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哪個國家獨霸歐陸,哪個國家均衡政策哪個國家主宰世界
法國獨霸歐陸,英國奉行均衡政策主宰。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當時的列強殖民地互相牽扯下,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這場戰爭被直接稱為世界大戰。由於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歐戰」。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及保加利亞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義大利、美國、塞爾維亞、比利時、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
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亞被塞爾維亞激進青年普林西普刺殺身亡。
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羅斯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亞作戰的巴爾干戰線,奧斯曼土耳其對俄國的高加索戰線,奧斯曼土耳其對英國的美索不達米亞戰線、奧斯曼土耳其對英國、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戰線等等)
其中以西線最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過1,600萬人喪生(約900萬士兵和700萬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約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
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
(1)一戰後法國稱霸歐洲怎麼辦擴展閱讀:
戰爭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三十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捲入了戰爭,它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上損害。
第一次世界大戰產生的重大成果是它嚴重消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摧毀了地處歐洲東部的基督教東正教國家俄羅斯帝國、地處歐洲中部的基督教新教國家德意志帝國、地處歐洲中部和巴爾干西北部的基督教天主教二元制君合國奧匈帝國等歐洲古老的封建帝國,
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帝國主義國家被消弱,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伊斯蘭教封建軍事帝國的奧斯曼帝國也宣告解體。
戰爭後期,地處歐洲東部邊陲的俄羅斯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俄羅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戰後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
② 一戰後歐洲版圖有什麼變化,這一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變化:
1、奧匈帝國不復存在,分裂為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
2、德意志帝國不復存在,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東部大量土地歸波蘭所有;
3、沙皇俄國不復存在,俄國面積縮小,波蘭和芬蘭復國;
4、奧斯曼土耳其不復存在,西部大量土地劃歸希臘。
原因:
1、同盟國戰敗,德奧土三國不同程度上遭到協約國瓜分;
2、俄國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沙俄滅亡,蘇俄陷於內戰,芬蘭和波蘭乘機復國;
3、東歐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
(2)一戰後法國稱霸歐洲怎麼辦擴展閱讀
戰爭背景
三對矛盾
19世紀末20年代初,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和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紛繁復雜,但基本矛盾有三對,即法德矛盾、俄奧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銳。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失去了原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國內各個階層一致要求報仇雪恨,德國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極大擴充軍備。
俄奧矛盾
俄奧矛盾的表現是在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上。多年來,俄羅斯打著大斯拉夫主義的旗號,向巴爾干半島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區進行擴展,地處中歐的政合國奧匈帝國也在向巴爾干半島西北部擴張,又怕在自己統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脫離奧匈帝國的統治而獨立。
英德矛盾
英國從它傳統的外交政策上出發,力求維持歐洲大陸勢力的均衡,既不願意德國過分強大,也不願意看到俄國的勢力在巴爾干半島過於膨脹,隨著在殖民地問題上的沖突的加劇,英德矛盾開始激化,逐漸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第一次世界大戰
③ 拿破崙戰爭後,法國為何丟掉了歐洲老大的地位
第一,法國本來就不是歐洲老大,它和英國誰也打不過誰。歐洲各大國實力都比較均衡。
第二,法國沒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在歐洲的地位依舊很高。
第三,拿破崙雖然戰敗,但是他的失敗並沒有給法國帶來什麼屈辱。同盟國規定法國領土維持1790年的狀態,但即使是推回1790年,依舊也比大革命時期的法國大的多,所以法國還是賺了的。
一般來說「拿破崙戰爭」僅指拿破崙一世時期歐洲戰爭。
法國開始失去霸主地位,主要是從拿破崙三世末期開始的,雖然拿破崙三世早期也頗有戰功,但是他最終兵敗色當,投降普魯士,讓法國損失非常嚴重。
但到此為止法國依舊沒有失去大國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也表現不錯。
美國和歐洲現在瞧不起法國,主要是由於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表現實在丟臉,當德國入侵時,法國政府僅僅抵抗了38天就全面投降。並且還表現出親德的姿態。
因此,同盟國取得反法西斯勝利之後,非常看不起法國,在戰後美國提出的「世界警察」,也就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概念的名單中,僅有美國,蘇聯,中國和英國,完全沒有提出法國入選。
最後,法國憑借外交手段和聯合國為了平衡勢力的妥協,才終於進入常任理事國名單。但已經基本失去了世界上的話語權。
④ 求!!!非常急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1)嚴厲制裁德國和肢解德國。法德之間有普法戰爭的宿仇;一戰後法國防止德國東山再起,企圖稱霸歐洲。
(2)英國反對過分制裁德國的主要原因是不希望法國獨霸歐洲大陸,影響英國利益,同時也認識到過分制裁會引起德國民族復仇情緒,甚至有可能使德國發生社會主義革命或者倒向蘇俄。
(3)美國同樣不希望法國勢力過於膨脹而妨礙美國戰後建立世界霸權。
本題主要考查一戰後英法在處理德國問題上的矛盾和德國領土的變化.在處理德國問題,法國主張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國;英國從傳統的外交政策出發,反對過分削弱德國.
