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倫凱勒簡介
是海倫凱勒! ~她是一個聾盲啞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喀姆比亞。
1882年1月因患猩紅熱致盲致聾。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為凱勒的老師。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02–1903撰寫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譯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優等成績大學畢業。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譯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牆之歌》、《沖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應邀去好萊塢主演電影。
1924年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主要領導人。
1929年著《我的後半生》(也譯作《中流––––我以後的生活》)。
1930年旅遊英國。
1931–1933年榮獲坦普爾大學榮譽學位。訪問法國、南斯拉夫、英國。
1936年10月20日老師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訪歐、亞、非、澳各大洲十三國。
1953年美國上映凱勒生活和工作的記錄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師:安妮·沙利文·梅西》 榮獲哈佛大學榮譽學位
1959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60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頒布「海倫·凱勒」獎金。
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
1968年6月1日與世長辭。
海倫凱勒延生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塔斯比亞城。她天生聰明伶俐,出生不到六個月,便能清楚地說出「tea」(茶)、「water」(水)等幾個單字,對周遭事物的感受性更是敏銳。
剛滿周歲那年,一天傍晚,母親趁太陽西下以前,放了一盆熱水為海倫凱勒擦洗身子。可是,當母親自浴盆把海倫凱勒抱了起來,放在膝蓋上,正想拿條大毛巾替她包裹身子的時候,海倫凱勒的目光,突然被地板上搖晃不定的樹影給吸引了過去。她好奇地看著,看得很入神,眼珠子動也不動一下,而且還忍不住伸長小手撲了過去,好像非得揪住它不可。
當時,母親雖然已經注意到海倫凱勒的眼神,但是看在母親的眼裡,樹影不過是平常又自然的現象,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所以,她萬萬沒有想到海倫凱勒會使出這麼原勁兒往前傾,結果不小心一溜手,竟讓海倫凱勒滑倒在地,哇哇大哭個不停。母親知道女兒受了驚嚇,飛快地將海倫凱勒摟進懷里,連哄帶騙了好一陣子,海倫凱勒才安靜了下來。
事隔不久,母親一個人靜靜回想這件事情發生的經過,她發現海倫凱勒的觀察力似乎特別靈敏。通常一個周歲大
的嬰兒,應該是懵懵懂懂的,對什麼事情都沒有企圖深入了解的傾向,可是海倫凱勒卻別有細膩的之思,甚至於想用自己的肢體去感受變化的奇妙。當然,跟大人比起來,海倫凱勒的表現並不成熟,如果跟其他的嬰孩相比,可就不能不算特殊了。
而為人父母的,能幸運地生下一個天賦優異的小孩,當然是得意洋洋羅!每逢親朋好友到家裡做客,不談起女兒也就罷了,一旦話題轉到海倫凱勒身上,母親心滿意足的喜悅,就會自然而然地從言談中流露了出來。
但是這份喜悅到底能持續多久呢?當父母親正興高鳥烈暢談海倫凱勒美好未來的當兒,海倫凱勒卻莫名其妙生了一場大病,這場大病不但奪走了父母心中的希望,更使海倫凱勒變成一個看不見、也聽不見的小女孩。
可憐的海倫凱勒,該如何去面對一個沒有光線,沒有聲音的世界呢?這真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通常教育一個五官健全的孩子,已經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了,更何況海倫凱勒又瞎又聾!也許,父母親他們可以猜測、也可以想像海倫凱勒的心情,但是他們絕對無法體會,就如同海倫凱勒無法體會正常人的生活一樣,他們真的無從體會。
起先,父母親採用實驗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嘗試,雖然他們失敗過無數次,但是日子久了,也摸索出不少要領,他們除了被動地猜想海倫凱勒的比手畫腳,有時也教導海倫凱勒憑藉肢體動作,表達喜怒哀樂。
另外,海倫凱勒也學習運用觸覺去感受周遭的事事物物。就這樣一點一的累積,四、五年以後,大凡孩子們用眼睛、耳朵能感受的,海倫凱勒都能以觸摸的方式領略。只是父母親不是殘障教育的專家,所以海倫凱勒學到的肢體語言,只有父母才看得懂,至於外人可就很難說了。
向來關心女兒的父母親,也一直掛心這個問題,尤其他們想到自己終有年老體衰的一天,到時候要是海倫凱勒仍然不能跟外人溝通,那海倫凱勒往後的遭遇,將是非常悲慘的。於是,在海倫凱勒七歲那年,他們從外地請來一位受過專門訓練的蘇利文老師。
蘇利文老師跟海倫凱勒很投緣,她們認識沒有幾天就相處融洽,而且海倫凱勒還從蘇利文老師那裡學會了認字。
一天,老師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了「水」這個字,海倫凱勒不知怎麼搞的,總是沒法子記下來。老師知道海倫凱勒的困難處在哪兒,她帶著海倫凱勒走到噴水池邊,要海倫凱勒把小手放在噴水孔下,讓清涼的泉水濺溢在海倫凱勒的手上。接著,蘇利文老師又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下「水」這個字,從此海倫凱勒就牢牢記住了,再也不會搞不清楚。
不過,蘇利文老師認為,光是懂得認字而說不出話來,仍然不方便溝通。可是,從小又聾又瞎的海倫凱勒,一來聽不見別人說話的聲音,二來看不見別人說話的嘴型,所以,盡管她不是不能說話的啞巴,卻也沒法子說話。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蘇利文老師替海倫凱勒找了一位專家,教導她利用雙手去感受別人說話時嘴型的變化,以及鼻腔吸氣、吐氣的不同,來學習發音。當然,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過,海倫凱勒還是做到了。 盲人作家海倫凱勒,除了突破官能障礙學會說話,更奉獻自己的一生,四處為殘障人士演講,鼓勵他們肯定自己,立志做一個殘而不廢的人。海倫凱勒這份愛心,不但給予殘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國人士正視殘障福利,紛紛設立服務機構,輔助他們健康快樂的過生活。
『貳』 海倫凱勒的生平簡介
海倫·凱勒,出生於1880年6月27日,逝世與1968年6月1日,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在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
1887年與莎莉文老師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7歲,卻有86年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裡。在此時間里,她先後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牆故事》。
她致力於為殘疾人造福,建立了許多慈善機構,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二十世紀美國十大偶像」之一。
海倫·凱勒作為社會主義者,是由1909年開始的。在1909年,她加入了馬薩諸塞州的社會黨。早在從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之前,她就是一位社會激進分子。她本人強調,這並非由於在那裡所受的任何教育。
當凱勒成為一名社會主義者時,她已經是一位享譽全球的著名女性。但她很快聲名掃地,因為轉向社會主義,從而引起了一場新的輿論風暴。那些曾經贊美她的勇氣和智慧的報紙,轉而強調她的殘障。專欄作家們指責她沒有獨立的感官接受能力,受制於那些向她灌輸思想的人。
凱勒的後半生主要致力於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籌募資金,她堅信我們的社會需要一種激進的變革,這個信念從未動搖。她支持社會主義者尤金·V·德布斯的歷次競選總統活動。她還在婦女運動、政治、經濟方面發表文章。
『叄』 海倫凱勒的歷史地位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著名的美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在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充血症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享年88歲,卻有87年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裡。在此時間里,她先後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牆故事》。她致力於為殘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機構,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二十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肆』 海倫凱勒獲得了哪些榮譽
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 1960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頒布「海倫·凱勒」獎金 1955年著《老師:安妮·蘇立文·梅西》 榮獲哈佛大學榮譽學位 到了1921年,終於成立了美國盲人基金會民間組織。海倫是這個組織的領導人之一。
19世紀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以自強不息的頑強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完成了一系列著作,並致力於為殘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機構,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美國十大英雄偶像。
主要著作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師》等。
(4)海倫凱勒在法國什麼地位擴展閱讀:
海倫·凱勒在出生的第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1887年與莎莉文老師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歲,卻有87年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裡。
在此時間里,先後完成了14本著作。海倫·凱勒致力於為殘疾人造福,建立了許多慈善機構,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二十世紀美國十大偶像」之一。
海倫·凱勒致力於社會主義,源於自己作為殘疾人的特殊經歷,以及自己對其他殘障者的同情。
『伍』 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紀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她以自強不息的頑強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並致力於為殘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機構,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美國十大英雄偶像,榮獲「總統自由勛章」等獎項。主要著作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師》等。
