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運動有怎樣的影響
法國貝當政府屈服於希特勒的武力,而戴高樂將軍從法國逃到倫敦,在英國組織「自由法國」運動,組織法國流亡海外人士及法國殖民地人民起來抵抗德意法西斯。1940年8月8日,丘吉爾和戴高樂簽署關於「自由法國」志願軍的協議,明確規定法國志願軍的任務、編制、服役條例和物資供應。這為英國同「自由法國」的關系奠定了基礎。
❷ 自由法國運動的重要作用
這份此後被稱為1940年8月7日協議的文件非常重要,它是1941年9月法國民族委員會成立以前指導雙方關系的基本文件。甚至在1941年9月以後,它的各項條款也並未作廢,而是繼續生效,直到新的形勢使其自440 然而然地作廢為止。這項協議適用於協調同英國政府和當時在英國避難並統轄武裝部隊的其他盟國政府所達成的協議。英國政府根據這項協議注意到,戴高樂正在招募陸海空軍和科技工作的志願人員,以便把他們組織起來反對共同的敵人。這些部隊將盡可能完全具有法國特性,尤其在語言、紀律、人員升遷和一般行政管理問題上。
他們將有權優先處理一切從法國方面繳獲的或以其他方式得到的法國型號的武器裝備,不足之數由英國予以補充。這些部隊將不用於對法國作戰。它們將置於戴高樂的指揮下,而戴高樂則同意接受英國最高統帥部的全面指揮,並在英國最高統帥部的同意下,遇有必要,把其中某些部隊交由英國的戰地指揮官調遣,只要不要求他們去打法國人。
❸ 自由法國是什麼
自由法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戴高樂領導的法國反納粹德國侵略的抵抗組織。1940年6月法國淪亡後,戴高樂在倫敦發表《告法國人民書》,呼籲人民繼續抗戰,標志自由法國運動開始。1941年9月建立最高領導機構「自由法國民族委員會」(簡稱「自由法國」),1942年6月改組為「戰鬥法國委員會」(簡稱「戰鬥法國」)。1943年6月聯合其他抵抗組織成立法國民族解放委員會,次年法國光復後,成為法國臨時政府。
❹ 夏爾·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運動是什麼
1940年6月18日,夏爾·戴高樂利用英國廣播系統向國人發出繼續戰斗的召喚,發起了「自由法國」運動,於7月14日在英國的土地上檢閱了僅有300人的「自由法國戰士」隊伍,但很快,這支武裝力量擴展到3萬人,並參加了在義大利的戰斗。
❺ 自由法國運動
自由法國運動
是說的二戰時候戴高樂發起的那個自由法國吧
看了一下相關歷史,沒有寫到mouvement之類的字眼。
但確切的有La France libre,加上運動倆字的話就是le mouvement de La France libre.
參考原文(國內打不開,粘貼過來):
La France libre est l'organisation de résistance extérieure fondée à Londres par le général de Gaulle à la suite de son appel le 18 juin 1940. Les forces armées ralliées à la France libre furent appelées Forces françaises libres (FFL). À partir 13 juillet 1942, la « France libre » fut renommée « France combattante » par le Comité national français pour marquer l'adhésion de la France libre et « des groupements qui à l'intérieur pays participaient activement à la résistance »[1].
La France libre et son armée cessent officiellement d'exister le 1er août 1943, mais leur action continue avec le CFLN et l'Armée française de la Libération.
