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為什麼妥協

法國為什麼妥協

發布時間:2022-11-06 14:51:37

1. 二戰時,法國到底是和德國簽訂了停戰協議停戰還是投降投降協議

這是德國為盡快結束西線戰事與法國達成的莫種意義上的妥協,事實上,在貝當元帥正式投降德國前,英國人就先下手為強,趁機偷襲了法國大西洋艦隊,世界第四大艦隊全軍覆沒,這件事在丘吉爾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也有提到,面對英國佬的背信棄義,再加上法國自阿登戰役後本已無力回天,希特勒向其拋出橄欖枝,只要法國停戰,德軍佔領巴黎在內的法國北部約佔法國三分之二的地區,法國留有南部以及海外屬地的主權。值得注意的是,貢比涅停戰協議明確地說是德法停戰,而不是投降,這是有很大區別的,德國要求法國不得從事一切反納粹的活動,也並未將法國納入軸心國集團,41年法泰戰爭就是個例子,日本出面調停,後來法日在涼山爆發軍事沖突,法國落敗,期間,法國也從未表態加入軸心國或同盟國一方,事實上更多的扮演的像是一個搖擺不定的「中立者」

2. 德國希特勒使法國投降,怎樣對待法國,投降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法國投降,除了向德國是一種妥協,也確實保全了法國境內大部分人民免遭屠戮。

1940年6月22日,法國在貢比涅森林中的向德國遞交投降書。6月戴高樂流亡英國建立「自由法國委員會」即自由法國,7月貝當倒向德國建立「法蘭西國維希政府」即維希法國。

法國投降後德國並沒有佔領法國全境,法國南部保留作為傀儡的維希法國

維希法國與自由法國

好處:德國並沒有屠殺法國平民,所以法國投降後客觀保存了實力,直到1944年法國光復戴高樂建立「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後法國也很快能在戰後恢復。維希法國軍艦也都被英國皇家海軍所控制、俘虜,俘虜不了的就在港口裡面自沉了,所以德國並沒有得到法國艦隊。

壞處:法國是整個二戰期間唯一一個向軸心國投降的同盟國家,甚至連希特勒自己也沒想到法國投降這么快。國際形象受損和輿論壓力下必然要對歷史做個交代。

3.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總統和參議院特別大為什麼是共和派與保皇派妥協的結果

應該當時社會比較動亂,特別是當時的普法和巴黎公社,在當時只能謀求妥協。
《1875年憲法》內容:
內容: 實行議會制內閣制,規定內閣由議會產生,a行政權:行政權力歸於總統。總統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他由參議院和眾議院聯席會議選出,參議院贊同下有權解散眾議院。
b立法權: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選民實際上受財產資格和在法國居住時期的限制。
意義: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各集團在國家政權中都占據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體得到最終確立。它使工業資產階級得以分享政權,促進了法國工業資本的發展。這種效率低下的議會內閣制度,差一點在一戰中葬送了法蘭西。二戰的爆發使議會內閣制葬送法蘭西的可能成了現實.至此法蘭西第三共和過滅亡,法蘭西亡國了。

