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認為戰列艦主炮最好要三聯裝還是二聯裝,要不四聯裝
戰列艦主炮選擇要看噸位要求,主炮口徑和數量要求,不能簡單的說到底是幾聯裝好。
不過根據二戰戰列艦主流發展來看,三聯裝更能實現設計要求。
四聯裝主炮比三聯裝需要更多的重量,同樣噸位設計可以安裝同口徑下3座三聯主炮塔可能只能安裝2座四聯裝主炮塔,主炮數量上就少一門,且如果四聯裝戰艦一座主炮塔被摧毀損失的是一般的火力,而三聯裝戰艦還有2/3的火力。
雙聯裝更像是無奈之舉。新式戰列艦里只有俾斯麥級和前衛級採用了雙聯主炮,俾斯麥級是因為設計弱後就總體設計而言甚至不如沙霍恩斯特級;前衛級完全是對喬治五世級的補救,但又發現還是不如日美的新式戰列艦,所以湊合著出來的,英國二戰真正最強的新式戰列艦獅級只存在於計劃中。。
『貳』 為什麼二戰後期的戰列艦都採用三座三聯裝或四座兩聯裝主炮,而不採用威力更大的四座三聯裝主炮
其實除了太重以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考慮到火炮的後坐力,前後都是兩座炮台的話,四座炮台不能向同一方向同時射擊,密蘇里的三座炮台同向射擊都是有間歇時間的,四座炮台同時射擊戰艦絕對翻覆
『叄』 戰列艦主炮最好要三聯裝還是二聯裝,要不四聯裝
用了4炮塔布局德國人古板,4座炮塔的結構還剩下3座可以作戰,尤其是戰列艦的主炮炮塔素有炮彈磁鐵之稱,按照最壞的打算。戰列艦級別的大口徑火炮,因此一直是防禦重點。主炮炮塔,戰斗中被擊中的概率很高,德國人認為同樣是一座炮塔被擊中,比如二戰中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和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都是使用3聯裝283毫米火炮的,無法布置,肯定就是雙聯裝的,而3炮塔布局只有2座能用,否則質量太大。因此德國一戰的主力戰列巡洋艦和二戰的俾斯麥級都是4座雙聯裝的布局。德國當然也裝過3聯裝,喜歡4座雙聯裝炮塔的布局,認為這樣比3座三聯裝炮塔有更好的抗損性
『肆』 黎塞留級和敦刻爾克級戰列艦,都是非常特別的前置雙四聯炮塔,這種火力配置體現了法國海軍的什麼作戰思維
體現了法國人的獨出心裁
首先 這跟噸位沒有關系 黎賽劉級是後條約戰列艦 不受噸位限制 眾所周知 法國人的世界觀帶有相當濃厚的排外意識和浪漫主義(其實就是愚蠢) 特別是喜歡與英美主流對立
而那個時代的法國海軍則可以說是達爾朗一手設計的產物 達爾朗其人更是典型的法國人 偏執而愚蠢
他給予法式前裝炮的思維解釋跟皇家海軍的納爾遜級一樣 集中火力配置以節省裝甲總量 然而實踐證明納爾遜級的這種設計是失敗的 英國人也再沒用過這種設計 但是納爾遜級作為一艘條約戰列艦有他的局限性也情有可原 法國繼續步其後塵則無法令非法國人理解
實際上這個問題早在黎賽劉級服役之時就有英國人問過達爾朗「這種火力配置在撤退時怎麼辦?」達爾朗的回答是「我們法國的戰艦從來不用於撤退」 我想很有可能這就是關於這種異型的真正解釋 以及法國海軍作戰思想的全面闡述 他們在二戰以前可能認為他們對其他國家都是恃強凌弱的
『伍』 披堅執銳逐四海,戰列艦主炮布局選擇中如何取捨
戰列艦,戰列巡洋艦,以及各種輕重巡洋艦的艦炮可以根據安裝位置分為艦艏主炮群,艦舯主炮群和艦艉主炮群。
原教旨戰列艦的巔峰之作阿金庫爾號戰列艦裝備7座雙聯裝12寸主炮炮塔,義大利的安德烈亞多利亞級和加富爾級戰列艦在服役之初裝備2座雙聯裝12寸主炮炮塔,3座3聯裝12寸主炮炮塔,英國,德國,日本,美國等國都有一大票的十二炮戰列艦,但是一戰結束以後,各國海軍新建造的大型主戰水面艦艇全部取消了艦舯主炮設計,使用艦艏+艦艉甚至全前置主炮設計。
不同的主炮布局之間有何差別?為什麼一戰結束以後建造的新銳戰列艦全部使用艦艏+艦艉的主炮群設計?曾經橫行於世界的艦舯主炮設計為何而消亡?
