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熙與路易十四開啟中法交流,未謀面為何卻互生好感
康熙與路易十四雖然沒有見過面但是二人的經歷與愛好都十分的相似,都是年少上位,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國家走向繁榮,所以有著惺惺相惜的感覺,才會互生好感。
在1678年時,康熙身邊的比利時傳教士知道康熙對西方的科學等事物十分的好奇,於是寫了一封信,這是一封來自世界東方的一封書信,在歐洲掀起了一場轟動,信中介紹了東方是一個神奇的國度,東方的統治者是多麼的大方,希望能有更多的傳教士來到東方。就在這時當時歐洲最強大的法國,路易十四也寫給了康熙一封信。
雖然二人一個在西方一個在東方,隔著萬水千山但是卻有著不一樣的情感。
2. 法國間諜用一瓶葡萄酒,究竟從康熙手中騙來什麼技術,害中國損失千億
法國路易14統治時期,曾經用一瓶珍貴的葡萄酒換取了在中國景德鎮的居住權,從而讓中國瓷器製造的技術外流法國,喪失了近千億元!
一瓶紅酒的威力
而當年法國最出名的東西便是紅酒,紅酒象徵著法國貴族和法國國王的權威和榮譽,因此路易14派殷洪旭留學中國,給當時清朝康熙帝帶來了一瓶極其珍貴的陳年紅酒,這瓶陳年紅酒也確實讓康熙也很開心,於是康熙帝便賜予留學生殷紅旭在景德鎮永久居住的特權,可是令康熙帝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殷紅旭此行不僅僅是表達對康熙帝的尊敬以及法國來訪的誠意,相反卻是為了盜取中國的制瓷業技術!而中國的這次也流傳到歐洲之後,便為歐洲創造了數千億的商業價值……
3. 歷史上的康熙真的很喜歡喝葡萄酒嗎
康熙皇帝確實喜歡喝葡萄酒。
這是因為發生在1708年的兩件事。 這一年康熙在布爾哈蘇宮將王位讓給了皇太子。後期,皇太子康熙皇帝暫時恢復,但這是第一次,他因為「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廢除了太子位,他在他的心遭受了沉重打擊。結果,他的行為和言語總是很瘋狂。
一些科學報告已經將葡萄酒,尤其是紅酒,與降低心血管疾病和心臟病的風險聯系起來。紅酒富含抗氧化劑,有助於預防心臟病和動脈阻塞。法國科學家還發現,在葡萄酒中發現的一種氧化物可以抑制肝癌細胞的生長。適量飲用葡萄酒可以提高男性和女性骨骼的礦物質密度,從而降低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尤其對於老年人來說,可以喝點酒來保護骨骼健康。201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在不愉快的環境中喝一杯葡萄酒,可以使一個人的情緒上升到與在愉快的環境中不喝酒的人相同的水平。
4. 《康熙王朝》中,為什麼康熙會喜歡一年只洗一次澡的蘇麻喇姑
又到了暑假,電視上就開始播放康熙王朝了,當然是由陳道明老師主演的那一版康熙王朝。在康熙王朝中有這么一個片段,講的是少年康熙對蘇麻拉姑表達愛意,但是蘇麻拉姑卻並沒有接受康熙的感情。
當然我覺得這個事情是小說康熙王朝裡面編撰的,在歷史上確實有蘇麻拉姑這一個人,但是他和康熙之間的故事還有感情糾葛,可能就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了。畢竟小說都是改編的內容,雖然是根據歷史書去做改編的,但是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入了作者的想像以及藝術美化,畢竟這樣才能夠吸引到觀眾去看。
5. 現在很多野史專家說康熙大帝不是千古一帝也不是明君這是真的嗎
野史就不要問真假啦~ 個人覺得,歷代皇帝里,能幹方面康熙絕對排在前面,不過清朝排漢閉關鎖國還是造成了中國近代的屈辱史其實,真正的康熙大帝是與唐太宗李世民齊名的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他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這個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康熙帝八歲即位,清除鰲拜集團,南部裁撤三藩,北部平定噶爾丹,征服蒙古,滿蒙聯盟;東北抵禦沙俄入侵簽,簽定和約;統一台灣,穩定江南;安定西藏、西南;等等。康熙大帝開疆擴土,奠定了中國版圖,使清朝時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康熙大帝體恤民情,在位期間為百姓造福無數,曾多次親自參與治理黃河、運河,蠲免錢糧,懲治腐敗,提倡節儉,重視士子,使百姓安居樂業,百業興旺,天下太平,犯罪記錄很少。最好的時期,每年勾決的犯人僅10餘人。當時的國民生產總值在相當長的時期佔世界51%,是全世界國力最強大的國家。康熙帝開創了一個盛世,一個新時代。 康熙帝是政治家,軍事家。他懂數學,幾何,天文,地理,水利。