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二戰時波蘭和英法是盟友
簡單的總結是「互相利用」關系,其一是英國和法國利用波蘭牽制德國,盡量把戰事引向波蘭而不殃及自己。其二是波蘭自知被兩只猛虎夾在中間,蘇聯老大哥相當靠不住。所以只能藉助英、法兩國的名義嚇唬德國,同時安慰自己國民——波蘭不是獨立作戰。
沒想到這種靠不住的利用關系在德國強大的「閃電戰」下不堪一擊,留下的只是笑料。下面是一些資料,你可以更全面的了解下。
今天看新聞,波蘭右翼報紙做了一副圖,讓德國總理默克爾袒胸露乳喂養他們的總統總理。結果引起德國民眾不滿。
事情的起源很簡單:在歐盟的表決權上,德國主張按照人口分配,波蘭要求按照人口的平方根方式(這樣人口少的波蘭佔便宜)。
波蘭顯得咄咄逼人,提出了「否則」。一般而言,外交上很少講「否則」,這有些類似最後通牒,也顯得對對方的壓迫,對方一旦讓步很容易被視為屈辱。大家可以注意中日關系最惡劣時期,中日都很少提及「否則」-你說了「否則」,對方很可能不就不得按照「否則」做。
波蘭人的「否則」是否決《歐盟憲法條約》。結果德國人很乾脆以威脅加以回應:如果那樣,德國就拋開波蘭,制定一個無波蘭的條約。最後波蘭屈服。
然後波蘭人對此不滿,在會議上突然重提二戰,指責德國人屠殺了多少波蘭人。如果沒有這個屠殺,波蘭人人口就應該是多少多少。結果惹起軒然大波。
首先,波蘭人這樣的說法,和他的平方根議案對比起來,是顯得非常自私的。人們不免反問一句:是不是沒有二戰,你就會支持人口方案,而不是平方根方案?
其次,德國在歐洲的地位不同於日本在東亞,德國人對二戰的態度也不同於日本。結果在歐洲,外交上一般不談及二戰,而在亞洲,中國始終不曾放棄在二戰問題上要求日本認罪。
換而言之,中國敲打日本,是延續已存在多年的外交道路,把溫水燒開。而波蘭人敲打德國人,是一反常態,突然要冷水沸騰。
波蘭在歐洲的地位,也絕對比不上中國在東亞的地位。
最後,外交上不應該有「情緒化」的東西。波蘭人掀起軒然大波,能改變什麼事情么?完全不能!除了孤立自己之外毫無作用。你不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沒資格搞光榮孤立的
就二戰本身而言,波蘭根本無法和中國比。
1:波蘭曾侵略蘇聯,佔領德國領土-至今還有這個問題,即二戰後它曾經驅逐在波蘭的德國人,把東普魯士「波蘭化」,這實際上是種族清洗。
中國可不曾侵略日本,就連日本在東北的武裝移民,中國人還養育了其中的一些被遺棄的小孩(雖然我不支持這種「善行」)
2:中國在二戰中一直堅持抗日。而波蘭呢?只有一個華沙起義。且不說他失敗了,這個起義的目的,與其說是打擊德國人,不如說是要想打擊盟友蘇聯人。(卡廷事件也是如此)
說實話,在外交上,波蘭人暗算自己盟友可不是一次兩次了!
所以以歷史為武器,波蘭人遠遠比不上中國人。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唯一延續5000年的文明,談歷史非常佔便宜-所以中國人外交上要談歷史。你看美國人在外交上就很少談歷史,談歷史它就沒了。
波蘭,歷史上一個大公國,一戰後才勉強獨立,二戰再次亡國,然後成為蘇聯衛星國。你這個歷史不那麼好談的。
波蘭人這次發作,實際上是「新歐洲」思想。波蘭覺得自己是美國的「新歐洲」盟友,又抖了起來。
看看歷史就知道,這還真是歷史重演。
二戰前,波蘭和英法結盟,牽制德國。當時波蘭和德蘇都有爭端(佔領了別人的土地),卻自以為有著英法的支持,對德蘇都很強硬,同時自身的內功卻不深厚-拉起虎皮做大旗。
結果呢?也好看。德蘇聯手滅了波蘭,而他的盟友雖然宣戰卻沒有出兵。其實就算英法全力以赴,德國要倒霉,波蘭一樣無法倖免。
今日的波蘭,一方面和俄國關系惡劣,另外一方面與德國關系也惡劣。它所自持的就是遠在美洲的美國,是他的「盟友」。於是又在歐洲傲然面對列強。
問題是
1:美國這個「盟友」的堅定程度甚至不如當年的英法!英法必須借重波蘭牽制德國,美國可未必需要借重波蘭來牽制俄國和老歐洲-你波蘭還沒那麼壓得住陣。
2:就算美國非常堅定支持波蘭。請問,波蘭能在德俄的壓力下支持到美國來援么?實際上,這次德國代表的很可能是西歐,即德法聯合。波蘭人能指望的最近的援助,也在英倫三島
作為一個小國,一個弱國,一個窮國,能做的就是低著頭發展。中國自90年代以來逐漸對日強硬,而在80年代相當親日媚日,為什麼?看看兩國的發展曲線就知道了
東亞天然的大國尚且不敢在貧弱時出頭,波蘭作為人家的棋子,跳什麼跳!
