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國總統的選舉
法國總統是法蘭西共和國(第五共和)的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總統任期5年(舊憲法規定的任期為七年),可連選連任一次。
目前法國總統選舉程序依照的是1962年頒布的《法國選舉法》,採取「多數兩輪投票制」,由全民直接投票選舉總統。也就是首先進行第一輪投票,如果無人獲得50%以上絕對多數票,則第一輪中得票最多的兩位候選人進入第二輪投票選舉。第二輪投票將第一輪投票後的第二個星期日舉行。如果前兩位候選人中有中途退出競選的,則由得票次多者替補上來,以保證在第二輪投票中有兩位候選人。
自1962年實行總統普選以來,尚無一人能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得50%以上的選票當選總統,因此歷屆法國總統大選都進行了兩輪選舉。
本屆法國總統選舉於4月22日舉行了首輪選舉,結果人民運動聯盟主席薩科齊和社會黨人羅亞爾得票名列前兩位而進入第二輪投票選舉。
第二輪投票選舉在5月6日進行。結果薩科齊成為法蘭西新一任總統。
CNTV2012年5月7日凌晨消息,據最新消息,法國總統大選5月6日第二輪投票結果已經出爐,社會黨領導人弗朗索瓦-奧朗德以51.9%的支持率當選法國總統,成為近20年來首位社會黨總統,前總統薩科齊成為第11個因歐債危機下台的歐洲領導人。
奧朗德於1954年出生於魯昂,曾就讀於法國高等商學院、巴黎政治學院和國立行政學院,主修經濟和法律。他從政經驗豐富,25歲開始跟隨密特朗,27歲在密特朗成為法國總統後,任總統府經濟顧問,34歲當選國會議員,還曾擔任市長和省議會主席職位。從1997年至2008年,奧朗德擔任法國最大反對黨法國社會黨的第一書記,時間長達11年之久,是社會黨任期最長的第一書記。2011年10月16日,奧朗德贏得黨內初選,成為法國社會黨2012年總統大選候選人。2012年4月22日,奧朗德獲得最高支持率,擊敗其他的八名候選人,同薩科齊一齊勝出,進入第二輪投票選舉 。
② 法國的政治制度的特點和法國的政府為什麼要對議會負責
簡單的說,法國是一種半總統制。
總統地位至高無上,是國家元首兼軍隊統帥,地位在政府和議會之上。總統由選民選出,只對選民負責,在任期內沒有人可以讓他下台(除非他犯了叛國罪),所以在法國總統居於議會和總理之上,議會和政府都拿總統沒辦法;
法國政府不由議會產生,總理由總統任命,和總統一起行使行政權,但議會對政府行使監督智能。總理必須向議會負責,議會有權彈劾總理。
可以看出,這樣的制度設計是為了保證有一個強有力的總統,以穩定政局;同時,議會對政府進行監督,政府對議會負責,以反映和保障民意。否則,政府很容易淪為總統的傀儡或個人權力的工具。
③ 法國共和制的特點
總統由選民選舉產生,既是國家元首,又擁有任免總理、主持內閣會議、頒布法律、統帥武裝部隊等大權;總理是政府首腦,對議會負責;議會可以通過不信任案,或拒絕政府提出的施政綱領而迫使政府向總統提出集體辭職;議會無權彈劾總統,總統向全民負責。由於民選總統與向立法機構負責的總理和內閣共存,所以常常出現議會多數黨(團)支持的總理與屬於另一黨派的總統共治的現象——「左右共治」。在實踐中,半總統制由於實施這一制度的國家的憲法原則、傳統和現實情境以及黨派關系等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出不同的運作模式。
④ 法國總統是由直接選舉產生的嗎
法國總統為國家元首兼安道爾公國國家元首,(法國總理為政府首腦),由年滿18周歲,享有公民和政治權利的選民直接選舉產生,選舉一般要經過兩輪投票,如果候選人首輪投票過半,則可以直接當選為總統(但自第五共和國以來,很少有候選人達到此條件,所以要進行第二輪投票)
第二輪投票由首輪選舉得票率在前兩位的候選人中重新投票選擇,如果此二人在第二輪投票中有人退出競選,則由其他候選人按首輪得票率多少的順序來遞補(而且其得票率要達到5%)。投票大選後一般在10天左右,新任總統在總統府官邸愛舍麗宮宣誓就職。
(總統候選人的參選條件:1.年滿23周歲的法國公民;2.須取得至少500位來自30個不同省或海外領地的僑民或地方官員的簽名,且每個地區的簽名數不能超過1/10;3.參選者須向憲法委員會提交密封的個人財產狀況的報告;4.正式候選人名單由憲法委員會審核並公布)
⑤ 法國政治制度
