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戰列艦為什麼喜歡4聯炮塔

法國戰列艦為什麼喜歡4聯炮塔

發布時間:2022-11-07 06:39:39

⑴ 請簡介法國"黎塞留"號戰列艦的性能和戰史

在一戰後的20年裡,作為海軍五強之一,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法國戰列艦編隊的規模被定在5艘35000噸級戰列艦(總噸位不得超過17。5萬噸)。但一戰後的法國國力衰弱,沒有財力與英美展開造艦競賽。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生效的15年內,法國海軍的戰列艦從未達到或沖破17。5萬噸的條約限制線。然而,30年代中期,德國和義大利大力擴充海軍,對法國的海上利益構成嚴重威脅。在此情況下,法國終於下決心建造數艘新型戰列艦,以保持法國海軍在地中海和東大西洋的海上優勢。

雖然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公約給各海軍強國帶來了15年的「海軍假日」,但戰列艦的設計和建造技術並沒有停滯。隨著輪機技術和造船工藝的發展,在30年代中期的歐洲,開始流行「全能戰列艦」的設計思想,即在一艘戰列艦上集中過去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長處:新的戰列艦航速可達到30節左右;同時又裝有381毫米的大威力主炮,水線裝甲列板厚度在300毫米以上。為此,戰列艦的標准排水量也曾加到35000噸以上,並採用了新的高壓蒸汽輪機、更高強度的裝甲和新型主炮。

法國下決心撥巨款建造戰列艦,最直接的原因,是法國潛在對手的海軍擴充計劃。30年代中期,義大利開始建造標准排水量36000噸、航速30節,裝備9門381毫米主炮的利托里奧級戰列艦。而德國秘密建造的俾斯麥級戰列艦標准排水量達到42000噸,設備更先進、戰鬥力更強大。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30年代初期的法國海軍,只有4艘一戰期間的舊戰列艦,排水量在2萬噸左右,性能極差。1932年,法國建造了兩艘敦刻爾克級快速戰列艦。該級艦具有較高的航速和適中的裝甲,但所裝的340毫米主炮的威力過小,不但無法與大型戰列艦對抗,與德國同時期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對抗也頗為勉強。於是,法國海軍從30年代開始,設計和建造自己的新型戰列艦——黎塞留級戰列艦。

1935年10月22日,黎塞留級首艦「黎塞留」號在布雷斯特鋪設第一塊龍骨。在隨後的4年內,2號艦「讓-巴爾」號和3號艦「克萊蒙梭」號相繼開工。黎塞留是法國中世紀著名的紅衣大主教。法國計劃首批建造3艘黎塞留級戰列艦,隨後再建造3艘黎塞留級的改進型,到40年代中期,整個造艦計劃完成時,法國將擁有8艘較新的戰列艦與義大利和德國海軍的同類戰艦對抗。

與英國和美國的全球性海軍不同,二戰前的法國海軍,實質上是一支地區性海軍,其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北非,因而主要任務就是奪取地中海的制海權,保障殖民地與法國本土的海上聯系。因此,作為本土主力艦隊核心的黎塞留級戰列艦,它的作戰思想就是在地中海能與義大利主力艦或者英國地中海分艦隊決戰,同時能進行護航、破交和對陸火力支援、壓制任務。基於此,黎塞留級在設計上具有以下特點:具有高航速,但續航力不作過高要求;具有足以對付義大利新型戰列艦的主炮,同時安裝用於攻擊小目標的副炮;具有較強的水平裝甲帶,還要增強對空防護能力。

從敦刻爾克級開始,法國戰列艦採用了一種非常奇特的布局方式:2座四聯裝主炮全部布置在前甲板,後甲板無主炮,只層疊布置數個副炮塔。黎塞留級戰列艦也沿用了這一總體布置方案:它的前甲板裝有2座四聯裝380毫米主炮,後甲板則不設主炮,以品字形布置3座三聯裝152毫米副炮。「黎塞留」號設計之初,法國曾計劃在其上安裝406毫米主炮:9門406毫米主炮安裝在3座三聯裝炮塔上,與後來的依阿華級類似,呈「前二後一」布置。後來發現,這一方案使戰列艦的噸位大大超標,建造費用也難以承受,繼而改為6門406毫米主炮,2座炮塔前置。但這樣一來,全艦主炮數量過少,火力密度不足,海戰中無法有效覆蓋目標。最後,經過仔細權衡,在「黎塞留」號上採用了較小口徑的380毫米主炮,它的重量較輕,能夠以4聯裝方式安裝8門火炮,相應增大了火力密度。

