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為什麼投降
1940年6月22日法國宣布投降,同時成立以貝當元帥為首的親納粹「維希法國」。由於英國擔心法國艦隊為德國所索俘虜,英國派艦隊擊沉了法國艦隊,由此造成了維希法國和盟國的敵對關系!! 二戰中,有不抵抗的法國和抵抗的法國。 1940年6月德國侵佔巴黎後,法國即將戰敗時,一戰英雄貝當任副總理,要挾總理雷諾讓位,向德國投降,其本土被分裂為佔領區和自治區。1940 年6月22日法國同德國簽訂《貢比涅停戰協定》後,「政府」遷至法國中部的維希,7月10日脅迫國民議會通過廢黜第三共和國、成立「法蘭西國家」,貝當出任國家元首,標榜「勞動、家庭、祖國」,進行「民族革命」。 海軍拒絕往第三國拘禁或加入英國皇家海軍,被英國襲擊,殘存艦隊基本返回本土土倫港,保持中立,同時與英國斷交(但與美國有外交關系)。其非洲殖民地也大部保留。 維希政府先後由賴伐爾、弗朗丹、.達爾朗執政。在約佔法國1/3領土的統治區內設立特別部和特別法庭,鎮壓一切愛國運動,取消選舉、言論和出版自由。取締工會,模仿建立墨索里尼的總體國家,實行法西斯專政。對外完全投靠納粹德國,和西班牙佛朗哥保持密切關系,支持希特勒在歐洲建立的「新秩序」,派「志願軍」對蘇聯作戰。當時除英國之外的國家都承認維希政府為代表法國的政府。 1942年7月,英美決定實施進攻北非的「火炬」行動計劃,艾森豪威爾將軍為盟國遠征軍總司令。兩國軍隊於11月8日在法屬北非的阿爾及爾、奧蘭和卡薩布蘭卡實施登陸,佔領沿海主要港口,然後由阿爾及爾登陸部隊向東搶占突尼西亞。此時盟國爭取了維希政府的總督達爾朗的不抵抗,希特勒實施佔領全法國的行動,維希政府將其全部統治區交由德軍佔領,海軍為維持名譽全部自沉於土倫港。 1944年8月盟軍(含自由法國第7集團軍)從法國南部登陸法國後,維希政府遷往德國的希格馬林根,次年垮台。不少的維希政府官員與成員在戰後受到法國政府的通緝與囚禁,賴伐爾戰後被處死刑,貝當原本判處死刑,後因為一戰戰功之故被戴高樂特赦,改判無期徒刑,被囚禁在大西洋中島嶼的一個要塞中至病故。 戴高樂則成為法國抵抗運動的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戴高樂在法國第5軍任坦克旅旅長,1940年5月任第4裝甲師准將,他提出了針對德國閃電戰戰術建設機械化部隊的建議,但沒有受到重視。在法國淪陷時,戴高樂堅決要求抵抗德國侵略者,但在當時的法國政府中,他孤立無援。同年6月6日任國防部副國務秘書,主張抵抗納粹德國的進攻,後拒絕在德法停戰協定上簽字。德軍佔領巴黎後出走英國。貝當政府對戴高樂將軍「叛國」進行缺席審判,徒刑從4年直至死刑。 1940年6月18日戴高樂第一次在倫敦向法國發表廣播演說,呼籲同胞在他的領導下繼續抗戰。6月25日,創建並領導法蘭西民族委員會(後改稱自由法國政府,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7月14日法國的國慶節,戴高樂將軍檢閱了首批「自由法國」的戰士。一周以後,首批「自由法國」飛行員參加了對魯爾區的轟炸。1943年自由法國總部從倫敦移到阿爾及爾,就任法國民族解放委員會主席。1943年5月,共產黨等16個政黨團體在法國國內共同組建了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戴高樂派往國內的代表讓穆旦擔任第一屆主席。到44年3月,法國國內各抵抗組織的武裝力量聯合為統一的內地軍,戴高樂的海外軍團主要由從敦克爾刻撤退英國的軍隊和愛國人士、北非反正軍隊組成,隨盟軍和德軍進行戰斗,軍隊編制組成達到集團軍級。很多戰士遠赴蘇聯,支持抗德,如大名鼎鼎的「諾曼底」飛行團等。 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後3天回到巴黎,任臨時政府主席兼國防部長。1945年5月,德國投降,戴高樂以法國臨時政府的名義,和盟軍一起接受德國投降,並擁有對德佔領區。
記得採納啊
