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上美麗的海濱小城
最近去了葡萄牙,所以向你推薦葡萄牙的海濱城市波爾圖(Porto)。城市不大,但是景色很美,還有著名的葡萄酒。
另外就是法國的幾個:戛納(南部),加萊(北部),另外波爾多,SAINTMALO(英吉利海峽附近)和LA ROCHELLE(靠近波爾多)也是很不錯的!
⑵ 90年代小學語文課本《海濱小城》描寫的是哪座城市呢湛江、茂名電白、珠海、汕頭澄海還是其他
.
這篇文章的《海濱小城》不一定是確指哪個具體的城市,很可能是作者揉合幾個城市的特點,再加上個人想像發揮創作出來的.
.
汕頭/湛江在80年代中期以前分別是廣東的第2和第3大城市,如稱之為"小城",再往下的其他城市就只能算微城了.
----------------
《海濱小城》說小城的 "人們走到街道的盡頭,就可以看見浩瀚的大海。天是藍的,海也是藍的。海天交界的水平線上,有棕色的機帆船和銀白色的軍艦來來往往。"
湛江城區位於狹窄的海灣之畔,放眼看去就是一公里之外的海灣對岸了,是看不到海天交界的水平線的,更不要說"可以看見浩瀚的大海",在湛江要看一望無際的大海要到離市區幾十公里外的東海島東面.
.
-------------------
《海濱小城》說小城 "有桉樹、椰子樹、橄欖樹、鳳凰樹"
湛江以前較常見的有 椰子樹/鳳凰樹/榕樹/麻黃樹(馬尾松),但並沒有多少" 橄欖樹/桉樹".
---------------------------
《海濱小城》說 "小城的街道也美。除了瀝青的大路,都是用細沙鋪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響,好像踩在沙灘上一樣。"
.
湛江霞山老城區以前有許多法國殖民時代留下的石條路,但沒有用細沙鋪成的街道.
.
⑶ 關於法國的一些資料
法國(La France),全稱為法蘭西共和國,首都位於巴黎。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摩納哥、安道爾和西班牙接壤,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隔海相望。法國不僅在工農業方面非常發達,而且也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
法國比較有名的大學有巴黎大學、里昂大學等。 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三大電影節之一,每年5月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為期兩周左右。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
法國平均每年接待外國遊客7000多萬人次,是世界第一旅遊大國。超過該國人口。2010年,法國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球最適合居住的國家。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風景區及阿爾卑斯山區都是舉世聞名旅遊勝地,此外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爾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法國一些著名的博物館收藏著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
⑷ 《海濱小城》指哪裡 作者是誰
《海濱小城》指廣東沿海的一個小城。作者是林遐。
《海濱小城》介紹了家鄉海濱小城美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家鄉的感情。第一部分寫海濱的景象。由遠及近,先寫浩瀚大海的景色,再寫海灘的景觀。這部分突出景物色彩的描寫,文中描繪的景物色彩斑斕:有藍色、棕色、銀白色、灰色、金黃色、青色……這些豐富多彩的顏色,展示了海濱的美麗。第二部分寫小城美麗的景色。分別描寫了小城的庭院、公園、街道三處景物,突出了美麗、整潔的特點。
(4)法國海濱小城在哪裡擴展閱讀
《海濱小城》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2018年秋季修訂版)第19課的課文 ,作者林遐(現代),由陳亮參與錄制。這篇課文介紹了家鄉海濱小城美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家鄉的感情。
課文先寫海濱,再寫小城,把小城放在海濱這個大的背景下,更加突顯小城的美麗。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是加強學生自主閱讀實踐活動,加強對寫景狀物這一類文章特點的感悟,進一步學習抓住事物特點、按空間變換順序記敘的表達方法,並且了解海濱小城的美麗、整潔,體會作者熱愛家鄉的感情,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⑸ 誰能告訴我一些法蘭西的詳細資料(地理位置,氣候等)
法國
國名: (現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France)
國名由法蘭克部落之名演變而來,意為「勇敢的」「自由的」
國慶日:7月14日(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攻克巴士底獄日為國慶節以紀念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國旗:法國國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旗之一,對後世界各國國旗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
形狀與圖案:
法國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分別為藍、白、紅三色。最早的三色旗色彩的排列與今天不同,紅色在左。藍色代表(自由)聖馬丁長袍的顏色。白色代表(平等)紀念民族英雄聖女貞德。紅色代表(博愛)聖但尼軍旗的顏色。
藍色是聖馬丁長袍的顏色,象徵自由。白色紀念民族英雄聖女貞德,象徵平等。紅色則是聖但尼軍旗的顏色,象徵博愛。
來源和歷史:
法國的國旗以三色旗著稱,最早出現在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法國大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也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1794年2月15日,旗幟最終被確定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國旗。
波旁王朝復辟時,三色旗曾經被廢除,而用王室的鳶尾花旗(fleur-de-lis)。然而1830年7月革命後,三色旗再度成為法國的國旗,並延續至今。
稱呼:
法國國旗被法國人稱呼為:
le drapeau tricolore
le drapeau bleu-blanc-rouge
le drapeau de la France
有時也叫le tricolore,口頭稱作les couleurs。
法國國旗也被使用英文的人叫做French tricolor(美式英語),或French tricolour(英式英語)。
國徽: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但傳統上採用大革命時期的紋章作為國家的標志。紋章為橢圓形,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標志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標,是權威的象徵。束棒兩側飾有橄欖枝和橡樹枝葉,其間纏繞的飾帶上用法文寫著「自由、平等、博愛」。整個圖案由帶有古羅馬軍團勛章的綬帶環飾。
國歌:《馬賽曲》
國花:鳶尾花
國鳥:公雞
國石:珍珠
國家元首:總統希拉克(Chirac),1995年5月當選,2002年5月連選連任;總理德維爾潘(Dominique)。
自然地理:面積為55.16萬平方公里(包括科西嘉島)。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也是歐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
人口: 6062.8萬(2000年),包括350萬外國僑民,其中140萬人來自歐盟各國。通用法語。居民中81.4%的人信奉天主教,6.89%的人信奉穆斯林教,其他人信新教、猶太教、佛教等其它宗教。
首都:巴黎(Paris) ,人口1060萬(1999年)。
行政區劃: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96個省、4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2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全國共有36565個市鎮,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22個大區是:阿爾薩斯、阿基坦、奧維爾涅、布爾高涅、布列塔尼、中部地區、香檳-阿登、科西嘉、弗朗什-貢岱、巴黎大區、朗克多克-魯西翁、利姆贊、洛林、南比利牛斯、北加萊海峽、下諾曼底、上諾曼底、盧瓦爾地區、皮卡爾迪、布瓦圖-夏朗德、普洛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羅訥-阿爾貝斯。4個海外省是:瓜德魯普、馬提尼克、法屬蓋亞那、留尼旺。4個海外領地是: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屬南半球和南極領地。2個地方行政區是: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
簡史: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正在進攻巴士底監獄。監獄里當時只關押著7個人,但是市民們卻為此激戰了一天,犧牲了98個人。1789年8月26日,法國大革命的綱領《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正式通過。 1789年,伏爾泰和盧梭去世11年後,法國大革命爆發。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 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1804年12月2日,巴黎聖母院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加冕典禮,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1944年,象徵勝利的法國凱旋門,終於迎來了一次真正的凱旋。
在戴高樂的帶領下,為了自由而戰的法蘭西民族不僅為戰勝法西斯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而且為戰後法國的復興鋪就了道路。
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1959年,法國宣布接受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自決,由此開始告別殖民主義;
1963年,法國和聯邦德國簽訂《法德友好條約》,從此與宿敵德國和解;
1964年,法國與新中國建交,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
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並限令美國在一年內撤除在法國領土上的駐軍和基地。