他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帝王。 最博學的帝王:康熙皇帝 歷朝歷代皇帝中,最博學的帝王當屬清朝康熙皇帝玄燁。「國學網」上刊登了康熙如何博學這方面的史實。 康熙身上有著三種血統、三種文化和三種品格。他的父親是滿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親是漢族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誨,又向蘇麻喇姑(蘇墨爾,孝庄皇後隨嫁貼身侍女)學習蒙古語,向滿洲師傅學習騎射,跟漢族師傅接受儒家教育。康熙的勇武與奮進,受到了滿洲文化的影響;高遠與大度,得益於蒙古文化的熏陶;仁愛與韜略,來自漢族儒學的營養;後來,他的開放與求新,則是受了耶穌會士西方文化的熏染。康熙帝吸收了中華多民族的、西方多國家的,悠久而又新進、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營養,具有當時最高的文化素質。這為他展現帝王才氣,實現宏圖大業,奠定了基礎。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嗜書好學的帝王。他5歲入書房讀書,晝夜苦讀,不論寒暑,甚至廢寢忘食。又喜好書法,「每日寫千餘字,從無間斷」。他讀「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肯自欺」。後來他要求皇子讀書,讀滿百遍,還要背誦,這是他早年讀書經驗的傳承。 康熙繼位後,學習更加勤奮,甚至過勞咯血。他讀書不是為消遣,而是為「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國、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宮,談《周易》,看《尚書》,讀《左傳》,誦《詩經》,賦詩著文,習以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釋卷。 康熙帝重視史籍,下令編纂《清文鑒》(滿文字書)、《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皇輿全覽圖》等,開一代整理與雕印文化典籍之風。他還有《御制文集》(三集)、《御制詩集》、《幾暇格物編》等傳世,留下1147首詩詞。 康熙皇帝對醫學很有興趣,也很有研究。他說自己「年力盛時,能挽十五力弓,發十三把箭」,可見他體格強健長於弓馬。他也得過幾場大病,使他很早留心醫葯學。康熙40歲那年得了瘧疾,中醫葯未能治癒,耶穌會士洪若翰、劉應進金雞納霜(奎寧)。康熙服用後,很靈驗,病好了。他召見洪若翰、劉應等,在西安門內賞賜房屋,後這里成為天主教北堂。曹寅得了瘧疾,康熙賜金雞納霜治好了他的病。此後,康熙便對西葯發生興趣,命在京城內煉制西葯,還在宮中設立實驗室,試制葯品,親自臨觀。他提倡種痘以防天花。關外的游牧族群,特別怕患上天花。順治因患天花而死,康熙也出過天花,臉上留下麻子。清朝在塞外建避暑山莊、木蘭圍場,原因之一是蒙古貴族可以不入京朝覲,減少出天花的機會。他破除因循,推廣種痘,命先給自己子女及宮中女子種痘,還給蒙古49旗及喀爾喀蒙古部民種痘,這就使千萬人因種痘而免去患天花死亡或不死而留下麻子的悲劇。 康熙帝命耶穌會士巴多明將西洋《人體解剖學》書籍翻譯成滿文、漢文。他曾命將一隻冬眠的熊進行解剖,並親自參加。 康熙又喜愛、研習自然科學。他學習和研究自然科學的一個動因,是曾經因為不懂自然科學而在處理政事時遇到困難。欽天監楊光先狀告湯若望,朝廷會議展開了一場關於天算歷法的大爭論。當時,康熙命各位大臣在午門前觀測日影,但在九卿中沒有一個懂得天文歷法的,康熙自己也不懂。他想:自己不懂,怎麼能判斷是非呢?因此發憤學習。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白晉、張誠等6位法國科學家在乾清宮受到康熙帝的召見,他們獻上了從法國帶來的 30件科技儀器和書籍作見面禮。這些非同尋常的禮品,令康熙帝「天顏喜悅」,當即決定讓他們入宮,擔任自己的科學顧問。從此開始了外國科學家在清朝宮廷從事科學活動長達數十年的局面。 白晉等人入宮後,與康熙相處很融洽,工作也很順利。他們對康熙熱衷科學的態度給予了高度評價,曾把他們的見聞寫在給路易十四(1643~1715年)的報告中。1698年巴黎出版的白晉著《中國皇帝康熙傳》中有過如下記述: 康熙帶著極大的興趣學習西方科學,每天都要花幾個小時同我們在一起,白天和晚上還要用更多的時間自學。他不喜歡嬌生慣養和游手好閑,常常是起早貪黑。盡管我們謹慎地早早就來到宮中,但他還是經常在我們到達之前就准備好了,他急於向我們請教一些他已經做過的一些習題,或者是向我們提出一些新的問題…… 有時他親自用幾何方法測量距離,山的高度和池塘的寬度。他自己定位,調整各種儀器,精確地計算。然後他再讓別人測量距離。