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利茲魚是地球上最大的魚了吧!給我它的資料,謝謝!
利茲魚(Leedsichthys problematicus)是一種已經滅絕巨大的厚莖魚目魚類,生活在1億6500萬至1億5500萬年前的侏羅紀中期,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巨大的硬骨魚類。在現存魚類中與利茲魚最接近的是弓鰭魚,但是這兩種魚類之間的關系仍然距離很遠。利茲魚的名稱意為「利茲的魚」,因化石收集家艾佛列·尼克森·利茲於1886年在英格蘭彼得伯勒發現它的化石而得名。利茲在發現它的化石後,以problematicus作為利茲魚的種名,這是因為這具化石非常破碎,非常難以辨認及描述它。
1介紹編輯
利茲魚的名稱意為「利茲的魚」,
利茲魚
因化石收集家艾佛列·尼克森·利茲於1886年在英格蘭彼得伯勒發現它的化石而得名。利茲在發現它的化石後,以problematicus作為利茲魚的種名,這是因為這具化石非常破碎,非常難以辨認及描述它。利茲魚的化石可以在英格蘭的卡洛夫階、德國及法國北部、智利的牛津階及法國的啟莫里階等地發現。[1]
它可能緩慢地游過大洋的上層水體,吸入滿滿一口富含浮游生物的水,然後通過嘴後部巨大的網板把它們篩出來。它的進食習慣類似於現代的藍鯨,藍鯨也只靠浮游生物過活。它們可能作長距離的旅行,尋找世界某個地區,在那裡有浮游生物因季節原因聚集成一大團濃稠的營養湯。利茲魚所生活侏羅紀的海洋仍是一個危險的地方,盡管它身軀龐大,卻沒有專門防禦措施抵禦掠食者,比如上龍類和地棲鱷。一次攻擊不太可能殺死成年的利茲魚,4次攻擊會致命。
型態特徵編輯
利茲魚與滑齒龍
簡介
雖然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幾具利茲魚的化石,但是完整的脊椎骨化石尚未發現,所以古生物學家很難確定它的大小,亞瑟·史密斯·伍德沃德(Arthur Smith Woodward)在1889年描述利茲魚的標本,並拿它的尾部與另一種厚莖魚類Hypsocormus比較後,估計它的長度大約是9米(30英呎)。古生物學家D. M. Martill在1986年拿他剛發現的利茲魚化石與其他厚莖魚類互相比較,不過因為這具樣本相當不尋常,所以利茲魚推斷出來的體型大小范圍相當廣。古生物學家根據歷史上所發現的化石,及古生物學家在靠近彼得伯勒惠特西(Whittlesey)所發現更完整的樣本來估計的結果都支持亞瑟史密斯伍德沃德當時所估計的結果-9至10米(30至33英呎)。古生物學家使用樹輪年代學來研究利茲魚的骨骸,結果顯示它們要長到這個長度需要花費21至25年。而根據其他樣本進行的研究顯示利茲魚最大可以長到超過10米(53英尺)是不合理的推論。與現在最大的魚類鯨鯊及姥鯊一樣,利茲魚的食物來源是浮游動物,並且用它的嘴與鰓從水中把浮游動物給過濾出來。保存在倫敦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P.6924樣本顯示,利茲魚遭受上龍亞目的滑齒龍以及地棲鱷鯊魚等食肉動物攻擊。這些傷口後來癒合了,這顯示利茲魚可以躲避牛津黏土組(Oxford Clay)中的侏羅紀掠食者,很可能是因為它們具有強大的尾巴
利茲魚各類圖片(15張)
。[2]
3生活習性編輯
骨骼化石表明這種以浮游生物為食的大型魚類,它們生活在1.6億年前,與恐龍在同一時期滅絕消失。利茲魚的壽命大約40年,長著巨大的嘴,起到吸塵器的作用,能夠吸食數千條小型魚類,其中包括:小蝦米和水母。
利茲魚是一種濾食性動物攝食者,它們在魚鰓形成一種獨特的網狀結構,當海水通過嘴部時過濾浮游生物。該網狀過濾結構非常微妙,且很難保存下來,它類似於蜂巢,其功能像捕撈浮游生物的拖船魚網,捕食效果非常顯著 。
保存在倫敦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P.6924樣本顯示,利茲魚遭受上龍亞目的滑齒龍攻擊。這些傷口後來癒合了,這顯示利茲魚可以躲避牛津黏土組(Oxford Clay)中的侏羅紀掠食者,很可能是因為它們具有強大的尾巴。顯然利茲魚的天敵是上龍類的滑齒龍。
B. 鯡魚,鱈魚,三文魚
《北歐觀察筆記》目錄
說到瑞典的食物,人們最先想到的八成是瑞典肉丸,再多就是麋鹿肉和肉桂麵包。在北歐版圖上,漁業這行當得說是挪威的天下,緊鄰大西洋嘛。可自從在瑞典接觸過那幾種海物之後,我格外想拿來說道說道,尤其是鯡魚。
作為土生北京人,到了國外才親見鯡魚這東西。去過荷蘭的童鞋肯定在街上見過鯡魚小吃,那是生腌的鯡魚,多去頭去尾,撒上洋蔥末,配上兩片酸黃瓜,最後插上個荷蘭小國旗。據說地道的吃法要整條吞下,有點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感覺。不過,這未免跑題了。
單身在外,總要在自己的飲食上花點心思。在超市水產區轉兩圈,發現性價比最高的就是鮮鯡魚。向來喜愛海產,自然拿下。回家直接清蒸,加一點鹽,以便充分感受鯡魚原本的味道——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伴著淡淡的海腥味。輕輕夾起一條,把那大片白花花的魚肉塞進嘴裡咀嚼,滿嘴的營養啊!鯡魚雖小,卻具有油性,富含OMEGA-3脂肪酸 (EPA和DHA),同時還是維他命D的重要來源。
其實鯡魚在歐洲久負盛名,除了上面提到的荷蘭生吃方法 (其實也有點腌的工序,但傳統上仍歸為生吃),還可以對其腌制、熏制、風干甚至發酵等等。所用原料也多為大西洋鯡魚。
