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德國法國如何分割斯特拉斯堡

德國法國如何分割斯特拉斯堡

發布時間:2022-11-15 05:18:54

① 有誰知道"斯特拉斯堡三大"

斯特拉斯堡(法語:Strasbourg,德語:Straßburg),也譯作史特拉斯堡,位於法國國土的東端,與德國隔萊茵河相望,是法國阿爾薩斯大區和下萊茵省的首府。該市人口約27萬,而橫跨法德兩國的都會區(稱為「歐洲區」)總人口達到86萬多人。

斯特拉斯堡目前屬於法國領土。但是在歷史上,德國和法國曾多次交替擁有對斯特拉斯堡的主權,因而該市在語言和文化上兼有法國和德國的特點,是這兩種不同文化的交匯之地。谷登堡、加爾文、歌德、莫扎特、巴斯德等德法兩國名人都曾在斯特拉斯堡居留。

斯特拉斯堡雖然只是法國第七大城市,但是它與日內瓦、紐約以及蒙特利爾一樣,是少數幾個並非一國首都,卻是國際組織總部所在地的城市。斯特拉斯堡與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一樣,駐有歐洲聯盟許多重要的機構,包括歐洲理事會、歐洲人權法院、歐盟反貪局、歐洲軍團(Eurocorps)、歐洲視聽觀察,以及最著名的歐洲議會。

斯特拉斯堡是製造業以及公路、鐵路和內河航運的重要中心。斯特拉斯堡港是萊茵河沿線的第二大港口,僅次於德國的杜伊斯堡。該市也是萊茵河航運中央執委會的駐地。

斯特拉斯堡的歷史中心位於伊爾河兩條支流環繞的大島(Grande Île),這一區域擁有中世紀以來的大量精美建築,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也是首次一個城市的整個市中心區域獲此榮譽。

斯特拉斯堡最著名的建築是哥特式的主教座堂(用砂岩建造,有著名的斯特拉斯堡天文鍾),以及中世紀萊茵蘭地區黑白木構架建築的街景——特別是在沿著伊爾河的小法蘭西區,以及主教座堂周圍中世紀風格的街道和廣場(如座堂廣場、聖艾蒂安廣場)。

除了主教座堂以外,斯特拉斯堡還有幾座中世紀教堂歷經多次戰爭仍然倖存至今:羅馬式的聖艾蒂安教堂,一部分在1944年被英美空襲炸毀;羅馬式與哥特式結合的巨大的聖多馬教堂,有斯伯曼製作的管風琴[7] ,莫扎特和史懷哲曾在此演奏;哥特式的聖Pierre-le-Jeune新教教堂,其地下室可以追溯到5世紀,而迴廊始建於11世紀;哥特式的聖Guillaume教堂,有早期文藝復興式彩色玻璃;哥特式的聖約翰教堂;新哥特式的Saint-Pierre-le-Vieux天主教堂(附近還有一個Saint-Pierre-le-Vieux新教教堂)有一些15世紀木製彩繪祭壇,現在毀壞的教堂用於舉辦展覽。 在眾多的中世紀建築中,舊海關(Ancienne Douane)相當突出。

德國文藝復興為該市留下了一批醒目的建築物,如位於谷登堡廣場的前市政廳;法國巴洛克和古典主義建築包括數座旅館,如hôtels particuliers、Hôtel Préfet、Hôtel des Deux-Ponts和Hôtel de Ville等。斯特拉斯堡最大的巴洛克建築是1720年代的濟貧院。法國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物則以德布羅意廣場的歌劇院為代表。德國皇帝威廉一世統治時期,為斯特拉斯堡的德國區留下了一批質量上乘的折衷主義建築,寬闊的林蔭大道整齊劃一,街道兩邊建築堅固、尺度巨大,建築風格混合了5個世紀以來歐洲各種建築風格,以及新埃及、新希臘、新巴比倫風格。前皇宮最為政治化,但當時最富麗堂皇的建築是帶有多重直角塔樓的蓬托尼埃國際學校(女校),和擁有華麗彩繪磚立面、木器和花飾陶器的裝飾藝術學院。德國區的著名街道包括黑森林大街、孚日大街、阿爾薩斯大街、馬賽大街、自由大街、福煦路和霞飛路等等,著名廣場則包括共和國廣場、大學廣場等。在重修的要塞路能發現1880年代普魯士軍事建築的重要實例,尺度巨大的要塞,命名為戰爭門(Kriegstor)。

