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吳稚暉在法國當什麼

吳稚暉在法國當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15 07:15:57

① 60多歲屬馬是哪一年,屬虎的50多歲哪年出生

60多歲屬馬是哪一年

《覺醒年代》劇照,劇中陳延年(前排中間)、陳喬年(前排最右)。圖片 :客戶端

相關史料。圖片由安慶市黨史和地方誌研究室提供

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自開播以來,掀起年輕人追劇熱潮,豆瓣評分9.3分。在不久前公布的第27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入圍名單中,《覺醒年代》喜提8個單項獎,其中的扮演者於和偉入圍「更佳男主角」提名。

在《覺醒年代》中,是當仁不讓的男一號,他和兒子陳延年、陳喬年的故事跌宕起伏、感人至深,尤其是全劇即將結束時,送陳延年、陳喬年到法國留學,時為1919年12月,但鏡頭突然切換到1927年7月、1928年6月,陳延年、陳喬年先後遍體鱗傷走向刑場的鏡頭,蒙太奇手法將兄弟倆回眸一笑的面孔疊加在一起,即將遠渡重洋的意氣風發的面孔,即將慷慨赴死的大義凜然的面孔,眼神同樣純凈,笑容同樣燦爛……有觀眾看到此處,號啕大哭。

《覺醒年代》背後,歷史上與陳延年、陳喬年父子三人的真實情況如何?記者采訪史學界相關專家,以三個關鍵詞,試圖還原充滿的父子三人。

關鍵詞一:形象

1991年8月,新光院,78歲的陳看了一部內地的,這部長達160分鍾,但他全神貫注,身體始終前傾,沒有靠著椅背,也沒有講。結束了,散場了,他還怔怔坐著,沒有起身的意思,直到過來他離開。

這部名叫《闢地》,是上海製片廠為紀念中國成立70周年而拍攝,是中國之一部以建黨為背景的。陳已有30年沒看過了,這次女兒陳禎祥從內地來港探望他,在報紙上看到新光院上映《闢地》的,就建議他去看。陳先是拒絕,繼而猶豫,拗不過女兒的再三推薦,還是去了院,沒想到,一看就入迷了。

他沒法不入迷,這是他之一次在銀幕上看到比較公正的形象。陳原名陳鶴年,是最小的兒子,他的母親是第二任夫人高君曼。

「1992年5月,我在安徽安慶參加的一次研討會,見到陳禎祥,她親口給我們講了這個故事。」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教授徐光壽告訴記者,徐光壽還有一個頭銜:上海市黨史學會副會長,他長期從事與創建史研究。徐光壽還清楚記得,當時陳禎祥轉述陳鶴年的觀影心得:「比演員漂亮多了……」

記者問徐光壽:從1991年的《闢地》,到2011年的《建黨偉業》,再到2022 年的電視劇《覺醒年代》,的形象真實嗎?

他饒有興致地開始點評:這三部劇,展現了以來的三代藝術形象,《闢地》比較貼近史實,的扮演者邵宏來以飾演李宗仁和而聞名界,「但他的外形跟還是有些出入,要比他帥,畢竟建黨時,還年輕,邵宏來演的年紀偏大。」《建黨偉業》中,馮遠征扮演的,外形上比高大帥氣,但是,氣質上沒演出來,馮遠征演得像,動不動就吼叫,演員和編劇都沒有把握住的氣質性格,不夠精準,「比如張勛,在北大演講,大吼大叫,不合氣質。」

徐光壽對《覺醒年代》中於和偉扮演的形象頗為認可,「雖然在身高外形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氣質上卻較為接近。甚至一些台詞,尤其是演說用語,都盡可能運用的遺文資料。拿捏很精準。」

他坦言,之一時間看完了43集《覺醒年代》,「這個劇很經看,貼近歷史,又非常具有情感,既有救亡啟蒙大道理,又有家庭單位的瑣事,交織在一起。有和的戰友情,有北大的師生之情,有的父子之情,還有和高君曼的夫妻之情,等等,讓人看了很感動。」

史學界追劇的不止徐光壽一個人。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上海研究員熊月之說,《覺醒時代》尊重了歷史的邏輯,恰當、到位地反映了從1840年到1920年的時代特徵。當然,電視劇也免不了有虛構的人物,比如女大學生柳眉,但這個形象是合那個時代的,「魯迅講《》是『七實三虛』,《覺醒年代》也如《》一樣,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結合,成就了這部電視劇。」

《覺醒年代》中,陳延年和陳喬年的扮演者都是英俊少年。事實上,陳延年皮膚較黑,貌不驚人,1927年6月捕後,他堅稱自己是燒飯的廚師,叫陳友生,差一點就瞞過了敵人給保釋出來,令人痛惜的是,他遭到。陳喬年則是公認的英俊青年,身材高大,器宇不凡,被稱為當時者中「最漂亮的人」。

陳延年一直未婚,陳喬年與戰友史靜儀結婚,生了一個兒子,取名陳紅五,當時正在失意之中,這個孫子給他帶來不少快樂,可惜孩子不久了。陳喬年被捕犧牲後,考慮史靜儀的安全,待她生下遺腹子陳鴻後,把她送到莫斯科學習,陳鴻則寄養在朋友家。史靜儀在莫斯科又組建了家庭,但始終惦記著女兒陳鴻。研究權威專家唐寶林在《全傳》一書中寫道:

史靜儀1939年回國,設法尋找陳鴻,一直杳無音信,1969年,她在彌留之際,囑咐繼續尋找,終於在1994年12月,在福州找到已經60多歲改名為苗玉的陳鴻,她是參加40多年的軍離休,生活幸福,「這也算是給和陳喬年在天之靈的一點安慰。」

1928年6月6日,陳喬年英勇就義,年僅26歲,臨刑前,獄中戰友為他即將被害十分難過,他卻樂觀地說:「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換來的幸福吧!」

他當時要是知道,他有一個女兒,該多麼幸福……

關鍵詞二:轉變

1897年8月,「火爐」,暑熱難熬,18歲的年輕秀才坐在鄉試考場上,看到了瞠目結舌的一幕:

一個 徐州的大胖子,一條辮子盤在頭頂上,全身,腳踏一雙,手裡捧著試卷,在如火的長巷中走來走去,腦袋左右搖晃著,拖長著怪聲念他最得意的 ,念到最得意處,用力把大腿一拍,豎起大拇指叫著:「好!今科必中!」

這真實一幕過於丑惡,甚至超過《范進中舉》,給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直到晚年還記憶猶新,跟人念叨此事。當時他已經開始厭惡科舉制度了,但現場看到這一怪狀,還是驚呆了,足足看呆了一兩個鍾頭。在1937年出版的《實庵自傳》中,他寫道:「在這一兩個鍾頭中,我並非盡看他,乃是由他聯想到所有考生的怪現狀,由那些怪現狀聯想到這班動物得了志,和要如何遭殃……因此又聯想到一切制度,恐怕有如此這般毛病;因此最後感覺到梁啟超那班人們在《時務報》上的話是有些道理呀!這便是我由選學轉變到康梁派之更大動機。一兩個鍾頭的冥想,決定了我個人往後十幾年的行動。」

在鄉試中走神發呆兩小時,落榜,從此告別科舉。中國少了一個舉人,卻多了一個者。所說「康梁」,是指康有為、梁啟超。徐光壽說,從儒學秀才到康梁維新派,是平生的之一次思想跨越。從此,他摒棄「舉人、進士、狀元郎」的老路,踏上一條「康黨、亂黨、」的新途,改變了一生的思想軌跡和人生軌跡。

