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非講法語的國家白人所佔比例是多少
有白人也是法裔 那些國家基本上都是黑人~~~
B. 法屬西非(法語:Afrique occidentale française,簡稱AO
法屬西非 - 簡介
法屬西非( 法語 :Afrique occidentale française,簡稱 AOF)指的是法國在 西非的一大片殖民地,面積達4,689,000平方公里。包括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尼日、法屬蘇丹(今馬里)、法屬幾內亞(今幾內亞)、象牙海岸、上沃爾特(今布吉納法索)和達荷美(今貝南)。成立於1895年。當時的成員包括了塞內加爾、法屬蘇丹、法屬幾內亞和象牙海岸。1958年解體。
法屬西非 - 行政管理
法屬西非的 總督自1895年起駐 聖路易(法語: Saint-Louis),1902年遷往 達喀爾(法語:Dakar)。總督直接向巴黎政府負責。法屬西非的各殖民地,比如塞內加爾、達荷美等,各有一位副總督,管轄本地區。副總督直接對總督負責。總督與巴黎政府的「殖民地部」共同負責確定副總督人選,報經法國議會核准,即可上任。
自1946年開始,殖民政府在達喀爾成立「法屬西非大委員會」,作為總督的 咨詢機構。每個下屬殖民地各選兩位代表作為大委員會的成員,通常也就是該殖民地的副總督和一位非洲人。除了塞內加爾早期的四個 公社(指聖路易、達喀爾、戈雷、呂菲斯克四個城鎮。此四鎮位於 塞內加爾河口地區,是法國在西非最早的殖民地。法國居民很多,當地非洲居民得以享受法國國民的同等權利。1848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給予四鎮居民完全的法國公民權。1916年的一項法令規定,四市鎮為宗主國的一部分,實行法國市政法律,全體居民及其後裔為法國公民,各鎮可派一名代表進入法國 下議院),整個法屬西非的非洲居民沒有與法國居民等同的 選舉權等權利。
在法屬西非各地殖民地的管理上,最主要的是設置名為「治理圈」(Cercle)的 行政機構。治理圈由一位法國人任長官,下轄若干更小的行政區,這樣的小行政區只管轄若干村莊,由法國人任命非洲酋長管理。治理圈的長官直接對各單獨殖民地的副總督負責,小行政區的非洲 酋長對治理圈的法國長官負責。
法屬西非 - 統治方式
法國對西非的治理總體上屬於直接統治,法國人為最高行政長官,具有絕對權力。地方酋長不過是法國人殖民統治的工具,沒有任何實權。
法國在征服西非的過程中遇到由傳統首領(國王、酋長等)組織和領導的西非人民的英勇抵抗。即使在鎮壓這些抵抗後,法國殖民者仍 心有餘悸。為此,法國人決定消滅可能成為反法領導力量的非洲國家和部落組織,重新劃分行政區域,廢除傳統首領的權力,委派各級官員,推行宗主國法令,直接統治 土著居民。即使那些充當殖民走卒的地方酋長也往往不是原來的傳統酋長,而是由法國人重新委任的非洲「忠誠者」(其中許多人並非出身部落上層,而是曾在法國殖民軍隊服役的「立功者」)。
法國人最終希望將這片土地從文化上、政治上完全融入法國之中。在這種體制中,法國人很少利用非洲本土的實權階層,而主要依靠自己的新體制維護統治。為在西非推行「同化政策」,1912年法國當局制定「入籍法」,規定凡出生在法屬西非,「能效忠法國或任公職10年以上、能閱讀或書寫法文、擁有生活資料、具備良好品質」者可獲得法國公民權。顯然在非洲居民中只有極少數知識分子和土著上層符合這些條件,能成為「法國公民」,而絕大多數非洲人則淪為沒有公民權的「法國臣民」。法國難以償付全面同化非洲人的巨大代價,只能想辦法直接控制非洲居民。