法國的政治制度其實一直處在變化之中,沒有美國英國那麼穩定。很多東西也都在發展變化之中,比如總統任期原來是7年,最近幾年(好像是2000年)改為5年,原來不限制連任,現在好像也限制2屆了,我們現在總過於強調制度的作用,但其實看法國其實人的作用也是不小的,不然怎麼沒出現長期的准獨裁總統,憲法雖然可以規定,但憲法也可以修改,關鍵還要看掌權者和人民的總體力量對比了,在一個85%是農民的國家,再完備的憲法也可能是廢紙,在一個公民權力充分,社會進步程度高的國家,即便沒有嚴密的成文憲法一樣可以天下大治。現在回答你的問題:
1,法國第五共和國似乎還沒出現彈劾總統的先例,也就是說沒啟動過彈劾程序。但是有因為全民公決不過半而下台的,比如戴高樂。最近似乎有彈劾希拉克的跡象,而且最近幾年法國似乎加強了議會對總統的監督力度-----法國兩院聯席會議討論修改憲法中關於彈劾總統的條款。據報道,憲法修正案得以通過,在總統沒有履行義務致使其職務與責任明顯不相稱時,議會將有權對其進行彈劾。當然彈劾程序非常苛刻,即使彈劾了,裁定估計得送到憲法委員會去。按照法國有關法律規定,必須得到58名議員的簽名,才能將彈劾議案提交到法國國民議會。此後還必須以相同的條件分別在下院(就是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獲得通過。通過後估計是送到憲法委員會,而憲法委員會其實相當於元老院,根據1958年憲法第56條之規定,憲法委員會的成員為九人,任期為九年,不得連任。憲法委員會成員每三年更新三分之一,成員中三名由共和國總統任命,三名由國民議會議長任命,三名由參議院議長任命,各前任共和國總統是憲法委員會當然的終身成員。所以想真正扳倒法國總統,是很難的。
2,總理由總統在議會多數派中任命,也就是說,總統的任命自由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議會多數和總統不是一個陣營的時候,也就是常聽說的「左右共治」。法國《新觀察家》社論曾說,當議會多數派跟總統多數派一致時,總統是「無可爭議的君主」;當這兩者不一致而出現共治時,總統則形同「賦閑的國王」。國務總理由總統任命,憲法雖未規定須由國會同意,目前則由國會行使同意權,總統則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有權解散國會,將法案交付公民投票,行使部分權力時不必總理副署。法國第五共和實施將近三十五年,最近十餘年出現兩次左右共治局面,一九八六年到一九八八年,以及一九九三年迄今。法國總統必須任命國會多數黨派人士出任總理,因此,可能出現總統與總理不同黨派。雖然憲法明定總統與總理的職權,可是實際上有些職權無法完全區分,例如外交與經濟密不可分,無法一分為二。總理所屬政黨如果在國會佔了多數,與總統不同黨派,總統的權力式微,總理權力上升。總統與總理同一黨派,總統的權力則高度集中。所以人民可以選擇不同的多數,不用擔心總統獨裁。法國總統擁有解散國民議會的權力。1958年憲法第12條規定,當總統或政府同國民議會發生沖突時,總統在同總理、議會兩院議長磋商後,有權力解散國民議會,重新進行選舉。但大選後一年之內,不得再解散國民議會。總統的這項權力可以有效地制約議會中的反對派,對付政敵,從而保持政府的穩定。所以議會真的要彈劾總統是要冒著被解散的危險的,但是總統也不能總解散議會,況且總統也不能總當總統,一旦下台,他就沒那麼大權力了,所以為自己考慮總統也不會為避免被彈劾而輕易解散議會的,那樣很可能會下台後身敗名裂被報復得很慘的,做人總得留點後路的。
3,議會制衡政府主要是行使不信任案,如果議會對政府通過不信任案,那麼總理是要辭職的。所以在法國總理比較難做,既要和總統保持比較好的合作關系還要對議會負責,在權力的實際運作中,總理「在煤堆幹活」,出事背黑鍋,總統則居高臨下,誰也動不得。一位前總理這樣比喻過,總理是總統的「保險絲」,總統叫熔化就熔化。這種體制帶有戴高樂將軍的個人色彩,此乃形勢使然。然而,即使戴高樂,他也針對任期過長採取了因應做法,經常就國事舉行全民公決,藉以檢驗權力的「合法性」。他在任11年,除例行選舉外,公決舉行過4次,且每次都將自己的去留做賭注。1969年,他提出的一項行政改革遭公決否決,他當即宣布中止總統職務,請人民另擇賢能。其後的總統雖繼承了7年任期,卻很少搞全民公決,4位總統30多年只搞過3次。這給民眾留下的印象是全民直選的總統不敢再次接受全民的檢驗。
另外談一點總理對總統的制約,法國總統的很多命令都是要總理副署的,否則不能生效。這個和中國古代的宰相副署權一樣,很多人以為中國古代皇帝什麼都說了算,其實是天大的誤會,很多朝代都有不成文的規矩,皇帝的詔書不經過宰相是不能生效的,有的時候即便生效,效力也很低很低,只是到了明朝和清朝,相權才被大幅度削弱,但是文官集團對皇帝的牽制仍然是很大的,有名的比如明萬曆朝的歷史就可以看出。