當他看到他計算的結果和別人測量的數據相符合,他就十分高興。 對從法國帶來的科技儀器,白晉說康熙「最喜歡的是用於觀察天體的雙筒望遠鏡、兩座掛鍾、水平儀,這種儀器精確度很高,他讓把這些儀器擺放在自己的房間里」。他「把著直尺和圓規愛不釋手」。 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2003年曾舉辦了「康熙大帝展」,展出故宮珍藏的康熙年間西洋科學儀器,至今仍運轉自如,光彩耀人。這些展品主要有:(1)手搖計算機。世界上第一台手搖計算機是法國科學家巴斯如於1642年製造的,通過裡面的齒輪進位進行計算。故宮博物院收藏10台手搖計算機,都是康熙年間製作,能進行加減乘除運算。(2)銅鍍金比例規。原是伽利略發明的計算工具,可以進行乘、除、開平方等各種計算。康熙的比例規增加平分、正弦等不同的計算。(3)康熙角尺:尺上鐫刻有「康熙御制」四個字。(4)平面和立體幾何模型,全部由楠木精製,是清宮造辦處為康熙學習幾何學所製作的教具。(5)繪圖儀。質地有銀、木、漆、鯊魚皮等,每套6至20餘件不等。盒內裝有比例規、半圓儀、分厘尺、假數尺、兩腳規、鴨嘴筆等。為適用野外作業,有的還配有刀子、剪子、鉛筆、火鐮、放大鏡、黑板、畫棒等。這類儀器是康熙時期清宮造辦處仿照西洋繪圖儀器製作的,用於野外繪圖。(6)御制簡平地平合璧儀:它是集簡平儀、地平儀、羅盤、象限儀、矩度為一儀的多功能測量儀器,攜帶方便,具有適合野外作業的特點。它共分六層,由清宮內務府造辦處製造。 白晉、張誠之後,又陸續有不少西方科學家來到清宮。他們最大的成績,莫過於促使康熙創建了被他們稱為「中國科學院」的蒙養齋算學館,和促使康熙實施了中國地理大測繪這一偉大創舉。 康熙組織的這次地理大測繪,對世界地理學的貢獻不容低估。法國科學家們也因此而有機會到中國各地考查,在其他方面的收獲也相當大。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杜德美參加了赴東北的勘測隊。他在長白山見到采參的情況後,把參的性能、產地、採集、保存等等,寫成文字、繪出圖樣寄回法國發表。沒想到4年後,另一位法國科學家參照杜德美有關人參的文章,在加拿大與長白山緯度相近的魁北克一帶,也發現了相似的參。它產於西洋,就有了「西洋參」這個名字。
6. 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為什麼極受康熙帝玄燁的青睞呢
清代康熙年間,外國的一些宗教人士紛紛來中國傳教。為此康熙帝玄燁明確規定,外國傳教士必須奉公守法,尊重中國習俗,否則就要被驅逐出境。因此當時的外國傳教士極不得志。然而在這些傳教士中,比利時的南懷仁卻倍受玄燁的青睞,除了待遇十分優厚外,還被封為清政府的工部右侍郎,定為二品大員。玄燁在南懷仁死後,親自為他撰寫了祭文和碑,並賜他謚號為「勤敏」在其下葬的那一天,玄燁還委派了國舅佟國綱等大臣在下葬處為南懷仁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康熙七年(1668年),南懷仁通過計算,斷定楊光先預測的次年將出現兩個春分和兩個秋分是錯誤的,便上疏給玄燁以求一辯。
當時玄燁親政已一年多,可朝中大權仍被鰲拜掌握,這對雄心勃勃的玄燁來說是無法容忍的。當玄燁接到南懷仁的上疏後,便想親自處理這一案件,作為向鰲拜一夥奪取的開始。於是玄燁命令大學士圖海等二十幾名大臣攜帶儀器,先後在午門、觀象台等處觀察,勘測,結果讓明南懷仁的計算是正確的。
7. 康熙是什麼樣的人
清聖祖仁皇帝康熙,名字叫玄燁,他8歲繼位,14歲親政,在位61年,享年69歲,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他是清世祖順治帝的第三子,康熙自幼好學不倦,意志堅毅。他剛剛披上龍袍時還是個孩子,他的祖輩雖然騎著馬從關外打到關內,建立了清王朝,但實際上交給他的並不是一統江山。
反清勢力和分裂割據的活動來自四面八方。這位少年皇帝,14歲親政,16歲就除掉了結黨營私、欺凌幼主的輔政大臣鰲拜。削弱了八旗旗主的權勢,20歲即迎戰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經過8年奮戰,一舉平定了戰亂,維護了統一。康熙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頭腦清醒,文武兼備,對自己講學習,對朝政講勤慎。能較好地處理民族之間的關系,從而開創了康乾盛世,促進了清朝初年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疆域。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以來兩千年間一位偉大的君主,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康熙為什麼能做出這么巨大的歷史功績?康熙作為一個皇帝執政61年,他為君之道的法寶又是什麼?我們要打開康熙王朝歷史之謎的那把鑰匙是什麼?