徐光壽著有《「三次跨越」與「三個選擇」——對近代中國出路的探索》一書,本書共分六編,全面梳理早期思想的「三次跨越」:從傳統,經康有為、梁啟超的資產階級改良思想,的資產階級思想,到選擇、創建中國的歷史進程。徐光壽認為,1919年1月至1920年9月,是一個關鍵時間段,經歷了對列強失望、懷疑到拋棄的歷程,完成了從法蘭西到、從資產階級者到者的轉變。

其實,的轉變,是當時中國優秀共同的心路歷程。1911年,青年甚至這樣設想過:擔任新的,由康有為任國務,梁啟超任部長。

熊月之認為,近代史上中國至少有四次覺醒,但每次覺醒的情況都是不同的:

之一次覺醒不是1840年之一次戰爭,而是第二次戰爭。圓明園被燒,代表人物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發起了洋務運動,這次覺醒並沒有解決我們的問題;

第二次覺醒是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人之一次被打敗了,代表人物是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有了公車上書,有了戊戌變法,這次覺醒也沒有解決中國的;

第三次覺醒是在義和團運動之中,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的喪權辱國,此後有了清末新政,有了所講的風潮興起,了清朝、建立了,但體制也沒有拯救困難中的中國;

第四次覺醒也就是《覺醒年代》所講的覺醒。袁世凱竊奪大位之後,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之一次世界大戰後,巴黎和會上中國雖勝而辱,中國再次覺醒。年輕人開始讀新書、出國留學,使得這次覺醒的主體與之前很不同,最終誕生了中國。「前一次覺醒是後一次覺醒的鋪墊,後一次覺醒是前一次覺醒的升華。南陳北李,這批大學的教授,為何提出做一次翻天覆地的呼聲與實踐?是苦難積累到一定程度所必然發生的!」

毫無疑問,作為的總,是第四次覺醒中 在時代潮頭的人,影響深遠。、、、、、吳玉章、、李達、陳望道等人在談到自己加入時,均稱受到的影響和教誨。1920年夏天,27歲的在上海老漁陽里2號拜訪了,討論和湖南改造等問題。多年以後,在陝北窯洞里向美國記者回憶:「談他自己的那些話,在我一生中可能是關鍵性的這個時期,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印象。1920年夏天,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為一個者了。」熊月之點贊《覺醒年代》:「這個電視劇之一次把和的關系作了清晰妥當的梳理!」

值得一提的是,陳延年、陳喬年,他們對的,卻並非受的影響,在1919年12月前往法國留學時,兄弟倆的是無。《覺醒年代》中,就在老漁陽里2號為即將赴法國留學的趙世炎送行時,托他轉達陳延年、陳喬年兄弟,希望他們能篤信。陳延年、陳喬年與趙世炎,後來都成了堅定的戰士,至死都未改變自己的。

關鍵詞三:硬骨頭

有一位 友對《覺醒年代》的評論,讓人淚目:「他們最早醒來,然後更先死去……」

1927年,發動「四·一二」後,於特殊時期在武漢召開,、陳延年、陳喬年父子三人在會上同時被選為,這在黨史上是之一次。但短短一年之後,父子三人,天人相隔。

上海虹口區山陰路恆豐里90號,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27年江蘇省委舊址」。1927年6月26日上午,江蘇省委在恆豐里90號成立。當天下午,時任江蘇省委的陳延年正在開會,敵人沖了進來,為了掩護其他同志突圍,陳延年板凳與敵人殊死搏鬥,力竭被捕。翌日,任命趙世炎擔任江蘇省委,同年7月2日,趙世炎於多倫路189號寓所被捕。恆豐里90號與多倫路189號相距500米,陳延年與趙世炎被捕相隔6天,兩人犧牲時間相差約15天。1927年底,陳喬年繼承長兄遺志,擔任江蘇省委部長,1928年2月16日,因叛徒,陳喬年在北成都路刺綉女校召議時,敵人包圍了會場……6月6日,陳喬年就義。

什麼叫作前仆後繼?這就是前仆後繼。犧牲時,陳延年29歲,陳喬年26歲,趙世炎26歲。他們三人均長眠於龍華烈士陵園,緊緊挨在一起。

上海副研究員徐濤說,《覺醒年代》給了陳延年、陳喬年、趙世炎大量的戲份,「他們的經歷,證實了早期的高級是一個危險的職業,他們犧牲的細節也足以感動我們。這樣的英雄、年輕人,豐滿的形象,吸引了當代的年輕人。」

陳延年、陳喬年、趙世炎的犧牲,是早期的巨大損失,尤其是陳延年。徐濤說,陳延年年紀雖輕,但在黨內位置極高,因為他能力超群,深為敵人所恐懼,「四·一二」後,陳延年奉命「逆行」上海,重建黨,「當時懸賞要人,3萬大洋,2萬5千大洋,陳延年是4萬大洋。」

說起陳延年的犧牲,不得不提一個叫吳稚暉的人。當年吳稚暉是中國有名的無代表人物,與同在北大任教多年,吳陳兩家可謂世好。陳延年從小思維敏捷,才智過人,深得吳稚暉欣賞,1919年陳延年和陳喬年到法國留學,就是吳稚暉的。但是在巴黎,陳氏兄弟轉向,與吳稚暉分道揚鑣。

政見不同,並不妨礙君子之交,譬如與胡適,但吳稚暉走到另一個極端。1927年7月5日的《申報》刊登了吳稚暉致上海警備楊虎的一封信:「今日聞尊處捕獲之子延年,不覺稱快。先生真天人!如此之巨憝就逮,佩賀之至。陳延年之恃智肆惡,過於其父百倍。所有今日之巨頭,若,若蔡鶴孫(註:),若羅亦農,皆陳延年在法國所造成。彼在中國之地位,恐與其父相埒,蓋不出面於之巨魁,尤屬惡中之惡!上海彼黨失之,必如失一長城。故此人審判已定,必當宣布罪狀,明正典刑……」

在這封信中,吳稚暉竟然熱烈祝賀楊虎殺害了陳延年(當時人們也是從這封信中得知陳延年犧牲的消息),哪管他是故人之子,哪顧曾生之誼,由此可見吳稚暉之陰狠,也由此可見當時斗爭之殘酷,不容有任何幻想與僥幸。

陳延年、陳喬年均犧牲得非常慘烈,敵人太希望的兒子能夠屈服了,用盡,然而,兄弟倆均是硬骨頭。這一點,遺傳了。

1937年「七七事變」後,淞滬會戰隨即爆發,日機開始轟炸,當時正在坐牢,他差一點在突襲中遇難,卻與探望者「談笑自若」。當時全國上下要求釋放,胡適等名流紛紛出來保釋, 的條件是:保釋可以,但要具「」,聞之大怒:「我寧願炸死獄中,實無過可悔!」並且拒絕保釋,說「附有任何條件,皆非所願」。

為了給自己找個台階下,說「愛國情殷,深自悔悟」,所謂「愛國情殷」,實屬自打耳光——當時他們是以「危害罪」判決入獄。出獄後,立刻寫了一封聲明信:「愛國誠未敢自誇,悔悟則不知所指」,駁斥 。這封信他投給《申報》,但後者並未刊發,直到44年後,才由上海《黨史資料》挖掘出來。唐寶林在《全傳》中寫道:直到這時候,人們才知道為了出獄並未默認「深自悔悟」,「他在這個問題上並未妥協,確是硬骨頭。」

