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國總統如何產生是民選還是議會選
民選。
法國法律規定,總統候選人必須是年滿23歲的法國公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同時還需獲得來自法國至少30%以上省份的500名民選代表的連署支持。憲法委員會負責審核候選人資格並正式公布候選人名單。總統候選人還必須向憲法委員會提交密封的本人財產狀況報告,一旦當選總統後就須開啟公布。
按規定,總統候選人名單公布之後,得到確認的候選人進行競選活動將獲得國家資助,同時全國各廣播、電視機構需向所有候選人提供同等的宣傳機會和時間。
法律規定,法國總統由全民選舉產生,如果第一輪選舉無人獲得絕對多數就進行第二輪選舉,由選民在首輪選舉中得票分列第一和第二的兩位候選人中選出一位擔任總統。
⑵ 法國總統的選舉
法國總統是法蘭西共和國(第五共和)的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總統任期5年(舊憲法規定的任期為七年),可連選連任一次。
目前法國總統選舉程序依照的是1962年頒布的《法國選舉法》,採取「多數兩輪投票制」,由全民直接投票選舉總統。也就是首先進行第一輪投票,如果無人獲得50%以上絕對多數票,則第一輪中得票最多的兩位候選人進入第二輪投票選舉。第二輪投票將第一輪投票後的第二個星期日舉行。如果前兩位候選人中有中途退出競選的,則由得票次多者替補上來,以保證在第二輪投票中有兩位候選人。
自1962年實行總統普選以來,尚無一人能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得50%以上的選票當選總統,因此歷屆法國總統大選都進行了兩輪選舉。
本屆法國總統選舉於4月22日舉行了首輪選舉,結果人民運動聯盟主席薩科齊和社會黨人羅亞爾得票名列前兩位而進入第二輪投票選舉。
第二輪投票選舉在5月6日進行。結果薩科齊成為法蘭西新一任總統。
CNTV2012年5月7日凌晨消息,據最新消息,法國總統大選5月6日第二輪投票結果已經出爐,社會黨領導人弗朗索瓦-奧朗德以51.9%的支持率當選法國總統,成為近20年來首位社會黨總統,前總統薩科齊成為第11個因歐債危機下台的歐洲領導人。
奧朗德於1954年出生於魯昂,曾就讀於法國高等商學院、巴黎政治學院和國立行政學院,主修經濟和法律。他從政經驗豐富,25歲開始跟隨密特朗,27歲在密特朗成為法國總統後,任總統府經濟顧問,34歲當選國會議員,還曾擔任市長和省議會主席職位。從1997年至2008年,奧朗德擔任法國最大反對黨法國社會黨的第一書記,時間長達11年之久,是社會黨任期最長的第一書記。2011年10月16日,奧朗德贏得黨內初選,成為法國社會黨2012年總統大選候選人。2012年4月22日,奧朗德獲得最高支持率,擊敗其他的八名候選人,同薩科齊一齊勝出,進入第二輪投票選舉 。
⑶ 法國總統大選介紹
法國總統大選在西方國家中獨樹一幟,以兩輪多數直接普選為特徵。即第一輪可以有多名候選人,如果投票中有候選人在第一輪就獲得50%以上的選票的話將直接當選,否則得票最多的前兩名將進入第二輪,在兩周後舉行第二輪投票,票多者勝出。兩輪選舉至少有一個政治上的好處,即社會各個階層的代表都能找到一位可以代表他們的總統候選人,而不是像美、英等其他國家只有左右兩大陣營。事實上社會的組成是非常復雜的,遠非左右兩翼就可以概括的。如這次法國出現十名總統候選人,細分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大政治傾向:首先是右翼和極右翼的三個政黨,其中除了薩科齊總統為候選人的執政黨「法蘭西公民運動聯盟」代表著法國傳統右翼選民(即中產階級中、上層和資產階級的利益)外,極右翼的國民陣線總統候選人瑪麗娜·勒龐則代表著部分底層民眾特別是農民的利益;左翼除了代表著中產階級中、下層和部分中小企業主利益的社會黨候選人奧朗德以外,以11.10%的得票率整合了極左翼的「左翼陣線」總統候選人讓——呂克·梅朗松,則代表了幾乎大部分工人階級和部分中產階級下層的利益。在所有候選人中間,梅朗松的政治立場可以說是最鮮明的,是最具「階級斗爭色彩」的。他的兩位「同僚」——「工人斗爭」的阿爾多和「反資本主義革命黨」的普圖,則僅僅是從工人階級中拉到了一批最極端的選民而已。中間派「民主運動」主席弗朗索瓦·巴耶胡則收攏了不滿意薩科齊和奧朗德的所有右、左翼選民中的反叛者,組成了「不左不右」的中間派。他代表的也是中產階級中一部分人的利益。
