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吳哥寺是怎麼被發現的
公元1112~1152年吳哥古寺的建造傳說,在柬埔寨金邊湖畔無際的原始森林中有一座美麗而神秘的古城。那裡藏著無數的珍寶,所有的建築都是由黃金構成,到處鑲著價值連城的寶石,而且普通的金幣銀幣到處都是,鋪滿了路面。河裡流淌的是香甜的牛奶,房間里擺滿了稀有的美味……那是一個極樂世界。生活在那裡的人無憂無慮,永遠年輕。但是,只有幸運的人才能找到它。而且還要經過九九八十一層刻苦的修煉才能到達極樂城內部,過上神仙般的生活。
1861年1月,法國科學家亨利·莫阿為了尋找熱帶植物標本,來到了金邊湖畔。他稍作休息,開始向森林深處行進。當他正用鋒利的刀劈斷藤葛時,他的視線被一大塊平整的巨石吸引,雖然上面生滿了苔蘚,但仍隱約露出優美的線條構成的圖案。這里怎麼會出現人工建造的石塊?他疑惑地抬頭四面眺望,透過層層的樹影,就在前面不遠,他看見一片輝煌的建築群。他驚異地跑過去,激動得好像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登上高處,在蒼茫的林海中,隱現著無數的宮殿、寶塔與寺廟。亨利·莫阿是一位幸運者,他證實了那個美麗的傳說,但也毀壞了那個傳說。那是一片無與倫比的建築,但是沒有一個人,他沒有碰到一個人。只有美麗的鳥與遠古的風相伴。
這片古建築群就是世界聞名的柬埔寨吳哥石窟,又稱為吳哥寺、小吳哥。它與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並稱古代東方四大奇跡。
Ⅱ 有一個關於洞穴的影片~不知道叫什麼名字
英國電影《暗襲》
年 代: 2005
地 區: 英國 (更多...)
片 長: 99 分鍾
導 演: Neil Marshall
編 劇: Neil Marshall
類 型: 冒險 / 驚栗 / 恐怖
別 名: 暗襲
【劇 情】六名女子相約進行一次洞穴探險之旅,她們來到一個深不可測的岩洞中,然而就在她們進入洞中不久,突然發生的崩塌封住了地洞的入口,讓她們斷絕了和外界的聯系,六名女子在無邊而未知的黑暗中開始尋找生機,但是很快,她們就意識到,在這個不知道多少萬年前形成的、距地面數英里的古老岩洞里,她們並不是唯一的生物…
(《The Descent》),英國拍的一部很刺激的恐怖片。絕對是那種壓抑你的神經但又讓你欲罷不能的電影,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直到影片結束,你也會問:「就這樣結束了嗎?」
剛開始看的時候不知道這是一部什麼類型的電影,也不知道故事梗概。影片的開頭表現的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曖昧的眼神交流讓我以為這是一部很平淡的愛情劇,然後那個男人和他的老婆還有女兒開車回家,發生車禍,男人和他們的女兒死了,女人活了下來,然後我才知道原來此女才是主角。值得一提的是,那個撞車的場面真是出人意料,過程讓人印象深刻。
從女主角在醫院里做夢開始,我才知道這是一部恐怖片。
繼續講影片:一年後,女主角和她的五個女朋友們一起去一個神秘的洞穴探險玩,進去後險象環生:先是入口被堵住了,然後一個同伴腿摔斷了,然後她們迷失了方向,在地底,在黑暗中。
開始絕望了。
接下來,終於開始影片的高潮部分:黑暗地底下的不明生物出現了!這種生物外形像人,皮膚很白,沒有毛發,目盲,聽覺敏銳,行動迅速,兇殘,嗜血。這些生物向六個女人發起了攻擊,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影片充分展現了那些女人比地底生物更加兇殘以及她們是如何大肆殘殺那些地底生物的。雖然女人們很猛,但陸續死掉了幾個,其中有一個是直接被同伴殺死的,還有一個是間接被同伴殺死的。女人和不明生物、女人和女人們彼此殺來殺去,最後女的只剩下了一個,就是片頭出現過的女主角了。在影片接近結尾處,所有的觀眾都被導演玩了一把:女主角終於找到出去的路了,觀眾和她一起歡呼,和她一起喜極而泣,但馬上,無情的導演把鏡頭拉回了黑暗的地底:告訴我們女主角剛才在做夢而已。實在是fuck啊……影片的結尾很讓人壓抑,因為女主角仍然呆在地底,找不到出去的路,沒有食物、沒有光、沒有同伴,只有無數隱藏在黑暗中隨時會攻擊她的地底生物。
