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有哪些發展理論

法國有哪些發展理論

發布時間:2022-12-15 09:02:46

❶ 法國的經濟是如何發展的有什麼方針

‍‍

法國是發達的工業國家。早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就已開始工業革命。19世紀20年代起,法國工業革命的進程加快。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於歷史、文化和傳統的原因,與其它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法國經濟發展遲緩、工業水平相對落後。19世紀中期,法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超過農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成為當時僅次於英國的工業國家。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是法國經濟的起飛時期。法國把發展重心轉移到石油化工、電子和機電、汽車、高速火車、宇航、造船、通訊設備等新興工業部門,以此為龍頭帶動整個工業的全面發展。過10餘年的快速發展,法國一躍成為世界先進工業國。70年代以後,法國工業經濟緩慢增長。近幾年來隨法國經濟復甦,但增長幅度不大,且呈明顯起伏狀態。

‍‍

❷ 提煉法國啟蒙運動發展的觀點

派反動邪惡勢力。啟蒙運動是法國大革命的前夜,它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論上為西方後來的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整個西方近代文明產生了深遠的、關鍵的影響,最終使法國走進現代文明發達國家行列。

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時代,隨著資本主義與封建專制主義矛盾的不斷深化,法國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反對封建統治與教會特權的斗爭也迅速展開,。法國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後,在歐洲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啟蒙,就是啟迪和開導人們的反封建意識,給尚處在黑暗中的人們帶來光明與希望,反對蒙昧主義、專制主義和宗教迷信,打破舊的傳統觀念,傳播新思想,新觀念。

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想家對封建意識形態發起全面批判,企圖使人們的思想從傳統偏見、神學教條、基督教會和專制政權的壓制下解放出來。在十七世紀自然科學和哲學成果的基礎上,啟蒙學者認為,正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一樣,人們也能夠憑理性的力量發現有關自然、人類和社會的法則,謀取世俗的幸福;他們以理性、宗教容忍和進步的觀念向保守現狀的舊觀念進行沖擊,反對一切禁錮思想和壓制自由的教條和制度;其中最進步的思想家們,主張宗教上的無神論、哲學上的唯物主義、政治上的民主政體、經濟上的自由放任。

❸ 法國和德國曾產生影響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偉大理論成果

法國:思想啟蒙運動,引起了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
德國:馬克思主義,創建者馬克思、恩格斯是德國人。

❹ 急求!!!十八世紀法國哲學

十八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矛盾日益上升為法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法國資產階級為了准備奪取政權,同勞動人民結成聯盟,在意識形態領域發動了一場反封建反宗教的「啟蒙運動」。從哲學上看,法國啟蒙運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十八世紀上半葉,自然神論反封建神學的斗爭。第二階段,十八世紀中葉以後,戰斗的唯物論、無神論反對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的斗爭。

早期啟蒙思想家的哲學思想

這一時期啟蒙思想家的特點:高舉「理性」旗幟,以自然神論的觀點,著重從政治上批判封建專制制度;但是,帶有很大的妥協性和保守性。

一、孟德斯鳩哲學

孟德斯鳩(1689——1755)是大資產階級思想代表,在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嚮往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度,提出了著名的「三權分立」的政治學說,即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分立。

1、自然神論。他承認上帝是世界的創造者,但上帝創造世界之後不再干預世界,只能按照世界萬物自己固有的必然規律而行動。這就否定了上帝的至高無上的權威。

2、地理環境決定論。他認為政治、法律制度主要是由自然地理環境——國土大小、氣候、土壤等決定的。領土狹小的國家適於共和制;國土大小適中的國家適於君主政體;國土過大的適於專制政體。地理環境決定論不是從神出發,而是從人的現實生活環境出發,研究政治、法律。這在當時具有反封建的意義。但在理論上是片面的,錯誤的。

二、伏爾泰哲學

伏爾泰(1694——1778)是法國啟蒙運動的領導者,大資產階級的思想代表。他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用戶君主立憲制,反對天主教會和宗教神學,並揭露了宗教產生的原因和反動社會作用,主張廢除教會法庭,沒收教會土地。

在哲學上:1、自然神論。在他看來,牛頓給物質世界描繪了一幅正確圖景,即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在上帝的最初推動之後便按照自己的固有規律運動著。2、繼承洛克唯物經驗論,認為「一切觀念都通過感官而來」,感覺是外界對象作用於人的感官而產生的。3、向法國大力介紹了牛頓和洛克的哲學以及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