在現代建築方面,斯特拉斯堡擁有一些精美的新藝術運動建築,如巨大的節日宮(Palais des Fêtes)和一些別墅住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功能建築的實例中,位於范圍廣闊的歐洲區(Quartier Européen),由理查德·羅傑斯設計的歐洲人權法院無疑是最壯觀的。其他著名的現代建築有市立音樂與舞蹈學校、現代與當代藝術博物館,以及位於市郊的有軌電車終點站和停車場。

該市還有一些美麗的橋梁,其中最引人入勝的是擁有4座古塔的中世紀的蓋頂橋(Ponts Couverts),近旁就是17世紀沃邦攔河壩(沃邦要塞的一部分)。其他美麗的橋梁還有19世紀華麗的 Fonderie橋(石橋)和Auvergne橋(鐵橋),以及萊茵河上未來派的步行橋(Passerelle,2004年開放)。

2、公園

斯特拉斯堡的特徵之一是擁有眾多一流的公園,其中有一些有相當的歷史文化價值。柑橘公園呈現顯著的法國花園特色,內有一個新古典主義的城堡和一個小型動物園;城堡公園,17世紀的要塞矗立在萊茵河畔;Pourtalès公園屬於英國風格,是現代雕塑的露天博物館,園內有一座新巴洛克式城堡(現為席勒國際大學)。 植物園成立於德國統治時期,靠近斯特拉斯堡天文台,建於1881年,還保存著一些當時的溫室。Contades公園雖然是該市最古老的公園,不過在二戰後已經徹底重建。Poteries公園屬於未來派,是1990年代末歐洲公園概念的實例。兩岸花園(Jardin des deux Rives)橫跨萊茵河兩岸的斯特拉斯堡和凱爾,是最新開放(2004年)、也是面積最大(60 公頃)的公園。

3、博物館

作為一個規模較小的城市,斯特拉斯堡擁有的博物館數量堪稱巨大:美術博物館收藏戈雅、魯本斯、凡·戴克、格列柯等人的名畫;聖母院博物館位於主教座堂旁,收藏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原稿、彩色玻璃;裝飾藝術博物館收藏18世紀傢具和瓷器);動物學博物館是法國最古老的一座,特別以鳥類種類眾多聞名);「大船」是特別為兒童設計的科技中心);此外還有萊茵河航運博物館;巴斯德博物館;古埃及博物館等。還可以看到著名的法國號(自中世紀起每晚10時命令猶太人出城)。