英國人的做法恰好相反:他們不像法國那樣創立新統治制度,而是最大可能地利用非洲當地權力體系實現殖民統治。相對於英國的統治方式,法國人顯得比較 暴力,經常運用強迫勞動和監禁等手段維持統治,掘取利益。法國也不似英國那樣,利用部分殖民地收益回哺非洲人,培養當地的 中產階級(英國殖民當局確定各地應納的年度直接稅額,由土著官員徵收。土著政權留取大部分稅額以支付土著官員薪水和公共建設事業費用,其餘上交英國殖民當局),法國人將收益全部據為己有。
法屬西非 - 統治意義
積極意義
在法國殖民當局的統治下,西非日漸呈現出另一個嶄新的社會環境。社會秩序好轉,政權組織比以前更為強大,部落間建立了友好關系; 奴隸製取締後,自由市場經濟開始出現,人們可以自由遷移;交通通訊條件大為改善,鐵路和電報線路都在西非出現。
殖民地經濟的發展、交通運輸網的建設,促使了一批近代城市在礦區、貿易中心、鐵路與公路沿線以及沿海港口興起與發展。
這些都更加促進了個人和商品的自由流動,有利於提高了西非的 生產力,促進了西非內部的資源流動和文化交流,開啟了西非社會由傳統經濟向殖民地經濟轉換發展的局面。
局限性
法國殖民當局運用經濟手段和強制性行政手段,逐步建立了以不等價交換為基礎的商業掠奪體系,把西非社會傳統的經濟結構改變為適合歐洲壟斷資本掠奪所需要的殖民地經濟結構,使西非逐漸成為歐洲資本主義宗主國的農業原料附庸和商品傾銷市場。
到20世紀初,西非各地已初步形成以生產、出口單一 經濟作物為特徵、加工工業極不 發達的畸形的殖民地經濟結構的雛形。歐洲壟斷資本家在西非低價收購當地生產的經濟作物,高價出售西非所需要的糧食、布匹等日用品,通過賤買貴賣的「剪刀差」攫取超額利潤。
法屬西非 - 歷史沿革
法國殖民者進入西部非洲後,在與其他殖民國家爭奪當中取得了大量的領土,這些地區一開始或者成為 塞內加爾殖民地的一部分或者是各別的獨立實體,由軍方進行統治,被稱為「軍管領土」(Military Territories)。
在遭受法國殖民侵略的西非土地上,有圖庫勒爾、瓦蘇魯、達荷美等這樣一些統一的強大王國;而另一些地區則散布著許多原始的氏族部落、部落聯盟,以及小酋長國、小王國。對前者,法國殖民者以絕對優勢的武力予以侵佔;對後者,則時常使用結盟、締約等等欺騙手段,把它們劃為自己的勢力范圍,再予以佔領。1890年代後期,法國政府開始直接統治這些新得領土,並將加彭以西的領土轉由在塞內加爾的單一總督所管轄,直接對法國的海外事務部負責。第一位塞內加爾總督Jean-Baptiste Chaudié在1895年六月16日被任命,而這片領土在1904年正式被命名為「法屬西非」(AOF)。法國把已佔領的塞內加爾、法屬蘇丹、法屬幾內亞、象牙海岸合並為法屬西非聯邦。達荷美、尼日、上沃爾特分別在1904、1908 和1910年並入法屬西非殖民地,1912年淪為法國殖民地的茅利塔尼亞也於1920年並入法屬西非。 加彭等地在稍後則成為 法屬赤道非洲(AEF)的一部分。
法國第四共和國政府在二戰後逐漸開放其殖民地的政治權利。1946年「拉明蓋依法」(loi Lamine Guèye)賦與非洲殖民地本地人有限的公民權。1956年的「框架法」(Loi Cadre)建立了僅有咨議權的普選議會。法蘭西殖民帝國被轉換為「法蘭西聯盟」(英語: French Union),1958年的第五共和憲法則再次將之轉換為「法蘭西共同體」(英語; French Community 法語: Communauté française ),每一個殖民地都被轉換成保護國(Protectorate),擁有具咨議權的國民會議(National Assembly);被法國任命的總督改稱為「高級專員」(High Commissioner),是保護國的國家元首。國民議會則有權指名一名非洲人為對國家元首有建議權的政府首長。
1958年的公民投票批准了法蘭西聯盟,但幾內亞的公投以壓倒性的比數決定幾內亞獨立。1960年,由於法國在法越戰爭的失利以及阿爾及利亞的緊張局勢,法國憲法的修正同意殖民單方面地更改他們的憲法,於是西非的許多新國家便誕生了。