4.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為什麼投降

1940年6月22日法國宣布投降,同時成立以貝當元帥為首的親納粹「維希法國」。由於英國擔心法國艦隊為德國所索俘虜,英國派艦隊擊沉了法國艦隊,由此造成了維希法國和盟國的敵對關系!! 二戰中,有不抵抗的法國和抵抗的法國。 1940年6月德國侵佔巴黎後,法國即將戰敗時,一戰英雄貝當任副總理,要挾總理雷諾讓位,向德國投降,其本土被分裂為佔領區和自治區。1940 年6月22日法國同德國簽訂《貢比涅停戰協定》後,「政府」遷至法國中部的維希,7月10日脅迫國民議會通過廢黜第三共和國、成立「法蘭西國家」,貝當出任國家元首,標榜「勞動、家庭、祖國」,進行「民族革命」。 海軍拒絕往第三國拘禁或加入英國皇家海軍,被英國襲擊,殘存艦隊基本返回本土土倫港,保持中立,同時與英國斷交(但與美國有外交關系)。其非洲殖民地也大部保留。 維希政府先後由賴伐爾、弗朗丹、.達爾朗執政。在約佔法國1/3領土的統治區內設立特別部和特別法庭,鎮壓一切愛國運動,取消選舉、言論和出版自由。取締工會,模仿建立墨索里尼的總體國家,實行法西斯專政。對外完全投靠納粹德國,和西班牙佛朗哥保持密切關系,支持希特勒在歐洲建立的「新秩序」,派「志願軍」對蘇聯作戰。當時除英國之外的國家都承認維希政府為代表法國的政府。 1942年7月,英美決定實施進攻北非的「火炬」行動計劃,艾森豪威爾將軍為盟國遠征軍總司令。兩國軍隊於11月8日在法屬北非的阿爾及爾、奧蘭和卡薩布蘭卡實施登陸,佔領沿海主要港口,然後由阿爾及爾登陸部隊向東搶占突尼西亞。此時盟國爭取了維希政府的總督達爾朗的不抵抗,希特勒實施佔領全法國的行動,維希政府將其全部統治區交由德軍佔領,海軍為維持名譽全部自沉於土倫港。 1944年8月盟軍(含自由法國第7集團軍)從法國南部登陸法國後,維希政府遷往德國的希格馬林根,次年垮台。不少的維希政府官員與成員在戰後受到法國政府的通緝與囚禁,賴伐爾戰後被處死刑,貝當原本判處死刑,後因為一戰戰功之故被戴高樂特赦,改判無期徒刑,被囚禁在大西洋中島嶼的一個要塞中至病故。 戴高樂則成為法國抵抗運動的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戴高樂在法國第5軍任坦克旅旅長,1940年5月任第4裝甲師准將,他提出了針對德國閃電戰戰術建設機械化部隊的建議,但沒有受到重視。在法國淪陷時,戴高樂堅決要求抵抗德國侵略者,但在當時的法國政府中,他孤立無援。同年6月6日任國防部副國務秘書,主張抵抗納粹德國的進攻,後拒絕在德法停戰協定上簽字。德軍佔領巴黎後出走英國。貝當政府對戴高樂將軍「叛國」進行缺席審判,徒刑從4年直至死刑。 1940年6月18日戴高樂第一次在倫敦向法國發表廣播演說,呼籲同胞在他的領導下繼續抗戰。6月25日,創建並領導法蘭西民族委員會(後改稱自由法國政府,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7月14日法國的國慶節,戴高樂將軍檢閱了首批「自由法國」的戰士。一周以後,首批「自由法國」飛行員參加了對魯爾區的轟炸。1943年自由法國總部從倫敦移到阿爾及爾,就任法國民族解放委員會主席。1943年5月,共產黨等16個政黨團體在法國國內共同組建了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戴高樂派往國內的代表讓穆旦擔任第一屆主席。到44年3月,法國國內各抵抗組織的武裝力量聯合為統一的內地軍,戴高樂的海外軍團主要由從敦克爾刻撤退英國的軍隊和愛國人士、北非反正軍隊組成,隨盟軍和德軍進行戰斗,軍隊編制組成達到集團軍級。很多戰士遠赴蘇聯,支持抗德,如大名鼎鼎的「諾曼底」飛行團等。 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後3天回到巴黎,任臨時政府主席兼國防部長。1945年5月,德國投降,戴高樂以法國臨時政府的名義,和盟軍一起接受德國投降,並擁有對德佔領區。
記得採納啊

5. 西方代議制「妥協」史是怎樣煉成的

如果仔細分析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確立和發展的每一環節與過程,不難發現其中的趣味與規律:

一方面存在很多偶然性,一方面則是曲折與反復的過程。

所謂偶然:以英國和法國最為典型,英國責任內閣制度的起步僅因為國王不會說英語:漢諾威王朝時期,根據英國《王位繼承法》,德意志人喬治一世入主英國,因其對英國的情況不是很了解,加上不懂英語,國王與內閣決策交流極為困難繁瑣。因此,喬治一世不願參加內閣會議,甚至把出席內閣會議當成了負擔。從而開啟責任內閣掌握行政權的全新大門。此後國王把當成習慣,逐漸形成「統而不治」。

