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黨外有黨黨內有派怎麼理解

法國黨外有黨黨內有派怎麼理解

發布時間:2022-11-20 23:20:22

㈠ 內生黨外生黨與體制內政黨體制外政黨

首先要搞清楚黨是什麼。黨就是某方面趨同的一群人或團體。有組織嚴密的,也有鬆散的。內生黨,就是黨內有黨或有派。如大黨內部又有很多派別。外生黨,就好理解,就是另外的一個黨。所以黨外有黨,黨內有派。
體制內黨,是指政府內注冊的政黨,如現在國家承認政協的八大黨,這些國家有撥款。
你明白以上意思,基本上也能自己回答自己的問題。

㈡ 簡述法國多黨制度的特點

第一,聯合執政。由於政黨眾多,選票分散,一黨往往難以單獨取得多數而執政。因此,各主要政黨往往在大選之前(法國)和大選之後(德國)組成黨派間的聯盟,來爭取選舉的勝利。 第二,溫和多黨制政府穩定。傳統觀點認為多黨制政府往往不穩定,而實際上主要是分極多黨制國家的政府不穩定,如德國的魏瑪共和國、法國的第三、第四共和國和戰後的義大利等。而溫和多黨制國家的政府都比較穩定,如荷蘭、盧森堡、瑞典、瑞士、丹麥、德國、冰島等。 第三,選民的政治選擇更具有意義。因為兩黨制的黨綱往往向中間溫和方向靠攏,因而兩黨的政綱往往非常接近,公民的投票就會因兩黨之間相互雷同的方案所破壞,而失去政治選擇的意義,而多黨制可以有效地避免這種缺陷。 第四,政黨對政府的控制力相對較弱。由於政府往往由幾個政黨聯合組成,這些政黨代表的利益又不盡相同,因此,任何政黨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意志完全貫穿到政府行為中去,政府的政策往往是各黨派調和、妥協的結果。使執政呈現兩個特點:一方面,政策體現了各種意見的綜合性,能代表較多人的願望,因而其中的民主成份比兩黨制和一黨制更多;另一方面,任何政策都不能由一黨決定,都要由各執政黨協商,因而決策的時間較長,效率相對較低。 第五,小黨能量不可小視。小黨左右大黨在以色列表現得尤為突出。以色列的工黨和利庫德集團分別代表左、右兩翼,他們中無論哪個黨組閣執政,不僅取決於其在選舉中能夠比對手獲得更多的議席,而且還取決於誰能爭取到足夠的小黨的支持,湊足120個議席中的61席。因此,眾多的小黨往往在兩個大黨中待價而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不過,左右兩個大黨有時也會聯合執政。 又如在德國,基民盟(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社盟(基督教社會聯盟)為一方,社會民主黨為另一方,小黨自由民主黨、綠黨的地位就舉足輕重,有些小黨忽左忽右,有時候比大黨執政的時間還多

㈢ 1870到1940年法國內閣頻繁更換的原因

法國是一個特殊的國家,是歐洲大陸最先最先進行革命,弄得歐洲大陸的其他君主制國家很是擔心。現有現在的法國政體來看,它是獨一無二的,半總統制半議會制。美國是總統制,總統擁有最高行政權力,最高軍事權,是陸海空三軍的統帥。英國是典型的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國家,議會是國家的權力中心。相比之下的法國,則要復雜的多。法國的政體既有總統又有總理,也就是說,在法國存在兩個權力中心,總統負責大政外交,總理負責國內的具體事務。並接法國政治的顯著特點有三個:既有議會制國家的特點又有總統制國家的特點,左右共治,黨派林立。

追溯現在的法國政體的形成原因,就要考慮1870年到1940年的歷史因素。法國是一個思想極其充滿交融碰撞的國度,你可以在法國發現很多很多不同的思想淵源。而且,法國人善於將其表達出來。由此,法國其實在政體上做過許多嘗試。首先一點是要肯定的,那就是法國人民是徹徹底底要波旁王朝下台的。應為與英國不同,法國的專制太濃厚,百姓一點也不喜歡,不想就算是今天的英國人還是崇拜英王室的風范的。這就早就法國的一個特點,那就是革命,而不是改革。這么招的話,那麼有什麼政府看著不順眼了,他們有足夠的熱情去造反啊。法國經歷過大資產階級當政,中產階級當政,小資產階級當政,甚至還有無產階級進行奪權的嘗試。這就早就法國政治上的混亂。其次,法國是一個黨外有黨,黨內有派,黨派林立的國家。有幾百個政黨,這樣就很難在政見上形成一致,於是分歧是很大的,那麼綜合上述的歷史,經濟,人民的情緒來看,政局不穩定也就不難理解了。