② 斯特拉斯堡的歷史

斯特拉斯堡屬於法國領土。但是在歷史上,德國和法國曾多次交替擁有對斯特拉斯堡的主權,因而該市在語言和文化上兼有法國和德國的特點,是這兩種不同文化的交匯之地。谷登堡、加爾文、歌德、莫扎特、巴斯德等德法兩國名人都曾在斯特拉斯堡居留 。 斯特拉斯堡歷史悠久 。羅馬帝國曾在斯特拉斯堡所在的地方建立了一個軍事哨所,名為阿讓托拉通,屬於上日爾曼行省。這個地名在前12年首次被提及。自從4世紀起,該市就成為斯特拉斯堡總主教的駐地。357年,阿拉曼人在斯特拉斯堡戰役中與羅馬作戰,被後來的羅馬皇帝尤利安擊敗,他們的國王也被俘。366年1月2日,大批阿拉曼人穿過封凍的萊茵河,入侵羅馬帝國。5世紀初,阿拉曼人已經穿過萊茵河,征服並定居在今天阿爾薩斯和瑞士大部分地區。 在5世紀,該市接連被阿拉曼人、匈奴人和法蘭克人佔領。842年,包括三種文本(拉丁文、德文和一種古法文)的斯特拉斯堡誓言在此簽署。923年,洛林公爵將斯特拉斯堡交給德國國王亨利一世,神聖羅馬帝國控制了這個重要的商業中心。在斯特拉斯堡的早期歷史中,總主教與市民之間發生過長期的沖突。1262年,市民一方獲得勝利,國王士瓦本的腓力普恩准斯特拉斯堡獲得帝國自由城市的地位。1332年革命後,同業公會廣泛參與城市管理,斯特拉斯堡宣布成立共和國。1348年的黑死病後,1349年2月14日,發生了可怕的大屠殺,近三千名猶太人被公開燒死,其餘人被驅逐出該市。在必須離開城市的時刻,傳令官吹響了法國號。直到18世紀末,還不準許猶太人在晚上10點以後留在市內。 斯特拉斯堡主教座堂始建於12世紀,到1439年才基本完成(南塔樓尚未完工),是當時世界最高的建築,超過了吉薩大金字塔。1520年代宗教改革期間,該市接受了馬丁·路德的教導,他的追隨者在下一個世紀創建了斯特拉斯堡大學,新教清除偶像的主張導致許多天主教堂和修道院被毀。斯特拉斯堡是人文主義學術中心和神聖羅馬帝國早期的印刷中心,它在知識與政治方面,對新教在德國西南部確立其地位產生了重大影響。1530年,在帝國奧格斯堡會議上, 斯特拉斯堡和另外4個自由城市一起呈遞了一份表明他們新教信仰的信條,不過與他們呈交給查理五世的奧格斯堡信綱略有不同。16世紀初,神聖羅馬帝國憲法改革以後,成立了帝國循環(Reichskreis),斯特拉斯堡成為帝國西南部的上萊茵循環的一部分,主要負責供養軍隊監督造幣、確保公共安全。
斯特拉斯堡自由市在三十年戰爭期間保持中立。1681年9月,斯特拉斯堡被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奪取,這次吞並得到了1697年裡斯維克和約的承認。1685年,法國公布楓丹白露法令,宣布廢除1598年的南特敕令,官方的宗教不寬容政策導致許多新教徒被逐出斯特拉斯堡和阿爾薩斯。斯特拉斯堡主教座堂也從路德會手中交給羅馬天主教。德語的路德會大學一直堅持到法國革命,其中著名的學生有歌德和赫爾德。
法國革命期間,在1792年4月25日,德利斯勒(Claude-Joseph Rouget de L'Isle)在斯特拉斯堡市長德特里希家中進晚餐時,譜寫了萊茵守軍戰曲(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Rhin),即後來的法國國歌《馬賽曲》(La Marseillaise)。不過,法國革命也廢除了斯特拉斯堡的自由市地位。激進的雅各賓俱樂部用鐵腕手段統治該市,直到羅伯斯庇爾倒台後才被推翻。這段時期內許多教堂和修道院不是被摧毀就是被嚴重損壞。主教座堂損失了數百雕像(19世紀時又加以復制),並且提議要拆除教堂尖頂,因為它損害了平等原則。教堂尖頂保住了,不過市民們給它戴了一頂弗里吉亞無邊便帽(現在早已丟失)。隨著工商業的增長,該市人口在19世紀增長了三倍,達到15萬人。在普法戰爭和斯特拉斯堡包圍戰期間,該市受到普魯士軍隊的猛烈炮擊。1870年8月24日,美術博物館和市立圖書館被大火燒毀,市立圖書館位於哥特式的前多明我會教堂內,獨家收藏中世紀手稿(包括著名的快樂花園,Hortus deliciarum)、罕見的文藝復興時代書籍和古羅馬文物。1871年戰爭結束後,根據《法蘭克福條約》的規定,該市並入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成為阿爾薩斯-洛林的一部分。德國統治時期,斯特拉斯堡得到了重建,並新建了一個豪華的新城(Neue Stadt),包括一個新的博物館和新的圖書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被擊敗,根據《凡爾賽條約》,斯特拉斯堡被重新劃入法國。
由於曾歸屬德國47年,斯特拉斯堡有濃重的德語口音。納粹黨據此極力促使德國奪回這座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法國淪陷以後,該市再次被並入德國。新統治者採取的第一項行動就是將大猶太會堂燒毀並夷為平地,該猶太會堂完成於1890年代末,曾是歐洲最大的猶太會堂之一,也是該市的標志建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斯特拉斯堡未受到嚴重破壞,但在1944年受到了英美轟炸,大片地區被摧毀。1945年,法國軍隊再次開進斯特拉斯堡,這座城市又重新成為法國領土。今天,一條主要街道以解放日命名。1920年,一個早期的跨國機構,萊茵河航運中央執委會從曼海姆遷到斯特拉斯堡。1949年,該市被選為歐洲理事會的所在地,1979年,斯特拉斯堡又成為 歐洲議會的所在地,盡管每個月只在斯特拉斯堡舉行四天會議,其他事務則在布魯塞爾處理。議會大廈建於1998年,是世界上最大的議會建築。此前會議在歐洲宮舉行,其不凡的內部結構 已經為歐洲的電視觀眾所熟悉。1992年,德法合作的Arte影視機構在斯特拉斯堡成立。
2000年,極端穆斯林恐怖分子曾密謀在斯特拉斯堡主教座堂進行爆炸,被德國警察阻止。2001年7月6日,在一次露天音樂會上,突然有一棵大樹倒地,造成13人身亡,近百人受傷。 斯特拉斯堡雖然只是法國第七大城市,但是它與日內瓦、紐約以及蒙特利爾一樣,是少數幾個並非一國首都,卻是國際組織總部所在地的城市。斯特拉斯堡地處德法邊界,處於歐洲大陸的腹地,與各個方向聯系都較為方便。
和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一樣,駐有歐洲聯盟許多重要的機構,被稱為「歐洲第二首都」。其主要機構如下 : 歐洲議會 歐洲委員會 歐洲人權法院 歐盟反貪局 歐洲軍團(Eurocorps) 歐洲視聽觀察 歐洲葯典委員會 德法Arte影視機構

