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國和德國兩個有世仇的國家,為什麼後來會合作
到目前為止,盡管歐盟出現了英國脫歐這樣的挫折,但是歐盟的整體發展趨勢還是不錯的,仍熱是世界上聯合程度最高的區域性組織。歐盟在法國和德國兩架馬車的帶動下,整體發展形勢還是比較好的,法德是歐盟的大腦和中堅。不看歷史的人們絕不會想到歷史上法德是世仇,戰爭恩怨持續了幾百年。
1944年,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大國,根據自己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和利益考量將世界分為了兩半,整個歐洲成為了一片廢墟,如果德國和法國想要重振歐洲雄風,二者必須聯合起來,否則就會成為被美國或者被蘇聯凌辱的對象。冷戰的形勢迫使他們必須走到一起。為了解決兩國最為重要 的爭端邊境煤鐵資源問題,他們建立了一個超越國家主權的經濟結構煤鋼共同體,運行很完美,為之後兩國經濟的進一步深入和全面合作奠定了基礎,這就是有名的舒曼計劃。法國外長舒曼因很好地化解德法矛盾使歐洲聯合起來而被稱之為歐洲聯盟之父。現在的歐盟就是在煤鋼共同體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聯合壯大起來的。
❷ 法國與德國的關系怎樣
法德關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對外關系中中心問題之一。法國對德關系經歷了一個「肢解-和解- 合作」的曲折過程。
鑒於70年中,法國三次(1870,1914,1940)遭到德國的入侵,又擔心戰後德國東山再起,重新構成對法國的威脅;出於對本國經濟利益的考慮(即需要魯爾地區和薩爾地區的煤鐵資源),在戰後初期法國主張肢解德國,建成像1871年以前那樣鬆散的聯邦,魯爾地區由國際管理,薩爾地區在經濟上與法國聯系。但是,法國的對德主張遭到決定德國民族命運和前途的美國和蘇聯的冷淡、抵制和反對。與此同時,法國和德國兩國的壟斷資本開始相互滲透,從而使兩國經濟逐漸加深了相互間的依賴。正是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加上要利用德國來加強法國在歐洲和世界上的地位的政治考慮,法國開始改變要肢解德國的立場,採取了和解的政策。戴高樂於1949年9月25日系統地論述了他的新見解:「總有那麼一天,在德國人民和法國人民之間有可能達成一種直接的、實際的協議。……將來會不會有一個歐洲,就要看日耳曼人和高盧人之間會不會直接達成協議。」戴高樂的新見解正好代表了第四共和國政府的看法。而正是法國採取了和解的政策,促進了法德兩國的接近,在第四共和國期間兩國開始建立經濟聯盟。
第五共和國初期,戴高樂把德國作為歐洲建設的關鍵。1958年9月,戴高樂與西德總理阿登納(Adenauer)舉行了第一次會談。在會談中,戴高樂指出歐洲聯合的極端重要性,而這種聯合首先要求巴黎和波恩的合作,使兩個民族言歸於好,並把兩者的力量和能力結合起來。通過談判,雙方達成了諒解、互通有無和科技交流的協議。從此揭開了法德關系史上的新的一頁。1962年9月戴高樂訪問德國把兩國關系推向高潮。他導致兩國於1963年1月23日簽訂了法德合作條約。根據條約規定,兩國政府就外交政策的重大問題、首先是共同利害的問題將定期磋商;法德兩國首腦每年進行兩次會晤,兩國外交部長每季度舉行一次會談。法德兩國還開展防務、教育和青年的交流。法德不僅取得了相互諒解,而且建立了密切的關系,形成了巴黎-波恩軸心。法德軸心構成了歐洲聯合的基礎,成為推進歐洲一體化向前發展的主要動力。
蓬皮杜執政期間,擔心西德經濟的發展導致在歐洲經濟共同體內的支配地位,對西德東方政策的疑慮和保留,決定接近美、蘇、英來抑制西德,因此法德關系有所鬆弛。但從總的方面來看,蓬皮杜為了推進西歐聯合,還是要藉助西德,在歐洲經濟共同體內部加強兩國間的合作。
吉斯卡爾·德斯坦認為,法德兩國是西歐聯合的基礎,應該把法德的關系推向縱深方向的發展。1978年,法德雙方為了加強政策協調,規定兩國首腦會晤從每年兩次增加到每年四次。
密特朗為了平息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對「法德軸心」提法的不滿,避免使用「法德軸心」,但為了歐洲建設的需要仍然要保持法德「特殊關系」。法德兩國在80年代至90年代初密切合作和緊密的配合,加速了歐洲一體化前進的步伐,並加深了兩國在各個方面的關系、特別是軍事方面的關系,如1986年2月法德兩國決定實行戰略和軍事合作和1987年3月兩國決定聯合生產一種新型武裝直升飛機,從而使兩國形成了某種「聯盟中的聯盟」。
希拉克當選總統後,大力調整外交政策,積極推動西歐建設。他為了維護法國大國的地位、對美國的「單邊主義」進行抗爭、造就歐洲一極,首先加強法德的合作,重申了「法德軸心」的重要性,指出「歐洲雙發動機」作為推動歐盟發展的聯合力量仍然有其現實的意義,在歐洲一體化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法德兩國首腦決定兩國首腦的非正式會晤今後將定期舉行,每6周到8周舉行一次,兩國外長每月會晤一次,以便加強法德兩國在歐洲建設政策的協調以及雙邊的合作。自此,法德從峰會到部長等各個級別的會議經常召開,就雙邊關繫到准備歐洲聯盟文件進行協調或起草。法德兩國從政治、經濟、貨幣、軍事、社會、文化、青年各個方面開展了密切的合作和交流。這在兩國關系史上是空前的,在國際關系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❸ 請問一下法國的國際地位、國際關系等 謝謝
法國自從30年戰爭後,漸成為歐洲陸上霸主,並在18世紀至20世紀初成為國際政治影響力僅次於英國的世界大國.
