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鄧稼先是一個怎樣的人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24
籍貫:中國
學歷:美國普渡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
鄧稼先,1924年生,1950年獲美國普渡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後立即歸國。是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在原子彈理論模型研究中鞠躬盡瘁,被張愛萍將軍稱為「兩彈元勛」。
鄧稼先原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核武器研究設計院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人們把齊奧爾科夫斯基看作是蘇聯的火箭之父,把奧本海默看作是美國的原子彈之父,那麼,鄧稼先就應該是中國的原子彈之父,又是中國的氫彈之父,是研究和發射兩彈的首席元勛。許多年中,鄧稼先和他的戰友們在黨中央的直接關懷下,默默無聞地做著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1964年10月16日,在共和國的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日子,這一天,我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打破了美蘇等強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進一步地在世界上提高了自己的地位。而這一重大事件又是和鄧稼先的名字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假若說以上所說的英雄模範人物大都是人所共知的話,那麼,「鄧稼先」這個名字,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卻是鮮為人知的。因為他,他的名字,他的工作,都屬於國家的特別機密。如果把原子彈比作一條巨龍,那麼,鄧稼先研製的則是巨龍的龍頭。他不僅是研究核物理的傑出科學家,而且是龐大的核工程的天才指揮家。這位將「將才」和「帥才」齊集於一身的理論物理學家,用他的智慧和忠誠,為捍衛共和國的國威做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
鄧稼先1949年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次年滿懷愛國激情返回升起了五星紅旗的祖國。1959年,鄧稼先接受了製造我國第一枚原子彈的任務。他拋妻別子,帶著28名剛畢業的大學生鑽進玉米地包裹著的建築物大廳里,研讀有關的外文資料。人多書少,一人念,大家譯;譯一章,便連夜刻蠟紙油印。請記住,中國的原子彈就是這樣從零起步的。外國人有人諷刺說:「在原子彈地領域里,你們中國人的大腦還是真空的。」鄧稼先則豪邁地回答說:「真空怕什麼?天底下的路都是從無到有走出來的!」就這樣,他帶著年輕人讀了近一年的書,又以戰略家的眼光為研製組確定了理論攻關方向。他敏感地覺察出國際關系的微妙變化,將研製原子彈的工作立足於自力更生的基點上,決心走中國人自己的路。他們起初使用每秒鍾僅能運算10次的電動機計算器,後來改用每秒能運算幾百次的烏拉爾計算機,有人乾脆用算盤,進行極其復雜的現代原子理論計算,硬是用中國式的計算機成功地模擬了原子彈爆炸的全過程,並且糾正了外國專家的錯誤結論。沒有高級實驗室,他們創造出中國式的外推法,解決了原子彈爆炸時的理論計算系統,為祖國闖出了一條通向原子王國的捷徑。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自行製造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一朵碩大無比的蘑菇雲在我國西部大戈壁灘上空帶著光焰轟然升起,翻滾騰躍,標志著我國國防和科學技術取得了一個重大突破。我國在經濟嚴重困難之後很快搞出了核彈,這大大出乎外國人的意料。1963年7月,美國副國務卿哈里曼曾同赫魯曉夫討論中國發展核能力的可能性問題。赫魯曉夫曾斷言:「中國缺乏發展核能力--包括核武器和運載系統的工業基礎。」他沒想到一年多以後,在他下台的第二天,我國的原子彈成功爆炸。早在1954年,毛澤東同志便提出要搞原子彈,預計有10年功夫可能成功,他的期望正好在10年以後實現了,他興奮之極,作詩言道:「原子彈說爆就爆,其樂無窮!」
在第一顆原子彈理論方案誕生之時,鄧稼先又率領科學家們開始探索氫彈的奧秘。原子彈是用中子碰撞點烯裂變材料,而氫彈則是用原子彈爆炸點燃聚變材料,所以這是科學之山的更高峰頂。1965年他帶著新的科研成果飛往西北試驗場,進行理論冷試驗,一舉成功,找到了一把打開氫彈奧秘之門的金鑰匙。當時,得知法國也要爆炸氫彈的消息,鄧稼先向科技人員提出「趕在法國人之前爆炸我們的第一顆氫彈」的口號。加緊攻關。1967年6月14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終於搶在法國之前在西北戈壁灘上空爆炸。從原子彈到氫彈,我國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舉世無雙!