③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人民的情況

二戰時期

1934年2月6日,幾萬名法西斯武裝暴徒藉反對斯塔維斯基貪污案,在巴黎舉行示威,沖向議會大廈波旁宮。達拉第政府被迫辭職,共和制再度面臨危機。

凱旋門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法國實行全國總動員。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但法國節節敗退。

1940年6月22日,貝當元帥與德國簽訂投降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覆滅。7月在法國中部的維希建立了的傀儡政府。

1944年8月在法國抵抗運動和盟軍的打擊下,維希政府瓦解。

從第三共和國覆滅到第四共和國建立,中間經歷了抗擊德、意法西斯的戰斗和制訂新憲法的斗爭。

戴高樂將軍領導的抵抗運動迅速發展,1944年6月成立臨時政府,團結國內和殖民地反法西斯力量繼續抗戰,在同盟國和法國共產黨領導的抵抗運動的配合下,1944年8月25日收復巴黎,接著全國光復。

(3)德國法國如何分割斯特拉斯堡擴展閱讀:

德國與義大利分割了法國領土,德國招募了六十萬法國人進入德國工廠,並且被迫為他們的侵略戰爭提供幫助,六十多萬法國人夜以繼日的工作,直到體力耗盡,最後死亡!

德國「閃擊」波蘭得手後,更助長了希特勒稱霸世界的勃勃野心。於是,他一手舉著「尊重中立國家」的招牌,一手簽發了進攻西歐的第6號指令,制定了代號為「黃色方案」的計劃,將重兵壓在北海至瑞士一線,張開了吞並西歐的血盆大口。

德軍的預備隊共 47個師,配置在萊茵河地區,在德國的魔爪准備伸向西歐之時,法國仍執迷不悟,認為德國打敗波蘭後,將東侵蘇聯,即使進攻法國,也需 4—5年以後。荷、比、盧三國卻天真地認為,只要嚴守中立,就可免遭戰禍。

因此,直到 1940年3月,盟軍才嗅出戰爭的氣味,在法軍總參謀長和英、法盟軍總司令甘末林主持下,倉促制定了代號為「D」的作戰計劃,並調集135個師、3000輛坦克和 1300多架飛機(必要時,還可利用駐英倫三島的 1000架飛機支援戰斗),准備抗擊入侵之敵。

6月3日,德軍數百架飛機開始空襲法國機場及重要目標,法國失去了制空權, 900餘架飛機被摧毀。 5日拂曉,德軍兵分兩路在180km的正面上實施進攻。

「B」集團軍群由於遭法軍頑強抵抗,每晝夜僅前進5-7km。為了增強突擊力量,德軍投入預備隊 22個師,於13日突破法軍防線;「A」集團軍群在瓦茲河和埃納河之間實施突破,於 12日到達巴黎東北的馬恩河後繼續向縱深發展。

「A」、「B」兩集團軍群實施鉗形攻擊,迂迴巴黎,前出到馬奇諾防線後方。 14日,德軍「C」集團軍群按計劃在 50km寬的正面上向馬奇諾防線發起進攻,法軍腹背受敵,其防線很快被突破。同時,德軍未經戰斗便進入巴黎,埃菲爾鐵塔上掛起了德國的「+」字旗。

17日德軍攻佔斯特拉斯堡,近 50萬法軍被殲。 22日法國全權代表查理·享茨格將軍在停戰協議上簽字,戰事遂告結束。戰爭中法軍亡 6萬餘人,傷 30萬人,被俘 200萬人;德軍共傷亡 14.6萬餘人。

④ 什麼地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被德國佔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歸還法國