三、盧梭哲學

盧梭(1712——1778)是法國啟蒙運動中激進的思想家,是小資產階級思想代表。他提出了比較徹底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政治理論,對資產階級革命起了動員和鼓舞作用。

1、哲學思想。盧梭基本上是一位自然神論者,有一些唯物主義因素,但同時又仍未擺脫許多唯心主義有神論觀念,還包含著二元論和不可知論的觀點。他認為,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宇宙的本原是物質和精神兩個永恆的實體,物質實體是消極的、惰性的,精神實體是積極的、能動的,宇宙萬物的運動是上帝最初推動的結果,即物質運動的「第一原因」是上帝,但上帝不能創造或消滅物質。在認識論上,盧梭強調感覺經驗,反對天賦觀念論。他認為人的知識都是後天獲得的。他把認識過程分為「感性的理解」和「理性的理解」,認為感覺比理性更重要。

2、社會不平等的起源和發展。盧梭從抽象的人性論出發,提出了他的社會歷史觀點。他認為人類的歷史是一個從平等到不平等,再到平等的過程,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人類最初生活在「自然狀態」中,人們之間沒有任何社會關系,沒有私有財產,人人自由、平等。隨著生產的發展,財富的不斷增加,出現了私有制,從此,人類便進入了第二個階段的不平等的「社會狀態」。私有制的確立帶來了社會不平等。社會不平等的發展又經歷了三個小階段:其一私有制的確立以及由此產生的貧富之間的不平等;其二富人組織政府,出現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之間的不平等;其三政府權力腐化,變成專制統治,產生了主人和奴隸之間的不平等,封建專制制度仍是社會不平等發展的頂點,它必然轉化為自己的反面——走向第三階段的平等,因為人民有權用暴力推翻暴君的統治,建立自由、平等的「理想王國」。盧梭的這個社會發展觀包含了辯證法的因素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萌芽。但本質上是唯心主義的。

3、社會契約論。盧梭反對「君權神授」的神學政治觀點,也反對十六、十七世紀流行的資產階級君主專制理論,他從天賦人權的觀點出發,提出一種比較徹底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政治學說。盧梭認為國家是社會契約的產物,人民訂立契約,組成國家,制定法律,目的在於保障自己的自由、平等,生命和財產等天賦權力;主權應屬於人民,如果國家破壞了社會契約,篡奪了人民的主權,人民便有權推翻它;最好的國家政體是民主共和國。

「網路全書派」的戰斗唯物主義和無神論

十八世紀中葉以後,一方面法國社會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即法國封建主義專制制度同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矛盾激化,另一方面,也是同自然科學的巨大發展相聯系的,即各門自然科學開始擺脫「形而上學」形成獨立的科學部門,牛頓力學得到了普及。笛卡爾的物理學和洛克的經驗論也提供了理論來源。因此,時把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能夠克服十七世紀唯物主義的神學不徹底性,把哲學和政治結合起來,把反宗教的無神論和戰斗的唯物主義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完備、比較徹底的唯物主義哲學,適當時西歐最先進最革命的哲學。

但是,它仍然屬於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范疇,有著機械的、形而上學的和唯心史觀的缺陷。

「網路全書派」的特點:高舉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大旗,對法國封建制度的一切方面進行無情的抨擊和批判,為法國大革命作了輿論的准備。

可見,十八世紀法國哲學的發展是沿著對宗教的懷疑論,經過自然神論,達到無神論和唯物主義結合的方向進行的。這場啟蒙運動的最大成果就是產生了以狄德羅和霍爾巴赫為代表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勝利。

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比起十七世紀唯物主義的主要貢獻表現在:第一,克服了十七世紀唯物主義中的神學不徹底性,達到了公開的無神論;第二,把舊唯物論思想推進到新的水平。在思維與存在的關繫上,從主要探討認識論問題,推進到力圖在唯物論一元論基礎上解決心物關系問題,促成了向本體論和認識論統一階段的轉變。在物質與運動的關繫上,從割裂推進到統一,力圖用物質本身的運動和轉化來證明物質世界的統一性,從而,清除了「第一推動力」的觀點。摒棄了一些含混乃至錯誤的概念,如,實體、偶性、反省等概念,提出了一些特有的概念,如,異質、感受性、環境等概念,特別是能比較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物質這個根本概念,為進行理論思維提供了前提。第三,不僅像十七世紀把哲學與政治結合起來,而且還把哲學和社會倫理、道德結合起來,為擺脫唯心史觀和唯物史觀趨進做出了貢獻。

由此可以看出十八世紀哲學的基本特點:第一,哲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結合;第二,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結合;第三,具有突破機械唯物主義的趨向。

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雖有機械的、形而上學的局限性和歷史唯心主義觀點,但它為法國大革命作了輿論准備。它是十七世紀機械唯物主義向辯證唯物主義的過渡形態,是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唯心辯證法形成的不可缺少的環節和前提條件。它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來源。所以,在哲學史上佔有重要歷史地位。

❺ 佩魯發展極理論的主要內容求答案 ,謝謝!