㈣ 高中政治選修3

法國政體是半總統制半議會制,總統由選民直接選出,政府總理由總統根據議會決議產生,總統與總理分享行政權力,總統多外交,總理多內政經濟。
法國政體的特點,一是行政雙頭制,二是多黨制。

㈤ 法國政黨制度

法國實行多黨制,目前共有30多個政黨。
(1)人民運動聯盟(Union pour un Mouvement Populaire,簡稱UMP):主要執政黨和議會第一大黨。前身系2002年總統大選中為支持希拉克而組成的競選聯盟——總統多數派聯盟。2002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成立,取用現名。核心為希拉克原來所屬的保衛共和聯盟(戴黨),並吸收了自由民主黨和法蘭西民主聯盟的主要力量。現有黨員21萬人,多為職員、官員、自由職業者、商人、農民和工人等。黨綱是「自由、責任、互助、國家、歐洲」,強調奉行務實、開放的經濟政策,重塑社會市場經濟的理念,推動歐盟建設和東擴,屬中右政黨。主席尼古拉•薩科齊。
(2)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議會第二大黨和主要反對黨。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工人國際法國支部」,1920年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少數派則保留原名。1969年改組成立社會黨,1971年與「共和體制協議會」及其他左翼組織合並。現有黨員約13萬人,多為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對內注意體現左翼政黨色彩,主張維護勞工利益,同時採取務實的經濟政策;對外主張維護法國獨立核力量,推動歐洲一體化建設,並加強南北對話。2002年在總統和立法選舉中接連敗北後,黨內派系斗爭日趨激烈,實力受到較大削弱。近年來,利用法國民眾對中右翼政府推行改革的不滿,在地方選舉和歐洲議會選舉中連續擊敗右翼,成功阻止《歐洲憲法條約》通過公投,並煽動社會風潮,政治影響力有所回升。現任第一書記弗朗索瓦·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
(3)法蘭西民主聯盟(Union pour la Démocratie Français,簡稱UDF):議會第三大黨。前身系由共和黨、民主力量、爭取法蘭西民主人民黨、激進黨等右翼溫和派和中間力量於1978年結成的多黨聯盟。1998年合並成立統一政黨。1993年、1995年和2002年三度和保衛共和聯盟組成右翼聯合政府。2001年,以副主席杜斯特-布拉齊為首的部分黨員加入總統多數派聯盟,即後來的人民運動聯盟。現有黨員約4萬人。對內主張進行一定程度的社會改革,提倡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實行自由化政策,對外積極主張加強歐盟建設。現任主席弗朗索瓦·貝魯(François BAYROU)。
(4)法國共產黨(Parti Communiste Français):1920年12月成立。現有黨員13.4萬,多為工人、雇員、教員、手工業者等。2000年三十大上提出在「新共產主義」理論、建設「新型共產黨」、「左翼進步力量聯盟」等方面實行「共產主義的變革」,力求探索一條符合法國國情的發展道路。2002年立法選舉中慘敗,瑪麗-喬治·比費(Marie-George BUFFET,女)出任全國書記。
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直接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院共321席,參議員任期9年,每3年改選1/3,以省為單位,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

㈥ 法國共和政體對於法國的意義與作用

法蘭西王國(843年—1791年)〔君主專制(大革命前)〕
君主立憲制(1791年—1792.8)〕→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年9月—1804年)→
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年—1815年)→
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1830年)→
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年—1852年)→
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年)→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年—1940年)→
維希政權(1940年—1945年)→
臨時政府(1945年—1946年)→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46年—1958年)→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958年—現在)。
評論 | 1 1