阿爾薩斯和洛林
阿爾薩斯-洛林(Alsace-Lorraine) 是法國東部大區,包括今法國上萊茵、下萊茵和孚日、摩澤爾等省。在17世紀以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領土,以說德語的居民為主,後成為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領地,三十年戰爭後根據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割讓給法國(首府斯特拉斯堡到路易十四時代才被法國吞並)。當地居民長期不斷抵製法國統治者強加於他們的語言與習俗。普法戰爭後於1871年割讓給德國。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這塊土地又割讓給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德國奪回,戰後又割讓給法國。法國修改了許多戰前與當地自主獨立主義相抵觸的政府政策,因此,自治運動大部分銷聲匿跡。被稱為阿爾薩斯語的日耳曼方言仍為當地的通用語。學校里既教法語,也教德語。 阿爾薩斯和洛林一樣都是德國白酒的著名產地,當地生產的白酒都以德國命名方式命名。
公元前8世紀,為高盧部落占據,出現早期的采礦業、農業和畜牧業。1552年,法國人佔領洛林公國的梅斯、凡爾登和圖爾。30年戰爭中,法國於1633年佔領洛林全境。1697年洛林轉屬神聖羅馬帝國;1737年成為法國傀儡、原波蘭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列辛斯基(Stanislaw I Leszczynski,1677~1766)的終身領地;1766年並入法國,1871年,普法戰爭後,洛林東部和阿爾薩斯由法國割讓給德國;1919年依據《凡爾賽和約》歸還給法國;1940年又為希特勒德國兼並;1945年法國再度恢復了對洛林的主權;今劃分為默茲、摩澤爾、默爾特-摩澤爾和孚日四省。

⑤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是怎麼從分裂崛起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次世界大戰由德國引起主要是因為德國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工業強國,為了謀求自己在世界上的經濟和政治地位挑戰以英國,法國為首的老牌資本主義殖民霸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由德國引起的主要原因是德國當時面臨經濟危機,社會混亂,給法西斯主義奪取政權製造了機會,從而引發世界大戰。
兩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協調。
德國和小日本能成為同盟的原因是因為當時法西斯國家主要是德國日本和義大利,德國為了尋求盟友所以只能和日本聯合起來。
義大利反水是因為義大利軍事實在是太爛了,面對英美聯軍根本就力不從心,導致接連敗退,義大利統治者墨索里尼因為軍事上的失敗而被監禁起來,隨後被德國救走,在義大利北部成立傀儡政府,南部則向英美投降,逐漸的義大利就反水了。
美國插一腿的原因是當時歐亞幾乎要被法西斯佔領了,如果再不插手那麼美國將來會陷入孤立狀態,所以早參戰能使美國避免這一危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的原因是英法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國力雄厚,比德國強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的原因是德國發動的戰爭是侵略性的,不得人心,註定失敗
1.對於世界霸權的爭奪
2.德國政府和主戰人士的大力煽動
3世界資本主義間的矛盾矛盾:(1)「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問題上的矛盾,是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這是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紀70年代以來英德關系的演變過程表明,英德沖突對於一戰爆發所起的作用雖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軍競爭和協約國的形成與發展是英德矛盾的兩個主要表現形式,二者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終於成為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因素。 (2)「法德矛盾,從實際情況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說」並不全面。英國把德國作為主要對手,而德國沒有從國策方面把英國作為主要敵人,只是在具體政策和海軍競賽上把英國作為主要對手,因此,兩國之間的矛盾構不成主要矛盾。德國最大的敵人是法國,無論從歐陸的霸權地位或德國的發展來看都是如此。 (3)「俄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說」是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一戰前英德之間在殖民地問題上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也不存在嚴重的沖突,俄德矛盾遠比英德矛盾尖銳、突出。如果說一戰是由於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斗爭引起的,那麼顯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⑥ 法國是如何崩潰在德國法西斯的鐵蹄之下的