堅持獨立外交政策的法國,成為世界格局的制衡力量。 正是在這一追尋理想的過程中,法國以它卓爾不群的氣質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1964年1月27日,同中國建交。
政治: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5年(2000年6月改為5年,定於9月24日舉行全民公決),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可不經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總統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在總統不能履行職務或空缺時總統離職期間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權。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直接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院共321席,參議員任期9年,每3年改選1/3,以省為單位,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1995年7月31日,法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這項法案使總統有權更多地使用公民投票來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法國總統在政府或參議院、國民議會的建議下,可將所有事關公共權力組織、法國經濟或社會政策的改革方案交由公民投票表決。總統府——愛麗舍宮,總理府——馬提翁宮,國民議會——波旁宮。
經濟:法國經濟發達,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在工業產值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獨聯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築為三大支柱。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減少的趨勢。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70%。法國商業較為發達,創收最多的是食品銷售,在種類繁多的商店中,超級市場和連鎖店最具活力,幾乎佔全部商業活動的一半。法國鐵礦蘊藏量約為70億噸,但品位低、開采成本高,所需的鐵礦石大部分依賴進口。煤儲量約為210億噸(其中褐煤100億噸),有開采價值的約為14.7億噸。鋁土礦儲量約9000萬噸。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石油儲量只有3000多萬噸。天然氣儲量2500億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依賴進口。水力資源約為1000萬千瓦,核能,水力資源和地熱的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約1500萬公頃,占歐盟森林總面積的25%,人均擁有綠化面積0.28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6.7%。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隨著法國人口城市化,農村人口不斷減少,法共有土地面積5500萬公頃,其中61%為農業用地、27%為林業用地、12%為非農業用地。農業用地的96%為家庭所有。農業的傳統地區結構為:中北部地區是穀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產區,西部和山區為飼料作物主產區,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區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產區。機械化是法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法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市場的11%。法國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國,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風景區及阿爾卑斯山區都是旅遊勝地,此外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爾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法國一些著名的博物館收藏著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法國也是世界貿易大國,其對外貿易有兩個特點:一是進口大於出口,造成貿易逆差,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另一是非產品化的技術出口增長較快,純技術出口在整個出口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要。法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稅收高於美、日等國,其中主要來自增值稅,其它還有所得稅、公司稅、社會福利稅等。
文化:17世紀開始,法國的古典文學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相繼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大仲馬、維克多·雨果、福樓拜、小仲馬、左拉、居伊·德·莫泊桑、羅曼·羅蘭等文學巨匠。他們的許多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的《巴黎聖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譯成世界文學作品,在世界廣為流傳。偵探小說方面有莫里斯·勒布朗的俠盜亞森羅平,和喬治·西姆農的梅格雷探長。近現代,法國的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頗有創新,不但出現了羅丹這樣的雕塑藝術大師,也出現了像莫奈和馬蒂斯等印象派、野獸派的代表人物。從17世紀開始,法國在工業設計、藝術設計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關實用美術、建築、時裝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也早已憑借其「法國製造」的商業碩果而聞名海外。法國人喜愛體育運動,比較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足球、網球、橄欖球、地滾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車環形賽等。比較有名的大學有巴黎大學、里昂大學等。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5月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為期兩周左右。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
新聞出版:主要報紙有:《費加羅報》、《世界報》、《法蘭西晚報》、《解放報》、《巴黎日報》。地方報紙主要有:《西部法蘭西報》,它是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北方之聲》。主要周刊有:《快報》、《觀點》、《新觀察家》、《巴黎競賽畫報》、《費加羅雜志》等。法約有6000家出版社。 通訊社有:世界五大通訊社之一的法新社。1835年創立。法國國家廣播公司成立於1975年,下設6個廣播電台。此外,還有國家廣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資的17個獨立的地方台。為加強對外宣傳,國家廣播公司專設獨立的法國國際台,對外廣播幾乎遍及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過法令,取消國家對電台的壟斷,允許私人和團體設立電台。目前,全國私營電台近1300家,主要有盧森堡電台、蒙特卡洛電台、歐洲一台等。現有4家全國性國家電視台。20多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線電視台,另有許多可通過衛星接收的電視頻道。
名勝:巴黎凱旋門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廣場(現稱戴高樂將軍廣場)的中央,是法國為紀念拿破崙1806年2月在奧斯特爾里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而建的,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工程由建築師夏爾格蘭設計,1806年8月奠基,歷時30個寒暑,於1836年7月落成。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門,中心拱門寬14.6米,門樓以兩座高墩為支柱,中間有電梯上下。在拱形圓頂之上有三層圍廊,最高一層是陳列室,這里展示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第二層收藏著各種法國勛章、獎章;最低一層則是凱旋門的警衛處和會計室。
埃菲爾鐵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因法國著名建築師斯塔夫·埃菲爾設計建造而得名。建於1887—1889年。塔高300餘米,塔身重達9,000噸,分三層。第一層平台距地面57米,設商店和餐廳;第二層平台高115米,設有咖啡館;第三層平台高達276米,供遊人遠眺,底部面積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Y」。該塔由1.8萬余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有電梯或徒步登塔頂。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埃菲爾鍍金頭像。