2013-09-13 14:11熱心網友 最快回答
法蘭西共和國多次建立又多次被推翻,現在的法國全名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你可以想像前面有多少共和國了。舊王朝的復辟,包括拿破崙的稱帝,都是共和國建立後發生的,所以促進了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評論 | 1 0

舉報| 2013-09-13 14:19熱心網友
(一) 、民主共和制的形成和主要權力機關 1、民主共和制 (1) 、形成——是各階級力量不斷角逐、彼此斗爭的產物 法國是典型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國家。今日法國政體的形成始於 1789 年法國大革命,歷 經二百多年的演變,是各階級力量不斷角逐、彼此斗爭的產物。 相關鏈接: 1789 年,法國爆發了震撼歐洲的資產階級大革命。列寧說:「這次革命給本階級,給它所服 務的那個階級,給資產階級做了很多事情,以至整個 19 世紀,即給予全人類以文明和文化 的世紀,都是在法國革命的標志下度過的。」這次革命比較徹底地摧毀了封建專制制度。 (2) 、發展歷程: 法國資產階級政權建立後,其具體政權組織形式,先後採用過共和制、帝制、君主立憲制、 議會共和制、總統制和半總統制等。依據法國現行的《第五共和國憲法》 ,法國是民主共和 制國家。人們根據它的政體特徵,又把「半總統半議會制」國家。 2、主要權力機關——總統、政府、議會 (1) 、總統及其主要職權: ①地位、產生方式及任期: 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統帥,任期五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法國不設副總統,一 旦總統不能履行職務,由參議院議長代理總統。 ②主要職權: 法國總統的主要職權: ◇任命總理,並根據總理提名,任命其他政府成員; ◇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 ◇有權解散議會; ◇擁有外交權(與總理分享,但總統權力更大); ◇可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 (2) 、政府首腦(總理)及其主要職權: ①地位、產生方式: 總理是政府首腦,由總統任命。 ②總理的主要職權: 總理的主要職權: ◇領導政府活動,負責制定和執行國家政策; ◇向總統建議任免政府各部部長和國務秘書; ◇除憲法規定的例外情況,副署總統的文件、法令和命令; ◇對國家防務負有責任; ◇可代替總統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 (3) 、議會的構成及各自的職權——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兩院組成。 ①國民議會 A、國民議會成員的任期和產生方式: 國民議會由 577 名議員組成,議員任期五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 B、國民議會的主要職權: a、立法權。 議會的立法權集中在公民權利與義務、婚姻與繼承、稅收與貨幣制度、公共機構的設立等領 域。 b、財政權 議會有權對政府的財政法案和經濟計劃大綱進行審議、 辯論和表決。 法國國民議會召開會議 c、監督權 議會的監督權包括對政府的法律監督和活動監督。 其中, 彈劾是國民議會對政府監督最嚴厲 的手段。 ②參議院成員 A、參議院成員的產生方式: 參議院共 321 個議席,由國民議會議員、省議會議員、市議會議員組成的選舉團選舉產 生。參議院保證共和國各地方單位的代表性,居住在國外的法國人在參議院中應有代表。 B、參議院的主要職權: 在行使立法權方面,參議院和國民議會有同等的權力。 專家點評: 從原則上說,法國兩院在立法權方面有同等權力,但在實際立法過程中,國民議會的地位要 優於參議院。兩院議員均有權提出法案,但財政法案必須首先提交國民議會。如果兩院對議 案發生分歧, 經協調仍達不成一致時, 政府可以要求國民議會作出最後裁決。 在監督權方面, 國民議會擁有主要權力。國民議會可以使用彈劾手段對政府進行監督。 (二) 、法國政體的運行 1、歷史上的議會制: 法國歷史上曾經實行過議會制。第四共和國時期(1946~1958),法國議會的權力達到巔 峰。議會擁有選舉總統、決定政府組成、任免總理和批准政府施政綱領等權力。當時,法國 是典型的議會制國家。 相關鏈接: 實行議會制的法國第四共和國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政局不穩。 由於法國政黨林立(最多時達 200 個),各黨派在議會翻雲覆雨,導致政局持續震盪。1947~1956 年,平均不到十個月就更換 一屆內閣,其中有兩屆政府僅存在兩天。 2、權力中心的轉移及其原因: 為了克服議會濫用權力的弊端,第五共和國(1958 至今)制憲者有意識地調整了總統、議 會和政府之間的權力分配,權力中心從議會轉移到總統。 