1986年7月29日,他因患癌症又默默無聞地離開了為之獻身的事業。當炎黃子孫為著自己的祖國擁有了「兩彈」、打破了幾個大國的核壟斷和核威脅而揚眉吐氣的時候,永遠不會忘記這位創造了「民族之光」的英雄!
B. 55年前的今天,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你對氫彈都有哪些了解
我國第一顆氫彈在1967年6月17日爆炸成功,如今已經55年了,但是當年的事情彷彿仍然歷歷在目,對中國的發展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而且也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的力量。55年前中國內憂外患,受到列強的虎視眈眈,中國進行核試驗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為了消滅核武器,想要打破美蘇和壟斷,為世界創造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中國一直秉承著和平的理念,並不想要讓世界出現戰亂。
兩彈爆炸成功對於中國的意義來說是非同凡響的,在國家危難之際,國家的科技技術得到發展,這讓中國人站起來了,同時中國人也能夠在國際上有了話語權,可以在國際上為中國爭取到更多的資源,讓中國的老百姓能夠過上更好的日子。中國人的歷史是不斷的奮發向前的,雖然也經歷過低谷,但是中國人憑借著不屈不饒的精神,一直向前拼搏,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證明了中國的實力。
C. 東方一聲巨響,氫彈響在了法國人前面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上空騰起蘑菇雲,世界為之震撼;1967年6月17日,又是在羅布泊,天空出現了兩個太陽,其中一個太陽是中國造的,東方一聲巨響,氫彈響在了法國人前面;1970年4月23日,蛟龍升空,一顆龍珠遨遊太空,中國的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把《東方紅》樂曲唱響在茫茫宇宙!這就是中國的兩彈一星。
D. 為什麼法國的氫彈遲遲搞不出來,而讓中國人搶在前面
中國當時是犧牲了經濟,舉全國之力去造氫彈,能造不出來嗎?就像現在的俄羅斯一樣,只注重軍工,其他輕工業全廢了,除了軍火其他的生活用品基本靠進口。還好我國改革的早,輕重工業發展的很健康。
E. 新中國是如何研究出第一顆氫彈的
氫彈是比原子彈威力大得多的核武器,各有核國家在掌握了原子彈製造技術之後,都立即發展氫彈。因此,中國在原子彈試驗成功之後,也把氫彈研究列入了發展計劃。原子彈試驗成功之後,周恩來就指示第二機械工業部,要求集中力量搞好氫彈的理論研究,提出加快氫彈研製的計劃。1965年1月,即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3個月後,毛澤東指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劉少奇則指示,要像炸響原子彈那樣,早日炸響氫彈。經研究,中央有關方面對氫彈研製成功的時間確定為1968年。「快」和「早」成為氫彈研究的口號。1966年初,毛澤東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又作了進一步指示,他說,管他什麼國,管他什麼彈,原子彈、氫彈我們都要超過他們。
僅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到1966年底,就完成了氫彈原理試驗的准備工作,這時,「文化大革命」已經開始,一些造反派把斗爭的矛頭指向了出身不好的科學家,為此,周恩來和軍隊的直接負責人,不得不親自出面保護這些科技英才。經周恩來同意,1966年12月28日進行了小當量氫彈理論試驗,這枚爆炸威力為TNT當量12.2萬噸級的小型氫彈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通過這次試驗,中國的科學技術人員,掌握了氫彈原理和製造氫彈的關鍵技術。成為繼美國、前蘇聯和英國之後,第四個掌握氫彈技術的國家。
1967年初,中國領導人從有關部門得到消息,法國人可能在當年7月份試驗氫彈。領導人和科學家們的一致反應是,一定要在法國人之前炸響氫彈。經研究,初步確定在1967年6月進行150至300萬噸TNT當量的氫彈試驗。這次試驗,決定用空投方式試驗。方案和時間確定之後,各個環節上的人員同時開展工作。
核研究人員進行氫彈的組裝工作。飛機製造部門立即用中國自己製造的轟-6飛機改裝,使之能夠裝載並投擲氫彈。3個月後,改裝工作完成,飛機開始進行空投訓練。試驗場區也按照試驗要求積極准備各項必須的設備。到6月5日,核武器研製基地的最後加工工作全部完成,並作了初步檢驗,證明一切符合規定的條件。試驗工作可以在6月份進行。