增長極概念最初是由法國經濟學家弗郎索瓦·佩魯(Francois Perroux)提出來的,他認為,如果把發生支配效應的經濟空間看作力場,那麼位於這個力場中推進性單元就可以描述為增長極。增長極是圍繞推進性的主導工業部門而組織的有活力的高度聯合的一組產業,它不僅能迅速增長,而且能通過乘數效應推動其他部門的增長。因此,增長並非出現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強度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點或增長極上,這些增長點或增長極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最終影響。法國的另一位經濟學家布代維爾認為,經濟空間是經濟變數在地理空間之中或之上的運用,增長極在擁有推進型產業的復合體城鎮中出現。因此,他定義:增長極是指在城市配置不斷擴大的工業綜合體,並在影響范圍內引導經濟活動的進一步發展。布代維爾主張,通過「最有效地規劃配置增長極並通過其推進工業的機制」,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美國經濟學家蓋爾在研究了各種增長極觀點後,指出影響發展的空間再組織過程是擴散—迴流過程,如果擴散-迴流過程導致的空間影響為絕對發展水平的正增長,即是擴散效應,否則是迴流效應。

增長極理論從物理學的「磁極」概念引伸而來,認為受力場的經濟空間中存在著若干個中心或極,產生類似「磁極」作用的各種離心力和向心力,每一個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產生相互交匯的一定范圍的「場」。這個增長極可以是部門的,也可以是區域的。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條件較好的少數地區和少數產業帶動,應把少數區位條件好的地區和少數條件好的產業培育成經濟增長極。增長極理論的基本點包括:

第一,其地理空間表現為一定規模的城市;

第二,必須存在推進性的主導工業部門和不斷擴大的工業綜合體;

第三,具有擴散和迴流效應。

增長極體系有三個層面:先導產業增長; 產業綜合體與增長; 增長極的增長與國民經濟的增長。

在此理論框架下,經濟增長被認為是一個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依次遞進,有機聯系的系統。其物質載體或表現形式包括各類別城鎮、產業、部門、新工業園區、經濟協作區等。

增長極形成與發展過程會產生兩種效應: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

佩魯認為,極化效應促成各種生產要素向增長極的迴流和聚集;擴散效應促成各種生產要素從增長極向周圍不發達地區的擴散。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極化效應是主要的,當增長極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極化效應削弱,擴散效應加強。增長極效應是一種多種效應的復合體,如上游下游效應、集聚效應和互利效應等。

❻ 從科學史的角度談談法國學派的理論

法蘭西學派致力於說明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原則。梅耶認為,要證明兩種語言是否有親屬關系,最重要的是研究其語法形式。語法形式的證據最可靠,因為音位排列的方式和語法功能的表現,如果在許多情況下兩種語言都相同,那必然不是偶然的。但是在各種語言中,語法形式相對應,並不意味著音位序列必然相同或相似。例如亞美尼亞語「二」是erku,這與 拉丁語「二」o在音位序列上並不相同;但是亞美尼亞語的erk-與印歐語系許多語言的dwi-相對應,而dwi-又與拉丁語的 o相對應,可見亞美尼亞語的erku與拉丁語的 o同出一源,即這兩種語言在遠古時代有共同的祖先。
另外這不叫科學。物理化學才叫科學 人文類都不是科學

❼ 如何評價18世紀法國哲學的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400多年來,在法國哲學的發展進程中,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一直是糾結在一起的兩條主線。時而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時而非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

