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為什麼要機械島

法國為什麼要機械島

發布時間:2022-10-23 18:42:28

『壹』 氣象預報科幻故事500

今天的科幻作品,很大程度上繼承了近代冒險作品的血統。只不守,在冒險作品裡,主人公騎馬乘船就可以出行,而在科幻作品裡,科幻作家們先要賦予他們前所未有的先進運輸工具。

在海陸空新交通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地球環境里,科幻作家們對析運輸工具的幻想。奔向太空的夢想也要由宇航技術來實現。而星體飛船雖然是宇航技術的一部分,但它比較特殊,故而單獨介紹。

第一節:海陸空新交通

要想飛得更高、跑得更快,要想上天入地,看清大自然的每一處秘境,更為先進的交通工具必不可少。於是,交通工具的進步便成了科幻小說的經典主題。

鐵路是工業革命帶給世人的第一批禮物。在科幻小說誕生的年代裡,鐵路運輸已經成為了現實。而科幻作家要作的,是將它「鋪」得更遠。與鐵路時代幾乎同時,在法國誕生了科幻文學的一代宗師儒勒·凡爾納(JulesVerne 1828、2、8——1905、3、24)。他在出版於1892年的《克洛迪斯·邦巴納克》中,竟然描寫了一條宏偉的歐亞大陸橋。

這條鐵路從塔什干鋪向中國的和田,穿過平均海撥三千米的帕米爾高原,然後再經蕪恙、新州、蘭州、西安、鄭州、魯南,最後到達北京。盡管凡爾納對中國地理不算太熟悉,其中有些地段明顯標識錯誤,但這部作品更多地留給我們的,是將科技進步推廣到世界每個角落的激情。在同時代的的滿清政府里,就是最面向世界的洋務派官員,恐怕也沒有勇氣設想出,在自己的國土上能出現如此宏偉的景觀。

一八九五年,凡爾納的《機器島》出版了。這部作品將當時已經出現的巨艦巨輪誇張到了極限。機器島的製造者是美國人。凡爾納在開篇時講明了自己的看法:美國人就是好大喜功!所以,小說里把機器島描寫得越大,越能體現作者的創作意圖。

機器島本名「模範島」,由二十七萬只鋼箱連接而成,表面積達二十七平方公里,超過陸地上的許多小城市。島的表面鋪滿腐植土,生長花草樹木。模範島的首府叫「億兆城」,這名字聽上去就象如今中國大陸某地開發的某個樓盤,透著濃厚的暴發戶色彩。

島上的房子採用當時還很貴的鋁,還有空心玻璃磚和人造石等材料建成。島的動力系統設在兩舷,由兩座各500萬馬力的發電廠提供。憑著強大的動力,機器島終年航行在赤道附近,保持於溫暖的天氣中。

當然,這么豪華的機器島不是給普通人住的,島上住宅都出租給美國的富翁,共一萬人左右。機器島的附屬設施也極盡豪華,估計作者參考了當時頂極郵輪的布置。不過,左舷以坦克登為首的一群島民想把「模範島」改造成商船,右舷以考伐蘭為首的一群島民想保持它的休閑本色,結果引起爭端。在全島人民「美式民主」投票無效的情況下,兩大勢力分別指揮兩舷發動機向兩個方向運動,最後竟然扯碎了巨島,使其變成散落在大洋深處的鋼箱群。

凡爾納的第一部科幻傳奇小說名叫《氣球上的五星期》。1861年該書出版之後,凡爾納在一次講話中預言了航空業的未來發展,並以驚人的准確性提到了現代飛機有可能出現。到了1886年,在《統治者羅伯爾》一書中,凡爾納通過主人公的嘴明確地宣布:航空的未來屬於飛機,而不是飛艇。凡爾納甚至暢言,他出版這本書後,便「等待著聽到氣球支持者們的尖叫聲」。不過,凡爾納在這本書中預言的飛機卻不是後來成為主流的有翼機,而是直升機。

有了高明的航空機器,不僅能把人帶上天空,也可以給社會帶來其它變化。1904年,英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拉迪亞德·基普林(RudyardKipling,1865、12、30——1936、1、18)創作了以飛艇為題材的科幻小說《夜班郵船》,其中就預言了航空信的產生。不久,航空郵件便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只不過它的主要載體換成了飛機。

基普林的這篇作品還預言了無線電導航和電台廣播氣象預報。當時還沒有電台廣播,而直到三十年後,人們才考慮用無線電為飛機導航。

要想飛得更高更遠,僅有好的飛行機器是不夠的。於是,一套嶄新的管理體制也出現在基普林的筆下。他於1912年創作了《夜班郵船》的續集《航空控制板真簡單》。在這部科幻小說里,作者全面設計了未來的航空管理體系。

一九一九年,英國飛艇「R34」號首次飛越大西洋成功。機組人員當時隨身只帶了一本書——基普林於1909年出版的《作用於與反作用》,因為其中就收錄了《夜間郵船》。飛行員們在美國降落後,便在那本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送給成功的預言家本人。

能夠上天以後,潛入深海便成為科幻作家下一個發揮想像力的目標。凡爾納在《海底兩萬里》中描寫的巨型潛艇,今天已經成為現實。更令人贊嘆的是,小說中的那艘「鸚鵡螺號」潛艇後來有了它的「孿生兄弟」——1954年下水的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設計者們如此取名,自然是為了向這位預言家獻上自己的敬意。

在交通工具方面,凡爾納更大膽的設想到今天還停留在小說中。在他晚年創作的《世界主宰》里,試圖統治世界的神秘人物駕駛著三棲飛行器,穿梭於陸地、海洋和天空中,處處挑戰人類的現存秩序。至今,人們只能建造出水陸兩用的坦克,與空海一體的水上飛機。

汽車曾經是工業時代的驕子。然而,幾十年過去了,汽車還只能在地上跑。科幻作家們不滿意了,他們描繪出了能夠飄行的汽車。葉永烈的名作《小靈通漫遊未來》里已經出現了飄行車。它們既可以在道路上行駛,也可以在低中飛行。當科幻巨片《銀翼殺手》、《第五元素》和《星戰前傳》拍攝完畢後,我們在銀幕上也能夠看到「飛車」了。那穿梭在樓群中的行行飛車令觀眾目不暇接。

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是人類去不了的呢?那就是地層深處!科幻作家們一直希望先於現實「到達」那裡。當地質學家們已經證明,大地深處不可能象《地心游記》中描寫的那樣呈中空狀後,科幻作家們便放棄徒步旅行進入地下世界的簡單方法,轉而去創造能在地層中航行的「地行器」。它用燒融的方法打通岩石層,進入地心。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在他的短篇《帶上她的眼睛》,美國科幻片《地心救險》中都出現了地行器。

不過,除了為探險家服務,朝著更高更快更遠的方向發展外,科幻小說中還出現了專門為懶人提供的交通方式。被稱為「美國科幻之父」的羅伯特·海因萊因(RobertA.Heinlein,1907——1988)在《道路必須壓平》中,設計了一種新奇的傳送帶公路。這種公路由許多條貼緊的平行傳送帶構成。由外到內,相鄰兩條傳送帶之間有每小時五公里的速度差,和普通人步行的速度一樣。於是,一個人便可以安全地從一條傳送帶跨上另一條,最後站到核心部位每小時幾十公里的傳送帶上,以車的速度旅行。如果哪位讀者在翻開本書時,剛剛揩去為長途步行流下的汗水,你是否會喜歡上這樣的公路呢?