1940年6月,國防部次長夏爾·戴高樂在維希法國投降時,逃亡至英國,於6月18日透過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BBC),發表《告法國人民書》的演說,號召法國人民不要放棄希望,「法國抵抗的火焰都不能熄滅,也絕不會熄滅」[1],這標志了「自由法國」(France libre)運動的開始。
❻ 「自由法國」運動為什麼迫切需要向非洲發展
為了使法國抵抗運動能夠得到順利的發展,並建立可靠的根據地,「自由法國」運動迫切需要向非洲發展。當時,法國的殖民地,如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等地有許多組織表示擁護「自由法國」,但不久宣布退出。赤道非洲、喀麥隆傾向「自由法國」,可達喀爾擁護維希政府的領導人卻派艦艇去「制裁」領地長官。
❼ 自由法國運動的起源介紹
自由法國運動(1940―1942年),1940年6月17日下午和晚間,戴高樂同在英國的某些法國427 知名人士,如法國駐倫敦供應代表團團長讓·莫內和大使科爾貝等商討在國外建立一個法國抵抗中心的方法。除莫內的副手勒內·普利文外,戴高樂從他的同胞那裡沒有獲得多少支持。然而,6月18日晚,他取得英國政府的許可,對法國人民作了一次廣播。雖然自由法國運動就以此時作為正式誕生的日期,但是,戴高樂所作這第一次廣播,其內容僅限於表示他本人對法國的前途和德國最終必敗的信心。這篇演說盡管督促所有願意繼續戰斗的人到英國來同他取得聯系,卻並沒有宣布成立任何以他為首的協調的運動,也沒有(雖然作為一種反對失敗主義的呼籲,這篇演說確是洋洋灑灑,振奮人心的)說出幾天以後出現在英國各地的招募人員招貼上的這句名言:「法國輸掉了一個戰役,但是,法國並沒有輸掉這場戰爭。」
❽ 自由法國運動的外界關系
關於盟軍進入敘利亞以前伊拉克發生叛變和中東的其他事件,我們已另有記載。
英國當局在部署敘利亞戰役時,曾與戴高樂商定,以前在利比亞作戰的自由法國一個旅應參加這次軍事行動。據報道,法國高級專員當茨將軍對德國人徹底屈從的做法已在他自己的部隊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他的部隊不管怎樣下定決心追隨貝當和確保自己的切身安全,卻越來越不以為然地看著德國人對法國當局日益加強控制。
將近1941年5月底時,科萊上校率領他所指揮的大約五百名招募來的徹爾克斯族士兵越過國境,投到賈德魯的麾下。上文已經講過,賈德魯當時是戴高樂在中東的公認的副手和代表。自由法國的那師人從埃及開入巴勒斯坦。6月8日,盟國部隊進入了敘利亞。
從3月起,戴高樂本人呆在西非的時間居多。他完全知道在敘利亞使用自由法國部隊的意圖,但是,因為他的行蹤不定,英國人無法同他天天商討戰場上相互配合的詳細計劃,因此,詳細計劃便由盟軍在敘利亞的總司令威爾遜將軍就地同賈德魯將軍和德拉米納將軍共同制訂。
賈德魯於1941年6月8日盟軍開進敘狼時,以自由法國的名義發表了一項聲明。
這項聲明是由賈德魯152 和地位相當的英國官員詳細擬訂,並經英國政府批準的。
它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其中聲稱,自由法國正在進入敘利亞和黎巴嫩以解放這些領土,結束委任統治制度,井給予它們以要求已久的獨立。聲明答應將同敘利亞和黎巴嫩簽訂一項新的條約來規定它們同法國的關系。這項聲明由當時英國駐開羅的大使邁爾斯?蘭普森爵士在同一天代表英國政府另外發表的一項聲明予以保證。後來,這項聲明以及英國政府所作的保證引起了嚴重的糾紛。
當時的直接意圖是鼓勵當地居民以及從他們中招募來的部隊擺脫當茨的束縛以支持盟國。同自由法國情報部門的報告和期望相反,它並沒有收到這樣的效果。所有當地招募的士兵在抗擊自由法國軍隊時至少和他們同英國人作戰時一樣鬥志旺盛。