3、總統及其主要職權: 總統利用憲法賦予的權力,在法國政治舞台上發揮主要作用。 (2) 、職權: 總統通過任免總理和組織政府、主持內閣會議,直接領導國家行政權力的實施,尤其在國防 和外交領域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在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總統可以通過解散國民議會、舉行 公民投票、宣布緊急狀態等,控制國家局勢,決定國家命運。 專家點評: 從法國外交政策出台的過程中, 人們可以看出總統在外交決策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制定 重大外交政策時,外交部首先提出方案,然後總統召開專項咨詢會議,聽取外長、總統外交 顧問等人對方案的意見。如果認為方案可行,總統召集內閣會議討論通過後,由外交部具體 執行。 4、總理與總統的關系: (1) 、權力交叉——都有行政權 (2) 、地位不同——總統掌握大政方針,總理負責具體行政;總統佔主導地位,總理聽命於 總統 (3) 、施政重點不同——總統的施政重點是國防外交,總理的施政重點在內政經濟。 總理領導政府具體行使國家行政權力。 由於總統和總理都有行政權, 人們把法國行政領導體 制稱為「行政雙頭制」。一般來說,總統和總理有基本分工:總統掌握大政方針,總理負責具 體行政;總統佔主導地位,總理聽命於總統;總統的施政重點是國防外交,總理的施政重點 在內政經濟。 相關鏈接: 不同的執政環境,對法國總統和總理行使行政領導權的影響大不一樣。如果總統、總理 同出一個黨派, 總統對總理和政府的支配權要大得多, 也廣泛得多, 體現出強勢總統的特點。 如果總統與總理不是一個黨派,出現「左右共治」局面,總統權力就要受到很大的限制,這時 總統會更多地關注憲法賦予其特權的外交和國防領域,總理則主要處理內政事務。 5、議會及其主要職權: (1) 、擁有立法權和監督權 (2) 、對政府監督的表現 議會擁有立法權和監督權, 在國家政治體制運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議會對政府的監督和制 約表現在多方面:政府施政綱領及各項改革方案、立法修正案和提案,必須經過兩院議會通 過才能生效;年度財政預算須經議會通過;議會可以通過「政府對議會負責」的規定製約政府 行動,可以通過質詢、投不信任票甚至彈劾等方式,追究政府的政治責任。 (三) 、法國政體的特點: 1、半總統半議會制 (1) 、總統——地位高,權力大 (2) 、議會監督政府,削弱總統權力 (3) 、議會對總統有直接和間接的監督權 (4) 、總統的重要文件、命令要由總理副署 在法國政體中,總統處於很高的地位,權力很大,但不能說法國是「總統制國家」,因為總統 權力受到一些結構性因素的限制。其一,盡管總統任命總理並主持內閣會議,但憲法規定政 府應對議會負責, 議會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限制政府的行為或追究政府的政治責任, 從而使總 統權力大打折扣。其二,議會對總統有直接和間接的監督權。其三,總統的重要文件、命令 要由總理副署。這些限制使總統的實際權力受到很大制約,因此人們把法國稱為「半總統半 議會制」國家。 補充:「副署」即是正式命令或文件在正職人員簽署之後連同簽署。 2、「左右共治」 現象及其原因 「左右共治」,是法國政體結構導致的一種特有現象。法國第五共和國期間,一共經歷過三次 「左右共治」。「左右共治」對總統和總理都是一種挑戰,處理不好,就會引發危機。 專家點評: 法國「左右共治」現象出現的原因是總統和總理權力來源不同。總統由選民直接選出,議會無 法制約選民。總理雖由總統直接任命,但總理要對議會負責。因此總統任命總理時,必須接 受議會多數黨推舉的總理候選人, 否則總理領導的政府就無法正常運行。 議會多數黨不一定 與總統是同一黨派,因而會出現總統與總理不是一個黨派的「左右共治」局面。 3、多黨制 多黨制也是法國政體的一個特點。法國目前有四十多個政黨。這種多黨制的主要表現是:始 終未能形成兩個左右政治局勢的大黨; 黨外有黨, 黨內有派, 黨派林立; 隨著中間階層壯大, 左右翼政黨都出現向中間靠攏的趨勢。法國人民運動聯盟召開會議 小結: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有: 4 個特點:即法國政體的 4 個特點 (1) 、半總統半議會制 ①、總統——地位高,權力大 ②、議會監督政府,削弱總統權力 ③、議會對總統有直接和間接的監督權 ④、總統的重要文件、命令要由總理副署 (2) 、「左右共治」 現象及其原因 (3) 、多黨制 3 主要權力機關:即總統、政府、議會 2 對主要關系:即總統與總理的關系、議會與政府的關系 (1) 、即總統與總理的關系 ①、權力交叉——都有行政權 ②、地位不同——總統掌握大政方針,總理負責具體行政;總統佔主導地位,總理聽命於總統 ③、施政重點不同——總統的施政重點是國防外交,總理的施政重點在內政經濟。 ④、總統的重要文件、命令要由總理副署 (2) 、議會與政府的關系:議會對政府監督 1 個權力中心:即