腌製做法尤以斯堪的納維亞及波羅的海周邊地區多見。其製作過程主要分為兩步:首先用鹽腌制,以去除魚肉中的水分;第二步把鹽分去掉,並根據需要加入不同的佐料。一般用糖、醋、鹽調汁,再放入干胡椒、香葉、生洋蔥等。有時也會用上蒔蘿 (茴香)、黃芥末以及雪利酒。如有興趣,去超市裡走上一圈即可攬貨入懷,鯡魚罐頭是瑞典乃至北歐非常普遍的食品。當然,這其實也是生鯡魚,吃起來涼涼的,略感滑膩。我參加過一些聚會,腌鯡魚一般都作為小吃或者開胃菜;自己吃的話就隨意了,某次在瑞典朋友家吃便飯,他拿出三罐不同口味的腌鯡魚,我挨個嘗試,搭配上麵包乳酪還有沙拉,基本就吃飽了。只是那泡製的醬汁常常味道很重,或甜或咸,承受不了太多。
熏制鯡魚的由來有眾多版本,歸結起來,基本可以說那是個意外——某年某時某地,某漁民把鯡魚忘在了火爐旁,結果第二天回來就發現了美味的熏鯡魚!既然這樣都可以,也就談不上什麼做法。通常是去掉內臟,攤成兩片或是保持原樣,在魚肉表面塗上鹽及其他香料,熏制即可。切開攤平處理則有助於風乾和防腐。
故事到這里將急轉直下,我真正想說說的是鯡魚界的驕傲,也是瑞典的大殺器,那就是臭名昭著臭氣熏天堪稱世界最臭食物之一的發酵鯡魚!瑞典語里叫Surströmming,直譯過來就是「酸波羅的海鯡魚」。早期在瑞典北部,人們用鹽水泡製鯡魚以達到防腐的效果。不料其發酵過程可生成強力的令人崩潰的副產品。直觀地講,當你打開一罐酸鯡魚罐頭,撲面而來的是臭雞蛋、臭水溝、臭豆腐、變質黃油等眾多酸腐氣味的混合版本!沒想到瑞典這個沒有核彈的中立國家,早已悄然研製出此等生化武器。
作為傳統,人們會在每年春季鯡魚產卵期對其捕撈,處理後放在淡鹽水中發酵,直到八月的第三個星期四才允許上架售賣。瑞典人自這一天起開始舉行酸鯡魚慶祝活動,類似於小龍蝦派對(Crayfish Party)。奇葩的人會把罐頭留著,埋進雪裡,等到聖誕節再挖出來嚇人。而真正的強者會掏出往年的產品,82年的拉菲算什麼……確實有人認為,酸鯡魚罐頭儲藏時間越久,味道越佳……
其實最傳統的吃法是用瑞典的薄麵包 (無酵餅) 卷著吃。在麵包片上抹點黃油,放上鯡魚肉和切好的土豆,撒些碎洋蔥,捲起,入嘴。其過程與吃北京烤鴨頗為相似。土豆與洋蔥所帶來的淡淡甜味正好可以完美中和掉魚肉的那份刺激。在北部地區,人們除了使用普通黃油,還會選用山羊奶製成的乳清乳酪。早年這是農民、獵人以及遠途行者的常備食品,如今則已經演變為一樣測試男子氣概的食物,人們甚至由此分成了鮮明的兩派——堅決不吃和大愛。
據說在16世紀,一些瑞典海員因為鹽量不足,導致儲存的鯡魚變質腐壞了。結果他們不但沒有扔掉,反而連蒙帶騙把魚賣給了芬蘭人。誰知當他們再次見到這些買家,居然好評如潮,紛紛還要再買,於是瑞典人也跟著吃了起來……
由於酸鯡魚特有的物理屬性,此物嚴格禁止在室內及任何封閉空間內開啟,嚴格禁止!如果非要在室內,建議浸在放滿水的水池裡操作。
傳說有瑞典婦女干仗,最後使用的終結技是在對方家裡開了一罐酸鯡魚。事態由此升級,投放毒氣的女人最終遭到罰款處理。
1981年有個案子,一位房東因房客將酸鯡魚罐頭汁弄到屋內樓梯上而立即將房客轟了出去並終止了租賃合同,結果被房客告上了法庭。作為證據,房東當場打開了一罐同樣的酸鯡魚罐頭,法官提了提鼻子,二話不說,立馬做出裁決:證物已充分證明該氣味遠超房屋內其他人類所能承受之極限,故房東行為得當,無罪!
英航、法航等航空公司明令禁止攜帶酸鯡魚登機,原因是有爆炸危險。發酵良好的鯡魚罐頭都會膨脹,確實容易爆裂,然而我總覺得這是個隱性笑話,那爆炸的風險如何比得上滿機艙湯汁飛濺、臭氣沖天的局面?
其實,易爆性並不是玩笑。酸鯡魚發酵後除了生成二氧化碳,還會產生硫化氫及各種酸類。2014年5月初,瑞典東北部海邊一個小倉庫失火。火災導致庫存的1000多個酸鯡魚罐頭發生爆炸。物主稱當時現場的感覺就像有人在烹炸發酵鯡魚……鯡魚導彈四處發射,爆炸共持續了6個小時,在場的消防員們都驚呆了!
講了這么多,有條件不妨前往位於瑞典北部的酸鯡魚博物館Fiskevistet看看。博物館夏季開放,這里不僅是高海岸徒步線路的北部起點,還擁有獨特的漁業文化歷史遺產。當然,最重要的是,你可以在此品嘗到最正宗的酸鯡魚。另外,博物館的餐廳為遊人准備了一個「氣味盒」,盒蓋子有一點酸鯡魚的刺鼻味道。勇於挑戰自己的人可不要浪費這個機會,一定要打開蓋子感受一下。
日子過久了,發現鱈魚才是我的最愛。原來在國內吃過所謂的鱈魚,但基本都是冒牌貨。前些天在華聯超市看到冰鎮鮮鱈魚塊,確實是真東西,價格也真靠譜,每公斤500多元。冰櫃里的凍鱈魚是一樣的價錢,想必是新鮮的沒賣出去。
在瑞典時,常買的是凍鱈魚柳。這可是純鱈魚肉,400克一盒,打折的時候五盒才賣100克朗(接近100元人民幣)。吃的時候先放在水裡解凍;化好後擠出魚肉里的水分,不宜擠得太干;之後把魚柳切成小段,和洋蔥、胡蘿卜什麼的一起下鍋一炒,澆上點蚝油,隨意撒點佐料,齊活。當然,這完全是我自己的吃法,沒有任何門道。
第二個夏天,有朋友組織去海釣鱈魚,欣然前往。這種所謂的海釣,其實非常傻瓜便利。船長負責一切事宜,我們每人只要帶上300克朗上船就行了,釣走的魚全部可以帶走。出發前,船長開啟了小小的賭博活動,每人自願交出50克朗,最後誰釣到最大的魚,誰就可以把這份「垂釣基金」拿走,算是額外獎勵。
漁船先開到深海區域,通過雷達搜索深海鱈魚群(有點耍賴的感覺),有時要追著魚群跑很遠,有時則要在海面上兜個大圓圈。大家各持自己的魚竿,等距離分散在船體兩側。當船正好駛到魚群正上方時,船長會擇機發出信號,隨著喇叭里放出「嘀」的一聲,大家便可以放線。等魚餌觸及海底後,則需要一下一下地抬竿來做引誘。原來鱈魚都是在海底生活的!