法國和英國的火炮身管最短,為45倍口徑;義大利為50倍口徑,德國為52倍口徑。不過,法國的火炮的發射葯裝填量最大,因此,盡管法制火炮身管最短而彈丸較重,但在彈丸初速、射程和穿甲能力上,並不低於同類火炮。380毫米艦炮的每個四聯裝炮塔重2274噸,與同時期一艘艦隊驅逐艦的排水量相當。炮塔採用液壓控制,使用電動液泵作為驅動動力。炮塔內的4門火炮分為兩組,每組內的兩門火炮聯動,而與另一組的2門火炮相對獨立。因此,從結構上看,黎塞留級的火炮布置方式實際上是2*2*2,而不是外觀上的4*2。法制380毫米炮塔的另一個特點是,可以在任意角度裝彈。一般的戰列艦由於結構限制,只能在固定角度進行裝填,如大和級戰列艦,其採用的460毫米火炮只能在+3度狀態下裝填炮彈。由於採用了名為「彈性裝填」的裝彈系統,從而提高了火炮的戰斗射速,此炮射速要明顯高於其他固定角度裝填的戰列艦。

戰列艦的設計原則之一,就是要求其裝甲能夠抵禦自身主炮的轟擊。「黎塞留」號在設計之初,也要求其主裝甲能夠承受380毫米火炮在27000米處的轟擊(此時的380毫米穿甲彈能夠穿透331毫米的裝甲列板)。由於主炮前置節省了不少重量,因而「黎塞留」號有足夠的重量指標用於裝甲防護。其水線附近的裝甲列板厚度為328毫米,且有15度內傾角,裝甲列板之後還有厚18毫米的防崩落襯墊。在艦首和艦尾處的非重要部位,裝甲厚度為127—152毫米。炮塔也是防護重點。炮塔正面裝甲厚度達到430毫米,側面厚270毫米,座圈裝甲厚度為405毫米。指揮塔是全艦的大腦,裝甲防護的標准不能低於水線處。「黎塞留」號的指揮塔裝甲厚度達到340毫米,不過在其服役後的戰斗中,艦長通常不呆在指揮塔內部,而是喜歡跑到露天的艦橋上觀察情況。

在「黎塞留」號設計之時,來自空中的威脅已經日益增大。因此,它除安裝了大量的對空火炮之外,還加強了水平裝甲,艦上共有兩層甲板鋪設裝甲,第一層厚150—170毫米,第二層厚40—100毫米,這樣的多層裝甲甲板可以有效降低航彈對軍艦的破壞。炮塔頂部的裝甲也比一般的戰列艦厚,為195毫米。經過增強水平裝甲,有效提高了艦體的防護能力。

在地中海海區作戰,高航速有利於對敵主力艦隊的圍殲,同時也便於捕捉敵商船和運輸艦。地中海港口要塞眾多,一旦追趕不及,敵商船躲入海岸要塞的控制范圍內,就難以吃掉了。因此,法國在設計黎塞留級艦的時候,就要求其具有較高航速。

「黎塞留」號採用4台總功率為15萬馬力的蒸汽輪機,4軸推進,設計航速為30節。而該級2號艦「讓-巴爾」號由於戰後才完工,採用了17。6萬馬力的新型主機,航速32節。在「黎塞留」號下水後的試驗中,主機達到了15。5萬馬力的峰值功率,最大航速達到32節,並且可以30節航速航行60個小時。與高航速相比,黎塞留級的續航力則不那麼突出。「黎塞留」號可以裝6800噸重油,以18節經濟航速航行時,最大續航力為5000海里。相比之下,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的載油量為9000噸,但排水量5。8萬噸的依阿華級續航力卻達到16000海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黎塞留」號採用的法國蒸汽輪機組效率偏低,二是前置主炮方案造成軍艦前半部分水線過於肥大,從而增加了航行阻力。但是,在地中海海域作戰,對於軍艦的續航力要求不高,因此這個缺點對於戰鬥力的影響並不大。

「黎塞留」號於1935年開工,但法國相對薄弱的造船工業使其建造速度無法與英美相比,到1940年6月只完成了95%的建造進度,艦上的主要設備雖然安裝完畢,卻都未經過調試,沒有形成戰鬥力。這時候,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橫掃法國北部,為了避免落入德國之手,「黎塞留」號於6月15日離開布雷斯特,6月18日抵達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二戰期間,它加入盟軍英勇作戰。

