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為何如此迅速戰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第如此迅速戰敗的原因如下:
1.法國人盲目建設馬其諾防線,一廂情願地認為德國人永遠無法逾越。
2.聯軍的作戰意識很是消極,是既不想打又不敢打。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一戰的陰影、波德戰爭的震撼,自身軍隊模糊的戰爭定位影響。以至於開戰前夕很多法軍因為喝高了而住院、支援物資里明確要求加入娛樂用具、拿自家產的葡萄酒去分界線和德軍換啤酒喝。
3.德軍及其周密的作戰部署,由曼施坦因元帥制定的黃色方案將兵力分為ABC三個集團軍,A集團軍部署於北部平原,負責進攻和掩護B集團軍;B集團軍部署中部森林,為主力部隊;C集團軍部署在馬其諾防線,負責牽制聯軍主力。
4.法國情報機構的無能。希特勒自編自導「黃色方案曝光」,使聯軍認為其主力部隊是A集團軍,為B集團軍贏得了絕對的勝利。
5.兩國治軍思想的嚴重差異。法軍雖然兵力遠高於德軍,但思維嚴重拖軌,在以坦克為主力的裝甲部隊配合步兵和空中力量的戰略時代,法軍還是側重以步兵為主,裝甲部隊為輔(肉盾)的陳舊思維,而且還是單純注重防禦(馬其諾防線),在運動戰大展神威之時還是沿襲一戰的老思維。
(1)法國為什麼沒有成功吞並比利時擴展閱讀:
法國戰役
法國戰役(又稱法蘭西戰役,法語:Bataille de France,德國將其稱為西方戰役(Westfeldzug)),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從1940年5月10日開始進攻法國及比利時、荷蘭等低地國家。
結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戰。號稱擁有「世界最強陸軍」的法國在戰爭歷時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便被納粹德國擊敗。戰爭最後,英國遠征軍和許多法軍士兵在發電機行動中成功地從敦刻爾克撤退至英國本土。
背景
1939年德國征服波蘭後,阿道夫·希特勒提出和平建議,但為英法所拒絕,於是希特勒便決心用實力來逼迫英法求和。10月9日他在給德國陸軍將領的一個指令中,闡明了他之所以堅信進攻西歐是德國唯一出路的理由。他擔心和蘇聯簽訂的條約,只有在符合蘇聯的目的時才會使蘇聯保持中立。因此一但英法向德國進攻,蘇聯很可能從背後給予致命的一擊。
所以他要提早在蘇聯准備好之前進攻法國。他還相信一旦法國失敗,英國也會就範。但以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為首的德國陸軍將領們堅決反對,理由是德國陸軍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擊敗西歐軍隊,一但開戰,德國必亡。希特勒嚴厲斥責勃勞希契等人膽小怕事,並命令他們無條件遵從他的主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國戰役
『貳』 現在要做一個作業關於法國的地理要素如何影響法國的歷史的。現在想到的可以分析的有幾個麻煩大家提幾個意
1.由於英吉利海峽的存在,阻礙了法國對英國的侵略,導致拿破崙和希特勒侵略英國戰爭的失敗
2.拿破崙、希特勒侵略俄國失敗,都受地理因素的影響:俄國領土廣闊,有足夠的戰略空間與敵周旋,可以用空間換取時間,而且俄國冬季的嚴寒大大削弱入侵者的戰鬥力。
3.德國的對法閃擊取得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法國家不夠大,沒有足夠的戰略空間。法國平原多,便於德國機械化裝甲部隊的快速突破攻擊。
4.法國東北部的佛蘭德地區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降水豐富,氣候濕潤,具有明顯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特徵,畜牧業發達,交通便利,成為十三至十四世紀歐洲最發達的毛紡織中心之一。英、法兩國為爭奪佛蘭德斯,引發了英法兩曠日持久的了「百年戰爭」(1337—1453)。