㈦ 各國黨派中的左派和右派是什麼意思~~~

左派
所謂左派右派之分是個歷史的產物,分別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而這個資產階級革命中所誕生的名詞,又被馬克思主義做了進一步的引申,所以要講清左派右派這個問題,還和你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有關。

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或無產階級的立場,所謂左派就是代表歷史前進方向的人群,而馬克思主義指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所以在今天左派就是主張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人群。有一個經常和左派右派混淆的問題就是左傾和右傾的區分。同樣是主張實現社會主義目標的,因為對現實的認識不一致,因此就產生了對採取何種措施的分歧,認識落後於實際情況的,我們叫做右傾,認識超前於實際情況的,我們叫做左傾。一方面,無論左傾右傾,都屬於左派,屬於認識上產生了偏差;另一方面,無論左傾右傾,都會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帶來危害,因此就需要即防左又防右。對認識上有偏差的左傾或右傾派,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思想上給以幫助,促使他們轉變。所謂防,只是說要防止在策略上出現左或右傾,不是說象防賊一樣的防人,甚至是把他們作為革命的對象。

對於無產階級來說,主張資本主義,極力為資本主義社會辯護的,就是右派。由於右派極力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歷史向社會主義前進,所以右派是代表著逆歷史前進方向的勢力。而站在資產階級立場,資本主義社會當然是要萬萬年的,因此他們並不承認主張實現社會主義的是什麼左派,在他們那裡,左派恐怕是要被稱作空想派、烏托邦的。但右派在如何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上,也還存在路線之爭,主要地區分為改革派與維持派(也稱保守派)。改革派就是要割除一些資本主義的弊端,進行一些改良,這就必然要向社會主義學習和靠攏,其政策主張也就必然更多地反映了中、下階層的利益,由此,一般也稱其為左翼或左派。而維持派(或保守派)則更多地要求維護傳統的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反對對資本主義進行改良,因此其主張就必然更多地代表上層階級的利益,一般稱其為右翼或右派。不過也常常不用左右派的稱呼來表示,比如,美國的民主黨屬左翼,但通常稱之為自由派,而美國的右翼共和黨則被稱為保守派。

與左傾和右傾的概念相對,在政策的具體實施上又有保守、穩健和激進的區別。比如激進的右翼極力反對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改革,對已進行的改革拚命反對並主張撤消之,一般稱為極端保守派,而激進的左翼就主張實行大膽的、迅速的改革,這大概是叫極端自由派吧。我們可以看到,當今資本主義世界,兩派的主張變得模糊起來,都在向中間靠攏,也就是保守的保守派和保守的改革派在互相靠攏。

其實左派也有保守、穩健和激進的區別,但這通常和右傾、左傾混在一起,不容易區分。

在《中國近代現代史》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提高左派、右派、「左」傾、「右」傾等幾個政治名詞。這幾個政治名詞富有極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對於當代中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和把握的政治名詞,而且課文並未從理論上給予詳盡的論述。本文簡單闡述這幾個政治名詞的基本內涵。政治術語中左和右的概念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在1791年的制憲會議上辯論時,擁護激進革命的人恰好坐在議會的左邊,而主張溫和的保守派(立憲派)恰好坐在主持人右邊,於是,人們習慣上將革命的一派稱為「左派」,反對革命的一派稱為「右派」。後來,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時從這一含義中引申為右派即資產階級反動派,左派即無產階級革命派。