1939年9月,德國對波蘭發動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戰爭的到來比法國人預計的快得多,海上戰斗尚未打響,法國卻從陸地上潰敗了。1940年上半年,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橫掃法國北部,到1940年6月,巴黎淪陷,法國國防徹底崩潰。隨著法國傀儡政權與納粹德國簽定和約,法國成為德國控制下的仆從國,法國海軍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混亂。主力艦紛紛離開法國本土港口,有的直接向英國投降,但更多的戰艦躲進了北非法屬殖民地港口中,處於觀望狀態。其中,舊戰列艦「洛林」號和「庫爾貝」號正在英國訪問,法國投降後立即被扣留;快速戰列艦「敦刻爾克」號、「斯特拉斯堡」號與兩艘舊戰列艦停泊在阿爾及利亞奧蘭港;只完成了船體工程的「讓-巴爾」號也被拖曳到摩洛哥卡薩布蘭卡。

「黎塞留」號也面臨著投降或是戰斗的選擇。為了避免這艘戰艦落入德國之手,「黎塞留」號的艦員自行決定,脫離傀儡政權的控制。6月15日,尚未最後完工的「黎塞留」號帶著所能收集到的彈葯和零備件,離開布雷斯特,於6月18日抵達法屬殖民地塞內加爾的達喀爾。

法國淪陷後,處於觀望狀態得法國戰列艦達6艘,而當時德國海軍建成的戰列艦只有3艘。這些法國戰艦雖然未宣布效忠傀儡政權,但態度大多搖擺不定,萬一最終落入德國手中,對英國艦隊將是嚴重的威脅。為了消滅這些潛在的對手,英國制定了名為「拋石機」的行動計劃,政治勸降和武力解決結合,解除這些海外法國艦隊的戰鬥力。1940年7月3日,英國不宣而戰,對停泊在北非各港口的法艦採取行動。停泊在阿爾及利亞奧蘭港的4艘法國戰列艦首先遭到攻擊,在以「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為首的英國艦隊的炮擊,4艘法國戰列艦有3艘沉沒或擱淺,僅「敦刻爾克」號僥幸逃脫。

7月8日,厄運降臨到了「黎塞留」號頭上,以「競技神」號航母為核心的英國艦隊襲擊了達喀爾。「黎塞留」號作為打擊的首要目標,遭到從「競技神」號上起飛的「劍魚」魚雷機的攻擊。但「劍魚」投放的450毫米魚雷收效甚微。

第一次攻擊未果之後,1940年9月23日,英國皇家海軍派遣「巴勒姆」號、「皇家橡樹」號和「決心」號3艘戰列艦再次光臨達喀爾,目的仍舊是摧毀法國這艘最強大的戰列艦。錨泊狀態的「黎塞留」號用主炮奮力還擊,達喀爾的海岸炮台也對英國艦隊進行炮擊。在與這3艘3。2萬噸,裝備15英寸主炮的英國戰列艦的交火中,「黎塞留」號再次被擊傷,好在裝甲厚實,沒有傷筋動骨。戰斗中,英國「決心」號戰列艦被擊傷。迫於海岸炮台的強大火力,為避免更大的損失,英國艦隊不得不撤出戰斗。

英國的攻擊使法國海外艦隊與盟軍的關系僵化。在整個1941年,「黎塞留」號都在達喀爾錨泊,不宣布加入軸心國序列,但同時不與英國妥協。1942年,盟軍在北非的「火炬」作戰中,「黎塞留」號保持中立,即不參加登陸行動,也不對盟軍登陸部隊進行打擊。在美國的調解下,1942年底,自由法國與「黎塞留」號艦員最後達成和解:名義上由美國將』「黎塞留」號買下,在美國接受整修後投入太平洋戰場的對日作戰,戰後再歸還法國政府。

1943年1月16日,「黎塞留」號抵達紐約,對艦上設備進行大整休。原先裝備的水上飛機彈射器和水上飛機機庫被拆除,法制37毫米高炮與13。2毫米高射機槍被換裝為盟軍制式40毫米「博福斯」中口徑高炮和20毫米「厄立孔」小口徑速射炮;但保留了100毫米大口徑高炮、152毫米副炮和380毫米主炮。

由於美國海軍沒有裝備380毫米主炮的戰列艦,最後不得不為「黎塞留」號特製一批380毫米口徑彈葯。在整修中,還對「黎塞留」號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安裝了美國新研製的對空、對海搜索雷達。接受現代化改造後的「黎塞留」號渙然一新。