⑥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總統、內閣、議會三者的關系示意圖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體是議會制與總統制的混合制度,但實際上是議會制,那麼在政治實踐也是這樣的。議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內閣總理掌握行政實權,作為國家元首的總統擁有形式上的巨大權力。
確認一種政體是否是議會制的關鍵是其總理是否是實際意義上的首腦。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從1870年開始,到1940年6月,法國戰敗投降,存在了70年。只要是截取1875年憲法之後的歷史就可以說明問題。
(1)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的法蘭西王國是君主專制政體。
(2)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大資產階級當權,保留了國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
(3)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起義,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中經吉倫特派統治、雅各賓派專政,熱月政變後的督政府的政權,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建立獨裁體制,共和國名存實亡,但名義上仍屬於共和政體。
(4)1804年,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1814、1815年,波旁王朝兩次復辟,恢復了法蘭西王國,與第一帝國一樣,都是君主專制政體。
(5)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復辟的波旁王朝,建立的七月王朝是君主立憲政體。
(6)1848年,二月革命後建立第二共和國。1852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直到1870年9月4日巴黎人民起義推翻第二帝國再建共和國,即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屬於議會共和制政體。
(7)1940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投降,存在了七十年的第三共和國解體,被法西斯德國佔領和維希傀儡政權統治。二戰結束後,法國進入第四、第五共和國時期。權力中心逐漸由議會轉移到總統。這表明法國已逐漸成為一個半總統制共和制的國家。
「1875年初,國民議會僅以一票的多數通過了憲法修正案,確認實行共和制。同年,國民議會又先後通過一系列法律,合稱1875年憲法,又稱第三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法國為議會制共和國。」
⑦ 高中政治選修3
法國政體是半總統制半議會制,總統由選民直接選出,政府總理由總統根據議會決議產生,總統與總理分享行政權力,總統多外交,總理多內政經濟。
法國政體的特點,一是行政雙頭制,二是多黨制。
⑧ 法國總統大選規則是什麼
法國總統大選在西方國家中獨樹一幟,以兩輪多數直接普選為特徵。即第一輪可以有多名候選人,如果投票中有候選人在第一輪就獲得50%以上的選票的話將直接當選,否則得票最多的前兩名將進入第二輪,在兩周後舉行第二輪投票,票多者勝出。兩輪選舉至少有一個政治上的好處,即社會各個階層的代表都能找到一位可以代表他們的總統候選人,而不是像美、英等其他國家只有左右兩大陣營。事實上社會的組成是非常復雜的,遠非左右兩翼就可以概括的。