平民們的態度也大致相似。雖然很少有人願意支持自由法國,一般居民們對英國人又沒有表現出顯著的熱情,可是敘利亞和黎巴嫩的政治家們則想要自治。有些黎巴嫩政治家熱烈歡迎英國對賈德魯聲明的保證,這一來倒勾起了法國人從前的全部猜疑和嫉妒。他們以為英國正在耍陰謀,想在近東擠掉法國的地位。甚至在1941年8月7日利特爾頓致函戴高樂以後,這種猜疑還是沒有消散,利特爾頓大臣在信中說:我很榮幸向您再次保證,英國在敘利亞或黎巴嫩,除了打贏戰爭以外別無其他利害關系。我們決不想侵犯法國的地位。自由法國和英國雙方都保證使敘利亞和黎巴嫩獨立。當這一必要步驟不受損害地實現以後,我們欣然承認法國在敘利亞和黎巴嫩應享有比任何其他歐洲國家更優越的地位。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和1941年春英國從班加西首次撤退以後的日子裡,近東的政治領袖們曾轉向德國人,因為他們最希望使自己擺脫法國的保護。根據他們對形勢的看法,他們認為德國人是他們當時所能找到的最可能的救星。後來,伊拉克叛變的失敗,英國人的進入敘利亞,再加上英國對自由法國答應給予敘利亞獨立所作的保證,近東有許多人的希望又轉而向著英國了。另有幾個政治領袖則認為英國和法國,不管是什麼商標和貨色,都是中東人民的頑固不化的剝削者。這些人寧願先觀望一番。再決定何去何從。
自由法國的外籍軍團明白表示不願向法國的白人軍隊開火,尤其不願向軍團中支持維希的那些部隊開火,這引起了進一步的困難。他們的反對是有其實質的。要法國人對法國人開火,這是件很難堪的事。這個可怕的念頭從運動成立之初當然就曾使戴高樂煩擾不安。雖然面臨他所受到的挑釁,他卻准備命令他的部隊,如果遭到法國人攻擊便開槍,並且對1940年8月7日協議中的有關條款作出了任意的解釋,但是他也表明他熱切希望盡可能避免出現這種情況。軍團的成員曾宣誓效忠法蘭西共和國元首,他們獲准參加這個著名的部隊時曾經保證要遵守一些條件,因此他們的處境更其微妙。有一度,自由法國這一旅人不得不從前線撤回。如果冷眼旁觀,就比較容易看清問題的正反兩面,但是,在一場相當重大的戰役中間,一支重要的部隊突然不知去向,這對負責指揮的將領來說,的確是很窘的。
象這種麻煩事件,以及因為語言不通和習慣作法不同而引起的其他麻煩事件,很可能助長了在場的自由法國人員和英國人之間的惡感,而同7月14日敘利亞停戰有關的一些在其他情況下無法解釋的事情,多半也是由於這些事件而引起的。然而,說句公道話,不論人們對自由法國這一旅人在這次短暫的戰役的早期行動中的價值有多大的懷疑,勒讓蒂約姆部下的自由法國部隊到故斗的後期在大馬士革前線的表現卻是非常出色的。不幸的是,在這一戰役的這個最後階段中,他們發覺必須對人口稠密的居民區進行炮轟,這絲毫無法使當地居民對法國人,不論是對自由法國人還是對其他的法國人感到滿意。
近東停戰協定的條款是有關的將領們擬訂出來的。從它的措辭和後來的解釋看來,如果從頭到尾都同英國政府商量的話,倫敦方面是否就會同意全部條款也是頗為可疑的。維希軍隊享受到給予戰敗者的恩典,凡是不願參加戴高樂部隊者都保證可以遣返法國。這一點也許不會引起非議,但是,在一項附加的議定書中卻有這樣一條規定,不許盟軍的使者與維希軍隊進行任何個人的接觸。既然大部分維希軍官明顯地都寧願遣送回國,而不454 願參加自由法國運動繼續作戰,既然他們的部隊都奉命不得離開營房,他們的士兵實際上怎麼能夠投到戴高樂這邊來,這就很難理解了。而且,選出來負責解釋停戰協定的英國一維希委員會在解釋方面是極端偏袒維希法國的,他們顯得故意要對那些不久前同盟軍作戰的官兵表示敬意,而對自由法國那一旅人卻比較冷淡。例如,後者被迫在偏僻的地方住帳篷和惜住民房,沒有任何日常生活必需的設備,而維希部隊則住在設備良好的舒適的旅館和營房裡。餐廳都保國供維希人員使用,並禁止自由法國人員入內。