1942年5月27日,貧病交加的在四川江津一個小山村的寓所病逝,他有過高光時刻,也曾一度消沉,但跟他兩個走在前面的兒子一樣,終其一生,都是硬骨頭。在他病逝後,他的多年好友、著名學者程演生如此評價:

「他是一直爽直坦白有熱情的人,他絲毫沒有功名利祿的思想,是一個,一個為中國找出路的人。他痛心中國的,的污濁,學術的不長進,士風的鄙陋,想要一一洗滌之。他現在死了,他一生努力的成績,是存在的。」

的歷史功績,已經得到實事求是的客觀評價。《覺醒年代》的熱播,更讓廣大的中國年輕人知道了那段波瀾壯闊、慷慨激昂的往事。

許多年前,作《告少年》一詩:「亦有星星火,燎原勢竟成;作歌靠少年,努力與天爭。」

時光易逝,青春永恆,理想高於天!(記者肖春飛、孫麗萍、郭敬丹)

:新華每日電訊

以上就是與60多歲屬馬是哪一年相關內容,是關於的分享。看完屬虎的50多歲哪年出生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② 陳延年真的是被吳稚暉出賣而死的嗎吳稚暉為何要出賣他

陳吳兩家是世交,如果吳稚暉是公事上遇到陳延年,吳稚暉堅持立場,把陳延年指認出來,那不算是出賣。但現實是陳延年並沒有暴露,而是要拿錢贖人,他的友人求到胡適那裡,胡適求到吳稚暉這里,吳稚暉才暴露了陳延年,這是私事。

說白了,在戰場上,明刀明槍干,哪怕你我是親生父子,因為不同的政治立場而自相殘殺,那也是正常的,因為這是公事,講的是立場。而在生活里,你我是父子,雖然政治立場迥異,但還是應該親親相愛,父慈子孝的,因為那是私事,講的是倫理。

陳延年是因為叛徒束炳澍出賣而被暴露的,這事和胡適、吳稚暉都沒有關系

吳在這件事之後曾說:「我在民國十一年,從法國回華,忿極了,情願自己來做張獻忠,把中國人殺掉三分之二,於是床鋪也多餘出來了,米價也低落下去了,天下自然太平了。」這話可以說是非常變態和極端了,可想而知,法國的境遇對吳的心理產生了多大的扭曲。

由此可知,吳稚暉對陳延年的恨從何而來。吳稚暉不僅僅恨陳延年,也對所有的工人運動、學生運動非常敵視,他算是清黨的主力支持者。

③ 老蔣很喜歡在日記里罵人,連宋美齡也沒放過,但這個文人例外,他是誰

在評價任何歷史人物的時候,我們都需要用客觀全面的視角來看待,不能站在一個特定狹隘的角度來進行評判。比如說,在評價蔣介石的時候,我們不能因為他是敵人就對其進行全盤否定,忘記他的政治建樹和軍事成就。對於蔣介石的性格評價,他身邊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點是公認的——蔣介石脾氣很差,喜歡罵人,而且總是罵得很難聽,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

但在學術界,他是當之無愧的慧星,這是蔣夢麟的評價。國際上對他這個身份的認可度也很高,他曾經得到過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的「世界文化學術名人」稱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第二個中國人能得到這個稱號。他是一位傳統而優秀的知識分子,但相比起其他腐敗的典型國民黨高官,他生活作風樸素,為人和藹,對於名利也沒有過多的追求,因此蔣介石對於他十分尊敬,即便在日記中也不罵他一句。

④ 吳稚暉經歷了些什麼

吳稚暉,1865年3月25日(清同治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出生在陽在陽湖縣(今屬武進縣)雪堰橋。他的曾祖父叫吳玉裕,祖父叫吳治永,父親吳有成,世居雪堰橋。他的母親鄒氏是無錫北門人。他了生在農歷二底,古書上將農歷月底月亮出現在西方稱為「眺」,故取名吳眺。後來他才改名敬恆,字稚暉,晚年自稱老人,筆名燃、燃料、夷。

吳家歷代以種田為生,家境貧困。吳稚暉的祖父死時,只能買口有縫的松木板然後用紙把縫煳起來。吳稚6歲時,年方25歲的母親就病故,下葬時,只能在下層襯以稻草。外祖母陳太夫人可憐他,把6歲的他帶到無錫撫養成人。由於吳稚暉一口無錫話,至老未改,許多人把他當作是無錫人。吳稚暉總是笑著說:「說我武進入可,無錫人可,總之,是中國人也。」

吳稚暉7歲進了無錫某私塾接受啟蒙教育,他天資聰穎,學習刻苦。外祖母家的生活亦艱苦,在吳稚暉十五六歲時,更是窘迫,往往斷炊,衣衫襤縷。

1882年18歲的吳稚暉應聘擔任私塾教師,藉以稍緩困境,外祖母將自己的外衣典當後給他買了一件布袍,使他免了衣衫破舊走上講台的難堪。以後,他白天在私塾教書,晚上便常到無錫崇安寺春源茶社,與孫揆均等一邊喝茶,一邊討論八股及時務,這種討論對他學業的長進幫助極大。他的文章長於史論,研究《皇清經解》頗有功力,對詩賦喜讀而常作,「稚暉」這一名字便是因景仰南朝詩人謝玄暉而取。

1887年,吳稚暉考中秀才。1889年,他進入江陰南菁書院讀書,入學第一天,他去謁見書院山長典以周,目睹芮以周的座案上有「實事求是,莫作調人」8個大字,給他以深刻的印象,他曾自稱:一生只認得真理的是非,而不肯便調和。可以說,就深受這8個字啟示的徹底的精神之影響。27歲外祖母去世,吳稚暉對外祖母的感情極深,說「其恩至篤」。就在這一年,他參加鄉試中了舉人。次年,到北京參加會試而未中,仍回到南菁書院。有一天,江陰知縣經過孔廟而未下轎,吳稚暉與同學紐永建等看到後,認為這是「非聖無法」之舉,便拾起石子擲擊,知縣大怒,把吳稚暉押入縣署,後經黃以周交涉,知縣承認拘捕舉人為非法,便用轎子送回書院,風波才算平息。但黃以周怕以後招惹麻煩,便請他們離開書院,後來吳稚暉轉讀蘇州紫陽書院肄業。在這一段時間里,吳稚暉只想以苦讀求功名,他自稱自己在甲午前乃一「懵不知革命為何物,但慕咬文嚼字」的「陋儒」。

不久,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迫簽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領導了波及全國的維新變法運動。吳稚暉一則受到甲午戰敗的刺激,一則受到維新思想的影響,始覺中國要學習西方工藝造大炮機關槍才能抵抗敵人,所謂「興學之不容緩」,乃開始冒充為維新派小卒。後來,他到天津北洋學堂教書。1897年冬放年假,他就去北京南海會館拜訪了康有為,大家談到最重要的問題乃八股、小腳、鴉片三害,吳稚暉認為除此三害,要從自己做起,他說:「八股,我們可以自動不赴考;小腳,可以不纏;鴉片,可以相戒不染。」他還寫了一個3千字的摺子,在1898年膛歷春節那天地候在彰儀門大街,攔下了朝賀回宅的瞿鴻禨,請他專呈光緒皇帝,但瞿鴻禨說:「你的摺子還有可以商量的地方,我帶回去細看再說」,然後轎即如飛而去。過了一天,吳稚暉知道不會有什麼迴音,便離京返津。