第二節:奔向太空

無論是宇航事業處在高峰還是低谷,它在科幻作品裡受到的關注從未減少。

十九世界以前,地球的許多角落還處在人類視野之外,但飛向太空就已經成為科幻先驅們的夢想。當時,氣球還是惟一能夠離開地面的人造物體。但早在1650年,德伯傑勒(CyranodeBergerac)發表了《月球邦國的世界》(,1650),其中最後一部就提到了用火箭來作太空探險的工具。

比現實中的第一艘無人登月飛船「阿波羅九號」提前一百年,在幾乎同樣的地點,以十分相近的軌道,載著宇航員的飛行器就已經被「發射」向了月球。當然,它是在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中被「發射」的。這部作品並非最早的宇航技術預言,但它在科學細節方面計算得十分認真、扎實。所以經常被後人提到。許多現代火箭和宇航之父們都說,他們正是在儒勒·凡爾納的啟發下,才開始思考太空旅行的可能性的。

今天的人們會說,《從地球到月球》里的預言在各方面都很精確。唯一的缺點,就是使用大炮作為技術前提,沒有預想到後來的多級火箭。不過,且慢下結論說這部作品已經過時,因為如今的科學家們正在設計巨型電磁炮,向太空發射不載人的飛行器。他們認為,這種長達數公里的電磁炮雖然製造起來很復雜,但是使用起來遠比運載火箭方式要經濟。

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是現代宇航技術的奠基人,他創作了幾篇科幻小說。其中《到月球去》於1892年發表在莫斯科的《環球》雜志上。後來還寫了《宇宙的召喚》(1895)、《地球之外》(1920)等。這些作品都在宣傳他設計的火箭工作原理——不依靠外在介質推動,以及設立多級而不是單級。後世真正能夠飛上太空的火箭莫不以這兩點為基礎。

1929年,德國電影導演弗里茨·朗格拍攝了《月亮上的女人》,令觀眾大為著迷。影片中的場面更接近現代的火箭發射情形。片中的火箭由真正的火箭科學家赫爾曼·奧伯特和威利·雷共同設計。雷後來叛逃到美國,而奧伯特則為納粹研製了V2火箭。他們在影片中的工作太逼真了,以至於二戰期間出於國家安全考慮,《月亮上的女人》在德國被禁止上映。這部影片的另一貢獻,在於創造了如今所有火箭發射中都要用到的倒計時。

在科幻小說中,火箭的速度越來越快。亞光速火箭已經成了許多描寫「銀河文明」的作者的首選。那麼,可不可以超過光速呢?中國科幻作家查羽龍在《光明之箭》中,就「創造」了一艘能夠超過光速的飛船——光明之箭。整部作品就是圍繞著兩個科研團隊爭先研製超光速火箭的故事展開的。

除了火箭,科幻作家們還構思了種種奇異的宇航技術。一個最簡單的途徑,就是使用反重力或者磁力裝置。科幻小說里最早出現的運輸技術幻想,大概要算《格利佛游記》里的「勒皮它飛島」了。那位倒霉的格列佛隨船航行於北太平洋時,遇到海盜,被綁起來扔到荒島上。危難關頭,太陽忽然被一塊巨物遮住!那是一座飛島,飛行在兩英里高空,航向可以隨意操縱,或者乾脆懸停在空中。上面生活著許多人,有大量建築物、花園、樹木。

格列佛被救上飛島上後,慢慢了解到它的構造:飛島直徑達七千八百三十七碼。底盤是一整塊碟形金剛石,上面覆蓋著一層層礦物,最上面是土壤。飛島中央有一個直徑五十碼的「天文學家之洞」,裡面安置著長六碼,最大處直徑三碼的磁石,懸在金剛石軸上面,圍繞著它轉動,即使瘦弱無力的人也可以隨便轉動它。正是這顆巨磁石發出的磁力線,和地球磁場作用,導致飛島升降和平移。

在十七世紀那個農業、手工業環境下,這座飛島體現了作者驚人的想像力。勒皮它飛島構思之奇特,不僅在當時堪稱神妙,對後世讀者也是如此。不久前,日本卡通大師宮歧峻還將這個題材改編成卡通電影。只不過,影片中的「勒皮它」已經荒蕪敗落,成為天空中飄零的廢墟和傳說。

把反重力概念推到極至的,是英國科幻作家詹姆斯·布利殊(James Blish,1921——1975)。1950年到1962年,他創作了科幻經典《飛行城市》系列。馳騁於星空中的不是太空船,而是整座城市!這些「飛行城市」靠一種叫「陀螺轉」的推動器來推動,而「陀螺轉」的原理,基本上就是「反重力」或「慣性的抵消」。於是,紐約、倫敦等大城市帶著下面的基岩,紛紛離開地球,在宇宙空間飄浮著。這些飛城甚至可以達到超光速。它們象流星一樣遍布宇宙,把人類文明的種子撒向四方。有一些則成為太空海盜。有趣的是,在《飛城系列》里,紐約城飛上太空時,還帶著它那聞名於世的「雙子塔」。

五十年代,醉心宇航技術的英國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ArthurC.Clarke,1917——)在短篇《太陽風帆》中,提出了一項大膽的設想:利用太陽系裡無處不在的「光壓」作為宇航的動力。在人們常識中幾乎沒有重量的陽光,其實也給被照射的物體施加著極其微弱的壓力,在太陽系裡,到處都充滿了這種「太陽風」。如果能展開一張面積達幾平方公里,厚度僅幾微米的太陽風帆,那麼陽光便會推動著它,產生一個微弱的加速度。慢慢積累,幾天之後它便可以獲得類似宇航飛船的高速,卻不需要消耗一克燃料。

「天梯」,也是科幻作家提出的一個偉大設想。它看似荒謬,但原則上卻行得通。克拉克在1979年出版的科幻小說《天堂的噴泉》里,細致地展開了這個設想:人類在地球同步軌道上建立一個大型太空站,然後從太空站放下三萬六千公里的纜索,直達地面。「太空升降機」便在中空的纜索里自由升降。那時,我們乘電梯升到三萬公里高,和升到三十米高,將不再有本質的差別,都會勝似閑庭信步。人類也不再需要耗費大量的燃料,以烈焰紛飛的誇張方式升上太空。

克拉克還在小說中提到了製造「天梯」的技術關鍵:纜索所要承受的重量將會大得驚人。此外,由於纜索的不同部分處於離地面不同的距離,它們的「自轉周期」也不同,如果用普通材料製造,纜索將會被撕得四分五裂。要把「太空升降機」從夢想變成現實,必須發展出一些強度比精鋼甚至碳纖維還要大千百倍的特殊材料。

這種材料在小說里第一次出場,是在一個展示會上。研製者用它製成細線,栓住一隻金屬球。由於線只有幾微米粗,肉眼看不到,觀眾只看到金屬球「浮」在空中。可如果誰的手不慎劃過金屬球的上方就會被割斷。因為這根細線比最鋒利的刀刃都薄。