再看法國,「一票共和」的出現亦是如此,以當時局勢看,共和派勢力實際還遠不如君主派。可滑稽的是君主派內部四分五裂,按擁護君主對象的不同分為幾派,意見無法達成共識,這樣削弱君主派的整體實力,因而共和派僅僅以一票的微弱多數通過共和國憲法。

其實要說君主派和共和派無論誰掌握權力樞紐都不重要,法國兩派其實都符合時代潮流,區別不過是是否保留國王的立場不同。除了上述幾點,在社會各方面各領域都能看到各種偶然。

正是偶然性的存在,造就了其曲折與反復的過程。

這種偶然往往伴隨習慣和慣例的出現,而這種偶然卻在習慣中不斷得以體現,又是在習慣中不斷被消除。

又拿英國說吧,詹姆斯二世在位期間,其擬定的繼承者原定為其女兒瑪麗,瑪麗信仰新教,對於資產階級來說本是好極。偶然卻偏偏此時發生,1688年,詹姆士意外得子,其信仰英國國教的女兒瑪麗沒有希望繼承王位。為防止天主教徒承襲王位,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決定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統治。 其結局是兩大階級通過互相妥協方式順利過渡光榮革命,1689年確立《權利法案》限制國王權力, 《權利法案》並不是一部憲法,而是基於雙方一系列巧合偶然與妥協而起草的法律文件,因此而後一個多世紀英國仍然存在舊貴族和新勢力的斗爭。此外,可以看到在英國不成文的習慣法或者說慣例在政治生活中比成文的法律或文件起更大作用。最熟悉的例子之一是:自喬治一世開始,國王不出席內閣會議久而久之成了歷代國王的慣例,以及內閣在失去下議院多數議員信任時,必須提出辭職或解散議會,這些都沒有成文法律做出過規定,但人們卻嚴格遵守。

而這一系列習慣或慣例最終不斷解決偶然與妥協所帶來的弊端,逐漸消除不必要的偶然的發生,最終使英國憲政制度得以完善。

在這種偶然性的基礎上,近代西方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看作一部「妥協」史。

縱觀整個近代西方史,不難發現這段歷史總是以「權力交接」作為它的主題之一。這一「權力交接」過程因各國國情不同,其方式,類型也各有特色。但均有共性可循。

若將其過程歸納一下不外乎以下幾點:權力限制——權力平衡——權力轉移。而推動這一過程得以實現的動力,說是商品經濟以及其派生出的世界范圍流動的貨幣應當之無愧。

自十三世紀末新航路的開辟起,歐洲在經濟政治思想社會各領域逐漸發生大爆炸式滄桑巨變。到16世紀左右,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整個世界開始了由自然經濟形態階段向商品經濟形態階段的過渡,而商品經濟形態階段以貨幣為媒介的特徵使資本基於自身的特殊屬性——能夠不斷增值和社會交流中介的功能成為實現權力交換動力系統的關鍵因素:正是西葡在血腥殖民掠奪中為歐洲帶了能成為實現權力交換動力的白銀,歐洲爆發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沉重打擊歐洲封建庄園經濟和封建君主統治,資產階級得以抬頭,「權力交接」逐步進行著

嚴格說來世界近代史開端以新航路開辟為起點,但我在此處所探討的是一部西方「妥協」史,因此若從「妥協」和「權力交接」的角度來論述,我以為應當從英國《自由大憲章》頒布時期開始算起,想說歐洲的「妥協性」理念就從權力限制開始著手寫吧。

英國作為近代議會制度的發源地,之所以能夠最早發起資產階級革命以及建立君主立憲制,執掌牛耳於世數百年。一切都要感謝八百年前的《自由大憲章》。盡管《大憲章》主要是維護封建貴族的利益,但從深遠意義上卻奠定而後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基礎——議會由此誕生,成為延續至今英國的傳統。我從另一角度看,《大憲章》促使歐美政治「妥協」傳統的產生。作為第一部限制君主專制維護封建貴族利益的封建協議,《大憲章》不僅體現「權力交接」中的權力限制,更是點燃西方「妥協」精神火炬的熊熊烈火。