1898年6月,吳稚暉到上海南洋公學任教,這時,光緒帝頒布變法詔令,他聞訊後就在無錫崇安寺創辦三等學堂響就變法,推行新教育,並與朋友約定不再讀線裝書,又改名敬恆以自警,即唯「敬」與「恆」方可肩天下之重任。

如果說甲午慘改使吳稚暉開始覺悟「中國不能不學西方式藝」,那麼戊戌變法的失敗和八國聯軍侵華,進一步刺激他去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1901年3月,吳稚暉離開財洋公學,東渡日本,進入東京高等師范學校讀書。不久,國內清政府開始實施「新政」,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辦新學堂。他便於這年12月份從東京回到廣東。吳稚暉在廣東辦學招生,直接接觸到官場內幕,深覺與他個性格格不入,亟亟掩鼻搖頭而去。1902年他便帶了26個少年再赴日本,自己仍入高等師范。時清駐日使為蔡均,吳稚暉請求他保闥江蘇、浙江、江西自費學生9人入成城學校,那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預備學校,一年後即可升入士官學校,但蔡均不答應保送。吳稚暉與孫揆均帶著26個學生赴使館與蔡均爭論,吳稚暉伶牙利齒,據理力爭,其餘在東京的中國留學生亦廣為聲援,相持至一星期之久。蔡鈞惱羞成怒,竟叫日本警察以「妨害治安」罪名,驅逐吳、孫二人出境。吳稚暉氣憤異常,寫下了絕命書,憤投水自殺,幸被警察所救而未死。在被迫登上法國郵般回國時,正在日本的蔡元培先生聞訊趕到船上護送他回國。吳稚暉由次事件,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回到上海後,便在歡迎大會上慷慨陳辭,痛斥清廷腐敗,喪權辱國,革命思想由此引發。

1902年10月,吳稚暉、蔡元培等人發起成立愛國學社,吳稚暉任學監兼國文教員。1903年起,愛國學社在張園發起演說會吳稚暉等紛紛登台演說,《蘇報》將張園演說詞刊登出來。1903年夏,《蘇報》聘章士釗為主筆,章太炎、蔡元培為撰篙人,報道各地學生的愛國運動,推薦、發表了鄒容的《革命軍》和章太炎的《客帝篇》、《駁康有為政見書》、《革命軍序》等文,革命旗幟鮮明,一時歡迎如狂。

清政文化教育十分恐懼,派人勾結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捉拿鄒容、章太炎、蔡元培、吳稚暉等人。結果,章太炎在租界被捕,鄒容自動投案,吳稚暉在親友的勸說下連忙離開上海,先坐船到香港,後轉赴英國。

1903年8月,吳稚暉抵達英國,他在英國雒極為當地中國留學生排憂解騅,在留學生中聲望很高。1905年春,孫中山赴歐洲,在倫敦拜訪了吳稚暉,這是兩位革空家相見之始。孫中山請他一起到老師康德黎家裡吃飯,殷殷相待。會晤給吳稚暉留下深刻印象,他事後回憶:「國父是一個很誠懇、平易近情的紳士。然而祗覺是偉大,是不能形容的偉大,稱為自然偉大,最為適當。世俗所謂偉大,都是有條件襯托出來的,或者是有貴人氣,又或者有道學氣,又或者有英雄氣,或者擺出名士氣,而國父品格的偉大,純出於自然。」是年夏,孫中山到日本,各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在東京聯合成一個中國同盟會,以實現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為奮斗目標。是年冬,吳稚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決心在倫敦加盟。1907年,他與張靜江、李石曾在巴黎組織世界社,發行《新世紀》,並組織中華印字局,廣印書報,鼓吹革命。巴黎《新世紀》創刊於1907年6月26日,停刊於1910年5月21日,每周1期,共出121號,吳稚暉始終主持其間。《新世紀》成為革命黨的一大喉舌,與在東京出版的《民報》東西相應輝。

吳稚暉在主持《新世紀》其間,以雄健犀利的筆鋒論述了許多重大問題。他屢屢蓍論培擊清室,認為清賊不除,卟使四百兆人浮沉於欲進進步能進步之地位。欲爭起直追,能左右於優等之民族,同趨於公善,非破棄一切障得不可。破棄一切障礙則以毀滅皇統為根本之圖,萬以毀滅滿洲皇統為根本之根本,故他說:「排滿革命,非種族上之問題,乃革命條件上之事類也。」他又屢屢著論痛斥滿清之所謂,立憲「決不能真」。因為真立憲就意味著清政府自割頭,喪失統治權。而由於清政府只會搞假立憲,革命也就必不能免。他又針對國人的麻木,作文鞭笞,甚而至於將昏睡的中國人譏諷為「豬生狗養」,話雖尖酸,卻能驚醒國人的靈魂,促國人毅然奮起。他又大談科學教育,學習西方工藝,認為要使中國真正走向富強,要造就一代新人,非注重教育不可。

吳稚暉在巴黎主編《新世紀》周刊時,正值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盛行之時。當時處於資本主義發展比較穩定的時期,出身俄國的克魯泡特金創造了互助論,宣稱自己是一個共產主義的無政府主義者。他認為互助是生物界以及人在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人類通過互助即可進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社會。吳稚暉在雒極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反清斗爭中接受了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宣傳無政府主義,鼓吹實現一個理想的大同世界:它沒有強權、軍隊、法律,消滅階級、去國界、毀政府,眾生一切平等,人我無界,無爭無尤,無釓怨無竟怡怡然四海如春。在這個社會里,物質文明十分發達,凡勞動都歸機器,每人每日只要工作2小時,便已各盡其能,人們享用的東西,應有盡有,使人各取所需,全世界共用一種語言80%的經費用於教授人民生活科學知識,20%的經費教授人們的無政府思想化理。這個社會不再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區別,只有化理而沒有法律,人人正直無私,誠實可欺。從吳稚暉的描述中不難看出,其大同思想與儒家的大同思想相聯系,受克魯泡特金的思想影響,但又具有自己的特點。

⑤ 吳稚暉簡介 關於吳稚暉簡介

1、吳稚暉(1865年—1953年),名敬恆,字稚暉,江蘇武進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聯合國「世界百年文化學術偉人」榮譽稱號獲得者。

2、舉人。歷任天津北洋大學、上海南洋公學及唐山路礦學校國文教員、法國里昂中法大學校長、中央監察委員、中央政治會議委員、建設委員會委員、導淮委員會委員等職。1927年支持蔣介石反共清黨活動,1953年卒於台灣。上世紀50年代他位於台北市敦化北路跟南京東路交叉口的銅像,為台北市的地標之一。

⑥ 中國二戰期間有名的十大漢奸

汪精衛(名兆銘,字季新,號精衛,1883年-1944年11月10日)。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出生於廣東三水。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1910年3月謀刺攝政王載灃,事泄被捕,獄中賦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一時為人傳誦。武昌起義後獲釋。曾任《民報》主編。1924年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並任宣傳部部長。1925年7月廣東國民政府成立,被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1927年在武漢發動七·一五事變,寧滬漢三方合流後,任南京國民政府委員。1931年5月,聯合反蔣各派在廣州另組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九一八事變後,蔣、汪合組政府,汪精衛出任行政院長。抗戰爆發後任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黨副總裁,地位僅次於蔣介石。1938年12月29日,發「艷電」,電文稱:日本「對於中國無領土之要求」、「尊重中國之主權」,能使中國「完成其獨立」,以「互相善鄰友好、共同防共和經濟合作」三原則,「與日本政府交換誠意,以期恢復和平」。這樣做「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戰以來淪陷各地亦可收復,而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亦得以保持」。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組建國民政府,汪任行政院長兼國府主席、中央政治委員會最高國防會議主席。1944年11月10日病逝於日本名古屋。
最初動機:為當國民政府主席,爭權失利
最高偽職:任偽國民政府主席
最幸之事:三次遇刺,大難不死
最終下場:命喪江湖郎中之手,死後焚屍揚灰