這些防止兩類法國人接觸的措施最使自由法國人員感到惱怒,而且也不大符合解釋7月24日簽訂的近東停戰協定協議的精神。這份協議中關於准許維希法國的官兵自由選擇是否參加到戴高樂一邊來,訂有明文規定,其中第二條有如下一段:自由選擇偽意義只能是,自由法國當局得向有關人員完整地和自由地說明其觀點,其完整和自由的程度與維希當局通過其在場的軍官和軍士同他們的士兵所作說明一樣。不管這一條原來的用意如何,它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作用。根據維希方面對7月14日的停戰協定所作的解釋,規定的條件繼續生效,結果這一戰役開始時在敘利亞的三萬八千名維希官兵中,有三萬五千多人在1941年秋被遣返法國。這些數字即使僅僅是近似的,也很能說明問題,雖然另一方面必須提到的是在大戰的這一時期,選擇跟維希走的法國人和戴高樂的追隨者之間的對抗顯然是非常激烈的。每一方都把對方稱作賣國賊和背信棄義分子。
這樣一種態度,要想改變也很難。雙方出自對戰敗的深惡痛絕的那種特殊心理影響而引起的情緒如此強烈,以致甚至法國本土的地下抵抗運動(它已在不斷發展,並且表現得極其英勇和富於自我犧牲的精神),也往往把自己的運動看作是土生土長和獨立自主的運動,而不看作是自由法國運動的一部分,雖然它同英國人合作得很熱誠。
近東停戰協定的條款在自由法國人員中引起很大的455 不滿,這並不是不合情理的。戴高樂在知道這個附加議定書以前,已於7月16日從布拉柴維爾發表了一次廣播講話,正式表示對'我們的英國盟友同維希締結的停戰協定'保留批評意見。
等到全部條款公布出來以後,自由法國運動的倫敦總部提出了抗議,戴高樂也從布拉柴維爾火速趕到開羅去會見英國駐中東的國務大臣奧利弗?利特爾頓。
戴高樂當然有話可說,英國政府也准備加以考慮。不幸的是,敘利亞的事態以及他自己在敘利亞的官員發回的報告,說英國人顯然正在盡力侮辱他們的自由法國盟友,使戴高樂過分激動,竟然公開發表了一些失去同情的聲明。戴高樂在聲明中還宣稱,從7月24日中午起,他打算重新按照他認為最好的方式完全自由地部署法國在中東的全部武裝部隊,不再同英國人協商。這將明顯地違背1940年8月7日他同英國政府所達成的基本協議。
有很短一段時期,就當時自由法國運動的外表看來,彷彿也許就要分崩離析了,但是,裂隙還是彌補起來了。戴高樂收回了他先前發表的聲明,再次承認近東的自由法國部隊必須受英國指揮。同時,英國政府也同意,一俟敘利亞和黎巴嫩獲得獨立,法國就應在這些地方享有比任何其他歐洲國家都優越的地位。
這些決議載入了7月25日戴高樂和利特爾頓擬定的兩項協議里。戴高樂承認中東構成一個單一的戰場,在進攻和防禦方面都必須有一個協調的政策,還承認近東的英國最高司令部應該不受約束地採取一切必要的防禦措施,以應付共同的敵人。
凡是需要使用法國人與英軍配合作戰的軍事計劃,都應由英法雙方司令部共同制定,但是,鑒於當時英國部隊的數量在中東佔有優勢,英國的戰地司令部受戴高樂的委託將決定法國部隊所應起的作用。但是如果戴高樂的軍官認為有任何防禦措施或進攻計劃是與法國利益有沖突的話,那未應將問題提交英國政府和戴高樂,由他們共同解決。公用事業、一般保安機構以及地方資源全應歸敘利亞和黎巴嫩的法國政權掌握,但是,戴高樂同意在近東國家的一般保安機構下附設一個英國軍事保安局的分部。其他諸如招募和使用當地部隊等的某些細節問題,也都達成了協議。
鑒於戴高樂這時所持的態度,人們不免懷疑他究竟是否真想履行賈德魯以他的名義向近東國家公開作出的給予它們獨立的那項諾言。然而,8月9日賈德魯果真同威爾遜將軍根據利特爾頓一戴高樂協議解決了近東所有軍事問題的細節。這樣,賈德魯便取得了民政方面的權力。先前,他已由戴高樂任命為總代表,因此也是該地區的最高軍事權威,名義上說,除了有關軍事安全的問題以外,敘利亞和黎巴嫩的治理是自由法國的職責所在,但是,假如英國的軍事管制力量撤走,賈德魯的行政機構即使一個星期也維持不下去。實際的情況是,由於敘利亞人和黎巴嫩人盼望賈德魯本人答應的獨立很快將會以實際的方式予以實現,公開的騷亂才沒有發生。