1943年10月,「黎塞留」號改裝完畢,劃歸英國遠東艦隊指揮,在東南亞及印度洋海域作戰。「黎塞留」號的主要任務,是依靠其高速和高炮,為航母提供近程空中保護,同時利用380毫米艦炮轟擊日軍守島工事。由於「 黎塞留」號具有30節高航速,它能夠跟隨艦隊中的航母行動,用艦上的大量中小口徑高炮為航母提供最後一層防空屏障,而航速23節左右的英國舊戰列艦只能作為火力支援艦使用。

1944年,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對日軍展開全面進攻。同年3月,英國遠東艦隊從斯里蘭卡出發,以「光輝」號航母為核心,攻擊日軍占據的蘇門達臘島。「黎塞留」號作為艦隊中的對岸火力支援艦,與「伊利莎白女王」號、「剛勇」號戰列艦、「聲望」號戰列巡洋艦共同對蘇門達臘島西北角的沙璜

港進行炮擊。在戰斗中,4艦共發射381/380毫米炮彈294發,各種副炮炮彈數 千發,幾乎完全摧毀了日軍的海岸炮台與工事。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 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法國解放指日可待,正在太平洋戰場苦戰的「黎塞留」號也奉命返回法國本土。

1944年10月,「黎塞留」號從印度洋穿過紅海及蘇伊士運河,返回法國。

勒克萊爾將軍的「自由法國」戰士在巴黎進行凱旋門閱兵時,自由法國的戰艦也在土倫港進行了壯觀的閱艦儀式。當強大的「黎塞留」號緩緩開進土倫港時,受到了法國人的狂熱歡迎,「黎塞留」號成為自由法國的海上標志。

雖然法國全境解放,德國即將投降,但在太平洋戰場,戰爭還未結束。法國復國慶典結束後,「黎塞留」號重新返回太平洋作戰。

1945年初,日本艦隊中的航母和艦載航空兵基本損失殆盡,但仍存留有一定數量的戰列艦;在太平洋的多個島嶼,仍有日軍經營多年的堅固工事。

在長達半年的海島登陸作戰中,「黎塞留」號與美國「依阿華」號、「北卡萊羅那」號等名艦並肩作戰,將無數一噸左右的高爆彈傾瀉到日軍陣地上。

1945年8月,「黎塞留」號參加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對日本沿岸港口與城市進行炮擊,並目睹了8月15日東京灣的日本投降儀式。「黎塞留」號的戰斗足跡遍及三大洋,是法國參戰地域最廣,航行里程最長的戰列艦,也是法國海軍史上最著名的戰列艦。

二戰結束後,「黎塞留」號從英國遠東艦隊序列中退出,回歸美國海軍控制,美國繼而將「黎塞留」號歸還法國。1946年,「黎塞留」號再次從太平洋返回法國。在回國之前,「黎塞留」號還執行了最後一次作戰任務:在印支戰爭中,「黎塞留」號在中南半島沿岸巡弋,對越南進行威懾。

戰後「黎塞留」號雖然已無大用場,但作為法國海軍的象徵,它一直服役到50年代。在參加法國北非殖民地的幾次戰爭中,大多是作為海軍的威懾力量使用。由於戰列艦的維護費用過高,1959年「黎塞留」號退出現役,先是在布雷斯特作為船員訓練艦使用,1964年作為廢鋼出售,最後在義大利拆船廠解體。

黎塞留級2號艦「讓-巴爾」號在1940年3月匆匆下水,1940年6月在只安裝了一個炮塔時,便匆匆撤退到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由於卡薩布蘭卡被法國維希政府控制,因此「讓-巴爾」號仍落入軸心國之手。在盟軍「火炬」登陸作戰中,「讓-巴爾」號用它僅有的一門主炮炮擊了進攻卡薩布蘭卡的盟軍部隊,結果招致美國戰列艦「馬薩諸塞」號和美國轟炸機的「群毆」,被命中5發406毫米炮彈和3枚炸彈,艦體嚴重損壞。佔領卡薩布蘭卡後,法國重新得到了「讓-巴爾」號的艦殼,戰後繼續未竣工程,並最終於1955年建成。「讓-巴爾」號是世界上完工的最後一艘戰列艦,它在法國海軍服役了僅僅6年,1961年退出現役,在土倫港作為艦員訓練艦使用,並於1970年 解體。
參考資料:http://www.cuiweiju.com/htmpage/264/26470/65.htm