5.法國作為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鄰國眾多,氣候條件優越,農業發達,資源豐富,自其產生之日起就不斷與其他國家發生戰爭。
6.法國鐵礦蘊藏量約為70億噸,但品位低、開采成本高,所需的鐵礦石大部分依賴進口。於是一戰後1923年至月11日,法國聯合比利時,以德國不履行賠款義務為借口,出動10萬軍隊佔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搶奪德國的鋼鐵資源。
『叄』 普法戰爭法國為什麽會失敗
普法戰爭是普魯士和法國為爭奪歐洲霸權在1870年至1871年所進行的一場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戰爭。這場戰爭直接導致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巴黎公社無產階級革命的爆發,促使普魯士完成了德意志統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同時,在德法之間播下了仇恨的種子,在以後的半個多世紀里一直影響著兩國之間的關系,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個歐洲的局勢。
戰爭爆發之前,根據1815年拿破崙被徹底打敗後的維也納會議的決議,在德國土地上建立了以奧地利為首的德意志聯邦。它包括34個封建君主國和4個自由市。但各邦在內政、外文、軍事上卻是獨立自主的。其中,奧地利和普魯士是該邦聯中最大的兩個國家,它們為爭奪在德國的領導地位而長期進行斗爭。普魯士是一個軍事封建王國。1861年威廉一世登上王位後,為實現其兼並全德的野心,立即大肆擴充軍備,並任命以擁護帝制聞名的俾斯麥為首相兼外交大臣。在俾斯麥任首相期間,信奉強權政治,推行鐵血政策。1864年,他拉攏奧地利作為同盟者,策動了對丹麥的戰爭。丹麥戰敗,普、奧兩國之間的矛盾加劇。1866年,俾斯麥又聯合義大利發動了對奧地利的戰爭。奧軍戰敗,被迫向普魯士求和。於8月23日,普、奧在布拉格簽訂和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舊邦聯宣布解散。俾斯麥趁機吞並北部4個支持奧地利作戰的邦國,並於次年組建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轄22個邦國和3個自由市,3100萬人口)。普奧戰爭雖確立了普魯士在德意志的統治地位,但德國的統一還沒有最後完成。巴伐利亞、巴登、維爾騰堡和黑森達姆斯塔德等西南四邦仍保持著獨立地位。這四邦緊鄰法國,拿破崙三世不願德國強大,極力施加影響,不讓四邦統一於德國。這促使俾斯麥下決心藉助武力解決同法國的紛爭。
19世紀中期的法國,從經濟上說,資本主義顯持續發展勢頭,工業革命處於最後完成階段,生產能力在資本主義世界居第二位,僅次於英國。但在政治上,它卻是一個極其反動、極富侵略性的國家。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為了維護大資本家的利益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對內採取了反革命的軍事獨裁,把一切大權集中在自己手中,並把國家的軍事、警察、官僚機構擴展到前所未有的規模,人民對帝國政權極端不滿。對外採取擴張主義政策,頻頻發動侵略戰爭。如,1853—1856年,法國與英國聯合,為瓜分地中海東部勢力范圍,同俄國進行了克里米亞戰爭。1859年,法又以「援助」義大利統一為名,參加了對奧地利的戰爭。1856—1860年,法國加強了對中國的侵略,夥同英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此後,又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等。
法國對毗連的德國萊茵河地區豐富的天然資源早已垂涎三尺,但苦於沒有機會下手。1866年的普奧戰爭結束後,普法之間的關系很快便進入一個空前緊張時期。普法兩國都在有意識地為贏得一場預想中的大規模廝殺而積極創造條件。