1967年6月17日8時,裝載氫彈的轟-6甲飛機准時升空。10分鍾後,這架飛機飛抵試驗場區中心位置,指揮部下達了投擲的命令,可是,飛行員太緊張,竟然漏掉了關鍵動作,所以,第一次竟然沒有把彈投出去。根據命令,飛行員在空中轉彎後又飛臨場區上空。指揮中心再一次發出了投擲的命令。這一次駕駛員沒有遺漏任何操作環節。氫彈順利出艙,飛行員按照命令迅速飛離爆炸場區上空。氫彈在距地3000米處爆炸。爆炸威力為300萬噸TNT當量。中國的氫彈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
我國從原子彈試驗到氫彈試驗成功,僅僅過了3年時間。氫彈的試驗成功,標志著中國完成了核武器試驗的兩個階段。這一成功,打破了美國和前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壟斷核武器的局面。
F. 中國的氫彈是什麼時候爆炸的
中國的氫彈是1966年12月28爆炸的。
1954年3月1日,美國的第一顆實用型氫彈(也是真正意義上的氫彈)在比基尼島試驗成功。預測當量600萬噸,實際當量高達1500萬噸。隨後,在美國幫助下,英國於1957年5月15日進行了第一次氫彈實驗。
1966年12月28日中國成功地進行氫彈原理試驗,當量30萬噸。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20分,由飛機空投的330萬噸當量的氫彈試驗獲得成功。
1968年8月,法國也擁有氫彈。美國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爆炸第一顆氫彈用了7年零3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蘇聯不到4年,法國是8年零6個月,中國用了2年零8個月。
中國研製氫彈比美國少用4年半
「原子彈爆炸後,氫彈技術的研製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李鷹翔回憶說,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中國拿到了核大國俱樂部的「入場券」。
但氫彈的研製,無論在理論上還是製造技術上都比原子彈更為復雜。「跟原子彈相比,氫彈絕不僅僅是量上的突破,而是質的變化,是原理的突破。」
但是中國人還是以全世界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從原子彈到氫彈的突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周總理就提出要求:力爭於1968年進行氫彈裝置試驗。而中國科學家卻出人意料地將這一時間提前了。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而氫彈卻搶在了法國前面,成為世界第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氫彈
G. 我國第一枚氫彈是誰製造的/
1967年6月17日,在我國西部地區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這次試驗是中國繼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在核武器發展方面的又一次飛躍,標志著中國核武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氫彈亦稱「熱核武器」,它是一種利用氫元素原子核在高溫下聚變反應於瞬間放出巨大能量起殺傷破壞作用武器,它主要由裝料、引爆裝置和外殼組成。
氫彈爆炸時,作為引爆裝置的原子彈首先爆炸,產生數千萬度高溫,促使氘氚等輕核急劇聚變,放出巨大能量,形成更猛烈的爆炸。
在氫彈爆炸成功的同時,中國政府重申:「中國進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試驗,發展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禦,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消滅核武器」。「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為了打破核壟斷,必須趕在法國之前研製出我國的氫彈。1965年元月,毛澤東在聽取國家計委關於遠景規劃設想的匯報時指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周恩來總理代表黨中央和國務院下達任務:把氫彈的理論研究放在首位。