無巧不成書,就在同一年,另一位科幻作家謝菲爾德(CharlesSheffield)也發表了《天網》,講述同一題材的故事。這可算得上是英雄所見略同吧。

第三節:星體飛船

除了全部由人造材料製造的飛船和太空城外,宇宙中的星體本身也可以作為製造飛船的材料。埃里斯在《不滅的鳳凰》里,描寫了人類建造的星體巨船。未來某時,人類中的獨裁者為了轉移社會矛盾,聲稱要把人送到相鄰的恆星,進行偉大的太空探險。但由於技術限制,當時無法獲得很高的宇航速度,只好建立一個微型世界,讓宇航員在裡面一代代繁衍下去。

按照計劃,一顆長達幾十公里的小行星被當成飛船外殼,它的內部被掏空,構造出一個擁有自然風光的世界。整個建造過程就花了七十年時間!太空船出發後,更要經過幾百代人才能到達目的地。但經過許多代人以後,宇航員的後代就退化了。他們生活在狹小的飛船內部,過著農業文明的生活,把周圍的機械設備當成神跡。

台灣科幻作家黃海於1988年發表了一篇名為《地球逃亡》的科幻小說,描寫地球受到天文災難威脅,人類被迫研究巨型核發動機,將地球推離太陽系。

2001年,大陸科幻作家劉慈欣也發表了《流浪地球》,構思相當接近:天文學家發現,太陽將在幾百年裡突然衰弱下去,經過「氦閃」變成紅巨星。在氦閃時,它會膨脹到地球軌道之外,將地球完全氣化。由於人類本身尚未獲得亞光速飛船技術,並且離太陽系最近的幾個恆星系裡也沒有行星可以移居。所以,聯合政府決定將地球本身改造成宇宙飛船,載著整個人類逃亡。

整個過程要經過兩千五百年,一百代人!為了實現這一宏偉計劃。人類在大地表面建築起「地球發動機」,建成後的每個地球發動機高達一萬一千多米,超過世界上所有山峰。單個發動機運行時,可以向地球提供150億噸推動力!全世界共有一萬多台這樣的發動機。它們在使用時,向天空噴射著巨大的離子流,使得周圍的空氣保持在八十度高溫,落下的雨水可以燙壞皮膚。

由於地球質量過於龐大,即使這樣的巨物,也只不過是給地球進行軌道姿態調節而已,並不能直接推動它隨意前進。小說中的地球發動機控制中心也宏偉無比,單是一個操縱台就能容納五千人。

為了使地球在前行中不遇阻礙,人類還給月球建造了同樣的發動機,把它推離軌道!而地球進入小行星帶時,人類使用了反物質炸彈,摧毀攔路的小行星。最後,地球終於脫離太陽引力逃逸而去。由於得不到太陽光,地球表面的空氣都凝為淺綠色的固體。

『貳』 二戰法國為什麼要投降

  1. 從軍事上來說,法國面臨幾乎無力挽救的危局。法國投降前,比、荷、盧全部投降,英軍通過敦刻爾克行動撤回本土,100萬聯軍頓時作壁上觀,外援已無。法軍傷亡、被俘210萬人,主力部隊損耗殆盡。至投降時,法國北部、中部一帶均淪陷,本土戰略縱深狹小,在本土已失去抵抗可能。

  2. 從國際關繫上來說,一是法國本土四面是敵,德、意向法宣戰,西親軸心,不排除背刺可能。二是在法軍主力被消滅後,盟軍在陸、空軍上完全無法與軸心國抗衡。同盟國此時基本由英聯邦成員國、法國、歐洲其他被侵略的國家組成,英國本土正規軍僅十幾個師,靠著敦刻爾克撤回去的30萬續命,為防範登陸都不得不組建百萬民兵;英聯邦成員國陸軍實力一般、且遠水難解近渴;其他成員國要不投降要不流亡,都GAME OVER了。且慈父蘇、燈塔美均無意參戰,彼時同盟國在歐洲大陸大勢去矣。

  3. 從再動員可能性上說,一是法國人力缺乏,戰爭初期法國已動員了1/3的20-45歲適役男子,無潛力可挖;二是陸空一體聯合作戰、機械化閃電戰等新型戰術,全面領先於法軍,主要將領甘末林、魏剛等接連戰敗,無人出面主持危局,部隊內失敗主義情緒蔓延、高層戰爭信心已失;三是法國主要工業區被佔領,裝備物資匱乏;四是民眾厭戰情緒嚴重。

  4. 從領導階層來講,一是內閣和議會抵抗派和投降派對立嚴重,在悲觀情緒的影響下投降派勢大,總理雷諾無法獲得議會信任而辭職,投降派的貝當老帥上台;二是法國本身戰爭意願不強,法國是基於英、法對波蘭的獨立保障被破壞而被迫參戰的,本身缺乏明確的戰爭目標(所以才出現奇怪的西線靜坐戰)。

  5. 從出路來講,本土抵抗計劃破產後,法國政府前途已無。①流亡英國;②流亡北非;③實現英法合並(丘吉爾也是腦洞大)。似乎都不是什麼好路子。特別是在戰爭中英法兩國裂痕加深,憑什麼留著法國人的血為英國人在前面做擋箭牌。從國際形勢看,法西斯勢力在30年代風生水起,儼然已成為一種潮流,加入軸心大家庭也未必不是一種出路?

  6. 從綜合實力來看,從二戰始,戰爭不光是軍人的戰爭,是總體戰、無限制戰,是綜合國力的比拼。法國受一戰勝利、經濟危機等多重影響,法國的經濟實力、戰爭潛力、資源儲備、動員能力在戰爭前夕已遠落後於德國。

  7. 總體來看,主要原因是軍事上的潰敗的太快,而臃腫官僚的政府無法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應,國民和領導層又嚴重缺乏戰爭動機、信心和支持度,本身縱深、國力又不足以支撐持續抵抗。

『叄』 法國為什麼是一個農業大國

法國成為農業大國的原因是什麼?

1地理原因 法國六邊形的國土擁有歐洲最富饒的土地 氣候也是非常不錯的 再加上幾條大河流穿過法國而利於灌溉農作物 先天的地理優勢決定了他在歐洲農業大國的優勢!
2歷史原因 法國做為歐洲中世紀封建國家的典範 農業是其根基 強盛的封建國家有著共同的標志 那就是農業的鼎盛
3民生 法國也是歐洲的人口大國 沒有強力的農業支持是不能維持其人口增長的 這也是法國重農主義的原因之一

法國不但是一個工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農業大國,其農產品出口長期居歐洲首位。
目前,雖然法國的生態農業實現了跳躍式發展,但與強勁的需求相比,其綠色農業產品的產量仍顯得大大不足。1995年,法國從事生態農業開發的企業僅有3500家;到1998年底,其數量已迅速上升到6200家。截至1998年底,法國在生態農業用地面積已經超過了22萬公頃,而4年前還不足12萬公頃。

過去一年裡,在強有力的資金支持下,法國的生態農業發展迅速大大加快,增速高達80%。盡管如此,生態農業在法國農業生產中的地位仍很脆弱,綠色農業用地只佔法國實際農業用地的0.6%,其發展潛力不可不謂巨大。與其它歐洲夥伴相比,法國的生態農業發展確實落後不少,盡管開足馬力追直,卻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平起平坐的。1997,義大利的生態農業耕作面積整整翻了一番;1998年更是達到了64萬公頃,雄踞歐洲首位。位居第二的德國擁有生態農業用地39萬公頃,奧地利則以34.5萬公頃緊隨其後,而作為農業大國的法國在歐盟范圍內僅排名第四位。