海倫·凱勒好像註定要為人類創造奇跡,或者說,上帝讓她來到人間,是向常人昭示著殘疾人的尊嚴和偉大。她一歲半時突患急性腦充血病,連日的高燒使她昏迷不醒。當她蘇醒過來,眼睛燒瞎了,耳朵燒聾了,那一張靈巧的小嘴也不會說話了。從此,她墜入了一個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進了痛苦的深淵。 1887年3月3日,對海倫來說這是個極重要的日子。這一天,家裡為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安妮·.莎莉雯小姐。安妮教會她寫字、手語。當波金斯盲人學校的亞納格諾先生以驚訝的神情讀到一封海倫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後,這樣寫道:「誰都難以想像我是多麼地驚奇和喜悅。對於她的能力我素來深信不疑,可也難以相信,她3個月的學習就取得這么好的成績,在美國,別的人要達到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這時,海倫才9歲。然而,一個人在無聲、無光的世界裡,要想與他人進行有聲語言的交流幾乎不可能,因為每一條出口都已向她緊緊關閉。但是,海倫是個奇跡。她竟然一步步從地獄走上天堂,不過,這段歷程的艱難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像。她學發聲,要用觸覺來領會發音時喉嚨的顫動和嘴的運動,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為此,海倫不得不反復練習發音,有時為發一個音一練就是幾個小時。失敗和疲勞使她心力憔悴,一個堅強的人竟為此流下過絕望的淚水。可是她始終沒有退縮,夜以繼日地刻苦努力,終於可以流利地說出「爸爸」「媽媽」「妹妹」了,全家人驚喜地擁抱了她,連她喜愛的那隻小狗也似乎聽懂了她的呼喚,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海倫·凱勒
1894年夏天,海倫出席了美國聾人語言教學促進會,並被安排到紐約赫馬森聾人學校上學,學習數學、自然、法語、德語。沒過幾個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語交談;不到一年,她便讀完了德文作品《威廉·退爾》。教法語的教師不懂手語字母,不得不進行口授;盡管這樣,海倫還是很快掌握了法語,並把小說《被強迫的醫生》讀了兩遍。在紐約期間,海倫結識了文學界的許多朋友。馬克·吐溫為她朗讀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說,他們建立了真摯友誼。霍姆斯博士在梅里邁克河邊幽靜的家裡為她讀《勞斯·豆》詩集,當讀到最後兩頁時,霍姆斯把一個奴隸塑像放在她手中。這個蹲著的奴隸身上的鎖鏈正好掉落下來,霍姆斯對海倫說:「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海倫的心中一陣激動,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情操,雋永深沉的愛心,以及踏踏實實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種子深深植入心田。海倫從小便自信地說:「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學讀書!我要去哈佛大學!」這一天終於來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學考試。只見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練地摸來摸去,然後用打字機回答問題。前後9個小時,各科全部通過,英文和德文還得了優等成績,海倫懷著熱切的心情開始了大學生活。 1904年6月,海倫以優異的成績從拉德克里夫學院畢業。兩年後,她被任命為馬薩諸塞州盲人委員會主席,開始了為盲人服務的社會工作。她每天都接待來訪的盲人,還要回復雪片一樣飛來的信件。後來,她又在全美巡迴演講,為促進實施聾盲人教育計劃和治療計劃而奔波。到了1921年,終於成立了美國盲人基金會民間組織。海倫是這個組織的領導人之一,她一直為加強基金會的工作而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先後完成了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石牆之歌》《走出黑暗》《樂觀》等,都產生了世界范圍的影響。海倫的最後一部作品是《老師》,她曾為這本書搜集了20年的筆記和信件,而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卻都在一場火災中燒毀,連同它們一起燒掉的還有布萊葉文圖書室、各國贈送的精巧工藝禮品。如果換一個人也許心灰意冷,可海倫痛定思痛,更加堅定了完成它的決心,她不聲不響地坐到了打字機前,開始了又一次艱難的跋涉。10年之後,海倫完成了書稿。她很欣慰,這本書是獻給安妮老師的一份厚禮,老師安妮也為此而感到無比驕傲。 1956年11月15日,豎立在美國波金斯盲童學校入口處的一塊匾額上的幕布,由海倫用顫抖的手揭開了,上面寫著:紀念海倫·凱勒和安妮·莎莉雯·梅西。這不是一塊普通的匾額,而是為那些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突出篇章的人們所設立的。的確,海倫把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聯合國還曾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1968年6月1日,海倫·凱勒——這位譜寫出人類文明史上輝煌生命贊歌的聾啞盲學者、作家、教育家,在鮮花包圍中告別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她那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卻永遠載入了史冊,正如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所言:「19世紀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崙,一個就是海倫·凱勒。」《我黑暗中的光明》是關於人類精神升華的一本書。生來既聾又盲的海倫·凱勒早年生活在與常人隔離的孤寂境況中,而這對一個人精神的發展是如此重要。 在全人類的神的愛護下,她得以同他人接觸。 精神上的發展帶領她走上了寫作生涯。 海倫.凱勒被視為本世紀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
編輯本段人物解析
如果我現在站在生命的終點,生命的火花即將滅亡,我會怎麼想,怎麼做呢?是否也會感嘆生命的短暫與脆弱,而後悔沒有好好珍惜呢? 善用你的眼睛吧,假如明天你將遭到失明的災難。聆聽樂曲的妙音,鳥兒的歌唱,管弦樂隊的雄渾而鏗鏘有力的曲調吧,假如明天你將遭到耳聾的厄運。撫摸每一件你想要撫摸的物品吧,假如明天你的觸覺將會衰退。嗅聞所有鮮花的芳香,品嘗每一口佳餚吧,假如明天你再不能嗅聞品嘗。人啊!為什麼總要等到失去了才後悔莫及呢!為什麼總要如此的貪心,極少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卻渴望那些我們所沒有的東西!也許,你會認為,上帝賦予我們這些美好的東西,甚至生命,都是理所當然的。可你有沒有想過,當某一天,你擁有的東西,甚至生命, 都將失去,你會是怎樣,後悔懊惱,還是自暴自棄?如果是這樣,那就太可悲了。是的,我不能重踏他人的覆轍,我寧可現在就珍惜。1968年6月1日下午,海倫·凱勒在睡夢中去世了,享年87歲。凱勒在出生後19個月的時候就因為猩紅熱而導致失聰失明成了個聾啞人,然而卻奇跡般地走完了一生。 海倫的不幸 一個女嬰誕生在亞拉巴州北部的一個叫塔斯堪比亞的城鎮,她就是海倫·凱勒。她聽力很好,口齒靈敏,父母還指望她當一個音樂家呢!然而在她一歲半的時候,一場重病(猩紅熱病)奪去了她的聽力、視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使她彷彿置身於黑牢里無法擺脫。在她五歲時,家裡又添了一個妹妹:密爾特蕾特。海倫每次不能馬上吃到餅干,把洋娃娃放進搖籃里時有一個軟軟的東西已經在裡面了,每次想爬到媽媽的膝蓋上時,那個軟軟的東西又在上面了。有一次,她推翻了妹妹的搖籃,如果不是媽媽及時趕來,也許她的妹妹就會摔死。但是對於這一切,看不到也聽不到的小海倫卻沒有絲毫歉疚。她的脾氣越來越暴躁。直到沙利雯老師的到來。
海倫的轉變
由於海倫自幼失聰失明,家人不得不請一位老師來教育她,通過帕金斯學院的院長亞納克乃斯先生的幫助,為海倫派遣了一位叫安妮·莎莉雯的老師去輔導她。就是莎莉雯改變了海倫的一生。經過長途火車旅行之後,安妮·莎莉雯老師於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坐著馬車平安到達了塔斯堪比亞,當莎莉雯老師到達海倫家門口時,她看到的海倫像一隻掉進水裡的小貓:棕色的頭發散亂著,上好的衣服弄得很臟。在海倫的記憶里,坐馬車來的人,往往手提箱中都裝有糖果和玩具等東西。於是,她把所有的東西都掏了出來,莎莉雯大吃一驚,趕緊收回手提箱,可是海倫很生氣的向她沖去,要不是海倫父親的制止,兩人就都滾在了地上了。第二天上午,又發生了一場早餐戰爭。之後的種種事情把海倫的桀驁不馴的性格軟化了。最後海倫屈服了,她學會了說話,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海倫·凱勒國際
( Helen keller Internationai. Inc 簡稱HKI ) 海倫凱勒國際由海倫·凱勒與其他美國人於1915年創建,宗旨是協助政府開展防盲,著重於融入社會主流的盲童教育以及使成年盲人得以獨立生活的康復等工作。HKI大力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各國的能力以求制定其各自的規劃。它還從事對營養不良及由維生素A缺乏所引起的乾眼病、沙眼及其它傳染性眼疾的研究和防治項目,同時也為白內障致盲復明提供手術服務。在具備條件的地方,HKI都將防盲項目與初級醫療服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海倫·凱勒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2)1880年6月27日,海倫·凱勒誕生於美國亞拉巴馬州北部的一個城鎮。她的一生為人們樹立了與命運拼搏的榜樣。 海倫·凱勒是舉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盡管命運之神奪走了她的視力和聽力,這位女子卻用勤奮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緊緊扼住了命運的喉嚨。她的名字已經成為堅韌不拔意志的象徵,傳奇般的一生成為鼓舞人們戰勝厄運的巨大精神力量。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親愛的老師。」 在一歲零七個月時,突如其來的猩紅熱產生的高燒使海倫失明、失聰,成為一個集盲、聾、啞於一身的殘疾人。由於聾盲兒童沒有獲取正確信息的途徑,心靈之窗被禁錮造成她性格乖戾,脾氣暴躁。7歲那一年,名為安妮·莎莉文的女老師來到她的身邊,此後半個世紀一直與海倫朝夕相伴,用愛心和智慧引導她走出無盡的黑暗和孤寂。海倫一生創造的奇跡,都與這位年輕傑出的聾啞兒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倫在她的名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發她對莎莉文老師的愛:「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親愛的老師。」 莎莉文到海倫家擔任家庭教師的那一天,就送給她一個玩具娃娃,並用手指在海倫的小手上慢慢地、反復地拼寫「d-o-l-l」(玩具娃娃)這個單詞。海倫立刻對這種游戲產生了濃厚興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著老師的動作,從此開始懂得世間萬物都有各自的名字,開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倫·凱勒)。此後,海倫陸續學習並掌握了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聾盲卻能掌握五門語言,海倫的成功被稱為「教育史上最偉大的成就」。 海倫的「啞」是因為喪失聽力而造成,聲帶並沒有受損。十歲那年,海倫開始學習說話,因聽不到別人和自己的聲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師發音時喉嚨、嘴唇的運動,然後進行成千上萬次的模仿和糾音。