盧浮宮 (Palais Louvre)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原是一座中世紀城堡,16世紀後經多次改建、擴建,至18世紀為現存規模。佔地約45公頃。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在原城堡的基礎上建造新的王宮,此後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歷時300餘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築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紀念日時,法國「國民公會」決定把昔日的皇宮辟為國立美術博物館;同年11月18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其全部工程於1857年完成。在盧浮宮口字形正殿的西側,伸展出兩個側廳,中間的空地形成卡魯賽廣場。宮的東側有長列柱廊,建築巍峨壯麗。其畫廊長達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紀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期間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館藏品達40萬件。盧浮宮美術博物館分為6大部分:希臘和羅馬藝術館;東方藝術館;埃及藝術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雕像館;歷代繪畫館。展覽按不同流派、學派和時代劃分。一層展出雕刻。二層油畫,三層是素描和彩粉畫。八十年代初,法國政府實施擴建和修復盧浮宮的「大盧浮宮計劃」。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最著名的中世紀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規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築上的價值而著稱。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緒利曾設想將兩座較早的巴西利卡式(長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奠基,高聖壇於1189年舉行奉獻儀式,1240年唱詩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門廊、祈禱室和其他裝修在其後的一百年中陸續建成。內部平面130×48米,屋頂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頂始終未建。教堂經過歷代的損壞不得不 於19世紀重修,只有三個巨大的圓花窗仍保持著13世紀的彩色玻璃。後堂的飛扶垛特別雄健優美。
巴士底獄遺址(Place de la Bastille)位於巴黎市區東部、塞納河右岸,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軍事堡壘。「巴士底」一詞的法文原意是「城堡」。這座古城堡擁有8座巍峨堅固的炮台,興建之初是用來抵抗英國入侵的。1380-1422年,這座城堡被改為王家監獄。整座城堡佔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牆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樓,四周掘有寬24米的深溝,設吊橋進出。早在16世紀,這里就開始關押囚禁政治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曾兩次關押在這里。在法國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獄已成為法國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奮然起義,14日,攻佔了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毀了巴士底獄,在其舊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廣場,並把拆下來的石頭鋪到塞納河的協和橋上,供路人踐踏。1830年,法國人民又在廣場中心建立起一座紀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銅鑄成的圓柱體,人稱「7月圓柱」,在柱頂端是一尊右手高舉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著被砸斷的鎖鏈象徵著獲得了自由。在監獄遺址前方立著一塊牌子,上寫:「大家在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國將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這一天定為法國國慶日。
先賢祠 (le Pantheon)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於1791年建成,是永久紀念法國歷史名人的聖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時代建成的聖·熱內維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歸國有脫離宗教後,改為埋葬「偉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間,它又歸還教會。先賢祠中的藝術裝飾非常美觀,其穹頂上的大型壁畫是名畫家安托萬·格羅特創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後,繪畫的主題改變,先賢祠具有了「純粹的愛國與民族」特性。先賢祠內安葬著伏爾泰、盧梭、維克多·維克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讓·饒勒斯、柏遼茲、馬爾羅和大仲馬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對法蘭西作出非凡貢獻的人享有這一殊榮。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的博堡大街,當地人常也簡稱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鋼架林立、管道縱橫,並且根據不同功能分別漆上紅、黃、藍、綠、白等顏色。因這座現代化的建築外觀極像一座工廠,故又有「煉油廠」和「文化工廠」之稱。這座設計新穎、造型特異的現代化建築是已故總統蓬皮杜於1969年決定興建的,1972年正式動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開館。整座建築佔地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共10萬平方米,地上6層。整座建築共分為工業創造中心、大眾知識圖書館、現代藝術館以及音樂音響諧調與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巴黎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 in Paris)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北岸,是法國最著名廣場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廣場始建於1757年,是根據著名建築師卡布里埃爾的設計而建造的。因廣場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騎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廣場」。大革命時期又被改名為「革命廣場」。1795年又將其改稱為「協和廣場」,後經名建築師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終於1840年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歷史的埃及方尖碑,這是路易-菲利普於1831年從埃及盧克索移來的著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記載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跡。石碑兩側各有一座噴水池。池中精緻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廣場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別象徵著8座在法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馬賽、波爾多、南特、魯昂、布勒斯特、里爾和斯特拉斯堡。1793年大革命時期,巴黎人民奮起搗毀了路易十五的銅像,並將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台。
香榭麗舍大街 (Ave des Champs-Elysees)東起協和廣場西至星形廣場,全長約1800米,街道最寬處約120米,是橫貫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香榭麗舍」是「田園樂土」的意思。過去,這里曾是一片低窪潮濕的空地。17世紀路易十四在位時,曾在這里植樹造林,使之成為專供宮廷貴族游樂的禁區。後來,圖勒里公園的東西軸線向西延伸,在這里建成了近1公里長的林蔭道。以後又加擴展。1709年才將其命名為香榭麗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隆布萬街為界,分成風格迥異的東西兩段。幽靜的東段體現了田園風光,長約700米,一排排梧桐蒼翠欲滴,街心花園夾在萬木叢中時隱時現。東端的星形廣場中央有巍峨雄偉、遐邇聞名的凱旋門。大街附近有波旁宮、瑪德琳娜大教堂。這里還有圖勒里公園、盧浮宮、市府大廈和愛麗舍宮等名勝古跡。西段長1100多米,西端的協和廣場是巴黎的另一個交通要沖。法國的一些重大節日——7月14日國慶閱兵式、新年聯歡都在這條著名的街道上舉行。
歷史名人:法國劇作家莫里哀 :1622年1月15日生。本名為讓-巴蒂斯特.波克蘭。莫里哀是他參加劇團以後用的藝名。莫里哀10歲喪母,外祖父經常帶他去看鬧劇、喜劇和悲喜劇。50年代,莫里哀開始編演一些鬧劇及喜劇《冒失鬼》()。1658年回巴黎主要從事古典主義喜劇創作,一系列作品問世,如《可愛的女才子》(1659)、《斯卡納萊爾》(1660)、《丈夫學堂》(1661)、《太太學堂》(1662)。1664-1668年,是莫里哀的創作高峰階段,主要劇作有《偽君子》(1664)、《唐璜》(1665)、《吝嗇鬼》(1668)等。1668年以後,莫里哀還寫了一些諷刺作品。莫里哀一生寫了30多部喜劇。他塑造人物性格適當引入了鬧劇因素,充分運用日常語言等方面對喜劇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莫里哀於1673年病逝。
伏爾泰( 1694-1778年):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原名弗朗索瓦瑪利阿魯埃,伏爾泰是筆名。出生在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伏爾泰經歷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個封建王朝的統治,目睹了封建專制主義由盛轉衰,一親身感安到了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腐朽和反動。青年時代因發表反對封建貴族統治的作品,兩次被關進巴士底獄。1725年出獄後,旅居英國三年。他主張「開明君主」統治,實行君主立憲。伏爾泰創作了許多著作,他反對封建專制、反對宗教迷信,宣揚自由和平等的原則,主張人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主要著作有:《哲學辭典》、《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路易十四時代》等。還寫過有關中國的歷史劇《中國的孤兒》。
⑹ 《又見一簾幽夢》里紫菱她們在普羅旺斯經常去的那個「山崖」是什麼地方
埃特爾塔海岸(Etretat)-------法國第一海岸
法國諾曼底的埃特爾塔(Etretat)海濱小城面臨大西洋,離巴黎只有三百公里。這個海濱小城建在離大海近在咫尺的地方,幾乎可以說是貼著大海的唇邊而建,就像是一座守護海岸的燈塔。
⑺ 海濱小城處於哪裡有什麼特色不要課文!
海濱小城即丹東,地處黃海之濱,東鄰朝鮮人民共和G,屬於海洋性氣候,是我國最大的邊境城市!