文藝復興時期的蒙田是法國哲學的先驅,他對於17世紀的笛卡爾和帕斯卡爾產生了雙重的影響。首先,蒙田的懷疑主義影響了笛卡爾「懷疑一切」的方法論和自由的批判精神。蒙田的座右銘「我知道什麼?」運用古羅馬時期的皮羅主義的論據來說明,一切事物都是值得懷疑的。蒙田被人們看作是具有批判精神的自由思想家。笛卡爾對於從經驗獲得的知識以及以往科學知識的懷疑,對現成的知識進行批判,敢於懷疑一切,都是受到了蒙田的影響。
蒙田也影響了帕斯卡爾的非理性主義和人學。文藝復興以來的一些人文主義者頌揚了人類的偉大、尊嚴和理性,而蒙田揭示了人類的渺小、可悲和信仰。這就使得帕斯卡爾在更高層次上進行綜合,既讓我們看到人的偉大和尊嚴,又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和可悲;既看到人類理性能力的作用,同時又看到理性的無能和信仰對它的超越。帕斯卡爾充分肯定了幾何學的作用,並且在他的科學研究中也廣泛地運用了幾何學中的證明和推演方法。然而,帕斯卡爾也認為幾何學的方法是有限的。在他看來,過分抬高理性或理智的作用是一種理性的獨斷,而以人心或內心為基礎的敏感性的精神、微妙的精神及精確性的精神和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是人們的一種良好洞見力。在笛卡爾和帕斯卡爾之後,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都得以確立。
18世紀是理性主義的時代。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將由上一個世紀的哲學家所確立的理性主義變成一種現實的政治原則。理性主義成為他們反對封建意識形態、勾畫新社會藍圖的標尺。理性成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標准,以往的一切都要在理性的法庭面前接受審判。
19世紀是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雙峰對峙的時代。19世紀的法國哲學中雷諾維耶的新批判主義和孔德的實證主義繼承了啟蒙哲學的傳統,而比朗、柏格森和布隆代爾這三位改變法國哲學發展方向、奠定法國現代哲學基礎的哲人,則繼承了非理性主義的傳統。
到了20世紀,除巴什拉等人的科學哲學和結構主義哲學體現了理性主義的原則之外,薩特的存在主義是非理性主義,後現代主義也屬於非理性主義的一種體現。德里達、福柯、德魯茲等人追隨尼采和海德格爾,對西方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經由笛卡爾直至康德、黑格爾的形而上學傳統進行了徹底的批判。但從總體上來看,20世紀的法國哲學是非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
可見,400多年來,在法國哲學的發展進程中,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一直是糾結在一起的兩條主線。時而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時而非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這種糾結的狀態一直貫穿始終。

「進步」與「解放」的價值重估

對於「進步」,後現代主義有一系列疑問:人類的歷史是否真是在不斷進步的?「進步」難道不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再則,「進步」真是一件好事情嗎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法國從工業社會進入後工業社會,現代性和後現代性成為法國哲學討論的重要主題。崇尚理性、自由、平等、進步的啟蒙精神是現代性的突出體現。
盧梭是現代性最早的批判者。他通過把自然和文明對立起來,對資本主義的文化、社會政治制度和教育方式進行了全面的批判。盧梭意識到,科學藝術的進步和發展是與人民的幸福相矛盾的,文化和文明的發展與人的道德水準未必成正比。因為假如現實生活中的文化被以奢侈、金錢和低級趣味為主體的時尚所左右,就會完全變成一種「金錢文化」和低格調的「俗文化」。
盧梭認為,從自然狀態進入到社會狀態,就使人類從平等進入到不平等。人類社會每前進一步,不平等就加深一步。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評價盧梭這一學說時寫道:「這樣,盧梭就看到了不平等的產生是進步。可是這種進步包含著對抗,它同時又是退步……文明向前進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進一步……壓迫者被壓迫,這就是否定的否定。」如恩格斯所說,盧梭的這部著作「可說是精彩地顯示了自己的辯證的起源」。它不但是對人類只是在上帝面前才是平等的那種基督教封建學說進行思想斗爭的武器;同時,它也包括了法國資產階級的革命口號「平等、自由、博愛」。法國革命爆發以前35年,盧梭就不但已經認識到革命的必然性,而且在哲學上、在法理上證明了革命的正當性。
當然,盧梭並不是認為,在社會狀態中,人就註定是不自由和不平等的。恰恰相反,盧梭把不自由、不平等的社會狀態看作是不合理的社會狀態。盧梭想要實現的否定之否定,是使人在一種全新的社會狀態中達到一種更高級的社會的自由和平等。後來,盧梭的這一思想深深地影響了黑格爾思想的形成。
如何看待理性和進步,是法國後現代主義哲學所思考的兩個問題。福柯等人反對理性的總體性、理性的暴力和理性的極權主義。「進步」以及與它相聯系的「解放」概念也是後現代主義要「解構」的。對於「進步」,後現代主義有一系列疑問:人類的歷史是否真是在不斷進步的?「進步」難道不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再則,「進步」真是一件好事情嗎?「進步」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呢?怎麼看到「進步」所帶來的人的自由的不斷喪失、自然環境的不斷惡化?
對於 「解放」,後現代主義也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後現代主義認為,「解放」是一個宏大敘事和元話語,是為後現代主義所擯棄的;其次,人的解放的過程也是逐漸取得主體地位、成為獨立主體的過程,而主體的形成、建構過程,同時也是人逐漸被規訓化的過程,因而最終是限制人、制約人,使人喪失自由。至此,後現代主義不僅解構了法國啟蒙哲學的理性主義原則,同時還把啟蒙哲學的「進步」和「解放」概念也解構了。最後,後現代主義認為,科學有可能使人走入誤區,製造出滅絕人類的武器;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過度濫用,會導致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的破壞,使地球越來越不適於人類的生存;更為嚴重的是,科學不能解決人的精神問題——無論是人的道德、價值、理想信念,還是人的終極關懷等,都不是科學和理性所能解決的。