放線最快的人似乎機會更大些,運氣好的話,魚鉤還沒沉到海底就已經有魚上鉤了。鱈魚是肉食性魚類,所以我們用的魚餌都是假的,只是形似小魚色彩鮮艷的硅膠誘餌。當然,如果多花點錢,可以向船長多租用一些魚餌,全掛在魚線上,這樣收獲會更大,我親眼看到有人就這樣一竿釣上來兩條甚至三條。當然有些倒霉的傢伙並沒有吃餌,只是身體被勾住而釣上來的。
除了我們這幫傻學生,船上還有一些垂釣愛好者。有一對法國男女自帶漁具,釣到了本次出海最大的鱈魚——八斤多,毫無爭議地領走了獎金。其實他們的釣魚技術並不是亮點,那嫻熟的鱈魚處理手法才叫一絕。鱈魚出水後很快就會僵硬變質,所以需要快速處理,能冷凍是最好的。
法國大叔手持小刀,在砧板上利落地把鱈魚掐頭去尾,把魚切成左右兩半,然後從這兩半魚體上裁出兩大片雪白的魚肉;法國女人接過魚肉,熟練地用保鮮膜包裹起來,放進特製的盒子里。我們傻獃獃地看著,忽然意識到自己釣的魚放在水桶里是不行的,趕忙借刀殺魚!其實我們這些業余選手,能做的也就是清空鱈魚的肚子……
法國大叔把剩下的一堆魚頭魚尾以及帶肉的魚骨魚皮直接全部扔掉了,看得我真叫心疼。不過漁船周圍早已圍攏了一群海鷗,似乎就等著人們丟棄魚雜碎呢。隨著那一盆血了呼啦的東西潑灑出去,那一群海鷗蜂擁而上,從空中爭搶到海里。
這一趟海釣之旅,若能多釣幾條,絕對是大賺。
以前在國內,並沒有吃過三文魚。出去以後,優先補上了這一項。買的較多的是凍三文魚塊,別人的做法基本都是放進平底鍋煎熟,再擠上點檸檬汁,就直接吃了。我則多是煮義大利面的時候加上一塊魚,煮熟了一起吃。煮出來的三文魚塊很嫩很紅,很有魚肉原本的香味。做得多了,慢慢發現這三文魚有點肥膩。吃日本料理的話並不會有這種感覺,可當魚肉經過沸水的洗禮,你會發現魚肉表層多出了一些白色的類似雞蛋清的東西,水裡也會漂著肉色的油滴。無論視覺還是口感,真的會越吃越膩,所以後來我選擇了鱈魚。實際上,鱈魚的脂肪含量確實比三文魚要低很多,非常健康。
超市裡新鮮的三文魚都偏貴,不過頭尾很便宜。有那麼幾回我看到三文魚尾,心血來潮買回去煮了,鮮而膩,又很大塊,吃得要反胃;還有一次我買了三文魚頭,實在太便宜了,我心想就沖魚脖子上那點肉,值了!
那時候我已經懶得去公共廚房了,經常在自己的房間里做個簡餐解決伙食問題。主要工具當然還是那電飯煲,無論肉啊菜啊面啊,都是一頓煮。對於那顆魚頭,我如法炮製,在義大利面煮到半熟的時候,把它丟了進去。當時連我自己都猶豫了一下,覺得這辦法實在是有點粗魯野蠻無節操。
許久之後,斷掉電源,我盯著鍋里那橫在義大利面上的魚頭,百感交集。
我覺得它似乎有很多話想對我說,可惜已沒有了機會……
我覺得它超級呆萌,那面相那神情,彷彿正對著我「呵呵」……
我又覺得它十分恐怖,這個被處以極刑的傢伙,此時已經熟透變色,靜靜地躺在我面前。那煞白的眼睛裡蘊藏著萬千的痛苦與哀怨……
我好像看到它嘴巴在動,眼睛在眨,腦袋隨時要轉過來同我交流……
我覺得我已經精神失常了。
把這圖發給一個略懂些烹飪的同學鑒賞,回復只有幾個字:太牛逼了。
草草吃了吃,趕緊整鍋都處理掉了。我感覺自己已經接觸到了不該接觸的東西,而且為時已晚。
那一夜,三文魚頭到夢里來找我。它張著嘴,瞪著眼,從一顆變成三顆,再變成無數顆,把我簇擁起來,硬拉進它們的百萬大軍……
自那以後,我改吃鱈魚。
p.s. 聽說,這也算仰望星空派。
《北歐觀察筆記》目錄
C. 誰知道:金龍魚,銀龍魚,錦鯉的價格和飼養方法
金龍魚飼養技術 至今還保持著遠古時代的體形與習性, 素有「魚類 活化石」之稱的「金龍魚」極有飼養與觀賞價值。 該魚全 身閃爍著光芒,鱗片特大,有個大口, 口唇角有兩條觸 須,活象神話中的「龍」,故以此得名。 這種魚又叫「 龍吐珠魚」(香港澳門)、「銀帶魚」(台灣)和「銀船魚」 、「銀大刀魚」(日本)。筆者1985年引進金龍魚。 集十餘 年養殖實踐並參閱國內外有關技術資料, 現將金龍魚人工 飼養法介紹如下: 一、金龍魚及其飼養觀賞價值 金龍魚,屬於骨咽魚科,是一種大型的淡水魚, 早在 運古石炭紀時的就已經存在。該魚的發現始於1829 年, 在南美亞馬遜流域,當時是由美國魚類學家溫帶理博士 (Vandell)定名的。1933年法國魚類學家卑魯告藍博士在 越南西貢又發現紅色金龍魚。1966年, 法國魚類學家布藍 和多巴頓也在金邊又發現了金龍魚的另外一個品種。 之後 又有一些國家的專家學者相繼在越南、 馬來西亞半島、 印尼、蘇門答臘、班加島、 比婆羅州和泰國發現了另外一些金龍魚品種,於是分類學就把金龍魚分成金金龍魚、橙紅金龍魚、黃金金龍魚、白金金龍魚、青金龍魚和銀金龍魚等。 真正作為觀賞魚引入水族箱是始於50年代後期的美國,直至80年代才逐漸在世界各地風行起來。 國內外現代生物學家和熱帶魚專家一致認為:金龍魚具有極高的研究和觀賞價值。體現在: (1)金龍魚全身閃爍 著青銀色光芒,鱗片特大,當受到光線的照射時,反射出粉紅色的光輝,各鰭呈粉紅或橙紅的色彩,這都是其 它熱帶魚所無可比擬的。金龍魚常喜游迥水面或靜止姿勢,形如船身,故有銀船之稱。以前人們認為七彩神仙魚 (Discus)是「熱帶魚之王」,且價值最高,自從發現了「金龍魚」之後,這個王位自然就讓給了金龍魚。 (2)金龍魚的 繁殖神秘莫測,至今未能夠普遍地進行人工繁殖。 (3)這類遠古留下來的魚,保持其原始的體型,以活化石馳名於世,有考古和學術價值。 (4)金龍魚雖然在地球四大州都 能自然生長繁殖,但其中相當一部分品種,如紅金龍魚、橙紅金龍魚、金金龍魚、白金金龍魚和黑金龍魚已瀕於絕種。 目前一尾成年金金龍魚或黑金龍魚售價高達數十萬美元。1980年成立的華盛頓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已立例保護,不許濫捕和禁止從原產地輸出。金龍魚具有如此重大的研究和觀賞價值,它正期待著人們進一步去研究和開發。 ��二、金龍魚的繁殖 從金龍魚生長繁衍的東南亞、南美州亞馬遜流域、非洲尼羅河流域的澳洲、新幾內亞等地的自然條件來看,有以下幾個共同點:終年高溫高濕,氣溫高達25℃~28℃,冬夏變化幅度不超過3℃~5℃;年降雨量2000 毫米左右,多山地方高達5000毫米,樹木盛,到處鬱郁蔥蔥,為金龍魚提供豐富的餌料基礎;無一例外地都是紅壤或磚紅壤,有機質、營養鹽含量少,呈酸性。 在這樣氣象、植被和土壤的綜合作用下,內陸水體一般都是弱酸性的軟水。要養好金龍魚,必須千方百計地去滿足這些生態條件。 ��1.水質飼養金龍魚需和弱酸性軟水。 一般源自江河的自來水的水質為弱酸性,是適合金龍魚的軟水。 但是自來水中,含有氯或氟,這對金龍魚是有害的,甚至引起死亡。因此在飼養金龍魚時,必須把水先存貯1~2 天或在日光下曬半天,使得溶解在水內的氯或氟得以自行消失。 