此後,不論英國本身,還是法國美國乃至大多數治本主義國家,均一定程度上繼承《大憲章》精神——妥協政治。在它們各自的政治制度建立過程,隨處我們都能發現妥協的影子:先看英國,其例子俯拾皆是——十五世紀英國女王伊莉莎白每當自身或王室的利益與議會發生矛盾沖突時,伊莉莎白總是盡可能抑制怒火,向議會做出讓步。其本人懂得王室與議會利益的一致性,顧全大局,通過妥協方式與議會處理好關系,王室與議會團結一致,因而能在英西海戰中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盡管英國軍艦更為靈活,火葯武器較西班牙先進,但良好的妥協所帶來的穩定統治者自身內部的優勢不可否認。

再有1688年的光榮革命和《權力法案》。說它是資產階級和封建王室的妥協,我們可以看到這場妥協首先以和平方式進行的,其次這場宮廷政變所變革的並不是英國原有的政治體制結構,而只是變革了中世紀遺留下來的政治體制中的階級構成,實現資產階級和封建王室利益大致均等,互不受到侵害,實現「權力平衡」。妥協的明智之處便在於解決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資產階級和封建王室之間反復斗爭,加快英國近代化進程。

回顧當時世界,沒有其餘任何一個民族能像英吉利民族一樣懂得妥協勝過無意義的血腥斗爭殺戮這一時代哲理,而英國卻以自己對妥協獨有的見解將之發揚光大,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嶄新時代的領頭羊。英國政治素以溫和漸進的特徵而聞名,妥協卻不遷就,保守卻不失靈活。工業革命後隨著階級關系的變化和人民日益高漲的民主願望而進行一系列議會改革,調整選舉權范圍的變革實屬可貴。

而法國,這個曾被譽為「歐洲啟蒙運動實驗室」的國度,自1789年大革命開始,共和制幾起幾落,殘酷的戰爭破壞所導致的巨大損失以及外族侵入的蹂躪恥辱,使得共和派與君主派走向和解妥協,最終以一票微弱優勢通過共和國憲法,為日後法國工業發展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雖然這一憲法賦予總統極大權力所象徵君主派勢力的強大,但資產階級共和派經過艱苦鬥爭,終於掌握了眾議院、參議院、內閣和總統等關鍵職位,法國由總統制議會制混合政體過渡到議會制政體,法國資產階級共和政體以鞏固。

就美國而言,美國繼承了英國優良的妥協傳統,集中體現在聯邦制制定中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妥協。

這就是西方妥協精神與傳統,歐美自近代以來之所以領先於世界,與它們對妥協意識的深刻認識離不開的。

一部西方史,一部妥協歷史,一個真正懂得「何為妥協,何時妥協,為何妥協,妥協為何」的民族和國家,才是一個擁有永不褪色,生機盎然的優秀國家。

縱然這個國家在面臨前進發展障礙和混亂時,仍能集妥協之智慧,揚民眾之一心,化險為夷,走出絕境。

回想我國,實為不足。中國自古缺乏妥協的傳統和精神。在專制君權主義面前,一切妥協者殺無赦。中國綱常倫理太深,君權意識和正統觀念太重,壓斷的只有傳統古人的精神脊樑,留下的也只是變態的思維和倫理——要麼絕對服從,要麼死路一條。

妥協一向被中國視為可恥與鄙見。殊不知妥協才是人類文明真正進步的源泉。望近代史,當年清末戊戌政變六君子就義,袁世凱通電金蟬脫殼,謀殺宋教仁等革命黨人。蔣介石撕毀雙十自討沒趣•••••••這一個個例子不印證國人的悲哀嗎?其實慈禧目光長遠些便少了日後的亡國,袁世凱多點誠心,總統職位可保,繼而中國開議員練雄兵執掌與世,一舉兩得,名聲自保。中正先生顧全大局,也不至於落得負隅頑抗於一孤島。

