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國王殺了多少人

法國國王殺了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2-11-03 04:16:16

❶ 諾曼征服:2萬多法國人殺死英王,英國淪為殖民地,貴族滅了一半嗎

諾曼征服:2萬多法國人殺死英王,英國淪為殖民地,貴族滅了一半

外族入侵,這是一個在中國會產生很多聯想的詞語。

但是,對於古代的英國人來說,已經是日常節目。

英國四面臨海,常常受到海盜的侵襲。

這次戰爭記載不是很詳細,頗有點春秋的意味。1066年9月,威廉召集諾曼貴族組成聯軍入侵英格蘭。

現英王哈羅德,也就是之前那個伯爵,組織本土貴族抵抗。10月,威廉在黑廷斯打敗了哈羅德,並且斬殺了哈羅。

倫敦稍作掙扎,只能認命開門迎接威廉入住。12月,威廉就搖身一變,成為了英格蘭國王,即威廉一世。

02 好運的威廉威廉是一個私生子,他母親是一個皮革工人的女兒。

一般來講,私生子沒有繼承權。

❷ 阿金庫爾大戰多慘英國人為什麼能砍殺5000多名法國貴族呢

說到法國,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法國打不過就投降的本領。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面對德軍的進攻僅僅就堅持了一個月就亡國了。法國軍隊的實力也是讓人很懷疑的,但法國並非天生懦弱。他們在英法之間的百年戰爭中的表現也非常勇敢。然而,法國的勇氣有時是有勇無謀的。阿金庫爾戰役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阿金庫爾戰爭中,法國被英國打敗,並且犧牲了5000多名貴族。

法國軍隊在阿金庫爾戰役中損失慘重,這是一種恥辱。更不用說法國軍隊的第一和第二大軍在這場戰斗中崩潰了,第三大軍乾脆一鬨而散也是四處逃竄。光是戰死者就難以想像。法國軍隊損失了1.8萬多人,這是歐洲軍事史上前所未有的失敗。

❸ 法國 國王 幾世 何時 復辟 舉起屠刀 殺戮

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六世生於1754年8月23日,太子路易.德.法蘭西的第三子,他出生當年,次兄阿基坦公爵克薩維爾去世;1761年長兄勃艮弟公爵路易去世,他成了太子的第一繼承人;1765年12月20日,他11歲時,父親太子路易去世,他成了王太孫,也就是路易十五的繼承人。16歲時與奧地利女皇瑪利亞.特蕾西亞之女瑪利.安托瓦內特結婚。1774年5月10日下午3:30,路易十五去世,他成了法國歷史上第十六個叫路易的國王。
大家都知道1789年到1793年間發生了什麼,自以為代表自由、平等、人權的暴民們搶走了所有有權人的自由和人權。暴民們只知道平等,一種小人的平等。他們的「生活長期以來一直就過得不好,他們要向生活比他們過得好的人。」「權力對這些人來說對這些人來說是太新鮮了,以致於控制不住自己的喜悅,想盡情地享受它一下。」於是國王和王後成了他們「小人的滿足感」的犧牲品(引的內容皆源於史蒂芬.茨威格《瑪利.安托瓦內特》)。
於是見了血就會有快感的瘋子和虐待狂們走上了歷史舞台,嗜血狂丹東舉起屠刀,三天殺了200名法蘭西人民,不僅殺了人,還虐屍奸屍(那具可憐的女屍是王後的朋友)……
1792年9月22日,國王路易十六成了路易.卡佩,終於1793年1月21日,所有變態狂色情狂嗜血狂虐待狂們同時有了高潮——路易上了斷頭台。
路易十六國王生性駑鈍,缺乏自信,遇事只懂得逃避,所以革命期間他除了自己熱愛的鎖匠活什麼也沒做,即使是他被革命政府逮捕、廢黜王位,他也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和妻兒享受天倫之樂,任何一個頭腦正常的人也不會將他當作暴君,更提不上死刑,他最嚴重只是個平庸的君主。平庸也要判死刑,那地球上豈不要少40億人?
他臨死前說「我寬恕我的敵人,我無辜而死,懇求上帝別讓我的鮮血濺到我的子民身上。」
路易十六的斷頭是查理一世斷頭的後繼,它是十九世紀大革命的前奏。同時,它影響到1917的俄國革命,蘇維埃比他們更殘暴,處死了沙皇一家21口,開啟了二十世紀大屠殺的序幕。
紀念偉大的殉難者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六世。

❹ 法國大革命殺了多數人都是什麼人被殺

法國大革命是人類關於共和制政體的一次嘗試。在大革命中,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黨派相繼執政巴黎,政變頻發。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大革命爆發。隨後,代表大資產階級和自由貴族階級的斐揚派黨政,實行君主立憲政治。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引發法國人民和斐揚派的矛盾。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發動起義,推翻斐揚派,逮捕路易十六,吉倫特派取得政權。9月20日,法軍擊敗外國干涉軍,22日成立共和國,次年1月13日處決路易十六。吉倫特派積極採取了許多消除階級特權措施,並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削弱以羅伯斯皮爾為首的雅各賓派和巴黎無套褲漢。從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的群眾運動高漲,以忿激派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以恐怖手段打擊敵人。吉倫特派卻頒布法令鎮壓運動。1793年初,由於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保皇黨人叛亂,法國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5月31日~6月2日巴黎人民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派專政。 新執政的雅各賓派一方面鎮壓吉倫特派余黨,粉碎外國侵略,另一方面也在巴黎實行恐怖政治,打壓異己,逐漸使自己在巴黎四面楚歌。1794年7月27日,雅各賓中被羅伯斯皮爾鎮壓的右派勢力發動熱月政變,逮捕了羅伯斯庇爾和聖鞠斯特,建立熱月黨人統治,成立督政府,一方面將法國從雅各賓派的恐怖統治中解救出來,另一方面卻沒有能力應對歐洲其他國家的干涉和國內此起彼伏的動亂。在這種情況下,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法國的共和政治,重新建立獨裁統治。
從大革命的簡史中可以看出,大革命從開始到結束,僅為推翻國王就進行了三次起義,隨後又有花月政變,果月政變,葡月政變,牧月起義,芽月起義,熱月政變,霧月政變(未按時間順序),使巴黎隨時都處在恐怖之中。其中,以雅各賓派當政的1793到1794年為法國恐怖統治的
最高潮。在這一年時間里,雅各賓派為了鞏固統治,排除異己,「對持不同政見者進行肉體上的清除」,主要目標指向剛剛被自己推翻的吉倫特派以及貴族殘余勢力,但隨著屠殺的進行,逐漸失控,許多人因懷疑被殺,家族恩怨、個人情感等等紛紛摻雜進來,法庭成為虛設。傳說雅各賓派首領羅伯斯皮爾曾借清除異己知名將其年輕時的情敵送上斷頭台。最後,由於無法忍受這種恐怖統治,雅各賓派右派發動熱月政變,將羅伯斯皮爾等人送上斷頭台,結束了這場屠殺。
如果想了解更多,可閱讀狄更斯的《雙城記》或雨果的《九三年》。