當首次像正常人那樣說出「這是溫暖的」這句話時,驚喜之餘,她和莎莉文老師都意識到,在她們頑強的毅力面前,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海倫的一生中,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講甚至成為她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她除了嗜書如命,還喜歡騎馬、游泳、劃船,酷愛戲劇表演藝術,靠著不屈不撓的意志,海倫學會了唇讀,可以通過「手」聽到馬克·吐溫為她朗誦的短篇小說,以優等的成績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學的學業。讀書不但使海倫成為一個學富五車的學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靈。 她喜歡信馬由韁地徜徉在森林中,也喜歡月夜泛舟,靠水草、睡蓮散發出的芬芳來辨別方向。她還喜歡騎著雙人自行車兜風,在飛馳中體會力量和速度,並像男孩子一樣喜歡在國際象棋的較量中鬥智斗勇……她還愛大自然,站在尼亞加拉大瀑布前雖看不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的人間勝景,聽不到那震耳欲聾的轟鳴,卻可以從空氣的震顫中領略到世界最宏大的瀑布的雄奇壯觀。 在博物館和藝術品商店裡,海倫就像用手指去「觀察」寫在人們臉上的喜怒哀樂一樣,可以用靈巧的十指去感受古希臘雕塑之美,從那些變幻的線條中「看到」月亮女神黛安娜的清新和維納斯的秀美。1937年,海倫訪問日本時受到特殊禮遇,被允許用手撫摸皇室的藝術珍藏和被視為日本國寶的中國鑒真和尚塑像。 海倫師從莎莉文學習三個月後,就開始嘗試用稚嫩的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寫出了有生以來的第一封信。從1902年4月開始,她又在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開始在美國的一家雜志上連載她的自傳《我生活的故事》。第二年結集出版後轟動了美國文壇,甚至被譽為1902年世界文學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之一。 許多人不相信,如此優美的文字居然出自一個聾盲人之手。雖有馬克·吐溫為此作證,還是平息不了懷疑。不過海倫平生的成就對此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她一生共出版專著14部。一個世紀以來,《我生活的故事》被翻譯成五十多種文字,傳遍了世界每個角落。曾有專家稱其「就文學成就來說,和盧梭的《懺悔錄》相比毫不遜色。」如果說海倫那種緊緊扼住命運喉嚨的頑強毅力令人鼓舞的話,那麼她的愛心更是留給世界的寶貴財富。剛開始跟莎莉文老師學習的時候,聰穎的小海倫很容易就學會了拼寫身邊許多物品的名稱,可是卻理解不了「愛」這種非常抽象的名詞。年輕的莎利文把她的愛心化作無比的耐心,使得海倫越過了盲聾學生學習中難以逾越的障礙,而小海倫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學到了莎莉文老師的愛心。憑著這份愛心,10歲的海倫為一個5歲聾盲兒童成功地募集到了兩年的教育費用。也許從那時起,她就已經立志要幫助世界上所有像她這樣需要幫助的人。 她給世界以愛心,世界回報她崇高的榮譽。1919年,海倫的故事被好萊塢搬上銀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1955年,她榮獲哈佛大學的榮譽學位,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受此殊榮的婦女。 從海倫童年時起,每一任美國總統都邀請她到白宮做客,還被政府稱為全美三十名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傑出人士之一,榮獲過美國總統親自頒發的 「自由獎」,並被譽為美國的高級公民。1959年,聯合國在全球發起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海倫·凱勒」運動,以資助世界各地的聾盲兒童。1960年,描寫她成長經歷的劇本《奇跡的創造者》獲普利策獎,並被拍成電影。同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在海倫八十歲生日那天,宣布頒發「國際海倫·凱勒獎金」,以獎勵那些為盲人公共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人。1968年6月1日,89歲高齡的海倫走完了傳奇般的一生。 人類在發展的歷程中,有著許多寶貴的共同點。世界上不同膚色、不同制度下的人們都能從海倫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勵鬥志,這是因為那種不畏困難勇於同自身弱點拼搏的精神,始終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02年6月27日 海倫·凱勒(1880-1968):偉大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說:「19世紀有兩個值得關注的人,一個是拿破崙,另一個就是海倫·凱勒。」美國《時代周刊》評選海倫·凱勒為「20世紀美國10大偶像之一」。在海倫·凱勒一生的88年中,她僅在生命的頭19個月中像普通人一樣享有光明和聲音,之後她就跌入了黑暗與寂靜。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又盲又啞的殘障人,卻創造了人生的奇跡。她不但學會了讀書,學會了說話,而且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的學業,成為人類歷史上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第一位盲聾人,不但如此,她還為了改善美國盲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四處奔走,為美國盲人基金會和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現名為海倫·凱勒國際組織)廣籌善款,她創造了非凡的業績,獲得了無數榮譽。她留給人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戰就能夠贏得生命中的光明。本書是對海倫·凱勒一生詳細記述,被認為是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之一。 (3)海倫·凱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一位殘障教育家。她在19個月大時因為一次猩紅熱而引致失明及失聰。後來籍著她的導師安妮·莎莉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學會說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並且畢業於哈佛大學。 海倫·凱勒是美國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在她一歲多的時候,因為發高燒,腦部受到傷害,從此以後,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後來,連話也說不出來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長大。七歲那一年,家裡為她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海倫一生的莎莉文老師。莎莉文在小時候眼睛也差點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導下,海倫用手觸摸學會手語,摸點字卡學會了讀書,後來用手摸別人的嘴唇,終於學會說話了。 莎利雯老師為了讓海倫接近大自然,讓她在草地上打滾,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種子,爬到樹上吃飯;還帶她去摸一摸剛出生的小豬,也到河邊去玩水。海倫在老師愛的關懷下,竟然克服失明與失聰的障礙,完成了大學學業。 1936年,和她朝夕相處五十年的老師離開人間,海倫非常的傷心。海倫知道,如果沒有老師的愛,就沒有今天的她,決心要把老師給她的愛發揚光大。於是,海倫跑遍美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周遊世界,為殘障的人到處奔走,全心全力為那些不幸的人服務。 1968年,海倫八十九歲去世,她終生致力服務殘障人士的事跡,傳遍全世界。她寫了很多書,她的故事還拍成了電影。莎莉雯老師把最珍貴的愛給了她,她又把愛散播給所有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光明和希望。 死後,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 美國著名盲聾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小時候患上了猩紅熱,重病奪去了她的聽力和視力。由於失去聽覺,不能矯正發音的正誤,她說話也含糊不清。對於一個殘疾人來說,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靜,要學會讀書、寫字、說話,沒有強大的記憶力,簡直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海倫·凱勒沒有向命運屈服。她為了能清楚地發音,用一根小繩拴在一個金屬棒上,叼在口中,另一端拴在手上,練習手口一心,寫一個字,念一聲。為了使寫出來的字不至於歪歪扭扭,她還自製了一個木框,裝配了一個滑輪練習寫字,當然莎莉文老師也付出了很大的貢獻,她讓海倫將手放在自己的喉嚨上,讓海倫感受發聲的震動來練習說話。海倫把自己的學習分成四個步驟: 每天用三個小時自學。用兩個小時默記所學的知識。再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將自己用三個小時所學的知識默寫下來。剩下的時間她運用學過的知識練習寫作。在學習與記憶的過程中,她只有一個信念:她一定能夠把自己所學習的知識記下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她每天堅持學習10個小時以上,經過長時間的刻苦學習,還有不屈不撓的信心,使她掌握了大量的知識,能熟練地背誦大量的詩詞和名著的精彩片段。到後來,一本20萬字的書,她用9個小時就能讀完,並能記憶下來,說出每章每節的大意,還能把書中精彩的句、段、章節和自己對文章的獨到見解在2小時之內寫出來。海倫的記憶力已經大大超過了普通人的正常水平。 據說,在哈佛大學讀書的一個博士生聽到海倫·凱勒的事跡後,很不服氣,決定要和她比試比試。在嚴格的時間規定和教員的監督之下,他們進行了3輪比賽,博士生服了。他摘下博士帽,恭恭敬敬地戴在海倫的頭上。經過學習,海倫突破了識字關、語言關、寫作關,先後學會了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語言,出版了14部著作,受到社會各界的贊揚與褒獎。 馬克·吐溫說:「19世紀出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崙,一個是海倫·凱勒。」1959年,聯合國發起了「海倫·凱勒」運動,號召全世界人民向她學習。 海倫凱勒是世界上少有的堅強人物。
編輯本段名言
黑暗將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靜將使人更加喜愛聲音。 因為在我生活的漫長黑夜裡,我讀過的書以及別人讀給我聽的書,已經變成一座偉大光明的燈塔,向我揭示出人類生活和人類精神的最深泉源。 世界上最美麗的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要靠心靈去感受。 愛是摸不著的,但你卻能感到她帶來的甜蜜。 僅僅靠觸覺就能感受到這么多的幸福,那麼,如果能看見,我會發現多少更美好的東西啊! 人生最大的災難,不在於過去的創傷,而在於把未來放棄。 不懷希望,不論什麼事情都做不出來。 我身上的所有原子都是振動儀。通過房屋到處感覺到的振動,我能猜出每天都在發生什麼事情。 像明天就要失去那樣去利用你的眼睛。 死亡只是從這個房間搬遷到那個房間,可是我可能跟別的人不太一樣,因為我在那個新的房間就可以用眼睛看到東西了。 我們分明是不一樣,能看得見的人和看不見的人互相不一樣。不是感覺不一樣,而是使用感覺的方法不一樣。只是為了找到超越感覺的智慧而展開的想像力
『陸』 海倫凱勒簡介
海倫·凱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一位殘障教育家。她在19個月大時因為一次高燒而引致失明及失聰。後來籍著她的導師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學會說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並且畢業於哈佛大學