黎塞留級戰列艦的四聯裝炮塔
整體來說前部加中部的武器格局,與全前置主炮設計,沒有實質性的差別,優點依舊是省噸位,在噸位相同時,能夠布置更多的主炮與更多的鍋爐,縮短核心艙長度,而且採用這種布局的戰艦,α炮塔之後全是輪機擁有較高的航速,所以後半球射界意義不大。
曾經的主流——艦艏+艦舯+艦艉主炮群設計
在無畏艦誕生初期,世界各大海軍強國均建造了大量的10炮,甚至12炮的戰列艦,而這些戰列艦,為了安裝如此之多的炮塔,普遍採用了,前二中二後二或者前二中一後二的炮塔布局。這種主炮布局能夠讓主炮數量最大化與利用率的最大化、
缺點是艦舯主炮嚴重擠壓鍋爐艙與輪機艙的布置,導致10炮戰列艦的航速往往比較低,12炮的更低,至於14炮的只能更加茶幾。
而且艦舯主炮過於靠近鍋爐艙,彈葯受熱不均勻,燃燒效率下降,導致艦舯主炮的散步大。在交戰距離增加以後,這種設計顯得得不償失。
二戰主流的艦艏+艦艉主炮群設計
20世紀20年代以後,新建戰列艦除了,除了納爾遜級戰列艦和黎塞留級戰列艦以外所有的戰列艦,全部採用了前部加後部主炮群的設計。
前部主炮群加後部主炮群能夠實現射界的全形度覆蓋,沒有火力盲區,當戰艦航速較高時能夠憑借其航速優勢較為從容的選擇戰場,並且在敵軍艦艇見勢不妙撒丫子開溜,前部主炮的使用率較高,因此攻勢海軍的高速戰列艦往往使用前二後一的主炮布局。
在國家步入衰落期,或者海軍弱勢時設計的戰艦往往採用前二後二的主炮布局。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前部加後部主炮群的設計模式,沒有火力死角,輪機艙不需要和主炮搶位置,能夠布置較多的動力組,航速較高,核心艙長度中等,實現了火力,防護,與航速的平衡。
艦艏+艦艉主炮群的設計,沒有明顯缺點,所以在力求穩妥的海軍中成為了主流。
結束語——布局適應性與海軍的選擇
影響戰列艦主炮布局的因素繁多,當戰艦相比其對標艦艇擁有航速優勢的時候,就可以加強前半球火力,削減甚至於徹底放棄後半球火力。當自己的航速比較高,但是對面的航速也沒低到哪裡去的時候,那麼就只能採用比較中庸的前後均等火力分布設計。如果設想的交戰方式以大編隊集群交戰為主,要求各艦按照戰列線作對廝殺,那麼能夠布置更多的艦炮,從而實現艦隊艦炮數量最大化的前部加中部加後部的主炮布局是最適合的格局。
如果噸位要求嚴苛那麼省噸位的全前置主炮布局未嘗沒有可取之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什麼時候,全後置主炮戰列艦與全中置主炮戰列艦都是歪門邪道,戰艦的設計是一個不斷取捨的過程,沒有完美的設計,只有最合適的設計。
『陸』 戰列艦四聯裝炮塔和六聯裝炮塔
六聯沒有的。德軍服役的各類戰艦大部分是雙聯,俾斯麥和蒂爾芘茨兩艘俾斯麥級也是雙聯。樓上說的女王級也是雙聯。四聯的主要是英國的喬治五世級、法國的諾曼底級(未完工,僅有貝亞恩號最終作為航母建成)、敦刻爾克級、黎塞留級。法國的這幾級戰列艦和英國還不同,英國喬治五世級只採用了兩組四聯,還有一組是雙聯火炮,而法國戰列艦主炮炮塔則是清一色的四聯,不知道怎麼解決彈丸交互干擾問題的
『柒』 二戰知識--參戰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人員傷亡是驚人的。據資料統計:戰爭期間,世界各國的人口傷亡達9000萬人以上。其中歐洲的傷亡人數為:蘇聯約2000萬,波蘭約600萬,南斯拉夫約150萬,荷蘭和比利時共約30萬,英國和不列顛其他國家共約50萬,德國約650萬;在亞洲,中國約1800萬,越南約200萬,菲律賓約110萬。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社會生產力遭到了巨大的破壞。據統計,參戰國物資總損失達400億美元。
其中,蘇聯損失6790億盧布,等於蘇聯全部財產的1/4。法國在戰爭中經濟損失為1.4億法郎,相當於法國戰前三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波蘭損失200億美元,捷克斯洛伐克為2000億克朗,南斯拉夫為91.45億美元,比利時為1750億比利時法郎,英國為250億英鎊,荷蘭為114.25萬荷盾,中國也高達百億美元之巨。
下面的所有數據來源於公開發表的軍史資料。
軍事開支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
(按年計算的最高值)
美國---英國---蘇聯--德國---日本
43.4%--55.7%--55%---67.8%--49.7%
武器生產:
(數量單位:千)
------德國---蘇聯----日本---美國---義大利--英國
槍支--11585--12139---3577---14263--3200----6367
機槍--1175---7690----225----2614---107-----938
火炮--399----834-----84-----651----32.1----491
坦克--46.3---104.8---4.8----99.5---1.9-----29.3
飛機--89.5---132.6---35.1---192----7.6-----94.6
*蘇聯的槍支數不包括沖鋒槍(總數大約在700萬左右)。
*日本火炮含50mm擲彈筒。
*「強擊炮」和坦克殲擊車按坦克計算。
*(除日本外)飛機只計算一線作戰飛機,不包括輔助飛機。
*蘇聯大量製造的「夜鷹」(由民用飛機改造來的輔助轟炸機,基本只用來夜間攻擊,總數在3.6萬架以上)未包括在內。
*美國生產的輔助飛機總數為10.4萬架。應認識到,對美國來講運輸機很多也是在「一線作戰」。
主要經濟品生產
--------------------德國---蘇聯---日本---美國---義大利--英國
糧食(百萬噸)--------169.5--404.4--111.1--837----72.5----89.4
鋼鐵(百萬噸)--------187.7--93.6---48-----511.7--13.4----99.2
電力(10億千瓦時)----414----282----242----1678---123-----315
石油(百萬噸)--------46.2---172.1--20.4---1466---6.4-----93.5
煤炭(百萬噸)--------3455---903----411----3758---81------1464
*英國包括從殖民地輸入。
*日本包括從佔領國輸入,德意情況不明。
由此我們可以推算一下單位原材料生產出的軍工產品:
按電力:
------德國--蘇聯--日本--美國--義大利--英國
火炮--964---2957--447---388---261-----1558
坦克--112---371---20----59----15------93
飛機--216---470---158---114---62------300
按鋼:
------德國--蘇聯--日本--美國--義大利--英國
火炮--2126--8910--1750--1272--2395---4950
坦克--247---1120--100---194---142----295
飛機--477---1417--732---375---567----954
從這個結果看,被譽為「最精良」的德國武器不過而而。因為它不符合世界大戰對武器的要求:不是性能好,而是單位投入的總作戰效能最高。從這點上講,蘇聯設計師做的最好。雖然蘇聯戰斗機被有的人嘲笑為「農民用斧子砍出來的」,但其性能並不差——當然,性能雖過得去,可誰能要求更多呢?但是,考慮到性能的差距之後,德國的單位投入所產出的總作戰效能仍然是第二位的。
英國武器性能稍差,但總算單位生產率不低,還彌補了一些。至於義大利和日本,表現差情有可原:資源少,工業不發達,武器差勁,數量又不足(雖然單位生產率並不太低)……
美國是個特例:美國的主要作戰艦艇是戰時生產的,同時要把大量的生產能力用於運輸船和小型護航艦艇的建造,而日本則主要依靠戰前已擁有的艦艇。而且,美國在研製原子彈。因而美國的情況和其他國家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即使如此,美國以最發達的技術,單位生產率卻最低,還是因為美國沒有「享受」到切膚之痛啊。
二戰主要參戰國貢獻度指數
二戰主要參戰國貢獻度指數
擊斃德軍比例 擊斃日軍比例
蘇聯 88% 4%
美國 6% 64%
英國 6% 8%
中國 0 22%
因此 蘇聯=88% * 50%+4%* 50% = 46%
美國=6%* 50%+ 64%* 50%= 35%
英國=6% * 50%+ 8%* 50%== 7%
中國=22%*0.5=11%
所以 蘇聯=46%
美國=35%
英國=7%
中國=22%
說明 德軍在蘇聯戰場以外的戰場陣亡12%,很難說清是誰擊斃的,
姑且算美英兩國各擊斃6%,另外日本和德國在法西斯陣營中不是一個重量級的,不能等量齊觀,但這里姑且採用簡單加權,算它們的權數各為50%,另外,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戰果也一並算入英國了。此外,義大利,羅馬尼亞等仆從國就忽略不計了。
二戰參戰國海軍戰列艦清單
美國海軍戰列艦
佛羅里達級:猶它號BB31(靶艦)
俄明級:懷俄明號BB32(靶艦)、阿肯色號BB33
紐約級:紐約號BB34、得克薩斯號BB35
內華達級:內華達號BB36、俄克拉荷馬號BB37
賓夕法尼亞級:賓夕法尼亞號BB38、亞利桑納號BB39
新墨西哥級:新墨西哥號BB40、密西西比號BB41、愛達荷號BB42
田納西級:田納西號BB43、加利福尼亞號BB44
科羅拉多級:科羅拉多號BB45、馬里蘭號BB46、西弗吉尼亞號BB48
北卡羅來納級:北卡羅來納號BB55、華盛頓號BB56
南達科它級:南達科他號BB57、印第安那號BB58、馬薩諸塞號BB59、亞拉巴馬號BB60
衣阿華級:衣阿華號BB61、新澤西號BB62、密蘇里號BB63、威斯康星號BB64
阿拉斯加級:阿拉斯加號CB1和關島號CB2。(超大型巡洋艦?/戰列巡洋艦?爭論中!)