⑻ 海濱小城在哪裡
海濱小城在廣西北海市。《海濱小城》開篇寫道:「我的家鄉在廣東,是一座海濱小城。」雖然林遐其原戶籍是河北人,但是很多書籍標注作者為林遐也讓讀者深信不疑,但是熟讀作者的散文你會發現,作者早已把廣州當作自己的故鄉。林遐在其文章《贊美》中寫道:「廣州落戶,轉眼已經十幾年了;廣州,我的第二故鄉,我原該早就歌頌你,贊美你呵!」由此可見,作者早已把自己當作「廣州人」。
文章中的文字各種情感表達遣詞造句我就不解釋介紹了,倒是可以先介紹下我們的作者林遐。林遐是江林先生的筆名,他本是北方人,後來因為南下廣州工作,長期在南方日報社和羊城晚報社做宣傳工作,林遐先生的散文很多都是圍繞下鄉考察報道,描寫嶺南的山水風光,人文風情。部分文章除了景色描寫外,作者也把那個時代的人的精神風貌融入文字當中。
⑼ 法國簡介
法 國 概 況
國名: 法蘭西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France,La Republique Francaise)
國慶日:7月14日(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攻克巴士底獄日為國慶節以紀念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遺產日:9月的第三個周六和周日(1984年正式開始,最初的活動在9月的第三個周日舉辦,在當時的文化部長雅克·朗的推動下,諸多深宮中的歷史文化遺產敞開大門向公眾開放,目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熱愛進而保護人類歷史和文化遺產,最初名稱為「國家文物開放日」,到1992年,開放時間延長為周六和周日兩天。)>>>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分別為藍、白、紅三色。法國國旗的來歷有多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據說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
國徽: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但傳統上採用大革命時期的紋章作為國家的標志。紋章為橢圓形,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標志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標,是權威的象徵。束棒兩側飾有橄欖枝和橡樹枝葉,其間纏繞的飾帶上用法文寫著「自由、平等、博愛」。整個圖案由帶有古羅馬軍團勛章的綬帶環飾。
國歌:《馬賽曲》
國花:鳶尾花
國鳥:公雞
國石:珍珠
國家元首:總統希拉克(Chirac),1995年5月當選,2002年5月連選連任;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 (Dominique de Villepin) ,2005年5月任職;國防部長阿利奧-馬里(Michele Alliot-Marie ),2002年5月任職;國民議會議長讓-路易·德勃雷 (Jean-Louis Debre),2002年6月當選。
自然地理:面積為551602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
人口: 6200萬 (2004年1月),包括400萬外國僑民,其中150萬人來自歐盟各國。通用法語。居民中90%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約400萬穆斯林及少數新教、猶太教、佛教、東正教徒。
首都:巴黎(Paris) ,市區人口217萬。 奧塞博物館——歐洲最美的博物館
行政區劃: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96個省、4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2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全國共有36565個市鎮,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22個大區是:阿爾薩斯、阿基坦、奧維爾涅、布爾高涅、布列塔尼、中部地區、香檳-阿登、科西嘉、弗朗什-貢岱、巴黎大區、朗克多克-魯西翁、利姆贊、洛林、南比利牛斯、北加萊海峽、下諾曼底、上諾曼底、盧瓦爾地區、皮卡爾迪、布瓦圖-夏朗德、普洛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羅訥-阿爾貝斯。4個海外省是:瓜德魯普、馬提尼克、法屬蓋亞那、留尼旺。4個海外領地是: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屬南半球和南極領地。2個地方行政區是: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
簡史: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 (右圖 )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
諾曼底登陸
政治: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5年(2000年6月改為5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可不經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總統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在總統不能履行職務或空缺時總統離職期間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權。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直接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根據2003年7月法國民議會通過的參議院改革法案,自2004年起參議員任期由9年縮短至6年,2010年總席位由321人增至340人,每三年改選一半。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1995年7月31日,法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這項法案使總統有權更多地使用公民投票來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法國總統在政府或參議院、國民議會的建議下,可將所有事關公共權力組織、法國經濟或社會政策的改革方案交由公民投票表決。總統府——愛麗舍宮,總理府——馬提翁宮,國民議會——波旁宮。
巴 黎 歌 劇 院
經濟:法國經濟發達,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鋼鐵、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在工業產值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獨聯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築為三大支柱。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減少的趨勢。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70%。法國商業較為發達,創收最多的是食品銷售,在種類繁多的商店中,超級市場和連鎖店最具活力,幾乎佔全部商業活動的一半。法國鐵礦蘊藏量約為10億噸,但品位低、開采成本高,所需的鐵礦石大部分依賴進口。煤儲量已近枯竭,預計於2005年關閉所有煤礦。鋁土礦儲量約9000萬噸。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石油儲量只有3000多萬噸。天然氣儲量2500億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依賴進口。水力資源約為1000萬千瓦,能源主要依靠核能,水力資源和地熱的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約1530萬公頃,占歐盟森林總面積的21.1%,人均擁有綠化面積0.3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8.2%。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糧食產量佔全歐洲糧食產量的三分之一,農產品出口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隨著法國人口城市化,農村人口不斷減少,法共有耕地面積5491.9萬公頃,其中61%為農業用地、27%為林業用地、12%為非農業用地。農業用地的96%為家庭所有。農業的傳統地區結構為:中北部地區是穀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產區,西部和山區為飼料作物主產區,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區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產區。機械化是法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法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市場的11%。法國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國,平均每年接待外國遊客7000多萬人次,超過本國人口。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風景區及阿爾卑斯山區都是旅遊勝地,此外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爾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法國一些著名的博物館收藏著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法國也是世界貿易大國,其對外貿易有兩個特點:一是進口大於出口,造成貿易逆差,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法國葡萄酒享譽全球,酒類出口佔世界出口的一半。法國時裝、法國大餐、法國香水都在世界上聞名遐邇;另一是非產品化的技術出口增長較快,純技術出口在整個出口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要。法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稅收高於美、日等國,其中主要來自增值稅,其它還有所得稅、公司稅、社會福利稅等。法國旅遊勝地——埃維昂>>> 世界最高的橋梁——米約大橋