論及發展落後的原因,一是法國各省對待生態農業的看法和態度不同,二是部分農業企業和農民對生態農業有抵觸。舉例而言,一個本來收益不錯的農民沒有勇氣和膽量冒著產量驟降的風險去嘗試陌生的生態農業;同時,生態農業耕作拒絕化肥,為了保持土壤的肥沃度,農民不得不經常進行輪作。

生態農業發展滯後的直接後果是:作為歐洲最大的谷作生產國,法國不得不每年大量進口生態穀物,以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需要。一般來說,綠色穀物是從中歐進口的,而純天然的生態糖是從斯洛伐克和荷蘭進口。與滯後的種植業相反,法國的生態畜牧業顯得生機勃勃,每年都能供應充足的綠色動物食品。由於法國人對天然乳酪的偏愛,法國目前的綠色奶類製品產量仍無法滿足國內的需要,但以其發展趨勢而言,法國生態農業的前景必定是輝煌的。

『肆』 二戰法國淪陷的原因

1,嚴重低估德軍的戰鬥力。法國當時候認為德國1933到1940這幾年時間的軍備擴充不可能跟他這個老牌歐洲強國對抗。
2,過分自信。還是老問題,迷戀馬奇諾防線,沒有大戰略的考慮局勢。
3,神跡般的策略。到現在很多研究員也不明白,1939年9月3日 英法對德宣戰,到1940年德國進攻,這段時間竟然英法兩軍無作為,甚至連前線的後勤中心,重炮都隨便放在明顯的位置,士兵不操練,將軍們沒有去研究策略。不知道是過分自信,還是直接是傻,反正我認為是後者。
4,沒有利用1500多公里的縱深進行重新部署。巴黎盤地,東部平原有利德國裝甲集團的前進,但東部是阿爾卑斯山地和侏羅山地;中南部為中央高原;西南邊境有比利牛斯山脈;這些地方無疑是理想的緩沖地帶,但法國直接在攻佔巴黎後就投降,比較可惜
題外話:很多人認為當時德國戰鬥力非凡,實際上是有吹噓成分,當時法國戰役,德國動員136個師(其中27個師未預備隊,10個裝甲師跟4個摩托化師),2500多坦克,3700架戰機。而西歐聯軍135個師 3469輛坦克、2000架飛機,並可利用英倫三島1000多架飛機支援戰斗。兵力相當!重點是,盟軍把大部隊都放在東部德法交接處,跟法比交接處。假如當時在德國進行戰役前期的時候,法軍從側翼進攻,並守住馬斯河防線,則德軍極可能全軍覆沒!但盟軍沒有捉住機會,導致全線潰敗。導致德國紅色計劃(法國本土作戰計劃)基本順利進行

『伍』 法國的資料

國名: 法蘭西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France,La Republique Francaise)

國慶日:7月14日(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攻克巴士底獄日為國慶節以紀念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遺產日:9月的第三個周六和周日(1984年正式開始,最初的活動在9月的第三個周日舉辦,在當時的文化部長雅克·朗的推動下,諸多深宮中的歷史文化遺產敞開大門向公眾開放,目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熱愛進而保護人類歷史和文化遺產,最初名稱為「國家文物開放日」,到1992年,開放時間延長為周六和周日兩天。)>>>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分別為藍、白、紅三色。法國國旗的來歷有多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據說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

國徽: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但傳統上採用大革命時期的紋章作為國家的標志。紋章為橢圓形,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標志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標,是權威的象徵。束棒兩側飾有橄欖枝和橡樹枝葉,其間纏繞的飾帶上用法文寫著「自由、平等、博愛」。整個圖案由帶有古羅馬軍團勛章的綬帶環飾。

國歌:《馬賽曲》

國花:鳶尾花

國鳥:公雞

國石:珍珠

國家元首:總統希拉克(Chirac),1995年5月當選,2002年5月連選連任;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 (Dominique de Villepin) ,2005年5月任職;國防部長阿利奧-馬里(Michele Alliot-Marie ),2002年5月任職;國民議會議長讓-路易·德勃雷 (Jean-Louis Debre),2002年6月當選。

自然地理:面積為551602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

人口: 6290萬 (2006年1月),包括400萬外國僑民,其中150萬人來自歐盟各國,移民人口為9.5萬人。通用法語。居民中90%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約400萬穆斯林及少數新教、猶太教、佛教、東正教徒。

首都:巴黎(Paris) ,市區人口217萬。 奧塞博物館——歐洲最美的博物館

行政區劃: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96個省、4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2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全國共有36565個市鎮,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22個大區是:阿爾薩斯、阿基坦、奧維爾涅、布爾高涅、布列塔尼、中部地區、香檳-阿登、科西嘉、弗朗什-貢岱、巴黎大區、朗克多克-魯西翁、利姆贊、洛林、南比利牛斯、北加萊海峽、下諾曼底、上諾曼底、盧瓦爾地區、皮卡爾迪、布瓦圖-夏朗德、普洛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羅訥-阿爾貝斯。4個海外省是:瓜德魯普、馬提尼克、法屬蓋亞那、留尼旺。4個海外領地是: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屬南半球和南極領地。2個地方行政區是: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

簡史: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 (右圖 )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
諾曼底登陸

政治: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5年(2000年6月改為5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可不經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總統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在總統不能履行職務或空缺時總統離職期間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權。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直接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根據2003年7月法國民議會通過的參議院改革法案,自2004年起參議員任期由9年縮短至6年,2010年總席位由321人增至340人,每三年改選一半。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1995年7月31日,法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這項法案使總統有權更多地使用公民投票來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法國總統在政府或參議院、國民議會的建議下,可將所有事關公共權力組織、法國經濟或社會政策的改革方案交由公民投票表決。總統府——愛麗舍宮,總理府——馬提翁宮,國民議會——波旁宮。

巴 黎 歌 劇 院

經濟:法國經濟發達,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鋼鐵、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在工業產值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獨聯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築為三大支柱。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減少的趨勢。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70%。法國商業較為發達,創收最多的是食品銷售,在種類繁多的商店中,超級市場和連鎖店最具活力,幾乎佔全部商業活動的一半。法國鐵礦蘊藏量約為10億噸,但品位低、開采成本高,所需的鐵礦石大部分依賴進口。煤儲量已近枯竭,預計於2005年關閉所有煤礦。鋁土礦儲量約9000萬噸。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石油儲量只有3000多萬噸。天然氣儲量2500億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依賴進口。水力資源約為1000萬千瓦,能源主要依靠核能,水力資源和地熱的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約1530萬公頃,占歐盟森林總面積的21.1%,人均擁有綠化面積0.3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8.2%。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糧食產量佔全歐洲糧食產量的三分之一,農產品出口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隨著法國人口城市化,農村人口不斷減少,法共有耕地面積5491.9萬公頃,其中61%為農業用地、27%為林業用地、12%為非農業用地。農業用地的96%為家庭所有。農業的傳統地區結構為:中北部地區是穀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產區,西部和山區為飼料作物主產區,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區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產區。機械化是法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法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市場的11%。法國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國,平均每年接待外國遊客7000多萬人次,超過本國人口。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風景區及阿爾卑斯山區都是旅遊勝地,此外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爾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法國一些著名的博物館收藏著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法國也是世界貿易大國,其對外貿易有兩個特點:一是進口大於出口,造成貿易逆差,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法國葡萄酒享譽全球,酒類出口佔世界出口的一半。法國時裝、法國大餐、法國香水都在世界上聞名遐邇;另一是非產品化的技術出口增長較快,純技術出口在整個出口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要。法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稅收高於美、日等國,其中主要來自增值稅,其它還有所得稅、公司稅、社會福利稅等。法國旅遊勝地——埃維昂>>> 世界最高的橋梁——米約大橋