在中國古代眾多的帝王中,清朝的康熙皇帝是惟一認真學習過西方科學知識的皇帝,他通過學習,吸收了許多歐洲的數學、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等方面的知識,並主持了幾項大規模的科學活動,這些真實的故事,不僅在典冊中有真實記載,而且在他生活過的紫禁城中,至今仍留下了上百件他學習和從事科技活動的儀器。
勤奮學習,是康熙為君之道的一個重要法寶。他不僅精通漢族傳統文化,還認真研究西方科學技術,不愧為學習型的皇帝。康熙為了能將大清社稷綿延萬年,對皇子皇孫的教育,更可謂望子成龍而煞費苦心。他親自為皇子們選定師傅,讓皇子皇孫接受學校教育,並定期檢查他們的功課,這些在清史典籍中都有明確記載。
(全文)
(一)
康熙對待臣民他很重視仁愛,譬如說他蠲免賦稅,譬如說他規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後來雍正又規定了「攤丁入地」。就是說中國幾千年的人頭稅到這時候取消了。康熙的對臣民的仁愛表現在很多個方面,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懲治貪官,表彰清官。
康熙通過清官樹立榜樣,讓他們去體現仁和愛,因為他們直接接觸臣民。康熙表彰的清官我想講個例子,就是於成龍。清朝有兩個於成龍,同名同姓同字,這個於成龍是山西人於成龍,上集講到的治河的那個於成龍是直隸的於成龍。於成龍中了進士之後,分配他到廣西羅城縣做知縣,廣西羅城縣經過明末清初的戰亂,人民很貧窮,一片荒涼,荒涼到什麼程度呢?就是縣的衙門,只是三間草房,這個縣城有幾戶人家呢?只有六戶人家。於成龍做知縣的時候,和老百姓,據記載說「如同家人,親如父子」。
他鼓勵百姓墾荒種田,招集流民,在外面逃荒的人,回到家鄉來安居樂業。經過七年的努力,這個縣的情況大有改觀,因為於成龍做出了很重要的政績就有人推薦他,推薦到朝廷,就給他陞官,升到一個知州。於成龍離任走的時候,縣民百姓痛哭流涕,攔著馬不讓他走,他說,朝廷任命我走,還是要走啊,他往前走一步,跪在路旁的百姓,痛哭失聲啊,一個縣官做到這種地步,可以說是的的確確的清官。
這時候有一個瞎子不走,就是跟著於成龍的後頭,於成龍說,你為什麼還不走啊?跟著我走一出程了。這個瞎子說,你離開羅城縣上任的時候,你沒有錢,你走到半路沒有飯錢怎麼辦呢?他說,我是個瞎子,我也幫不了你的忙,但是我會算命,你沒有飯吃的時候我就給人算命,得來點算命錢,咱們就解決飯錢的問題了。於成龍很感動,說那你就跟著我走吧。
果然走到半路上,於成龍就沒有飯錢了。這個瞎子就給別人算命,得的這點算命錢,解決途中的吃飯問題。
於成龍做到知州很有成績,受到康熙的表彰,做知州官升了,仍然一分錢不貪。後來官又升,升到兩江總督,就是江南江西總督,封疆大吏。這時候於成龍有一個綽號叫「於青菜」。什麼意思啊?就是於成龍做了這么大的官,穿素衣,吃素食,經年不知道肉味是什麼,吃青菜。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頓兩頓,常年吃粗米青菜,所以當地百姓把他稱做「於青菜」。親自訪貧問苦,懲治貪官豪強,累死在官任上。
於成龍死了之後,市民罷市,沿街聚哭,追悼於成龍。在治理喪事的時候,將軍、都統、提督、各種大的官員到於成龍住的地方,家無一件余物,所有在場的官員感動地流下熱淚。康熙表彰說,於成龍是當今清官第一。於成龍對百姓的仁愛的精神,就是康熙仁愛精神的體現,康熙表彰於成龍就是宣揚他對臣民要仁愛。
有一個清官叫彭鵬,這個人做官很清廉,康熙表彰他了,讓他做了順天府府尹,相當於北京市的市長。這個時候他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順天府鄉試考試的時候,有作弊的情形,誰作弊呢?主考官和副考官串通豪強作弊,怎麼辦?他就上書有這個情況。但是主考官和副主考官、主持考試的人,有一個很嚴密的關系網,朝廷會議討論說,查無此事沒有作弊,說彭鵬誣告。
彭鵬上書說:如臣妄言,請劈臣頭,把我的頭劈兩半,半懸國門,另外一半懸掛在順天府府學。朝廷會議又討論,說是彭鵬這個話呀,太不恭敬了,大不敬,要撤他的官、免他的職,康熙這時候怎麼決定呢?康熙說,把那個主考官、副主考官、相關的人讓他們退休回家,彭鵬的官照做,康熙為什麼能做出這樣一個決斷呢?