這是一部時刻讓人感到絕望直到最後也是絕望的影片,結尾很好,耐人回味,讓人浮想聯翩、心有餘悸。沒有人知道女主角究竟有沒有逃離地底,是否活著回到了城市,一切都是未知數了。但結尾沒有顯示女主角被不明生物幹掉了,所以我們還是應該懷有希望的。
暗襲》是今年英國主打的驚悚巨作,講述了以莎拉為首的六個英國女子到美國一個荒無人煙的山洞探險,繼而受到不明生物襲擊的故事。英國的驚悚片我看到並不多,印象里只有《death watch》(《勾魂谷》)和《dog solider》(《觸目驚森》),但兩部都是頗具水準的作品,而《暗襲》就是由《觸目驚森》的原班人馬再度出擊的作品。
通過對兩部電影的比較,我總結出導演兼編劇Neil Marshall有兩個鮮明的特點,第一是喜歡用大量的血漿,例如此片里那個深不見底的血池,產生極強的視覺震撼力,當然這也不算稀奇,如果有錢的話做個血海深仇也沒人來管你。
關鍵的第二點是導演能將黑暗和狹小的空間這兩大驚悚因素完美結合。在《觸目驚森》中,主人公所在小分隊夜間被嗜血的狼人包圍在一間森林小屋中無處可逃。在本片中,主人公們被不知名的怪物在一條條狹窄昏暗的石縫里逐一獵殺。作為觀眾,當我看到主角們驚恐莫名的眼神,就能強烈地感受到導演所要傳達的那種叫做"絕望"的氣息,這對於一部驚悚片來說,無疑是莫大的成功。
當然影片的缺點也不容忽視。首先,當初我看到影片的宣傳海報時,由於光線昏暗誤認為六位主角個個都是國色天香的大美人。結果大失所望,與美國驚悚片中那些年輕貌美的姑娘相比,本片中的主角基本都是主婦級別的,個別還有向大媽發展的傾向。
其次,本片中的怪物長得沒什麼新意,很同意某些網友所說像《指環王》里的咕嚕的說法。而且實力實在堪憂,被區區六個英國姑婆殺得損失慘重。如果碰上六個峨嵋派的師太,非得滅族不可。過年過節的,還是老老實實地呆在山洞裡一家團圓為好,就不要出來獻丑了。
第三,影片的結局被許多網友稱贊為有新意,有突破。但是這樣的結局方式不正是近期驚悚片的慣用模式嗎?(為了大家的觀影樂趣,這里不點破),看多了總覺得審美疲勞。
總體而言,《暗襲》作為今年英國驚悚的扛鼎之作,水準已凌駕於許多美國同類作品之上,包括相同題材的《the cave》(《魔窟》)。期待Neil Marshall 2007年自編自導的新作《Doomsday》。
http://www.qiuer.com/n1008c113.shtml
Ⅲ 以吳哥窟為題才的電影
一部《古墓麗影》,讓吳哥窟這個神秘的古城爆紅,時隔多年,除了女主角勞拉性感的紅唇和矯健的身手之外,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影片的背景拍攝地吳哥窟了,世界奇跡的光環和謎一樣的傳說更吸引著我前往探尋,到底這個曾被遺忘了四百年的神秘古城,有著怎樣的光榮及瑰麗的過去……
電影《古墓麗影》中,從吳哥王城到百茵寺都在鏡頭中出現過,它們都是在柬埔寨吳哥王朝鼎盛時期先後建築而成的。由於戰爭的原因,曾經被廢棄了400多年,直到1863年,法國人按圖索驥,發現了這個人類建築智慧的結晶,吳哥窟才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
Ⅳ 柬埔寨吳哥石窟是怎麼被發現的
1861年1月,法國科學家亨利·莫阿為了尋找熱帶植物標本,來到了金邊湖畔。他稍作休息,開始向森林深處行進。當他正用鋒利的刀劈斷藤葛時,他的視線被一大塊平整的巨石吸引,雖然上面生滿了苔蘚,但仍隱約露出優美的線條構成的圖案。這里怎麼會出現人工建造的石塊?他疑惑地抬頭四面眺望,透過層層的樹影,就在前面不遠,他看見一片輝煌的建築群。他驚異地跑過去,激動得好像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登上高處,在蒼茫的林海中,隱現著無數的宮殿、寶塔與寺廟。亨利·莫阿是一位幸運者,他證實了那個美麗的傳說,但也毀壞了那個傳說。那是一片無與倫比的建築,但是沒有一個人,他沒有碰到一個人。只有美麗的鳥與遠古的風相伴。
這片古建築群就是世界聞名的柬埔寨吳哥石窟,又稱為吳哥寺、小吳哥。它與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並稱古代東方四大奇跡。