文化:17世紀開始,法國的古典文學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相繼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大仲馬、雨果、福樓拜、小仲馬、左拉、莫泊桑、羅曼·羅蘭等文學巨匠。他們的許多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的《巴黎聖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譯成世界文學作品,在世界廣為流傳。近現代,法國的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頗有創新,不但出現了羅丹這樣的雕塑藝術大師,也出現了像莫奈和馬蒂斯等印象派、野獸派的代表人物。從17世紀開始,法國在工業設計、藝術設計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關實用美術、建築、時裝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也早已憑借其「法國製造」的商業碩果而聞名海外。法國人喜愛體育運動,比較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足球、網球、橄欖球、地滾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車環形賽等。比較有名的大學有巴黎大學、里昂大學等。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5月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為期兩周左右。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 歷史悠久的法國咖啡文化

新聞出版:主要報紙有《費加羅報》、《世界報》、《法蘭西晚報》、《解放報》、《人道報》、《巴黎日報》。地方報紙主要有《西部法蘭西報》,它是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北方之聲》。主要周刊有《快報》、《觀點》、《新觀察家》、《巴黎競賽畫報》、《費加羅雜志》等。法約有6000家出版社,其中較大的有331家。通訊社有世界五大通訊社之一的法新社。1835年創立。法國國家廣播公司成立於1975年,下設6個廣播電台。此外,還有國家廣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資的17個獨立的地方台。為加強對外宣傳,國家廣播公司專設獨立的法國國際台,對外廣播幾乎遍及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過法令,取消國家對電台的壟斷,允許私人和團體設立電台。目前,全國私營電台近1300家,主要有盧森堡電台、蒙特卡洛電台、歐洲一台等。現有4家全國性國家電視台。20多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線電視台,另有許多可通過衛星接收的電視頻道。

名勝:巴黎凱旋門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廣場(現稱戴高樂將軍廣場)的中央,是法國為紀念拿破崙1806年2月在奧斯特爾里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而建的,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工程由建築師夏爾格蘭設計,1806年8月奠基,歷時30個寒暑,於1836年7月落成。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門,中心拱門寬14.6米,門樓以兩座高墩為支柱,中間有電梯上下。在拱形圓頂之上有三層圍廊,最高一層是陳列室,這里展示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第二層收藏著各種法國勛章、獎章;最低一層則是凱旋門的警衛處和會計室。 圖集:法蘭西的華美樂章

埃菲爾鐵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因法國著名建築師斯塔夫·埃菲爾設計建造而得名。建於1887—1889年。塔高300餘米,塔身重達9,000噸,分三層。第一層平台距地面57米,設商店和餐廳;第二層平台高115米,設有咖啡館;第三層平台高達276米,供遊人遠眺,底部面積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Y」。該塔由1.8萬余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有電梯或徒步登塔頂。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埃菲爾鍍金頭像。

盧浮宮 (Palais Louvre)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原是一座中世紀城堡,16世紀後經多次改建、擴建,至18世紀為現存規模。佔地約45公頃。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在原城堡的基礎上建造新的王宮,此後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歷時300餘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築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紀念日時,法國「國民公會」決定把昔日的皇宮辟為國立美術博物館;同年11月18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其全部工程於1857年完成。在盧浮宮口字形正殿的西側,伸展出兩個側廳,中間的空地形成卡魯賽廣場。宮的東側有長列柱廊,建築巍峨壯麗。其畫廊長達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紀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期間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館藏品達40萬件。盧浮宮美術博物館分為6大部分:希臘和羅馬藝術館;東方藝術館;埃及 藝術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雕像館;歷代繪畫館。展覽按不同流派、學派和時代劃分。一層展出雕刻。二層油畫,三層是素描和彩粉畫。八十年代初,法國政府實施擴建和修復盧浮宮的「大盧浮宮計劃」。

巴黎聖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是最著名的中世紀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規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築上的價值而著稱。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緒利曾設想將兩座較早的巴西 利卡式(長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 亞歷山大三世奠基,高聖壇於1189年舉行奉獻儀式,1240年唱詩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門廊、祈禱室和其他裝修在其後的一百年中陸續建成。內部平面130×48米,屋頂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頂始終未建。教堂經過歷代的損壞不得不 於19世紀重修,只有三個巨大的圓花窗仍保持著13世紀的彩色玻璃。後堂的飛扶垛特別雄健優美。