力排眾議保護彭鵬,是不是因為康熙私訪了解了情況呢?電視劇有康熙私訪嘛,根據我看到的關於康熙的史料,康熙的實錄,康熙的起居注,康熙從來沒有過微服私訪,他不可能微服私訪,因為聖駕一出駕的時候,必然驚動地方,沒有可能微服私訪,他也沒有必要微服私訪。
康熙了解民情的渠道、了解官員政績的渠道很多,其中一個渠道就是奏摺制度,也叫密折制度,康熙在全國各地分布了很多的人,可以秘密的寫上奏摺,不經過任何的中間渠道,裝到一個密折匣裡面,直接送到康熙手裡,所以這個官是貪、是廉、是勤、還是懶,可以說康熙一清二楚。
我剛才講的這個案子,康熙對順天府的府尹彭鵬這件事情,他是清清楚楚的,那個主考官他們連同作弊,康熙通過密折制度,通過其他制度已經掌握了情況,所以,康熙就力排眾議,斷然做出決定,貪污作弊的人免職,清廉謹慎的官員表彰陞官,表彰彭鵬這位清官。清官是康熙的一面鏡子,體現了他的對臣民仁愛的思想,所以表彰他,借著他們層層的清官,從總督、巡撫、知州、知縣層層的清官來推行他仁愛的理念,實現他的政治抱負。
康熙有一次出外巡察,在巡察的路上有一個人卧倒在路旁。按照正常情況下,他擋了聖駕呀,要嚴加處理。康熙說不要,說問一問怎麼回事。把躺在路邊的那個人,他的侍衛給推醒了,你叫什麼名字啊?他說我叫王四海,你怎麼回事啊?他說我是傭工,我們今天話來說打工,我回家路上因為飢和餓暈倒了,躺在路邊。康熙說不要驚嚇了他,你們馬上熱粥給他餵了,來救他。
於是就把粥熱好了,就喂這個王四海,王四海喝了熱粥之後就蘇醒過來了。康熙了解了情況,這個人的確是很困難,家境也很困難,康熙說給他盤纏,讓他回老家,這樣就把這個王四海送走了。從這個小的事情上,可以看出康熙身為皇帝,身為天下的共主,的的確確是有一種仁愛的精神。
(二)
康熙對西學的重視,他有一個傳統,就是他父親順治的時候,已經開始對西學吸納,他很重視和耶穌會士湯若望的關系,就是湯若望他參與編修歷法,這個歷法叫《時憲歷》,湯若望做了欽天監的監正。還有一個人叫楊光先,這個楊光先很特殊,在明末崇禎的時候,他到了北京,抬了棺材到了闕下,彈劾當時的一個大學士,被人稱作「奇怪之人」。
當然受到處分了,把他遣送到遼西,很快明朝就滅亡了,他就回到江南,他家是江南的。到順治朝他又來到北京,他自己說他懂天文歷法,就到了欽天監裡面,到欽天監里頭他就上書告湯若望,說你《時憲歷》 只編了二十年,大清王朝億萬萬年,這二百年不是咒著清朝短柞嗎?就是短命嘛!這就無限上綱了,朝廷受理了,就要討論《時憲歷》的事情,在朝廷會議上,大學士、尚書討論,是湯若望正確還是楊光先正確?