美國海軍戰列艦總體來說以內華達級(採用「亦有亦無」的部分裝甲防護)和北卡羅來納級(採用「裝甲圍艙」的匣式結構)做為戰艦設計上的分水嶺呈漸進式的發展。
戰爭期間損失了亞利桑那號和俄克拉荷馬號戰艦,以及靶艦猶它號。全部是在珍珠港損失的。
太平洋戰爭中各型戰艦的任務進行了重新劃分,以北卡羅來納級為界,新型快速戰列艦的主要任務是為航空母艦提供對空掩護。舊型戰列艦的主要任務是支援兩棲作戰。算是為戰列艦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
二戰美國海軍戰列艦的結局:
猶它號(靶艦),1941年在珍珠港被炸沉。殘骸作為紀念遺址保留在原地
懷俄明級:
懷俄明號(訓練艦),1947年退役,出售給紐約Lipsett公司解體
阿肯色號,1946年作為原子彈爆炸靶艦沉沒。殘骸位於比基尼環礁內,為美國政府財產
紐約級:
紐約號,在比基尼實驗中嚴重受損。1948年作為靶艦在珍珠港外海沉沒。殘骸位置在北緯49度48分,西經158度32分24秒,水面下1200米處。殘骸為美國政府財產
得克薩斯號,在得克薩斯聖哈辛托作為博物館艦保存
內華達級:
內華達號,1948年作為靶艦在珍珠港外海沉沒。殘骸位於北緯58度,西經159度17分,水下1300米處。為美國政府財產
俄克拉荷馬號,1941年在珍珠港被炸傾覆。1943年浮揚,1946年出售給拆船公司。拖回美國本土途中遇風浪沉沒
賓夕法尼亞級:
賓夕法尼亞號,在比基尼實驗中嚴重受損。1948年作為靶艦沉沒。殘骸在誇賈林環礁內,為美國政府財產
亞利桑納號,1941年被炸沉。殘骸作為美國國家公墓保存,為美國國家財產
新墨西哥級:
新墨西哥號,1947年出售給紐約Lipsett公解體
密西西比號,戰後作為導彈試驗艦保留。1956年出售給伯利恆鋼鐵公司解體
愛達荷號,1947年出售給紐約Lipsett公解體
田納西級:
田納西號,1959年出售給伯利恆鋼鐵公司解體
加利福尼亞號,1959年出售給伯利恆鋼鐵公司解體
科羅拉多號,1959年出售給伯利恆鋼鐵公司解體
馬里蘭號,1959年出售給Learner公司解體
西弗吉尼亞號,1959年出售解體
北卡羅來納號,戰後作為紀念艦保留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威爾明頓
華盛頓號,1961年出售給Lipsett公司解體
南達科它級:
南達科他號,1962年出售給Lipsett公司解體
印第安那號,1962年出售給Lipsett公司解體
馬薩諸塞號,作為紀念艦保存在馬薩諸塞州Fall River
亞拉巴馬號,作為紀念艦保存在亞拉巴馬州莫比爾
衣阿華級:
衣阿華號,停泊在舊金山。作為封存艦只保留
新澤西號,停泊在新澤西州,作為博物館艦開放
密蘇里號,停泊在珍珠港亞利桑那號殘骸旁邊,作為博物館艦開放
威斯康星號,停泊在弗吉尼亞州諾福克港,向公眾開放
倭國海軍戰列艦
金剛級:金剛號、榛名號、霧島號、比睿號
扶桑級:扶桑號、山城號
伊勢級:伊勢號、日向號
長門級:長門號、陸奧號
大和級:大和號、武藏號
大和級是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大和級兩艦均是在挨了三十枚左右的炸彈及魚雷才沉沒的。
倭軍戰列艦在戰爭期間除長門號以外全部沉沒。其中扶桑號毀於炮戰;比睿號、霧島號炮戰受重創在空襲的威脅下自沉; 金剛號、山城號被魚雷擊沉; 榛名號、大和號、武藏號被航空兵擊沉。 陸奧號毀於事故。 三十年代以來倭國只有大和級兩艘服役,看看美軍二戰中服役的戰艦數量,倭軍豈有不敗之理。
長門級、大和級在大戰期間惟恐被擊沉而挫了士氣很少出戰(戲稱柱島艦隊),扶桑級、伊勢級過於老舊很少投入一線,卻只有金剛級這種倭軍中最老式戰列艦馳騁大樣,原因也是航速和續航力。另外倭軍戰列艦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異常高大的寶塔式多層上層建築和桅桿。很好辨認。
二戰倭國海軍戰列艦的結局:
金剛級:
金剛號:1944年11月21日在台灣附近海域被美國海獅號潛艇擊沉;
比睿號:1942年11月13日在薩沃島海戰中遭美國巡洋艦隊重創,次日遭美國飛機攻擊,被迫自沉;
榛名號:1945年7月19日和28日在吳港被美國飛機攻擊,坐沉在錨地;
霧島號:1942年11月13日在索羅門群島附近海域夜戰中遭美國華盛頓號和南達科他號戰列艦重創,次日被迫自沉;
扶桑級:
扶桑號:1944年10月25日在蘇里高海峽夜戰中被美國戰列艦擊沉;
山城號:1944年10月25日在蘇里高海峽夜戰中被美國戰列艦擊沉;
伊勢級:
伊勢號:1945年7月28日在吳港附近海域被美國艦載機擊沉,1947年打撈解體;
日向號:1945年7月28日在吳港附近海域被美國艦載機擊沉,1947年打撈解體;
長門號:1944年10月萊特灣海戰中被美國艦載機重創,停泊在橫須賀一直未能修復,戰後作為戰爭賠償交付美國,1946年7月29日在比基尼環礁原子彈爆炸試驗中傾覆沉沒;
陸奧號:1943年6月8日在廣島灣由於事故發生大爆炸沉沒;
大和號:1945年4月7日沖繩天號作戰途中在九州坊之岬附近海域被美國艦載機擊沉;
武藏號:1944年10月24日萊特阿號作戰途中在錫布延海被美國艦載機擊沉。
英國海軍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
舊式戰列艦
鐵公爵級:鐵公爵號(作為海軍艦艇母船使用)
伊麗莎白女王級:伊麗莎白女王號、厭戰號、巴勒姆號、勇士號、馬來亞號
復仇級:復仇號、決心號、拉米里號、皇家橡樹號、君權號
聲望級:聲望號、反擊號
/胡德號/
納爾遜級:納爾遜號、羅德尼號
英王喬治五世級:英王喬治五世號、威爾士親王號、約克公爵號、安森號、豪號
新型戰列艦
前衛級:前衛號
英國在一戰結束至二戰前投入建造的條約型戰列艦為了追求防護性能從而導致在航行性能上都有重大的缺憾,這和英國國力衰退有很大關系。