錢三強:先行一步,早日掌握氫彈技術,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黃祖洽、於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在原子彈尚未突破時,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時任核工業部部長的劉傑將軍和專家交流中,知道原子彈和氫彈有很大差別,於是和錢三強商量先從理論上做一些研究,他們的意見得到中央軍委的贊同。1965年9月,38歲的於敏帶領一支小分隊趕往上海華東計算機研究所,抓緊計算了一批模型。但這種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變比低,不符合當量要求。於敏總結經驗又做了一系列詳細的報告,科技人員又計算了一批模型,發現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解決了氫彈原理方案這一重要課題。於敏高興地說:「我們到底牽住了『牛鼻子』!」
他當即給北京的鄧稼先打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電話:「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隻松鼠……」 鄧稼先聽出是好消息:「你們美美地吃了一頓野味?」.......在錢三強鄧稼先率領熱核武器專家共同研製下.於 1967年6月17日8時整,徐克江駕駛飛機進入空投區。指揮員立即發出清亮而莊重的報時令:「5、4、3、2、1,起爆!」
半分鍾過去,仍無聲響。
飛機還在空中盤旋。
氫彈沒有投下。
這架飛機上負責投彈的是第一領航員孫福長,現在回想起來,他仍激動地說:「當時,我太緊張,忘了按自動投擲器,氫彈沒能在預定的8時整投下。」
遠在北京的周恩來,從電話中得知這一情況,隨即指示羅布泊指揮所:「請告訴飛行員,要沉著冷靜,不要緊張。」
機長徐克江要求再次投彈。
機艙隨即打開,氫彈脫鉤,攜著降落傘向空中急速落下……
核彈降到距地面2930米的高度時,只聽一聲巨響,閃出一道熾熱的白光,碧藍的天空隨即翻騰起熊熊烈火,傳來滾滾的雷鳴聲……紅色煙塵向空中急劇翻卷,愈來愈大,火球也愈來愈紅,火球上方漸漸形成了草帽狀雲霧,與地面捲起的塵柱形成了巨大的蘑菇雲。
此刻,前方地平線上出現了兩顆火紅的太陽,一顆在上,一顆在下,上面那顆強烈的光芒,使另一顆黯然失色。這蔚為壯觀的景象,撼人心魄。
這是一顆人造「太陽」,它的光亮比1000個真正的太陽還亮。
強烈的光輻射,將距爆心投影點400米處的鋼板鑄件燒化,水泥構件的表面被烙成下玻璃體;布放在8公里以內的狗、10公里以內的兔子,當場死亡一半;700米處的輕型坦克被完全破壞,車內動物全部炭化;沖擊波把距爆心投影點近3公里、重約54噸的火車吹出18米,3.4公里處的半地下倉庫被揭去半截,14公里處的磚房被吹散…… .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氫彈爆炸,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蘇聯用了4年零7個月;我國只用了兩年多時間,以極快的速度完成了從原子彈到氫彈這兩個發展階段之間的跨越。
H. 大國之盾:1967年一聲巨響,天空出現了「兩個太陽」
1967年6月5日,一趟一級專列從青海出發開往新疆,一路上警戒森嚴,沿線鐵路部門都接到指示,要求以高級領導人標准接待這輛列車。人們都好奇這車上乘坐的是誰。沒有人想到車上的這位乘客就是我國研究的第一顆氫彈。
這顆氫彈是從1960年開始研製的,那時我國原子彈還尚未引爆,氫彈研究更是舉步維艱。但是美蘇兩個核大國之間競賽愈演愈烈,1961年蘇聯在新地島試爆了一顆名為 「赫魯曉夫」的超級氫彈 ,它在4500多米的高空引爆,巨大的能量迅速沖向地面,激起了強烈的核風暴與核塵埃,試驗場內所有建築盪然無存。據計算僅僅這樣一顆氫彈的威力就相當於 3846 顆廣島原子彈同時爆炸的威力。
「赫魯曉夫」氫彈的爆炸震驚了全世界,也震撼每一個我國核工作者的內心。他們沒有豪言壯語,只用更加拚命的埋頭工作來為祖國鑄劍。6年後,匯集了他們全部心血的中國第一顆氫彈悄然誕生。這顆氫彈來到了它的目的地—— 羅布泊 核武器試驗基地,將在這里完成它的亮相。
氫彈的特點是威力大、沾染重,因此必須在離地面足夠高的空中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對地面的污染。所以這次氫彈的引爆將採取與之前第一顆原子彈截然不同的方式,它將以空爆的方式引爆。不過這種引爆方式對於當時的中國是極具挑戰性的,因為氫彈爆炸產生的巨大威力,投彈的飛機是承受不了的。要保障飛機足夠的撤離時間,就必須延緩氫彈的下落速度,這個問題不解決,空爆就無法向前推進。