是海倫凱勒! ~她是一個聾盲啞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喀姆比亞。
1882年1月因患猩紅熱致盲致聾。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為凱勒的老師。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02–1903撰寫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譯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優等成績大學畢業。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譯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牆之歌》、《沖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應邀去好萊塢主演電影。
1924年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主要領導人。
1929年著《我的後半生》(也譯作《中流––––我以後的生活》)。
1930年旅遊英國。
1931–1933年榮獲坦普爾大學榮譽學位。訪問法國、南斯拉夫、英國。
1936年10月20日老師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訪歐、亞、非、澳各大洲十三國。
1953年美國上映凱勒生活和工作的記錄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師:安妮·沙利文·梅西》 榮獲哈佛大學榮譽學位
1959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60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頒布「海倫·凱勒」獎金。
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
1968年6月1日與世長辭。
海倫凱勒延生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塔斯比亞城。她天生聰明伶俐,出生不到六個月,便能清楚地說出「tea」(茶)、「water」(水)等幾個單字,對周遭事物的感受性更是敏銳。
剛滿周歲那年,一天傍晚,母親趁太陽西下以前,放了一盆熱水為海倫凱勒擦洗身子。可是,當母親自浴盆把海倫凱勒抱了起來,放在膝蓋上,正想拿條大毛巾替她包裹身子的時候,海倫凱勒的目光,突然被地板上搖晃不定的樹影給吸引了過去。她好奇地看著,看得很入神,眼珠子動也不動一下,而且還忍不住伸長小手撲了過去,好像非得揪住它不可。
當時,母親雖然已經注意到海倫凱勒的眼神,但是看在母親的眼裡,樹影不過是平常又自然的現象,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所以,她萬萬沒有想到海倫凱勒會使出這麼原勁兒往前傾,結果不小心一溜手,竟讓海倫凱勒滑倒在地,哇哇大哭個不停。母親知道女兒受了驚嚇,飛快地將海倫凱勒摟進懷里,連哄帶騙了好一陣子,海倫凱勒才安靜了下來。
事隔不久,母親一個人靜靜回想這件事情發生的經過,她發現海倫凱勒的觀察力似乎特別靈敏。通常一個周歲大
的嬰兒,應該是懵懵懂懂的,對什麼事情都沒有企圖深入了解的傾向,可是海倫凱勒卻別有細膩的之思,甚至於想用自己的肢體去感受變化的奇妙。當然,跟大人比起來,海倫凱勒的表現並不成熟,如果跟其他的嬰孩相比,可就不能不算特殊了。
而為人父母的,能幸運地生下一個天賦優異的小孩,當然是得意洋洋羅!每逢親朋好友到家裡做客,不談起女兒也就罷了,一旦話題轉到海倫凱勒身上,母親心滿意足的喜悅,就會自然而然地從言談中流露了出來。
但是這份喜悅到底能持續多久呢?當父母親正興高鳥烈暢談海倫凱勒美好未來的當兒,海倫凱勒卻莫名其妙生了一場大病,這場大病不但奪走了父母心中的希望,更使海倫凱勒變成一個看不見、也聽不見的小女孩。
可憐的海倫凱勒,該如何去面對一個沒有光線,沒有聲音的世界呢?這真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通常教育一個五官健全的孩子,已經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了,更何況海倫凱勒又瞎又聾!也許,父母親他們可以猜測、也可以想像海倫凱勒的心情,但是他們絕對無法體會,就如同海倫凱勒無法體會正常人的生活一樣,他們真的無從體會。
起先,父母親採用實驗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嘗試,雖然他們失敗過無數次,但是日子久了,也摸索出不少要領,他們除了被動地猜想海倫凱勒的比手畫腳,有時也教導海倫凱勒憑藉肢體動作,表達喜怒哀樂。
另外,海倫凱勒也學習運用觸覺去感受周遭的事事物物。就這樣一點一的累積,四、五年以後,大凡孩子們用眼睛、耳朵能感受的,海倫凱勒都能以觸摸的方式領略。只是父母親不是殘障教育的專家,所以海倫凱勒學到的肢體語言,只有父母才看得懂,至於外人可就很難說了。
向來關心女兒的父母親,也一直掛心這個問題,尤其他們想到自己終有年老體衰的一天,到時候要是海倫凱勒仍然不能跟外人溝通,那海倫凱勒往後的遭遇,將是非常悲慘的。於是,在海倫凱勒七歲那年,他們從外地請來一位受過專門訓練的蘇利文老師。
蘇利文老師跟海倫凱勒很投緣,她們認識沒有幾天就相處融洽,而且海倫凱勒還從蘇利文老師那裡學會了認字。
一天,老師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了「水」這個字,海倫凱勒不知怎麼搞的,總是沒法子記下來。老師知道海倫凱勒的困難處在哪兒,她帶著海倫凱勒走到噴水池邊,要海倫凱勒把小手放在噴水孔下,讓清涼的泉水濺溢在海倫凱勒的手上。接著,蘇利文老師又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下「水」這個字,從此海倫凱勒就牢牢記住了,再也不會搞不清楚。
不過,蘇利文老師認為,光是懂得認字而說不出話來,仍然不方便溝通。可是,從小又聾又瞎的海倫凱勒,一來聽不見別人說話的聲音,二來看不見別人說話的嘴型,所以,盡管她不是不能說話的啞巴,卻也沒法子說話。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蘇利文老師替海倫凱勒找了一位專家,教導她利用雙手去感受別人說話時嘴型的變化,以及鼻腔吸氣、吐氣的不同,來學習發音。當然,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過,海倫凱勒還是做到了。 盲人作家海倫凱勒,除了突破官能障礙學會說話,更奉獻自己的一生,四處為殘障人士演講,鼓勵他們肯定自己,立志做一個殘而不廢的人。海倫凱勒這份愛心,不但給予殘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國人士正視殘障福利,紛紛設立服務機構,輔助他們健康快樂的過生活。
『柒』 為什麼說海倫凱勒和拿破崙是19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人
1.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好像註定要為人類創造奇跡,或者說,上帝讓她來到人間,是向常人昭示著殘疾人的尊嚴和偉大。她一歲半時突患急性腦充血病,連日的高燒使她昏迷不醒。當她蘇醒過來,眼睛燒瞎了,耳朵燒聾了,那一張靈巧的小嘴也不會說話了。從此,她墜入了一個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進了痛苦的深淵。
1887年3月3日,對海倫來說這是個極重要的日子。這一天,家裡為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安妮·莎莉文小姐。安妮教會她寫字、手語。當波金斯盲人學校的亞納格諾先生以驚訝的神情讀到一封海倫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後,這樣寫道:「誰也難以想像我是多麼地驚奇和喜悅。對於她的能力我素來深信不疑,可也難以相信,她3個月的學習就取得這么好的成績,在美國,別的人要達到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這時,海倫才9歲。
然而,一個人在無聲、無光的世界裡,要想與他人進行有聲語言的交流幾乎不可能,因為每一條出口都已向他緊緊關閉。但是,海倫是個奇跡。她竟然一步步從地獄走上天堂,不過,這段歷程的艱難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像。她學發聲,要用觸覺來領會發音時喉嚨的顫動和嘴的運動,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為此,海倫不得不反復練習發音,有時為發一個音一練就是幾個小時。失敗和疲勞使她心力憔悴,一個堅強的人竟為此流下過絕望的淚水。可是她始終沒有退縮,夜以繼日地刻苦努力,終於可以流利地說出「爸爸」「媽媽」「妹妹」了,全家人驚喜地擁抱了她,連她喜愛的那隻小狗也似乎聽懂了她的呼喚,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1894年夏天,海倫出席了美國聾人語言教學促進會,並被安排到紐約赫馬森聾人學校上學,學習數學、自然、法語、德語。沒過幾個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語交談;不到一年,她便讀完了德文作品《威廉·泰爾》。教法語的教師不懂手語字母,不得不進行口授;盡管這樣,海倫還是很快掌握了法語,並把小說《被強迫的醫生》讀了兩遍。在紐約期間,海倫結識了文學界的許多朋友。馬克·吐溫為她朗讀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說,他們建立了真摯友誼。霍姆斯博士在梅里邁克河邊幽靜的家裡為她讀《勞斯·豆》詩集,當讀到最後兩頁時,霍姆斯把一個奴隸塑像放在她手中。這個蹲著的奴隸身上的鎖鏈正好掉落下來,霍姆斯對海倫說:「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海倫的心中一陣激動,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情操,雋永深沉的愛心,以及踏踏實實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種子深深植入心田。海倫從小便自信地說:「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學讀書!我要去哈佛大學!」這一天終於來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學考試。只見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練地摸來摸去,然後用打字機回答問題。前後9個小時,各科全部通過,英文和德文還得了優等成績,海倫懷著熱切的心情開始了大學生活。
1904年6月,海倫以優異的成績從拉德克里夫學院畢業。兩年後,她被任命為麻薩諸塞州盲人委員會主席,開始了為盲人服務的社會工作。她每天都接待來訪的盲人,還要回復雪片一樣飛來的信件。後來,她又在全美巡迴演講,為促進實施聾盲人教育計劃和治療計劃而奔波。到了1921年,終於成立了美國盲人基金會民間組織。海倫是這個組織的領導人之一,她一直為加強基金會的工作而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先後完成了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石牆之歌》《走出黑暗》《樂觀》等,都產生了世界范圍的影響。海倫的最後一部作品是《老師》,她曾為這本書搜集了20年的筆記和信件,而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卻都在一場火災中燒毀,連同它們一起燒掉的還有布萊葉文圖書室、各國贈送的精巧工藝禮品。如果換一個人也許心灰意冷,可海倫痛定思痛,更加堅定了完成它的決心,她不聲不響地坐到了打字機前,開始了又一次艱難的跋涉。10年之後,海倫完成了書稿。她很欣慰,這本書是獻給安妮老師的一份厚禮,老師安妮也為此而感到無比驕傲。