wang cian xiex
C. 法國人種的比例各佔多少!
法國其實混血很嚴重的,尤其是法國和阿爾及利亞混血,但大多數是白人(九成多),黃人和黑人很少,且基本是移民。法國隊之所以黑人多,因為很多人都不是土生土長的法國人,是移民!如下:
布姆松 BOUMSONG Jean-Alain (喀麥隆出生。喀麥隆過去為法國的殖民地)
阿比達爾 ABIDAL Eric (馬提尼克後裔,馬提尼克為法國在西印度群島的殖民地)
加拉 GALLAS William (瓜德羅普島後裔,瓜德羅普島為法國在西印度群島的殖民地)
希爾維斯特 SILVESTRE Mikael (瓜德羅普島後裔,瓜德羅普島為法國在西印度群島的殖民地)
圖拉姆 THURAM Lilan (瓜德羅普島出生)
齊姆邦達 CHIMBONDA Pascal (瓜德羅普島出生)
維埃拉 VIEIRA Patrick (塞內加爾生,後加入法國籍,塞內加爾過去為法國在西非的殖民地)
馬克萊萊 MAKELELE Claude (剛果共和國生。剛果為法國在中非的殖民地)
馬盧達 MALOUDA, Florent (法屬瓜亞那出生。法屬瓜亞那為法國在拉美的殖民地)
多拉索 DHORASOO Vikash (模里西斯裔。模里西斯為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
齊達內 ZIDANE Zinedine (阿爾及利亞裔,屬北非阿拉伯後裔。阿爾及利亞為法國的北非殖民地)
迪亞拉 DIARRA Alou (馬里後裔。馬里為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
戈武 GOVOU Sidney (貝南後裔。貝南為法國在西非的殖民地)
維爾托德 WILTORD Sylvain (瓜德羅普島後裔,瓜德羅普島為法國在西印度群島的殖民地)
薩哈 SAHA Louis (瓜德羅普島後裔,瓜德羅普島為法國在西印度群島的殖民地)
亨利 HENRY Thierry (馬提尼克後裔,馬提尼克為法國在西印度群島的殖民地)
本澤馬 Benzema(阿爾及利亞裔,屬北非阿拉伯後裔。阿爾及利亞為法國的北非殖民地)
黑人的體能顯然比白人高出一截,選運動員當然首選黑人
D. 法屬西非的簡介
法屬西非的總督自1895年起駐聖路易(法語:Saint-Louis),1902年遷往達喀爾(法語:Dakar)。總督直接向巴黎政府負責。法屬西非的各殖民地,比如塞內加爾、達荷美等,各有一位副總督,管轄本地區。副總督直接對總督負責。總督與巴黎政府的「殖民地部」共同負責確定副總督人選,報經法國議會核准,即可上任。
自1946年開始,殖民政府在達喀爾成立「法屬西非大委員會」,作為總督的咨詢機構。每個下屬殖民地各選兩位代表作為大委員會的成員,通常也就是該殖民地的副總督和一位非洲人。除了塞內加爾早期的四個公社(指聖路易、達喀爾、戈雷、呂菲斯克四個城鎮。此四鎮位於塞內加爾河口地區,是法國在西非最早的殖民地。法國居民很多,當地非洲居民得以享受法國國民的同等權利。1848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給予四鎮居民完全的法國公民權。1916年的一項法令規定,四市鎮為宗主國的一部分,實行法國市政法律,全體居民及其後裔為法國公民,各鎮可派一名代表進入法國下議院),整個法屬西非的非洲居民沒有與法國居民等同的選舉權等權利。
在法屬西非各地殖民地的管理上,最主要的是設置名為「治理圈」(Cercle)的行政機構。治理圈由一位法國人任長官,下轄若干更小的行政區,這樣的小行政區只管轄若干村莊,由法國人任命非洲酋長管理。治理圈的長官直接對各單獨殖民地的副總督負責,小行政區的非洲酋長對治理圈的法國長官負責。
E. 法國的影響力在非洲最大,法國是如何做到的
在殖民地時期非洲是法國的殖民地,法國對其前殖民地在政治、文化、教育、媒體、工業、金融方面慢慢滲透。法國的大部分企業在非洲都是領頭羊的地位,非洲幾乎百分之六十都是法國企業。文化影響力方面,西方文化從語言到衣著到食物到文化,幾乎全盤影響著非洲,『軟刀子殺人』最無形。
法國也通過與法語非洲國家的防務條約獲得貿易特權,例如規定締約的非洲國家只能采購法國的武器,並只能將其礦產品、原材料等產品出售給法國等,來促進兩國的軍事,經濟交流。在法國分別於1994年和1996年發表的《國防白皮書》和《1997—2002年軍事規劃法》中,職業化軍隊建設、重構國防手段及發展新一代裝備成為重點內容。
F. 法國黑人比例是多少