不能決定。又在午門前這些大臣聚在一塊測驗,測驗的結果大臣不懂,康熙也不懂,後來又到古觀象台,就是今建國門外的觀象台,在那兒再繼續進行觀測,這些大臣們還是不懂,但是做了個決定,就是把湯若望關進了監獄,湯若望那時候已經年老得病,身上戴了八條鎖鏈,戰戰兢兢地、哆哆嗦嗦地拿著望遠鏡觀測,他也沒有力氣爭辯。這案子就這么定了,當時康熙沒有親政,輔政大臣鰲拜等主持了這個事情。
後來北京發生了地震,另一個耶穌會士叫南懷仁,他說地震是因為有冤魂,要重新審理這個案子,重新審理案子之後,就給湯若望平反。這時候湯若望已經死了,康熙讓南懷仁做了欽天監監正,對楊光先進行了處理,有的大臣說要斬首,康熙說不要了,遣送他回原籍吧,後來楊光先就死在回家的路上。
康熙任命南懷仁做欽天監監正,又任命他做工部侍郎,這是西洋人在中國朝廷做官的開始,從此康熙就重視自然科學的事情,正好這時候法國一批傳教士白晉、張誠等到皇宮來見康熙,帶了三十件科技的書籍和儀器,康熙就把白晉和張誠留在宮內服務,把他最喜歡的那幾個儀器,擺在自己的宮廷里。
康熙跟他們學數學,學天文,學歷法,數學裡面就學歐幾里德的平面幾何,耶穌會士學了滿語、滿文,用滿語給康熙講幾何學,他們還帶了一些科學的儀器,康熙就做題,做數學題。
前不久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舉辦了康熙大帝展,其中展出了一些康熙時候的儀器。經過了這么長的歲月,仍然運轉靈活,光彩耀人。其中有一件手搖計算機能進行加減乘除開方的運算,現在北京故宮裡面收藏了康熙時代的手搖計算機有十件,很有意思。
還展出了比例規,是銅鍍金的,可以進行乘方開方的運算,還展出了幾何模型,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圓錐體,多面體,完全是楠木做的,幾十件,做得非常之精細,這是康熙當年學幾何時候用的教學模型。還有一些其它的儀器。
康熙他不僅僅是學,而且還實踐,他在視察永定河的時候,帶著他的幾個皇子,讓他們親自打樁,親自用儀器進行測量,康熙親征噶爾丹的時候,把皇太子、皇四子等人留在北京,恰好那時候有日食,皇子們在北京觀測日食,他在前線,然後緊急奏報,交流觀測的結果。
康熙對西洋和西方的科學技術不排斥,而是接納,表示了作為一個帝王來說,寬大的胸懷和渴求的願望。盡管是這樣,但是康熙僅僅是一種個人的宮廷行為,沒有形成吸收西方科學技術的政策,也沒有形成一個制度。康熙故去之後,人亡政息,他下面的一代一代的子孫們,那些皇帝們,對西方的科學技術一個比一個不感興趣,僅僅喜歡的是自鳴鍾和大水法,作為欣賞和玩物而已,沒有用來振興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科學技術,這是美中不足之處。
(三)
康熙對子孫講教育,在中國歷代帝王里是非常特殊的。康熙一共有35個兒子,20個女兒,他孫子輩有人統計是97個,這是個很大的家族。那康熙怎麼教育他的子孫?康熙對子孫的教育當然是望子成龍,他教育的方式很多,言傳身教,讓他的子孫跟他行圍打獵,跟他巡視,甚至作戰的時候,也帶著他們,就是在實踐當中來進行培養教育。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學校教育。
皇子皇孫讀書的地方叫「上書房」,康熙他這時候上書房在暢春園無逸齋,就是避免他的子孫貪玩,要無逸,不要閑著,不要貪玩,不要貪圖享樂。《康熙起居注》和其它的一些書記載了皇子皇孫上學的具體情況,我想舉一天做一個例子,看看皇子皇孫們是怎麼學習的。
這天的寅時,就是早上三點到五點,寅正是早上四點,皇子們就要到無逸齋,開始復習頭一天的功課,要有一個時辰的時間,要有兩個小時,皇太子在這個時候才13歲,早上三點鍾就要到無逸齋書房,他起床時間當然是更早,這是寅時。
卯時,就是五點到七點,老師來到課堂,滿文的師傅達哈塔,漢文的師傅湯斌等到了上書房,到了之後先給皇太子實行跪拜的禮節,然後就檢查皇子們功課,讓皇子背書,皇子朗朗背誦,一字不錯。然後漢文師傅再給他劃下面一段,接著背下面一段。
底下就是辰時,就是早上七點到九點,這個時候學生上課已經過了四個小時了,康熙下了朝就來到了無逸齋,皇子們到齋外面台階下面迎接康熙來,康熙來了之後落座,就說要背書,就讓他的兒子背書,康熙拿出書來隨便點一段,皇子就背,背完了以後,果然一字不錯,康熙說,我小時候書要朗誦120遍,之後還要背誦120遍,完全熟練了,然後再換下一段,這樣一段一段地學,這時候有了大臣說,說是100遍是不是就可以了?