法國保羅·雷諾內閣改組後,馬克西姆·魏剛將軍接替甘未林任法軍總司令。魏剛上台後即在索姆河和埃納河一線倉促構築「魏剛防線」,准備據險防守,阻止德軍南下。1940年6月3日,德國空軍向法國的機場和後方實行密集突擊,摧毀法軍飛機約900架,奪取了制空權。6月5日拂曉,德軍以143個師的兵力,對「魏剛防線」發動大規模進攻,開始了法蘭西戰役的第二階段。德軍僅用3天時間就突破「魏剛防線」,進攻矛頭直指巴黎。正當德軍向法國腹地推進,其先頭部隊進抵巴黎西郊時,一直自稱「非交戰國」的義大利趁火打劫,於6月10日出動32個師,越過阿爾卑斯山侵入法境,給法國背後一刀。面對險惡的局勢,法國政府並未號召和組織人民奮起抵抗。6月11日,法國政府遷到圖爾,宣布巴黎為「不設防城市」。6月13日,雷諾政府正式向德國提出停戰請求。6月14日,德軍兵不血刃佔領巴黎,埃菲爾鐵塔上掛起了法西斯德國的田字旗。同日,法軍的馬其諾防線被突破,雷諾政府又從圖爾遷至波爾多。6月17日,德軍進至德法邊境萊茵河畔,攻佔了斯特拉斯堡,近50萬法軍被圍,除小部逃至瑞士外,全部被殲。在法國面臨崩潰之際,美國總統羅斯福對法國政府6月10日發出的求援電報,僅以同情的方式作答。英國政府也表示不能派出大量空軍支援。6月16日晚,雷諾政府辭職,投降派貝當接任總理。6月20日,貝當政府正式向德國呼籲停戰求降。兩天後,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一節火車車廂里,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向協約國投降、簽署停戰協定的同一地點,法國全權代表查理·亨茨格和德國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凱特爾在停戰協定上簽了字。法國被迫接受了德國提出的苛刻的停戰條件。6月24日,法國—義大利停戰協定在羅馬簽署。按照德法停戰協定,法國軍隊全部被解除武裝,並把武器交給德國;法國被肢解成兩部分:佔領區和非佔領區。約佔法國領土3/5的北部富庶工業區和比斯開灣沿岸,由德軍直接佔領,法國負擔佔領軍的全部費用。非佔領區主要是南部和西部農業區,由貝當傀儡政府統治。7月1日,貝當政府遷往維希。維希政府實際已淪為德國的附庸。接著,大法奸、賣國賊皮埃爾·賴伐爾出任總理,廢除了1875年的憲法,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宣告覆亡。一個擁有5000萬人口、號稱「頭號陸軍大國」的法蘭西,僅在戰爭爆發6周內便一敗塗地,淪於德國法西斯的鐵蹄之下。

⑦ 斯特拉斯堡的行政

斯特拉斯堡是法國阿爾薩斯大區的首府和下萊茵省(67省)的省會。該省共有5個地級行政單位(一個省會,四個副省會)。
在法國,法定的行政區劃僅有「省」(Département)和「市鎮」(Commune)兩個基本等級。在此基礎之上,省與省之間可以自由組成「大區」(Région),而市鎮之間既可以組成相對穩定的「地區」(Arrondissement) 和「縣」(Canton),同時又可以跨區縣甚至跨省進行新的組合,形成「社區」(intercommunauté)、「都市區」(Unité Urne)、「城市圈」(Aire Urne)和「就業集中區」(Zone d'Emploi)。不過,除了省和市鎮之外,其它的行政級別在法國憲法當中沒有明確的規定和說明,但這些行政區可以根據自身需要,行使一定的管理權、立法權和行政權。
斯特拉斯堡和與其相鄰的27個市鎮共同組建了斯特拉斯堡歐盟大都會(Strasbourg Eurométropole),相當於「城市社區」,旨在協調這一地區之間的發展。該社區總面積為315.93k㎡,總人口數量為473375(2012年數據)。
2015年1月1日,經法國民政部批准,原有的斯特拉斯堡城市地區(Arrondissement de Strasbourg-Ville)和斯特拉斯堡農村地區(Arrondissement de Strasbourg-Campagne)正式合並,成立了新的斯特拉斯堡地區(Arrondissement de Strasbourg),地區行署駐斯特拉斯堡。
根據2015年的法國最新行政區劃方案,新的斯特拉斯堡地區共包括10個完整的縣(Canton),以及另外1個縣的其中部分市鎮,共計33個市鎮(Commune),總面積337.61k㎡,總人口為479820人(2012年數據)。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國,「地區」和「縣」的劃分主要是為了投票或選舉,並沒有太多實際的作用,而日常的市政建設和管理則主要由「大區」、「省」或者「市鎮」協調負責。
以下為斯特拉斯堡地區的縣級行政區劃。中文名稱均為非官方正式翻譯,僅供參考。 斯特拉斯堡第一縣(Canton de Strasbourg-1),包括斯特拉斯堡市區中部部分。 斯特拉斯堡第二縣(Canton de Strasbourg-2),包括斯特拉斯堡市區西部部分。 斯特拉斯堡第三縣(Canton de Strasbourg-3),包括斯特拉斯堡市區西北部分。 斯特拉斯堡第四縣(Canton de Strasbourg-4),包括斯特拉斯堡市區東北部分。 斯特拉斯堡第五縣(Canton de Strasbourg-5),包括斯特拉斯堡市區東部部分。 斯特拉斯堡第六縣(Canton de Strasbourg-6),包括斯特拉斯堡市區南部部分。 恩海姆縣(Canton d'Hœnheim),包括10個市鎮。 伊勒吉什-格拉芬斯塔登縣(Canton d'Illkirch-Graffenstaden),包括4個市鎮。 林格勒施海姆縣(Canton de Lingolsheim),包括13個市鎮。 石勒提格海姆縣(Canton de Schiltigheim),包括2個市鎮。 以下區縣當中的部分市鎮屬於斯特拉斯堡地區 布魯馬特縣(Canton deBrumath),共包括22個市鎮,其中3個市鎮屬於斯特拉斯堡地區。