就在我國氫彈試爆環節遇到瓶頸時,此時的國際環境也發生了變化。在1963年,美國、蘇聯、英國三個已經掌握了在大氣層核試驗技術的國家為了長期保持自己的核優勢,在莫斯科簽訂了 「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以及水下進行核試驗。此後數年間美蘇不斷讓其它國家在條約上簽字,藉此向中國施加壓力。不過由於法國這個在西方有舉足輕重的國家為研製氫彈而暫時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客觀上為我國贏得了一些時間。於是氫彈研究變得更加緊迫,我們要趕在法國人前面掌握自己的氫彈技術。
為了加快試驗籌備的進度,解決投彈飛機安全問題,國家召集了各地各單位的科研人員組成飛機安全計算小組。一份份建議方案被遞交上來,經過日以繼夜的比較、論證後最終將減速方案鎖定為降落傘。
周總理將其科學地概括為 「機、傘、彈,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降落傘的方案雖然確定了,但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氫彈肯定不能像傘兵一樣自己打開降落傘,為此需要在氫彈上安裝一個自動化裝置。可這種技術在當時中國還並不成熟,為此氫彈研究人員輾轉於全國各地的制傘單位,希望獲得相關經驗或啟發。在算式和圖形的海洋里,降落傘裝置逐漸變成現實,1967年2月降落傘自動化裝置通過了國家技術鑒定。
為了應對投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復雜情況,執行投彈任務的飛行員進入了全封閉式高強度訓練。訓練內容堪稱嚴酷,他們不僅要耐受各種惡劣環境,而且要有強大良好的心理素質,乃至隨時做好犧牲准備。在萬米高空,日復一日陪伴他們的是鼻塞、頭昏、黑視和耳鳴。而訓練的目標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精準投彈。
1966年飛機製造廠對承擔投彈任務的轟6飛機進行了改裝,由於氫彈爆炸會產生幾千萬度的高溫,所以飛機外層必須塗上一層特製的耐熱油漆。同時,氫彈掛在飛機艙內還要保持一定文檔,因此安裝了保溫設施。
科研人員及參加人員可以說是慎之又慎,細之又細。這並不是擔憂過度, 1966年1月17日 ,在西班牙南部海岸上空,一架攜帶4枚氫彈的美國轟炸機與一架空中加油機在加油對接時相撞,轟炸機瞬間起火。所幸飛行員啟動應急裝置,讓4枚氫彈與飛機分離才避免了一場大災難。不過其中2顆氫彈還是發生了非常規爆炸,使得核輻射遍及附近村莊。
這一次的美國氫彈事故給我國核武器研究也敲響了警鍾。我國核武器工作人員覺得對於氫彈的每一個細節,再細心都不為過。可是在模仿投彈訓練時,還是出現了人所有人都緊張的問題。原來隨著氫彈投下,降落傘打開後「啪」的一聲,降落傘破了,模擬氫彈直接落地。現場氣氛瞬間凝固了,這一天距正式投彈只有7天時間。
事故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北京,一向溫和的周總理神情嚴肅起來,總理專門召開會議,強調降落傘的結構、材料等問題,並指示聶榮臻元帥親自去看一看。
為了確保試驗萬無一失,降落傘研製人員對傘進行多次加固與改進,終於使產品達到了最理想的標准。
1967年6月17日,試驗場上晴空萬里,上午7點聶榮臻元帥進入掩蔽所,他指著裡面的紅色電話說:「從現在開始到爆炸後總理將一直守候在電話另一端。」7時40分執行空投任務的徐克江機組從紅山機場准時起飛,飛機的轟鳴聲由遠及近,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著。
飛機進入試驗場上空,進行了第一圈飛行,緊接著進行第二圈飛行,廣播喇叭里傳出「注意了,第二圈將進行投彈!」可是過了投彈時間,人們都沒有聽到投彈的聲音。一時間大家面面相覷,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意外。
投彈機組是領航員孫福長和空軍飛行員徐克江,他們都曾到蘇聯經過飛行培訓,是我國最優秀的飛行員,為了氫彈試驗,他們已經在靶場上空模擬飛行了35架次。眼看時間已經過了8點整,地面指揮所立刻聯系飛行員說:「我們的責任是對人民負責,同意再飛一圈。」
在第三圈,飛機投下了氫彈,氫彈按預訂軌跡下降在2900米高空爆炸成功。這一刻是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20分,天空出現了兩個太陽。
後來領航員孫福長坦言第二圈出現意外是因為自己當時太緊張了,緊張到投彈前一晚竟然一分鍾都沒睡,由此錯過了投彈時機。不過當時緊張的又何止他們,作為英雄飛行員的他們最終成功了。
【讀 歷史 ,樹正觀】
I. 兩彈一星 精神對當時中國的發展有什麼意義
什麼是「兩彈一星」?很多人都以為是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其實它是指核彈(原子彈、氫彈)、導彈和人造衛星.