60年代末,法國由於拿破崙三世的軍事獨裁和反動的內外政策,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使一切反對拿破崙三世的力量都得到了空前加強。特別是法國無產階級也顯得十分活躍,隨著1864年第一國際的成立,巴黎及其他城市先後成立了國際支部,領導工人群眾宣傳社會主義,頻繁舉行政治罷工,鼓動推翻拿破崙三世的反動統治。拿破崙三世面對國內這樣一種十分動盪緊張的局勢,為了轉移人民的注意力,擺脫國內的政治危機和滿足資產階級掠奪貪欲,促使其急於發動一場對外戰爭。此時,俾斯麥便利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預設圈套,誘使法皇拿破崙三世走上了宣戰道路。1870年7月19日,法國終向普魯士宣戰,揭開了普法戰爭的序幕。
在法國宣戰之後,普法雙方便投入了緊張的戰爭動員和軍隊調動工作。到7月底,法國編成萊茵軍團,在法德邊境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共集結有八個軍,約22萬人,由拿破崙三世任總司令,勒布夫為總參謀長。其計劃在普魯士未及動員展開之際,先機制敵,集中兵力越過國界,直取法蘭克福,切斷南北德意志之聯系,迫使南德諸邦保持中立,全力擊敗普魯士;與此同時,普軍也在萊茵河中游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之間集結了三個軍團,約47萬人,由威廉一世為總司令,毛奇(老毛奇)為總參謀長。其計劃集中優勢兵力,向阿爾薩斯和洛林進攻,力爭將法軍主力圍殲於邊境地區或將其驅至法國北方,繼而圍攻巴黎,迫敵投降。
8月2日,以法軍在薩爾布呂肯地區向普軍發動進攻而拉開普法戰爭的序幕。至8月4日,普軍在威廉一世和毛奇的指揮下,進行了預有準備的抗擊,並反攻入法境。8月上旬,法軍在沃爾特、斯比克倫、馬爾斯拉圖爾和格拉沃洛特—聖普里瓦等幾次會戰中接連失利。到8月中旬,法軍主力部隊的部署已被普軍割裂。一部由法軍巴贊元帥率領的左翼和中路的萊茵軍團共17萬人,被圍困於戰略要地麥茨要塞;另一部由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法元帥率領的右翼3個軍共12萬餘人,在夏龍編成以麥克馬洪為司令的夏龍軍團。8月30日,法軍在博蒙地區與普軍激戰後退守色當。隨即,毛奇命令普軍向夏龍軍團兩側運動。8月31日,普軍第四軍團佔領麥茨河右岸至法比邊界的整個地區,封鎖了法軍經蒙梅迪東進馳援麥茨的道路。
9月1日至2日,普法進行了此次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次會戰——色當會戰。9月1日上午,普軍第三軍團佔領符里濟、棟舍里等地,切斷了法軍由色當經梅濟埃爾西撤的鐵路,進而插到法軍側後的聖芒若和弗累涅一帶,堵住了法軍向比利時撤退的通路。當天中午,普軍完成了對夏龍軍團的合圍,並開始進行猛烈的炮擊。下午,法軍數次突圍失敗,拿破崙三世自知已無力挽回敗局,於下午4時半下令掛起白旗。9月2日,法皇拿破崙三世率8.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此會戰,法軍共損失12.4萬人,其中僅3000餘人逃到比利時境內;普軍損失近9000人。色當慘敗加速了拿破崙三世帝國的崩潰。9月4日,法國宣布成立共和國,組成了以特羅胥將軍為首的資產階級共和派政府——「國防政府」上台執政。
德國民族統一的障礙業已消除,德國南部諸邦於1870年11月順利並入北德意志聯邦。但普魯士當局並未因此而終止軍事行動。9月中旬,普軍向巴黎進軍,並包圍了巴黎。至此,普魯士所進行的這場戰爭已不再具有原先的防禦性質,而變成了一場地道的侵略性掠奪戰爭。這樣普法戰爭進入到第二階段已轉變成為法國進步的民族解放戰爭。在這一階段中,法國除新建的北方軍團和盧瓦爾軍團等在戰場上對普軍作戰外,還有廣大的人民群眾(自由射手)展開游擊戰,這時,法國仍具有約100萬人的抵抗力量。但是,由於法國資產階級政府實行投降政策,企圖與敵人勾結,阻止抵抗運動繼續發展。9月23日,普軍佔領圖勒,27日斯特拉斯堡守軍投降。