文化:17世紀開始,法國的古典文學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相繼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大仲馬、雨果、福樓拜、小仲馬、左拉、莫泊桑、羅曼·羅蘭等文學巨匠。他們的許多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的《巴黎聖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譯成世界文學作品,在世界廣為流傳。近現代,法國的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頗有創新,不但出現了羅丹這樣的雕塑藝術大師,也出現了像莫奈和馬蒂斯等印象派、野獸派的代表人物。從17世紀開始,法國在工業設計、藝術設計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關實用美術、建築、時裝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也早已憑借其「法國製造」的商業碩果而聞名海外。法國人喜愛體育運動,比較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足球、網球、橄欖球、地滾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車環形賽等。比較有名的大學有巴黎大學、里昂大學等。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5月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為期兩周左右。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 歷史悠久的法國咖啡文化
新聞出版:主要報紙有《費加羅報》、《世界報》、《法蘭西晚報》、《解放報》、《人道報》、《巴黎日報》。地方報紙主要有《西部法蘭西報》,它是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北方之聲》。主要周刊有《快報》、《觀點》、《新觀察家》、《巴黎競賽畫報》、《費加羅雜志》等。法約有6000家出版社,其中較大的有331家。通訊社有世界五大通訊社之一的法新社。1835年創立。法國國家廣播公司成立於1975年,下設6個廣播電台。此外,還有國家廣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資的17個獨立的地方台。為加強對外宣傳,國家廣播公司專設獨立的法國國際台,對外廣播幾乎遍及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過法令,取消國家對電台的壟斷,允許私人和團體設立電台。目前,全國私營電台近1300家,主要有盧森堡電台、蒙特卡洛電台、歐洲一台等。現有4家全國性國家電視台。20多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線電視台,另有許多可通過衛星接收的電視頻道。
名勝:巴黎凱旋門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廣場(現稱戴高樂將軍廣場)的中央,是法國為紀念拿破崙1806年2月在奧斯特爾里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而建的,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工程由建築師夏爾格蘭設計,1806年8月奠基,歷時30個寒暑,於1836年7月落成。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門,中心拱門寬14.6米,門樓以兩座高墩為支柱,中間有電梯上下。在拱形圓頂之上有三層圍廊,最高一層是陳列室,這里展示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第二層收藏著各種法國勛章、獎章;最低一層則是凱旋門的警衛處和會計室。 圖集:法蘭西的華美樂章
埃菲爾鐵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因法國著名建築師斯塔夫·埃菲爾設計建造而得名。建於1887—1889年。塔高300餘米,塔身重達9,000噸,分三層。第一層平台距地面57米,設商店和餐廳;第二層平台高115米,設有咖啡館;第三層平台高達276米,供遊人遠眺,底部面積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Y」。該塔由1.8萬余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有電梯或徒步登塔頂。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埃菲爾鍍金頭像。
盧浮宮 (Palais Louvre)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原是一座中世紀城堡,16世紀後經多次改建、擴建,至18世紀為現存規模。佔地約45公頃。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在原城堡的基礎上建造新的王宮,此後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歷時300餘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築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紀念日時,法國「國民公會」決定把昔日的皇宮辟為國立美術博物館;同年11月18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其全部工程於1857年完成。在盧浮宮口字形正殿的西側,伸展出兩個側廳,中間的空地形成卡魯賽廣場。宮的東側有長列柱廊,建築巍峨壯麗。其畫廊長達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紀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期間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館藏品達40萬件。盧浮宮美術博物館分為6大部分:希臘和羅馬藝術館;東方藝術館;埃及 藝術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雕像館;歷代繪畫館。展覽按不同流派、學派和時代劃分。一層展出雕刻。二層油畫,三層是素描和彩粉畫。八十年代初,法國政府實施擴建和修復盧浮宮的「大盧浮宮計劃」。
巴黎聖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是最著名的中世紀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規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築上的價值而著稱。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緒利曾設想將兩座較早的巴西 利卡式(長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 亞歷山大三世奠基,高聖壇於1189年舉行奉獻儀式,1240年唱詩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門廊、祈禱室和其他裝修在其後的一百年中陸續建成。內部平面130×48米,屋頂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頂始終未建。教堂經過歷代的損壞不得不 於19世紀重修,只有三個巨大的圓花窗仍保持著13世紀的彩色玻璃。後堂的飛扶垛特別雄健優美。
巴士底獄遺址(Place de la Bastille)位於巴黎市區東部、塞納河右岸,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軍事堡壘。「巴士底」一詞的法文原意是「城堡」。這座古城堡擁有8座巍峨堅固的炮台,興建之初是用來抵抗英國入侵的。1380-1422年,這座城堡被改為王家監獄。整座城堡佔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牆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樓,四周掘有寬24米的深溝,設吊橋進出。早在16世紀,這里就開始關押囚禁政治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曾兩次關押在這里。在法國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獄已成為法國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奮然起義,14日,攻佔了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毀了巴士底獄,在其舊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廣場,並把拆下來的石頭鋪到塞納河的協和橋上,供路人踐踏。1830年,法國人民又在廣場中心建立起一座紀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銅鑄成的圓柱體,人稱「7月圓柱」,在柱頂端是一尊右手高舉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著被砸斷的鎖鏈象徵著獲得了自由。在監獄遺址前方立著一塊牌子,上寫:「大家在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國將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這一天定為法國國慶日。