一般來說,右是指思想落後於實際,不能隨變化了的情況前進,企圖開歷史倒車的思想和行為。在政治上往往表現為或是反動的,投降的或是悲觀的、保守的。這種思想就是右傾機會主義,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被稱為右派。如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我黨公開反對的是國民黨右派分子。後來又出現了對反革命勢力妥協退讓而葬送革命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與右相對的左,是指革命的、思想進步的,如德國十一月革命的領導者斯巴達克團,就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左派,是德國共產黨的前身。又如國民黨內部積極支持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何香凝、廖仲愷等都是國民黨左派。在文化戰線上,積極投身革命的是「左翼作家聯盟」。

但是,「左」不同於左。20世紀初,列寧和斯大林開始用左傾和右傾的概念來分別指無產階級內部的激進派和保守派。當時無產階級革命力量還比較薄弱,激進派常給剛剛萌芽的無產階級革命帶來很大的損失,因此激進派對革命是有害的、錯誤的。為了表示貶義,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號,即「左」傾。當時的右傾即保守派雖然可能延緩革命進程,但並沒有給革命帶來明顯的損失,因此右字不含貶義。到20世紀20年代末,隨著無產階級革命力量的強大,無論是激進派還是保守派,都會給革命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失,於是使用「左」傾機會主義與右傾機會主義來劃分無產階級內部的政治路線錯誤。同樣由於習慣,至今「左」字上的引號一直沒有去掉,右字也一直未加引號。

「左」是指思想超越客觀過程的一定階段,離開了當時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時的現實性,墜入空想和盲動。可以說「左」是對左的形而上學的極端化。是形式上的左,而實際上拋棄了左所具有的革命的現實性,片面強化了革命的冒進性。在政治上往往表現為擴大打擊面搞過火的斗爭,實行冒進主義,這種思想就是「左」傾機會主義,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被稱為「左」派。如中國歷史上王明「左」傾機會主義,給中國革命和黨造成嚴重損失。十年「文革」是「左」傾錯誤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惡果,它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左」傾錯誤占統治地位時間最長、危害最大的時期。

大革命時期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這里的右傾機會主義指保守、妥協,不帶有反動之意。而1957年反右運動中的「右派」則有反動之意。後來加引號是指並非反動,1959年的反「右傾」斗爭也有此意。只不過反右派斗爭主要在黨外進行,而反「右傾」斗爭主要是在黨內。
"左派"(或左翼)、"右派"(或右翼)來自法語。史學界普遍認為"左派"和"右派"這一對詞語誕生於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

187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在制憲議會上,第一等級教士和第二等級貴族的議員與處於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城市平民、工人和廣大農民的議員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同年9月的制憲議會會議上,第一、二等級的議員大都坐在議會右邊的席位上,而第三等級的議員占據了左邊的席位。這個頗具戲劇性的歷史場面本是偶然形成的,但反映到語言中,在詞彙中便出現了"左派"與"右派"一對政治概念。進步或激烈者稱為"左派","倒退"保守者稱為"右派"。

㈧ 什麼是左中右三派

即左派 右派 中間派

"左派"與"右派"這一對名詞誕生於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
1789年7月17日,法國巴士底獄被攻陷,第三等級的代表掌握了政權。然而,由於階級利益要求不同,革命陣營出現了分化。在1791年召開的立憲會議上,第一等級教士和第二等級貴族的議員和第三等級資產階級、城市平民、工人和廣大農民的議員展開了激烈的斗爭。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米拉波一夥,只要求對舊制度作某些改革,反對徹底推翻封建制度,反對共和制;而代表第三等級下層的雅各賓派的羅伯斯庇爾等,由於不滿意君主立憲的統治,要求將革命繼續向前推進,由此形成了兩派。當時,擁護革命措施的議員占據了議會左邊的席位,反對繼續革命的議員占據了右邊的席位。這個頗具戲劇性的歷史場面本是偶然形成的,但反映到語言中,在詞彙中便出現了"左派"與"右派"這一對政治概念。進步或激進者稱為"左派",倒退保守者稱為"右派"。

中間派,就是中立咯!

http://ke..com/view/70532.html?wtp=tt
http://ke..com/view/483.htm

㈨ 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和法國半總統制行成的歷史和現實原因及其特點

呵呵,我是選修歷史政治的,希望這些回答有助於樓主!