10月27日,巴贊元帥率17萬法軍在麥茨投降。這使普軍得以騰出兩個集團軍壓向盧瓦爾和北方軍團,使這兩個軍團在與優勢的普軍作戰中被擊敗。此間,法國政府曾兩次向普軍求和;巴黎居民由於飢困交加,反對政府的投降政策,舉行了多次起義。
1871年1月22日,法國政府鎮壓巴黎居民起義後,同德軍指揮部進行了最後的談判,於1月26日簽訂巴黎投降的條約,1月28日在凡爾賽普軍大本營簽訂了停戰三周的協定。2月26日,草簽《凡爾賽和約》。和約締結後,資產階級政府勾結民族敵人向巴黎工人發動進攻,於是爆發了偉大的巴黎公社起義。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成功,巴黎公社宣告成立。1871年5月10日,就在巴黎公社失敗前不久,法國外交部長茹爾·法夫爾與德意志帝國首相俾斯麥在德國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城簽訂了正式和約。普法戰爭至此正式結束。
普法戰爭以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的投降而告結束。依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宣告德意志帝國成立,並自立為皇帝。至此,德國的統一終告完成。普法戰爭之後,由於德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劇,歐洲大陸變得更加動盪不定。兩國在這次戰爭中的結怨,成為後來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因素之一。
普法戰爭期間,恩格斯在他發表的一系列戰爭短評中就指出,有三個基本錯誤導致色當慘敗:「第一,法軍在迎擊敵人的進攻時所處的陣地,使獲勝的德軍能夠揳入法軍分散的各軍之間,結果把法軍割裂為兩支獨立的部隊,並使它們彼此不能會合,甚至不能配合作戰;第二,巴贊軍團在麥茨行動遲疑,結果被緊緊地圍困在那裡;第三,援救巴贊兵團所用的兵力和所沿的路線,簡直是唆使敵人俘虜全部援軍。」法軍所犯的三個基本錯誤,究其原因,除巴黎政府的錯誤指導外,也與前線的最高指揮官指揮失誤有關。而普軍總參謀長毛奇善於製造、利用法軍的錯誤,巧妙地施展謀略,實施正確、堅定、靈活的作戰指揮,使普軍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主動權
『肆』 二戰時,擁有240萬軍隊的法國,為什麼僅僅支撐了40天便被滅國
西線戰事開始後,德軍總共投入了137個師,盟軍總共投入了135個師(法國94,英國10,比利時22,荷蘭9)。武器方面,德軍有3824架飛機和5820輛坦克,盟軍擇優3800架飛機和3100輛坦克。
從實力上看,2支軍隊應該屬於勢均力敵的,但是戰爭結果卻大大超出讓人們的想像。從1940年的5月10日到6月20日,短短的40天時間,法國卻崩潰了,陸軍共陣亡82000人,被德軍俘虜的則有154萬7000人。
1940年6月22日,法國貝當元帥與德國簽訂投降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覆滅。法國如此迅速的戰敗,原因有很多,比如戰略判斷失誤,沒有積極備戰,有150萬軍隊都是臨時徵集的農民,另外就是堅固的馬奇諾防線竟然沒有派上用場等等。
一、法國戰略判斷失誤,致使倉促迎戰
法國和英國雖然都是一戰中的戰勝國,但是法國的勝利完全是慘勝。一戰的西線戰場主要在法國境內,對法國的經濟破壞很大。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同樣波及法國,法國經濟遭受重創。在這樣的復雜環境下,法國對德國一再忍讓。德國收回萊茵河地區、吞並奧地利等行動,法國均保持沉默。在德國入侵其盟友捷克斯洛伐克時,英法兩國再次讓步,以至於德國一口氣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德國進攻波蘭之後,作為波蘭名義上的盟友,雖然英法兩國也向德國宣戰。但是兩國一直按兵不動,兩國希望德國繼續向東去進攻蘇聯。不過此時蘇聯與德國已經達成了默契,德軍主力開始掉頭進攻西歐各國。英法兩國均毫無准備,屬於倉促迎戰。
