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福建水師被法國海軍團滅,為什麼老有人說清朝戰勝了法國呢
鎮守台灣的劉銘傳是個狠人,在基隆飽受法軍艦攻擊後,移師滬尾,引法軍陸戰,取得淡水大捷,法軍傷亡數百人,此後法軍在台灣本島不能再進一寸。艦隊司令孤拔因此病情加重,久拖不愈,病死在澎湖。
法國由於此戰蒙羞,國際地位下降,因為鎮南關取勝,找回了部分天朝上國的尊嚴。但法國議會追加五千萬軍費,誓要再戰,而清政府以越南終非領土為由找台階下,雙方坐下來議和,算是個體面的結果吧。
2. 為什麼清朝政府在中法戰爭中不敗而敗
01、清軍自身實力不足;02、李鴻章的和戎觀
李中堂向來主和,但主和與懦弱不是一碼事,事實證明沒有金剛鑽卻硬要攬瓷器活,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03、國際環境影響。這三個事件導致了清政府在中法戰爭中不敗而敗。
3. 中法戰爭清朝失敗的原因
其根本原因固然在於清朝的腐敗,但作為戰爭的直接結局是清朝方面失敗了,軍事上的失敗導致被迫就範,還似乎有點扯賴,而中法戰爭呢,從軍事上說都是中國得到了勝利的結局。這勝利,是廣大愛國軍民基於通過兩次鴉片法戰爭失敗的慘痛教訓,對外國侵略者認識深化和仇恨增強,奮勇戰斗,抵抗外國侵略的結果。但是,廣大愛國軍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勝利,卻被清政府用來化為乞和的本錢,在它的罪惡之手下,完全給葬送掉了。不管軍事上是敗是勝,在清政府的主持下,戰爭的最後結局總是清朝方面失敗告終。這促使了廣大人民群眾反對清朝統治的斗爭開展。
第二,在清政府腐敗面目更充分顯露的同時,由外國侵略造成的亡國滅種的威脅也進一步擺在中華民族面前,更廣泛深入地開展反侵略斗爭,就成為維護中華民生存的迫切任務。事實上中法戰爭以後,群眾性的反洋教斗爭進一步開展,成為當時反侵略的一個重要內容。以早期維新派為代表的先進階級力量,更深入地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
4. 中法戰爭,清朝是憑什麼取勝的
在歷史上,越南曾長期作為中國多個王朝的藩屬國而存在。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晚清時期才被打破。自從「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看到自詡為天朝上邦的大清王朝原來是如此軟弱無力,於是就將殖民侵略的步伐逐漸向東方延伸。其中,作為當時世界一流強國的法國把自己的目標瞄準了清朝藩屬國越南。
後世許多人認為,中法戰爭由於清統治者懦弱、無能,所以最後清朝不敗而敗。但從客觀環境上來看,清朝當時面臨內憂外患的處境,如果將戰爭持續下去,可能帶來的後果會遠遠超出想像。戰爭雖然沒給清朝帶來任何利益,但清軍在戰爭中的表現讓西方列強刮目相看。
另一方面,法國在中法戰爭中也不算取得勝利。「鎮南關大捷」中法軍遭受重創,直接導致法國總理茹費理下台。戰爭結果雖然讓法國完成了對越南的殖民統治,但事實上在戰爭發生前,法國就已經這樣做了,只是未被清朝政府所承認而已。此外,法國一直被視為世界一流強國,卻和清朝打成這個結果,其在國際上的威望也大大降低。
因此,中法戰爭其實談不上誰輸誰贏。更確切的說,兩國在戰爭中都花掉了巨額軍費,但都沒有取得讓自己滿意的結果,其實雙方都是輸家。
5. 清末中法戰爭的結局是什麼導致這一結局的原因是什麼
中法戰爭又叫清法戰爭,時間跨度上從1883年12月到1885年4月份,歷時一年零五個月,最終以簽訂《中法新約》結束。