Ⅳ 有人有偉大的吳哥窟百度雲高清資源嗎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是:
提取碼:cwyw
該篇講述五百多年前,由千萬顆石頭推砌而成的壯麗神殿被遺棄在柬埔寨的叢林里。直到十九世紀時,一位來自法國的博物學家安利·姆歐到東南亞探尋新品種的動植物時,才偶然地發現這座神秘古,並為這偉大的文明藝術深深著迷。
Ⅵ 一生必去一次的地方吳哥窟是怎麼被發現的
吳哥王朝被滅以後,暹羅人廢棄了該城,所以逐漸被原始叢林所覆蓋,知道1861年1月,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為尋找新的熱帶動物標本,無意中發現,才引來了西方學者的開挖與修復。
Ⅶ 吳哥窟來自哪首電影
《吳哥窟》歌曲背景故事來自香港經典電影《花樣年華》。
1962年的香港,兩對年青的白領夫妻成為鄰居,但周太太和陳先生竟然勾搭成奸,而周慕雲和陳先生的太太蘇麗珍則被蒙在鼓裡。
後來,周幕雲和蘇麗珍發現了各自配偶的秘密,兩個被配偶遺棄的人開始見面,並共同商量未來可能出現的事情。
時光平平淡淡地過去,但別人的閑言碎語竟讓兩人發現自己心底最不願發現的秘密:他們互相深愛上了對方。後來,周慕雲離開了香港。
多年後,周慕雲再回舊居,卻聽說當年的鄰舍已換成了一個商人的太太,於是周慕雲惆悵地離開了舊地。
影片的最後周先生一個人來到了柬埔寨的標志性景點吳哥窟,將一個紙條藏在了樹洞之中。或許這張紙條寫著周先生1962年的秘密,寫著他對蘇麗珍無法說出口的愛。
(7)法國科學家發現吳哥窟是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歌曲鑒賞:
《吳哥窟》創作靈感取自王家衛最曼妙的一部文藝片《花樣年華》。
作詞人林若寧用「吳哥窟」講述一個第三者的復雜情感,深愛而不得見天日的愛情,深陷這段明知無法爭奪成功的戀情中,彷彿身置黑暗的山洞石窟里頭,無法求救。
片中梁朝偉與張曼玉最終辭別於深巷。末了,梁先生走到吳哥窟,把心聲悄悄地吐向洞壁之中,封存不了了之的感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永遠只把心事告訴吳哥窟。
Ⅷ 《吳哥之美》|美,救贖了早已成為廢墟的吳哥
三年前,獨自一人帶著孩子去吳哥窟闖盪了五天,深深地被那片廢墟所吸引和震撼。
時隔三年,讀到蔣勛的《吳哥之美》,記憶的閘門重被打開,讓我再一次跟隨蔣勛的文字游歷吳哥,也是一種極好的享受。
蔣勛,台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福建長樂人,1947年生於西安,長於台灣。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現任《聯合文學》社社長。
這本《吳哥之美》是蔣勛在無數次游歷吳哥窟時,給林懷民寫信的集結。
娓娓訴說著他一次次獨自或帶朋友游歷吳哥時的所見、所想。吳哥王朝的諸寺遺址、雕刻藝術、神話故事......在蔣勛的筆下變成一幅美妙而生動的生命畫卷,深刻又寧靜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01
發現吳哥
我曾靜靜地坐在巴肯山神廟廢墟上,極目所及,蒼茫的山林,西沉的日落,彷彿泰國大軍來襲,和柬埔寨的士兵血戰。
刀槍箭矢如雨,藤甲盾牌蔽日,象群轟轟然欲裂地踏踐而來,血流成河,屍積如山。
爭戰過後,大瘟疫到來。
是因為瘟疫嗎?一座設計既宏偉有精細的大城,就這樣被遺棄、被遺忘了。
吳哥廢墟,任憑時間緩慢地讓一座空城,慢慢地掩埋在大海般的樹林里,為人所遺忘。
直到1858年,法國自然科學家亨利.穆奧深入熱帶叢林,「發現」了吳哥城。
1861年,穆奧的探險報告在歐洲引起了轟動。
1863年,法國海軍進入吳哥,柬埔寨被迫成為法國殖民地。
1953年,柬埔寨王國宣布獨立。
1970年-1992年的內戰,讓這個國家的人民再次飽受戰爭之苦,數百萬人被屠殺。
寺廟門口的那些乞討者,他們是這片土地上新近戰爭的受害者,在田地工作,誤觸了地雷,手腳殘廢,有的五官被毀,面目模糊。