如果可在水中添加極少量的大蘇打以分解氯。 若使用來源於地下的自來水、井水、礦泉水,硬度可能偏高, 應加入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白開水或蒸餾水, 將水的硬度降低。水族箱中養金龍魚較久的老水,由於蒸發作用, 一般也會變為硬水,應及時軟化。 水質軟化最簡單的辦法是先把水煮沸,除去雜質, 或用離子交換樹脂過濾設備過濾。 ��2.水溫水溫最好保持在24℃~26℃, 特別是飼養銀龍和黑龍,水溫需要提高到28℃~30℃, 金龍魚對水溫忽然升高或降低非常敏感,易使神經系統休克、吸收中斷、導致死亡。在飼養金龍魚時, 必須嚴格控制水溫的恆定。尤其是水族箱養金龍魚,換水時新舊水的溫差不要超過2℃,而且新水注入時,一定要慣注、散開。 當金龍魚經過運輸轉入新環境養殖時,應等15分鍾左右, 待運載容器與新的放養環境水溫相近時再將魚放入。 ��3.氧氣和光線水中溶解氧的來源主要有二。 一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二是直接從空氣中溶入。 但水中殘餌、 魚的排泄物和水生植物枯枝敗葉的分解作用,也在不斷消耗水體的溶解氧。 因此應及時清理飼養池和水族箱的各種污物。 為了保證水池或水族箱中有足夠的溶氧,還應配套增氧設備。 ��另外,水中溶解氧的消耗同金龍魚放養密度密切相關,依照筆者經驗,金龍魚飼養最佳密度以魚體長20厘米, 水深度50厘米計算,水面5平方米可養15尾,15平方米則可養30尾,隨著水面的擴大,放養密度可適當提高。 ��魚在生長過程中需要適度光線。 最好是一天內早晚兩次的陽光能照射到飼養水3~4小時為佳。 光線過暗,金龍魚行動呆板,食慾不振,色澤暗淡;光線太強, 同樣會游動不正常,甚至出現氣泡病等。 三、金龍魚的飼養管理 1.飼料。金龍魚屬肉食性魚類,從幼魚到成魚, 都必須投動物性餌料,以投 喂活動的小魚最佳。 動物內臟,易妨害消化系統,不可投喂。 投喂的人工全價配合飼料多選用對蝦飼料(浮性) 。每天投喂2~3次,每次 以20分鍾內吃完為佳。 2.水池飼養管理。飼養水池應選建在日照良好、 易於進排水的地方。沒有 過漏設備的水池, 每年要把池底污泥撈出,換上新沙,露天的水池宜遍植睡蓮 。 每天要定時撈取枯葉,清除垃圾。夏季高溫、 冬季低溫時要經常注入新水, 保持水位和水溫。 3.水族箱飼養管理。金龍魚魚體較大, 水族箱長度應超過120厘米。 同時, 應安裝紫外線殺菌,預防病害發生。 水族箱必須配備空氣泵,不僅可以增加水中的溶氧, 而且又可驅除水中濃 度過高的二氧化碳。 為防止金龍魚受驚時跳躍水面,水族箱還必須加蓋。 水族 箱內水質最低限度每三天換水一次,每次換出水量的1/4至1/3。 若發生魚鰭脫 落可能是換新水過多所至,只要立即暫停換水,即可慢慢復原。 4.病害防治技術。 金龍魚發生疾病的原因有二:一是飼養管理不當。如水質 不清潔;換新水過多;投餌不當;操作中造成了外傷。二是調護失宜。 如:氣 候突變; 病菌的傳染;酸雨引起水質變化等。從外表上觀察,健康的金龍魚,背鰭必定直聳, 腹鰭晶瑩,鱗片閃閃發光, 金銀色奪目。 游泳時鰭尾喜歡柔軟屈曲,鰓蓋開啟有度;患病的魚,體色暗淡 , 游泳呆滯,尾鰭斜垂,鰓蓋浮漲,,眼球下垂,無神。 以下介紹三種金龍魚最 常見的疾病: 1.錨蟲病:在病魚體上能找到長約1厘米左右,頭部鉤在魚體內的寄生蟲, 初期魚顯得不安,食慾不振, 蟲體寄生位置紅腫溢血,嚴重時會導致組織壞死 。 致病的原因是長期投放金魚作活餌, 金魚將錨蟲帶入了養金龍魚的水體。 其防 治措施:改投喂其它肉類動物食餌;用5~10ppm高錳酸鉀浸洗魚體每日一次。 2.水霉病。在病魚體上有被纖維狀的水霉包圍, 菌絲附著於皮膚組織中。 魚得病後,游泳不活潑, 食慾減退、逐漸死亡。發病原因, 是受水生黴菌感 染的結果。主要防治措施:12%食鹽水浸傷口約15分鍾;2用10公升水溶解3 克 硼砂浸浴魚體5分鍾,然後移入清水療養;3用0.5ppm孔雀石綠全池遍灑。 3.白點病。主要症狀,在病魚的全身遍布白點, 像撒上白粉般,嚴重時就 像在魚身上覆上一層乳白色的膜。發病原因,是小瓜蟲寄生在魚體上所致。 主 要防治措施:1用0.1~0.2ppm硝酸亞汞全池遍灑;2用500ppm硫酸銅和500ppm硫 酸鎂全池遍灑。 金龍魚的飼養環境 只要有養過金龍魚的朋友,都會有一種感覺,就是每尾金龍魚在小的時候看起來都差不多,但隨著成長便有了各自不同的變化,到成魚時各有各的體型與顏色變化,可以說沒有一尾是相同的,即便是同一批金龍魚,長大後還是有很大的差別,之所以會如此?除了遺傳基因變化;影響最大莫過於飼養環境與水質條件的不同,以下談一些本人對飼養過背金龍的看法及技巧。 金龍魚飼養環境: 1.水族箱:過背金龍體形大致上都比紅龍小,通常在水族箱可以成長至50公分左右,少數可以到60公分左右,因此必須准備一個120*60*60以上的水族箱。過背金龍通常要比紅龍神經質些,容易受到驚嚇,受驚後往往好幾天不會進食,因此在小龍階段最好能在80-100公分的缸里飼養,訓練它不怕人的干擾,如清缸,換水等動作,等長到30公分左右。習慣與主人相處後在移入120公分以上的缸里。 2.背景:過背金龍如果採用四面透光飼養,鱗色通常比較淡,而且金質與鱗低的顏色比較弱,因此建議小龍階段採用:左、右、後和底部用蘭色背景,如果用黑色背景,則底部要用淺藍色或白色。這樣可以誘發鱗色對比。到30公分左右在將背景及底部改為深藍色或黑色。比如:藍底過背金龍用深藍色或黑色背景會有相當好的誘色效果! 3.燈光:過背金龍的鱗質與體色,是隨著年齡成長而顯現出來的,因此不像紅龍要用植物燈光來誘色,而且採用植物燈光反而會使金質變調,鱗底的藍變為紫藍色,當植物燈照射不到的區域又恢復金龍本色。用太陽燈照明,金亮光澤會很耀眼,但底色又會淺淡。因此建議照明燈只在觀賞或觀察魚時使用,平常就利用室內光源或白天自然採光,就會有自然色澤表現! 4.餵食:一般過背金龍的食量都比紅龍要小,吃像也比較斯文很少會像紅龍飢餓時跳起或在水中大口就食的霸氣,所以過背金龍與同齡的紅龍相比體型總是相對小一號,因此要培養它的體形與氣勢就需要從小訓練。(1).混養一條或幾條溫性的熱帶魚,例如:噴點菠蘿、血鸚鵡等,其目的是要刺激它在投喂時的競爭霸氣及平時唯我獨尊的個性。(2).投喂時不要一次就把餌料倒進缸里,而是一次只喂一口量,等吃進去回轉過來在投一次,如果餌料被混養魚搶掉,除非他不餓,否則下次一定會追咬混養魚,從而達到刺激金龍的胃口與霸氣。雖然比較花費時間但也能培養主人與龍魚之間的感情。(3)餌料的多樣性,如:人工飼料、生鮮餌料、活體飼料等,應輪流替換。因為過背金龍吃食非常挑嘴,因此必須從小培養比較好上手,其中昆蟲類是龍魚的最愛,因此在日常的餵食中只能做為「點心」要少喂,以避免偏食。萬一哪天食慾不佳,就沒有任何可以刺激他胃口的食物了,呵呵! 關於飼養寵物金龍魚的水質: 過背金龍對水質中的PH及軟硬度,寬容度比較大。PH從6.0~8.5,硬度從3°~12°DH都可以適應,只要水質不發生聚變都不會倒色,因此條件上要比紅龍好處理。所以只要有強大的過濾系統,降低水體中的氨、亞硝酸、硝酸鹽濃度,龍魚就可以快樂的成長,另外,水質的條件還會影響到過背金龍鱗片金質的潔凈度。