⑵ 披堅執銳逐四海,戰列艦主炮布局選擇中如何取捨

戰列艦,戰列巡洋艦,以及各種輕重巡洋艦的艦炮可以根據安裝位置分為艦艏主炮群,艦舯主炮群和艦艉主炮群。

原教旨戰列艦的巔峰之作阿金庫爾號戰列艦裝備7座雙聯裝12寸主炮炮塔,義大利的安德烈亞多利亞級和加富爾級戰列艦在服役之初裝備2座雙聯裝12寸主炮炮塔,3座3聯裝12寸主炮炮塔,英國,德國,日本,美國等國都有一大票的十二炮戰列艦,但是一戰結束以後,各國海軍新建造的大型主戰水面艦艇全部取消了艦舯主炮設計,使用艦艏+艦艉甚至全前置主炮設計。

不同的主炮布局之間有何差別?為什麼一戰結束以後建造的新銳戰列艦全部使用艦艏+艦艉的主炮群設計?曾經橫行於世界的艦舯主炮設計為何而消亡?

黎塞留級戰列艦的四聯裝炮塔

整體來說前部加中部的武器格局,與全前置主炮設計,沒有實質性的差別,優點依舊是省噸位,在噸位相同時,能夠布置更多的主炮與更多的鍋爐,縮短核心艙長度,而且採用這種布局的戰艦,α炮塔之後全是輪機擁有較高的航速,所以後半球射界意義不大。

曾經的主流——艦艏+艦舯+艦艉主炮群設計

在無畏艦誕生初期,世界各大海軍強國均建造了大量的10炮,甚至12炮的戰列艦,而這些戰列艦,為了安裝如此之多的炮塔,普遍採用了,前二中二後二或者前二中一後二的炮塔布局。這種主炮布局能夠讓主炮數量最大化與利用率的最大化、

缺點是艦舯主炮嚴重擠壓鍋爐艙與輪機艙的布置,導致10炮戰列艦的航速往往比較低,12炮的更低,至於14炮的只能更加茶幾。

而且艦舯主炮過於靠近鍋爐艙,彈葯受熱不均勻,燃燒效率下降,導致艦舯主炮的散步大。在交戰距離增加以後,這種設計顯得得不償失。

二戰主流的艦艏+艦艉主炮群設計

20世紀20年代以後,新建戰列艦除了,除了納爾遜級戰列艦和黎塞留級戰列艦以外所有的戰列艦,全部採用了前部加後部主炮群的設計。

前部主炮群加後部主炮群能夠實現射界的全形度覆蓋,沒有火力盲區,當戰艦航速較高時能夠憑借其航速優勢較為從容的選擇戰場,並且在敵軍艦艇見勢不妙撒丫子開溜,前部主炮的使用率較高,因此攻勢海軍的高速戰列艦往往使用前二後一的主炮布局。

在國家步入衰落期,或者海軍弱勢時設計的戰艦往往採用前二後二的主炮布局。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前部加後部主炮群的設計模式,沒有火力死角,輪機艙不需要和主炮搶位置,能夠布置較多的動力組,航速較高,核心艙長度中等,實現了火力,防護,與航速的平衡。

艦艏+艦艉主炮群的設計,沒有明顯缺點,所以在力求穩妥的海軍中成為了主流。

結束語——布局適應性與海軍的選擇

影響戰列艦主炮布局的因素繁多,當戰艦相比其對標艦艇擁有航速優勢的時候,就可以加強前半球火力,削減甚至於徹底放棄後半球火力。當自己的航速比較高,但是對面的航速也沒低到哪裡去的時候,那麼就只能採用比較中庸的前後均等火力分布設計。如果設想的交戰方式以大編隊集群交戰為主,要求各艦按照戰列線作對廝殺,那麼能夠布置更多的艦炮,從而實現艦隊艦炮數量最大化的前部加中部加後部的主炮布局是最適合的格局。

如果噸位要求嚴苛那麼省噸位的全前置主炮布局未嘗沒有可取之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什麼時候,全後置主炮戰列艦與全中置主炮戰列艦都是歪門邪道,戰艦的設計是一個不斷取捨的過程,沒有完美的設計,只有最合適的設計。

⑶ 戰列艦採用3座三聯炮塔較好(像衣阿華那樣)還是4座3連炮塔較好(像蒙大拿級)

4座3連炮塔對於戰列艦來說絕對是悲劇性的布局,不僅炮塔本身就要佔用大量的質量,還大大加長了防禦區,對於裝甲防禦非常不利。因此只有輕型巡洋艦會採用4座3連炮塔,布置12門152或者155毫米火炮。戰列艦要麼是3座3聯裝炮塔,要麼就是4座雙聯裝的,這兩種是主流布局,其他都是非主流。其中3座3聯裝炮塔的布局最好,不僅可以合理分配炮塔質量,而且防禦區也較短,9門主炮在火力上也有一定優勢。

⑷ 戰列艦是3炮塔好還是4炮塔好

根據排水量、主炮口徑綜合配置!