曹汝霖 (1877—1966)上海人,字潤田。早年留學日本。1911年春任清政府外務部副大臣。1913年8月任袁世凱政府外交次長。1915年和陸徵祥一起奉袁命同日本談判,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1916年後任北洋軍閥政府交通總長、財政總長。1919年五四運動中,北京學生一致要求懲辦親日派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等三人。6月10日北京政府被迫下令將曹等三人免職。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偽華北臨時政府最高顧問、華北政務委員會咨詢委員。1949年逃往台灣,後至日本、死於美國。

周佛海

(1897-1948)湖南沅陵人。早年留學日本。1921年7月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回日本求學,畢業於京都帝國大學系。1924年脫離共產黨,加入國民黨。1926年北伐軍攻佔武漢後,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秘書長兼政治部主任。1929年後,歷任國民黨政府訓練總監部政治訓練處處長、江蘇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國民黨中央黨部民眾訓練部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等職。1938年底,隨汪精衛投敵。1940年後,歷任汪偽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汪偽政府警政部長、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上海市長等職。日本投降後曾被蔣介石任為上海行動總隊總隊長。後在輿論壓力下被捕。1948年死於南京獄中

陳璧君(1891--1959)廣東新會人,生於馬來亞檳榔嶼喬治市(今檳城)。女。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檳城與汪精衛相識,遂入同盟會。宣統元年(1909年)追隨汪去日本留學。二年,隨汪回北京執行暗殺攝政王的秘密使命。1912年5月,與汪精衛正式宣布結婚。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1938年隨汪公開投降日本。汪偽政權期間任中央監察委員會常委、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1946年被國民黨當局以叛國罪判處無期徒刑,終身監禁。1949年5月,由蘇州監獄遣送上海提籃橋監獄繼續關押,1959年病死於上海監獄醫院。

鄭孝胥(1860~1938)近代詩人,書法家。字蘇堪,一字太夷,號海藏。福建閩侯人。清光緒八年(1882)舉人。由內閣中書改官同知。光緒十七年,東渡日本,任使館秘書。次年,升日築領事,調神戶大阪總領事。二十年歸國。歷官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京漢鐵路南段總辦、督辦廣西邊務。宣統三年(1911),為湖南布政使。清亡後,以遺老自居,先有樓在上海,題海藏樓,寓居於此,常與遺老輩相唱和。最後叛國,追隨日本侵略者,並任偽滿洲國國務總理,舊時朋輩,如陳衍、昌廣生等,都和他絕交。

章宗祥 (1879—1962)浙江吳興人,字仲和。早年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回國後在清政府民政部任職。1912年任袁世凱總統府秘書。1914年任司法總長。1916年任駐日公使,與當時的交通總長曹汝霖、前駐日公使陸宗輿勾結,在段祺瑞指使下,出賣國家主權,向日大量借款,激起全國人民憤怒。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在全國人民的強烈抗議下,北洋軍閥政府被迫將曹、章、陸等免職。1920年任中日合辦的中華匯業銀行總經理。1925年任北京通商銀行總經理。1928年後,寓居青島。1942年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諮詢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遷居上海。

陸宗輿(1876—1941)字潤生。浙江海寧人。1899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1902年歸國後,任進士館及警官學堂教習、巡警部主事。1906年冬隨載澤出國考察憲政。 1907年調任奉天洋務局總辦兼管東三省鹽務。次年升任候補四品京堂。1909年進京任憲政編查館館員。1910年10月,被選為資政院議員。次年秋任交通銀行協理、印鑄局局長。武昌起義後,任度支部右丞並代副大臣。後任袁世凱總統府財政顧問。1913年當選為參議院議員。同年12月被任為駐日公使。1915年初由袁世凱派遣,與陸徵祥、曹汝霖一起與日方談判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6月8日,由他在東京與日本換文批准該條約。1917年8月,任中日合辦的中華匯業銀行總理,多次經手向日本借款。1919年4月19日,任察哈爾龍陽鐵礦(今屬河北)公司督辦。五四運動中,與曹汝霖、章宗祥同被群眾斥為賣國賊。6月,被罷免。1925年後一度出任臨時參政院參政。1940年,汪偽國民政府成立,被聘為行政院顧問。1941年6月1日病死於北平

褚民誼(1884-1946)著名業余崑曲家、國民黨元老、日偽漢奸。原名明遺,字重行,別署樂天居士。浙江吳興縣(今湖州市)南潯鎮人。1903年東渡日本求學,1906年隨同鄉張靜江赴法國,途徑新加坡時參加同盟會,抵巴黎後,與吳稚暉、李石曾、蔡元培等創辦中國印書局,發行《新世紀月刊》和《世界畫報》等,宣傳反滿革命。1911年11月上海光復後返滬,與陳璧君母親的養女陳舜貞結婚。1912年5月任同盟會本部駐滬機關部總務長。9月再度赴歐。1915年春回滬倒袁,9月三度赴歐。1920年與吳稚暉、李石曾在法國創辦里昂中法大學,任副校長。1924年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年底回國從事教育工作,先後任廣東大學教授、代理校長、兼任廣東醫學院院長。1926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選為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嗣後遞升為執行委員,7月北伐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後方軍醫處處長,留守廣州。1928年任上海中法工業專門學校校長。1932年1月汪精衛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褚任院秘書長。1937年上海淪陷前,任職中法國立工學院院長、中法技術學校醫學研究部主任,未西撤。1939年5月汪精衛赴上海,遂成為汪偽政府核心人物之一。1940年3月底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汪任行政院院長、褚任副院長兼偽外交部長,12月任駐日「大使」,1941年10月回南京復任外交部長。兼任偽中日文化協會理事長,在協會內設戲曲組,由溥侗指導拍曲和彩唱。1942年褚曾任訪日特使,日本天皇授予一等旭日大綬章。1945年10月14日在廣州被軍統局誘捕,1946年8月23日以漢奸罪在蘇州獅子口監獄刑場被槍決。終年62歲。

江朝宗

(1861-1943年),行名世堯,原名雨丞,民國時改字澄,道號大中,齋名四勿軒。因排行第四,世稱"四先生"。旌德江村人,寄居六安州麻埠鎮(今屬金寨縣)是北洋軍閥重要人物。江朝宗早年家貧棄學,入清末淮軍將領劉銘傳所設之麻埠繼勛典鋪習商。清光緒十年(1884年)赴台灣投劉(當時劉督辦台灣軍務)參與抗擊法軍。劉部克復基隆後,江被升任海軍管帶。次年,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後,江返內地辦理江南等地賑務。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時,隨袁世凱出關,負責前敵餉械及偵探敵情。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運動興起江負責處理直隸、山東沿海地區義和團和教民之間糾紛案件。光緒三十一年,江留辦京畿冬防,協同守衛皇宮禁地,經直隸總督袁世凱保奏,以知府留於直隸委用。1915年12月,袁世凱宣布恢復帝制,成立"登極大典籌備處",江朝宗為該處成員之一。1917年,黎元洪總統府與段祺瑞國務院發生府院之爭,黎召"辮帥"張勛入京調停。張率兵入京,逼黎以解散國會為調停條件。時伍廷芳為內閣總理。於是江朝宗於1917年6月12日當上國務總理,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命令解散國會。時避難上海的國會議員們,以江非閣員不能任代總理為由,聯名通電反對。6月24日,江宣告卸任。後被段祺瑞作命為將軍府"迪威"將軍。1921年,江朝宗保薦許世英為安徽省省長,自己則以"太上省長"自居。此後,江雖失掌軍政大權,卻以前清遺老、民國偉人、社會名流自命。「七七」事變後,他投降日本侵略者當了漢奸。由於他是在日本投降前病死的,所以還舉行了一個較為「體面」的葬禮