選民在兩輪選舉中的第一輪是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將選票投給符合自己利益的候選人;而在第二輪投票除了一小部分選民繼續將選票投給自己的支持者以外,近半數的選民則是將自己所反對的候選人淘汰出局。法國的政治力量對比實際上是在第一輪表達出來的。而2012年大選首輪投票結果之所以在法國乃至歐洲引起強烈震動,是因為極右翼的得票率達到了空前的17.90%,這標志著法國未來幾年的政治趨勢動向。
⑷ 法國現代政治體制為什麼被成為半議會制
從法國大革命起,法國便設置總統,但法國人畏懼總統復辟,所以由議會進行制約,法國半總統半議會式政體由此產生。法國總統是由議會選舉產生的,也就是說,法國政府必須對議會負責,由此,法國一會編隊法國總共有了很大的制約作用。總理是議會的領導人,總統的重要文件、命令要有總理副署。但法國總統權力仍然很大,比如宣戰媾和、締結盟約等。
⑸ 美國與法國總統產生方式
美國總統選舉每四年舉行一次。十一月第一個星期一之後的第一個星期二為全民投票日。雖然每位選民都有投票選舉的權利,但直接選出的並非總統,而是有進一步選舉權的選舉人團。 美國選舉人團制度是在一七八七年的聯邦制憲會議上確定的。根據最初的規定,大多數州的選舉人由各州議會選派,選舉人將在全國統一的投票日內分別在各州投票選舉總統,贏得選舉人團票多數的候選人成為總統,第二名為副總統。而隨著政黨的出現和發展,選舉人團逐漸被兩大政黨所控制,選舉人開始按照黨派立場投票。至一八二四年,各州基本都採取了由選民直接選取選舉人的方式,除了緬因和內布拉斯加兩個州外,皆實行總統侯選人「勝者全得」制度,並非按普選票得票比例分配選舉人票。 美國各州擁有的選舉人票數目同該州在國會的參、眾議員人數相等。參議院由各州選舉兩名議員組成,眾議院議員人數則根據各州人口比例來確定。選舉人團由全美五百三十八名選舉人組成,總統候選人獲得超過半數的選舉人票(多於或等於二百七十張)即可當選總統。 在全民投票日,選民還要在聯邦范圍內進行參議院和眾議院選舉。根據美國一七八七年憲法,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院每兩年改選其中的三分之一席位,即三十三席;眾議院四百三十五席全部改選。 選舉人最大的權利就是可以代表選舉他的選民來行使選舉總統和副總統的權利。而選舉人最大的義務也就是必須代表選舉他的選民的意願來選舉總統和副總統。但是這種權利和義務法律並沒有明確規定。聯邦憲法和州憲法都沒有明確規定選舉人的權利和義務。選舉人在投票時也有可能違反此前的承諾反向投票,這就是所謂的「不忠選舉人」。據有關統計,自選舉人制度實施以來,美國大選過程中共出現過一百五十六名「不忠選舉人」。 真正的總統選舉是在當年十二月第二個星期三之後的第一個星期一舉行。屆時,各州和哥倫比亞特區被推選出的「選舉人」將前往各州的首府進行投票。獲二百七十張選票以上的候選人將當選總統,並於次年一月二十日宣誓就職。 就職典禮是美國總統選舉的最後一道程序,只有到當選總統於次年一月二十日手撫《聖經》,宣誓就職時,美國的總統選舉才告結束。 法國總統由普選產生,採用「多數兩輪投票制」。即在第一輪投票中如無人獲得超過半數的選票,則要進行第二輪投票,由選民在首輪選舉中得票率第一和第二的兩位候選人中選出一位擔任總統。
⑹ 法國總統是否由選民直接選出來的
是 直接 選舉的
不過是兩 輪的選舉
就是 如果 在第一輪選舉中沒有任何一個 政黨候選人 獲得 超過 投票人數的一半
就必須 由 得票率最高的 前兩位 候選人
進行 第二輪選舉~~~
比如 上屆總統選舉~
在第一輪中 民主行動聯盟的薩科奇是40% 社會黨的羅亞爾是29%
民主聯盟貝魯是18% 國民陣線的勒龐是 5%
共產黨的羅貝爾於 3% 沒有一個個超過50%
所以就由 薩科奇 和 羅亞爾 進入 第二輪 選舉
最後 薩科奇以52%擊敗羅亞爾的48%
⑺ 法國總統是由直接選舉產生的嗎
法國總統為國家元首兼安道爾公國國家元首,(法國總理為政府首腦),由年滿18周歲,享有公民和政治權利的選民直接選舉產生,選舉一般要經過兩輪投票,如果候選人首輪投票過半,則可以直接當選為總統(但自第五共和國以來,很少有候選人達到此條件,所以要進行第二輪投票)