懂一點妥協,中國人,百年屈辱便可少去大半~

6. 如何理解光榮革命中妥協的政治智慧

從光榮革命看妥協的政治智慧
專業:歷史師范 學號:2012410579 姓名:張文魁
指導老師:李鴻美 依託課程:世界近現代史
【摘要】近代以來,歐洲尤其是英國的迅速崛起,進而完成了對全球的主導和控制,對人類發展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英國的崛起追溯於1688年的光榮革命,正是這場不流血的宮廷政變,不僅在英國建立起了君主立憲制,而且對英國歷史發展,乃至世界歷史進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相較於法國大規模的社會革命,英國光榮革命所折射出的妥協的政治智慧,更是有著深刻的思考意義。
【關鍵詞】光榮革命 妥協 權力 近代化
自地理大發現以來,世界政治格局和權力中心發生了根本性轉移,曾處於亞歐大陸邊緣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等國相繼崛起,並一度成為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內的霸權國家。不過,在各個霸權強國中,有的只是地區性強國,無力稱霸世界;有的世界霸權只是曇花一現,無力長久維持。只有英國,不僅擊敗了所有的競爭對手,建立了「日不落帝國」,而且帝國輝煌了長達百年之久,主導了世界近代史發展歷程。近代英國的強大,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其通過制度創新引領時代潮流,在光榮革命後逐步確立的君主立憲制,對英國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此後,英國走上了和平漸進式改革的道路。
一、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一)英國內戰
經過兩次內戰,議會軍打敗了王黨軍,將英王查理一世送上了斷頭台,建立起了英國歷史上首次無君主的共和國。新生的共和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威脅一方面來自於王黨勢力的仇恨和反撲,但最大的威脅還是來自於革命陣營內部不同政治派別的激烈權力斗爭,這其中包括大資產階級貴族和中小資產階級的矛盾以及資產階級同底層人民群眾的矛盾,錯綜復雜的斗爭加劇了社會的動盪,到克倫威爾建立起軍事獨裁的護國公政體後,「革命以反抗一個人的專政開始,最終卻不得不以另外一個人的專制結束,」[1]共和國已經名存實亡。
(二)君主立憲
克倫威爾死後,英國社會各種矛盾迅速激化,社會再次陷入動盪和恐慌之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各個階層之間的妥協一致之點,是需要很快建立起穩定的強有力的有能夠捍衛他們既得利益的政權,哪種政體能夠起到如此強大的作用,英國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一直在探索著,從共和國到護國政治都是這種探索的過程,在他們看來,上述兩種統治都不夠強有力,剩下的道路就是斯圖亞特王朝復辟。」[2]隨著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尤其是詹姆斯二世的加強專制統治,妄圖在英國全面恢復天主教,嚴重損害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發動非暴力政變,詹姆士二士逃亡法國,由信奉信教的威廉和瑪麗共同統治英國,並通過了著名的《權利法案》,此後逐步確立和完善了君主立憲制。
二、近代民主制度的發展
(一)議會主權原則的確立
光榮革命以和平的手段完成了國家權力中心從國王向議會的轉移,確立了議會主權的原則,君主權力被削弱,逐步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隨著議會權力的增強,產生於議會的責任制政府也逐步確立起來,伴隨而來的是英國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這一過程中不乏尖銳的斗爭,但更多的是折衷和妥協。為了加強和穩固議會的統治地位,相繼通過了一系列法案,如1689年的《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基本框架;1689年的《叛亂法》,規定國王平時只有在議會批准下才能召集軍隊;1694年的《三年法案》,使得議會成為限制王權的常設性立法機構,1701年《王位繼承法》的頒布,穩固了議會的權力統治。放眼當時世界各國,有的國家根本沒有議會機構,有的國家即使有機會機構也只是擺設,只有英國,確立了議會主權的原則,這是政治制度方面的重大創新。