二戰後,經過短暫的徘徊期後,上個世紀60年代,以戴高樂為首的第五共和國政府成立,開始大力發展法國的綜合實力,並在國際交往中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即"戴高樂主義",主張在國際上發出法國自己的聲音.之後繼任的蓬皮杜,德斯坦,密特朗,希拉克堅持奉行"戴高樂主義",使法國在戰後整體恢復並超越了戰前發展水平,成為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
其在政治,外交,軍事,科教文化等領域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可以說是歐盟的核心,是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小生知道的大概就這些,細致的LZ不妨去查查資料.
❹ 法國為什麼和丹麥關系好
其一在兩國在1870年到1814年期間丹麥同法國結盟對抗英國。
其二兩國國土並不相連,不會因領土問題產生矛盾。
其三,現任丹麥女王的丈夫是法國伯爵亨里克,且育有二子。
其四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不斷,且都享有雙方互惠國待遇。兩國同樣是北約國家,具有高度合作夥伴關系。
丹麥北歐五國之一,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擁有兩個自治領地,法羅群島和格陵蘭。北部隔北海和波羅的海與瑞典和挪威相望,並與之合稱為斯堪的納維亞國家。
法國,全稱法蘭西共和國,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
❺ 二戰時法國和蘇聯合作的原因
原因就是那個時候有著共同的敵人,也就是法西斯德國。
❻ 法蘭西國王與教主之間為什麼建立合作關系
法國歷來是天主教的大本營,它的兩個鄰居,英國和德國,都曾經是新教,法國基於宗教因素或是國家戰略目的,都要打擊這兩個鄰居,所以和教宗搞好關系,是一步很好的棋
❼ 二戰後法國和德國合作的背景及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德兩國作為地區大國實現了從敵對到合作的轉變。通過走歐洲聯合道路,法德實現了和解,不僅成功地建立了德法親密的夥伴關系,而且兩國的深入合作,促使歐洲一體化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建立在歐洲一體化基礎上的法德合作已成為大國合作的典範。 實踐證明,只有合作才能實現國家和區域的穩定和發展。特別是在區域一體化成為歷史發展潮流的今天,地區大國的合作在區域一體化中發揮著重要的核心作用,為地區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領導力量,這對於促進區域合作深入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戰後法德合作的歷史,分析德法合作成功的基礎和兩國推動歐洲一體化啟動的過程,從而為中日合作與東亞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本文以大國合作以及區域一體化的基礎來建構本文的理論框架,介紹了二戰後初期法國、德國歐洲政策的形成以及早期歐洲一體化的嘗試,認為法德兩個世仇冤家在特殊的國際背景下產生了共同的利益,走歐洲一體化道路成為兩國實現各自國家利益的最佳方式。法德合作的思想基礎是歐洲政治精英提出的法德和解思想與歐洲聯合思想,現實基礎是兩國有合作的實力和意願,同時戰後初期美國的歐洲政策也是支持法德合作和歐洲一體化的。在內外部因素聯合促成下,法德合作需要解決的最大政治障礙在於魯爾問題,美國重新武裝德國,使法國不得不主動提出方案來徹底解決魯爾問題,舒曼計劃便是為解決魯爾問題而設計出來的絕佳方案。為了實施舒曼計劃,以阿登納、舒曼、莫內為代表的法德兩國的領導人與政治精英進行了協調與談判,在兩國合作的基礎上共同推動了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成立,這是第一個具有超國家性質的機構,它既是法德和解的開端,同時標志著歐洲一體化的正式啟動。法德合作確立了兩國在歐洲一體化建設中的領導地位,也為歐洲煤鋼聯營設計了可行的制度和目標,奠定了歐洲一體化的框架和大體方向,對以後的歐洲一體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❽ 法國為什麼與俄國結成牢固的軍事同盟……論文
