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國在一戰表現不錯」到了二戰為什麼會不堪一擊
法軍在二戰中的表現雖然還算不上是「不堪一擊」,但至少在二戰初期很糟糕卻也是事實~
個人認為這主要是由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一戰後,法國認為德國是戰敗國,且其受到多國(各種條約的)制裁和限制,很難再較短時間內「東山再起」,所以放鬆了警惕;二是法國也跟其他西方列強一樣,在二戰爆發前,試圖將「禍水東引」(讓德國先去對付蘇聯),所以在戰爭准備上並不充分;三是法國的軍事思想在一戰後一直停滯不前,幾乎沒有什麼發展。而德國卻「痛定思痛」,在戰略、戰術上敢於標新立異,比如將裝甲部隊集中使用、創造出了「閃電戰」等全新的戰法。這些「新玩法」一旦付諸實施,可謂是令法國措手不及、瞠目結舌!~四是法國斥巨資打造的(主要用來防範德國的)「馬奇諾防線」在實戰中形同虛設。德軍繞過「馬線」,直驅法國心腹之地,導致法軍瞬間崩潰!~
㈡ 一戰與二戰的區別
1、性質不同:一戰是由帝國主義爭奪世界的矛盾斗爭而引發的,基本上是帝國主義戰爭;二戰則是法西斯勢力瘋狂侵略擴張引起的,主要是反法西斯正義戰爭。
2、破壞程度不同:一戰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二戰破壞程度更大,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
3、戰爭范圍不同:一戰主要在歐洲戰場上進行線,二戰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涉及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范圍廣大。
(2)二戰時期法國和一戰有什麼不同擴展閱讀:
19世紀末20年代初,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和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斗爭。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夫婦(右圖)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戰爭主要在歐洲戰場上進行。英、法、比等國的軍隊同德軍對抗的西線,俄國軍隊同奧匈帝國、德國軍隊對抗的東線,1918年11月,德國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帝國主義間經濟、政治和發展不平衡,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又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 為擺脫危機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意、日三國,相繼發動了局部侵略戰爭。
1939年9月1日,德國軍隊對波蘭發動了突然進攻,英法再也無路可退,只得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簽訂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㈢ 一戰二戰有什麼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原因:資本(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 原因:經濟危機激化內外矛盾
㈣ 一戰和二戰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嗎,在武器上和在戰爭的原因上面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我不太清楚呢呀也不太知道
首先最本質的區別,一戰和二戰的最終戰略要求就不太相同,一戰爆發的本質是英法老牌帝國主義和德奧新興帝國主義之間爭奪殖民地。所以一戰更看重對土地,對殖民地的爭奪。而並沒有把擊潰對方政府作為最終目的。而二戰不僅僅完全是帝國主義之間的擴張沖突,而且出現了德國日本這樣被大部分國家反對的政府,戰爭必須以推翻這2個國家的政府作為結束。所以戰略上就有很多不同。
所以一戰的戰略仍然較多的局限在對土地,對陣線的爭奪。大部分是大規模修建戰壕碉堡工事,打拉鋸爭奪戰。。而二戰則已經相當立體,不局限於一城一池的得失,有裝甲部隊快速突襲的閃電戰。也有反常規跳到敵人後方的空降作戰和蛙跳作戰。二戰的法國就是因為還守著一戰的老戰術而快速失敗。
軍事武器方面。步槍除了沒有自動武器外,大體沒有本質的區別,大殺器是馬克沁機關槍。坦克才剛剛被發明,沒有起到廣泛的作用。空軍也很次要,基本只是偵查作用。而二戰首先有裝甲機械部隊已經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空軍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說了。海軍方面,一戰的海軍還是標準的戰列艦巨炮時代,日德蘭海戰是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戰列艦之間的海軍炮戰。而二戰的海軍在大西洋戰場主要是潛艇和反潛作戰,在太平洋主要是航母之間的海軍航空兵的對戰,戰列艦時代已經過去了。
而更早的火器戰爭,在我國明朝甚至以前,火器已經廣泛使用。但這還只是單純的武器的更迭,並沒有帶來本質的戰術戰略的變化,所以明朝時期的火器雖然威力也很強大,但本質上來說仍只是代替和發展了弓弩的作用。而歐洲也經過很長時間才開始發展使用槍械的戰術,曾經還出現過現在看起來很奇葩的排槍戰術並且一直沿用到19世紀。
㈤ 一戰和二戰有什麼共同點和不同點啊
一戰與二戰的相同點:都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的結果。都產生了錯綜復雜的各種矛盾,出現了軍事對峙集團。德國都是一個主要的挑動國。