D. 一條20厘米過背金龍魚多少錢
2000—10000 元不等。
在三百五十萬年以前的太古石炭紀,隸屬Osteoglossidae科的龍魚便已經開始存在了。骨咽魚科是華萊士線兩側發現的唯一的淡水魚家族。在1.4億年前,龍魚遷移到亞洲和印度次大陸,地球地殼的移動逐漸地把它們分布到世界各大陸去。
龍魚,原產地稱之為「Arowana」,華人的發音為『亞羅娃娜』,中文名稱」硬仆骨舌魚「,音譯來自西班牙語「Pez lengüihueso malayo」。」Pez(仆)「在西班牙語中是」魚「的意思,「lengüihueso」是「長舌」的意思。其學名「Scleropages」是舌頭、硬咽狀的意思。
龍魚,屬於骨舌魚科,是一種大型的淡水魚。早在遠古石炭紀時就已經存在。該魚的發現始於1829 年,在南美亞馬遜流域,當時是由美國魚類學家溫帶理博士(Vandell)定名的。1933年法國魚類學家卑魯告藍博士在越南西貢又發現紅色龍魚。1966年,法國魚類學家布藍和多巴頓在金邊又發現了龍魚的另外一個品種。
之後 又有一些國家的專家學者相繼在越南,馬來西亞半島,印尼的蘇門答臘、班加島、婆羅洲和泰國發現了另外一些龍魚品種,於是就把龍魚分成金龍魚、橙紅龍魚、黃金龍魚、白金龍魚、青龍魚和銀龍魚等。真正作為觀賞魚引入水族箱是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的美國,直至80年代才逐漸在世界各地風行起來。
龍魚全身閃爍著青色的光芒,圓大的鱗片受光線照射後發出粉紅色的光輝,各鰭也呈現出各種色彩。不同的龍魚有其不同的色彩。例如,東南亞的紅龍幼魚,鱗片紅小,白色微紅,成體時鰓蓋邊緣和鰓舌呈深紅色,鱗片閃閃生輝;黃金龍、白金龍和青龍的鱗片邊緣分別呈金黃色、白金色和青色,其中有紫紅色斑塊者最為名貴。這一科龍魚的主要特徵還有它的鰾為網眼狀,常有鰓上器官。
E. 世界上最大的魚是什麼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魚是什麼嗎,下面是我為你准備的資料,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世界上最大的魚:鯨鯊
鯨鯊(學名:Rhincodontypus):僅1科1屬1種。身體龐大,全長可達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體表散布淡色斑點與縱橫交錯的淡色帶,有如棋盤。鼻孔位於上唇的兩側,出現於口內。牙多而細小,排成多行。鰓裂5對,鰓裂基大,幾乎達身體的背緣與腹緣,最後1對鰓裂位於胸鰭基部的前方。背鰭2個,無棘,第1背鰭位在腹鰭前方,有臀鰭。尾柄具側棱,尾鰭呈新月形,下葉短於上葉。如鯨鯊,有二背鰭,大小不同,胸鰭大,位於第三對鰓裂下,腹鰭小,尾鰭叉型,口寬,端位,鰓耙如海綿狀。屬大洋性魚類。食大量浮游生物和小型魚類。每年五、六月洄遊到中國北部灣。廣布於各熱帶和溫帶海區,中國各海區夏、秋季節都有分布。性情溫和。由於大量捕殺,數量銳減。
物種命名
在1828年4月,根據一條長4.6米,在 南非桌灣被捕獲的個體,鯨鯊首次被生物學家確認。這條鯨鯊的特徵在隔年由 開普敦的英國陸軍醫生安祖魯·史密斯(AndrewSmith)提出。他後來在1849年公開更多有關鯨鯊細節。
鯨鯊“鯨鯊”這個名稱是從魚類生物學而來,表示鯨鯊體型與 鯨魚一樣龐大,而且也是一種 濾食動物。在越南宗教信仰中,鯨鯊被視為成 神祇,並且被稱為“Ca Ong”(有“魚先生”(Sir Fish)的意思)。鯨鯊在 墨西哥及大部分中美地區因為它們身上斑點形狀,被稱為“pezdama”或“domino”。因為鯨鯊經常有規律出現在貝里斯堡 礁(Belize Barrier Reef)靠近人心果群島(Sapodilla Cayes)海域,所以 巴西人稱它為“Sapodilla Tom”。鯨鯊在肯亞被稱為“papashillingi”,這是因為 肯亞人相信神將先令投擲在鯨鯊身上,所以它們身上才有那樣斑點。 “marokintana”是鯨鯊在 馬達加斯加的稱呼,意為“眾多星星”。印尼的爪哇人稱呼鯨鯊為“gegerlintang”,意為“背部擁有星星的魚”。 菲律賓人則稱它們為“butanding”。
形態特徵
鯨鯊鯨鯊是最大的 鯊,是 魚類中最大者,通常體長9-12米。最大個體體長達20米,體重最大達12,500千克,為魚類之冠。體延長粗大,每側各具二顯著皮嵴。眼小,無瞬膜。口巨大上下領具唇褶。齒細小而多,圓錐形。噴水孔小,位於眼後。鯉孔5個,寬大。鰓耙角質,分成許多小枝、結成過濾港狀。背鰭2個,第二 背鰭與臂鰭相對。 胸鰭寬大。尾鰭分叉。體灰褐或青褐色,具有許多黃色斑點和垂直橫紋。
鯨鯊擁有一個寬達1.5米的嘴巴,10片濾食片上內含了300-350排細小的牙齒。鯨鯊擁有5對巨大的鰓,兩個小眼睛則位於扁平頭部的前方,鰓裂剛好位於眼睛的後方。身體大部分都是灰色,腹部則是白色。每條鯨鯊的斑點都是獨一無二的,生物學家可以用來辨識不同的個體,所以也可以精準的判斷鯨鯊數量。鯨鯊的表皮有黃白色的斑點與條紋,厚度達到10厘米。鯨鯊擁有2個 背鰭,第1個背鰭比第2個背鰭還大,外觀成三角形。鯨鯊的胸鰭可以長達4.8米,尾鰭則長達2.4米,呈新月狀,上半部比下半部還長。鯨鯊的皮膚厚達15厘米,可以有效抵抗其他生物攻擊。第一背鰭遠大於第二背鰭; 胸鰭特大,為稍窄之鐮刀狀; 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大,基底亦相對; 尾鰭叉形,上尾叉幾比下尾叉長2倍,由上葉及下葉之中部、後部組成,下尾叉則由下葉前部突出而成。體呈灰褐色至藍褐色,體側散布許多白色斑點及橫紋,而這些斑紋排列呈棋盤狀。
棲息環境