齊燮元(1879年 一1946年),字撫萬,直隸寧河縣(今屬天津市)人。光緒年間秀才,後考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民國年間,所率部隊屢戰屢敗,然而職務卻由旅長累升為副司令。1937年投靠日本侵略者,1940年被南京汪偽政府任命為 華北綏靖軍總司令。日本投降後,1946年被處決於南京雨花台。

⑦ 在電視劇《我們的法蘭西歲月》中的李火鐮,在歷史上有原型嗎

李鶴齡是李火鐮原型人物,刺殺陳籙就是李鶴齡所為。
李鶴齡 (1902—1927),原名李登壽,又名李合林、李松林,郫縣郫筒鎮東街人,生於1902年8月6日。其父李星衢,以經營古舊衣貨為業。留法勤工儉學。李鶴齡於1913考入郫縣高等小學,後轉入模範高等小學第一班,學習成績居全班第一。1915年李鶴齡考入成都聯立中學。
1917年考入北京清華中學。在清華中學讀書期間,李鶴齡曾參加著名的「五四」學生愛國運動。當時正值青年學生赴法勤工儉學的高潮,李鶴齡於1920年4月去法國,先在巴黎附近的楓丹白露中學補習法文。由於成績優良,被華法教育會聘用,作批轉信件的工作。1921年秋,經華法教育會華籍秘書李光漢介紹,李鶴齡任華籍女律師鄭毓秀的「代筆師爺」。鄭毓秀系廣東人,是1913年留學法國的唯一女官費生,留學期間曾3次回國。鄭毓秀於1922年春在巴黎大學發表博士論文後,成為中國在法的名流人士,與法國的政界人員有密切的往來,拜法國國會議員禹格勒阿為義父。鄭毓秀所住的房屋就是其義父贈予的。
留法勤工儉學的青年到法國不久,就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法國的經濟遭受到嚴重破壞,物價飛漲,許多工廠停業,新去的許多勤工儉學的學生不但無工可做,連學習也無法進行。為了解決生活問題,青年學生組織起來,開展爭取「三權」(吃飯權、工作權、求學權)的斗爭。李鶴齡與同學們一起向中國駐法公使陳籙請願,明確提出「三權」要求。陳籙卻勾結法國軍警毆打學生,激起旅法華僑團體和國內各界的一致聲討。1921年4月,中國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向法國政府貸款5億法郎,用以購買軍火打內戰。留法勤工儉學的同學們得知此項消息後,群情憤慨,在趙世炎、周恩來、陳毅、蔡和森等同學的領導下,籌備並召開了「反對中法借款大會」。李鶴齡和他的同學們一起參加了轟轟烈烈的拒借大會。大會上,中國駐法公使館一等秘書王曾思代表公使陳籙參加大會,憤怒的學生們質問王曾思借款一事,王矢口否認,遭到同學們的痛打。由於在法學生們的反對,國內各界人士的痛斥,北洋政府的借款一事未能得逞。
1921年,北洋政府的官僚政客吳稚暉等人,以照顧勤工儉學學生為名,用庚子賠款的一部分,在法國里昂修建了中法大學(簡稱「里大」)。但是,當中法大學建成後,招收的學生卻大部分是由吳稚暉從國內招來的官僚貴族子弟,對勤工儉學學生一個不收,這就引起全體勤工儉學學生們的極大憤怒。9月12日,勤工儉學學生代表陳毅、陳炎等104人,不顧法國軍警和校方的阻攔,涌進中法大學,占據一座樓房。勤工儉學的學生代表強行進駐「里大」後,生活上遇到很大的困難,同學們節衣宿食,千方百計籌集錢款支援他們。中國駐法公使陳籙和在法的官僚政客吳稚暉等人,表面上假情假意地同學生們兜圈子,暗中卻勾結法軍警對進駐「里大」的學生代表下毒手。10月14日,法國軍警將進駐「里大」的全體學生代表強制上船,驅逐出境,遣返押解回國。
通過爭「三權」的斗爭,反借款的斗爭和進駐「里大」的斗爭李鶴齡看清了中國北洋政府駐法公使陳籙,是迫害勤工儉學學生的在法罪魁,他暗下決心要除掉這個罪魁。由於李鶴齡掌握中、法兩種文字的能力較強,鄭毓秀掌握法文的能力還可以,但中文能力卻很差,寫起中文來往往詞不達意,且錯別字連篇。所以鄭毓秀草擬中文稿或作翻譯工作時,都離不開李鶴齡這個代筆師爺,因此李鶴齡是住在鄭毓秀的寓所內。這樣李鶴齡就有機會接近在法的中國官吏,他決定利用這一便利條件待機槍殺陳籙。
機會終於來了。1922年3月19日,為鄭毓秀女士生日,法國政界不少的人和在法的中國官吏名流如公使陳籙偕夫人、領事廖世功以及中國鐵道工程師張祜等均至鄭毓秀的寓所賀壽。李鶴齡把從游樂園購置的用作射擊游戲的手槍(擊中要害處也能致死人命)擦拭一新,上好五粒子彈,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午宴上,李鶴齡看見陳籙那得意忘形的樣子,氣得咬牙切齒,多次情不自禁地把手伸進內衣,摸著槍把,很想當場就將陳籙打死。可是由於人多,沒有機會下手,心中暗想:讓你再活兩小時。午宴畢,李鶴齡上樓休息,密切注視著樓下陳籙的動向。直至下午二時,李鶴齡聽到樓下陳籙夫婦向主人告辭,他立即下樓沖出門外,見陳籙已上汽車,他急忙舉槍射擊。遺憾的是連發3槍均未擊中,嚇得陳籙緊緊伏在車內,子彈打破玻璃,擦傷了陳籙老婆的手臂和同車張祜的耳朵。李鶴齡正要發第四槍,已被鄭毓秀的雙手箍抱住,只得棄槍逃遁。附近法國警察局立即派人將鄭毓秀的寓所包圍,嚴禁出入,進行搜查。三小時後,李鶴齡到法國警廳自首,供稱因陳籙迫害留法勤工儉學學生,不得人心,出於義憤故殺之,為里昂中法大學被迫回國的勤工儉學同學報仇。
李鶴齡到法國後,沒有像其他多數的勤工儉學同學那樣,為生活所迫,到法國的小城鎮、小工廠到處找活干,好不容易找到一項活,干不上兩三月又被人家辭退,只得又別尋新路,一年四季都在奔波。而李鶴齡卻被名流人士鄭毓秀聘用,一直住在高級寓所內,與上層人士的接觸也較多,如果想攀附這些官吏要員,那是不成什麼問題的。可是,李鶴齡沒有去攀附那些權貴,反而對他們切齒痛恨,甚至頗為大膽地槍擊公使大人,他的勇敢之舉,嚇壞了以陳籙為首的官吏要員,使他們不能不考慮今後在對待勤工儉學學生的問題上,不要把局勢搞得太僵了,因為留法的勤工儉學學生人數達1300多人,並且在他們身後還有法國和國內的許多人支持他們。李鶴齡槍擊陳籙的勇敢之舉,得到廣大留法勤工儉學同學和主張正義人士的贊賞,他們在輿論上和物質上給予李鶴齡很大的支持,並四處奔走聯絡,群起聲援李鶴齡,強烈譴責陳籙。在異國法庭上,李鶴齡義正辭嚴,用流利的法語答辯,博得在場大多數旁聽者的同情。法庭無法作出判決,只好將李鶴齡暫時拘押。由於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的領導,旅法華僑、留法學生聯合會以及法國主張正義人士,紛紛揭露陳籙的罪惡行徑和丑惡嘴臉。旅居英、德、比、奧等國的華僑也通過報界或直接致電致函聲援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為獄中的李鶴齡辯護。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老奸巨滑的陳籙只好假惺惺地致函法政府:「恕其年幼,從寬發落」。李鶴齡得以獲釋。
從1923年起,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有計劃地分期分批選送一些黨員去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簡稱「東方大學」)學習。先後去的四川籍學生有趙世炎(酉陽縣人,1927年在上海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劉伯堅(平昌縣人,1935年在廣東大庾縣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鄧希賢(小平)、聶榮臻、朱德、林修傑(南充人,1928年在江西波陽縣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穆青(樹珊、合江縣人,1930年犧牲於巴縣)、李暢英(大章)等。李鶴齡是旅歐支部第二批選送到莫斯科的。1923年11月,李鶴齡在莫斯科東方大學與越南、朝鮮和日本等國的留學生一起學習馬列主義課程和軍事課程。1924年,由於孫中山頒布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中國南方革命政府與蘇聯關系更加友好。蘇聯應孫中山的要求,在莫斯科專門為中國開辦了一所大學,只收中國學生,這就是中山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簡稱「中山大學」。這樣,從法國選送到莫斯科的學生,與從國內選送到莫斯科的學生都到中山大學就學。
李鶴齡於1925年初回國。當時正值大革命時期,李鶴齡被安排到剛開辦不久的黃埔軍校任政治教官。1926年在廣州參加北伐軍,在北伐軍總政治部擔任組織科科長。1927年北伐軍攻下武漢,由於武漢的斗爭形勢十分復雜,工運工作急需充實力量,李鶴齡奉調做工運工作。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士。由於我黨主要負責人犯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看不到潛藏在革命陣營中的敵人,看不清蔣介石與汪精衛是一丘之貉,自動解除了武裝,不採取防範措施以防止蔣介石之類的人物再次發動反革命政變,錯誤地把希望寄託在把持武漢軍政府的汪精衛身上,期求汪精衛把大革命的旗幟再舉起來。7月15日,汪精衛的猙獰面目暴露出來了,他與蔣介石一樣在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武漢又象上海一樣籠罩在白色恐怖中,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人士慘遭殺害,李鶴齡和一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人士都在這次白色恐怖中慘遭殺害,以他25歲年輕的生命譜寫了一曲為共產主義獻身的壯美人生贊歌。