一戰與二戰的不同點:
發動戰爭的手段不同:第一次是德、奧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挑起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國以軍事上的突然襲擊波蘭而開始的。
性質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戰爭的結局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以一個帝國主義軍事集團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德、意、日法西斯的徹底崩潰和全世界人民取得偉大勝利而告結束。
戰爭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三十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捲入了戰爭,它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上損害。
第一次世界大戰產生的重大成果是它嚴重消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摧毀了地處歐洲東部的基督教東正教國家俄羅斯帝國、地處歐洲中部的基督教新教國家德意志帝國、地處歐洲中部和巴爾干西北部的基督教天主教二元制君合國奧匈帝國等歐洲古老的封建帝國。
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帝國主義國家被消弱,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伊斯蘭教封建軍事帝國的奧斯曼帝國也宣告解體。
戰爭後期,地處歐洲東部邊陲的俄國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戰後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
㈥ 一戰和二戰有什麼區別
一戰和二戰的區別:
①二戰規模更大,破壞性更強。一戰歷時四年多,三十多個國家,十五億人口被捲入戰爭,戰場主要在歐洲。二戰歷時六年,世界80%人口被捲入戰爭,戰場遍布歐、非、亞及太平洋島嶼,參戰國也多,武器(如原子彈)的破壞力更強。
②性質不同。一戰是由帝國主義爭奪世界的矛盾斗爭而引發的,基本上是帝國主義戰爭;二戰則是法西斯勢力瘋狂侵略擴張引起的,主要是反法西斯戰爭。
③一戰的導火線是突發事件,二戰則是由局部戰爭到世界大戰,更具有世界性。薩拉熱窩事件不久,一戰全面爆發。二戰則是中國的抗日戰爭、衣索比亞的抗意戰爭等先期爆發,德國突襲波蘭後再全面爆發。
④參戰國成分有很大差別。一戰主要是帝國主義國家及其附屬國參戰;二戰的參加國有帝國主義國家、法西斯國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參戰,而且形成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實現了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聯合作戰。
⑤二戰對帝國主義的打擊更大。二戰打垮了德日意法西斯國家。削弱了除美國以外的其他資本主義國家。
⑥二戰更大地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二戰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殖民體系迅速瓦解;東歐8國、亞洲4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㈦ 一戰和二戰有什麼區別
1、背景不同。
一戰爆發前,世界上只有資本主義體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結成兩大侵略集團不斷製造戰爭危機;巴爾乾地區是雙方爭奪的焦點而成為戰爭的火葯庫。二戰爆發前,除資本主義體系外,還有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2、戰爭的目的和性質不同。
一戰時交戰雙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爭奪市場和原料產地,雙方進行的是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二戰時,法西斯國家不僅要打敗對方,而且要在世界范圍內建立法西斯制度;與之相反,自由資本主義國家和世界人民,進行的是以打敗法西斯、爭奪人類安全、社會進步為目的的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
3、爆發過程不同。
一戰的導火線是突發事件,二戰的起因有:①經濟危機使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②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③法西斯國家不斷挑起局部戰爭,最終爆發世界大戰;④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影響。
戰爭評價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的分贓不平衡的帝國主義戰爭,給全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的災難。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盡管如塞爾維亞是為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它所從事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的性質,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時也帶來了科技上的一大進步,使各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以及軍事等許多方面大大加強,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加快了人權實現的步伐。戰後民族意識的形成、民族觀念的勃發,國際秩序得到重建。