鯨鯊生活於暖溫性大洋海區的中上層,主要分布在熱帶和溫帶海區,分布大約在南北緯30°-35°的范圍內。也會有遷移行為,有時在北緯41°和南緯36.5°之間進行洄遊。 在中國南海、台灣海峽、東海、黃海南部較為常見。雖然鯨鯊通常出現在近海地區,但其季節性的覓食活動偶爾會發生在幾個沿岸地區,例如 西澳大利亞的寧歌路珊瑚礁(NingalooReef)、 宏都拉斯、 菲律賓的 董索與 八打雁(Batangas)及 坦尚尼亞的 奔巴島與桑吉巴。雖然鯨鯊常出現在近海,不過人類也曾經在沿岸、 潟湖、 珊瑚礁、河口與 運河發現它們的蹤影。人類也曾經在700米深的海域發現過鯨鯊。
菲律賓是世界上鯨鯊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區。鯨鯊會在1月到5月之間聚集在菲律賓 索索貢(Sorsogon,位於敦 索爾)的淺海岸區。一些幸運的潛水人員也可以在塞席爾與波多黎各發現鯨鯊群。知道它們會在9月至12月之間沿著墨西哥的下 加利福尼亞州來移動,也有人發現鯨鯊在 西馬來西亞東海岸的天鵝島(TenggolIsland)附近出沒。有時候鯨鯊會與其他小型的魚類一起出現,特別是䲟魚。
生活習性
捕食
鯨鯊鯨鯊是濾食動物,以浮游生物、巨大的藻類、 磷蝦與小型的自游動物(例如小型烏賊與脊椎動物)為食。它們的牙齒不是扮演覓食的功用,事實上它的尺寸並不大。取而代之的是:鯨鯊吸進一口水,閉上嘴巴,然後從鰓來排出水。在嘴巴關閉與鰓蓋打開之間的短暫期間,浮游生物就被排列在鰓與咽喉的皮質鱗突(dermaldenticles)所困住。這個類似過濾器般的器官是鰓耙的獨特變異,可以阻止任何大於2至3公釐的物體通過,液體則會被排出。任何被鰓條之間的過濾器官所阻塞的物體會被鯨鯊吞下去。鯨鯊曾被觀察到“ 咳嗽”的行為,推測這是清理累積在鰓耙中的食物的方式。
鯨鯊聚集在貝里斯 加勒比地區海域的 礁石區,捕食巨大巴西笛鯛的魚卵,這些卵會出現在5、6、7月的滿月與弦月之間。鯨鯊的主要食物是磷蝦、蟹幼體、海蜇、沙丁魚、鳳尾魚、鯖魚、小金槍魚和魷魚。
鯨鯊是種活躍的濾食生物,靠著嗅覺來攻擊 浮游生物或魚類這些目標。鯨鯊在覓食時不需要向前游泳,它們經常被觀察到上下擺動著來吸入海水與排出它來得到食物。這與 姥鯊完全相反,它們是溫和的濾食者而且並不會吸入海水,它們靠游泳迫使海水通過鰓。 英國廣播公司的自然紀錄片《 行星地球》曾拍攝到一隻正在捕食小型魚類的鯨鯊。
性情
鯨鯊通常單獨活動,除非在食物豐富的地區覓食,否則它們很少群聚在一起。雄性鯨鯊的活動范圍比雌性更大,因為雌性鯨鯊比較偏好出現在特定的地點。鯨鯊的游動速度緩慢,常漂浮在水面上曬太陽。
雖然鯨鯊擁有巨大的身軀,不過不會對人類造成重大的危害。它們經常被科學家用來教育社會大眾,不是所有的鯊魚都會“吃人”。實際上,鯨鯊的個性是相當溫和的,也會與潛水人員嬉戲。有一項未經證實的報告指出,鯨鯊會保持靜止,將身體倒反來讓潛水人員清理腹部的寄生生物。潛水人員可以與這種巨大的魚類一同游泳而不會遭受任何危險,除了會被鯨鯊巨大的尾鰭無意間擊中以外。潛水人員可以經常在宏都拉斯海灣群島、 泰國、 紅海、 馬爾地夫、西澳大利亞(寧哥路珊瑚礁)、巴西、 莫三比克、南非的蘇達瓦那灣(大聖路西亞濕地公園)、 科隆群島、墨西哥女人島、 馬來西亞西部、 塞席爾、 斯里蘭卡及 波多黎各這些地區觀察到鯨鯊的活動。
分布范圍
鯨鯊鯨鯊分布於薩摩亞、安哥拉、安圭拉、安地卡及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島、澳大利亞、巴哈馬、巴林、孟加拉國、巴貝多、貝里斯、貝南、博內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巴西、汶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喀麥隆、維德角、開曼群島、智利、中國、哥倫比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古巴、庫拉索島、吉布地、多米尼加、厄瓜多埃及、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衣索比亞、斐濟、法屬蓋亞那、法屬波利尼西亞、加彭、甘比亞、迦納、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印度、印尼、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牙買加、日本、喬丹、肯亞、吉里巴斯、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諾魯、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尼加拉瓜、奈及利亞、紐埃、阿曼、巴基斯坦、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葡萄牙、波多黎各、卡達、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馬丁(法國部分)、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薩摩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獅子山、聖馬丁島(荷蘭部分)、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蘇丹、蘇利南、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多哥、托克勞、湯加、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吐瓦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加利福尼亞、夏威夷島、俄勒岡州、華盛頓州)、烏拉圭、萬那杜、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越南、維爾京群島、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西撒哈拉、葉門。
繁殖方式
鯨鯊生物學家對於鯨鯊的繁殖習性仍然有許多疑問。生物學家在20世紀中葉以前,對於鯨鯊是胎生或卵生都僅止於臆測。後來生物學家在1956年根據一顆 墨西哥近海發現覆有鯨鯊胎仔的卵殼,而相信它們是 卵生動物。到了1996年7月, 台灣 台東地區的漁民捕獲一條雌鯊,隨後在體內發現了300條幼鯊及卵殼,顯示鯨鯊其實是一種 卵胎生動物。鯨鯊會將卵留在身體內,直到幼鯊生長到40至60厘米後才釋出體外,這顯示出幼鯊並非全部同時出生。雌鯊會將精液保存下來,然後在一段長期時間中穩定的繁殖出幼鯊。生物學家認為鯨鯊會在30歲左右達到性成熟,它們的壽命可以達到70至100年。