㈡ 歷史上英國和法國不是互相不爽嗎為什麼還要結盟
正常
英國在歐洲做的政策叫——離岸平衡手!
即在歐洲實現各大國度的均勢,歐洲不能有任何一個能威脅到英國在歐洲霸權的國家,誰強,英國就帶著小兄弟打誰!
法國拿破崙橫掃歐洲大陸的時候,英國要打法國,因為那時候,英法矛盾是主要矛盾
等德國強大了,要挑戰英國霸權的時候,英德矛盾就占據主要矛盾的位置;英法矛盾讓位與英德矛盾!
等蘇聯坦克海,能三天內打到大西洋的時候,其他矛盾都讓位於北約和華約的矛盾了!所以要全力對抗蘇聯!
㈢ 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時,英國為何沒有伸以援手
眾所周知,英國一直奉行「大陸均勢」政策——一般來說,如果歐洲大陸太強大,英國會聯合其他國家壓制它。歐洲大陸上的所有大國都與英國聯合起來過,所有的大國也都曾和英國敵對過。
法國的強勢和傲慢表現讓英國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認為一旦法國迫使俾斯麥接受法國擴張萊茵河左岸和比利時,將嚴重損害英國的利益。此外,法國發動的戰爭還不得而知。如果沙俄勢力仍然是英國的主要焦點,英國需要與法國聯合起來抵抗沙俄,那麼英國鎮壓的對象可能不是看起來軟弱的普魯士,而是法國。
㈣ 英國和法國歷史關系
英法本來是沒什麼關系的,但1066年法國的統治者威廉公爵對英國發動了戰爭,並征服了英國,諾曼底征服之後,封建制度在英國確立。威廉一世之後,英國的每一個國王都是他的直系後代子孫,英國開始了世襲的君主制。
從這一時期開始,英法兩國的關系變得極其復雜,隨後的很多英國國王還兼有法國貴族的身份,導致後來英國國王也有權利爭取法國王位,這成為後來血雨腥風的英法百年戰爭的原因之一。
1216年盎格魯—諾曼統治者失去了對諾曼底的控制,
12世紀中,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佔有廣闊領地,
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佔領的土地。
14世紀初,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法國人試圖把英國人由法國西南部趕走,從而統一法國。英國當然不願退出,並欲奪回祖先的土地如諾曼底、曼恩、安茹等。
當時英法兩國因為貿易利益的關系,均對佛蘭德斯作出爭奪,使它們之間的沖突加深。
在英國大陸上,戰爭從來沒有間斷過。北部地區與南部地區不斷的發生沖突,這期間民族融合是少不了的,可就在中世紀之後,法國的王公貴族不斷的登陸英國,而且他們的封地也被分往英國,最早的英國國王叫做諾曼底大公。
這時候的英國基本沒有任何文字,而法國人將自己的文字帶到了英國大陸,並不斷的通過本土化形成了現代的英語,這也就是為什麼英國有好多的語言,發音跟法國的非常相似。
法國那邊肯定不服,而英國這邊兒也寸步不讓,他們互不承認,互相稱自己為對方的王。明爭暗鬥之中,英國和法國開啟了百年戰爭,百年戰爭之中法國和英國各占優勢。
而英國竟然有幾次打到了法國的本土,聖女貞德原本只是一個不通世事的小姑娘,但就是這么一個人,指揮法國的軍隊抵擋住了英國人的侵略進攻,英國人趕回了本土,保住了法國領土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