1956年11月15日,豎立在美國波金斯盲童學校入口處的一塊匾額上的幕布,由海倫用顫抖的手揭開了,上面寫著:紀念海倫·凱勒和安妮·莎莉文·麥西。這不是一塊普通的匾額,而是為那些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突出篇章的人們所設立的。的確,海倫把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聯合國還曾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1968年6月1日,海倫·凱勒——這位譜寫出人類文明史上輝煌生命贊歌的聾啞盲學者、作家、教育家,在鮮花包圍中告別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她那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卻永遠載入了史冊,正如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所言:19世紀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崙,一個就是海倫·凱勒。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
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沙利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沙利文幫助之下,進入大學學習,以優異成績畢業。在大學期間,寫了《我生命的故事》,講述她如何戰勝病殘,給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帶來鼓舞。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以後又寫了許多文字和幾部自傳性小說,表明黑暗與寂靜並不存在。後來凱勒成了卓越的社會改革家,到美國各地,到歐洲、亞洲發表演說,為盲人、聾啞人籌集資金。二戰期間,又訪問多所醫院,慰問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們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名傑出婦女之一。
海倫、凱勒生平: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喀姆比亞。
1882年1月因患猩紅熱致盲致聾。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為凱勒的老師。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02–1903撰寫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譯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優等成績大學畢業。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譯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牆之歌》、《沖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應邀去好萊塢主演電影。
1924年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主要領導人。
1929年著《我的後半生》(也譯作《中流––––我以後的生活》)。
1930年旅遊英國。
1931–1933年榮獲坦普爾大學榮譽學位。訪問法國、南斯拉夫、英國。
1936年10月20日老師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訪歐、亞、非、澳各大洲十三國。
1953年美國上映凱勒生活和工作的記錄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師:安妮·沙利文·梅西》 榮獲哈佛大學榮譽學位
1959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60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頒布「海倫·凱勒」獎金。
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
1968年6月1日與世長辭。
【拿破崙·波拿巴個人簡介】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Bonaparte,1769.8.15~1821.5.5),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年-1814年,1815年)、軍事家、政治家,曾經佔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分領土,使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得到了更為廣闊的傳播,法蘭西共和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法國人民的驕傲。
【拿破崙早年】
拿破崙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島的阿雅克修城,他的家族是一個沒落的義大利貴族世家,科西嘉島剛剛被賣給法蘭西共和國後,法王承認其父親為法蘭西共和國貴族。在父親的安排下,拿破崙9歲時就到法蘭西共和國布里埃納軍校接受教育。178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被選送到巴黎軍官學校。
拿破崙一開始自認是一個外國人,一心希望有一天能夠讓科西嘉從法蘭西共和國獨立出去。16歲時父親去世,他中途輟學並被授予炮兵少尉頭銜。在隨部隊駐防各地期間,他閱讀了許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讓·雅各·盧梭的思想對他的影響非常大。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回到科西嘉,希望推動科西嘉獨立,但遭到另一個親英反法的保利集團排擠,最後全家逃往法蘭西共和國。
在1793年7月,拿破崙帶兵攻下了保王黨的堡壘土倫,因此受到雅各賓派的賞識。1794年熱月政變中拿破崙由於和羅伯斯比爾兄弟關系緊密而受到調查,後因拒絕到義大利軍團的步兵部隊服役而被免去准將軍銜。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託成功平定保王黨武裝叛亂,一夜之間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在軍界和政界中嶄露頭角。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對當時的軍事知識深有研究,善於將各種軍事策略運用於實戰之中,當過炮兵的他很重視炮兵的戰術應用,尤其是主張將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作用。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蘭西共和國義大利方面軍總司令,3月9日與情人約瑟芬·博阿爾內結婚,之後便匆匆奔赴前線。在義大利,拿破崙統帥的軍隊多次擊退了奧地利帝國與薩丁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聯軍,最後迫使對方簽署了有利於法蘭西共和國的停戰條約。
【拿破崙的崛起】
取得義大利之役的勝利後,拿破崙的威信越來越高,他成為法蘭西共和國人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到受威脅,因此任命他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共和國軍司令,派往東方以抑制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在該地區勢力的擴張。在拿破崙的遠征軍中,除了2000門大炮外,還帶了175名各行業的學者以及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在遠征中拿破崙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中間。」拿破崙本人精通數學,同時還十分喜愛文學和宗教,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十分大。
然而1798年遠征埃及本身是一個大失敗。拿破崙的艦隊被英國的海軍上將納爾遜完全摧毀,部隊被困在埃及,拿破崙打掉斯芬克斯鼻子的事情也是在這里發生的。1799年回國時,400艘的軍艦只剩下2隻小艦,原本侵略印度的計劃受阻,人員損失慘重,面對這樣的情形,幸運之神把頭轉向了拿破崙,他從一張法國過期的報紙上得知了法國國內緊張的形勢和嚴峻的外部壓力,感到時機成熟的拿破崙丟下了自己的軍隊,秘密回國,作為一名軍事統帥,這是很難讓人理解的,但作為一名有著敏銳洞察力的政治家,拿破崙做出了一個最為正確的抉擇。
此時歐洲反法聯盟逐漸形成,而法蘭西共和國國內保皇派勢力則漸漸上升。1799年8月,拿破崙趕回巴黎。1799年10月,回到法蘭西共和國的拿破崙被當作「英雄」來歡迎。11月9日,拿破崙發動了霧月政變並獲得成功,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實際為獨裁者。
面對緊張的國內形勢和嚴峻的外部壓力,拿破崙進行了多項涉及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並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響的《拿破崙法典》,其中很多條款拿破崙本人親自參加討論並最終制定,法典基本上採納了法蘭西共和國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較理性的原則。法典在1804年正式實施,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從法律上得以穩固,即使是在一個多世紀後依然是法蘭西共和國的現行法律,拿破崙在編寫回憶錄時曾說過:「我的偉大不在於我曾經的勝利,滑鐵盧一戰已使它隨風而去,我的偉大在於我的法典,它將永遠庇護法蘭西的人民享受自由」。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起到重要影響。在政變結束後三周拿破崙向人民發布的公告中,他自豪地宣稱:「公民們,大革命已經回到它當初籍以發端的原則。大革命已經結束。」
寶座上的法蘭西共和國人的皇帝拿破崙
1802年8月,修改共和八年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過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的皇帝,稱拿破崙一世12月2日,他並不是由教皇庇護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將皇冠戴到了頭上,然後還為妻子約瑟芬·博阿爾內加冕為皇後。一年之後,他又在義大利由教皇加冕為義大利國王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於是在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軍東進,到10月12日法軍已經佔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蘭西共和國和奧地利帝國在烏爾姆激戰後,反法同盟投降。之後法蘭西共和國又取得了奧斯特里茨戰役的勝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並且迫使奧地利帝國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拿破崙隨後聯合了德國境內各諸侯國組成「萊茵邦聯」,把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次年秋天,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俄國、普魯士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擊潰敵軍,普魯士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拿破崙因此取得了德國大部分地區。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拿破崙頒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自此,法蘭西共和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確立。拿破崙一世兼任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並分別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
轉折:入侵西班牙、奧地利帝國共和國與俄羅斯