截止到2019年,法國黑人佔比達7.5%。
法國曾經是西方的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曾經在很多地方都擁有他們的殖民地,其中非洲地區就有不少。而如今,隨著世界的趨勢越來越趨向於和平,這些地方早就各自獨立了。但在他們國家內,卻生活了很多來自於各個地區的黑人,他們大都是從那些殖民地裡面抓來的人們的後代。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和本地的人都融合起來了,也都成為了正宗的法國人,所以如今「浪漫」的法國已變成「黑化」的法國。
而且隨著這些生活在他們國家的黑人的數量的增多,人數更是已早已突破了五百萬,約佔到了他們國家總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五。而且根據統計,在他們國家的首都,也就是那個很著名的城市巴黎裡面,這一代的新生兒中,黑人的後代更是佔到60%。
(6)西非有多少法國人擴展閱讀
法國與非洲淵源
17世紀,法國第一個開始在非洲的殖民。經過拿破崙戰爭、普法戰爭等一系列與歐洲列強的直接較量後,法國黯然發現自己已經不是歐洲大陸霸主,南非、印度、新加坡這些世界最關鍵的交通要地、富饒寶地也被英國搶了去。
法國就以非洲大陸為主要舞台,圈定自己的殖民勢力。
英國人沿著非洲大陸輪廓繞圈,法國人的軍隊就深入到非洲大陸的腹地,構建法國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法國是第一個對非洲進行殖民侵略的國家,殖民全盛時期,法國一共控制了非洲總面積的35.9%,西非和北非的大部分非洲國家都是法國的實力范圍,法國在非洲的地盤居列強之首。
時至今日,漫步在非洲法語國家的街頭,仍能感受到法國對西非國家強大的影響力。
G. 法國的 人口多少面積那民族風情那
截至2008年1月1日,法國人口估計為6380萬,其中本土人口6190萬,海外人口190萬
國土面積:543965平方公里
法國民俗風情
交際習俗
注重服飾的華麗和式樣的更新。婦女視化妝和美容為生活之必需。時間觀念強,工作計劃性強,奉行「女士第一」的原則。習慣行握手禮,有一定社會身份的人施吻手禮。少女常施屈膝禮。男女之間,女子之間及男子之間,還有親吻面頰的習慣。社交中不願他人過問個人私事。反感向婦女贈送香水及初次見面就送禮。
信仰禁忌
大多信仰天主教。忌「13」和「星期五」。忌黃色和墨綠色。忌孔雀和仙鶴。視菊花、杜鵑花與核桃等為不祥之物。喜愛藝術和娛樂活動。
飲食特點
法國人會吃,也講究吃。法國菜風靡世界。法國人喜歡吃蝸牛和青蛙腿,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喜歡喝酒。法國菜的特點是鮮嫩。法國人也非常喜歡中國菜。
服飾
法國時裝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選料豐富、優異,設計大膽,製作技術高超,使法國時裝一直引導世界時裝潮流。在巴黎有2000家時裝店,老闆們的口號是:「時裝不賣第二件」。而在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兩個婦女穿著一模一樣的服裝。目前高級時裝最有名的有:「吉萊熱」、「巴朗夏卡」、「吉旺熙」、「夏奈爾」、「狄奧爾」、「卡丹」和聖洛朗」。近年來,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巴黎女郎的裙子,其式樣之多。款式之新,在別國很難見到。法國人是把收入的最小部分用於穿著的歐洲國家,法國人一般很注意服裝方面的鑒賞力,也接受比較便宜的而不十分講究的仿製品。
小動物
當今法國家庭,對小動物恩寵倍加,不惜耗費巨金收買哺養。有一半以上家庭飼養各種小動物,總頭數在3000萬只以上。1/3的家庭養狗,狗的數量已近4萬條。各種狗醫院、狗服裝店屢見不鮮。動物不僅給法國人帶來了樂趣,也造成一定災難。法國每年發生狗傷人的事件50多萬起。
禮儀
法國是一個講文明禮貌的國家。對婦女謙恭禮貌是法國人引以自豪的傳統。法國人見面打招呼,最常見的方式莫過於握手。不過握手時一是握時間不應過長,二是沒有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勁晃動。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長者向年幼者先伸手。上級向下級先伸手。