⑧ 吳敬恆(稚暉) 篆書五言 對聯

吳敬恆(稚暉) 篆書五言 對聯




吳敬恆,字稚暉,江蘇武進人。早年就讀於江陰南菁書院。曾任北洋學堂教習。1901年留學日本,旋迴國。1902年奉兩廣總督之命率領學生赴日留學,因大鬧清政府駐日公使館,被逐回國。參與創辦中國教育會和愛國學社。1905年入中國同盟會。1907年在法國巴黎出版《新世紀》報,鼓吹無政府主義。1910年先後翻譯《天演學圖解》、《物種原始》,向國內介紹進化論學說。辛亥革命爆發後歸國,「二次革命」失敗後再赴倫敦。1915年在法國組織勤工儉學會,1921年任法國里昂大學首任中國校長。

⑨ 吳稚暉簡介

http://www..com/s?cl=3&wd=%CE%E2%D6%C9%EA%CD
姓名: 吳稚暉
字型大小:
時代: 近現代
簡介:
吳稚暉系江蘇武進縣人,生於1866年,早年曾在天津北洋學堂、上海南洋公學

任教習、學長,後又到日本留學,完成學業後回國。1902年10月,吳稚暉參加《蘇

報》筆戰陣營,猛烈抨擊禍國殃民的清政府。1903年,《蘇報》案爆發,吳稚暉無

處立足,秘密逃往香港,然後去英國,再轉往法國。1905年在法國參加孫中山先生

創辦的「中國同盟會」,1906年與張靜江、李石曾在巴黎組建「世界社」,並創辦

《新世紀》報。辛亥革命爆發後,吳稚暉回到中國,二次革命失敗不久,吳稚暉再

往歐洲,1915年又與李石曾等創建「留法勤工儉學會」、「世界編輯社」。1916年,

吳稚暉回國,在上海創辦《中華新報》。

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吳稚暉主張徹底拋棄封建傳統文化,並在《中華新報》

等報刊上寫了大量抨擊封建文化、建立新文化的政論文章,在全國產生很大的影響。

拍賣檔案:
吳稚暉 書法 立軸 水墨紙本
吳稚暉 篆書 五言聯 紙本
吳稚暉 篆書五言聯 對聯 水墨紙本
吳稚暉 篆書七言 對聯 紙本
吳稚暉 書法 對聯
吳稚暉 篆書 立軸 水墨紙本

吳稚暉 1944年作 篆書 立軸 紙本
吳稚暉 書法 立軸 紙本
徐悲鴻 吳稚暉 錢大鈞 致錢企裴信札

全部藝術家<<

書畫印章辨偽捷徑
如何步入投資名人書畫之途
成熟中的華東書畫市場
漫話書畫附加值的「含金量」
搶救,而非收藏?
畢生心血的收藏
人淡如菊胸闊似海
書畫克隆作偽的幾種類型
字畫遒媚 美女簪花
當前書畫的仿冒現象

清朱耷行書臨古法帖
清佚名油畫仕女圖

⑩ 吳稚暉有什麼貢獻

吳稚暉還進一步論證了無政府主義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礎為「人性本善」。他認為「世界本善,人性亦本善」。只是接觸到環境的影響才使「本善」的人性發生了變化。世界的發展是善惡交替發展、斗爭的結果。那麼,如何才能使人性發露接觸萬事萬物時能不受環境影響而達到善呢?他認為這有待於「理智」的「審查」,即通過理智的作用使惡制於善,使善善相續。吳稚暉一再宣稱,「人類向於進化,本由良德」,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人性之良心、良德不斷推動發揚的結果,無政府主義社會制度的建立不過是人性本善之善的實現。

吳稚暈又揭示了三民主義是實現無政府主義社會的必由之路。他認為,進入大同社會,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做到「天下為公」,使天下的人必須人人為公,不可為私,做到這一點,辦法有三條,即孫中山的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其中重心是民生主義。實行民生主義,可以使地盡其力,物盡用其用,人盡其能。生產力高度發展,人們用還著為了物質財富去你爭我奪,自然可以做到人人為公,社會進入無政府的大同時代。而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人們思想境界的提高,都離不開科學和教育,所以吳稚暉充分肯定了科學、教育在社會發展中意義,強調科學與教育是產現無政府主義的手段。