至今我都記得在那通往龍蟠的沼澤地木板路上,前面一位獨腿乞討老人,每走一步,那金屬拐杖敲擊在木板上的沉重迴音。
吳哥的美,使每一個人走到廢墟的現場,看到了存在的荒謬。
在廢墟間行走,有時候恍惚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時何地。
佩服蔣勛用細膩的筆觸將內心的感受表達得如此精準。
02
共生的力量
在塔布隆寺, 石塊和樹根,女神和藤蔓,藝術和歲月,雕刻和時間,變成了不可分離的共生者 。
在崩密列,更是見證了四百年間,原來盛世的城市,逐漸被熱帶快速成長的雨林植物蠶食滲透的壯觀景緻。
一粒種子,掉進石塊的縫隙,慢慢發了芽,向下尋找水源的根莖到處流竄,向上尋找陽光日照的職業壯大扶疏,石塊被撐了了,齊整的結構松動了、坍塌了,甚至被強大有力的枝幹舉起。
雕刻在石塊上的女神身體,也隨著石塊的崩解而錯離開來,他們原本優雅和緩的悟到姿態變得扭曲或荒謬。
苔痕半點覆蓋在她們的臉上、手臂上、胸脯上,他們好像隱褪在叢林間,他們的肉體和植物的肉體糾纏在一起,無法分開,好像生生世世,彼此相互依存著。
03
高棉的微笑
在吳哥通王城之中心,有一座巴揚寺,是闍耶跋摩七世晚年為自己建造的陵寢寺院。
它的整體構成是以傳說中佛教最高境界的須彌山為樣本建造。在兩層空心的台基之上,建有49座尖塔,最高處是一座塗金的圓形尖塔,周圍建起了48座大小不一的尖塔,眾星捧月一般,簇擁著中心尖塔。
49座佛塔均為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佛像為典型高棉人面容,據說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闍耶跋摩七世的面容。
佛像臉帶安詳的微笑,這就是令吳哥窟蜚聲世界的「高棉的微笑」。
穿行在眾多佛塔間,身處任何一個角落,都會發現有帶笑的眼睛注視著遊客的一舉一動。
他微笑,是因為看見了什麼?領悟了什麼嗎?
你可以選擇在清晨,靜坐在巴揚寺的尖塔間,等候初日的陽光,看陽光一個一個照亮塔上瞑目沉思的微笑。
尖塔上那一百多面靜穆的微笑,彷彿初日中水面升起的蓮花,靜靜綻放,沒有一句言語,卻如此強而有力,它能照亮你內心的柔軟。
04
真實與虛幻
吳哥城裡有一座「城中之城」,是吳哥寺,也叫小吳哥。有著獨立的護城河,有四邊的城門,有外牆內牆。
吳哥寺是廟宇,也是陵墓,是蘇利耶跋摩二世為自己修建的陵寢,也兼具供養毗濕奴大神的寺廟。
也因它坐東朝西的格局,讓它成為觀看日出的絕佳地方。
吳哥寺背向日出的東方,五座尖塔在微亮的天際形成明顯的黑色剪影。庄嚴的建築輪廓,襯托著慢慢亮起來的背景。
而吳哥寺正前方的兩方水池,方方正正,坐落在引道的兩邊,像兩面明亮的鏡子。
高聳的吳哥寺塔尖,倒映在水池中,產生華麗虛幻的美,使人想到佛經說的「鏡中花」、「水中月」。
我們停留在幻影之前,忘了幻影之後才是真象。
日出之後,有人鼓掌,好像看完精彩的表演;有人靜默離去,若有所失。
美的顯現,使人歡欣鼓舞;美得顯現,也使人忽然如見本心,沉默感傷,悲欣交集,無以名狀。
看完日出,可以走進寺廟迴廊,靜觀壁上浮雕故事。
北側是印度古老史詩《羅摩衍那》,南側浮雕敘述的是《摩訶婆羅多》。兩大史詩,是文學經典,也是印度教教義所本。
05
記住他和它
關於吳哥文化,請務必記住我們元代的探險家周達觀。
公元1296年,中國元朝的成宗皇帝鐵穆耳亟思征服真臘,派遣了一個使節團到吳哥做情報搜集的工作。戰爭沒執行,卻留下了一本詳盡的《真臘風土記》。
吳哥文化的研究時間不長,也充滿了許多不解的謎。而最早引起歐洲人尋找吳哥文明的動機,正是周達觀留下的那部《真臘風土記》。
法國學者雷穆沙在1819年已經講周達觀的書譯介出來,自然科學家亨利.穆奧帶著這本書到了東南亞,依據這本書的描述,終於在1860年找到了吳哥城。
吳哥之美,是一種走向廢墟之美,無法掠奪,無法霸佔。
在那裡,讓我明白,自己短暫的生命,城市的繁華,帝國的永恆,都只是睡夢中一個不真實的幻象而已。
帝國和我們自己,有一天都一樣成為廢墟。
去吳哥吧,在那片土地上,你會明白:
過往盡成廢墟,未來不可知悉,唯有當下教我們萬般珍惜!
我是幸容,感謝您的閱讀!
365極限挑戰營第2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