4炮塔的多數是雙聯裝,如長門410毫米/45倍口徑主炮、俾斯麥380毫米/52倍口徑主炮、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⑸ 戰列艦主炮最好要三聯裝還是二聯裝,要不四聯裝

用了4炮塔布局德國人古板,4座炮塔的結構還剩下3座可以作戰,尤其是戰列艦的主炮炮塔素有炮彈磁鐵之稱,按照最壞的打算。戰列艦級別的大口徑火炮,因此一直是防禦重點。主炮炮塔,戰斗中被擊中的概率很高,德國人認為同樣是一座炮塔被擊中,比如二戰中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和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都是使用3聯裝283毫米火炮的,無法布置,肯定就是雙聯裝的,而3炮塔布局只有2座能用,否則質量太大。因此德國一戰的主力戰列巡洋艦和二戰的俾斯麥級都是4座雙聯裝的布局。德國當然也裝過3聯裝,喜歡4座雙聯裝炮塔的布局,認為這樣比3座三聯裝炮塔有更好的抗損性

⑹ 為什麼二戰後期的戰列艦都採用三座三聯裝或四座兩聯裝主炮,而不採用威力更大的四座三聯裝主炮

其實除了太重以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考慮到火炮的後坐力,前後都是兩座炮台的話,四座炮台不能向同一方向同時射擊,密蘇里的三座炮台同向射擊都是有間歇時間的,四座炮台同時射擊戰艦絕對翻覆

⑺ 黎塞留級和敦刻爾克級戰列艦,都是非常特別的前置雙四聯炮塔,這種火力配置體現了法國海軍的什麼作戰思維

體現了法國人的獨出心裁

首先 這跟噸位沒有關系 黎賽劉級是後條約戰列艦 不受噸位限制 眾所周知 法國人的世界觀帶有相當濃厚的排外意識和浪漫主義(其實就是愚蠢) 特別是喜歡與英美主流對立
而那個時代的法國海軍則可以說是達爾朗一手設計的產物 達爾朗其人更是典型的法國人 偏執而愚蠢
他給予法式前裝炮的思維解釋跟皇家海軍的納爾遜級一樣 集中火力配置以節省裝甲總量 然而實踐證明納爾遜級的這種設計是失敗的 英國人也再沒用過這種設計 但是納爾遜級作為一艘條約戰列艦有他的局限性也情有可原 法國繼續步其後塵則無法令非法國人理解
實際上這個問題早在黎賽劉級服役之時就有英國人問過達爾朗「這種火力配置在撤退時怎麼辦?」達爾朗的回答是「我們法國的戰艦從來不用於撤退」 我想很有可能這就是關於這種異型的真正解釋 以及法國海軍作戰思想的全面闡述 他們在二戰以前可能認為他們對其他國家都是恃強凌弱的

⑻ 戰列艦四聯裝炮塔和六聯裝炮塔

法國的「敦刻爾克號」和「黎塞留號」,未完工的「諾曼底號」,計劃中的「里昂號」,以及英國的KGV424都有兩座四聯裝炮塔。且法國已建成的四聯裝炮塔均布置在艦體前部。

PS:迄今為止,還沒有出現過六聯裝炮塔。

⑼ 戰列艦炮塔布局是三座三聯裝好還是四座雙聯裝的好

3座三聯裝更好
第一,根據實驗顯示9-10門主炮齊射散步范圍更小
第二、採用三座三聯裝主炮塔戰艦可縮短艦舷側主裝甲帶的長度,從而在使用同樣重量裝甲的情況下舷側主裝甲帶厚度,可以做到比4座雙聯裝戰艦舷側裝甲帶更厚
這也是為什麼二戰時期新式戰列艦除了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其他都是三座三聯裝主炮塔的原因。
俾斯麥級戰列艦設計理念很弱後,巨大的排水量都被浪費了,其裝甲厚度還不如沙霍恩斯特級戰巡。

閱讀全文

與法國戰列艦為什麼喜歡4聯炮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