『陸』 海底兩萬里

作者的驚人之處不但只是他寫的誇張,動人而富有科學意義的小說,更驚人的是他在書中所寫的故事,盡管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不足為奇,但是在凡爾納的時代,人們還沒有發明可以在水下遨遊的潛水艇,甚至連電燈都還沒有出現,在這樣的背景下,凡爾納在《海底兩萬里》中成功的塑造出鸚鵡螺號潛水艇,並在小說發表25年後,人們製造出的真實的潛水艇,與小說描寫的大同小異,這是怎樣的預見力,所以說凡爾納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學為依據。他的許多作品中所描繪的科學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實現。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膽新奇,並以其逼真、生動、美麗如畫令人讀來趣味盎然。他的作品情節驚險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結局出人意料。所有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恆的魅力。
《海底兩萬里》寫於一八七0年,是凡爾納著名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第三部是《神秘島》。這部作品敘述法國生物學者阿龍納斯在海洋深處旅行的故事。這事發生在一八六六年,當時海上發現了一隻被斷定為獨角鯨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請參加追捕,在追捕過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實這怪物並非什麼獨角鯨,而是一艘構造奇妙的潛水船。潛水船是船長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島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堅固,利用海洋發電。尼摩船長邀請阿龍納斯作海底旅行。他們從太平洋出發,經過珊瑚島、印度洋、紅海、地中海,進入大西洋,看到許多罕見的海生動植物和水中的奇異景象,又經歷了擱淺、土人圍攻、同鯊魚搏鬥、冰山封路、章魚襲擊等許多險情。最後,當潛水船到達挪威海岸時,阿龍納斯不辭而別,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於世。書中的主人公尼摩船長是一個帶有浪漫、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人物。尼摩根據自己的設計建造了潛水船,潛航在海底進行大規模的科學研究,但這好像又不是他這種孤獨生活的惟一目的。他躲避開他的敵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尋自由,又對自己孤獨的生活深深感到悲痛。這個神秘人物的謎底到了三部曲的第三部才被揭開。這部作品集中了凡爾納科幻小說的所有特點。曲折緊張、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瞬息萬變的人物命運,豐富詳盡的科學知識和細節逼真的美妙幻想融於一爐。作者獨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長的旅行中,時而將讀者推入險象環生的險惡環境,時而又帶進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妙境界;波瀾壯闊的場面描繪和細致入微的細節刻畫交替出現。讀來引人入勝,欲罷不能。
就這樣,我懷著一種崇敬的心情,開始和書中的主人翁探險者博物學家阿尤那斯,乘坐鸚鵡螺號潛水艇,開始他充滿傳奇色彩的海底之旅。鸚鵡螺號的主人尼摩船長是個性格陰郁,知識淵博的人,他們一道周遊了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極和北冰洋,遇見了許多罕見海底動植物,還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遺址,其中包括著名的沉沒城市亞特蘭蒂斯,這個擁有與希臘相當的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鸚鵡螺號從日本海出發,進入太平洋、大洋洲,然後到達印度洋,經過紅海和阿拉伯隧道,來到地中海。潛艇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沿著非洲海岸,徑直奔向南極地區。然後又沿拉美海岸北上,又跟隨暖流來到北海,最後消失在挪威西海岸的大旋渦中。在將近十個月的海底旅程中,鸚鵡螺號以平均每小時十二公里的航速,緩緩行駛。我覺得我自己也隨著尼摩船長和他的「客人們」飽覽了海底變幻無窮的奇景異觀。整個航程高潮迭起:海底狩獵,參觀海底森林,探訪海底的亞特蘭蒂斯廢墟,打撈西班牙沉船的財寶,目睹珊瑚王國的葬禮,與大蜘蛛、鯊魚、章魚、博斗,反擊土著人的圍攻等等。書中都包容了大量的科學,文化和地理,地質學。阿尤那斯在航行中流露出他對尼摩船長出類拔萃的才華與學識的欽佩。但在引人入勝的故事中,還同時告誡人們在看到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同時,重視防止被壞人利用、危害人類自身危機的行為;提出要愛護海豹、鯨等海洋生物,譴責濫殺濫捕的觀念。這些至今仍然熱門的環保話題,早已在兩百年前就有先知者呼籲,可見留下有關人類正義更深層次的思考,才是此書讓讀者感受豐富多採的歷險和涉取傳神知識後,啟發我們以心靈更大的收獲。
小說從海面上「怪獸」出沒,頻頻襲去各國海輪,攪得人心惶惶開始,到鸚鵡螺號被大西洋旋渦吞噬為止,整部小說懸念迭出,環環相扣。這本書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在旅行過程中我和尼摩船長以及遊客們都可以說是隨著事情發展,而有所變化,有時惶恐不安,有時輕松愉快。這本書的精妙之處還在於完全自然的知識啟迪,雖然書中講述了不少有關海洋的知識,例如紅海一名是源於海中的一種名叫三棱藻的微小生物分泌的黏液造成海水顏色像血一樣紅。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在讀者接受起來十分刻意或困難的,只是一次旅行中的所見所聞罷了,這使人們對因景而生的各種想法和收獲都得以牢固的保存。 並不是每一本科幻小說都像《海底兩萬里》一樣富有強烈的可讀性,它作為一本不是憑空捏造而是遠見加博學累積成的小說,不但為對海底知識了解不詳盡的讀者解讀了他們的旅程,更讓後人看到了古人的智慧與文明。整部小說動用大量篇幅,不厭其煩地介紹諸如海流、魚類、貝類、珊瑚、海底植物、海藻、海洋生物循環系統、珍珠生產等科學知識,成為名副其實的科學啟蒙小說。
備註:小說中的長度單位「里」是法國歷史上的古里,長度因省份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還有古驛里、古陸里和古海里之分。阿羅納克斯教授在書中用的是古陸里,一古陸里大約等於四公里,因此,海底兩萬里就是能夠繞地球兩圈的八萬公里。

『柒』 求《機器島》的300字讀後感

《機器島》讀後感
暑假中,我讀了法國科幻探險作家儒勒·凡爾納寫的《機器島》。書中主要講了美國的一些億萬富翁們別出心裁地建造了一個裝有螺旋推進器的巨大流動島——機器島,上面建有一座電氣化的城市——億萬城。億萬城中飯店、旅館、俱樂部等應有盡有。在這富麗堂皇,四季如春,連感冒病人也沒有的療養勝地,富人們可以盡享舒適、安逸、豪華和奢侈的生活。按理,他們在這人間天堂應該能夠快樂地永遠生活著,可是出乎人們的意料。由於富人們的爭權奪利,最終使機器島沉入了大洋深處。

在為機器島的最終命運嘆息的同時,我也深深地思索造成這一後果的原因。是啊,飽食終日的生活最終會招來險惡,是因為有時人類的慾望遠比狂風大浪更兇猛。不是嗎,正是富人們無止境的慾望,造成了機器島的毀滅。不然,也許這架堅固的水上機器現在我們還能看到呢。這又使我想到了一句話:能毀滅人類的只有人類自己。看我們的周圍,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可是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卻是越來越糟:土地沙漠化,綠地面積減少,森林大量砍伐,物種大量滅絕、酸雨沙塵暴……哪一樣與人類沒有關系呢?這難道不是人類貪婪,向大自然不斷索取所得到的應有的懲罰嗎?我想,如果哪一天,地球這一全體人類的「機器島」沉入「大洋深處」,人類還會到哪些去呢?那時還會有人類嗎?……

『捌』 《海底兩萬里》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海底兩萬里》([法] 儒勒·凡爾納)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ObJUHQRkWPNL1WXchsnTYw

提取碼: nqyv

書名:海底兩萬里

作者:[法] 儒勒·凡爾納

譯者:金桔芳

豆瓣評分:9.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1

頁數:516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巴黎博物館的阿羅納克斯教授,突然受邀加入遠征隊,去追捕傳聞中神秘、兇殘的獨角鯨。在他意外落海、命懸一線之際,竟發現了不可思議的秘密。帶著這個秘密,他在海底穿行,展開一系列動魄驚心的冒險……探索之前,沒有真相。

編輯推薦

探索之前,沒有真相!世界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經典代表作《海底兩萬里》,激發孩子的想像力!

凡爾納經典科幻,征服了全球讀者!被翻譯的次數高達 4702 次,是翻譯成外文至多的法國作家!

本書譯自法語原版,一字未刪,完整典藏!譯者金桔芳,榮獲法語翻譯界至高榮譽——傅雷翻譯出版獎!

獲獎譯者、華東師范大學法語系副教授金桔芳,特別撰寫5300多字精彩導讀,講透《海底兩萬里》背後的傳奇故事、文學地位、作者經歷;全書新增7幅精美彩插,突破性還原海底兩萬里奇情奇景,增加閱讀樂趣。

《三體》作者劉慈欣膜拜推薦:「我讀四五年級時就開始看科幻小說,那時候極喜歡的科幻作家是凡爾納,印象

作者簡介:

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 1828—1905)

征服全球讀者的科幻小說之父,詩人,劇作家。

在法國南特的菲多島出生,自幼家境優越,父親是一名律師。學生時期,凡爾納在地理、聲樂、希臘文和拉丁文方面成績出色,熱衷冒險、幻想、閱讀,開始文學創作。

曾在巴黎學習法律,參加文學沙龍時結識文學大師仲馬父子。21歲獲得法學學士學位後留在巴黎,次年創作的獨幕喜劇《折斷的麥稈》在仲馬的歷史劇院上演並出版。

35歲時出版科幻小說《氣球上的五星期》一舉成名,此後,又出版了《地心游記》《從地球到月球》《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八十天環游地球》《神秘島》等一連串驚艷世界的佳作。凡爾納的作品充滿非凡想像,令人驚嘆不已,時至今日成為公認不可逾越的科幻經典,甚至不少探險家、藝術家、科學家從他的作品中受到啟發,完成了促進人類進步的突破。

凡爾納去世後,法國政府在南特不遠的一座小島上,為他設立了博物館,並依據他的想像建造了令所有孩子著魔的機械島樂園。在凡爾納紀念碑上,刻著他的名字和這樣一句話:「向著不朽與永恆的青春。」

譯者簡介

傅雷翻譯出版獎得主。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現任華東師范大學法語系副教授,主要從事當代小說詩學的研究。經典代表譯作《刺槐樹》《海底兩萬里》,譯文忠於原著,優美傳神,備受讀者喜愛。

『玖』 法國地理知識....急!!!