人文與社會的多重呈現

和其他國家的哲學相比較,法國哲學更注重對人和社會的研究。法國哲學家們不只沉湎於理智王國而缺乏情感,他們中的不少人同時又是詩人、文學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

同歐洲其他國家的哲學相比,法國近代哲學似乎有以下幾個風格和特徵:
第一,法國哲學一直貫穿著一種懷疑精神和崇尚理性的精神。
懷疑精神和崇尚理性的精神可以說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如果說,懷疑是否定的、批判的一面,那麼,崇尚理性則是肯定的、有建樹的一面。懷疑的目的就是要崇尚理性,或者說懷疑只是理性的一種手段。
從中世紀的唯名論者阿伯拉爾、文藝復興時期的蒙田,到近代哲學的創始人笛卡爾、18世紀的貝爾、伏爾泰等人的懷疑論,這種敢向傳統、權威挑戰的懷疑精神,在法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甚至20世紀後半葉的後現代主義哲學也體現了懷疑精神。它懷疑被人們頂禮膜拜的理性主義和科學精神,懷疑歷史進步論和啟蒙精神,懷疑現代性和現代化的成果等。
第二,人和社會是法國哲學聚焦的對象。
自然和人是哲學的永恆主題。而和其他國家的哲學相比較,法國哲學更注重對人和社會的研究——
愛爾維修注重人的靈性、強調人的精神性,把人作為一個文化的對象、教育的產物。存在主義哲學就是一種人學。而孔德直接就是近代社會學的奠基人。從塗爾干到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他們都十分注重對於現代社會的研究。這些都應該看作是法國哲學對人類社會認識的貢獻。後現代主義對於後工業社會的反思和批判,對於正在大力推進現代化的我們不亞於一劑清醒劑。
第三,開放性。
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極大地吸收了英國唯物主義哲學(特別是洛克的經驗論),狄德羅還極大地吸收了萊布尼茲哲學中的辯證法因素。19世紀,不僅勒努維埃的新批判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康德哲學的繼承,而且阿默蘭的唯心主義和黑格爾哲學有著緊密的聯系。「3H」(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3M」(馬克思、馬克斯·韋伯、馬爾庫塞)和尼采都是德國哲學家,克爾凱格爾是丹麥哲學家,弗洛伊德是奧地利的心理學家,這些哲學家的思想元素都影響著20世紀法國哲學的面貌。
第四,社會參與性。
法國哲學不是書齋里的哲學,而是與現實斗爭緊密相連的哲學。法國哲學家不喜歡身居斗室去進行玄學的思辨,而更加關注社會的變革和政治的斗爭。他們有一種使命感和時代感,是現實革命運動的積極參與者。
第五,和文學有著不解之緣。
法國哲學家們不只沉湎於理智王國而缺乏情感,他們中的不少人同時又是詩人、文學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不僅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人是名垂史冊的文學家、戲劇家、文藝批評家,擅長用文學來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比他們晚一些的柏格森、薩特和加繆,更是捧走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

法國哲學的中國傳播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對於法國哲學的興趣逐漸超過了對德國哲學的興趣。這種在學術興趣點上的變化,和法國哲學自身的發展變化相關,也與中國哲學界學術生態的發展變化緊密相聯