《非戰公約》的簽訂:
1、背景:法國為解決安全保證問題,希望與美國結盟,使法國的安全得到美國的保障。織夢內容管理系統 2、概況:1928年,美、法、英、德、日、意等15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關於廢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條約》,即《非戰公約》,亦稱《百里安—凱洛格公約》。 截止1933年,共有63個國家加入。
3、內容:締約各方斥責用戰爭來解決國際糾紛,廢棄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用和平方法處理可能發生的一切爭端或沖突。
4、影響:
①積極:第一次正式宣布在國家關系中放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從而限制了國家的戰爭權,在國際法上奠定了「侵略戰爭是國際犯罪」的法律基礎,並且在二戰後成為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德、日戰犯的法律依據。
②局限:對廢棄戰爭、維護和平沒有規定明確的責任,沒有涉及裁軍問題,也未制定實施公約的辦法和制裁違約國的措施,未能對制止二戰的發生起到實際作用。
不理解請追問,理解望及時採納!(*^__^*)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及時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⑤ 法國在一戰後的國際地位為什麼逐漸降低了
在工業革命出現之後,世界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和聯系增多,不管是好的交流還是不好的,總之,各個國家都開始崛起,評價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的高低變成他的戰斗能力如何,或者是其經濟實力如何,那麼,為什麼法國在一戰過後的國際地位逐漸降低?
原因三:其他國家的崛起
可以說,在一戰後,各個國家的實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增強,而且,他們侵略中國,也從中方得到了很多的好處,各個實力都在加強,自然也就崛起了一些新的強大的列強國家,他們的崛起與加入,為列強主義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自然呢,法國這個已經開始衰落的國家自然要讓開前面的領導地位,讓更加強的國家去擔任,所以,法國的國際地位會降低。
⑥ 法國在一戰後的國際地位為什麼逐漸降低了
法國的國際地位從拿破崙戰爭後一直在下降,普法戰爭時軍事上已經不敵普魯士了。
所以法國要與俄國結盟防範德國。
這一時期,統一的德國成為歐陸最強大國家。
英見勢頭不太對,大陸均勢不可廢,德國做大要遏止,英法同盟萬萬歲。
所以,曾經的歐陸老大,這個英國首要打擊對象,打了幾百年的老對手,很快成為鐵桿盟友,這是政治需要,弱小的法國根本無力與強大的德國抗衡,英國如果不及時馳援法國,打壓德國,那等德國統一歐陸就治不住了。
德國與法國的實力差距很大,並不是一戰二戰才發生的。
國家軍事實力是國際地位的最重要構成因素,你拳頭不夠大,誰聽你廢話?