(二)和平的政治變革
由光榮革命所開創的妥協先例,為以後的政治變革打開了通道。此後的英國社會的一系列變革都是在和平中進行的,尤其是19世紀的三大改良運動,1832年議會改革,加強了工業資產階級在議會中的力量;1867年議會改革,工業資產階級取得了主宰地位,同時打破了貴族在議會中一統天下的局面,擴大了選舉權,基本實現了資產階級民主;1884年議會改革,基本實現了成年男子的普選權,促進了近代英國資產階級兩黨制和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的形成。在英國近代化道路上,除了憲章運動中幾次不多的流血事件外,幾乎沒有經過腥風血雨的階級斗爭和激烈的暴力革命。
三、英國的崛起和強大
(一)崛起始於光榮革命
英國從一個歐洲強國崛起為世界強國,光榮革命所營造出的自由、寬松、和平的社會環境,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正如保爾.芒圖所說:「大不列顛的確是各國中最適宜商業的國家,這是由於它的島國位置,同樣也是由於它的政體自由和優越性所致。」[3]馬克思指出:「隨著君主立憲制在英國的確立,在英國才開始了資產階級社會的巨大發展和創造。」君主立憲制保證了國家決策最大程度體現了國家整體利益,從而激發了英國的潛能。英國的強勢崛起開始於光榮革命,而非百年之後的工業革命,「英國從1688年之前的歐洲一個二流國家壯大為1763年西方世界的頭號強國,完成了崛起的過程。在此之後發生的工業革命,雖然促使了英國經濟實力的絕對值的急劇飆升,使其工業生產能力遙遙領先歐洲其它國家,但它僅僅是穩固和增強了英國已有的大國地位。」[4]
(二)走向世界霸權
光榮革命後英國國內社會矛盾緩和,經濟恢復和發展,尤其是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海外貿易得到迅速增長。英國資產階級政府對內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對外加緊全球殖民擴張和爭奪,英國開始以全新的姿態挑戰歐洲大陸頭號強國法國的霸權地位,接連參加了兩場遏製法國霸權擴張的戰爭:九年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英國在戰爭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此後,英國與法國進行的七年戰爭,更是具有標志性的意義。英國著名史學家J.R.格林將七年戰爭看作是英國史乃至世界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稱英國在此之後,「不再僅僅是一個歐洲強國,不再僅僅是德國、俄國或法國的對手而已……英國突然高聳於歐洲其他國家之上,這些國家處在單個大陸的位置註定他們在以後的世界歷史上處在無足輕重的競爭地位。」[5]
「到光榮革命為止,合適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已經形成了,正是在這種環境下,英國率先走向工業革命,也就從一個文明邊緣的效果走向了世界的中心。」[6]如果以革命的眼光來衡量,光榮革命是一場波及范圍很小、非常不徹底、非常保守的政治改革運動,連革命也稱不上,但是,正是通過協商、妥協、折衷,最終一一解決了矛盾,率先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不僅完成了政治轉型,而且也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1851年,一個法國人參加了在水晶宮舉辦的博覽會後說:像英國這樣的一個貴族國家卻成功養活了它的人民,而法國,一個民主國家,卻只會為貴族進行生產。」[7]
四、妥協中的政治智慧
(一)英美在妥協中達成政治目標
在英國革命爆發後,議會一方面同國王展開著軍事斗爭,另一方面也在尋求著妥協,然而,由於國王絕對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導致內戰最終不可避免,當然,查理一世也為自己的固執付出了血的代價。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後,新生的共和國則面臨著內部分裂的危險。革命陣營內部各派政治力量互不妥協,斗爭不已,為實現自身「全勝式」的追求目標,對其它各派實行殘酷的鎮壓政策,引發了更尖銳的矛盾。而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又是走向了另一種極端,直到1688年光榮革命之前,各政治力量的利益平衡點一直沒有找到。