從近100年來法國哲學在中國的傳播來看,中國人對於法國哲學的主要興趣大致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
笛卡爾哲學。中國人對笛卡爾哲學有著雙重的興趣:一方面是他高揚主體性的哲學和理性主義的認識論,另一方面是他的二元論哲學在物理學領域堅持了機械唯物主義、他的唯物主義對於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有著重要的啟發、他的心身關系學說開啟了西方心靈哲學之先河。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大陸對於主體性問題、認識論問題和對於西方心靈哲學研究的加強,笛卡爾哲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18世紀的啟蒙哲學和唯物主義哲學。由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這三位啟蒙思想家所提出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社會政治理論的重要理論來源。18世紀狄德羅、霍爾巴赫等人的唯物主義思想,是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理論來源。
孔德的實證哲學。孔德的實證科學的方法論及其實證哲學的基本原則,是我們了解英美實證主義哲學的基礎,對於我們理解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哲學、理解分析哲學和科學哲學都具有導引意義。孔德的實證社會學和塗爾乾的社會學,被中國人看作是社會學的開山鼻祖。
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在20世紀初,柏格森關於生命創造進化的哲學和達爾文的進化論、赫胥黎的天演論一起被傳進中國,為當時想推動中國社會變革的知識分子提供了生命的活力。
薩特等人的「存在主義」。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場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大討論之後,大學校園里曾經一度流行「薩特熱」和「尼采熱」。盡管薩特所強調的「存在先於本質」等一些極端個人主義和絕對自由觀不盡合理,但他強調青年人要自我奮斗、自我創造,在自主選擇的時候,要主動承擔責任。這些觀念正好契合了當時青年人樂於自我謀劃、自我選擇的想法,對於解放思想、煥發社會活力起到了正面的推動作用。
法國現象學思潮。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流傳到法國,在法國產生了廣泛和長久的影響,出現了現象學思潮。它對薩特等人的存在主義和德里達、福柯等人的後現代主義都產生了影響。近十年來,隨著對於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研究的深入,年輕一代中國學者也對法國現象學家的研究和思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結構主義。上世紀末,中國研究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人類學和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學者眾多。進入新世紀以來,對於拉康的後弗洛伊德主義的研究,在中國學界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近幾年來,對於深受阿爾都塞和拉康影響的巴丟的研究在中國也逐漸升溫。
後現代主義哲學。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後現代主義在中國形成了新的研究熱潮。包括德里達、福柯、利奧塔、德勒茲、鮑德里亞在內,都成為中國哲學專業博士論文的重要研究對象。這些哲學家的思想是對資本主義自身的發展、西方幾百年現代化進程、尤其是西方的現代性理論的一種反省和批判。他們反對技術至上,反對過分強調以人為中心,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不能過分強調工具理性而忽視了價值理性等。這些觀點對現當代中國的發展(尤其是科學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可以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對於法國哲學研究的興趣逐漸超過了對德國哲學的興趣。在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對於17、18世紀法國哲學、對於存在主義和結構主義的研究感興趣,而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對於法國哲學中的現象學思潮和後現代主義哲學的研究更感興趣。這種在學術興趣點上的變化,與法國哲學自身的發展變化相關,也與中國哲學界學術生態的發展變化緊密相聯。

❽ 法國法的發展歷程(六法的內容)

《法國六法》包括
《法國憲法》、
《法國民法》(1803年3月15日公布,共2281條)、
《法國民事訴訟法》(1807年1月1日執行)、
《法國商法》(1807年9月21日公布)、
《法國治罪法》(1808年11月27日公布)、
《法國刑法》(1810年2月22日公布,共484條)。

❾ 羅斯托的經濟發展階段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論,即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分為了6個階段:
一是傳統社會階段;
二是准備起飛階段;
三是起飛階段;
四是走向成熟階段;
五是大眾消費階段;
六是超越大眾消費階段;
顯然這一理論具有局限性,是一種線性發展觀點。

❿ 影響法國大革命的重大思想理論是什麼

主要是啟蒙思想。啟蒙思想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動搖了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主要受這些人影響:
孟德斯鳩
主要主張:

反對君主專制,提出「三權分立」學說。認為國家的權力應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彼此制衡。
伏爾泰
主要主張:

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
盧梭
主要思想:

①天賦人權、人民主權
②社會契約說(著作有《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等)
③革命合法性
④認為私有制是人類不平等的根源

閱讀全文

與法國有哪些發展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