❺ 法國瓦盧瓦王朝的倒數第二代君王查理九世到底怎麼死的

(瓦盧瓦的)瑪格麗特 Marguerite de Valois (1553年5月14日 – 1615年5月27日)法國和納瓦拉的王後,又稱瑪戈王後(la Reine Margot)。瓦盧瓦的瑪格麗特出生在聖-日耳曼-翁-萊伊的皇家城堡里。她的兄弟們稱她為瑪戈。她是法國國王亨利二世和凱瑟琳·德·美第奇的女兒。她有三個兄弟是法國的國王:弗朗索瓦二世,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
她的姐姐,瓦盧瓦的伊麗莎白,是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第三個妻子。盡管瑪格麗特愛著第三代吉斯公爵亨利一世·德·洛林,但是她那有野心的母親是絕不會允許吉斯家族有任何機會控製法國。相反她要求瑪格麗特嫁給腓力二世的兒子唐·卡洛斯,未果。凱瑟琳·德·梅第奇也考慮過把瑪戈嫁給葡萄牙王儲唐·塞巴斯蒂安,也沒有成功。最終瑪格麗特被強迫嫁給了波旁家族的納瓦拉王儲亨利(即後來的法國國王亨利四世)。亨利是新教胡格諾派的領袖。這個婚姻是計劃用家族關系來協調和融合天主教和胡格諾派之間的關系。 盡管亨利的母親納瓦拉女王讓娜·達布雷特反對,很多納瓦拉貴族還是支持這次婚姻。讓娜·達布雷特在婚禮舉行前就去世了。
1572年8月18日瑪格麗特嫁給了亨利。當時亨利的母親已經去世,他繼承王位成為納瓦拉國王。據記載整個儀式的過程中,新郎和新娘始終直視著前方,從未看過對方一眼。當紅衣主教問瑪格麗特是否願意嫁給亨利時,她沒有回答。因此查理九世按住她的頭,強迫她點頭同意。

這段婚姻才過了六天,在聖巴托羅繆之夜,凱瑟琳·德·梅第奇帶動法國的天主教徒對數以千計的胡格諾派教徒進行了屠殺,史稱聖巴托洛繆大屠殺。
在婚典和騷亂後,亨利離開了他的妻子,逃離巴黎,回到納瓦拉。而瑪格麗特則被她的哥哥亨利三世控制,成為了事實上的困在家裡的囚犯。當時還有一個小細節,瑪格麗特的情人之一同時也是在聖巴托洛繆大屠殺中逃過一劫的約瑟夫·博尼法斯·德·拉莫爾,想將瑪格麗特從她的哥哥控制之下救出來,但計劃失敗,自己也被亨利三世處死,後瑪格麗特通過私下買通劊子手得以見到她情人的屍體,並偷偷親自取走了他的頭顱。這一事跡在司湯達的著作《紅與黑》里亦被提起,該作的女主人公之一馬特兒效仿瑪格麗特,在愛人於連受刑之後也偷走他的頭顱。
最終瑪格麗特還是得到允許投奔到丈夫那裡,在以後的三年半,瑪格麗特和她的丈夫在波城過著被非議的生活。他們都有公開的情人,並且經常吵架。在1582年的一場病後,瑪格麗特返回法國王室。但是亨利三世對她的聲譽產生了反感,強迫她離開王室。經過很長的商談,她被允許返回她丈夫的國家。但是她受到冷淡的接待。為了度過難關,她在她的封地Agen發動了一次政變並奪取了政權。在幾個月的防禦後,Agen的市民奮起反抗,並把她關押到Carlat城堡。 在1586年,她被亨利三世關押在奧弗涅的Usson城堡, 在那裡她度過了18年。 在1592年,開始了長達7年的關於解除她和亨利婚約的談判,1599年,談判以保留她王後的稱號結束。而在不久的將來她的前夫會成為法國人最受喜愛的國王之一。

在這些年間,瑪格麗特寫了她的回憶錄。這本回憶錄在她去世後的1658年發表。回憶錄中以故事的形式記述了她的哥哥們和前夫的生活。美麗而堅強的瑪格麗特有很多情人,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約瑟夫·博尼法斯·德·拉莫爾,Jacques de Harlay, Seigneur de Chanvallon和比塞·德·安布魯瓦。
然而後來她的美麗漸漸褪色,她陷入了貧困,債務人上門催討。無奈中,她變賣了所有的珠寶。她和她的前夫,及他的第二任妻子瑪麗·德·美第奇和解,返回到巴黎,成為貧窮的藝術家和贊助人的顧問。她經常幫助宮廷活動計劃和養育亨利四世和瑪麗的子女。成了一個著名的宮廷奶媽。她於1615年5月27日在巴黎逝世,並埋葬在瓦盧瓦的教堂。數千個熱愛她的人哀悼著她的離去,同時也哀悼著瓦盧瓦王朝的消亡。
看了《瑪戈皇後》,才發覺原來那個故事背景就是伊麗莎白時代的法國,而其中有很多歷史與英國有關聯,興趣陡增。尤其對於宗教改革的認識,很有幫助。