吻
法國是第一個公認以吻表示感情的國家。法國人的吻有嚴格的界限:他們在見到久別重逢的親友、同事時,是貼貼臉或頰,長輩對小輩則是親額頭,只有在愛人和情侶之間,才親嘴或接吻。
婚俗
結婚前先訂婚,儀式簡單,一般由女方的家長宴請男方的家長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時邀請其他親戚、甚至一兩名好友出席。婚禮也已逐漸簡化,但仍不失為最隆重的家庭節日,帶有庄嚴神聖的色彩。婚禮由市長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習慣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時至下午5時之間。婚後大宴賓客。法國農村有的地方在婚前要簽訂財產婚約並辦理公證。婚約中要寫明未婚夫婦的全部財產、未婚妻的嫁妝和未婚夫的產業。婚齡紀念在民間已成為一種喜慶的風俗。女子守寡300天後,或宣布與丈夫分居300天後可以再嫁,男子則無時間上的限制。
聖靈節
每年11月1日聖靈節,相當於中國的清明節。法國人習慣上在這一天去墓地祭奠,緬懷為國捐軀的先烈。
聖喀德琳娜節 巴黎「大齡女青年」的節日。每年11月25日這一天,年滿25 歲而尚未婚配的姑娘們到喀德琳娜塑像前獻一束鮮花,再到大時裝店跳舞,飲酒狂歡,最後選出一位最美的姑娘作為節日的王後。
用餐習慣
法國人把烹調看成是一門藝術,法國菜也確實風糜全球。在法國一日三餐通常是這樣安排的。早餐:麵包、咖啡、熱巧克力; 午餐:午餐是法國人最重要的一餐,一般在下午一點左右, 晚餐則在九點以後。
法國人社交的正餐一般要持續兩小時以上,開始先是開胃菜,然後是魚或義大利面條,再才是主菜,主菜還附帶許多生菜、沙拉、乳酪,水果,有時還有甜點心,餐後咖啡也必不可少
H. 二戰法國投降後,其在海外的殖民地命運如何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二戰時期法國的表現的話,那麼我認為,用“瞠目結舌”無疑十分合適。一直以來,作為歐洲乃至世界上毋庸置疑的大國之一,法國在國際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靠著先發制人以及數百年的積累,到二戰前夕,法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殖民大國,法國擁有的殖民地高達1200多萬平方公里。當時全世界范圍內,各大洲幾乎都有法國的殖民地。除了英國,甚至將法國稱之為日不落帝國,也並沒有什麼不妥。
自由法國領導人戴高樂
例如,1940年8月到11月之間,法國位於非洲的大面積殖民地,如查德、剛果、喀麥隆、烏班吉、加彭等地相繼加入自由法國。而在此之前,英國占據的法國殖民地,例如敘利亞、黎巴嫩、北非等地,也被歸入了戴高樂的領導之下。
因此,二戰時期法國投降之後,法國的殖民地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在包括自由法國在內的盟國手中,這部分殖民地也是面積最大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則被軸心國,也就是德國和日本占據。
第2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後,躺贏的法國不但獲取了5大常任理事國的職位,同時,幾乎沒有什麼人員損失的法國,又野心勃勃的試圖恢復它位於海外的龐大殖民地。不過,隨著風起雲涌的民族獨立運動,法國的殖民地大國野心也被雨打風吹去,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絕大部分法國殖民地都已經宣布獨立,法國再次縮回了歐洲本土。
I. 非洲最大殖民者是誰,英國還是葡萄牙