開戰時英國戰列艦隊以一戰時服役的兩級戰列艦為中堅,在戰爭中這種老式戰艦不斷改進在護航作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戰爭期間共損失5艘,巴勒姆號、皇家橡樹號被U艇擊沉;威爾士親王號、反擊號戰列巡洋艦、鐵公爵號艦艇母船被航空兵擊沉;胡德號炮戰中被擊沉。其餘在戰後相繼拆除(英國佬對那些有功於他們的東西都挺狠的,無論是居功至偉的丘吉爾首相還是戰功卓著的厭戰號戰列艦,過河就拆橋,使完便拋棄)。
二戰英國海軍戰列艦的結局:
伊麗莎白級:
伊麗莎白女王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
厭戰號:1947年12月出售解體,在拖往戰列艦「屠宰場」的途中掙脫拖帶的纜繩,在康沃爾郡海岸擱淺(比較不屈不撓)。不過後來還是就地拆解了;
馬來亞號:1948年2月出售解體;
巴勒姆號:1941年11月在地中海被德軍U331號潛艇擊沉;
勇士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
復仇號:1948年9月出售解體;
決心號:1948年5月出售解體;
拉米里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
君權號:租借給蘇聯,1949年2月歸還,4月出售解體;
皇橡號:1939年10月在錨地斯卡帕灣被德國U47號潛艇擊沉。
納爾遜號:1949年3月出售解體;
羅德尼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
英王喬治五世級:
英王喬治五世號:1958年1月出售解體;
威爾士親王號:1941年12月被倭軍航空隊的飛機擊沉在馬來海域。
約克公爵號:1958年2月出售解體;
安森號:1957年12月出售解體;
豪號:1958年6月出售解體。
前衛級:
前衛號:1949年開始作為訓練艦和皇家遊船,於1960年拆毀。
聲望級戰列巡洋艦:
聲望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
反擊號:1941年12月被倭軍航空隊的飛機擊沉在馬來海域。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1941年5月在追擊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戰斗中戰沉。
德國海軍的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
老式戰列艦
赫爾戈蘭級:
黑森號 Heisse:作為無線電靶艦使用。戰後賠償給蘇聯
德意志級:
漢諾威號 Hannover:靶艦。戰後拆毀
施萊辛號 Schlesien:作為布雷艦使用。戰爭末期在施韋內明德擱淺作為岸炮台。戰後解體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 Schleswig-Holstein:被炸沉,殘骸打撈起來後賠償給蘇聯
襲擊艦
德意志級 Deutschland Class
德意志(呂佐 Lutzow)號:1945年在施韋內明德鑿沉。戰後由蘇聯打撈解體
舍爾海軍上將號 Admiral Scheer:在基爾的德意志工廠被炸傾覆。戰後解體
斯比伯爵號 Admiral Graf Spee:1939年在烏拉圭蒙的維地亞自沉
大型襲擊艦/戰列巡洋艦 9
沙恩霍斯特級
沙恩霍斯特號 Scharnhorst:1943年在北冰洋被皇家海軍擊沉
格奈森瑙號 Gneisenau:1945年在格丁尼亞港鑿沉。1947年由波蘭解體
戰列艦
俾斯麥級
俾斯麥號
提爾皮茨號 Tirpitz:1944年被炸傾覆。戰後由挪威解體
德國海軍戰艦因為要面對大量的英國艦隊,所以在設計理念上與其他各國略異,基本上可以歸納出幾個特點:
裝甲厚:因為火力,機動力與防禦力中很難三者兼顧,德艦采"重裝甲"主義是犧牲火力來換取的,多一門炮不一定打得到敵軍,多一寸裝甲可以抵擋多發敵艦的炮彈。
速度快:德艦擁有世界一流的引擎,因為數量居於劣勢,有較高的速度才能採用"打帶跑"戰術,否則英軍玩起"一換一"戰術,德艦就被耗光了。
火控優良:精度奇佳的光學瞄準儀與雷達,配合其火炮優良的冶金技術,炮擊的威力與準度相當可觀。
外觀相似:德國受凡爾賽條約限制軍備,故雖在造艦技術上雖有先進的理論,卻缺乏實務經驗,故其船艦設計略嫌保守,每型船艦都像是同一版本的不同比例,外觀都差不多。
法國海軍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
舊式戰列艦:
科爾貝級:科爾貝號(後改為訓練艦)、海洋號(後改為訓練艦)
普羅旺斯級:普羅旺斯號、布列塔尼號、洛林號
條約型戰艦:
黎塞留級戰列艦:黎塞留號、讓·巴爾號(二戰爆發時未完工)、克萊蒙梭號(二戰爆發時在建)
敦刻爾克級戰列巡洋艦:敦刻爾克號、斯特拉斯堡號
法國的條約型戰艦的主炮很有特色,主炮塔由兩對雙聯炮組成一座四聯裝炮塔。雙聯炮是一個整體,許多部件兩門共用,主炮裝彈高低角沒有限制,減輕了重量,提高了射速。法國條約型戰艦(及英國納爾遜級)的這種主炮排列方式,優點是裝甲防護重點地帶集中在軍艦的中前部,可以減少全艦裝甲的重量,缺點是主炮集中在一起,戰時的戰損率會增加;射擊時存在死角。
可惜的是二戰中法國在陸上敗得太快,法軍被德軍秋風掃落葉般的打跨了,海軍不但失去了表演的機會,還成為列強虎視耽耽的一塊肥肉。
戰爭期間損失8艘,戰列艦布列塔尼號被英國艦隊擊毀,科爾貝號和巴黎號被英國「接管扣押」。戰列艦海洋號、克萊蒙梭號被德軍繳獲,後被炸沉。戰列艦普羅旺斯號、戰巡敦刻爾克號、斯特拉斯堡號自沉。
科爾貝級戰列艦(Courbet Class)
科爾貝號(Courbet)1939年改為訓練艦,1940年7月3日由英國皇家海軍接管,後加入自由法國海軍作為防空警戒艦使用。1944年6月9日作為阻塞船鑿沉在諾曼底。