瑪戈(全名為瑪格麗特)、查理九世、查理的弟弟安茹公爵亨利(安茹公爵即奧爾良公爵的另一種譯法,乃法國王室繼承人的封號,意義相當於現在英國的威爾士親王。亨利才是他的名字,電影中他是一個留長發、小鬍子的放盪之人,和瑪戈似乎也有一腿)以及小弟阿朗松公爵,均為法王亨利二世和美第奇家族的凱瑟琳(凱瑟琳•德•美第奇)的兒女,均屬於信奉天主教的瓦盧瓦王室。這一時期,法國天主教勢力與新起的新教勢力產生了劇烈沖突,爆發了一系列宗教戰爭。在法國,信奉新教加爾文派的教徒叫做「胡格諾」,意思是「同盟者」。

在這批兄弟姐妹之上,有過一個哥哥,即弗朗索瓦(又譯「弗朗西斯」,就是之前看的瑪麗•斯圖亞特嫁給的那個法國國王)二世。弗朗索瓦二世(1544年1月19日—1560年12月5日),法國國王(1559年—1560年在位),亨利二世與凱瑟琳•德•美第奇之子,生於楓丹白露。弗朗索瓦二世1548年弗朗索瓦4歲時,他的父親亨利二世安排了他與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的婚姻(瑪麗斯圖亞特當時還是幼女,但9個月大時已經成為蘇格蘭女王)。隨後蘇格蘭攝政者瑪麗的母親瑪麗•德•吉斯就把她6歲的女兒送到法國與法國王室一同生活。1558年4月24日,14歲的法國王儲與15歲的蘇格蘭女王舉行了婚禮。這一連姻帶有強烈政治色彩:未來的法國國王同時也將得到蘇格蘭的王冠。

結婚一年後,1559年7月,亨利二世去世(瑪麗傳記里好象說是打獵時摔了,之後就完蛋了),15歲的王儲加冕為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二世(弗朗索瓦一世是他的爺爺,就是那幅著名的畫中所畫的,達芬奇在這位國王的懷中死去)。王太後凱瑟琳•德•美第奇(也是一直與瑪麗•斯圖亞特沖突不斷的女人)擔任攝政。弗朗索瓦體弱多病,由兩位外戚(瑪麗•斯圖亞特的叔叔)掌握實權:一個是吉斯公爵、王國軍隊統帥弗朗索瓦(弗朗索瓦•德•洛林。電影里瑪戈的老情人吉斯公爵則是他兒子,名叫亨利),另一個是其弟、負責內政的洛林紅衣主教查理。吉斯集團得到東北部和中部貴族的支持,以天主教信仰捍衛者的面目出現。

與吉斯集團對立的是那瓦爾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妹夫、波旁家族的安托萬(電影中瑪戈的丈夫亨利的父親)及其弟貢德(又譯「孔代」)親王路易(片中為亨利出謀劃策、被瑪戈稱為性倒錯的那位貢德親王是他的繼任),還有海軍上將、夏蒂隆家族的加斯帕德•科里尼(電影里開頭部分被刺傷,後在聖巴托洛繆之夜被謀殺的老頭子)。他們打著加爾文教的旗幟,稱「胡格諾」集團,主要勢力在南方。新舊教兩派貴族集團爭奪國家最高權力的斗爭愈演愈烈,安托萬公開表示要從吉斯集團的橫暴中拯救國王。

1560年,一直體弱多病的弗朗索瓦二世在奧爾良去世,年僅16歲。死因是耳部感染引起的腦病變。他被葬在聖但尼修道院。弗朗索瓦二世沒有和瑪麗•斯圖亞特生下任何孩子,他的弟弟,當時只有10歲的查理九世繼承了王位,野心勃勃的太後凱瑟琳•德•美第奇攝政。

以上便是影片開始之前的背景。在1572年8月,安托萬之子、那瓦爾新王亨利與瑪戈公主的婚禮舉行之前的近十年內,胡格諾戰爭打了數次,那瓦爾老王安托萬、前代吉斯公爵弗朗索瓦、貢德親王已經先後戰死,科里尼得到查理九世信任,進入宮廷,著手執行聯合英、德新教諸侯和奧蘭治親王威廉以打擊西班牙的外交政策,引起凱瑟琳的不安。凱瑟琳太後與新舊教兩派之間協調,宣布新教有信仰自由,為了進一步穩定局勢,策劃了瑪戈的婚事,將當時18歲的瑪戈公主許配給胡格諾派王室領袖19歲的亨利。這年,查理九世22歲。

聖巴托羅繆之夜慘案:(瑪麗傳記里有幅畫專門表現這一慘案)

1572年8月,那瓦爾的亨利與瑪戈公主的婚禮在巴黎隆重舉行,許多胡格諾顯貴從南方趕來慶賀。凱瑟琳與吉斯集團頭目、弗朗索瓦之子亨利,即電影中瑪戈的情人商定,趁機除掉科里尼。8月22日,科里尼在盧浮宮前被刺傷手臂,胡格諾群情激憤。凱瑟琳說服國王同意,要一舉殺盡除亨利和新貢德親王之外的所有胡格諾首領。8月24日是聖巴托羅繆節,從凌晨鍾聲為信號開始大屠殺,一天之內殺死胡格諾2000多人(電影里的數字是6000,差的多了點,不知該已哪個為准),包括科里尼。住在盧浮宮里的亨利和貢德親王宣布改宗天主教,保全性命。根據國王命令,莫城、奧爾良、盧昂、波爾多等地也開始大屠殺。據估計,全國被殺的雨格諾約2萬人。這次大屠殺之後,法國再次出現分崩離析的局面。胡格諾派公開起義,對抗中央政權。直到1598年4月,亨利四世頒布「南特敕令」,30多年的胡格諾戰爭才結束。

這此後的一系列歷史事件中最為活躍的是三個同名為亨利的人,即法國新舊教內戰(胡格諾戰爭)的最終高潮「三亨利之戰」(1585—1598年)的主角,分別是查理九世之弟亨利•德•瓦盧瓦(現在的安茹公爵,未來的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以及瑪戈的丈夫:那瓦爾的亨利(未來的亨利四世,波旁王室第一位國王)。

查理九世Charles IX

原名:夏爾—馬克西米利安(1550年6月27日—1574年5月30日)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1560年—1574年在位)。亨利二世與凱瑟琳•德•美第奇之子,生於巴黎西郊的聖—日耳曼—翁—萊伊。1550年被封為奧爾良公爵。