先賢祠 (le Pantheon)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於1791年建成,是永久紀念法國歷史名人的聖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時代建成的聖·熱內維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歸國有脫離宗教後,改為埋葬「偉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間,它又歸還教會。先賢祠中的藝術裝飾非常美觀,其穹頂上的大型壁畫是名畫家安托萬·格羅特創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後,繪畫的主題改變,先賢祠具有了「純粹的愛國與民族」特性。先賢祠內安葬著伏爾泰、盧梭、維克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讓·饒勒斯、柏遼茲、馬爾羅和大仲馬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對法蘭西作出非凡貢獻的人享有這一殊榮。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的博堡大街,當地人常也簡稱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鋼架林立、管道縱橫,並且根據不同功能分別漆上紅、黃、藍、綠、白等顏色。因這座現代化的建築外觀極像一座工廠,故又有「煉油廠」和「文化工廠」之稱。這座設計新穎、造型特異的現代化建築是已故總統蓬皮杜於1969年決定興建的,1972年正式動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開館。整座建築佔地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共10萬平方米,地上6層。整座建築共分為工業創造中心、大眾知識圖書館、現代藝術館以及音樂音響諧調與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巴黎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 in Paris)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北岸,是法國最著名廣場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廣場始建於1757年,是根據著名建築師卡布里埃爾的設計而建造的。因廣場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騎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廣場」。大革命時期又被改名為「革命廣場」。1795年又將其改稱為「協和廣場」,後經名建築師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終於1840年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歷史的埃及方尖碑,這是路易-菲利普於1831年從埃及盧克索 移來的著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記載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跡。石碑兩側各有一座噴水池。池中精緻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廣場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別象徵著8座在法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馬賽、波爾多、南特、魯昂、布勒斯特、里爾和斯特拉斯堡。1793年大革命時期,巴黎人民奮起搗毀了路易十五的銅像,並將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台。
香榭麗舍大街 (Ave des Champs-Elysees)東起協和廣場西至星形廣場,全長約1800米,街道最寬處約120米,是橫貫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香榭麗舍」是「田園樂土」的意思。過去,這里曾是一片低窪潮濕的空地。17世紀路易十四在位時,曾在這里植樹造林,使之成為專供宮廷貴族游樂的禁區。後來,圖勒里公園的東西軸線向西延伸,在這里建成了近1公里長的林蔭道。以後又加擴展。1709年才將其命名為香榭麗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隆布萬街為界,分成風格迥異的東西兩段。幽靜的東段體現了田園風光,長約700米,一排排梧桐蒼翠欲滴,街心花園夾在萬木叢中時隱時現。東端的星形廣場中央有巍峨雄偉、遐邇聞名的凱旋門。大街附近有波旁宮、瑪德琳娜大教堂。這里還有圖勒里公園、盧浮宮、市府大廈和愛麗舍宮等名勝古跡。西段長1100多米,西端的協和廣場是巴黎的另一個交通要沖。法國的一些重大節日——7月14日國慶閱兵式、新年聯歡都在這條著名的街道上舉行。
歷史名人:法國劇作家莫里哀 :1622年1月15日生。本名為讓-巴蒂斯特.波克蘭。莫里哀是他參加劇團以後用的藝名。莫里哀10歲喪母,外祖父經常帶他去看鬧劇、喜劇和悲喜劇。50年代,莫里哀開始編演一些鬧劇及喜劇《冒失鬼》()。1658年回巴黎主要從事古典主義喜劇創作,一系列作品問世,如《可愛的女才子》(1659)、《斯卡納萊爾》(1660)、《丈夫學堂》(1661)、《太太學堂》(1662)。1664-1668年,是莫里哀的創作高峰階段,主要劇作有《偽君子》(1664)、《唐璜》(1665)、《吝嗇鬼》(1668)等。1668年以後,莫里哀還寫了一些諷刺作品。莫里哀一生寫了30多部喜劇。他塑造人物性格適當引入了鬧劇因素,充分運用日常語言等方面對喜劇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莫里哀於1673年病逝。
伏爾泰( 1694-1778年):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原名弗朗索瓦瑪利阿魯埃,伏爾泰是筆名。出生在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伏爾泰經歷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個封建王朝的統治,目睹了封建專制主義由盛轉衰,一親身感安到了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腐朽和反動。青年時代因發表反對封建貴族統治的作品,兩次被關進巴士底獄。1725年出獄後,旅居英國三年。他主張「開明君主」統治,實行君主立憲。伏爾泰創作了許多著作,他反對封建專制、反對宗教迷信,宣揚自由和平等的原則,主張人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主要著作有:《哲學辭典》、《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路易十四時代》等。還寫過有關中國的歷史劇《中國的孤兒》。
盧梭(1712-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生於日內瓦鍾表匠家庭。當過仆從、秘書、家庭教師、樂譜抄寫員。主張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認為私有制是人民群眾遭受社會壓迫的根源,但不主張徹底消滅私有制。主要著作有《社會契約論》(舊譯《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懺悔錄》等。
拿破崙 ·波拿巴(1769-1821年):法國政治家和軍事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8-1814年)。生於科西嘉島阿雅克修城。畢業於巴黎軍事學院,曾任炮兵少尉、少校。1793年土倫戰役中立下戰功,破格提為准將。督政府時期率軍進攻義大利(1796年)和埃及(1798)。1799年11月發動政變,成立執政府。1804年稱帝。1812年對俄戰爭潰敗,帝國瓦解。1815年在滑鐵盧戰敗。被流放到大西洋中聖赫勒拿島。
雨果(1802-1885年):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雨果於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國貝桑松的一個軍官家庭,他才華橫溢,創作力經久不衰,文學生涯達半個世紀之久。人道主義是貫穿於他作品的主線。雨果出身於軍官家庭。童年時隨父到過義大利、西班牙,1814年定居巴黎。青年時代他走上了為社會進步而斗爭的道路。1831年發表的小說《巴黎聖母院》,表現出作家強烈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1848年「二月革命」開始時,雨果已成為堅定的共和黨人,並當選為制憲會議的成員,成為法國國民議會中社會民主左派的領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立即發表宣言進行反抗,不幸遭到失敗。同年12月,雨果被迫逃亡到布魯塞爾。在長達19年的流亡生活期間,雨果始終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獨裁政權的斗爭,並堅持寫作。1862年完成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1870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垮台,雨果返抵故土。1872年完成了他最後一部小說《九三年》。1885年5月22日病逝於巴黎。雨果一生追隨時代步伐前進,是法國文學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861年,當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縱火焚燒了圓明園後發出了滿腔義憤。他義正辭嚴地寫道:「法蘭西帝國從這次勝利中獲得了一半贓物,現在它又天真得彷彿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將圓明園輝煌的掠奪物拿出來展覽。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國能擺脫重負,清洗罪責,把這些財富還給被劫掠的中國。」
畢加索故居博物館
每年5月8日,法軍儀仗隊紀念二戰勝利