海洋號(Ocean)原名讓·巴爾號,1936年改名海洋號,1938年改為練習艦,後被德軍俘獲,1944年3月7日受到盟軍轟炸,1944年3月15日被德軍炸沉,後被法國打撈隊打撈上來,於1946-1947年在土倫拆毀。
布列塔尼級戰列艦(Bretagne Class)
布列塔尼號(Bretagne)1940年7月3日被英國皇家海軍「H」編隊(包括勇士號和決心號戰列艦、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和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擊沉於米爾斯克比爾,1952年法國打撈隊將其打撈並拆毀。
洛林號(Lorraine)1940年7月在亞歷山大港被英國軍隊解除武裝,後加入自由法國海軍,1954年1月拆毀。
普羅旺斯號(Provence)1940年7月3日在米爾斯克比爾被英國皇家海軍「H」編隊重創擱淺,返回法國本土後於1942年11月27日在土倫港自沉,1943年7月11日被德軍打撈起,1944年作為阻塞船再度被鑿沉,1949年4月再次撈起並於1951年拆毀。
敦刻爾克級戰列巡洋艦(Dunkerque Class)
敦刻爾克號(Dunkerque)1940年在米爾斯克比爾被英國皇家海軍「H」編隊擊傷。於1942年11月27日在土倫港自沉,1943年義大利打撈隊曾對其進行拆卸,1945年法國打撈隊將其艦體移出船塢,1958年出售並拆毀。
斯特拉斯堡號(Strasbourg)1940年7月在米爾斯克比爾受到英國皇家海軍「H」編隊攻擊,逃抵土倫,1942年11月27日在土倫港自沉,1943年義大利打撈隊對其進行拆卸,1944年德國人將其艦體用於阻塞主航道,1944年8月18日遭受盟軍轟炸受到重創並擱淺,1955年出售並拆毀。
黎賽留級戰列艦(Richelieu Class)
黎賽留號(Richelieu)在整個戰爭中,黎塞留號先是作為維希海軍最強大的戰艦而屢次遭受盟軍襲擊,後又逃至盟國,1943年2月駛抵美國進行改裝,1944年起加入英國遠東艦隊,直至戰爭結束。1945年10月3日至12月29日參加了法軍在印度支那的軍事行動。1956年轉入預備役,至1964年拆毀。
讓·巴爾號(Jean-Bart)1942年11月在卡薩布蘭卡遭到美國第34特混艦隊攻擊,被馬薩諸塞號戰列艦和美軍艦載機重創,嚴重受損一直到戰爭結束。1946年開始繼續建造工作,1955年5月全部完工,1956年11月參加了英法聯軍對埃及進行的塞得港登陸作戰,後作為練習艦直到1961年,1970年拆毀。
義大利海軍戰列艦
舊式戰列艦
加富爾級:加富爾公爵號、儒略·愷撒號
杜里奧級:杜里奧號、安德列·多里亞號
新式戰列艦
利托里奧級:利托里奧號(後改叫義大利號)、維多里奧·威尼托號、羅馬號、帝國號(在建)
義大利投入戰爭時三軍備戰不足,被英軍夜襲塔蘭托後意國海軍更是沒了精神,此後再未恢復元氣。
義大利的戰爭潛力很差,資源也不足,舉例來說加富爾級等戰艦改裝時的320mm主炮是用原裝備的305mm炮銑成的;到了戰爭後期居然將戰艦用來充當兵營!可見意國海軍之窩囊。要說意國戰艦的優點就是其381mm/50倍口徑主炮的射程極長達到42,800米。
戰爭期間帝國號未能完工,後被德軍虜獲。愷撒號退役,加富爾號、羅馬號被航空兵擊沉。義大利號、威尼托號和愷撒號戰後被分別賠償給美、英、蘇戰勝國。
義大利海軍二戰期間的戰列艦:
加富爾伯爵號 Conte di Cavour,1940年12月在塔蘭托軍港被英國飛機炸沉。1941年浮揚,拖到的里雅斯特船廠。修理工作從1943年初開始。1943年10月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船員將其自沉。德國將其打撈出水,1945年2月被美國飛機炸沉。
儒略·愷撒號 Giulio Caesar,1943年之後被盟國拘留在馬爾他和蘇伊士運河的大苦湖。戰後作為戰爭賠償移交給蘇聯,改名「新羅西斯克」號。1956年在塞瓦斯托波爾港內爆炸沉沒。推測原因為觸到二戰遺留水雷。
杜里奧級
杜里奧號 Caio Duilio,1943年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被拘留在蘇伊士運河。1944年後作為義大利海軍訓練艦使用。1956年退役,1958年解體。
安德列·多里亞號 Andrea Dolia,1943年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被拘留在蘇伊士運河。1944年後作為義大利海軍訓練艦使用。1956年退役,1958年解體。
利托里奧級
利托里奧號 Littorio,後改名義大利號 Italia,在塔蘭托空襲中受傷。1943年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被拘留在蘇伊士運河。根據聯合國對意和約,於1947年解體。
維多里奧·威尼托號 Vittorio Veneto,在塔蘭托空襲中受傷。1943年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被拘留在蘇伊士運河。根據聯合國對意和約,於1948年解體。
羅馬號 Roma,1943年隨義大利海軍艦隊駛往馬爾他投降時,被德國炸沉。
帝國號 Impero(未成艦),1943年9月被德國俘獲,作為靶艦使用。1945年2月被美國炸沉,1947年打撈並拖往威尼斯近海擱淺。1950年解體。
二戰期間蘇聯海軍的戰列艦
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級:
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原馬拉號戰列艦。戰爭期間作為浮炮台使用。在波羅的海配合紅軍進行岸轟任務。多次遭到德國轟炸,艦體損壞嚴重。1955年解體