非洲被殖民的時間大致開始於16世紀。早期以西班牙、葡萄牙為主,採取的方式主要是佔領海岸的據點,掠奪資源和進行奴隸貿易。這段時間安哥拉、莫三比克被葡萄牙殖民,摩洛哥北岸、西撒哈拉等地被西班牙殖民,南非被荷蘭殖民。之後300年間,西方殖民者將注意力集中在美洲和亞洲、大洋洲,非洲局勢相對平穩,這期間發生的大事主要有法國在18世紀末在埃及的軍事行動、法國在19世紀上半葉對阿爾及利亞的滲透、英國在南非逐漸取代了荷蘭,早期荷蘭殖民者後裔則退到南非內陸地區,建立了兩個國家、英國在埃及也開始了殖民行為。到了19世紀後半期,隨著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科技的進步、和世界其他地方被瓜分完畢,帝國主義國家把目標移向非洲。在19世紀80年代的柏林會議上,各國基本確定了各自的殖民目標,這次會議之後,各國展開了對非洲的瓜分。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向內陸縱深發展,法國佔領了西非、北非的廣大地區和吉布地、馬達加斯加島;英國的勢力范圍主要在東非和南非,埃及和蘇丹名義上不屬於英國,但實際上權力在英國掌控之中。衣索比亞以南,包括肯亞、尚比亞、辛巴威、波札那、烏干達等國、西非的奈及利亞、甘比亞等國也都被英國佔領;後期的國家如德國、比利時等,也取得了一些地區,納米比亞、坦尚尼亞、喀麥隆、多哥被德國佔領;民主剛果被比利時佔領;厄利垂亞、利比亞、索馬里被義大利佔領;西葡殖民者也擴大了各自的殖民地。這個時期,各帝國主義國家將非洲作為原料產地,並推銷製成品。美國勢力滲入賴比瑞亞。隨著非洲基本被瓜分完畢,各國之間不斷爆發摩擦。典型的有20世紀初的兩次摩洛哥危機和英布戰爭,兩次摩洛哥危機之後,摩洛哥被法國佔領,作為補償,法國將剛果的一部分劃給德佔喀麥隆;經過英布戰爭,早期荷蘭殖民者後裔建立的兩個小國被並入南非自治領,這次戰爭也是標志著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戰爭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喀麥隆被劃入法國的地盤;納米比亞被劃入南非;其餘的德屬殖民地被劃入英國地盤;埃及獲得獨立地位,但實質上仍然是英國的殖民地;1936年衣索比亞被義大利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陸續獨立。大致就是這樣,細節可能有出入
J. 法國的影響力在非洲最大,法國是如何做到的
非洲國家大多效仿或沿襲法國的政治制度,甚至把法語作為主流語言,這要從建立非洲的法蘭西帝國開始說起了
16世紀,由於西班牙殖民者在中南美洲一帶的壟斷,以及法國宗教戰爭中失利所造成的內亂,讓法蘭西人認識到自己向海外擴張殖民地的重要性。
隨著法國航海家開拓了新航線,越來越多的法國人在紐芬蘭(今位於加拿大)一帶航行,法蘭西殖民擴張的序幕就此拉開。
▲1750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版圖,他們將這片新生的沃土命名為「新法國」
1624年,在西非的塞內加爾沿海,法國建立起非洲的第一個貿易站。
▲由真實事件改變的法國電影《觸不可及》,便講述了一段黑人護工與白人僱主深厚友誼的故事
目前在法國,生活著幾百萬的非洲裔黑人,約佔法國人口的7%。他們大多是在法國無形的影響下,成為法蘭西公民的。而這樣的影響,目前仍在持續發酵。
兩年一屆的法語國家首腦會議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舉辦,該會議是為了維護法語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強其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這場由法國主導的盛會,非洲國家佔到與會國家的絕大多數,可見目前法國對非洲的影響力仍然非同小可。
除此之外,法郎在非洲,同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法國以自己金融及外匯作為擔保,規定1法國法郎等於100非洲法郎,並促使非洲法郎成為國際上可進行兌換的貨幣。截至到現在,已有14個非洲國家加入到這個計劃中來。
這樣的貨幣制度,對於法國和非洲來說,是雙贏的。一方面,法郎幣值較為穩定、且這些國家之間可以隨意流通,高度的信譽吸引了更多投資者的青睞;另一方面,法郎在這些國家的通行,大大加強了法國對非洲的經濟影響力。
▲面值500的西非法郎紙幣
從17世紀法國登陸非洲的土地開始,似乎上天就已經將兩者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到了一起。無論是殖民時代,還是後殖民時代,法國和非洲都不斷演繹著一幕又幕難舍難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