外交: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歐盟創始國及重要成員、北約成員(但不參加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自1958年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以來,歷屆政府一直沿襲戴高樂將軍制定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維護民族獨立。歐盟是法外交的立足之本。法致力於推動歐洲建設,將歐盟建設成真正獨立一極,發揮法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推動多極化,發展、加強歐亞等區域間合作;努力協調與大國的關系;保持並發展與非洲國家的傳統關系,推動發達國家增加對非援助;積極參與中東和平進程及有關熱點事務;加強同亞洲、拉美的政治、經濟關系。
⑽ 法國和義大利的小城鎮有哪些
——彼得梅爾
普羅旺斯(Provence)位於法國南部。最初的普羅旺斯北起阿爾卑斯山,南到比利牛斯山脈,包括法國的整個南部區域。羅馬帝國時期,普羅旺斯就被列為其所屬的省份。18世紀末大革命時期,法國被分成5個不同的行政省份,普羅旺斯是其中之一。到了20世紀60年代,行政省份又被重新組合劃分成22個大區,於是有了現在的普羅旺斯-阿爾卑斯大區。在溫文爾雅的大學名城艾克斯、教皇之城亞維農的前後,還有那些逃過世紀變遷的中世紀小村落和古老的山鎮。
埃克斯市(Aix-en-Provence)是畫家保爾·塞尚的故鄉,自中世紀起就是一座大學城,也是著名的「泉城」。這里是羅馬普羅旺斯的古都。在今天仍以古羅馬遺跡、中世紀、哥特式和文藝復興風格建築而著稱。埃克斯市還以獨特的烹飪、玫瑰紅葡萄酒、以及特別的語言——普羅旺斯方言聞名。 普羅旺斯的生活簡朴而高尚,單來這里把節奏放緩,好好地吸一口忘草香,嘗一口鮮味芝士,也是人生難得的境界。
南普羅旺斯的古老小城阿爾(Arles),以熱烈明亮的地中海陽光和時尚的藝術風格聞名。看過《梵高傳》的人大概都會記得這位傑出的畫家曾在這里創作、生活過。而這里的街道、房屋、酒吧,到處都充滿了濃厚的藝術氣息。古羅馬的建築(阿爾人是古羅馬人的後裔)、藝術家的作品、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的人,在這里和諧相處,寧靜美好。每年7月,這里還會舉辦一個很時髦的國際攝影節,在石頭古巷和小廣場上,展覽當今締造潮流的大攝影師和風流人物。「夏天,為了買一點日常用品,常常要排在一長隊旅遊者後面,等待他們逐個為一兩張明信片付帳。這讓人厭煩。」當地人雖然如此抱怨,但旅遊季之後,這兒又恢復了寧靜。
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大區是一片洋溢著花香、陽光、美食的富饒大地。這里有的是葡萄園、無花果樹、橄欖林和清泉,光與色的無窮變幻。這里澄澈的陽光、迷人的港灣、優美的原野,彌漫著百里香與薰衣草的村莊以及古羅馬時期的遺跡,各種文明的交匯,令藝術創作者靈思迸發,筆到神來。梵高、夏加爾、馬蒂斯、畢加索、里格爾、雷諾阿、弗拉哥納爾、考克托等人都曾因蔚藍海岸美麗的風光,觸動了創作的源泉,以畫筆記錄了這個大自然的最佳獻禮。因此尼斯、聖雷米、阿爾、安提貝等地,都有精彩的美術館值得走訪。在游覽名勝之餘,看看畫室里的風景,別有一番感動。
尼斯——優雅夏加爾與狂野馬蒂斯
尼斯有18家博物館,其中最出名的兩個——夏加爾博物館和馬蒂斯博物館。夏加爾美術館位於QUARTIERCIMIEZ的入口,從馬塞納廣場乘15路巴士可到。美術館除了200多件小品外,以《聖經》為題材的17幅巨幅作品(1954—1967)最是引人入勝。
夏加爾的《雅歌》五幅聯作在一個六角形的展廳內,鑲嵌畫映現於旁邊的水池中,作品與水面構成幻想般的氛圍,人們彷彿涉入一條夢的河流。夏加爾在平面所組織起來的符號帶有夢游者的律動,把幻想當作一次真正的經歷,這種面對世界的新奇感,幾乎是兒童式的。徜徉在他的畫作里,我聽到了天使拍打翅膀的聲音,聽到了樹葉生長的聲音,花開的聲音,馬兒唿哨的聲音……因為有了這些畫,這些夢幻的色彩,尼斯的冬日變得恬靜而悠長……
野獸派領導人物馬蒂斯不羈、自由的繪畫風格為視為古典主義的叛逆者,這種奔放流暢、率性灑脫的表現手法,恰恰與尼斯這個濱海的浪漫城市相輝映,彷彿馬蒂斯從尼斯找尋到了解放的力量。馬蒂斯的繪畫得益於尼斯透明而純凈的陽光,他曾感嘆說「當我驚覺每日都會再看到這樣的光線時,我簡直無法相信有這等好運。」 馬蒂斯博物館位於尼斯BD.DECIMIEZ街口處,以羅馬時代的競技場為中心的公園中。館內藏品甚豐,其中的《舞蹈》素描畫和禮拜堂的設計草圖等都很有意思。馬蒂斯一生都致力於色彩作為獨立的語言來實現一種純粹、寧靜的氛圍,並擅長用舒展、自由的線條展現人物最本質的特徵。色彩是他一生都講述不盡的故事和秘密,他的生命也顯然被色彩拉長了,如一支潺緩明亮的流水之音。
安提貝——欣賞畢加索晚年的作品
安提貝是一座位於昂蒂布角東側、被城牆四周環繞的村鎮。天才畫家畢加索一生中曾經嘗試過許多不同的創作模式,也不停地在世界各地旅行,1920年他來到蔚藍海岸,驚艷於這里鮮麗的色彩,於是與女友旅居蔚藍海岸。其中,安提貝保留了畢加索當時的作品,成立畢加索博物館(MUSEEPICASSO)。博物館內,可以欣賞到大師當時輪廓深邃,顏色大膽豐富的繪畫方式。館外的海岸邊排列著各種遊艇,每年都要舉辦爵士音樂節,是一個很有魅力的地方。
舊城區以格里馬爾迪城堡為中心,畢加索博物館就在城堡內。這里展示著1946年畢加索在此居住時創作的作品及其他藝術家的陶器、現代美術作品等。畢加索博物館在一個面向大海的僻靜處,遊人較少,可以靜下心來慢慢地品味這些作品。
阿爾——梵高一生作品最豐富的創作地
在阿爾的梵高是快樂的,僅管他已經步入生命的終點;「阿爾的女人全世界最美」,在南法國絢爛的陽光下,梵高激情四溢,這位命運坎坷的畫家在阿爾迸出了生命中最豐盈的一頁。雖然梵高在阿爾的時間不到3個月,但他一生中創作最豐富、最奔放的階段就是這段時間,200多幅畫作幾乎是他在巴黎兩年時間所畫作品的總和。那些讓人過目難忘的偉大畫作如《向日葵》、《夜間咖啡座》、《播種者》、《割耳後的自畫像》都是在這里創作的。徜徉在阿爾古鎮,咖啡館依舊,阿爾的醫院依舊,向日葵依舊,陽光依舊——同一個世紀以前梵高畫它們的時候沒有兩樣。
在阿爾市區內可以循著標志找到梵高當年駐足作畫的場景,梵高無疑為阿爾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阿爾原有妙處:它在羅馬時代就是普羅旺斯的首府,一度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公元前6世紀,希臘人帶來了櫻桃樹、栗子樹、橄欖樹和拉丁語。但是公元前後入侵的羅馬人才真正塑造了此地文化,他們在此建造了一系列劇場、溫泉、公墓等建築,特別是建於公元80年左右的巨大的圓形露天劇場,可容納2萬名觀眾,用於角鬥士比武。如今每年復活節前後和夏季普羅旺斯最重要的節慶活動「鬥牛節」的場地還在這個古劇場里。
阿爾的魅力不僅吸引梵高,卓別林、海明威、達利都來過此地,畢加索也是這里的常客,他喜歡這里的鬥牛和弗拉明戈音樂。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FredericMistral在阿爾建立了一座博物館,專門展示普羅旺斯地區的生活。
阿爾有三條自助游路線:人行道旁的彩色標示與箭頭會指引遊客的路。黃色的都是與梵高有關的;綠色的都是關於中世紀的遺產古跡的,藍色的是關於「古羅馬的阿爾」的。
聖雷米——參觀聖保羅精神病院
1889年5月8日,梵高自願來到離阿爾東北25公里的聖雷米SAINT-REMY的聖保羅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如今這里也成為尋訪梵高足跡最重要的一點。 阿爾時期的黃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鳶尾花》和《星空》的的藍紫色,當花在紙張上鋪展,像身體在季節的潮汐里張開自己;當星空在畫布上旋轉,就是梵高內心情緒的涌動。接受治療期間的梵高,一直在作畫,他畫醫院的花園,鳶尾花、醫生、畫窗外的風景,橄欖林;他把內心交替出現的希望與絕望,熱忱與孤獨都融入了畫中,線條變得更加簡潔、強韌、粗大。大地、天空、星夜、樹木都呈現出一種令人目弦的快感。
聖雷米也是一座歷史豐富的古鎮,一個繁忙而有活力的村子。聖保羅精神病院原本是一所修道院,是普羅旺斯最漂亮的宗教場所之一。現在依然是一所醫院,參觀者必須絕對安靜,在這里可以買到梵高作品的精美復製品,所得用於維修這座老建築。VALE鄄TUDO是由聖保羅精神病院的護士之家和病人發起的一個組織,其本身也是一項「康復計劃」,這是一個展示住院精神病人繪畫作品的展覽,值得一看。
艾克斯——塞尚的故鄉
艾克斯市是畫家保爾塞尚的故鄉,自中世紀就是一座大學城,也是著名的「泉城」。這里是羅馬普羅旺斯的古都,在今天仍以古羅馬遺跡、中世紀、哥特式和文藝復興風格建築而著稱。艾克斯市還以獨特的烹飪、玫瑰紅葡萄酒以及特有的語言——普羅旺斯方言聞名。 要看塞尚的畫展,最好去離此不遠的LEBAUXDEPROVENCE。它是南法國最美的村莊之一,村子建在巨大的白石陣里,村內有許多十一二世紀的遺址,有不少是羅馬人留下的。登上岩石山上的平台,呂貝隆山區的景色一覽無遺。成畦的熏衣草花田,成群的橄欖林,還有高高尖尖的松柏,黃與綠,紅與紫組成一片錦綉。岩洞里正舉辦塞尚繪畫影像展,當天是著名印象派大師塞尚誕辰100周年,普羅旺斯是塞尚的故鄉,人們以舉辦其繪畫展的方式來紀念這位大師。岩洞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展廳,幻燈和影像投影在巨大而粗礪岩石牆面上,更有那種油畫的震撼效果。那濃烈的色彩,筆觸清晰的線條,配以動聽的音樂、流動的畫面,真讓人置身於普羅旺斯四季更迭的夢幻中。
義大利最美麗的地中海小鎮
波西塔諾一直以來就是社會名流的別墅區。芭蕾明星魯道夫·努日耶夫、那不勒斯親王若阿希姆·繆拉都在此地擁有過私人別墅;而美國作家約翰·斯坦貝克和劇作家田納西·威廉姆斯也都曾是波西塔諾小鎮的常客.
義大利諺語:「看一眼那不勒斯,然後死去。」——確實如此。波西塔諾是被稱為義大利南部阿瑪爾菲海岸里最漂亮的小鎮的。
小巧房子,慢慢由海邊爬上山腰,塗上不同色彩,鮮花在懸崖上點綴著。這些色彩是典型地中海顏色,芥末黃,暗橘紅,陽光加深它們的深沉。一條條的小路,走在其中,是迷宮之路,你只能調整自己的步伐去探索。
走進房子的迷宮,每一個房子,你都希望自己是它的主人。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腳步的清脆回響都是美妙的音樂。只要你一直往下坡路走,遲早會看見美麗的沙灘……
滿目是地中海的壯麗海景,天空是澄清得不容一絲雜質的藍。沙灘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彩色遮陽傘、沙灘椅和遊艇。蔚藍海面上散落著點點的遊艇白帆,猶如一串斷了線的珍珠……
陽光映照海上,點點細碎金光,吸引著人們在海灘上吹海風,看海景……這樣要命的迷人景緻,真會讓人錯覺隨時可能有天使在天邊乍現。耳邊輕柔奔放音樂,眼前是無與倫比地中海景觀,四周閑適自在遊人們(見圖33).