1560年兄長弗朗索瓦二世夭折後,當時是奧爾良公爵的查理九世於1561年在蘭斯加冕為法國國王。他完全受自己野心勃勃的母親凱瑟琳•德•美第奇控制。查理九世在位時,法國爆發了宗教戰爭。查理九世站在天主教徒的立場上反對胡格諾派。

1570年胡格諾派取得暫時優勢,隨後查理九世同意與他們和解,並同胡格諾派的政治領袖海軍上將科利尼修好。但是他終於在1572年接受母親的慫恿,允許吉斯公爵亨利策劃了1572年8月24日的聖巴托洛繆之夜大屠殺。查理九世是一個軟弱的國王,他終生都處在母親的陰影之下。他死於Vincennes, Val-de-Marne.
查理九世的弟弟亨利三世繼承了王位。
妻子:奧地利的伊麗莎白,1570年11月26日結婚
子女:瑪麗•伊麗莎白(1572年10月27日—1578年4月9日)
那瓦爾的亨利與瑪戈結婚後博得了查理九世的好感,因而在其被軟禁在盧浮宮期間受到了國王的庇護,這是史實。傳說查理九世是由於一本稀有的書而留血汗而死。電影里,Jean-Hugues Anglade演的相當不錯,而且扮相真像!

亨利三世 Henri III

原名:亨利•亞歷山大(1551年9月19日—1589年8月2日)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1574年—1589年在位)。亨利二世第三子,母為凱瑟琳•德•美第奇。生於楓丹白露。在1560年—1574年,他的封號是奧爾良公爵。1573年獲選為波蘭國王(稱亨里克三世),但他只在波蘭呆了6個月;在1574年其兄查理九世去世後,他就放棄讓他感到不自在的波蘭王位,回國於1574年5月30日即位為法國國王。

亨利三世即位前,曾在1572年的聖巴托洛繆慘案中扮演過主要角色;法國的宗教戰爭在他統治時期達到白熱化狀態。亨利三世一開始採取不偏向任何一方的政策:取消胡格諾派的一些特權,但天主教的神聖聯盟也被解散。然而,1584年亨利三世的弟弟和繼承人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去世,使胡格諾派首領納瓦拉的亨利成為王位繼承人。天主教徒擔心形勢將對他們不利,於是在首領吉斯公爵亨利領導下反對亨利三世,引發所謂三亨利之戰(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納瓦拉的亨利)。1588年5月12日,吉斯公爵進入巴黎,在街上架起街壘,這天史稱街壘日。亨利三世逃往沙特爾。同年12月23日,吉斯公爵與其兄吉斯紅衣主教在一次鴻門宴性質的會晤中被亨利三世的侍從刺殺。

1589年8月,亨利三世與納瓦拉的亨利一同進攻巴黎。589年8月1日早上,雅各賓修道院,亨利三世正在大解。多明我派教士雅克•克勒芒求見,呈上一紙所謂的「重要情報」。坐在便椅上的亨利三世接過密信讀了起來,教士趁機拔刀,刺入他的小腹。次日亨利三世傷重而亡。他是瓦盧瓦王朝最後一個國王。
妻子:路易斯•德•洛林 1575年2月13日結婚,無子女

亨利三世是一個喜歡炫耀的異裝癖,公然著女裝與男寵們在巴黎街頭招搖過市,給法國人民留下了不佳印象(在伊女王電影里就刻意描繪了他在女王的王宮里穿著女裝和男人們調情的片段,當時我只是感嘆法蘭西真是開放啊)。他所寵愛的男友們(法國人稱之為「mignons,小可愛」)在其繼位後得到了很大權勢,他最親密的朋友有聖呂可伯爵、熊貝克、聖梅爾拉斯伯爵等等,關於這一部分內容,大仲馬在和《瑪戈王後》同屬三部曲之一的《蒙梭羅夫人》中也有所描述。亨利三世又是一個極其虔誠的天主教徒,常常以在某些怪誕的宗教場合里赤腳跣足,長袍加身,象牙念珠直垂腰際,彷彿在進行一場公開的懺悔行為。在見證了亨利三世這種非同尋常的虔誠之後,烏吉埃•德布斯貝克(Ougier de Busbecq)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這里居然沒有一樣東西是金的,簡朴得讓人害怕。」 亨利三世曾多次徒步去沙特爾朝聖,向聖母瑪利亞祈禱,希望她能賜給他一個兒子作為繼承人。

電影中瑪戈結婚時,亨利還身為安茹公爵(當時向伊女王求婚時頭銜也是安茹公爵,看來應該還沒有繼承王位,但那時他已是王位繼承人了,那電影里感覺他挺可憐的,身為政治婚姻下的犧牲者,一點都看不出瑪戈皇後里的狡猾)年齡是21歲。雖然片中沒有直接描寫他倒錯的性向,不過在某些場面還是有所暗示的,比如與勸說查理九世展開對胡格諾的屠殺時地行為舉止就相當曖昧,以及成功登基為法王之後與其親信的接吻……

亨利四世 Henri IV
(1553年12月13日—1610年5月14日),也被稱為亨利大帝(Henri le Grand)或納瓦拉的亨利(Henri de Navarre ),法國國王(1589年—1610年在位),納瓦拉國王(稱恩里克三世,1572年起)。法國波旁王朝的創建者。

亨利是旺多姆公爵安托萬•德•波旁的第三子,母為納瓦拉女王讓娜•達布雷特(即胡安娜三世),生於法國—西班牙邊境的波城。他自青年時代起就捲入了法國殘酷的宗教戰爭。作為胡格諾派的領袖他逐漸擁有了很高的聲望。但是聖巴托洛繆慘案之後,他為了保全性命被迫改信天主教,被軟禁在法國宮廷里,接受法王查理九世的庇護。1576年6月,軟禁在盧浮宮的那瓦爾亨利逃離巴黎回到南方,發誓要為科里尼將軍等被害的胡格諾報仇,重新改信新教,很快贏得信任成為胡格諾的領袖。1584年,由於王儲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的死,他成為了法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1589年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後,他即位為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結束了困擾法國多年的宗教戰爭。由於首領亨利公爵死去,長期在法國政壇佔主導地位的吉斯家族再也不能成為和平的阻礙。