英國人也在期待著這件事。賈德魯的一些副手,尤其是科萊和其他幾個對當地政治情況特別有經驗的人,也表示贊同,但是,為了同戴高樂的態度可能不無關系的某種原因,事情進展得很慢。經過多次談判以後,賈德魯才於9月27日發表了一項關於敘利亞獨立的宣言,但是他本人卻保留著全體武裝部隊(包括敘利亞國民軍在內)總司令的權力,他還保留著可以隨意宣布法國的軍法的權利,因此實際上也就取消了他在名義上所承認的獨立。他並且還繼續保持著法國對新聞檢查的控制權。人們對他的這項宣言反應冷淡,就並非不合情理了。土耳其和伊拉克都不肯承認這個新政體,土耳其人堅持說,他們同維希的關系使他們不能承認在自由法國保護下成立的一個政府,伊拉克人則聲稱,他們雖然一向願意承認敘利亞真正獨立,卻不能認為賈德魯所成立的政府是合乎憲法的。甚至美國也持保閨的態度。在這種懷疑和失敗的氣氛中,賈德魯同黎巴嫩的知名人士開始了談判,目的是想在黎巴嫩成立一個與敘利亞類似的政府。近東國家於是保持了一年的不穩的和平。
1941年12月7日,日本襲擊珍珠港美國艦隊一事並沒有馬上影響到自由法國的命運。民族委員會連忙提出,美國可以使用自由法國遠東屬地上它所需要使用的任何設施,自由法國運動的倫敦總部還滿懷希望地認為,美國今後也許會對該運動表現較為友善的態度。
戴高樂在1940年大膽地違抗命令,實際上並沒有激起並吸住美國人民的想像力。
如同在美洲大陸的許多其他國家中那樣,戴高樂的違抗命令得到了當地法國人的支持。自由法國委員會已在北美、中美和南美的二十四個國家中(包括美國在內)成立起來,不過,這些委員會的領導人通常總不及維希政府的正式外交代表那麼有名望,甚至也不及居住在這些國家裡的其他一些知名的法國人士那麼有名望。很多反對停戰協定但還不願意投身自由法國運動的法國人都在美洲各國避難。當地法國人之間由此而發生的爭執和沖突,使美國人感到為難和厭煩。美國人也許太輕易地認為,自由法國運動在英國的那些實際領導人並不比他們這些自封的追隨者堅定多少。
除了所有這些情況以外,英美兩國政府之間還有一項諒解,即美國應該暫時同維希保持外交關系,支持和引導這個公認為可悲的政權,用威逼利誘的辦法說服它,要它盡可能暗中抗拒德國進一步提出的要求,同時,英國則在可能范圍內盡力支持戴高樂,而又不至於促使自己同貝當政府進入戰爭狀態。
美國政府特別急於想使西半球的法國屬地不至於出現混亂情況。根據1940年7月30日的哈瓦那決議,美國曾保證不承認西半球外國屬地由於這場戰爭而出現的任何地位的變化。這項決議的用意原在於防止德國將來企圖侵犯這些領土或它們的權利,但是,只要美國繼續做得彷彿它把貝當政府看作是法國和法蘭西帝國的合法政府,那麼這項決議也就使美國很難贊同,更難幫助戴高樂派代替維希控製法國在西大西洋或與西大西洋毗鄰的殖民領土。
有許多團體在美國互相展開斗爭,要求承認它們是戴高樂在美國的唯一正式代表。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務院對這些團體的活動日益感到憤懣。美國新聞界某些報刊雖然對戴高樂或其支持者公開發表的言論作了解釋,但是,這並沒有平息國務院的憤懣。政策要求同維希保持關系,但是沒有幾個美國公民(當時的國務卿科德爾?赫爾肯定不在其內)喜歡或者贊賞貝當政權。而且,戴高樂說,在法屬蓋亞那、馬提尼克、瓜德羅普、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絕大多數人只要受到適當的鼓勵,就都願意拋棄貝當,國務院對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卻也極為懷疑。