法國為了防禦德國,耗費巨資修建了一條馬奇諾防線。這道防線本身沒有任何的問題,但是由於法國戰略上的失誤,使這道防線成了二戰中的笑柄。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德軍想從正面攻破這道防線不是不可能,但要付出極大的傷亡。不過這道防線有一處致命的瑕疵,由於比利時的反對,法國沒有把防線延伸到海邊。德軍先使用戰略欺騙戰術,引誘英法兩軍精銳力量進入比利時。隨後30多萬德軍穿越阿登森林,長驅直入殺進法國。這一行動成功的繞到了馬奇諾防線的背後,法軍沒有任何的防備,一時之間大敗虧輸。隨後,德軍開始向法國縱深挺進,法國始終未能組織起第二輪防禦。
二、法國軍隊准備不足,主和派上台形勢艱難
由於戰爭突如其來,法國軍隊毫無准備。為了抵抗德軍,法國政府臨時徵集了150萬軍隊。但是問題來了,法國擁有堆積如山的軍服和糧食,但是沒有足夠的武器裝備著新徵集的150萬軍隊。法軍坦克的性能更勝德軍一籌,但是法國空軍的戰鬥力十分低下。法軍坦克在進攻的途中被德軍戰機襲擊,此後法國失去了抵抗德軍的最後家底。法國軍隊的總兵力有240萬,但那150萬是連槍都拿不穩的新兵。經過一系列的戰斗,有戰鬥力的法軍部隊消耗殆盡。德軍兵臨巴黎城下時,法軍數量還有170多萬,但這些軍隊根本不是德軍的對手。為了減輕國家的損失,法國政府宣布向德國投降。巴黎成為不設防的城市,德軍在巴黎進行了聲勢浩大的閱兵式。
法國投降的主因是因為主和派上台。法國總理雷諾是一個標準的抵抗派,但是法軍總司令甘末林和副總理貝當等一大批人都主張向德國投降。總理雷諾在政府中孤掌難鳴,最終宣布辭職。在此之後,貝當成為法國總理,這位一戰時的法軍英雄卻主動向德國求和。為了羞辱法國人,希特勒將一戰時德國簽訂投降書的車廂從博物館拖了出來。德軍浩浩盪盪的進入了法國,他們發現了法軍倉庫中堆積如山的戰爭物資,但武器數量確實不多。為了徹底削弱法國,法國領土被一分為二。法國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區全部被德國佔領,法國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區則有維希傀儡政權控制。法軍將領戴高爾逃往英國,在英國倫敦組成了流亡政府。
『伍』 在多少世紀下半葉,法國軍隊使用的什麼,發眀人是誰
摘要 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軍隊
『陸』 二戰法國失敗的原因
馬奇諾防線
拿破崙曾經說過:「躲在塹壕後面的人終究會被擊敗。」但法國人似乎忘記了自己這位前輩的經驗之談,過高地估計了馬奇諾防線的價值,以致事與願違,開戰不久就重蹈了一戰初期的覆轍。
相比法國人,德國人對拿破崙的理論反倒用的得心應手,蒂佩爾斯基希寫道:
拿破崙的理論是使大部隊由於靈活機動而成倍增加其威力,而希特勒的裝甲部隊和俯沖轟炸機則賦予這個理論以二十世紀的內容。他巧妙地發揮這一思想,在不到四十天的時間內粉碎了法國在軍事方面唯我獨尊的神話,同時暴露了輕信馬其諾防線是大錯而特錯。
與德國靈活機動的裝甲部隊相比,法國缺乏這樣的裝甲部隊。法國並非沒有坦克,它不但有而且數量還不少,盡管這些坦克的速度比德軍的坦克慢,但裝甲厚,抗打擊能力強,如果組成坦克部隊不見得比德軍的差。但法國的高級將領們還用一戰時的眼光來看待坦克,仍然把坦克當做支援步兵的工具,把它們分散在步兵師裡面。而德國在古德里安的倡導之下,已經把裝甲戰的理論和思想發展得相當完整,僅從思想上比較法國已然落了下風。
陸軍的落伍又因為缺乏有效的空軍支援而變得更加嚴重。前面已經說過,空軍的計劃是生產1000架飛機,已經遠遠不能與德國空軍相比,可就這點計劃還不能完成。法國無論是經濟還是工業基礎都不差,差的是那些思想落伍的陸軍將領們,他們根本不清楚制空權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但在國防體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又恰恰是他們,這就使本應給予空軍的一部分軍事預算被陸軍強佔了,妨礙了空軍的發展。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總而言之,從軍事上講,造成法國失敗的並不是馬奇諾防線,而是比馬其諾防線還要僵化的法國將領們的頭腦。
┃法國將領們的頭腦為什麼會這樣僵化?