亨利四世即位之初,地位並不鞏固。全國僅有5個城市承認他,信仰天主教的巴黎拒絕承認這位新教徒國王。教皇揚言要把這個異端國王開除出教。代表吉斯集團的大將馬延公爵在西班牙支持下圍攻里昂,繼續與他作戰。亨利在英軍支援下,先後在阿爾克(1589年9月)和伊夫里(1590年3月)重創馬延公爵軍隊,但巴黎還是不向他打開城門。1591年,西班牙軍隊進駐巴黎,要立菲利普二世的公主為法國國王。1586年,處於水深火熱的諾曼第農民發動起義。亨利四世審時度勢,決定用和解方法結束戰爭。他認為,為了巴黎是值得做彌撒的。1593年7月25日,他在巴黎郊區的聖德尼斯大教堂舉行放棄新教皈依舊教的宣誓式(第二次了!),在一片「國王萬歲」的歡呼聲中,發誓放棄異端信仰,領了聖體。1594年2月25日,亨利四世在夏爾特加冕。3月22日,巴黎打開城門歡迎亨利四世,當晚西班牙軍撤離,法國各地紛紛歸附。胡格諾戰爭結束。

1598年,亨利四世頒布了南特敕令。法國的經濟在他統治時代發展起來。亨利四世成為一個深受人民的愛戴的君主。1610年,亨利四世被一個據說有弒君狂的人弗朗索瓦•拉瓦萊克刺殺。
第一個妻子:瓦盧瓦的瑪格麗特,1572年結婚
第二個妻子:瑪麗•德•美第奇,1600年結婚
子女:
1.路易十三
2.伊麗莎白(法蘭西的)
3.克里斯廷
4.尼古拉
5.加斯東(奧爾良公爵)
6.亨麗埃塔—瑪麗

吉斯公爵 (第三) 與「三亨利之戰」

亨利一世•德•洛林,第三代吉斯公爵 Henri I de Lorraine le Balafre,3me Duc de Guise (1550年1月31日—1588年12月23日)法國軍人和政治家。「三亨利之戰」的中心人物;吉斯家族最重要的代表。
亨利一世•德•洛林是吉斯公爵弗朗索瓦的長子(應該是瑪麗的表兄弟吧),他完全繼承了父親率領天主教力量反對胡格諾派的事業。他是聖巴托洛繆之夜大屠殺的主要策劃者。1576年起,他成為天主教「神聖聯盟」的領袖。亨利希望,他能在西班牙和羅馬教皇的支持下登上法國王位,於是開始了他與國王亨利三世及那瓦拉的亨利之間的競爭。他在巴黎民眾中逐漸積累起很強的聲望。

亨利三世無子,法國王位第一順位繼承人是阿朗松公爵(現為安茹公爵),第二順位繼承人是那瓦爾的亨利(因為他是王妹瑪戈的丈夫)。王弟阿朗松公爵因奪權失敗,倒向胡格諾。亨利三世派兵攻打,戰火又起。德國巴拉丁伯爵派兵侵入香檳。凱瑟琳出面干預,勸說阿朗松公爵和平解決。1576年5月,亨利三世簽署有利於胡格諾的博利厄和約,又稱「王弟和約」。和約譴責聖巴托羅繆節大屠殺,胡格諾可在巴黎以外的所有城市禮拜,有權據有總共8個要塞。吉斯集團對博利厄敕令十分不滿,1576年6月,吉斯的亨利在西班牙和薩伏依的支持下,成立「天主教聯盟」,這位亨利自稱是加洛林王朝的後裔,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此期間,吉斯集團與胡格諾之間的沖突不斷,胡格諾戰爭進入最後階段(1576—1594年)。

1584年6月,阿朗松公爵病逝(這一家都夠慘的,都很小就夭折了),那瓦爾的亨利成為王位的唯一繼承人。1585年,吉斯公爵亨利在西班牙支持下,重組天主教聯盟,仍要繼承亨利三世王位。同年7月,機靈的亨利三世宣布參加天主教聯盟,並利用聯盟內部的矛盾戲劇性地改變其初衷,改名「王家聯盟」,自任首領。為安撫吉斯的亨利,1586年7月亨利三世簽署那慕爾敕令,廢除那瓦爾亨利的王位繼承權和以前頒布的一切和解性法令,限令雨格諾6個月內改宗天主教,否則離開法國。吉斯的亨利另立「巴黎聯盟」,策劃新的反國王陰謀,於是,瓦洛亞、波旁和吉斯三大家族的三位亨利展開爭奪王位的內戰,史稱「三亨利之戰」。

1587年10月,那瓦爾的亨利,在英國和德國新教諸侯的支持下,大敗亨利三世於庫特拉。1588年5月12日(街壘日),吉斯的亨利煽動巴黎群眾築街壘,包圍盧浮宮反對亨利三世。亨利三世逃離巴黎。吉斯的亨利與亨利三世在布盧瓦進行談判,結果被亨利三世的衛士刺殺。巴黎的吉斯集團策動判亂,立年邁的洛林紅衣主教查理為國王,稱「查理十世」,由著名的干將馬延公爵任王國總監。亨利三世走頭無路,只好聯合那瓦爾的亨利(1589年4月)。那瓦爾的亨利表示他的軍隊聽從國王指揮,共同向巴黎進軍。亨利三世感激涕零,決定將王位繼承權交給這位胡格諾妹夫。這是對吉斯集團和西班牙的沉重打擊,也使那瓦爾亨利的身價倍增。8月1日,亨利三世被狂熱的多明我會修士雅克•克勒芒刺傷,次日死去。三亨利只剩下一個亨利,三亨之戰結束。那瓦爾的亨利登上王座,稱亨利四世(1589—1610年),開始法國歷史上的波旁王朝。1598年4月,亨利四世頒布「永久性」的「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為國教,胡格諾教徒在法國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在擔任公職方面享有同天主教徒同等的權利,5月,西班牙同法國議和。30多年的胡格諾戰爭才正式結束。
影片中,這位野心勃勃的吉斯公爵被設定為瑪戈的老情人,並試圖同瑪戈共度其新婚之夜。而在結婚慶典上吉斯公爵同王弟安茹公爵亨利的摔跤游戲,暗喻未來在這兩人之間將會爆發的大規模沖突。