第二輪投票由首輪選舉得票率在前兩位的候選人中重新投票選擇,如果此二人在第二輪投票中有人退出競選,則由其他候選人按首輪得票率多少的順序來遞補(而且其得票率要達到5%)。投票大選後一般在10天左右,新任總統在總統府官邸愛舍麗宮宣誓就職。
(總統候選人的參選條件:1.年滿23周歲的法國公民;2.須取得至少500位來自30個不同省或海外領地的僑民或地方官員的簽名,且每個地區的簽名數不能超過1/10;3.參選者須向憲法委員會提交密封的個人財產狀況的報告;4.正式候選人名單由憲法委員會審核並公布)
⑻ 法國選舉制度
法國選舉制度簡介
目前法國的國家體制是戴高樂總統於1958年創立的第五共和國的體制。這一體制不同於美國的總統制,也不同於英國的議會制,而是二者的結合。第五共和國的憲法規定,法國的總統選舉實行單記名多數兩輪淘汰制,由每個法國公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
總統選舉規則
1.4月21日舉行首輪選舉。
2.若沒有候選人獲得大多數選票(指超過50%),獲得最多票數的兩位候選人便會進入第二回合選舉,定於5月5日舉行。
3.選舉結果定於5月15日或者之前宣布,總統任期為5年。
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4月21日舉行。在總統選舉兩輪投票產生新一屆總統後,選民還將進行兩輪投票,選舉出國民議會議員。
德國
選舉制度
選民以第一票選舉他所在選區的聯邦議員候選人。299名議員,也就是議員中的半數將通過這一途徑進入聯邦議院。在此,適行的是簡單多數票原則。聯邦議院中的多數取決於選民所投的第二票。選民們用第二票決定議席的另一半和各黨派在聯邦議院中的席位。
各黨派在各聯邦州擬出候選人名單。獲得第二票的議員將前往柏林就職。但第一票和第二票最終進行一次合並。第一票選出的席位與該黨第二票席位統計結果相加。計票時,比如某一黨派應得席位是100個,獲得的直接席位是40個,那麼州競選名單上的席位就應當是60個。如果直接席位只有30個,州競選名單上就應當有70個。
額外席位
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即一個政黨在各選區中得到的直接席位多於按州競選名單所分得的席位。2002年多出了5個,1998年多出了13個,1994年多出了16個。各政黨可以保留這種所謂的額外席位,在這種情況下,聯邦議院的議員人數就相應地增加了。額外席位在任期內也有可能損失掉。假如一位直接選舉的議員退出聯邦議院,並且他所在的黨擁有額外席位的話,這個空缺將不予填補。
此外德國選舉法還規定了百分之五限制條款。根據該條款規定,只有至少獲選民所投第二票的5%席位或3個直接席位的政黨才能進入議會。這樣,真正意義上的第二票數目就成為席位分配的基礎。
⑼ 比較法國和英國的選舉
英國是典型的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政體,法國是民主共和制的半總統半議會制政體.英國實行工黨和保守黨的兩黨制,法國為多黨制.英國女王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法國總統為握有實權的國家元首.法國政府首腦為總理,英國政府首腦為首相,權力比法國總理大的多.
法國總統由選民選舉產生,總理由議會選舉產生,所以有時形成法國特有的'左右共治'.現在法國總統薩科齊就屬右翼,可一旦總理為左翼政黨,就回形成;左右共治.
英國議會上院由貴族擔任,是最高司法機關.下院由選民直選產生,是最高立法機關.法國參議院代表法國團結,每個地區都有同樣多的席位,法國海外人員同樣有代表,一般由各地方參議院聯席會議選出.眾議院為最高立法機關,由選民選舉產生.
這種差異是由兩國不同的政治傳統,革命時的階級力量對比不同所造成的.但兩國政體都是資本主義的同志形式,執政黨都代表資產階級利益,都出現立法機關權力萎縮,行政權力加強的趨勢.
⑽ 法國為什麼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同年進行,就會減少了左右共治出現的概率
我覺得概率還是非常大的,因為近些年法國的選舉還是比較復雜的,有很多有能力的人都沒有上來,我覺得今年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