中國為什麼要搞「兩彈一星」?這還要從新中國成立之初講起,剛剛誕生的新中國就籠罩在核威脅的陰影下.共和國第一代領導人深深地意識到,中國不能沒有自己的核武器.當時的中國科學極為落後,工業體系尚未建立,沒有一位中國科學家見過原子彈,只有錢學森等少數幾位科學家上個世紀40年代曾在美國搞過導彈研究工作.
中國原子彈爆炸震驚世界
1959年7月,周恩來總理向第二機械工業部(核工業部)傳達了中央的決策:「自己動手,從頭摸起,准備用8年時間搞出原子彈.」鄧稼先被任命為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探索和設計工作.人們難以想像,科學家們是在飢餓的狀態下完成這些浩繁工作的,他們工作到半夜卻只能沖杯醬油喝,或到樓下摘些槐花、榆錢補充飯食.
終於,經過多次論證後,1964年10月16日,中國在羅布泊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像一股強烈的沖擊波迅速傳遍了全世界.反應最強烈的是美國政府.在中國宣布首次核子試驗成功後不到3小時,美國總統約翰遜就急忙忙在全國電視廣播中發表聲明,強調「不應過高估計這次爆炸的軍事意義」.盡管美國政界盡量縮小中國原子彈爆炸造成的影響,但是參加過美國「曼哈頓」工程的核物理學家給予了公允的評價,認為中國的核武器技術比官方最先估計的要先進得多.法國宣傳部長佩雷菲特也指出:「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將使世界力量對比發生某種程度的變化.」
西方大國的核競賽從此也愈演愈烈,法國加快了研製氫彈的進程.毛澤東主席指出,為了打破核壟斷,必須趕在法國之前研製出我國的氫彈.1965年元月,周總理代表黨中央和國務院下達任務:把氫彈的理論研究放在首位.於是,鄧稼先、於敏等一批科學家又開始了氫彈的艱苦研究.1967年6月17日,我國的氫彈試驗爆炸成功.從製成原子彈到製成氫彈並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零4個月,蘇聯4年,英國4年零7個月,法國8年零6個月,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
導彈核武器試驗在中國本土進行
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於導彈的研製.中國導彈專家梁思禮院士回憶說,那時搞導彈相當於在一張白紙上作畫,除了院長錢學森,其他人從來沒有見過導彈是什麼東西.隨後,中蘇關系緊張,蘇聯在1960年單方面撕毀了合同,撤走了專家,這對剛剛起步的中國導彈事業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是靠著一股堅定的信念,中國科學家們在當年成功試射了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在隨後的1964年6月,中國又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自行研製的導彈.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後,美英蘇等國嘲笑中國是「有彈無槍」,空有核武器而沒有運載工具,為此中國科學家們又加緊進行兩彈(原子彈、導彈)結合工作,由於當時的條件限制,導彈核武器試驗只能在中國本土進行.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西方媒體驚呼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成功
伴隨著中國導彈的迅速發展,中國又把目標瞄準了人造衛星.早在1958年5月,毛澤東主席就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然而國內對人造衛星幾乎一無所知.很難想像,以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閔桂榮為首的中國衛星研製者竟是從參觀天文館入手,開始了他們建築天梯的科研工作.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令外國同行吃驚的是,中國的第一顆衛星水平竟是如此之高,重達173公斤,超過先前美、蘇、日、法4個衛星的總和.西方媒體驚呼:「中國當之無愧地加入了空間俱樂部,中國已經擁有了原子彈和氫彈,必須把這次衛星的成功看作是宣布能把洲際導彈發射到地球上任何地方的公告.」可以說,正是「兩彈一星」打破了核大國對中國的核訛詐,保護了中國的國家安全.
J. 中國製造原子彈是排在法國前面
中國技術第三,數量第四。比法國少50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