以上是主要原因,至於一戰法國損失慘重,這些只是次要因素,因為德國比法國更慘,但德國可以迅速崛起,法國卻不行。一個家底100萬的人和一個家底50萬的人,都損失30萬,意義是不一樣的。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損失數字,而是因為他們的家底不一樣。
說的不客氣點,法國與英國的同盟,法國是依附於英國,國際事物上大方向得看英國臉色行事,自己做不了主。
二戰後更不用說了,沒有英國斡旋,法國哪來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法國已經徹底籠罩在英美的光環下。
這一狀況直到戴高樂上台才發生轉變。
⑦ 法國一戰結束不久就佔領德國領土,為何法國地位還下降了
因為法國在和德國的戰爭中損失掉了很多的男性,國家的經濟也急劇的蕭條。
⑧ 世界第二大戰我一直有一個疑問,一戰之後德國是戰敗國,後面被削弱了。法國是戰勝國,那後面為什麼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打得太苦。
青壯年男子四分之一戰死,三分之一傷殘,經濟遭受重創。
可以說沒有英美的幫助是萬難贏得一戰的勝利的,即使勝利也是慘勝如敗。
在戰爭後期,軍隊接連嘩變,工人不斷罷工革命。整個法國處於革命的邊緣。所以戰後,法國從上到下都充斥著對戰爭殘酷的恐懼,對和平生活的迷戀。所以法國自一戰後整個國家社會都非常地厭戰。這直接導致後來二戰前法國追隨英國對德國實行妥協退讓的綏靖政策,一切以避戰保和為目的。最後在戰爭爆發遭受嚴重挫折時,再也沒有堅持戰斗的勇氣和膽略,迅速投降認輸,苟且地接受被佔領的局面。
對陣地戰的防守作用過於高估,使得法國從此徹底放棄了法軍自拿破崙以來所推崇的進攻就是最好的防禦的重視機動性,富於進攻精神的戰略指導方針。無論是福煦,貝當還是甘末林,魏剛等法軍高層都盲目迷信並極力鼓吹陣地防禦。所以法國在一戰後不惜投入重金大肆建設馬奇諾防線。這也導致了後來法國在德國西線攻勢,特別面對繞過馬其諾防線而從阿登山區迂迴穿插德國裝甲部隊的閃電攻勢下迅速瓦解。
法國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僥幸取勝,但它從此被嚇破了膽,變得意志薄弱,苟且偷安,總結了錯誤的戰爭經驗,這都直接埋下了它後來戰敗的禍根。
德國在一戰結束後受到條約限制,陸軍只能有10W的國防軍,但是刨除裝備因素這些人的素質是絕對的精良,這也是二戰開始後德國能夠迅速以國防軍為骨幹迅速擴軍而不降低戰鬥力的基礎,有點像現在的日本裝備、人員數量都受到限制只能在質量上下功夫。經濟和國民生活是一塌糊塗,丟掉了阿爾薩斯和洛林這個重要的煤鐵產地對其工業是一大打擊,再加上世界性的金融危機以及戰爭賠款,整個國家面臨破產和崩潰,這也給了小鬍子上台的機會,他的國家社會主義的方針對恢復當時的德國經濟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⑨ 第一世界大戰後,法國的國民經濟是如何發展的
法國雖然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但其國民經濟基礎遭到嚴重破壞。據不完全統計,戰時有1.1萬個工業企業、1500座橋梁、26.5萬所住宅和7500所學校被毀掉,特別是被佔領區的工業基礎被摧毀殆盡,共計1340億法朗的商品和財產在戰火中消失了,近150萬人死於這場戰爭,平均每10個法國人中就有1人死在前線。
盡管法國在戰爭中損失慘重,最富有的北方和東北方遭到嚴重破壞,但是它的戰後恢復工作還是卓有成效的。法國依靠德國戰爭賠款和外國技術,投資80億美元修復了礦井,重建了工廠、公共建築物、商店和住宅,修通了鐵路、公路,疏緩了河道,填平了長達數千英里的戰壕,治癒了戰爭遺留下來的創傷,整個恢復工程結束於1924年。
隨後,法國迎來了一個經濟發展時期。1919年法國的工業生產只及1913年水平的57%,1924年已高出1913年9%,1926年猛增至1913年水平的126%,1929是法國經濟發展的頂峰,1930年勢頭有所減慢,但工業生產仍是1913年水平的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