甘古特號,原十月革命號戰列艦。戰爭期間作為浮炮台使用。在波羅的海配合紅軍進行岸轟任務。1952年起作為訓練艦使用。1957年解體
塞瓦斯托波爾號,原巴黎公社號戰列艦。戰爭期間作為浮炮台使用。在黑海配合紅軍進行岸轟任務。1947年改為訓練艦。1956年解體
租借戰列艦:
復仇級
君權號(阿爾漢格爾斯克號):1944年獲得,主要用來在北極航線護航。1949年歸還英國,同年解體。
『捌』 二戰中, 法國投降後它的海軍去哪裡了
准確地說,是英國海軍解除了法國海軍的武裝。
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有200多艘法國海軍各型艦艇撤退到英國各港口,1940年7月3日英軍突然解除了他們的武裝,基本沒有發生交火。
不過在地中海的米爾斯克比爾海軍基地,駐留的法國艦隊主力戰艦被佔有壓倒優勢的英國艦隊擊沉,受創的戰艦也鑿沉或擱淺。
英國海軍之所以這樣做是由於米爾斯克比爾海軍基地駐留的法國指揮官在維希政權和盟國之間搖擺不定。
『玖』 二戰法國黎舍留級戰列艦性能怎樣
在一戰後的20年裡,作為海軍五強之一,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法國戰列艦編隊的規模被定在5艘35000噸級戰列艦(總噸位不得超過17。5萬噸)。但一戰後的法國國力衰弱,沒有財力與英美展開造艦競賽。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生效的15年內,法國海軍的戰列艦從未達到或沖破17。5萬噸的條約限制線。然而,30年代中期,德國和義大利大力擴充海軍,對法國的海上利益構成嚴重威脅。在此情況下,法國終於下決心建造數艘新型戰列艦,以保持法國海軍在地中海和東大西洋的海上優勢。
雖然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公約給各海軍強國帶來了15年的「海軍假日」,但戰列艦的設計和建造技術並沒有停滯。隨著輪機技術和造船工藝的發展,在30年代中期的歐洲,開始流行「全能戰列艦」的設計思想,即在一艘戰列艦上集中過去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長處:新的戰列艦航速可達到30節左右;同時又裝有381毫米的大威力主炮,水線裝甲列板厚度在300毫米以上。為此,戰列艦的標准排水量也曾加到35000噸以上,並採用了新的高壓蒸汽輪機、更高強度的裝甲和新型主炮。
法國下決心撥巨款建造戰列艦,最直接的原因,是法國潛在對手的海軍擴充計劃。30年代中期,義大利開始建造標准排水量36000噸、航速30節,裝備9門381毫米主炮的利托里奧級戰列艦。而德國秘密建造的俾斯麥級戰列艦標准排水量達到42000噸,設備更先進、戰鬥力更強大。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30年代初期的法國海軍,只有4艘一戰期間的舊戰列艦,排水量在2萬噸左右,性能極差。1932年,法國建造了兩艘敦刻爾克級快速戰列艦。該級艦具有較高的航速和適中的裝甲,但所裝的340毫米主炮的威力過小,不但無法與大型戰列艦對抗,與德國同時期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對抗也頗為勉強。於是,法國海軍從30年代開始,設計和建造自己的新型戰列艦——黎塞留級戰列艦。
1935年10月22日,黎塞留級首艦「黎塞留」號在布雷斯特鋪設第一塊龍骨。在隨後的4年內,2號艦「讓-巴爾」號和3號艦「克萊蒙梭」號相繼開工。黎塞留是法國中世紀著名的紅衣大主教。法國計劃首批建造3艘黎塞留級戰列艦,隨後再建造3艘黎塞留級的改進型,到40年代中期,整個造艦計劃完成時,法國將擁有8艘較新的戰列艦與義大利和德國海軍的同類戰艦對抗。
與英國和美國的全球性海軍不同,二戰前的法國海軍,實質上是一支地區性海軍,其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北非,因而主要任務就是奪取地中海的制海權,保障殖民地與法國本土的海上聯系。因此,作為本土主力艦隊核心的黎塞留級戰列艦,它的作戰思想就是在地中海能與義大利主力艦或者英國地中海分艦隊決戰,同時能進行護航、破交和對陸火力支援、壓制任務。基於此,黎塞留級在設計上具有以下特點:具有高航速,但續航力不作過高要求;具有足以對付義大利新型戰列艦的主炮,同時安裝用於攻擊小目標的副炮;具有較強的水平裝甲帶,還要增強對空防護能力。
從敦刻爾克級開始,法國戰列艦採用了一種非常奇特的布局方式:2座四聯裝主炮全部布置在前甲板,後甲板無主炮,只層疊布置數個副炮塔。黎塞留級戰列艦也沿用了這一總體布置方案:它的前甲板裝有2座四聯裝380毫米主炮,後甲板則不設主炮,以品字形布置3座三聯裝152毫米副炮。「黎塞留」號設計之初,法國曾計劃在其上安裝406毫米主炮:9門406毫米主炮安裝在3座三聯裝炮塔上,與後來的依阿華級類似,呈「前二後一」布置。後來發現,這一方案使戰列艦的噸位大大超標,建造費用也難以承受,繼而改為6門406毫米主炮,2座炮塔前置。但這樣一來,全艦主炮數量過少,火力密度不足,海戰中無法有效覆蓋目標。最後,經過仔細權衡,在「黎塞留」號上採用了較小口徑的380毫米主炮,它的重量較輕,能夠以4聯裝方式安裝8門火炮,相應增大了火力密度。
法國和英國的火炮身管最短,為45倍口徑;義大利為50倍口徑,德國為52倍口徑。不過,法國的火炮的發射葯裝填量最大,因此,盡管法制火炮身管最短而彈丸較重,但在彈丸初速、射程和穿甲能力上,並不低於同類火炮。380毫米艦炮的每個四聯裝炮塔重2274噸,與同時期一艘艦隊驅逐艦的排水量相當。炮塔採用液壓控制,使用電動液泵作為驅動動力。炮塔內的4門火炮分為兩組,每組內的兩門火炮聯動,而與另一組的2門火炮相對獨立。因此,從結構上看,黎塞留級的火炮布置方式實際上是2*2*2,而不是外觀上的4*2。法制380毫米炮塔的另一個特點是,可以在任意角度裝彈。一般的戰列艦由於結構限制,只能在固定角度進行裝填,如大和級戰列艦,其採用的460毫米火炮只能在+3度狀態下裝填炮彈。由於採用了名為「彈性裝填」的裝彈系統,從而提高了火炮的戰斗射速,此炮射速要明顯高於其他固定角度裝填的戰列艦。