你提的問題下面我都精心准備了哦,包括演講....

法國地理概況

法國位於歐洲西部,西臨大西洋,西北面對英吉利海峽和北海,東北比鄰比利時、盧森堡和德國,東與瑞士相依,東南與義大利相連,南浴地中海並和西班牙接壤。
法國面積55萬平方公里,是西歐大國,位於北緯42度和51度之間,法國南部屬地中海亞熱帶氣候,其它為大西洋溫帶氣候地區。
法國版圖有如六邊形,對邊距離不到1,000 公里。總體上說,法國地勢較低,全國三分之二的地區低於海拔250米。東南部地勢較高,有中央高原、朗格爾高原和孚日山脈。北部和西部主要是平原和低矮丘陵。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
法國行政版圖劃分為22個大區(REGION)、96個省(DEPARTEMENT)、326個專區(ARRONDISSEMENT)、3,827個縣(CANTON)和36,433個市鎮(COMMUNE)。此外,還有5個海外省(法屬蓋亞那,馬提尼克島,留尼汪島,瓜德羅普島,聖-皮埃爾-密克隆島)和5個海外領地(新喀里多尼亞群島,法屬玻利尼西亞島,馬約特島,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

法國22個行政大區是:巴黎大區(ILE-DE-FRANCE)、羅納-阿爾卑斯大區(RHONE-ALPES)、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PROVENCE-ALPES-COTE D'AZUR)、北加萊大區(NORD-PAS-DE-CALAIS)、盧瓦爾河大區(PAYS DE LA LOIRE)、布列塔尼大區(BRETAGNE)、阿奎坦大區(AQUITAINE)、南比利牛斯大區(MIDI-PYRENEES)、中部大區(CENTRE)、洛林大區(LORRAINE)、朗格多克-魯西翁大區(LANGUEDOC-ROUSSILLON)、皮卡爾迪大區(PICARDIE)、上諾曼底大區(HAUTE-NORMANDIE)、阿爾薩斯大區(ALSACE)、勃艮第大區(BOURGOGNE)、布瓦圖-夏朗特大區(POITOU-CHARENTES)、下諾曼底大區(BASSE-NORMANDIE)、香檳-阿登大區(CHAMPAGNE-ARDENNE)、奧維爾涅大區(AUVERGNE)、弗朗什-貢岱大區(FRANCHE-COMTE)、利穆贊大區(LIMOUSIN)、科西嘉大區(CORSE)。

法國森林覆蓋面積較大,目前森林面積有1,390萬公頃,佔法國本土面積的四分之一。農業耕地佔全國土地的54.8%。 法國土壤,西部和北部呈棕色的灰壤土,面積最廣,屬於潮濕地區。地中海沿岸土壤為紅色。 法國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水道四通八達,可通航河流總長度達8,500多公里,形成遍布全國的水路交通網。

主要河流有:
盧瓦爾河(LA LOIRE),全長1,020公里,是法國最長的河,流經中部高原,注入大西洋比斯開灣。
羅納河(LA RHONE),全長812公里,在法國境內522公里,流經法國20個省。
塞納河(LA SEINE),全長776公里,流經巴黎市區。
加龍河(LA GARONNE),全長650公里,發源於西班牙境內,流經法國南部。
馬恩河(LA MARNE),全長525公里。
萊茵河(LE RHIN),全長1,298公里,流經法國邊境長度190公里。
法國還有一些湖泊,較大的有萊蒙湖(LEMAN)、布爾熱湖(BOURGET)、卡爾康湖(CARCAN)等。

法國經濟

法國是全球經濟發達國家之一,是歐盟大國,實行的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產權的基本形式是私有制,市場是配置資源的主要機制,經濟對外開放程度較高,奉行自由貿易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於歷史、文化和傳統的原因,與其它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法國經濟發展遲緩、工業水平相對落後。雖然早在十八世紀末法國就已開始產業革命,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仍占較大比重,小土地所有制導致農業經營過於分散,農業人口眾多,農村既無法成為工業的市場,也不能為工業提供更多的勞動力。另一方面,法國工業結構長期不合理,中小企業和手工業在工業部門中處於優勢地位,工業企業規模過小,生產率低下,技術水平相對落後。工業就業人口近半數集中在食品和輕工業部門,商品輸出長期以時裝、化妝品、紡織品和葡萄酒為主。高利貸資本異常發達,以借貸形式的資本輸出過多,導致國內生產性投資不足,抑制了本國的經濟發展。遲至本世紀二十年代,法國才完成產業結構的轉變,隨著冶金、有色金屬、橡膠和機械工業的興起,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超過農業,最終完成向工業國的過渡,但這個進程與美國和德國相比落後了約30年,比英國則落後了整整一個世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工業遭到嚴重破壞,1944年的工業生產指數只相當於1938年的40%,而且設備老化,技術陳舊,市場物資匱乏。為了振興經濟,戰後法國動用政府幹預手段,成立了以經濟學家讓·莫奈為首的國家計劃總署,制定、實施了著名的「現代化與裝備計劃」,開創了此後延續數十年國家經濟計劃的先河,為延續至今的法國經濟模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法國的經濟計劃以成熟的市場經濟為前提,並且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與環境中發揮作用的。經濟計劃以指導性為主,規定經濟發展的近期目標,對國民經濟各部門輕重緩急的發展順序作出安排,並輔以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在戰後經濟重建初期,經濟計劃帶有較濃重的政府幹預色彩,對計劃規定了各種數量目標,政府通過稅收參與國民收入再分配過程,集中巨額資金對優先發展部門給予財政支持。六十年代以後,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完善,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力度漸趨弱化,取消了經濟計劃中的數量指標,使之成為純指導性計劃。
在讓·莫奈主持制定的第一個經濟計劃中,法國政府把重點放在基礎產業部門,將煤炭、電力、鋼鐵、水泥、運輸、農業機械設備確定為優先發展對象,對基礎產業實行投資傾斜政策,提高工業技術裝備現代化水平,注重技術改造。據統計,在第一個經濟計劃實施期間,國家對上述重點部門共投入資金1,412億法郎,占同期國家總投資的37%。進入五十年代,法國又連續實施了第二個(1954~1957年)和第三個(1958~1961年)經濟計劃,在繼續加強基礎部門的同時,擴大規劃領域,協調各部門均衡發展,改善企業經營環境,提高經濟效益。