有一種說法,認為美國政府既不支持貝當,也不支持戴高樂,這種說法在1941年初可以認為大體上是正確的。同時也很難否認,美國承認維希這一事實本身就給戴高樂造成了障礙,而這種承認的結果是給予維希以實際的支持,自由法國卻得不到這種支持。例如,1940年8月,法屬蓋亞那明確地顯示出想投到戴高樂一邊來。
維希宣布即將從法國派遣卡爾德去擔任這個殖民地的總督,以恢復秩序並加緊它同貝當的關系。戴高樂希望趕在卡爾德到達之前任命一個由他自己提名的人。這個人馬上就能派出,而且當然立刻就能把法屬蓋亞那爭取到自由法國一邊來。美國政府不容許他這樣做,相反地卻准許法國海軍上將羅貝爾(他當時率領一支小艦隊,包括航空母艦'貝阿恩'號,駐在馬提尼克,而他本人則是擁護維希的)派遣增援部隊到達法屬蓋亞那,敉平了當地自發的起義。1940年秋,把馬提尼克和瓜德羅普團結過來的一個類似的機會,也因為國務院拒不同意而失去了。而且,美國准許同法屬西印度群島維持正常的貿易,以防止這些島上發生叛亂,使那裡的生活保持正常。
這種做法實際上就462 意味著把戴高樂拒諸門外,因為人們有理由認為,英國那種對法國殖民地施加經濟壓力的政策可能最終會使形勢轉而有利於戴高樂。
英國的政策就象公開宣布的那樣,是採取一切實際的步驟封閉住所有忠於維希的法國屬地的進出口貿易,以配合對法國本土施加的經濟壓力,同時宣布,任何投到戴高樂這邊來的法國殖民地在經濟上都將受到聯合王國對自己的屬地所能給予的同樣待遇。法屬赤道非洲和喀麥隆的實例就可以證明這項諾言是算數的。同時,不可否認的是,經濟壓力並未能把吉布地爭取過來。美國政府倒贊成試行一種不同的政策。1941年4月,他們決定派遣一些具有領事身分的特別觀察員到法屬北非去,授權他們提供經濟援助,從而放鬆了當時的封鎖。國務院一向希望會有一個比貝當或戴高樂更有權自稱代表法國的第三者出現。他們把希望都集中到了魏剛將軍身上,他們認為他也許會在北非樹立起起義的典範來,因為他當時是以貝當代表的身分前往那裡的。這種對魏剛的不當的信任在1941年11月19日魏剛絲毫未加反抗地被貝當免職以前,一直沒有消失。
1941年9月間,在這件事發生前幾個星期,普利文在華盛頓受到國務卿的接見。
國務卿指出,他不準備給予自由法國民族委員會任何比美國已經給予戴高樂的更大程度的承認。同時,赫爾顯得對自由法國的情況比以前多少更注意些,並且對於普利文所能向他提供的有關維希人事和政策的第一手詳細情況表現出明顯的興趣。
直到這時,美國一直斷然拒絕根據租借法給予自由法國任何利益。甚至連美國同自由法國殖民地的貿易也受到阻礙,雖然它同法屬西印度群島以及在魏剛下台以前同法屬北非的貿易卻一直繼續著。但是,1941年秋,美國派坎寧安上校率領一個軍事代表團到法屬赤道非洲去察看形勢。大概這個代表團所做的匯報不是全然不利的。有一個結果至少是,美國和自由法國非洲之間的商務關系改善了。1941年11月11日,美國總統突然採取了一個步驟,他通知租借法督辦說,'法國志願部隊'控制下的領土的防禦對於美國的防禦是極為重要的。因此,民族463 委員會便獲得資格,可以把交給英國的租借法裝備轉交給它,不過這只是'作為一個軍事單位',而決不是作為一個主權國的政府來接受這些物資。
自由法國運動和加拿大的關系也採取了多少類似的方式。如果作為交戰國的一方的加拿大在同維希的關系方面不象美國那樣小心謹慎,那麼加拿大法裔公民的存在就會使局勢復雜化,因為法裔公民最初都把戴高樂看作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暴發戶。
1941年3月,達讓利厄奉派出使加拿大,並採取一些堅決的措施改組那裡的自由法國運動。他成功地會見了維爾納夫紅衣主教和其他法裔加拿大人的領袖,做了不少工作去影響加拿大的政治思想,以支持自由法國,然後於1941年5月返回英國。
聖皮埃爾與密克隆島事件,1941年12月