瑪戈王後:

在亨利二世和凱瑟琳所生的三個女兒當中,瑪戈是最年輕,也是最美麗的一個。在瑪戈18歲那年,她那野心勃勃的母後把她嫁給了波旁家族的表哥—納瓦拉國王亨利。這場看似玩世不恭的政治聯姻的目的是為了拉攏納瓦拉這個夾在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的小國。莫說這對新人壓根就對彼此毫無愛意,就算他們兩情相悅,婚禮後幾天之內,這段情分也將註定被粉碎殆盡。當時,凱瑟琳王太後參與了一起針對新教領導人的暗殺行動。暗殺被定在婚禮之後進行,但是卻功虧一簣。為了慶祝信奉天主教的法國公主和信奉新教的納瓦拉國王的婚禮,大批新教教徒都聚集在巴黎。凱瑟琳王太後害怕自己在該行動中的身份暴露,繼而引發大規模的新教教徒起義,便和兒子查理九世(亨利三世之前執政的法國國王)一起策劃了對新教教徒的秘密屠殺。這起血腥事件最後演變為臭名昭著的聖巴托羅繆慘案,成為了不可多得的「新婚禮物」。雖然瑪戈現在貴為納瓦拉的王後,但她也只是能保護自己的夫婿免遭殺身之禍,而並沒有使他擺脫牢獄之災。這樣一來,兩人之間原本就淡漠的關系更加惡化了。要知道,瑪戈和亨利都是多情之人,只是傾慕的對象並非彼此。婚後,瑪戈王後為了追求心靈和肉體上的滿足,開始了和第一位情人的幽會,這便拉開了一系列悲情羅曼史的序幕。瑪戈的皇親國戚們十分討厭這個名叫約瑟夫•德博尼費斯•德•拉莫勒(Joseph de Boniface de la Molle)的年輕男子。由於被控陰謀反對查理九世,拉莫勒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指甲全部被拔掉,渾身筋骨俱斷。最後在斷頭台上,他仍然不忘向他深愛的瑪戈致敬。據說行刑之後,悲痛欲絕的瑪戈王後命人把德拉莫勒的頭顱從示眾台上偷走,自己把它秘密埋葬了。

德拉莫勒被處決之後,瑪戈又找了幾個情人填補空虛,這些人僥幸躲過了王室的毒手。亨利三世即位以後,瑪戈為了擺脫專斷的王兄和早已疏遠的丈夫移居到法國小城阿讓。當地一位名叫奧比雅克的年輕軍官對美麗的王後一見鍾情。他曾在相思中吶喊:「若不能一親芳澤,還不如讓我上吊算了!」很快,他這兩個願望都實現了。當國王的軍隊橫掃阿讓城的時候,奧比雅克協助瑪戈王後出逃。在某種程度上,他的確成了王後的情人,但是他也為此付出了血的代價。奧比雅克被抓獲以後,亨利三世宣布了凱瑟琳王太後的懿旨,瑪戈的情人「將在於松城堡的庭院里被絞首示眾,瑪戈王後必須到場觀看」。不幸的奧比雅克被當眾倒吊起來,還沒有咽氣就被拖進墳墓里活埋了。

奧地利的唐璜曾為瑪戈寫下這樣的篇章:「她的容貌只有天上的女神才可媲美,要她做人間的公主實在是屈尊。她的神采無法拯救男人,只能把他們引向毀滅之路。她的一顰一笑都會讓我們下地獄的。」這群短命的情人恰如其分地證明了這個論斷。

光陰荏苒,紅顏易老,與瑪戈的絕代風華一同衰落的還有她那暴君輩出的家族。1589年,凱瑟琳王太後去世。同年,亨利三世被刺身亡。瓦盧瓦王室只剩下瑪戈一人。因為法國法律規定王位傳男不傳女,所以王位只能由與瑪戈最近的男性親屬來繼承。這次,恰好輪到與瑪戈貌合神離的丈夫納瓦拉國王,從此他成為亨利四世。由他開始,法國迎來了波旁王朝的統治時期。經過這些年的風風雨雨,瑪戈和丈夫之間反而建立起朋友般的感情。由於他們兩個人沒有子嗣,所以經過協議,瑪戈同意和亨利四世離婚,以便他組織新的家庭。

隨著年齡的增長,瑪戈的身材日漸臃腫,頭上的金色假發也略顯誇張(怎麼和瑪麗這么像,難道絕代美人的下場都是這樣嗎)。對於曾經擁有沉魚落雁之容的瑪戈來說,這是多麼巧妙的諷刺。呼吸著久違的自由空氣,瑪戈的生命力再一次高漲起來,從前只對達官顯貴才開放的卧室,如今也對年輕力壯的無名之輩敞開了。這些人中有銅匠的兒子、羊倌、流浪音樂家,還有木匠的兒子等等。前王後瑪戈精心照料著這群年輕人,給他們封官加爵,甚至還為他們安排了美滿的婚姻。不過有人曾經因為太忠於瑪戈賜給他做妻子的侍女而冷落了自己的恩主,令瑪戈大發雷霆。
查理九世 Charles IX(原名:沙爾勒-馬克西米練 Charles-Maximilien,1550年6月27日—1574年5月30日)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1560年—1574年在位)。亨利二世與凱瑟琳·德·美第奇之子,生於巴黎西郊的聖-日耳曼-昂-萊伊。1550年被封為奧爾良公爵。
1560年兄長弗朗索瓦二世英年早逝後,當時是奧爾良公爵的查理九世於1561年在蘭斯加冕為法國國王。他完全受自己野心勃勃的母親凱瑟琳·德·美第奇控制。
查理九世在位時,法國爆發了宗教戰爭。查理九世站在天主教徒的立場上反對胡格諾派。1570年胡格諾派取得暫時優勢,隨後查理九世同意與他們和解,並同胡格諾派的政治領袖海軍上將科利尼修好。但是他終於在1572年接受母親的慫恿,允許吉斯公爵亨利策劃了1572年8月24日的聖巴托洛繆之夜大屠殺。
查理九世是一個軟弱的國王,他終生都處於母親的陰影之下。他在1574年於萬塞納去世。
查理九世的弟弟亨利三世繼承了王位。
家庭
夫人:奧地利的伊麗莎白,1570年11月26日結婚
子女:瑪麗·伊麗莎白(1572年10月27日—1578年4月9日)