懸崖邊數家餐廳,雪白遮陽傘,雕花的鑄鐵桌椅,透著一派悠閑和安逸。岸邊零亂地堆積一些不規則圓石柱,崖邊青翠樹木叢中隱約有小小碉堡。忙碌城市的人,恨不得放下工作,跑到只有陽光和海灘的地方避世忘憂。
最美景點之一——阿瑪菲海岸
這是全世界50個最美景點之一,屬於義大利的崇山峻嶺,卻憑著第勒尼安海溫柔的風。御風行車,花坡水深路滿香。嘉寶昔日幽居的拉維羅,火紅的天竺葵開到荼 。側耳聆聽,米諾利濤聲依舊,燕鷗撲騰翅膀,似曾相識歸去來。行者終於平靜了憂思,如暮色降臨在寂靜的山林。
飛機穿越雲層,金色夕照里,遠山縹緲,暮靄升騰。那不勒斯灣依著維蘇威火山的環抱,徐徐伸向天際。落日殷紅,早已浸透整個海面。星羅棋布的房屋、波濤、風帆被煙霞籠罩,平靜祥和,美不勝收。 1999年,《國家地理》雜志在耗時兩年精心挑選後,評選出50個一生必去的地方。義大利的阿瑪菲海岸赫然其列,與希臘諸島一起被譽為「人間天堂」(Paradise found)。
阿瑪菲海岸,隸屬於義大利南部的坎佩尼亞區,東起海濱小城薩列諾(Salerno),西至距離那不勒斯車行不到一小時的蘇蓮托(Sorrento),其間囊括了拉維羅(Ravello)、波西塔諾(Positano)、米諾利(Minori)、阿瑪菲(Amalfi)等多個依山傍水、風光旖旎的小鎮。大部分房屋依山而建,砌白牆,遠看如一隻只棲息在嶙峋礁石上的大鳥。
渚清沙白米諾利
我們的車開上高速公路,駛向阿瑪菲海岸的西入口薩列諾。無論氣溫還是周遭車輛的駕駛風格,都暗示著南義大利怎一個熱情如火——趁著塞車熄火的當兒,常有小帥哥駕著摩托車,在長龍堆里風馳電掣,留下一尾刺鼻的濃煙。
公路依山提勢,小車在陡坡上起伏攀升,窗外一汪令人心動的碧色。海畔古堡屹立,綠色太陽傘鱗次櫛比,告示牌上出現了斗大的「Minori」字樣,第一個小鎮米諾利近在眼前。
旅遊手冊未對米諾利做任何描述,初來乍到感覺它有幾分特別。
海灘依著懸崖,綻開優美的弧形,兩排棕櫚樹環抱的綠影里,戴著寬邊草帽、蒼蠅眼鏡的女子,揚起嘴角,笑顏燦爛如正午艷陽。曾幾何時,義大利貴族在此開館設邸,暫別羅馬的繁華,過幾天樸素清凈的日子。如今這里成了游泳、發呆、曬太陽、看比基尼美女的好去處。唯獨看到沿街的幾家教堂,古色古香的小圓角,才能想起其鼎盛時期的模樣。不變的是第勒尼安海的風,吹了幾世紀,總是和著淡淡的檸檬香。
拉維羅,名人的隱廬
自米諾利西行,山勢一路提升,後視鏡中海景逐漸隱退,被一片片深翠取而代之。是梯田,滿山皆碧,在金急雨的蔭庇中,掀起滾滾綠浪。
梯田盡頭,山間的小鎮拉維羅,雖然不為眾人所知,卻有不乏其數的名人在此隱居——作曲家瓦格納、教皇查理一世、傑西·肯尼迪,還有好萊塢的傾國紅顏葛麗塔?嘉寶。
取小道南行,前往大明星嘉寶昔日用來躲避狗仔的隱廬——辛波乃別墅(Villa Cimbrone)。沿途有不少形狀獨特的樹,最有名的兩株在魯菲洛花園(Villa Rufolo)里,與教堂的尖頂一起,成為拉維羅明信片的寵兒。小徑右側種滿葡萄藤蔓,遠山起伏蒼翠,天的顏色幾近蒼白。
辛波乃別墅隱在木門後,門前則立著一大盆天竺葵。推門而入,奼紫嫣紅,天竺葵如火如荼地盛開著,如今這里已作旅館用,門前長草青青,有極佳海景。無奈只有旅店客人才能入內參觀,悻然作罷。 在園中漫步,進入一間圓頂小亭,四下點綴著粉色花,十分賞心悅目。往前,出現一道迴廊,這才拍案叫絕,原來辛波乃別墅的靈魂在此——整個阿瑪菲海灣盡收眼底,白色羅馬石像,火紅天竺葵。
海風撲面吹來,遠山黛淺,近岸煙波浩瀚,適才一番陡坡蝸行,只是為此刻臨絕頂,果然眾山皆小,映日花兒別樣紅。
卡布里,海上蓬萊
行至海濱,卻不上島一觀,如入寶山空手而歸,不免留憾。阿瑪菲海岸的三大島嶼,分別是伊西亞(Ischia)、卡布里(Capri)和普洛西達(Procida)。之前在朋友的相冊中,看到一張卡布里島山頂俯拍的海景——萬丈懸崖,驚濤拍岸——不由神為之奪,心道:卡布里,就你了。
那不勒斯和蘇蓮托的碼頭都有直發卡布里島的輪渡。迎著晨風,買票登船。晨曦熙微,淺淡的波光上散來幾聲鷗啼。船慢慢駛動了,不遠處朱紅色的燈塔,連同星星點點的那不勒斯山色,正緩緩離我們遠去。
說到卡布里,你會想到什麼?抱著吉娃娃的老婦人?提著古奇包包的女子?它是全義大利最貴的島嶼,夏季遊客更是如潮水般湧入。全島分為兩塊,東邊的卡布里村(Capri)和西邊的安娜卡布里村(Anacapri),各有登山鐵軌抵達。
想起朋友講述的一則安娜卡布里的趣事——奧古斯都大帝當年一路南下,本想把行宮建在羅馬,偶然來到了安娜卡布里,一眼便愛上了。安娜卡布里的懸崖,也因此有了妙用——蹦極,不過是那種有去無回的蹦。皇帝情緒低落的時候,招來幾個看不順眼的僕人,從懸崖上拋出,風大浪高,「嗖」的一下就在碧藍的第勒尼安海里沒了蹤影。
安娜卡布里最有名的景點,是維多利亞廣場(Piazza vittoria)以北步行不到5分鍾的聖米切爾別墅(Villa St Michelle),在盤山公路尚未開通之前,別墅一側的800階台階是連接安娜卡布里村和卡布里村的唯一途徑。此間可俯瞰整個海灣的景色,遠方的Ischia島和Procida島若隱若現,彷彿海上蓬萊。
阿瑪菲海岸連接著長長的美景,在這里,可以醒來,可以醉去,一日長於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