歷史上最小的活鯨鯊樣本是 菲律賓海洋動物研究人員在2009年3月7日所發現的,長度僅有38 厘米,約當成年男性的前臂長度。當時人們在菲律賓的海灘上發現它,這條鯨鯊隨後受到研究人員的照顧並被送回野外。科學家相信這次意外事件可能讓他們發現一個鯨鯊的繁殖地。
種群現狀
鯨鯊鯨鯊幾乎沒有 天敵,人類捕撈是其數量減少的一個原因。鯨鯊在幾個季節性聚集的地區是水產業的目標之一。 東南亞特別是台灣地區是鯨鯊主要捕撈區,捕撈上來的鯨鯊主要食用其肉質,有時也會將它的鰭割下以製作魚翅。在其他地方雖然不是捕撈對象,但也會被誤捕。
菲律賓在1998年禁止了所有關於鯨鯊的商業獵捕、販賣、輸入與輸出活動, 印度則在2001年5月禁止,從2003年開始,台灣將鯨鯊的捕撈數量限制在每年80尾。從2008年1月1日之後,則開始全面禁止這類商業活動。
保護級別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列入《 華盛頓公約》CITESⅡ級保護動物。
捕獲記錄
2011年11月,山東日照市漁政部門也曾查處3起違法銷售鯨鯊案,銷售鯨鯊違法所得20餘萬元被沒收,涉案漁民被各處3萬元罰款。
鯨鯊捕食瞬間,巨口讓魚群無路可逃(6)2015年7月25日,福州市平潭縣下湖澳碼頭一名漁民捕獲了一隻擱淺的鯨鯊。鯨鯊被以8000元價格賣給一位浙江漁民,涉事漁民王某的違法賣魚款被沒收,並另處8000元罰款。
2015年8月6日,一段網傳視頻顯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鯨鯊的大魚,在岸邊被切割分段。視頻中,魚嘴一張一合,大量血水從體內湧出。動物領域專家、科學松鼠會成員瘦駝表示,視頻中的大魚的確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鯨鯊,“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外貌特徵非常明顯,很難混淆”。[1]
2016年5月7日,廣西北海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在上午稱,北海潿洲島附近的中海油潿洲11-4油田B平台驚現一條鯨鯊,繞著平台打轉,旁邊還有小魚跟隨。 下午北海發布稱,今天有信息說那條鯨鯊已被捕殺,並附有一條鯨鯊在碼頭被吊起的照片。
F. 最大的淡水魚是什麼魚
在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魚類中,有一種魚名列我國840種淡水魚之首,是我國特有的大型經濟魚類。它就是素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珍稀水生動物——白鱘。因其口長達到身體的一半,所以又俗稱「象魚」。
白鱘屬鱘形目白鱘科,是一種罕見而具有特殊經濟價值的魚類。其身體呈梭形,前部扁平,後部稍側扁,吻部象是一把延長的劍,吻的兩側有寬而柔軟的皮膜。這種魚的嘴巴特別大,眼睛卻特別小,看起來很不相稱。全身光滑無鱗,在體側生有數行堅硬的骨板,這些骨板起著保護身體的作用。在尾鰭的上葉有八個棘狀鱗。全身均為暗灰色,僅腹部為白色,因此而稱白鱘。最大的鱘魚體長為4米左右,體重約500公斤,稱得上是淡水魚之王了。呈劍狀的吻特別長,弧形的口位於吻的腹面,上下頜具有尖細的牙齒。白鱘的眼睛較小,鰓孔大,尾為歪尾型,上葉長於下葉。
1994年3月18日,中國郵電部發行了一套4枚的特種郵票《鱘》,其中之一就是民間俗稱象魚、劍魚或琵琶魚的白鱘。白鱘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春季在長江上游產孵,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注諺,「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象」專指白鱘而言。當然,萬斤之說不免有所誇大,但據一位名叫普拉特的法國傳教士在1892年出版的游記中記載,他曾在長江記錄到一條重2000磅(約907公斤)的白鱘。20世紀20年代,我國生物學家秉志教授在南京記錄過1尾長達7米的白鱘。
白鱘白鱘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偶而進入沿江的大型湖泊,幼魚常常聚集在一起在近岸自由地游弋,一般吃甲殼、小蝦之類的小動物。成魚很兇猛,以魚為主食,一口可吞噬十幾斤重的大魚。
每年的3~4月份,白鱘進入繁殖期,在長江上游一帶產卵。一條60~70斤重的白鱘,其懷卵量有20萬粒,但成活率極低,這為整個種族數量的維持帶來困難。白鱘一般性成熟的年齡為7~8齡,性成熟較晚。幼魚長得很快,一年後便可達到54厘米長、0.85公斤重。
白鱘的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它的卵也是名貴的食品;鰾可做膠質原料。這些使用價值使人們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略了它的數量。過去由於人們的濫捕,鱘科魚類的數量已大為減少,成為瀕臨於絕種的古代遺留種類。
早在一億多年前,地球上就已經出現了它們的祖先和家族。現在世界上只生存著兩種白鱘,除了我國長江中的白鱘外,美國密西西比河還有一種匙吻白鱘。這一對「難兄難弟」遠隔著遼闊的大西洋,確實感到非常孤單。這表明經歷了長達億年的滄海巨變,只有這兩種白鱘在這兩條還具備基本生存條件的河流里遺留下來,這種現象正在嚴肅地告誡我們,必須保護好長江和蘇州的水域,千萬不要讓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失去最後的一片樂園。
G. 世界上最大的魚是什麼種類
鯨鯊
鯊有許多種,其中個體最大的是鯨鯊。鯨鯊體長可達20 m,體重可達20 t,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大的魚類。它的身體灰褐色或青褐色,具有許多黃色斑點或橫紋。它的口很寬大,幾乎與頭等寬,牙齒卻很細小,上下頜各長有數百顆牙。它的鰓弓具有角質鰓耙,鰓耙分成許多小技,交叉結成海綿狀的「過濾器」。它一張開大口,海水與小生物便一起涌進口中,然後它閉上口,水就從鰓耙的縫隙中排出,而小生物就留在口中成了它的食物。它的食物有浮游生物和小魚等。