康熙說必須背足120遍,然後就問其他那幾個師傅,說剛才背的怎麼樣?有的老師就說了,說是太子很聰明,背得很好,康熙說,說你們不能表揚他,要多批評他們,免得他們驕傲。檢查完了之後,康熙就處理他政事去了。巳時,九點到十一點,這個時候,記得這一天已經是數伏了,很熱,皇子讀書的時候,是不許拿扇子的,不許搖扇子,正襟危坐,這時候寫字,每一個字要寫100遍,來練習書法。
底下就到了午時,十一點到一點,就到了午飯的時候,侍衛就送上飯來,皇子們也讓老師吃飯,老師跪著接了飯,然後到自己座位上吃飯,皇子們在另一旁吃飯,吃完飯之後不休息,繼續前頭功課。底下就到了未時,就是一點到三點,這時候皇子們到了無逸齋的外面是一個院,那兒有靶,射箭,一個是休息一下,一個是體育活動,一個是練習騎射,練習武藝。
申時,就是十五點到十七點,康熙又到了無逸齋再次檢查功課,還讓這些皇子們背,他幾個皇子排著隊一個一個背。底下是酉時,十七點到十九點,這節課是在無逸齋外面練習射箭,康熙先讓諸子們一個一個射,之後讓那幾位師傅一個一個射箭,最後康熙自己射箭,史書記載叫做「連發連中」,功課完了之後放學。
從早上三點到下午七點,請注意,不是一天,是天天如此,叫做「無間寒暑」,天天如此。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來,康熙皇帝對教育子孫是極為嚴格的,在他教育之下,康熙的兒子有幾種類型,一種是政治型的,譬如雍正做了皇帝,乾隆做了皇帝,應當說康熙的教育是成功的,兒子雍正是一個很傑出的皇帝,孫子乾隆也是一位很傑出的皇帝,那有人說嘉慶道光呢?康熙能管兩代就可以了,再後面那麼多也管不了。
他的皇子皇孫不能都做皇帝,做皇帝的只有一個人,其他的第二個類型就是學者型,皇三子胤祉是很傑出的一個科學家,他主持編修《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第三種類型就是藝術型,寫字繪畫,有的皇子字寫得很好,畫也畫得很好。
第四種類型是生活型,他母親在妃子裡面比較地位比較低下一點,他也不可能競爭皇位,但是,他有一個平平安安的生活,所以康熙皇子皇孫當中沒有一個紈絝,沒有一個為非作歹者。康熙對子女教育成功的一個例子,就是雍正,康熙死了之後,雍正繼位,下一講,我們講雍正。
8. 法國人用一瓶葡萄酒,從康熙帝手中騙來了什麼技術,害中國損失千億之多
法國人用了一瓶葡萄酒討得康熙的開心,讓康熙允許他住在景德鎮,他在景德鎮竊取了燒制陶瓷的技術,使得中國在那之後損失了許多瓷器出口的錢。本來只有中國人會燒制瓷器,法國人騙走了這個技術後,法國人就會燒制瓷器了,從此中國的對外貿易就少了瓷器這一項,損失了不少錢。
外國人派來的使者進貢了一瓶葡萄酒給康熙,康熙喝完之後覺得新奇,非常高興。使者趁機讓康熙同意他住在景德鎮,這樣一來,就更方便他學習燒制瓷器的方法了。學習結束後,使者把方法帶回國,幾年後,國外也開始製作瓷器了。而且國外製作的瓷器的花樣更多,更吸引外國人的喜歡,就沒有人來買中國瓷器了,中國就此損失巨大。
9. 康熙皇帝為什麼會被稱為「愛銀皇帝」
康熙帝是康乾盛世的開創者,也是中國古代為數不多的一位明君。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世人早已多有評說。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幼年登基的萬乘之君,還是一個去奢從簡、厲行節約之人。
康熙帝的日常生活較為簡朴。康熙三十九年(1700),他對大學士們說,「自朕聽政(康熙帝14歲親政)以來,一應服食,俱從節儉」。四十七年秋,他斥責皇太子胤i時又說:「朕即位以來,諸事節儉,身御敝褥,足用布襪。」此言雖有炫耀之意,但不能否認,他在努力為臣工做出節儉的榜樣。
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召集王公大臣,向他們展示康熙帝生前在乾清宮東、西暖閣所用的氈毯。大臣們看後奏稱:「(康熙帝)御極六十餘年,時時以愛惜物力,崇尚儉素……御前陳設之氈,歷三十餘年,尚潔凈完整,崇儉惜物,實從古未有。」對於宮中的陳設用品,康熙帝是以經濟節儉為標准,崇尚簡朴,不務虛華。