Ⅱ 二戰時法國戰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二戰法國戰敗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一戰結束的時候,由於法國和協約國其他主要成員為了從德國榨取更多的利益,簽訂了苛刻的《凡爾賽條約》,導致戰後德國強烈不滿。德國在戰後涌現出了極端主義思潮,特別是在1930年代初的大蕭條下,為了生存,德國不得不讓極端主義上台,並走上擴張路線。
其次,法國在開戰前,外交上執行綏靖政策,在德國吞並奧地利、捷克、波蘭、北歐的時候都沒有任何的表示,讓德國輕而易舉獲得了大半個歐洲。在軍隊實戰經歷豐富了之後,於是就入侵了法國。
最後,法國的作戰思想比較差,法國的軍備武器其實並不比德國差,但是法國的作戰思想還停留在歐洲的老一套,最關鍵是德國出奇招,從阿登森林發動進攻,然後法國就悲劇了。
Ⅲ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為何敗得如此迅速呢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法國主動要求和平談判被希特勒拒絕後,根據1939年5月份波蘭與法國簽訂的關於在波蘭遭受德國進攻的情況下,法國實行軍事行動的議定書,法國被迫於9月3日向德國宣戰。
經歷了半年多"奇怪的戰爭"後,1940年6月,德國對法國發動了總規模的進攻,義大利也趁火打劫,6月22日,法國投降。1944年諾曼底登陸之後許多法國內部民眾配合外部援軍,為解放祖國而戰,直至1945年5月9日,德國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法國完全光復。
Ⅳ 二戰作為世界強國的法國,為什麼那麼快就投降了
法軍部隊的水準參差不齊。法軍的作戰序列中有一些強大的作戰單位,但輕裝甲師和重裝甲師(稱作DLM與DCR)組建不久,沒有徹底訓練。法軍的B級師由預備役人員組成,人員年齡在30歲以上,且缺乏裝備。盡管甘莫林盡力生產機動炮兵單位,但法軍仍然缺乏防空火炮、移動反坦克炮和無線電通信系統。1923年到1939年間的軍費開支中,只有千分之1.5用於無線電及其他通信設備;而為了保證信息安全,甘莫林使用電話和信差與前線單位通信。
法軍的戰術部署和在戰役層面對機動部隊的使用也不如德軍。5月10日,法國在東北前線上有3,254輛坦克對抗2,439輛德軍坦克;但大多數裝甲部隊被分配用於支援步兵,每個集團軍被分配了一個由約90輛輕型步兵坦克組成的坦克旅。然而,由於法軍可用坦克的龐大數量,法國仍舊可以集中相當數量的輕型、中型和重型坦克組建裝甲師,在理論上來講和德國裝甲師實力相當。法國只有重型坦克基本配備了無線電,而配備的這些不可靠的電台阻礙了通訊,使得法軍實施戰術機動遠比德國部隊困難。1940年,法國軍事理論家仍認為坦克應主要作為支援步兵的車輛;而法國坦克的速度比德國坦克慢(除了SOMUA S35型坦克),使得德國坦克能夠以操控勝過法國坦克,彌補自己的劣勢。在戰役中,法軍很多時候無法趕上德軍裝甲部隊的節奏。法軍部隊的訓練狀態也不均衡,大多數人員只經受過駐扎靜態防禦工事的訓練。在1939年9月和1940年5月期間,部隊僅接受了最低限度的機動作戰訓練。
盟軍在空中處於劣勢:法國空軍共有1,562架飛機;英國皇家空軍戰斗機司令部可提供680架戰斗機,同時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司令部可提供約392架轟炸機執行任務。盟軍的一些機型瀕臨淘汰,譬如老式的巴特爾轟炸機。在戰斗機部隊中,只有英國的颶風戰斗機、美製P-36戰斗機(又稱H75戰斗機)和法制地瓦丁D.520戰斗機可以應對德軍的Bf-109戰斗機。與Bf-109相比,D.520有更高的機動性但速度稍慢,且在1940年5月10日只派遣了36架D.520戰機。所有的D.520均被派遣至同一個中隊。