由於封建王朝的本質弊端,近代的大清王朝屢屢受到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戰敗賠款更是家常便飯。其中同法國的的戰爭就是眾多戰爭中的一個,雖然在戰場上打敗了法國,但在外交上卻輸得徹徹底底。法國同其他歐美國家一樣,野心勃勃,希望在中國取得一塊殖民地。於是在1883年,發動了對越南的侵略,企圖通過越南進入中國西南邊界。起初法軍在山西一帶依靠先進武器取得勝利,逼迫清政府割地賠款,隨後法國海軍又在中越邊境登錄,進攻清朝西南地區。1884年3月份,中法兩軍在鎮南關爆發大規模沖突,清軍的將領是有名的馮子材將軍,在鎮南關擊退法國軍隊,並一路驅逐出邊境。清王朝取得階段性勝利。
清政府取得勝利後,在軍事上、外交上都處於優勢的一方,但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害怕軍隊發生兵變,危及自己的統治,居然主動向法國求和。於是在1885年,清政府派李鴻章前去同法國談判,談判失敗,最終簽訂《中法新約》並向法國賠款。在條約中,清政府同意開放兩處通商口岸,承認法國在越南的合理地位,中法之間的貿易稅由法國決定。在一系列條約下,法國加大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清政府的損失反過來加在普通人民身上,底層人民因各種賦稅雜稅苦不堪言。
自中國西南門戶大開後,清政府逐漸成為西方列強的傀儡,沿海城市也逐漸淪為其殖民地,成為「國中國」。因為清政府的軟弱無能,給近代中國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傷害。
6. 中法戰爭,清國為什麼會戰勝他們又沒有火器。
清軍怎麼會沒有火器明朝時期的火槍都比鴉片戰爭中英國的火槍先進..
中法戰爭分為多個戰役.中國勝利的一場戰役是鎮南關大捷
法軍侵佔鎮南關(今友誼關),因兵力不足、補給困難,焚關而去,退至文淵(今越南同登)、諒山,伺機再犯。時老將馮子材受命幫辦廣西關外軍務,馳赴鎮南關整頓部隊,部署戰守。得悉法軍將犯鎮南關,在隘口搶築了一條橫跨東西兩嶺高七尺、長三里、底寬一丈的長牆,牆外深掘塹壕,築成了較完整的防禦陣地。3月23日,盤踞諒山的法軍傾巢出動,撲向鎮南關,24日越牆進犯,馮子材率士卒沖出牆外,激勵將士猛烈搏鬥,終將法軍擊退,遏阻了法軍對中國邊境的窺伺。清軍乘勝追擊,連破文淵、諒山,將法軍逐至郎甲以南,重傷東部法軍統帥尼格里。法軍陷入困境。鎮南關大捷使清軍在中法戰爭中轉敗為勝。法軍戰敗的消息傳至巴黎後,導致茹費理內閣倒台。
鎮南關大捷使清朝軍隊在中法戰爭中轉敗為勝
戰爭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由於清朝統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後法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當時人稱:「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
7. 清朝面對西方列強很少打勝仗,為什麼可以一反常態擊敗法國
第一點:馮子材。鎮南關大捷,馮子材無疑是立了大功,他是沖在最前線的人。馮子材是廣東人,家庭出身貧寒。但為人講究俠義,好練武術,自有一番本事。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參加當地團練,跟太平軍交戰。因為平定叛亂有功,被清朝封為廣西提督。馮子材性格嫉惡如仇,看不慣晚清官場的糜爛,憤慨之下,辭官回家。中法戰爭爆發時,馮子材已經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因為前線頻頻失利,清朝又重新將老將請出馬,讓他帶兵平亂。馮子材不顧高齡,帶著兩個兒子,共同奔赴前線。按馮子材的說法,如果自己戰死,兩個兒子也能幫他收屍。可見,是帶著必死的信念。馮子材除了指揮清軍作戰,還親自帶頭沖鋒,上場殺敵。在他的鼓舞下,清軍無不奮勇向前,法軍望風而逃。