1.英法兩國政體不同的原因:
完整地說,這是由兩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背景、階級力量對比和政治文化傳統不同決定的。

①兩國資產階級革命階級力量對比不同(現實原因)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結成聯盟,形成比封建勢力更強大的力量,迫使封建貴族在革命後走妥協的道路,因而英國最終以革命加改良的方式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大革命前的法國封建勢力特別強大,封建勢力對資產階級和農民採用高壓政策,資產階級、廣大民眾幾乎無法與他們達成妥協,只能採取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方式推翻封建王權,廢除君主,建立起民主共和制。

②政治文化傳統不同(歷史原因)
英國政治文化傳統比較保守,善於妥協,政體變革往往採用漸進方式。法國大革命前的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對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展開了猛烈批判,形成了法國激進的革命政治文化。

2.英國政體運行的特點
①.國王、議會和內閣之間雖有分權,也有制約,但分權界線不是很清晰,權力交叉情況突出。
②.英國法律賦予議會至尊無上的地位。但20世紀中期以來,權力重心逐步向內閣和首相傾斜,首相成為英國最有權勢的人。

3.法國政體運行的特點
①.半總統制半議會制:在法國政體中,總統處於很高的地位,權力很大,但不能說法國是「總統制國家」,因為總統權力受到一些結構性制約。盡管總統任命總理並主持內閣會議,但憲法規定政府應對議會負責,議會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限制政府的行為或追究政府的政治責任,從而使總統權力大打折扣。議會對總統有直接和間接的監督權。總統的重要文件、命令要有總理副署。這些限制使總統的實際權力受到很大制約,因此人們把法國稱為「半總統半議會制」國家。
②.左右共治:法國「左右共治」現象出現的原因是總統和總理權力來源不同,來自於不同的黨派。總統由選民直接選出,議會無法制約選民。總理雖由總統直接任命,但總理要對議會負責。因此總統任命總理時,必須接受議會多數黨推舉的總理候選人,否則總理領導的政府就無法正常運行。議會多數黨不一定與總統是同一黨派,因而會出現總統和總理不是一個黨派的「左右共治「局面。
③多黨制: 多黨制也是法國政體的一個特點。這種多黨制的主要表現是:始終未能形成兩個左右政治局勢的大黨;黨外有黨,黨內有派,黨派林立;隨著中間階層壯大,左右翼政黨都出現向中間靠攏的趨勢。

史實么,
英國:1688年光榮革命,英國議會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她的丈夫荷蘭執政威廉承襲英國王位,共同統治英國,這是一場不流血的政變,就是新舊雙方的妥協,也充分說明資產階級力量並非強大到獨霸一台。
其次,1832年英國著名的議會改革,工業資產階級獲得了更多的議席,改變了當初只有那些擁有一定地產的成年男性才能當選議員的局面,從側面展示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力量發展的不充分。
法國:法國大革命,大家都知道的,是歐洲最徹底的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成了全國革命的信號。各個城市紛紛仿效巴黎人民,武裝起來奪取市政管理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不久,由人民組織起來的制憲會議掌握了大權。
再者,法國的共和之路漫長而又曲折,經歷了反復的復辟與反復辟,舊勢力被消滅的比較徹底,最後「一票共和」,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走上了共和之路。
PS:樓主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大國崛起》,裡面對近代大國的崛起過程有比較詳盡地描述!

㈩ 歐洲國家的政治制度

歐洲國家太多了,舉幾個例子吧。。。
另外,准確地說,法國是半總統制。
其他的,瑞士是委員會制(世界上唯一長期實行委員會制的國家)

閱讀全文

與法國黨外有黨黨內有派怎麼理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