1940年6月初的法國航空工業產量可觀,據估計有近2,000架飛機的儲備。然而長期缺乏零件使得這支儲備機隊舉步維艱,僅有29%的飛機(599架)可以服役,其中170架為轟炸機。法軍轟炸機的低服役數量意味著德軍擁有明顯的中型轟炸機數量優勢,可用的中型轟炸機是法軍的六倍。盡管存在種種劣勢,法國空軍的表現還是超出預期:在法國戰役的空對空戰斗中擊毀916架敵機,擊墜比達到了2.35:1.法國三分之一的空戰戰果是由占單座戰斗機總數12.6%的P-36戰斗機造成的。
Ⅳ 在二戰的時候,為什麼法國會輸得如此之快
在一戰結束以後,法國為了防止德國再次崛起。
所以在巴黎和會中,法國主要目的就是削弱德國,還有就是奪取更多的賠償。只可惜,削弱德國的想法,沒能實現。
而後,法國為了防德軍入侵,所以在自家的東北邊境地區修建了一條防線。
其實,自普法戰爭開始,德國就經常通過洛林進攻法國,由於德軍的入侵,嚴重威脅到法國北部的工業重鎮的安全。所以,為了抵禦德軍,法國就想要修建一條防線,用來確保自家邊境的安全。
最後,當德國入侵法國的時候,法國人還傻傻的躲在馬奇諾防線後面,他們甚至還以為德軍會從防線那裡入手。
只可惜,德國不傻。他們從比利時那裡入手,直接繞過防線,進入法國北部,對法國發動閃電戰。由於德軍突然襲擊法國背部,這條防線,也就徹底的失去作用了。
而法國本土面積不大,腹地不深。
另外,在當時,法國的工業基地被德國佔領了,再加上法國在戰爭初期,通過敦刻爾克,撤離大量軍隊。雖然在法國本土,還有一支龐大的軍隊,但是如果組織起來如和德國硬碰硬的話,勝算不大。畢竟,大部分國土被德國佔領了,軍隊也沒辦法進行補給。如果繼續打下去,被全殲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法國沒辦法,只能投降。
Ⅵ 為什麼二戰時法國會敗得這么快
我覺得這個問題是雙方面的,法國的敗是一方面,德國的勝是另外一方面。我們都知道德國一戰前有個總參謀長叫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他制定過施里芬計劃,以炮兵強大的火力引導步兵作戰,六個星期搞定西線,然後揮師東進。施里芬計劃實際上就是早期的閃擊戰思維,快速出擊,以強大火力迅速打垮敵人,只不過那個時候最猛的武器就是炮兵。後來的一戰和二戰讓我們看到了,德國確實是這么打的,軍隊建設也圍繞著這個計劃建設的,所以德國早就有準備。
德國早有準備,加上德軍的強大讓很多國家迅速被全境佔領,東面的蘇聯如果不是縱深夠大也可能被德軍打了個貫穿,蘇德戰爭初期,蘇聯損失的面積已經不少於法國了。所以說法國的敗,德軍的充足准備佔一方面。
法國軍隊的作戰思想落後於德軍,加上過度依賴馬奇諾防線,讓法軍在德軍面前顯得異常脆弱,飛機坦克成為戰爭主力使戰爭更需要機動性,可是一條龐大的防線把幾十萬大軍死死地釘在這動彈不得。德軍的順利和法軍的無力更讓雙方軍隊的士氣一個更高漲一個更低落。
Ⅶ 為什麼二戰時法國會敗得這么快
我覺得這個問題是雙方面的,法國的敗是一方面,德國的勝是另外一方面。我們都知道德國一戰前有個總參謀長叫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他制定過施里芬計劃,以炮兵強大的火力引導步兵作戰,六個星期搞定西線,然後揮師東進。
施里芬計劃實際上就是早期的閃擊戰思維,快速出擊,以強大火力迅速打垮敵人,只不過那個時候最猛的武器就是炮兵。後來的一戰和二戰讓我們看到了,德國確實是這么打的,軍隊建設也圍繞著這個計劃建設的,所以德國早就有準備。
馬奇諾防線的宏大讓法國極端的不安全感變成了極端的安逸,在法國和比利時邊境法國沒有修防線,因為法國覺得即便是德國人打過來也有比利時作為緩沖擋一擋,利用這段時間進行調兵。可是德國人的打法是閃擊戰飛機加坦克快速推進,法國人估計的是步兵行進速度,因為這個時候坦克誕生才沒多久,在很多國家軍隊里,坦克集群的快速突擊作戰的意識還沒有形成,所以法國作戰思想落後也是合情合理的。
因為進攻以前,德國軍隊里也曾為了該不該用坦克作為主要作戰力量使用進行過大辯論,一些年紀大的將軍認為它只適合當作移動的火炮用。
法國軍隊的作戰思想落後於德軍,加上過度依賴馬奇諾防線,讓法軍在德軍面前顯得異常脆弱,飛機坦克成為戰爭主力使戰爭更需要機動性,可是一條龐大的防線把幾十萬大軍死死地釘在這動彈不得。德軍的順利和法軍的無力更讓雙方軍隊的士氣一個更高漲一個更低落。