第二點:張之洞。張之洞是晚清名臣,有才氣,也有能力。中法戰爭前期失利後,張之洞被調往兩廣擔任總督,督辦前線戰事。比馮子材來說,張之洞需要處理的事情更為復雜。不過,張之洞是個主戰派,對法國的入侵,自然不會客氣。除了支持像馮子材這樣,能打敢打的將領外。張之洞還到外國銀行借了500萬兩。這不是一筆小數字。對中法戰爭的成敗,有關鍵影響。畢竟戰爭除了拼人,拼武器,也得拼錢,不可能讓前方將士餓著肚子打仗,這是一條再樸素不過的道理。
第三點:慈禧。慈禧是當時清朝的實際掌權人,離開了她的支持,真正想開戰,還是很難的。雖然慈禧在晚清中,絕大部分做法,都極為不堪。但在中法戰爭里的做法,卻十分得體。中法戰爭的前期,因為地方官員受到恭親王等一幫軍機大臣主張以講和外交為主的影響,對法國並沒有出動出擊,反而步步退讓。慈禧便撤下恭親王,又換了一批人上去。而且,力主跟法國交戰。支持了張之洞、馮子材,還有支持了早年間在越南一帶擊敗法軍的劉永福。除了這些,慈禧又自己拿出了300萬兩私房錢,支援前線。這在慈禧的大部分做法里,算是尤為不易。而慈禧的這些做法,客觀上,確實對鎮南關大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三點:慈禧。慈禧是當時清朝的實際掌權人,離開了她的支持,真正想開戰,還是很難的。雖然慈禧在晚清中,絕大部分做法,都極為不堪。但在中法戰爭里的做法,卻十分得體。中法戰爭的前期,因為地方官員受到恭親王等一幫軍機大臣主張以講和外交為主的影響,對法國並沒有出動出擊,反而步步退讓。慈禧便撤下恭親王,又換了一批人上去。而且,力主跟法國交戰。支持了張之洞、馮子材,還有支持了早年間在越南一帶擊敗法軍的劉永福。除了這些,慈禧又自己拿出了300萬兩私房錢,支援前線。這在慈禧的大部分做法里,算是尤為不易。而慈禧的這些做法,客觀上,確實對鎮南關大捷,有重要的意義。
第四點:法軍實力。自從拿破崙以後,法軍實力就是一個謎團。說也說不清。
8. 清朝面對西方列強很少打勝仗,為何能一反常態打敗法國
其實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的經過一系列的事情後已經知道利弊,所以在增加士兵戰鬥力這件事情上做了很多的准備,在西方國家購買了非常多的槍炮,建了新型的軍隊,並且還經常學習西方軍隊在作戰和管理上的經驗,讓清朝軍隊的戰鬥了提升了很多,所以清朝軍隊在與法國軍隊對抗的時候已經是戰鬥力非常強的軍隊了。
不過就是這樣的軍隊還是讓慈禧等人非常害怕,因為他們一直下不了決心對抗,所以錯過了最佳的進攻時機,清朝的軍隊也因為他們的怯懦不戰而敗,之後被逼無奈與法國簽訂了非常不平等的條約,如果當時慈禧他們能夠勇敢一點,也許就不會出現之後的八國聯軍侵略了。
9. 中法戰爭是清軍獲勝,為何清政府卻與法國和談,變成「戰勝而敗」呢
中法戰爭作為清朝末年為數不多的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卻主動與法國和談,成為典型的勝之不武,戰勝而敗的戰役,對清政府產生了巨大的歷史影響,清法戰爭造成戰勝而敗的的原因主要是:
10. 中法戰爭為何清朝會「不敗而敗」
清朝雖然在我國的歷史上存在的時間較長,可是最後還是走向了滅亡,尤其是清朝發展到最後出現了內憂外患的局面,再加上有外來的侵略,總是出現敗北的情況,在與外來侵略的戰爭中,中法戰爭這一戰,清朝卻“不敗而敗”,導致該局面的出現的原因與清朝的軍隊實力、政治局面以及外部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中法戰爭中,清朝會“不敗而敗”與當時的外部環境有很大的關系。雖然中法戰爭一直在持續,但是法國對中國內陸的領土並沒有很大的興趣,而在這些列強中,日本更具有侵略性,尤其是日本在入侵了的台灣後,對中國內陸的野心是昭然若知,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籌備與日本的戰爭是更緊迫的。再加上法國的政治失利,這讓清朝有了台階,便藉此機會把對清朝的傷害降到最低,於是就與法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