⑧ 法國斯特拉斯堡是個什麼樣的城市

斯特拉斯堡(法語:Strasbourg;德語:Straßburg,意為「街道城堡」),也譯作史特拉斯堡,位於法國國土的東端,與德國隔萊茵河相望,是法國阿爾薩斯大區和下萊茵省的首府。 斯特拉斯堡市人口約27萬,城市圈人口超過64萬,是法國東北部人口最多的城市,按2010年人口也是法國人口第九多的城市。
斯特拉斯堡目前屬於法國領土。但是在歷史上,德國和法國曾多次交替擁有對斯特拉斯堡的主權,因而該市在語言和文化上兼有法國和德國的特點,是這兩種不同文化的交匯之地。谷登堡、加爾文、歌德、莫扎特、巴斯德等德意志法蘭西文化名人都曾在斯特拉斯堡居留。
斯特拉斯堡也是眾多國際組織總部所在地的城市。斯特拉斯堡與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一樣,駐有歐盟和歐洲的許多重要機構,包括歐洲委員會、歐洲人權法院、歐盟反貪局、歐洲軍團、歐洲視聽觀察,以及歐洲議會。
斯特拉斯堡是法國乃至西歐公路、鐵路和內河航運的重要中心。斯特拉斯堡港是萊茵河沿線的第二大港口,僅次於德國的杜伊斯堡。該市也是萊茵河航運中央執委會的駐地。
斯特拉斯堡的歷史中心位於伊爾河兩條支流環繞的大島,這一區域擁有中世紀以來的大量精美建築,包括斯特拉斯堡大教堂與小法蘭西,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也是首次有一個城市的整個市中心區域獲此榮譽。