戰列艦的設計原則之一,就是要求其裝甲能夠抵禦自身主炮的轟擊。「黎塞留」號在設計之初,也要求其主裝甲能夠承受380毫米火炮在27000米處的轟擊(此時的380毫米穿甲彈能夠穿透331毫米的裝甲列板)。由於主炮前置節省了不少重量,因而「黎塞留」號有足夠的重量指標用於裝甲防護。其水線附近的裝甲列板厚度為328毫米,且有15度內傾角,裝甲列板之後還有厚18毫米的防崩落襯墊。在艦首和艦尾處的非重要部位,裝甲厚度為127—152毫米。炮塔也是防護重點。炮塔正面裝甲厚度達到430毫米,側面厚270毫米,座圈裝甲厚度為405毫米。指揮塔是全艦的大腦,裝甲防護的標准不能低於水線處。「黎塞留」號的指揮塔裝甲厚度達到340毫米,不過在其服役後的戰斗中,艦長通常不呆在指揮塔內部,而是喜歡跑到露天的艦橋上觀察情況。
在「黎塞留」號設計之時,來自空中的威脅已經日益增大。因此,它除安裝了大量的對空火炮之外,還加強了水平裝甲,艦上共有兩層甲板鋪設裝甲,第一層厚150—170毫米,第二層厚40—100毫米,這樣的多層裝甲甲板可以有效降低航彈對軍艦的破壞。炮塔頂部的裝甲也比一般的戰列艦厚,為195毫米。經過增強水平裝甲,有效提高了艦體的防護能力。
在地中海海區作戰,高航速有利於對敵主力艦隊的圍殲,同時也便於捕捉敵商船和運輸艦。地中海港口要塞眾多,一旦追趕不及,敵商船躲入海岸要塞的控制范圍內,就難以吃掉了。因此,法國在設計黎塞留級艦的時候,就要求其具有較高航速。
「黎塞留」號採用4台總功率為15萬馬力的蒸汽輪機,4軸推進,設計航速為30節。而該級2號艦「讓-巴爾」號由於戰後才完工,採用了17。6萬馬力的新型主機,航速32節。在「黎塞留」號下水後的試驗中,主機達到了15。5萬馬力的峰值功率,最大航速達到32節,並且可以30節航速航行60個小時。與高航速相比,黎塞留級的續航力則不那麼突出。「黎塞留」號可以裝6800噸重油,以18節經濟航速航行時,最大續航力為5000海里。相比之下,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的載油量為9000噸,但排水量5。8萬噸的依阿華級續航力卻達到16000海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黎塞留」號採用的法國蒸汽輪機組效率偏低,二是前置主炮方案造成軍艦前半部分水線過於肥大,從而增加了航行阻力。但是,在地中海海域作戰,對於軍艦的續航力要求不高,因此這個缺點對於戰鬥力的影響並不大。
「黎塞留」號於1935年開工,但法國相對薄弱的造船工業使其建造速度無法與英美相比,到1940年6月只完成了95%的建造進度,艦上的主要設備雖然安裝完畢,卻都未經過調試,沒有形成戰鬥力。這時候,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橫掃法國北部,為了避免落入德國之手,「黎塞留」號於6月15日離開布雷斯特,6月18日抵達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二戰期間,它加入盟軍英勇作戰。
1939年9月,德國對波蘭發動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戰爭的到來比法國人預計的快得多,海上戰斗尚未打響,法國卻從陸地上潰敗了。1940年上半年,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橫掃法國北部,到1940年6月,巴黎淪陷,法國國防徹底崩潰。隨著法國傀儡政權與納粹德國簽定和約,法國成為德國控制下的仆從國,法國海軍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混亂。主力艦紛紛離開法國本土港口,有的直接向英國投降,但更多的戰艦躲進了北非法屬殖民地港口中,處於觀望狀態。其中,舊戰列艦「洛林」號和「庫爾貝」號正在英國訪問,法國投降後立即被扣留;快速戰列艦「敦刻爾克」號、「斯特拉斯堡」號與兩艘舊戰列艦停泊在阿爾及利亞奧蘭港;只完成了船體工程的「讓-巴爾」號也被拖曳到摩洛哥卡薩布蘭卡。
「黎塞留」號也面臨著投降或是戰斗的選擇。為了避免這艘戰艦落入德國之手,「黎塞留」號的艦員自行決定,脫離傀儡政權的控制。6月15日,尚未最後完工的「黎塞留」號帶著所能收集到的彈葯和零備件,離開布雷斯特,於6月18日抵達法屬殖民地塞內加爾的達喀爾。
法國淪陷後,處於觀望狀態得法國戰列艦達6艘,而當時德國海軍建成的戰列艦只有3艘。這些法國戰艦雖然未宣布效忠傀儡政權,但態度大多搖擺不定,萬一最終落入德國手中,對英國艦隊將是嚴重的威脅。為了消滅這些潛在的對手,英國制定了名為「拋石機」的行動計劃,政治勸降和武力解決結合,解除這些海外法國艦隊的戰鬥力。1940年7月3日,英國不宣而戰,對停泊在北非各港口的法艦採取行動。停泊在阿爾及利亞奧蘭港的4艘法國戰列艦首先遭到攻擊,在以「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為首的英國艦隊的炮擊,4艘法國戰列艦有3艘沉沒或擱淺,僅「敦刻爾克」號僥幸逃脫。
7月8日,厄運降臨到了「黎塞留」號頭上,以「競技神」號航母為核心的英國艦隊襲擊了達喀爾。「黎塞留」號作為打擊的首要目標,遭到從「競技神」號上起飛的「劍魚」魚雷機的攻擊。但「劍魚」投放的450毫米魚雷收效甚微。