㈧ 一戰和二戰時的法國
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奧匈帝國把這一刺殺事件作為吞並塞爾維亞的好時機。7月4日,奧皇向德皇威廉二世發出一份私人信,政府也隨即發出關於巴爾干政策問題的備忘錄,探詢德國的態度。德國立即作出反映,表示支持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開戰。
在協約國方面,俄法表示支持塞爾維亞,英國則裝出一副「保守中立」的樣子。可是,俄國實戰准備不足,態度猶豫不定。法國為堅決支持俄國參戰,總統普恩加萊和總理維維亞尼於7月20—23日,訪問俄國,進行外交活動,全力推動俄國參戰。可見,法國統治者是積極主戰者,扮演了大戰中的主要角色之一。而德國則是大戰中的另一個主要角色。7月23日晚,奧匈向塞爾維亞提出條件極其苛刻的最後通牒,限定48小時內答復。7月28日,奧匈在德國的支持下,以沒有得到滿意答復為借口,正式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二天,普恩加萊、維維亞尼立即電告俄國,堅決支持俄國採取行動。7月30日,俄國宣布總動員。8月1日下午,德國向俄國宣戰。
法國在鼓勵俄國同德國作戰的同時,一面故作姿態,繼續與德國進行外交談判;一面採取廣泛的緊急動員措施:完成五個邊境軍團的調遣、停止全軍休假,確定重要的保衛目標。為迷惑德國和欺騙國際輿論,總理維維亞尼於7月31日命令第一線的部隊後撤10公里,以避免接觸。這種微妙的後撤手腕,實際上是預謀中的作戰計劃的一部分。
在「七月危機」的嚴重關頭,法國社會黨領袖饒勒斯為反對軍國主義、反對戰爭,奔走呼號,竭盡最後的努力。7月27日,他去布魯塞爾,參加社會黨國際局為拯救和平而召開的大會,會上繼續為爭取世界和平、制止戰爭大聲疾呼。兩天後,返回巴黎參加在瓦格拉姆大廳舉行的和平會議,再次呼籲保衛和平,避免戰爭。31日,《人道報》發表了饒勒斯的最後一篇文章《冷靜是必要的》。可是,饒勒斯為爭取和平、反對戰爭的正義活動,卻遭到了民族主義者的恐懼和仇視。當晚9時40分,他在「新月」餐館用膳時,被兇手維蘭暗殺。饒勒斯被害的消息震動了巴黎全城,憤怒的群眾湧向被害的地方,郊外的工人也紛紛趕到市中心,反戰怒潮達到頂點。可是,好戰的內閣卻進一步煽動民族主義狂熱,加緊戰爭動員。
8月1日,法國總統向全體陸海軍下令總動員。下午4時,一份預告張貼在各地郵局:「特別緊急——通告。全國總動員令。8月2日,星期日開始正式動員。」這一天,所有教堂、修道院都敲響了大鍾,全國進入戰爭狀態。根據總動員令,軍隊加緊集結。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接著參戰國家不斷增多,一場以歐洲為主要戰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㈨ 比較一戰和二戰的異同點
一、相同點:
1、根本原因相同:都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的結果。
2、都產生了錯綜復雜的各種矛盾,出現了軍事對峙基團。
3、都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上的損失。
4、都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推動了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5、戰後都形成了以戰勝國意志為主導的新的國際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國際組織。
二、不同點
1、背景不同
一戰爆發前,世界上只有資本主義體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結成兩大侵略集團不斷製造戰爭危機。
二戰爆發前,除資本主義體系外,還有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2、目的不同
一戰時交戰雙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爭奪市場和原料產地;二戰法西斯國家不僅要打敗對方,而且要在全世界范圍內建立法西斯制度。
3、性質不同
一戰進行的是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二戰是自由資本主義國家和世界人民,進行的是以打敗法西斯、爭奪人類安全、社會進步為目的的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
㈩ 為什麼法國在一戰和二戰期間的表現截然不同呢
這也與他們這個國家本身有關,眾所周知在第一第1次世界大戰里,法國是非常勇猛的,並且他強勢的,要求主要國家賠償了許多東西,可以說是大獲全勝,但是第2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這個國家卻顯得不堪一擊,因此說法國在一戰榜二戰時期表現截然不同。
事實上不管是一戰還是二戰,最苦的還是平民百姓。而且只要發生戰爭,我們的經濟就會倒退,畢竟戰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而且戰爭這么長時間不但消耗人力財力也會消耗時間,而有這些的人力財力以及時間,我們的科技也會進步一大步,而且消耗的財力以及經濟也不知何時才會恢復,這對世界人民都是非常重大的打擊。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