如上所述,自由法國民族委員會和北美大陸國家之間未來關系的前景比以前光明了一些。就在這時,在1941年聖誕前夕,海軍中將米塞利埃沒有頂先通知英國、美國和加拿大政府,也沒有得到它們的同意,就率領一支自由法國小艦隊在聖皮埃爾島上登陸,在這個小島和密克隆島上升起了自由法國的旗幟。這兩個小島在戰爭的大舞台上頓時變得十分重要,並不是因為它們的面積,而是因為在聖皮埃爾島有一個強大的橫越大西洋的無線電台。根據現行情況,這個電台是由維希控制的。
❾ 反法西斯聯盟建立後,「自由法國」運動時如何形成並開展的
反法西斯聯盟建立後,團結一切反法西斯力量參加戰鬥成為盟國外交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
對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及其法蘭西民族委員會,由於其抗敵性質,最先得到了蘇聯的承認,後來由於自由法國的部隊在北非比爾哈希姆地區戰斗中的出色表現,加上英美此時正在籌劃在法屬北非的戰役,使「自由法國」的地位有所提高。
1942年6月27日,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向戴高樂透露,美國政府正考慮以一種新的態度對待法蘭西民族委員會。第二天,美國駐倫敦大使約翰•懷南特在與戴高樂會晤時滿意地指出,近日一些徵兆使人可以希望國務院和自由法國之間關系趨於緩和。7月9日,美國政府發表公告,決定「給予法蘭西民族委員會一切軍事援助和可能的支持,因為該委員會是法國反抗軸心國的旗幟」。這一公告正視了法蘭西民族委員會的地位,承認了它領導作戰的權力和與盟國共同組成軍事組織的權利,戴高樂對此比較滿意。
❿ 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是怎樣的
1940年6月18日,法國敗亡的前夕,戴高樂在倫敦發表演說,號召法國人民繼續團結抗戰,開始了他所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這是法國抵抗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最初依靠英國的支持,繼而在西非和赤道非洲建立抗戰基地,克服重重困難,不斷發展和壯大。1942年7月,「自由法國」改名為「戰鬥法國」,並先後同國內各抵抗組織和黨派建立聯系,隨著盟軍在北非的登陸,又把活動中心轉移到阿爾及利亞。1943年6月3日,以戴高樂為首的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正式成立,成為全國所有抗戰力量的領導機構。次年6月3日又組成以戴高樂為主席的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配合盟軍勝利地完成了解放祖國的任務。
因為你們要記住法國不是孤單的……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法國抵抗的火焰不能熄滅。 」他號召目前在英國或將來可能來英國的法國官兵、軍工廠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與他取得聯系,共同為拯救法國而斗爭。戴高樂堅定的聲音穿過夜空,越過波濤洶涌的英吉利海峽,飛向巴黎,飛向里昂,飛向所有法國的城鎮和農村。當時知道戴高樂的法國人還不多,然而他簡短有力的講話卻在每個人的心裡燃起希望的火花。6月18日的講話就這樣載入了法國的史冊。不少法國統治集團的成員在法蘭西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動搖徘徊,有的甚至完全喪失民族氣節,戴高樂卻能挺身而出,呼籲全國抗戰到底,這在當時確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