康熙年間在清廷供職的法國傳教士白晉,曾目睹康熙帝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況,有如下記載:"就其(康熙帝)個人有關的方面看,那種恬淡素樸簡直是沒有先例的。他滿足於最普通的菜餚,從未有過絲毫的過度,他的淡泊超過了人們所能想像的程度。皇宮內部以及一些殿宇,即使是皇帝所居住的,也只有幾幅字畫、幾件描金飾物和一些相當簡朴的綢緞,而綢緞在中國是十分普通的,不在奢侈品之列,簡單樸素就幾乎是那裡的全部裝飾了。他的衣著,除了幾件宮廷極為常見的過冬的黑貂、銀鼠皮襖外,還有一些在中國算是很普通、很常見的絲綢服裝。
夏天,我們看到他穿一件普通的麻布短褂,這也是一般人家常穿的衣服。他在宮內、宮外不騎馬時用的那頂轎子,只是一件類似擔架的東西而已,木質平常、塗漆,有幾處包有銅片或者點綴一些鍍金的木雕。馬具中較豪華的只不過是一副相當樸素的鍍金鐵質馬鐙,以及一條由黃絲絨編制的馬韁繩而已。"
康熙帝奉行節儉、表率臣民的舉措,在朝野上下產生了較大影響。王公大臣們紛紛效法,少用、不用金銀器皿及金馬鐙等貴重物品,日常服用所需資費,也「較從前十分之內,已減九分矣」。康熙初年,高官貴族為親屬祭葬時,仍以焚化皮衣為時尚,至康熙朝中葉「其風已熄」。
可是,時人對於康熙帝的儉省節約,或有微詞。如康熙四十八年朝鮮使臣返國後向國王報告中說,康熙帝「貪愛財寶,國人皆稱曰愛銀皇帝」。這應當如何解釋?
原來,康熙帝不僅於宮中奉行節儉,在理政治國、處理國家財政問題時同樣如此。毋庸諱言,節儉方針的實施必然要觸動統治集團內部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使貪官污吏的不法行徑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從而引起部分官員的不滿。在這種情形下,身受其「害」的人牢騷滿腹,微言相謗,也就難以避免。所以,對康熙帝冠以「愛銀皇帝」之名的「國人」,應主要是指那些受到節儉措施沖擊的官員。
實際上,康熙帝在奉行節儉方針時,分寸掌握恰當,內外有別。白晉對此深有感觸,曾記述如下:他(康熙帝)非常節制個人的開支,同時又十分慷慨大方地提供國家的經費。只要是為了帝國的福利,哪怕花費千百萬他也在所不惜。修繕公共建築,保持江河管道的暢通、建橋、造船等,一切方便百姓、有利貿易的事情,他動用巨款十分慷慨。因此不難斷定,他不為個人妄費分文,完全是出於賢明的節約,以便把金錢用於帝國真正的需要。
康熙帝之所以能制定和實施各種節儉舉措,注重以身作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雖然是在清朝定鼎北京以後出生,但滿洲入關前崇尚勤儉、「敦樸為風」的傳統對康熙帝仍有較大影響。他對兒孫們說:「朕生性不喜價值太貴之物,出遊之處所得樹根或可觀之石,圍場所獲野獸之角或爪牙,以至木葉之類,必隨其質而成一應用之器。即此觀之,天下之物雖最不值價者,以作有用之器,即不可棄也。」這體現出他以實用為本的價值觀和追求自然與質朴的審美觀。
另一方面,作為清朝初年的最高統治者,康熙帝所處的歷史環境,也不允許他高枕無憂。在位60多年間,先有輔臣鰲拜專權,接著又有平定吳三桂叛亂的戰爭、統一台灣之役、與准噶爾部的長期戰爭以及諸皇子爭奪儲位之事等。在其繼位初期,經濟亟待恢復,漕運、治河等諸多關系國計民生的問題尚未解決。如此緊張、多事的客觀形勢,要求他必須慎言慎行,保持比較清醒的頭腦,盡可能地剋制自己的慾望。
康熙帝勤政愛民,一生多有建樹,奉行節儉是其各項重大方針、國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這種深謀遠慮、戒驕戒躁的務實作風,值得後人借鑒。當然,康熙帝的節儉和簡朴,都只是相對歷史上一些驕奢淫逸、揮霍無度的帝王而言。盡管他不斷制定各種節省方案,但清宮的日常耗費,依然觸目驚心。顯然,他的種種節約措施,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封建王朝的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