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遭到人民的唾棄。拿破崙於是乘機入侵了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Joseph·Bonaparte)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是這個舉動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反對,拿破崙根本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陸蒙得戈灣,8月30日佔領了整個葡萄牙。之後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
正當拿破崙陷入西班牙泥潭之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帝國在背後偷襲法在德國的領土,拿破崙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奧地利帝國軍隊雖然一開始取得優勢,但是拿破崙很快就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帝國簽訂維也納和約,再次割讓土地。次年,拿破崙娶奧地利帝國公主瑪麗·路易莎為妻,法奧結成同盟。
到了1811年末,法俄關系已經開始惡化,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拒絕繼續與法蘭西共和國合作抗英,最後戰爭爆發。拿破崙率領操12種語言的50萬大軍進入俄羅斯。俄軍採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戰術,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軍歷經博羅金諾戰役(法軍有7萬人陣亡和重傷)後,進入莫斯科。拿破崙本以為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時在國內又有人策劃了一次失敗的政變,令他不得不趕回法蘭西共和國,最後回到法蘭西共和國的只有1萬人。
戰敗、流放、百日政權與滑鐵盧
1813年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帝國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德國境內多次激戰。雖然法軍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是針對拿破崙的壓力卻是越來越大,直到10月的萊比錫戰役法軍被擊潰,各附庸國也紛紛脫離法蘭西共和國獨立,同盟軍開始向巴黎挺進。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佔領,同盟軍要求法蘭西共和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必須退位。1814年4月13日拿破崙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此前兩天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拿破崙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那個小島上。
拿破崙在往厄爾巴島的路上幾乎被暗殺,自己也嘗試自殺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蘭西共和國,重新成為法蘭西共和國國王,波旁王朝復辟。拿破崙的妻子和兒子被奧地利共和國共和國人囚禁,還有傳聞說拿破崙將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這一切令拿破崙別無選擇,最後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島,率領1000人於3月1日回到法蘭西共和國。本來被派來阻止他的法蘭西共和國軍隊轉而繼續支持拿破崙。3月20日拿破崙回到巴黎,此時他已經擁有一個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志願軍,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開始。
但是好景不長,歐洲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戰役中全軍覆沒,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路易十八再度復辟。拿破崙被流放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去世,5月8日在禮炮聲中這位征服者被葬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崙的死因還是眾說紛紜,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醫生的驗屍報告顯示他是死於嚴重胃潰爛,但新的研究認為拿破崙死於砷中毒,而且從當年貴族愛用的牆紙上,歷史學家亦發現含有砷的礦物,估計是因為環境潮濕而讓砷在環境中滲透出來。
他去世後九年,新的奧爾良王朝在人民的壓力之下將拿破崙的塑像重新豎立在旺多姆圓柱上。1840年,法蘭西共和國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利浦派其兒子將拿破崙的遺體接回。該年12月15日,拿破崙的靈柩被運回巴黎,在經過凱旋門後安葬到塞納河畔的老殘軍人退休院(即榮譽軍人院)。
『捌』 海倫·凱勒的簡介是什麼
簡介:海倫·凱勒,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在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1887年與莎莉文老師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享年87歲,卻有86年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裡。在此時間里,她先後完成了14本著作。
海倫凱勒著名著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牆故事》。她致力於為殘疾人造福,建立了許多慈善機構,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二十世紀美國十大偶像」之一。
海倫·凱勒致力於社會主義,源於她作為殘疾人的特殊經歷,以及她對其他殘障者的同情。起先,她簡化字母表,使之適合殘障者使用﹔但是她很快意識到,單純地解決失明問題,是治標不治本。
通過研究她發現,盲人並非隨機分布在各種人口中,而是集中在社會底層。窮人更容易由於生產事故或者得不到充分的治療而失明。有些窮人淪為妓女,又多了一種因梅毒而導致失明的危險。
於是,凱勒認識到,社會階級制度控制著人一生的命運,有時甚至決定他們是否會失明。凱勒的研究並非書齋式的:「我參觀過糖果店、工廠、棚戶區。就算我看不見,我也聞得到。」
海倫·凱勒作為社會主義者,是由1909年開始的。在1909年,她加入了馬薩諸塞州的社會黨。早在從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之前,她就是一位社會激進分子。
她本人強調,這並非由於在那裡所受的任何教育。俄國革命爆發後,她對這個新生的共產主義國家大唱贊歌:「在東方,一顆新星冉冉升起!在痛苦的掙扎中,新秩序從舊的秩序中降生。看哪!在東方,一個男嬰降生了!向前!同志們,齊向前!奔向俄羅斯的營火!迎接黎明!」
凱勒在她的書房書桌上方懸掛了一面紅旗。」後來,她逐漸成為社會黨的左翼,成為一名「沃布利」(Wobbly),即世界產業工人聯合會的成員,這是一個遭伍德羅·威爾遜迫害的工團主義者聯盟。
當凱勒成為一名社會主義者時,她已經是一位享譽全球的著名女性。但她很快聲名掃地,因為轉向社會主義,從而引起了一場新的輿論風暴。那些曾經贊美她的勇氣和智慧的報紙,轉而強調她的殘障。
專欄作家們指責她沒有獨立的感官接受能力,受制於那些向她灌輸思想的人。最典型的是《布魯克林鷹報》的一位編輯。他寫道,凱勒的「錯誤源於她生理發育的明顯缺陷」。
凱勒回憶說,她曾經見過這位編輯。「當時,他對我的恭維是如此慷慨,我都不好意思再提。但是現在,我站出來支持社會主義,他就提醒我和大眾,我是一個又聾又瞎、特別容易出錯的人。
大概,自從見過他以後,我的大腦就縮水了。」她接著說:「哦,《布魯克林鷹報》太滑稽了,它在社會問題上又聾又瞎,它維護著一個令人難以忍受的制度。我們努力預防盲聾病症,而這個制度正是造成多數盲聾的根源。」
凱勒的後半生主要致力於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籌募資金,她堅信我們的社會需要一種激進的變革,這個信念從未動搖。她支持社會主義者尤金·V·德布斯的歷次競選總統活動。她還在婦女運動、政治、經濟方面發表文章。
在晚年,她寫信給美國共產黨領袖'伊麗莎白·G.弗林'———她是麥卡錫時代的犧牲品,當時正在監獄里度過風燭殘年:「親愛的伊麗莎白·弗林,向您致以最美好的生日祝福!願服務人類的美好感受為您無畏的心靈帶去力量與安寧!」
『玖』 海倫凱勒有什麼影響呢她的書為什麼得到如此高的評價這是用來當演講材料的。認真回答。
海倫·凱勒說:「要是人們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後一天,那該有多好啊!」海倫為什麼這樣說?
答:因為人們在生活中往往會怠倦,很難理解每一天的意義,缺少對生活的熱情;也為了突出中心思想。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喀姆比亞。
1882年1月因患猩紅熱致盲致聾。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為凱勒的老師。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02–1903撰寫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譯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優等成績大學畢業。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譯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牆之歌》、《沖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應邀去好萊塢主演電影。
1924年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主要領導人。
1929年著《我的後半生》(也譯作《中流––––我以後的生活》)。
1930年旅遊英國。
1931–1933年榮獲坦普爾大學榮譽學位。訪問法國、南斯拉夫、英國。
1936年10月20日老師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訪歐、亞、非、澳各大洲十三國。
1953年美國上映凱勒生活和工作的記錄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師:安妮·沙利文·梅西》 榮獲哈佛大學榮譽學位
1959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60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頒布「海倫·凱勒」獎金。
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
1968年6月1日與世長辭。
《我的生活》《石牆之歌》《走出黑暗》《樂觀》《老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後半生》《我的天地》
【課文背景知識】
1.馬克·吐溫說過,19世紀出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崙,一個是海倫·凱勒。海倫·凱勒就是本文的作者,她雖然自幼失明,但卻榮獲過美國公民的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勛章,還曾被選為世界十名傑出婦女之一。一個殘疾人何以如此受人尊敬?認真閱讀課文,不難得出答案。如再能讀一讀她的幾部自傳體小說,相信你定會感到海倫·凱勒榮獲這些榮譽實在是當之無愧。
2.「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熱切盼望。這充滿想像活力和生命激情的文字,是否會引發你對人生、生命、生活等等問題的思考呢?那麼,這篇散文顯示出的情和理是什麼?它給予我們怎樣的人生啟迪?