需要指出,吳稚暉的在流亡歐洲時開始接受無政府主義而逐漸服膺之的;在創辦《新世紀》時,他對無政府主義的宣傳是與反帝、反清、反封建主義和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相結合的;辛亥革命後,把無政府主義看作社會發展必然一階段,認為共和制是現實的奮斗目標。這一切都在歷史中起了進步的作用,表現了一個要求國家富強、人類幸福的思想家的氣主的胸襟。而在北伐戰爭以後,他倡導無政府主義主要是為了與共產主義思潮相對抗,反對階級斗爭,而實質上,他已經把無政府主義束之高閣,並逐步擺脫其影響,背離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成為國民黨蔣介石統治的竭誠擁護者。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南方各省紛紛響應,清朝統治崩潰已成定局。孫中山由美國轉至英國,准備返回國內。吳稚暉在倫敦為孫中山處理各種函電,共商建國大事,定青天白日旗為國旗,於倫敦唐人街首先懸掛。孫中山臨回國時,關照稚暉也要及早回國。這樣,吳稚暉在孫中山抵達上海3天後即12月28日也到了上海。民國肇建,各派勢力競相爭權奪利,就連同盟會內部也是爭得不可開交。孫中山非常重吳稚暉,要記他出任教育總長一職,但吳稚暉恰恰與一般人相反,堅決推辭。此後直到孫中山逝世的10多年時間里,他所致力的就是提倡教育、科學。吳稚暉走遍中國南北,到過英、德、法、日,深知漢語同文不同音,各地方言常令外地人無法聽懂,而其文則因無注音,讓人難以學習。吳稚暉認為,「無音可讀」是漢字的一大缺點,如若能為漢字「娶一注音老婆」,並把所注國音並入漢文內,在全國推廣,不僅可彌補漢字的缺陷,且可便利平民,成為他們真正的「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早在1895年,他便草創了「豆芽字母」,與盧戇章的「第一快音新字」同開中國拼音了母之先河。在巴黎時期,他又對中國語言文字的改革進行過研究。現在,這位革命元勛可以完全投入。1913年1月,他擔任國語讀音統一會會長,並在該年2月召開的全國讀音統一會會期中,用3個月時間,主持制定注音字母。1917年在此基礎上取6000餘字編定《國音字典》,1918年出版。自1919年起,他主持國語統一籌備會(後改為國語推行委會),提出在國推行注音符號的任務、方案、辦法;修訂標准音,審定《國音常用字沁》等多種國語書籍,頒為國家本;在各國立師范學校增設國語專修科,並出任上海國語師范學校校長,親自在國語師資班兼課,以訓練推行國語的人才;編制《漢語拼音表》、《注音符號》一類的通谷教材,力圖國語推行的通俗化、簡易化、普及化。吳稚暉以後仍繼續關注這一工作。他以自己畢生精力軼珩國音統一工作,奠奠定了民國時期推「語同音」的基礎。

吳稚暉十分關心教育。民國建立後,他就中國傳統教育的缺點,以及今後的教育目的、方針、作用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問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他還發起儉學會,設立北京留法預備學校,倡導組織青少年赴法勤工儉學,將其新教育思想付諸實踐。1915年他與李石曾等發起勤工檢學運動;1917年初在《中華新報》辟「客座談話」專欄,介紹留學歐洲應具備的知識和外國風俗見聞;1919年初與李石曾等發起組織留法勤工儉學會;1920-1922年間籌建了中法里昂大學並出任校長;1925年又創辦了海外補學校,為國民黨要人子弟出國留學作準備。

吳稚暉致力國音統一和倡導勤工儉學,在中國現代史上有重要的意義,前者有利於提高全國平民的識字能力和文化水平,後者培養了科學技術和政法人才,中國現代史上許多重要人物都接受了他的教育和影響。

官稚暉堅信革命不是為做官,但仍十分關心國事。他的名言是:官是一定不做的,國事是一定不可不問的。所以,他以民國元勛致力國音統一和倡導勤工儉學,他以普通公民積極參與政治。

1913年春,袁世凱派人在上海火車站刺殺國民黨重要領導人宋教仁,吳稚暉憤然離開北京,回到上海與蔡元培創辦《公論報》,抨擊袁世凱的專制統治,竭力倡導討袁運動。後來,袁世凱鎮壓了小中山領導的討袁運動,孫中山流亡日本,吳稚暉出走英國。吳稚暉十分關國事,當1915年1月法國報紙披露袁世凱與日本談判簽訂「二十一條」內容後,吳稚暉與蔡元培等函件來往,揭露袁世凱喪權辱國。有趣的是,袁世凱自以為地位鞏固,革命黨人已是窮途末路,只要稍加籠絡的一個有影響人物,他便授勛位於吳稚暈,不料,吳稚暉毫不領情,立即寫信回絕,其中有言:「切盼公等寶貴精神,專注於國難勿更以揶揄為消閑,侮辱書生。公民吳敬恆敬上。」這一封信詼諧而諷刺,傳頌一時。

1922年,孫中山組織第二次護法運動中發生了陳炯明叛變,孫中山被迫逃到永豐艦,返回上海。吳稚暉得知這一消息,便從法國回國奔走於京、滬、奧間,勸陳炯明悔過討賊,雖因陳炯明不聽勸告而未成,但吳稚暉的一片愛國熱忱和深入虎穴的勇氣是令人欽佩的。

1926年,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開始,在北代誓師大會上,年過花甲的國民常元老吳稚暉將孫中山的遺橡和黨旗國旗授給時任北代軍總司令蔣介石,並臻詞激勱全體將士。

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期,注精衛投降日本。吳稚暉最痛恨賣國求榮的漢奸,立即進行口誅筆代,稱汪精衛為「汪精怪」;陳璧君為「陳屁裙」;褚民誼為「鼠狒黑」,使人一提到這些名字,就對這「臭了自己,臭了國家,還臭祖宗,更臭子孫,真是畜類」的漢奸深惡痛絕。抗戰勝利後,他以81高齡當門而坐,歡慶勝利,其歡樂之情,無異於一般青少年。

由於吳稚暉堅持認為中國不能實行階級斗爭,堅持認為馬克思主義不能實驗於中國,故從北代戰爭後積極反共,思想沒有能隨著時代潮流的變化而繼續前進。1949年,他為國民黨統治的行將垮台憂心忡忡,體力大衰,時病時好。2月24日他被蔣介石的專機接到台灣。1953年10月30日吳稚暉病逝於台北,終年88歲。

吳稚暉一生十分簡朴,敝衣敗絮,安之若素,外出總是以步當車,經常罷車。他視金如身外之物,通通用來接濟別人。他身邊唯一珍貴的東西,就是他2萬多冊的藏書,還有從21歲開始日積月累而成的二三十箱文稿、信件、剪報。其中重要著作有《客座談話》、《上下古今談》、《荒古原人史》、《二百兆平民大問題》、《注音符號作用之辨證》、《稚暉文存》等,在台灣出版的有《吳稚暉先生選集》(上、下冊)、《吳敬恆選集》(共13冊,分為哲學、文化教育、國音文字學、科學、政論、書信、序跋游記雜文、上下古今談,各為1冊或2冊)。

吳稚暉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位頗具特色而有過較大影響的人物。他學貫中西,愛國堅定,生活淡泊,臻力教育,贏得了當時人們的崇敬並受到其深刻的影響。蔣夢麟料稱贊他是中國學術界一顆光芒四照的彗星;胡適譽之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四大反理學的思想家之一;1963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第十三屆大會上舉存他為「世紀偉人」。無論是吳稚暉的生平,還是其中豐富的思想,都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閱讀全文

與吳稚暉在法國當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5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9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