❻ 法國大革命中被殺的皇帝

路易十六
法國國王,路易十五之孫,法蘭西波旁王朝復辟前最後一任國王,也是法國歷史中唯一一個被處死的國王。路易十六制鎖的技術很高,且極富創意。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路易十六被迫組織立憲派擁立資產階級掌握實權。1792年法國被迫對奧地利宣戰。人民迫切要求處死路易十六。國王企圖逃跑,最終被捕。以密謀叛國罪被送上了法庭。最終,國王和他的妻子被推上了斷頭台。

❼ 你知道西遊記中滅法國國王為什麼要殺掉一萬個和尚嗎

據書中所寫,是因為那個國王「前生那世里結下冤讎,今世里無端造罪」這里用到一個詞「無端」,這肯定是很奇怪的,西遊記裡面的任何事情其實都是有前因後果的,國王殺和尚這件事情也一定不是無端就發生了,而且,觀音化作凡人提醒唐僧前面有災難,但是卻不告訴他真正的原因,只說國王是因為前世的事情導致今生這樣的結果,這本身就很迷糊。

滅法國屬於西牛賀洲,因為國王要殺夠一萬個和尚,在之前已經陸陸續續殺掉了九千九百九十六個無名和尚,只需要再殺掉四個有名的和尚,就能夠湊夠了一萬個,讓自己圓滿了。

因此唐僧一行人不得不假扮成客商,而且孫悟空還施法讓王宮里的國王和王後,還有滿朝大臣們都變成了光頭,才終於讓國王回心轉意,並且還在孫悟空的建議之下將國名改成欽法國,這一難才算是結束了。

❽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為什麼最後會被除死

主要原因是叛國

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打破君主立憲制度

雖然保留了君主,但路易十六拒絕簽署《人權宣言》

後法國與奧地利開戰,路易十六與奧地利達成協議

將作戰計劃告訴奧地利,以保住自己的王位

戰後,法國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路易十六東窗事發,於第二年,也就是1793年被處死~~~~

❾ 十字軍一共有幾次東征啊結果分別怎麼樣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6—1099),
是教皇烏爾班二世於1095年11月26日在克萊蒙(法國)召開的高級宗教會議上宣布的。約有10萬人參加了這次東征。1097年,十字軍由君士坦丁堡附近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佔塞爾柱人國都尼凱亞,1098年,又攻佔埃德薩和安條克,建立起最初幾個十字軍國家——埃德薩伯國和安條克公國。1099年7月,十字軍攻佔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國。十字軍在東方建立的其他國家,均附屬於耶路撒冷王國。城鄉居民多次舉行起義反抗奴役者。為控制十字軍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建立了僧侶騎士團: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1149)
是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所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的。1144年塞爾柱突厥人佔領埃德薩,是這次東征的起因。德意志十字軍最先出動,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軍隊擊潰。法國十字軍攻佔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1192),
是因埃及蘇丹撒拉丁軍隊於1187年在太巴列湖附近戰役中擊潰耶路撒冷王國軍隊並佔領耶路撒冷而引起的。這次東征,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獅心王理查一世統率下進行的。腓特烈率軍沿第二次東征路線從陸路穿越拜占庭前進。法、英兩國十字軍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進,途中佔領西西里島。各國十字軍之間矛盾重重,此次東征也沒有達到目的。德意志十字軍(最初約10萬人)穿越整個小亞細亞,沿途傷亡慘重,腓特烈一世在橫渡薩列夫河時溺水死亡,其軍隊亦隨之瓦解。腓力佔領阿卡港後,於1191年率部分十字軍返回法國。理查在敘利亞取得一定戰果,攻佔了塞普勒斯,並建立塞普勒斯王國,1192年又與撒拉丁簽訂和約。據此和約,自推羅至雅法沿海的狹長地帶仍歸耶路撒冷王國所有,阿卡港實際上成為王國的中心。耶路撒冷仍留在穆斯林手中。與的黎波里合並的安條克公國則仍掌握在十字軍手中。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1204)
是教皇英諾森三世策劃的。十字軍原定東征埃及,但後來改變計劃進軍拜占庭帝國,先後攻陷兩座基督教城:達爾馬提亞的扎達爾(1202)和君士坦丁堡(1204)。十字軍在已瓦解的拜占庭帝國的部分領土上建立起幾個國家,其中最大的一個國家是直到1261年才滅亡的拉丁帝國,它領有巴爾干半島許多地區和小亞細亞西北部,以及愛琴海和伊奧尼亞海上的一些島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威尼斯共和國作為義大利最強大的國家壟斷了同東方各國的貿易,並奪取拜占庭許多貿易和軍事要地。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7—1221)
是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六世和匈牙利國王安德拉什二世率領奧匈十字軍聯軍對埃及進行的遠征。十字軍在埃及登陸後,攻佔達米埃塔特要塞,但被迫同埃及簽訂停戰協定並撤離埃及。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8—1229)
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進行。這次東征使基督徒於1229年一度奪回耶路撒冷,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攻佔。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1254)
是法國國王聖路易九世統率下先後對埃及和突尼西亞進行的東征,但遭失敗。
第八次十字軍東征(1270)
是法國國王聖路易九世統率下先後對埃及和突尼西亞進行東征,但遭失敗。