3.作為抒情散文,本文不像其他散文那樣設計許多機巧,運用大量修辭,而是通篇採用白描手法,直白地描述熱切真摯坦誠的內心活動,雖然如話家常,但極具感染力與鼓舞作用。請你反復誦讀,仔細品味,說說這種感染人、鼓舞人的力量究竟來自何處?
【重點難點講解】
重點提要
1.基礎知識
(1)關於作者:海倫·凱勒。美國女作家、教育家。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莎莉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莎莉文的幫助下就讀於馬薩諸塞州劍橋女子學校,又入劍橋的拉德克利夫學院,190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在大學期間寫了第一本書《我生命的故事》,敘述她如何戰勝病殘,不僅給盲人而且給成千上萬的正常人帶來了鼓舞。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以後她為許多雜志撰寫文章,還寫了幾部自傳性小說,《我所生活的世界》、《從黑暗中出來》、《我的信仰》《中流——我以後的生活》和《願我們充滿信心》,在這些著作中,她表明黑暗與寂靜並不存在。凱勒後來成為卓越的社會改革家,她到美國各地,到歐洲、亞洲發表演說,為盲人和聾啞人的教育籌集資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訪問多所醫院,慰問失明的士兵。她的精神受到人們的尊敬。1964年被授予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名傑出婦女之一。
(2)行文思路:本文只是節選了原作的主要部分,但仍顯得篇幅過長,如不理清思路,讀起來必定既費時又費力,要鑒賞,更是難有很好的效果。把握本文思路可思考下邊兩個問題:
假如給她三天光明,海倫·凱勒要做看些什麼呢?我們可以根據文章內容來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白 天
夜 晚
第一天
看望麥西夫人,約朋友來家,樹林散步,看落日
回憶這一天
第二天
參觀自然歷史博物館,參觀藝術博物館
看戲
第三天
游覽紐約城,看日常世界
看喜劇
接下來我們可以探索作者在僅有的三天時間內,為什麼是選擇看這一些東西而不是另外的一些東西。我們可以明確,這中間主要體現了作者這樣一些思想感情:
首先,海倫·凱勒親身感受到了作為一個盲人而受到的周圍人的愛,特別是麥西夫人對自己的關心的培養,以及在麥西夫人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人間的真情,堅定地面對困難的堅強毅力和人類的同情心,因此海倫·凱勒對自己周圍的人懷著極其真摯的友愛,希望能看到表現他們內心美的外部特徵,這說明她是何等的善良。
其次,自然歷史博物館和藝術博物館分別揭示人類物質方面的成就和精神財富的進步,海倫·凱勒之所以要看這些地方,是希望看到地球和它的居民的簡要歷史,通過這些來探索人類的靈魂,還要看到人類精神的千姿百態,這又顯示了海倫·凱勒積極進取的精神。
再次,海倫·凱勒關心日常世界,希望在日常生活的人們中間度過平凡的一天,從觀察中去了解他們生活中的一些東西。海倫·凱勒看到了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場面,把別人的歡樂和痛苦當成自己的歡樂和痛苦,這又表現了她的博愛精神以及跟外部世界交流的強烈願望。
2.鑒賞重點
先說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一篇文章主要體現了兩個方面的思想感情。首先是對世人的規勸,作者在文章中要告訴我們的是,雖然大多數人有正常的天賦——健全的五官和四肢,但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種天賦的可貴,沒有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生活的美好,而是在懶怠中虛度光陰,因此作者規勸人們要像明天就會變成瞎子一樣充分利用眼睛和其他感官,感受生活的美好,做幸福的人、充實地活著的人。其次是表白自己的內心世界,作者雖然身有殘疾,但品性、人格卻是美好的,作者雖然面對種種在他人看來難以克服的困難,但以微笑面對厄運,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以傑出的成就顯示一個殘疾人的生命價值。同時,我們也可以感覺到,作者身處黑暗中,渴望與人類交流,並得到世人的厚愛,也想藉此文表達對世人的博愛襟懷。從一個殘疾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人類最美好的心靈、最善良的天性。
再說豐富的想像。《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篇文章的內容完全是作者通過假設想像出現的,事實上作者生活在黑暗與寂靜中,對聲音、色彩無記憶,無感覺,她全憑觸覺來感知世界,感知的范圍窄小得很,對活生生的感性世界的了解少得很。作者先提出假設,然後安排三天的活動。而所謂的活動,也純屬虛構,但作者偏愛虛構她不能看到的或聽到的那些場景和事情,例如,作者並不知道太陽的光輝是怎麼回事,卻多次寫到。其實,從豐富的想像的背後,我們看到了作者一顆火熱的心:一生都急欲打開視聽感覺的窗口;也想現身說法,對世人提出勸告。
最後說說樸素、真摯的語言。這篇文章大量採用白描手法,直白地寫自己的內心世界,與熱切、坦誠、真摯的內心活動相適應。這種發自內心的召喚,具有感染人、鼓舞人的神奇力量。從審美角度看,本文表現出別具一格的樸素美。
難點解析
本文學習的難點是對本文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和情真意切的語言表達的鑒賞。
鑒賞本文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和情真意切的語言表達,可以選擇幾段有代表性的文字來進行分析。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作家總是根據內容的需要來選定技巧,而後斟酌語言文字的,一段成功的文字常常是綜合運用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技巧,並且包含著作者的真情實感。所以對有代表性的文段採用綜合分析的方式,更有助於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例如,假如給海倫·凱勒三天光明,她首先要「長時間地凝視著我親愛的教師安妮·莎莉文·麥西夫人的臉」,「不僅要看她的臉部的輪廓」,「還要仔細研究那張臉,並從中找出同情的溫柔和耐心的生動的形跡」。海倫·凱勒這樣「打量」麥西夫人,為的是永遠記住她並認識她的溫和、耐心和性格力量,這充分表現了海倫·凱勒對麥西夫人的感激和尊敬。
再如,作者想像第三天紐約觀光的情景,字里行間表露出來的是她對人類心靈的力量和聰明的贊嘆,對紐約城的贊美。文中有如下一段文字,「對於歡樂和悲哀,我總是睜大眼睛去關心,以便能深刻探索和進一步了解人們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我的心裡充滿了對人和物的憧憬,我不會輕易放過任何一個細小的東西,力求捕捉和把握所目擊的每一件事物。有些場面是令人愉快的,讓你內心喜悅,可有些情景卻使你感到悲哀和憂郁。對後者我也不會閉上眼睛,因為它們畢竟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對它們閉上眼睛就等於緊鎖心靈,禁錮思想」,在這里,在作者想像中的僅有的三天光明中,海倫·凱勒並沒有迴避生活中的陰暗的一面和生活中的矛盾,而是勇於面對現實,表現出其博愛胸懷和了解現實生活的願望,也可以視為作者對她所有讀者的規勸。
【課文閱讀指導】
例 對下列文句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課文的標題顯示了海倫內心對光明的渴望及對生活樂觀向上的情感。
B.「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溫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變得有價值的人們。」海倫把朋友們擺在了最重要的地位,說明她有一顆熾熱的、友愛的心。
C.「到午夜,我從盲人痛苦中得到的暫時解脫就要終結了,永久的黑夜將重新籠罩我周圍。」說明幸福的時光將離「我」遠去,生活又重新陷入一片無邊黑暗的痛苦絕望中。
D.「不過我腦海中會塞滿那美妙的回憶,以至根本沒時間去懊悔。」這一句揭示「我」並不因光明的短暫而去埋怨命運的不公,將珍藏那美好的「三天」,微笑著面對未來。
解析 這種題目考查的是對課文中語句的理解揣摩,所以需在讀的基礎上進行文句分析。本文沒有運用很深奧的意境來流露情感,質朴淺近,而文章的整體感情基調便是對生活的熱愛和渴望。如果對文句的理解過於膚淺,可能誤導思維。A.B.D三項都能夠扣緊文中的感情基調,表達作者的一顆真心;而C項中的文句,必須放在上下文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作者可能會有遺憾,但不是絕望。故C項分析不確切。
答案 選C項。
點悟 如果僅從自身的膚淺理解去選,可能會選D項。
【拓展延伸探究】
閱讀下文,完成文後兩題。
擺渡自己
生命的日子裡,有晴天,也會有陰天雨天雪天。
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會撞上沒有舟的渡口,沒有橋的河岸。
煩惱、苦悶常常像夏日裡的雷雨,突然飄過來,將心淋濕。挫折、苦難常常猝不及防地撲過來,你甚至來不及發出一聲嘆息就轟然被擊倒。
倒在挫折的岸邊,苦難的岸邊,四周是無邊的黑暗,沒有燈火,沒有星星,甚至沒有人的氣息。恐怖和絕望從黑暗裡伸出手緊緊地鉗住可憐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邊再沒爬起來,有的人在黑暗裡給自己折了一隻船,將自己擺渡到對岸。
20歲忽然殘了雙腿的史鐵生,為自己折了一隻船。這是一隻名為「寫作號」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無須著急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才在軟椅里給自己折了這只船,將自己從死亡的誘惑里擺渡出來,「決定活下去試試」。
正攻讀博士學位,卻患上了運動神經細胞病,不能說,不能動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場自己被處死的夢。夢醒後,萬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識到,如果被赦免的話,他還能做許多有價值的事情。於是他給自己折了一隻思想的船,駛進了神秘的宇宙,去探討星系、黑洞、誇克、「帶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時間」的箭頭……
在苦難的岸邊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運的救贖之路。
也許一生中我們不會遭遇這樣的大災大難,然而我們何曾擺脫過絕望的糾纏!折磨人生的一是生存,一是愛情,它們常常突然間就濁浪翻滾地橫亘在面前,你愁腸百結地找不到過去的橋,痛不欲生地找不到可以渡過去的船。這種無路可走的絕望,一生中誰不碰上幾回!