⑨ 斯特拉斯堡以前到現在變化的地方

以下為一名遊客24小時對城市的速度,不喜輕拍,略有歪樓也請輕拍。圖隨後補上。
先摘一段維基:
史特拉斯堡(法語:Strasbourg;德語:Straßburg),也譯作斯特拉斯堡,位於法國國土的東端,與德國隔萊茵河相望,是法國阿爾薩斯大區和下萊茵省的首府。 史特拉斯堡市人口約27萬,城市圈人口超過64萬,是法國東北部人口最多的城市,按2010年人口也是法國人口第九多的城市。
史特拉斯堡目前屬於法國領土。但是在歷史上,德國和法國曾多次交替擁有對史特拉斯堡的主權,因而該市在語言和文化上兼有法國和德國的特點,是這兩種不同文化的交匯之地。谷登堡、加爾文、歌德、莫扎特、巴斯德等德意志法蘭西文化名人都曾在史特拉斯堡居留。
史特拉斯堡也是眾多國際組織總部所在地的城市。史特拉斯堡與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一樣,駐有歐盟許多重要的機構,包括歐洲理事會、歐洲人權法院、歐盟反貪局、歐洲軍團、歐洲視聽觀察,以及歐洲議會。
史特拉斯堡的歷史中心位於伊爾河兩條支流環繞的大島,這一區域擁有中世紀以來的大量精美建築,包括史特拉斯堡大教堂與小法蘭西,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也是首次有一個城市的整個市中心區域獲此榮譽。
去年環歐自駕時,特意繞經斯特拉斯堡,為的就是看一下歷史教科書上德法兩家恩怨情仇之來源,阿爾薩斯的首府,究竟是何番模樣。從自由市變為法屬,阿爾薩斯地區不論是語言、氣候、習性甚至語言都一直更趨向德語區。普法戰爭時德國奪回阿爾薩斯,歷史學家都認為此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線。德國戰敗後又重歸法國,血緣卻無法割斷,一直保持了德語法語並行的狀態。記得當年在布魯塞爾參觀歐洲議會時,好奇的問道為什麼每年總得千里迢迢(好吧其實也沒有很遠,只是先到背後的人力物力殊不簡單),笑曰:"To escape from the horribly dirty and messy Brussels!" (「逃離布魯塞爾的臟亂差啊!」)自此心生好奇,逮著機會一游。
我們只停留了短短24小時,前一天的晚上將近午夜才到,找到老城邊上的酒店後繞回在老城外的停車場把車放下。這實在是個無比英明的決定:老城裡路窄且曲徑幽深,看著直線距離不遠的地方可能因為河道或建築擋著,得繞。更重要的是老城區的道路都是小石板鋪就,若是得拖著兩個大箱子走進城,到酒店門口必然是手臂酸軟,輪子俱掉的景象了。
老城區算是不小的,一頭走到另一頭還真需要點時間。保存的還算不錯,修舊如舊讓人看著非常高興。與其他花團簇擁的歐洲小鎮略有不同,斯特拉斯堡給人一種親切,不矯揉做作的感覺(所謂接地氣)。泥土色是這里的主色調。從教堂到供休憩的石墩子,到草棚石橋土路,這里的一切彷彿漫不經心,渾然天成。沿河街道房屋皆為萊茵地區(Rhineland)常見的建築風格:木樑結構外露,但比起德國漂亮而整齊的一排排房子,斯特拉斯堡的小屋外牆漆成五顏六色,而且木樑怎麼看都是歪歪扭扭的,有種莫名的喜感。幾乎沒有一條道是直的,且高高低低,在河道間穿梭,還有讓我們看了好一陣的船隻進城時的水閘開關,及在水道上穿梭,造型略滑稽的觀光船(像個矮矮扁扁的鞋底兒哈哈)。
滿大街的法國美食(額當然也有個唐餐館),沐浴在陽光下來個午餐,喝杯小酒(司機同學不能喝而作罷)。看著極好的餐館,對,都是沒。有。英。文。菜。單。的。。。我們點餐時看到鄰桌的意麵非常贊,在谷歌翻譯的幫助之下很高興的以為點上了,上菜時卻傻眼了:說好的意麵呢?!(其實我們點的是法式餛飩狀意麵。始終沒有搞懂鄰桌法國MM點的意麵是哪樣。沒文化真可怕。)
臨走前離開老城往新城轉了一圈,順便遙距參觀了一下歐洲議會和法庭的大樓。有點年頭的現代建築。而且的確經過了好多綠樹成蔭,綠草如茵的大公園,後知後覺地才知道公園也是斯特拉斯堡一大特色。
總而言之,城市速讀:這是一個美麗卻不做作,讓人感覺舒服放鬆的地方。最適合拿一本書,坐在老房子的牆根底下慢慢讀,日頭雖熱但心情舒暢。這是一個值得細細品味的城市。

⑩ 阿爾薩斯和洛林為啥被德法2國反復爭奪呢

阿爾薩斯位於法國東北部地區,是法國本土上面積最小的行政區域,隔萊茵河與德國相望。
歷史上,阿爾薩斯在17世紀以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以說德語的居民為主。1618年至1648年戰爭後,根據和約割讓給法國,但當地居民對法語存在抵制傾向。普法戰爭(1870-1871)後,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普魯士,一戰結束後屬法國領土,二戰初期被納粹德國佔領,二戰結束後歸還給法國。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後,驅逐了1871年後移入阿爾薩斯的德裔居民,學校上課一律用法語,街道和店鋪名字也只准用法語。
實際上,中世紀以來,阿爾薩斯與洛林並不屬於法德任一國家。9至16世紀,屬於德國,1552年,法國佔領了它,1648年,戰敗的德國正式承認法國擁有這個地方的主權。普法戰爭法國失敗後,德國重新佔領此地。就居民而言,此地講法語的僅是講德語人的八分之一。1918年德國一戰失敗後,法國奪回此地,立即在這里全面清除德語的痕跡,施加法語統治。初等學校的所有課程規定用法語講授;在原有學生畢業之後,中等學校也都實行用法語講課。斯特拉斯堡大學的所有課程,甚至德國語言和文學的課程,也是完全用法語講授的。

閱讀全文

與德國法國如何分割斯特拉斯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