❿ 十字軍有幾次東征 ,詳細

中世紀十字軍東征有8次.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日期: November 27, 1095 — July 15, 1099
地點: Near East (Anatolia, Levant, Israel)
結果: Decisive Christian victory and land control
起因: Military aid of Byzantines against the Turks
Desired Christian control of the Holy Land
(1096年—1099年)共有兩隊。第一隊是由隱修士彼德所率領,此支十字軍是由二萬名貧農組成,稱為「農民十字軍」。出征不久,巳有好幾千人病死於途中。此支軍隊沒有紀律,也做出強迫歸信和殺害猶太人的暴行。軍隊雖到達君士坦丁堡,卻被土耳其人屠殺。另一隊由歐洲貴族組織的十字軍,在西元1097年齊集君士坦丁堡,苦戰數個月,佔領了安提阿等城市。但很快又被土耳其軍包圍。經過了兩年的苦撐,終收復聖城耶路撒冷,大肆劫掠,殺戮7萬人。十字軍隨即建立了四個十字軍國:伊達沙國,安條克公國,的黎波里國和耶路撒冷王國。於公元1144年,回教徒再度攻下伊達沙北部。
原本規定東侵出發的時間是聖母升天日,也就是1096年8月15日,但是在這一年的2月份,就已經有一支隊伍急不可待地踏上了征程,他們的領袖是法國亞眠修道院的隱士彼德。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1147年—1149年),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失敗後,為了響應耶路撒冷拉丁王國的請求,由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發起。從歐洲出發,(由於塞爾柱突厥人於1144年佔領愛德沙,是這次遠征的起因。)出動較早的德意志十字軍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人擊潰。法國十字軍攻佔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故這次遠征未達到任何目的。而回教徒則在埃及蘇丹薩拉丁的領導下獲得統一。西元1187年,在希丁之戰蘇丹薩拉丁所率領的回教徒擊敗了十字軍,重新佔領耶路撒冷。兩年後,十字軍國只剩下三個。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年-1192年)是由英格蘭、神聖羅馬帝國和法國軍隊所組成的聯軍,為搶下被回教敘利亞的「薩拉丁」佔領的耶路撒冷。但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在小亞細亞墜水而死,德軍隨即撤退。英法聯軍經海路到達聖地,再次攻下耶路撒冷。不久之後,英法聯軍的領袖發生糾葛,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因而下令撤回軍隊。由於兵力薄弱,無法有效攻擊而決定撤退。此後,十字軍國與並與埃及、蘇丹、薩拉丁立約,准許朝聖者自由前往聖城。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年—1204年)由教宗英諾森三世發動。目的本是要攻佔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日後行動的基地。十字軍主要由法國和義大利貴族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給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況下,十字軍按威尼斯貴族將領的建議轉去攻打扎拉城(現克羅埃西亞的扎達爾)。並利用拜占庭國內的糾紛轉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搶劫和破壞後血腥屠城三天。大戰過後,威尼斯佔去拜占庭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包括愛琴海,亞得里亞海沿岸許多港口和克里特島)。而十字軍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於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國家,分別是雅典公國和亞該亞公國。
1212年,在教宗和封建主的哄騙下,三萬名兒童組成了一支十字軍(Children's Crusade,也稱童子軍),歷史稱之為兒童十字軍。兒童十字軍在法國馬賽啟程渡海,准備完成大人們未竟的事業。最終,這些孩子不是在風暴中葬身大海,就是被船主給販賣到埃及。在德國,兒童也是受騙參軍。大部份兒童因飢餓和疾病死在途中,其他則流浪乞討。最不幸的幾千個兒童被拐賣。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7年—1221年),是受教宗所支配的最後一次十字軍。1213年4月19日,教宗英諾森三世要求信徒組建一支新十字軍。不過,此教令得不到歐洲的君主們支持。於是,教宗要求教士進行佈道宣傳,將信徒、社會地位較低的貴族和破落的騎士加入十字軍。1215年11月,教宗在拉特蘭大堂主持召開了宗教會議,宣布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為目標的十字軍,通過戰勝埃及的穆斯林王朝進而重新奪取耶路撒冷。
1217年,十字軍先到地中海東岸的十字軍城市阿克開拔。途中,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年邁的皇帝約翰、賽普勒斯的於格一世和安條克公國的王儲博希蒙德四世也加入支持。其間,十字軍按慣例沿途擄掠。在1218年6月,開始包圍達米埃塔。但在幾個月的戰爭中,疾病困擾著十字軍。適逢此時,穆斯林蘇丹阿迪爾死了。1219年11月,達米埃塔失守。十字軍終打開了勝利之門。
1221年,十字軍企圖進攻開羅。戰役中,穆斯林軍隊藉尼羅河水截斷十字軍的路,並包圍十字軍。9月,穆斯林收復達米埃塔。第五次十字軍戰爭終告失敗。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8年-122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為耶路撒冷第二王國取得耶路撒冷、伯利恆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
但此次不是戰爭的直接結果,而是埃及的蘇丹與腓特烈二世締結了十年和約,並把耶路撒冷、伯利恆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相贈。1229年3月18日,腓特烈二世成為耶路撒冷的國王。
到1244年,花剌子模在埃及支持下重新佔領耶路撒冷。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年—1254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發動,遠征埃及。十字軍很快便攻取了達米埃塔,但卻陷入被瘟疫折磨的境況。熬過瘟疫後,十字軍進攻開羅。十字軍被由將領拜巴爾率領的奴隸騎兵(馬穆路克)打敗。結果,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圖瓦伯爵被殺,路易九世在曼蘇拉(Mansura)被俘。
1250年,當時的蘇丹被其馬穆路克軍官推翻,故法國以大筆贖金贖迴路易九世。但直到1254年,路易九世和與他的士兵才能被釋放回國。

第八次十字軍東征(1270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為報1250年兵敗之仇,不聽法蘭西貴族及近臣的勸阻,領導僱傭騎士,進軍突尼西亞。十字軍在突尼西亞登陸不久,全軍染上瘟疫,一路上有大批士兵死亡,路易九世亦染病身亡。路易九世的兒子兼繼承人腓力三世馬上下令撤退。十字軍撤退而告失敗收埸,此後,教宗曾多次號召組織十字軍,都未能實現。十字軍東征前後八次,歷時近200年,原佔領的領土,逐一被穆斯林收復,從北非、小亞細亞,一直到東南歐,都成了穆斯林的勢力范圍。1291年最後據點阿克城(今巴勒斯坦北部)被埃及佔領,耶路撒冷王國滅亡,標志著十字軍東征徹底失敗。另一方面,十字軍東征增進了西方基督教國家的團結,為13世紀以後的文藝復興運動開啟大門。

閱讀全文

與法國國王殺了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