戰中法國潰敗後,戴高樂是怎麼同失敗主義掌權的政府作斗爭的
1940年6月戴高樂一到巴黎,馬上就到戰時內閣總部見了總理。
不過,雷諾的決心遠不如戴高樂堅定,雷諾雖然希望戰斗到底,希望法國最後能夠勝利,但是自從他上台開始,就被包圍著他的失敗主義者們所左右。而且大戰開始後,法國的潰敗和混亂更使他的決心搖擺不定。因此他的政府在戰爭開始後,總在主戰與主和之間搖擺,和英國的關系也時好時壞。
隨著德國人的步步進逼,法國和英國的關系也日趨惡化,貝當和魏剛為代表的失敗主義者,不斷地譴責英國見死不救,向英國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正如魏剛在和戴高樂談話時說的那一連串「如果」一樣,把在法國本土上抵禦德國侵略者的希望寄託在英國身上,一再強調英國的「責任和錯誤」,卻不認真地履行自己的基本義務,實際上是在為下一步停戰求和尋找借口:既然英國無法履行他們應盡的責任,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法國只有停戰求和。
而戴高樂之所以有堅定的信心,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對法蘭西民族始終不渝的熱愛和堅信。
和雷諾不同的是,戴高樂自小生活在一個視祖國為第一生命的知識分子家庭,成年後在軍隊服役,和政黨政治沒有什麼牽扯。因此他一旦下定決心,不會受任何政治上的干擾,甚至包括其他國家態度的干擾。當然,個人意志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戴高樂一直都以意志堅定著稱,一旦他認定是正確的事,他從不讓步,哪怕因此而得罪了上司,影響升遷也在所不惜。
雷諾要戴高樂去見丘吉爾,不僅要他向英國政府表示法國將繼續戰斗,而且要戴高樂設法從倫敦獲得可靠保證,保證皇家空軍特別是戰斗機將繼續參加法國的戰斗,並探詢一下撤離敦刻爾克的英軍還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重新裝備起來,派回大陸作戰。
在訪問前,戴高樂又一次拜訪魏剛將軍。這次談話給戴高樂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魏剛雖然依舊鎮定自若,但是已經甘心失敗並且決定停戰了,他甚至說:「法蘭西帝國那隻是一個玩笑而已!至於全世界,當我在這里被打敗以後,英國人用不著一個禮拜就會和德國談判。」他緊接著說的那句話暴露了他最害怕的不是失敗,而是革命。「啊!如果我能有把握使德國人給我留下必要的部隊來維持秩序的話,那就好啦!」
實際上,魏剛說出這樣的話來一點不讓人驚奇。自從戰爭開始後,掌握法國政權的右翼勢力表現出來的姿態就是,他們寧可一再遷就德國,即使喪權辱國,也不願看見暴力革命的發生。達拉第執政期間,大肆搜捕共產黨人,卻允許法西斯黨徒四處活動。魏剛的這番話不過是把他們的擔心放到桌面上了而已。
戴高樂盡管吃驚,還是告訴魏剛,他的看法和政府的意圖正好相反,縱使戰爭失利,政府亦不會放棄斗爭。魏剛未發一語。在魏剛的總部所在地,戴高樂還與來請示工作的各個參謀部的熟人交流了看法,這些人都一致認為這場戰爭輸定了,盡快結束戰爭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可以想像,戴高樂看到的、聽到的種種情況使他的心情多麼沉重,整個國家的絕大部分掌握各種權力的人都喪失了信心。但是他仍然認為,一旦政府果敢地作出決定,在帝國范圍內繼續斗爭的話,這些悲觀失望的人們的思想仍然可以扭轉過來,勇氣也可以重新燃起。
基於這種認識,行前戴高樂又見了雷諾一次,開門見山地建議撤銷魏剛的總司令職務,換上洪齊格爾將軍。雷諾的回答含糊其詞,他雖原則上同意戴高樂的意見,但認為這時候進行人事更動是不可能的。事實上,由於雷諾的動搖不定,這個建議從未實施,不過,那時即使更換了總司令,恐怕也不會有扭轉乾坤的希望。
雖然深感孤立,戴高樂在去倫敦前仍擬訂了一項把部隊都運往北非的詳盡計劃。這意味著要把50萬軍隊撤往北非,法國的飛機和海軍都要投入使用,而且還需要有50萬噸的船舶動力。這一切全要靠英國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