Ⅷ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為何如此迅速戰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第如此迅速戰敗的原因如下:
1.法國人盲目建設馬其諾防線,一廂情願地認為德國人永遠無法逾越。
2.聯軍的作戰意識很是消極,是既不想打又不敢打。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一戰的陰影、波德戰爭的震撼,自身軍隊模糊的戰爭定位影響。以至於開戰前夕很多法軍因為喝高了而住院、支援物資里明確要求加入娛樂用具、拿自家產的葡萄酒去分界線和德軍換啤酒喝。
3.德軍及其周密的作戰部署,由曼施坦因元帥制定的黃色方案將兵力分為ABC三個集團軍,A集團軍部署於北部平原,負責進攻和掩護B集團軍;B集團軍部署中部森林,為主力部隊;C集團軍部署在馬其諾防線,負責牽制聯軍主力。
4.法國情報機構的無能。希特勒自編自導「黃色方案曝光」,使聯軍認為其主力部隊是A集團軍,為B集團軍贏得了絕對的勝利。
5.兩國治軍思想的嚴重差異。法軍雖然兵力遠高於德軍,但思維嚴重拖軌,在以坦克為主力的裝甲部隊配合步兵和空中力量的戰略時代,法軍還是側重以步兵為主,裝甲部隊為輔(肉盾)的陳舊思維,而且還是單純注重防禦(馬其諾防線),在運動戰大展神威之時還是沿襲一戰的老思維。
(8)二戰後法國為什麼輸國民黨擴展閱讀:
法國戰役
法國戰役(又稱法蘭西戰役,法語:Bataille de France,德國將其稱為西方戰役(Westfeldzug)),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從1940年5月10日開始進攻法國及比利時、荷蘭等低地國家。
結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戰。號稱擁有「世界最強陸軍」的法國在戰爭歷時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便被納粹德國擊敗。戰爭最後,英國遠征軍和許多法軍士兵在發電機行動中成功地從敦刻爾克撤退至英國本土。
背景
1939年德國征服波蘭後,阿道夫·希特勒提出和平建議,但為英法所拒絕,於是希特勒便決心用實力來逼迫英法求和。10月9日他在給德國陸軍將領的一個指令中,闡明了他之所以堅信進攻西歐是德國唯一出路的理由。他擔心和蘇聯簽訂的條約,只有在符合蘇聯的目的時才會使蘇聯保持中立。因此一但英法向德國進攻,蘇聯很可能從背後給予致命的一擊。
所以他要提早在蘇聯准備好之前進攻法國。他還相信一旦法國失敗,英國也會就範。但以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為首的德國陸軍將領們堅決反對,理由是德國陸軍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擊敗西歐軍隊,一但開戰,德國必亡。希特勒嚴厲斥責勃勞希契等人膽小怕事,並命令他們無條件遵從他的主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國戰役
Ⅸ 二戰初期法國就投降 為什麼戰後還會成為常任理事國
因為它的國家實力就擺在那裡,當時國民黨的中華民國從實力上講,還不配跟法國相提並論呢!法國之所以戰敗投降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法國人根本就不想再打一次,像一次世界大戰那樣的愚蠢戰爭。
Ⅹ 二戰法國失敗的原因
馬奇諾防線
拿破崙曾經說過:「躲在塹壕後面的人終究會被擊敗。」但法國人似乎忘記了自己這位前輩的經驗之談,過高地估計了馬奇諾防線的價值,以致事與願違,開戰不久就重蹈了一戰初期的覆轍。
相比法國人,德國人對拿破崙的理論反倒用的得心應手,蒂佩爾斯基希寫道:
拿破崙的理論是使大部隊由於靈活機動而成倍增加其威力,而希特勒的裝甲部隊和俯沖轟炸機則賦予這個理論以二十世紀的內容。他巧妙地發揮這一思想,在不到四十天的時間內粉碎了法國在軍事方面唯我獨尊的神話,同時暴露了輕信馬其諾防線是大錯而特錯。