鯨鯊分布於熱帶和溫帶海洋中,也洄遊到我國近海。它的肝油可作機器油或制肥皂,皮可製革,肉、骨和內臟可制魚粉。
H. 海洋里最大的魚是什麼
鯨鯊
鯨鯊
(軟骨魚綱須鯊目海洋動物)
編輯
鯨鯊,Rhincodon typus(Smith, 1828),鯨鯊科鯨鯊屬的鯊魚。鯨鯊僅1科1屬1種。身體龐大,全長可達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體表散布淡色斑點與縱橫交錯的淡色帶,有如棋盤。鼻孔位於上唇的兩側,出現於口內。牙多而細小,排成多行。鰓裂5對,鰓裂基大,幾乎達身體的背緣與腹緣,最後1對鰓裂位於胸鰭基部的前方。背鰭2個,無棘,第1背鰭位在腹鰭前方,有臀鰭。尾柄具側棱,尾鰭呈新月形,下葉短於上葉。如鯨鯊,有二背鰭,大小不同,胸鰭大,位於第三對鰓裂下,腹鰭小,尾鰭叉型,口寬,端位,鰓耙如海綿狀。
屬大洋性魚類。食大量浮游生物和小型魚類。主要分布於各熱帶和溫帶海區,中國各海區夏、秋季節都有分布。性情溫和。由於大量捕殺,數量銳減。
其他直播
鯨鯊分布圖
繁殖方式
編輯
生物學家對於鯨鯊的繁殖習性仍然有許多疑問。生物學家在20世紀中葉以前,對於鯨鯊是胎生或卵生都僅止於臆測。後來生物學家在1956年根據一顆墨西哥近海發現覆有鯨鯊胎仔的卵殼,而相信它們是卵生動物。到了1996年7月,台灣台東地區的漁民捕獲一條雌鯊,隨後在體內發現了300條幼鯊及卵殼,顯示鯨鯊其實是一種卵胎生動物。鯨鯊會將卵留在身體內,直到幼鯊生長到40至60厘米後才釋出體外,這顯示出幼鯊並非全部同時出生。雌鯊會將精液保存下來,然後在一段長期時間中穩定的繁殖出幼鯊。生物學家認為鯨鯊會在30歲左右達到性成熟,它們的壽命可以達到70至100年。[1]
歷史上最小的活鯨鯊樣本是菲律賓海洋動物研究人員在2009年3月7日所發現的,長度僅有38厘米,約當成年男性的前臂長度。當時人們在菲律賓的海灘上發現它,這條鯨鯊隨後受到研究人員的照顧並被送回野外。科學家相信這次意外事件可能讓他們發現一個鯨鯊的繁殖地。
種群現狀
編輯
鯨鯊幾乎沒有天敵,人類捕撈是其數量減少的一個原因。鯨鯊在幾個季節性聚集的地區是水產業的目標之一。東南亞特別是台灣地區是鯨鯊主要捕撈區,捕撈上來的鯨鯊主要食用其肉質,有時也會將它的鰭割下以製作魚翅。在其他地方雖然不是捕撈對象,但也會被誤捕。[3]
菲律賓在1998年禁止了所有關於鯨鯊的商業獵捕、販賣、輸入與輸出活動,印度則在2001年5月禁止,從2003年開始,台灣將鯨鯊的捕撈數量限制在每年80尾。從2008年1月1日之後,則開始全面禁止這類商業活動。[1]
保護級別
編輯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5]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Ⅱ級保護動物。
I. 七彩神仙魚是什麼品種
七彩神仙魚的品種可以分為很多類,我們一般將它們分為野生七彩和人工育種七彩這兩大類的品系。七彩神仙魚的體態非常優美,並且近幾年,已經成為了熱帶魚的代名詞,在飼養過熱帶魚的魚友中,幾乎沒有過沒飼養過神仙魚的。小編就為你介紹一下幾種比較常見的野生七彩神仙魚。
藍七彩神仙魚
二、藍七彩神仙魚
野生籃七彩主要分布在亞馬遜河流域里,具有紅色調和棕體底色,頭部到背鰭某部和臀鰭周圍,有一些美麗的藍色條紋。其中有完整條紋表現的叫皇室藍七彩它的眼睛是橙紅色或橙黃色。
三、棕七彩神仙魚
棕七彩神仙魚是最普遍而常見的品種,也是最易養殖、繁殖的一種,常被用作培育紅系。七彩分布於阿蓮卡,伊撒河等水域。其特徵是身上的條紋特別少,主要只散在頭頸部及魚鰭上,有不同的基底顏色。
四、綠七彩神仙魚
野生綠七彩分布在秘魯的普圖馬優河到亞馬遜河中的泰飛河。因產地不同有不同的別名,如「果亞利綠」、「泰飛綠」等。其中,綠色系水波紋特多或紅點特多的個體叫皇室綠七彩。
綠七彩與藍七彩的差別:綠七彩在臀鰭的紋路上表現較碎裂,藍七彩則成條紋狀。
五、女王神仙魚
又名額斑刺蝶魚(Holacanthus ciliaris)體卵圓形側扁,有鮮明藍色輪廓和數條鮮藍豎紋,全身密布網格狀具藍色邊緣的珠狀黃點,深藍色背鰭和臀鰭飾寶藍色的邊線,背鰭前有一藍緣黑斑,鰓蓋有藍點,鰓蓋後部及胸鰭基部為鮮黃色,眼睛周圍藍色,胸鰭基部有藍色和黑色斑。
六、藍神仙魚
體形類似於神仙魚,整體色澤較淡,而各鰭反射淡藍色光澤,是一種很清雅的品種。也有白子的品種,白子的較為類似紅眼神仙魚,只是鰭依舊反射著藍色的光澤。
七、半月神仙魚
主要分布於紅海珊瑚礁海域,雜食性,可喂以無脊椎動物性,藻類餌料以及人工飼料,適合於水溫26度,海水比重1.024水量400公升以上的水族箱,最大體長可達40公分。
八、法國神仙魚
法國神仙魚所屬棘蝶魚科,分布於加勒比海、太平洋珊瑚礁海域。身體上有明顯的條紋。正常情況下,法國神仙魚總是成雙成對的出現,只要對方還活著,它們都會一直在一起。和鴛鴦一樣,被視為忠貞動物。
飼養過七彩神仙魚的魚友們對於飼養難度會有不同的意見,其實七彩神仙魚的飼養難度是比較大的,對於水質、水溫等的變化都比較敏感。所以想要飼養出漂亮的七彩神仙魚,就需要樹立正確的飼養觀念,並且養成良好的飼養習慣。
J. 我們平常說的魚多少錢斤是公斤還是斤
我們平常說的魚多少錢斤是斤。千克是公制計量單位,一千克等於一公斤,合我國二市斤。
國際單位制中米、千克、秒制的質量單位,也是國際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之一。法國大革命後,由法國科學院制定。原計劃製作的是新頒布的質量的主單位——克的標准器,但因為當時工藝和測量技術所限,故製作了質量是克的1000倍的標准器,即千克標准原器——這也是國際單位制中質量單位是千克而不是克的原因。
2018年11月16日,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經包括中國在內的各成員國表決,全票通過了關於「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1號決議。根據決議,千克、安培、開爾文和摩爾等4個SI基本單位的定義將改由常數定義 ,於2019年5月20日起正式生效。1千克被定義為「對應普朗克常數為6.62607015×10⁻³⁴J·s時的質量單位」。其原理是將移動質量1千克物體所需機械力換算成可用普朗克常數表達的電磁力,再通過質能轉換公式算出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