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讓他們驕傲自滿,於是所有的軍事思想都停留在了那個年代。他們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把動員制度作為國防的惟一基礎。陸軍平時只是訓練預備人員,如遇戰爭再把他們召集起來組織軍隊,這就造成遇到國際突發事件無法立即採取軍事行動。
希特勒進軍萊茵蘭時,法國政府當即威脅說要採取軍事行動,但落後的動員制度讓這一威脅成了一句空話。德軍沒等法國開始動員集結就已經完成了他們的計劃,法國人只能無可奈何地面對既成事實。
事後,希特勒這樣說道:
進兵萊茵蘭之後的48小時是我一生中神經最緊張的時刻,假使法國此時出兵則我們只好夾著尾巴就跑,因為我們的軍事能力是連輕微的抵抗都不夠資格的。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國人本來准備在9月17日向德國發動大規模攻擊以支援波蘭,可是到了那天波蘭已經崩潰,只能放棄這一計劃。為什麼法國不能早點出兵支援波蘭?原因有兩個:一是被落伍的動員制度所限制;二是法軍統帥部堅持使用一戰時的戰術——發動攻勢必須有重炮支持,重炮從倉庫提出後還得先進行維護然後才能使用,把這些程序完成則需要16天的時間,從而貽誤了戰機。
更要命的是,盡管有情報顯示大量的德國裝甲部隊已經集中在阿登防區的對面有六個月之久,但是頑固不化的法國總參謀部的將領們仍然堅持認為這是德國人在虛張聲勢,德國裝甲部隊根本無法穿過地形陡峭、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區前來進攻。可是,德國裝甲部隊恰恰在他們認為不可能進攻的地方,給了法國致命的一擊。
從表面上看,是德國的奇襲造成了法國的失敗,其實,政客的無良,黨派的紛爭,政治的混亂,行政效率的低下,軍事思想的落伍,這些才是導致法國失敗的深層次原因。
也可以說,是法國人自己奠定了讓德國人打敗自己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 ﹝英﹞ 阿諾德·湯因比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回顧與省思》 鈕先鍾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德﹞ 馮·蒂佩爾斯基希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英﹞ 李德·哈特
『柒』 二戰之前法國為什麼不把比利時和荷蘭幹掉佔領他們的土地,這樣不是可以加強防禦德國了嗎
荷蘭是中立國 法國沒有理由攻擊荷蘭 而比利時在一戰時作為中立國卻遭到了德國的侵略 因此對於德國仇視而傾向於法國 因此法國也沒有理由攻擊比利時 而法國與荷蘭比利時已經盧森堡的交界處都不適宜大兵團行進 法國對於德國開戰的決心並不十分肯定 認為即使開戰也只是廣闊戰線的陣地戰
『捌』 同為「永久中立國」,為何瑞士能免於戰火,而比利時慘遭入侵
在全世界的國家之中,有一類國家非常的引人注目。這一類國家就是“永久中立國”。什麼叫“永久中立國”呢?說穿了就是永遠不會在任何紛爭中加入某一方的國家。世界上最著名的“永久中立國”就是瑞士了。
但是有趣的是,並非宣布“永久中立”就一定可以避免被入侵的命運,比如比利時和盧森堡也曾經是“永久中立國”然而一戰時期還是慘遭入侵。但是瑞士卻能一直倖免於難,這是為什麼呢?
上圖_ 二戰期間的瑞士銀行:世界保險箱
瑞士雖然是個歐洲小國,但是由於他地處各個大國中間,所以造成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如果有一個國家吞並了瑞士,那麼其實力就會飛速增長(想像一下有人切斷了萊茵河的源頭),所以各個大國對於瑞士都敬而遠之,避免成為眾矢之的。
這就讓瑞士在危險之中能夠生存下來,而且瑞士為了體現“中立”二字,也是處處克制,對於各國都不得罪,甚至連國際組織都盡可能不參與,這樣就讓瑞士的中立顯得名副其實。不會對任何國家造成威脅。
所以說即便是小國,想要能夠在國際上立足,也必須獨立自強才行。
文:一笠煙雨
『玖』 面積僅3萬平方公里的比利時,為何內部還要鬧獨立
比利時的領土面積,不過3.05萬平方公里,僅僅只相當於我們2個北京的大小。
但就是這么小的一片地方,內部卻也在鬧獨立。不得不說西方人所謂的獨立、民主、自由,還是聽令人笑話的。
那麼我們便從歷史角度去分析,為什麼比利時不過彈丸之地,卻也要鬧獨立。
就這么的,不過3萬平方公里的比利時,德語、荷蘭語、法語占據了絕大部分。語言不同就導致民族不同,又導致了生活習俗不同,甚至是信仰不同,於是他們之間是各自看不順眼,各自都想同化對方,甚至是幹掉對方。
於是乎,矛盾越來越激烈,各方之間想要獨立的想法也不斷的產生。也因此比利時內部也是矛盾重重,也在鬧獨立。
所以還是中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