與德國靈活機動的裝甲部隊相比,法國缺乏這樣的裝甲部隊。法國並非沒有坦克,它不但有而且數量還不少,盡管這些坦克的速度比德軍的坦克慢,但裝甲厚,抗打擊能力強,如果組成坦克部隊不見得比德軍的差。但法國的高級將領們還用一戰時的眼光來看待坦克,仍然把坦克當做支援步兵的工具,把它們分散在步兵師裡面。而德國在古德里安的倡導之下,已經把裝甲戰的理論和思想發展得相當完整,僅從思想上比較法國已然落了下風。
陸軍的落伍又因為缺乏有效的空軍支援而變得更加嚴重。前面已經說過,空軍的計劃是生產1000架飛機,已經遠遠不能與德國空軍相比,可就這點計劃還不能完成。法國無論是經濟還是工業基礎都不差,差的是那些思想落伍的陸軍將領們,他們根本不清楚制空權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但在國防體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又恰恰是他們,這就使本應給予空軍的一部分軍事預算被陸軍強佔了,妨礙了空軍的發展。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總而言之,從軍事上講,造成法國失敗的並不是馬奇諾防線,而是比馬其諾防線還要僵化的法國將領們的頭腦。
┃法國將領們的頭腦為什麼會這樣僵化?
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讓他們驕傲自滿,於是所有的軍事思想都停留在了那個年代。他們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把動員制度作為國防的惟一基礎。陸軍平時只是訓練預備人員,如遇戰爭再把他們召集起來組織軍隊,這就造成遇到國際突發事件無法立即採取軍事行動。
希特勒進軍萊茵蘭時,法國政府當即威脅說要採取軍事行動,但落後的動員制度讓這一威脅成了一句空話。德軍沒等法國開始動員集結就已經完成了他們的計劃,法國人只能無可奈何地面對既成事實。
事後,希特勒這樣說道:
進兵萊茵蘭之後的48小時是我一生中神經最緊張的時刻,假使法國此時出兵則我們只好夾著尾巴就跑,因為我們的軍事能力是連輕微的抵抗都不夠資格的。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國人本來准備在9月17日向德國發動大規模攻擊以支援波蘭,可是到了那天波蘭已經崩潰,只能放棄這一計劃。為什麼法國不能早點出兵支援波蘭?原因有兩個:一是被落伍的動員制度所限制;二是法軍統帥部堅持使用一戰時的戰術——發動攻勢必須有重炮支持,重炮從倉庫提出後還得先進行維護然後才能使用,把這些程序完成則需要16天的時間,從而貽誤了戰機。
更要命的是,盡管有情報顯示大量的德國裝甲部隊已經集中在阿登防區的對面有六個月之久,但是頑固不化的法國總參謀部的將領們仍然堅持認為這是德國人在虛張聲勢,德國裝甲部隊根本無法穿過地形陡峭、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區前來進攻。可是,德國裝甲部隊恰恰在他們認為不可能進攻的地方,給了法國致命的一擊。
從表面上看,是德國的奇襲造成了法國的失敗,其實,政客的無良,黨派的紛爭,政治的混亂,行政效率的低下,軍事思想的落伍,這些才是導致法國失敗的深層次原因。
也可以說,是法國人自己奠定了讓德國人打敗自己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 ﹝英﹞ 阿諾德·湯因比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回顧與省思》 鈕先鍾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德﹞ 馮·蒂佩爾斯基希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英﹞ 李德·哈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