光榮革命,充分體現了妥協的巧妙智慧,當時,大部分托利黨人主張由瑪麗繼承王位,瑪麗作為詹姆士二世的長女,有合法的繼承權,符合正統原則;大部分輝格黨人主張由威廉繼承王位,威廉不僅是一個新教徒,而且有政治才能和統治經驗,盡管沒有斯圖亞特王朝的血統,但是作為瑪麗的丈夫,由他繼承王位也是可行的。經過反復辯論和協商,各方終於達成妥協,提出了一個折衷的方案:由瑪麗和威廉共同繼承王位,瑪麗為英國女王,威廉為英國國王,但由威廉主持國政。就這樣,一種空前絕後的雙君主制在英國形成,這既符合正統主義原則,又能代表英國資產階級的利益。光榮革命是一場不流血的革命,以極小的代價就實現了預期的政治目標,避免了社會的動盪和經濟的破壞。「英國出現了一部混合式的憲法。在這部憲法中,不同的因素都得到了很好的平衡,獨裁行為被壓制到最低限度,而能夠促進文明社會的發展和較大程度的個人自由、尤其是有產者的個人自由的普遍性原則框架得到了保證。」[8]
妥協的政治智慧不僅體現在英國,也在英國世界霸權的繼承國美國那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美國實行至今的兩院制,實質是大州利益集團和小州利益集團之間達成妥協的產物,眾議院按州的人口比例分配,每4萬人選出一名議員;參議院在各州之間平均分配議席,每州兩名代表。在是否將黑人奴隸計算為代表比例人口的問題上,北方工商業利益集團和南方的奴隸主種植園利益集團有著嚴重的分歧和尖銳的對立,最終達成了妥協,黑人以3/5來計算代表比例人口。此外,在國家政體的確立、總統選舉方式的產生等方面,都體現了相互妥協的痕跡。「縱觀整個美國制憲過程,可以說每一個重大原則問題的解決,甚至每一項具體條款的最後敲定,都是各派政治力量討價還價、反復較量的產物,都是正和博弈的結果。」[9]
(二)法國大革命的代價和收獲
相較於英美國家的妥協智慧,法國的妥協精神在法國大革命中表現得極為淡漠,長時間的大規模社會革命不僅造成了法國社會秩序的混亂,工商業發展的停滯和社會經濟的破壞,而且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法國從上到下,從法國路易十六到雅各賓派的羅伯斯庇爾,先後都被推上了斷頭台,但最後還是解決不了民主憲政問題,「法國大革命中誕生的各個派別無不充滿了高昂的斗爭精神,每一方都欲致對方於死地而後快,結果導致無休止的派別紛爭和政治動盪,致使憲政大廈遲遲建立不起來。」「以大動盪中生靈塗炭為代價的暴烈革命,其實應盡量避免,實質性以「漸進式」的改革取得沖破利益固化藩籬的效應而最終使改革取得正果。」[10]
(三)妥協中的政治智慧
世界進入近代以來,歐美國家憑借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壓倒性優勢,在世界上取得了主導的霸權地位,其中尤以英國最為突出。在西方各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上,以英國為代表的漸進式改革道路和以法國為代表的激進的革命道路最為典型,二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波及范圍巨大的社會革命,盡管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是並不一定就能獲得相對應的成果,反觀,經過各方力量的相互妥協,才是真正的政治智慧,既避免了大的社會動盪,又促進了問題在和平的環境中,一步一步得到解決。

7. 為什麼在二戰時法國選擇不戰而投降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傷亡太大,法國從一站結束開始就消極避戰,馬其諾防線就是典範。
第二,德軍從阿登突出之後將法軍二大主力軍團全部包圍,而鑒於一戰的傷亡,使得法國不敢在主力被圍的情況下再一次下決心來全員總動員。。

8. 法國政府是如何妥協的

在英國連拖帶拉的情況下,到9月3日中午,法國政府才十分不情願地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最後通牒的期限是這天下午5時。

9. 法國1875年憲法為什麼說是共和派和君主派的妥協

因為當時君主派的勢力還很強大,巴黎街頭每隔幾個月就會發生政變,所以有的人民希望有意為強大君主出現整治混亂局面,於是面對壓力新興的共和派答應與君主派談判,最後由議員舉行投票,支持共和的以一票的微弱優勢贏得統治權,所以說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是共和派與君主派妥協的結果。

10. 請列舉法國的民主政治建設過程中是如何體現妥協的

共和派對君主派的妥協:貴族所在的上議院權利較大,可以連任。君主派的妥協:1875年通過共和國憲法,宣布法國是共和制國家,而且當過法國國王的家族不能有總統

閱讀全文

與法國為什麼妥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