普法戰爭後,德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採取結盟政策,以孤立法國。他本來讓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及俄羅斯帝國結成三帝同盟,可是後來在1878年柏林會議上,俄國因巴爾干半島問題,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沖突。1879年,德國選擇與奧匈締結了秘密的德奧同盟。此外,義大利在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讓法國在1881年兼並該地。為了爭取支援,義大利跟德國和奧匈結盟,是為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十分不滿。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系,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險條約》。可是俾斯麥在1890年下台後,新任德皇威廉二世不想維持俾斯麥定下的同盟制度,任由條約終止,而選擇只與奧國為盟。法國向俄國提供資本,實現其工業化後,在1894年與俄國結下軍事同盟,是為法俄同盟。
英國鑒於法國在埃及、俄國在巴爾干日益擴張,威脅英帝國前往遠東的貿易航道,故在1887年2月12日和義大利組成《地中海協定》,互相保證維持地中海、亞德里亞海及黑海的現狀,而義大利則支持英國在埃及的行動。經德國首相俾斯麥支持下,奧匈及西班牙均加入協定,是為《第一次地中海協定》,同年十二月,英、奧、意三國商定共同維持近東現狀,對抗俄國對土耳其帝國之影響,是為《第二次地中海協定》,不過兩次協定沒有明確規定英國承擔具體的軍事義務,故英國並未放棄其光榮孤立政策。直至德國海軍日擴,威脅英國的制海權,英國才著手在歐陸尋求盟友。1904年英國終與法國簽訂《英法協約》,但此協定並非軍事同盟,而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定;相對於德奧同盟或法俄同盟,其合作無疑是較為鬆散。不過在第一次摩洛哥危機中,此協定充分反映英法堅定的合作夥伴關系。受到法國鼓勵,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其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條約》。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有感德國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擴張,是以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遭到暗殺而引起的。
❾ 曾水火不相容的法國與德國,為何如今能實現和平相處
原因有以下三點:德國戰敗之後,深刻認識到自己行為,對受害國家進行道歉和賠償、法德雙方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著想,雙方需要結合和雙方領導人有意緩和雙方關系,從而達成和解等等。
03、雙方領導人有意緩和雙方關系,從而達成和解
由於歷史關系,德國和法國關系本來就不合,雙方一直是水火不相容,到了二戰之後,雙方領導為了各自國家的利益,就不得不找機會緩和雙方的關系,比如《德法友好合作條約》的簽訂,雙方正式達成和解。
❿ 法國怎麼老是幫助中國
新型冠狀病毒在海外爆發以來,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短缺,不少國家紛紛求助中國。希望中國可以提供援助。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是善良的人民,看到世界上其他國家正在艱難地抗擊疫情,中國不會袖手旁邊坐視不管。於是,中國一方面無私分享著抗疫經驗,另一方面也開始了搬家式援助。這是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援助海外國家范圍最廣的一次。有些國家之前對中國並不友好,出現疫情之後,不得不低下頭來求助中國。中國始終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還是無私地提供了援助。不計前嫌,以德報怨。世界各國紛紛點贊中國。這才是一個有擔當的大國應該有的樣子。
然而有些國家,在接受了中國的援助之後,非但不感謝中國,卻開始抹黑中國,詆毀中國。讓無數中國人寒心。疫情是一面鏡子,照出了社會百態,也照出了人性的醜陋。
疫情在歐洲爆發以來,極短的時間,歐洲各國紛紛淪陷。雖然各國紛紛制定了特別嚴厲的防控措施和政策,但是病毒依舊長驅直入,使整個歐洲籠罩在恐懼的陰影之下。法國累計確診病例四萬多例,疫情形勢非常嚴峻。在病毒面前,法國人民顯得蒼白無力。法國政府緊急求助中國,希望中國能夠提供援助,法國目前的抗疫工作急需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等各種醫療物資。中方沒有任何猶豫,第一時間支援法國,而且就我們的抗疫經驗,與法國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了法國。
然而在法國接受中國援助的抗疫物資後,非但沒有感謝中國,法國媒體卻做出了讓無數中國人寒心憤怒的舉動。法國媒體公開聲明,大言不慚,無端地指責中國,抹黑中國,想把病毒甩鍋中國。法國媒體的做法,讓人覺得震驚、寒心、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