第一次攻擊未果之後,1940年9月23日,英國皇家海軍派遣「巴勒姆」號、「皇家橡樹」號和「決心」號3艘戰列艦再次光臨達喀爾,目的仍舊是摧毀法國這艘最強大的戰列艦。錨泊狀態的「黎塞留」號用主炮奮力還擊,達喀爾的海岸炮台也對英國艦隊進行炮擊。在與這3艘3。2萬噸,裝備15英寸主炮的英國戰列艦的交火中,「黎塞留」號再次被擊傷,好在裝甲厚實,沒有傷筋動骨。戰斗中,英國「決心」號戰列艦被擊傷。迫於海岸炮台的強大火力,為避免更大的損失,英國艦隊不得不撤出戰斗。
英國的攻擊使法國海外艦隊與盟軍的關系僵化。在整個1941年,「黎塞留」號都在達喀爾錨泊,不宣布加入軸心國序列,但同時不與英國妥協。1942年,盟軍在北非的「火炬」作戰中,「黎塞留」號保持中立,即不參加登陸行動,也不對盟軍登陸部隊進行打擊。在美國的調解下,1942年底,自由法國與「黎塞留」號艦員最後達成和解:名義上由美國將』「黎塞留」號買下,在美國接受整修後投入太平洋戰場的對日作戰,戰後再歸還法國政府。
1943年1月16日,「黎塞留」號抵達紐約,對艦上設備進行大整休。原先裝備的水上飛機彈射器和水上飛機機庫被拆除,法制37毫米高炮與13。2毫米高射機槍被換裝為盟軍制式40毫米「博福斯」中口徑高炮和20毫米「厄立孔」小口徑速射炮;但保留了100毫米大口徑高炮、152毫米副炮和380毫米主炮。
由於美國海軍沒有裝備380毫米主炮的戰列艦,最後不得不為「黎塞留」號特製一批380毫米口徑彈葯。在整修中,還對「黎塞留」號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安裝了美國新研製的對空、對海搜索雷達。接受現代化改造後的「黎塞留」號渙然一新。
1943年10月,「黎塞留」號改裝完畢,劃歸英國遠東艦隊指揮,在東南亞及印度洋海域作戰。「黎塞留」號的主要任務,是依靠其高速和高炮,為航母提供近程空中保護,同時利用380毫米艦炮轟擊日軍守島工事。由於「 黎塞留」號具有30節高航速,它能夠跟隨艦隊中的航母行動,用艦上的大量中小口徑高炮為航母提供最後一層防空屏障,而航速23節左右的英國舊戰列艦只能作為火力支援艦使用。
1944年,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對日軍展開全面進攻。同年3月,英國遠東艦隊從斯里蘭卡出發,以「光輝」號航母為核心,攻擊日軍占據的蘇門達臘島。「黎塞留」號作為艦隊中的對岸火力支援艦,與「伊利莎白女王」號、「剛勇」號戰列艦、「聲望」號戰列巡洋艦共同對蘇門達臘島西北角的沙璜
港進行炮擊。在戰斗中,4艦共發射381/380毫米炮彈294發,各種副炮炮彈數 千發,幾乎完全摧毀了日軍的海岸炮台與工事。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 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法國解放指日可待,正在太平洋戰場苦戰的「黎塞留」號也奉命返回法國本土。
1944年10月,「黎塞留」號從印度洋穿過紅海及蘇伊士運河,返回法國。
勒克萊爾將軍的「自由法國」戰士在巴黎進行凱旋門閱兵時,自由法國的戰艦也在土倫港進行了壯觀的閱艦儀式。當強大的「黎塞留」號緩緩開進土倫港時,受到了法國人的狂熱歡迎,「黎塞留」號成為自由法國的海上標志。
雖然法國全境解放,德國即將投降,但在太平洋戰場,戰爭還未結束。法國復國慶典結束後,「黎塞留」號重新返回太平洋作戰。
1945年初,日本艦隊中的航母和艦載航空兵基本損失殆盡,但仍存留有一定數量的戰列艦;在太平洋的多個島嶼,仍有日軍經營多年的堅固工事。
在長達半年的海島登陸作戰中,「黎塞留」號與美國「依阿華」號、「北卡萊羅那」號等名艦並肩作戰,將無數一噸左右的高爆彈傾瀉到日軍陣地上。
1945年8月,「黎塞留」號參加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對日本沿岸港口與城市進行炮擊,並目睹了8月15日東京灣的日本投降儀式。「黎塞留」號的戰斗足跡遍及三大洋,是法國參戰地域最廣,航行里程最長的戰列艦,也是法國海軍史上最著名的戰列艦。
二戰結束後,「黎塞留」號從英國遠東艦隊序列中退出,回歸美國海軍控制,美國繼而將「黎塞留」號歸還法國。1946年,「黎塞留」號再次從太平洋返回法國。在回國之前,「黎塞留」號還執行了最後一次作戰任務:在印支戰爭中,「黎塞留」號在中南半島沿岸巡弋,對越南進行威懾。
戰後「黎塞留」號雖然已無大用場,但作為法國海軍的象徵,它一直服役到50年代。在參加法國北非殖民地的幾次戰爭中,大多是作為海軍的威懾力量使用。由於戰列艦的維護費用過高,1959年「黎塞留」號退出現役,先是在布雷斯特作為船員訓練艦使用,1964年作為廢鋼出售,最後在義大利拆船廠解體。
黎塞留級2號艦「讓-巴爾」號在1940年3月匆匆下水,1940年6月在只安裝了一個炮塔時,便匆匆撤退到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由於卡薩布蘭卡被法國維希政府控制,因此「讓-巴爾」號仍落入軸心國之手。在盟軍「火炬」登陸作戰中,「讓-巴爾」號用它僅有的一門主炮炮擊了進攻卡薩布蘭卡的盟軍部隊,結果招致美國戰列艦「馬薩諸塞」號和美國轟炸機的「群毆」,被命中5發406毫米炮彈和3枚炸彈,艦體嚴重損壞。佔領卡薩布蘭卡後,法國重新得到了「讓-巴爾」號的艦殼,戰後繼續未竣工程,並最終於1955年建成。「讓-巴爾」號是世界上完工的最後一艘戰列艦,它在法國海軍服役了僅僅6年,1961年退出現役,在土倫港作為艦員訓練艦使用,並於1970年 解體。
『拾』 戰列艦四聯裝炮塔和六聯裝炮塔
法國的「敦刻爾克號」和「黎塞留號」,未完工的「諾曼底號」,計劃中的「里昂號」,以及英國的KGV424都有兩座四聯裝炮塔。且法國已建成的四聯裝炮塔均布置在艦體前部。
PS:迄今為止,還沒有出現過六聯裝炮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