法國風光

法國首都巴黎是世界上十大名城之一。它位於法國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城跨塞納河兩岸。巴黎有小巴黎、大巴黎之分。小巴黎指大環城公路以內的巴黎城市內,面積105平方米公里,人口200多萬;大巴黎包括城區周圍的七個省,面積達12000平方公里,人口約1000萬,幾乎佔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是法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都市之一。
巴黎建都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而城市自身的歷史已有2000多年。人們漫遊這座城市,所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既保留著許多聞名世界的歷史遺跡,又有許多宏偉壯麗的現代化建築,有「花都」之美稱。
巴黎是法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在文化設施方面,巴黎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用電子計算機控制的現代藝術文化中心——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還擁有許多世界聞名的歷史遺跡和藝術建築。像埃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協和廣場、盧浮宮、凡爾賽宮等更是讓人留連忘返。經濟生活方面,重建和改建了古老的商業中心區,如興建了210米高,58層的蒙馬納斯摩天大廈。新建和擴建了巴黎四周的衛星城市,使市民有了比較寬敞和舒適的居住環境。
巴黎不僅是法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國際活動的重要場所。各種類型的國際會議在這里召開;各種各樣的國際比賽、表演在這里舉行;各行各業的專業展覽會在這里舉辦。常設的國際組織也很多,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總部就設在這里。
今天的巴黎,不僅是法國,也是西歐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備受世界的矚目。
凱旋門地處寬闊的星星戴高樂廣場。這里是鄉賽麗寨大街的盡頭,又是沙佑山丘的最高點。從戴高樂廣場向四面八方延伸,有12條大道。宏偉、壯麗的凱旋門就聳立在廣場中央的環島上面。這座拱門是在拿破崙時期1806年由夏爾格蘭負責動工建築的。根據拿破崙的命令,它被用來紀念法國大軍。凱旋門建成於1836年。它只有一個拱洞,上為桶形穹窿,其規模超過了羅馬的康斯坦丁凱旋門。高50米,寬45米,凱旋門的每一面上都有巨幅浮雕。其中最著名也是最精美的的一幅就是位於面向鄉塞麗寨大街一面右下側的那幅浮雕,上面描繪了1792年義勇軍出征的情景,這一名作取名《馬賽曲》。拿破崙大捷慶祝儀式的場面則被刻在這幅浮雕上方的其他位置,在頂端的盾形飾物上刻有每場戰役的名稱。1920年在拱洞下建了一處「無名戰士墓」,每到傍晚,這里便燃起不滅的火焰。建築物里還有一座小開支的紀念館,館內記載著這座紀念性建築物的歷史,在那裡,遊人可以看到558位將軍的名字,其中一些人的名字下面劃著線,那是因這些人都是在戰斗中陣亡的。
埃菲爾鐵塔是1887年1月26日動工,1889年5月15日開放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埃菲爾鐵塔佔地一公頃,聳立在巴黎市區賽納河畔的戰神廣場上。除了四個腳是用鋼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鋼鐵構成,塔身總重量7000噸。塔分三層,第一層高57米,第二層115米,第三層274米。除了第三層平台沒有縫隙外,其他部分全是透空的。從塔座到塔頂共有1711級階梯,現已安裝電梯,故十分方便。每一層都設有酒吧和飯館,供遊客在此小憩,領略獨具風採的巴黎市區全景:每逢晴空萬里,這里可以看到遠達70公里之內的景色。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座落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西岱島上,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因為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聖母院的正外立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庄嚴。它被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塊;三條裝飾帶又將它橫向劃分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個內凹的門洞。門洞上方是所謂的「國王廊」,上有分別代表以色列和猶太國歷代國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將其誤認作他們痛恨的法國國王的形象而將它們搗毀。但是後來,雕像又重新被復原並放回原位。「長廊」上面為中央部分,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一個玫瑰花形的大圓窗,其直徑約10米,建於1220—1225年。中央供奉著聖母聖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
教堂內部極為樸素,幾乎沒有什麼裝飾。大廳可容納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講台上。廳內的大管風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別適合奏聖歌和悲壯的樂曲。曾經有許多重大的典禮在這里舉行,例如宣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贊美詩,又如1970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的葬禮等。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石頭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被譽為一級由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雖然這是一幢宗教建築,但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法國地理環境位置
法國的國土像一個六邊形。從中世紀起,在千餘年間,先是歷代國王,後是共和國,始終如一的統一意志,形成了今日的法蘭西國土。這個平衡的六邊形,三個大面朝向海洋,另外三邊是大陸邊界。在十九和二十世紀多次法德戰爭之後,法國取得了今天的規模。

南部與西班牙的邊界,是由比利牛斯山脈構成的,最高點阿奈托峰高達3404米。東部與義大利和瑞士的邊界,被阿爾卑斯山和汝拉山隔開,而萊茵河中游,則是法國與德國之間的界河。這些 長期嚴密分隔兩國的「天然」邊界,今天提出了穿越艱難的問題,歐洲貿易的增長,促使人們通過山口、橋梁和公路及鐵路隧道來實現交通運輸。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和汝拉山的山地區域,由法國與鄰國共同管轄。法方的阿爾卑斯山北部,是歐洲面積最大的滑雪場,也是大部分山地體育的發祥地。高達4807米的勃朗峰,是歐洲最高峰。

相反的,與法國、盧森堡和比利時交界的北方,卻是十分開闊,只需穿過海拔不高的阿登納古高原和北歐大平原。過去,這里常年累月都是沖突、戰斗和入侵邊界線事件。而現在,在很多方面,這里變成了里爾地區和比利時之間,洛林、盧森堡和薩爾之間的跨邊界貿易最繁忙地區。在眾多歐洲合同的刺激下,在阿爾薩斯和巴德―烏當貝爾之間,以巴爾―米魯茲和維也納為中心的萊茵河中游地區,尼斯地區、加達勞涅和巴斯克地區,也形成了跨國界貿易區。

法國得天獨厚地三面朝海,也許四面朝海更好。法國南部的地中海,海岸終年陽光明媚,普羅旺斯省的海岸蜿蜒曲折,風景怡人。朗格道克省的藍色海岸,那綿延不斷的沙灘,更令人流連忘返。東南部氣候溫和濕潤,陽光燦爛,海岸由沼澤和沙丘相間的沙灘構成。法國西北部,是英吉利海峽和北海,地球上最為繁忙的海上通道,就位於大西洋和比利時、荷蘭、英國和法國的北海港口之間。法國有兩組歐洲最大港口,一組位於塞納河河谷的盧昂和勒? 阿弗爾,另一組是在羅納河入海口的馬塞。法國本可以成為一個海上強國,但她從來不是,今後更不可能是。現在法國海濱的主要活動是旅遊,從北海到地中海,處處都十分活躍。高品質的海濱地帶,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地、歷史名城及鄉村,使法國成為歐洲和世界的第一旅遊大國。

適種薰衣草、香樟樹、葡萄等的原因
法國地處大西洋東岸,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受墨西哥暖流的恩惠,又地處北緯40度有利緯度,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濕潤,給薰衣草、葡萄、香樟樹等的中止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因此盛產此類作物.

演說詞
它——歐洲最大的國家,浪漫主義的故鄉,時尚潮流的領頭羊,聯合國五常之一……它就是法國。法國的歷史悠久,如今又在國際中佔有重要席位,引領新潮.今天就請大家隨我,走進法國,走進這個文化與時尚兼得,浪漫與快捷並存的國度,感受一番西歐風情。

『拾』 法國人做事慢,為什麼法國還是這么強大

因為整體工作效率比較高,機制合理。是社會與國家管理多年積累的經驗。另外,其18-20世紀對外擴張、侵略及對其殖民國家資源的掠奪也為法國經濟發展做了良好的鋪墊,打下了基礎。

法蘭西共和國,簡稱法國,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該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建立了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中,該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此外還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

法國是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之一,在核電、航空、航天和鐵路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鋼鐵、汽車、建築為其工業的三大支柱。法國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獨聯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築為法國工業三大支柱。

閱讀全文

與法國為什麼要機械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