當我們知道苦難是生命的常態,煩惱痛苦總相伴人生時,我們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棄、早早地絕望?
有的人將求生的本能折成一隻船,將自己擺渡出絕望的深淵;有的人將新的慾望折成一隻船,渡過了挫折後的痛苦與沮喪。有的人將希望折成一隻船,駛過了重重疊疊的黑暗。實在無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也要奮力將自己擺渡到對岸。
也許我們不曾經歷感情的劇痛,不曾經歷失敗的打擊,不曾經歷無路可走的絕望,可是晴朗的日子裡也常會有陰風晦雨襲來。它像一隻黑烏鴉扇著翅膀在你周圍鼓噪著,足以將一個好心情蹂躪得亂七八糟。這種時候,我們同樣需要一隻船來擺渡自己。這只船也許是去聽一場音樂會,也許是捧起一本書,也許是去給互聯網上從未謀面的網友發封電子郵件,也許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門。
所以,無論命運多麼晦暗,無論人生有多少次顛躓,都會有擺渡的船,這只船常常就在我們自己手裡。
1.《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與《擺渡自己》相比,二者在語言風格上有何不同?兩文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又有什麼共同點?
2.下列選項中,對於文段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
A.「倒在挫折的岸邊,苦難的岸邊……有的人倒在岸邊再沒爬起來,有的人在黑暗裡給自己折了一隻船,將自己擺渡到對岸。」用比喻的手法,揭示出不同的人面對命途的多舛時會採取的態度,重點放在積極向上的精神上。
B.「也許一生中我們不會遭遇這樣的大災大難,然而我們何曾擺脫過絕望的糾纏!」說明我們一生之中時時刻刻都在和絕望相伴,正如哲學家所雲:「人生來就是受苦。」
C.「所以,無論命運多麼晦暗,無論人生有多少次顛躓,都會有擺渡的船,這只船常常就在我們自己手裡。」告訴我們生命中或許會遇到很多次的風浪打擊,但只要我們心不死,我們就能讓自己找到方向,走出陰霾。
D.「當我們知道苦難是生命的常態,煩惱痛苦總是相伴人生時,我們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棄、早早地絕望?」用語情理相融,告訴我們應鼓起直面生活的勇氣,語言很有感染力和鼓舞作用。
答案
1.《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用語極為平直,口語化,如家常對話般;而《擺渡自己》則運用散文化的語言,比較優雅含蓄。而兩文中都蘊含了堅強面對人生坎坷命運的哲理。
2.選B項。
點撥 文句理解不能停留在膚淺的表面,要從文章的立意、情感基調上往深層挖掘。
【命題趨勢分析】
學習本文,要著重鑒賞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和情真意切的語言表達。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1.鑒賞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從上文關於海倫·凱勒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海倫·凱勒雖然身有殘疾,但品性、人格卻是美好的,雖然面對在他人看來難以克服的種種困難,但她能微笑面對厄運,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以傑出的成就顯示一個殘疾人生命的價值。同時,我們也可以感覺到,作者身處黑暗中,渴望與人類交流,並得到世人的厚愛。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海倫·凱勒在這篇文章中,用細膩生動的筆觸,表白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對世人的強烈的愛和殷切的希望。
2.分析作品內容,把握作者情感。《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篇文章,海倫·凱勒是用第一人稱寫成的。雖然整篇文章的內容都是虛擬的,所記敘的事情都是非現實的,但是作者在文中傾訴了她對生活的禮贊,表達了她的生活態度,使我們感受到了更高的真實,那就是情感的真實。文章之所以能深深地打動我們,除了因為它那豐富的想像和流暢的文筆之外,還在於它的真摯而強烈的感情,在於它所給予讀者的敞開心扉的親切感。例如,作者想像自己在看美術作品時,連用「細細觀察」、「讓眼睛享受」、「捕捉」等語寫她著迷的程度,甚至說「如果我的眼睛管用的話,我將會多麼愉快地去著手這件令人心醉的研究工作」。
3.體悟文中對比手法的作用。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處處用視聽健全的人來和自己作比,整篇文章都是用對比手法來寫的。例如,在想像自己參觀紐約自然博物館時,海倫·凱勒寫道:「我不知道本文讀者中究竟有多少人曾仔細觀察過在那個激動人心的博物館里展出的那些栩栩如生的展品的全貌。當然不是人人都有這樣的機會。不過我敢斷言,許多人有這種機會卻沒有很好地利用。你們有視力的人可以在那裡度過無數個大有所獲的日子,而我,在想像中能看東西的短短的三天里,對此只能作匆匆的一瞥便得離去。」在這一段有多方面對比的文字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人對生活要有強烈的緊迫感,缺乏這種態度,我們雖然視聽健全,卻有可能什麼都看不見;具備了這一生活態度,你將會發現一個美麗的新世界在你面前敞開。在對比中,作者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生活態度。
4.揣摩意味深長的語句。文中許多語句,例如,「因為在我生活的漫長黑暗裡,我讀過的書以及別人讀給我聽的書,已經變成一座偉大光明的燈塔,向我揭示出人類生活和人類精神的最深泉源」,「然而有人告訴我,對於你們許多有視力的人來說,藝術的世界是一個沉沉的黑夜,是一個無法探索和難以找到光明的世界」等,充滿著詩意和哲理意味,具有勸誡的作用。
『拾』 海倫凱勒她是什麼國什麼家什麼家
海倫 .凱勒,美國女作家、教育家。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莎莉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莎莉文的幫助下就讀於馬薩諸塞州劍橋女子學校,又入劍橋的拉德克史利夫學院,190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在大學期間寫了第一本書《我生活的故事》,敘述她如何戰勝病殘,不僅給盲人而且給成千上萬的正常人帶來了鼓舞。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以後她為許多雜志撰寫文章,還寫了幾部自傳性小說,《我所生活的世界》《從黑暗中出來》《我的信仰》《中流--我以後的生活》和《願我們充滿信心》,在這些著作中,她表明黑暗與寂靜並不存在,她自己也是個有理智的人。1936年莎莉文逝世,波麗.湯普遜接替,也成了她的親密朋友。凱勒後來成了卓越的社會改革家,她到美國各地,到歐洲、亞洲發表演說,為盲人和聾啞人的教育籌集資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訪問多所醫院,慰問失明的士兵。她的精神受人們的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國公民最高的榮譽--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又被選為世界十名傑出婦女之一。著名的傳記作家范懷克.布魯克斯為她寫了傳記。
海倫、凱勒生平: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喀姆比亞。 1882年1月因患猩紅熱致盲致聾。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為凱勒的老師。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02–1903撰寫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譯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優等成績大學畢業。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譯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牆之歌》、《沖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應邀去好萊塢主演電影。 1924年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主要領導人。 1929年著《我的後半生》(也譯作《中流––––我以後的生活》)。 1930年旅遊英國。 1931–1933年榮獲坦普爾大學榮譽學位。訪問法國、南斯拉夫、英國。 1936年10月20日老師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訪歐、亞、非、澳各大洲十三國。 1953年美國上映凱勒生活和工作的記錄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師:安妮.沙利文.梅西》 榮獲哈佛大學榮譽學位 1959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60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頒布"海倫.凱勒"獎金。 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 1968年6月1日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