如這次法國出現十名總統候選人,細分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大政治傾向:首先是右翼和極右翼的三個政黨,其中除了薩科齊總統為候選人的執政黨「法蘭西公民運動聯盟」代表著法國傳統右翼選民(即中產階級中、上層和資產階級的利益)外,極右翼的國民陣線總統候選人瑪麗娜·勒龐則代表著部分底層民眾特別是農民的利益;左翼除了代表著中產階級中、下層和部分中小企業主利益的社會黨候選人奧朗德以外,以11.10%的得票率整合了極左翼的「左翼陣線」總統候選人讓——呂克·梅朗松,則代表了幾乎大部分工人階級和部分中產階級下層的利益。在所有候選人中間,梅朗松的政治立場可以說是最鮮明的,是最具「階級斗爭色彩」的。他的兩位「同僚」——「工人斗爭」的阿爾多和「反資本主義革命黨」的普圖,則僅僅是從工人階級中拉到了一批最極端的選民而已。中間派「民主運動」主席弗朗索瓦·巴耶胡則收攏了不滿意薩科齊和奧朗德的所有右、左翼選民中的反叛者,組成了「不左不右」的中間派。他代表的也是中產階級中一部分人的利益。
選民在兩輪選舉中的第一輪是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將選票投給符合自己利益的候選人;而在第二輪投票除了一小部分選民繼續將選票投給自己的支持者以外,近半數的選民則是將自己所反對的候選人淘汰出局。法國的政治力量對比實際上是在第一輪表達出來的。而2012年大選首輪投票結果之所以在法國乃至歐洲引起強烈震動,是因為極右翼的得票率達到了空前的17.90%,這標志著法國未來幾年的政治趨勢動向。
⑨ 各國家的總統與總理
首先,總統內閣制的國家,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應該叫總統制共和制國家,同樣,議會內閣制的國家應該叫議會制共和制,這兩種政體是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兩種基本政治體制,還有一種是君主立憲制,像英國,日本
總統制共和制國家,總統是政府首腦;總理協助處理國內政務
議會制共和制國家,總理是政府首腦;總統是虛職,沒有實權,只代表國家行使某些禮儀性的權力;
法國是總統制共和制國家,薩科齊總統擁有實權
議會制共和制與總統制共和制的區別
第一,政府的組織方式不同。在議會制共和制下,政府(內閣)一般由議會中(兩院制議會中,一般指眾議院)佔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來組織;在總統制共和制下,政府成員由當選的總統任命並領導。
第二,議會的職權不同。議會制共和制下的議會不僅具有立法、監督政府和決定財政預算等權力,還具有組織政府的權力;總統制共和制下的議會僅具有一般議會所擁有的立法、監督政府和決定財政預算等權力,而沒有組織政府的權力。
第三,政府與議會的關系不同。在議會制共和制下,政府對議會負責。如果議會對政府的政策不滿而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時,政府就得辭職,或者呈請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選舉。在總統制共和制下,總統領導下的政府只對選民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作為立法機關的議會,其議員不得兼任行政官員,而作為行政機關的政府官員也不能兼任議員(議會制共和制下的政府成員卻同時也是議員)。總統行使權力時對議會不負政策上的責任,議會不能因政策問題對總統和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以迫使其辭職,但在總統有違憲行為時,可以對總統提出彈劾。總統應向議會報告工作,且無權解散議會,但是對議會通過的法律可以行使否決權。
第四,國家元首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議會制共和制下,作為國家元首的總統,只擁有虛位沒有實權;而在總統制共和制下,總統既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掌握行政實權。
第五,執政黨的產生方式不同。議會制共和制下的執政黨一般是指在議會大選中獲性的那個政黨或政黨聯盟;而總統制共和制下的執政黨則是指在總統大選中獲勝的那個政黨或政黨聯盟。
第六,國家元首的產生方式不同。在議會制共和制下,作為國家元首的總統,大部分國家由議會選舉產生,只有少數國家由選民直接或間接選舉產生;而在總統制共和制下,總統一般由全民直接或間接選舉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