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是什麼,這是一場什麼性質的戰爭
1.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時間最久的戰役之一,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這次戰役後,德國軍隊在西線轉入守勢,直到走向最後崩潰。
凡爾登戰役:凡爾登是法國最重要的軍事要塞,是通向巴黎的門戶和法國戰線的中樞。1916年2月,德軍不斷向法國發起猛烈進攻。德軍的炮火摧毀了戰壕,燒光了森林,削平了山頭。法軍面臨困境,毫不退縮,頑強抵抗,幾個月後終於扭轉了被動局面,在秋季開始反攻,收復了大部分失地。到12月,德國速戰速決的計劃終於破產。凡爾登戰役持續了10個月,雙方共傷亡約100萬人,德軍使用了遠程大炮、毒瓦斯,到處是成堆的屍體、破碎的彈片和武器的殘骸。所以凡爾登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2.性質:這次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帝國主義間對殖民地進行爭奪的直接產物。如英德競爭,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德國想從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手中奪取殖民地,英國等不僅要維持原有的殖民地,還想進一步擴大殖民地。二者矛盾日趨激化,沖突在所難免。其次,大戰的爆發也同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在殖民地問題上的妥協有關。如三國協約的形成過程中,英法、英俄在殖民地問題上的妥協。這種妥協是爭奪的另一種方式。
Ⅱ 法國革命的轉折點是
法國大革命期間有許多個轉折點,不知道樓主具體問的是哪一個。第一個主要的轉折點是路易十六世出逃,因為在那之前大部分法國人都傾向於君主立憲制,而路易十六齣逃後他們意識到國王不可靠,於是開始傾向於共和國制。第二個轉折點是羅伯斯庇爾和雅各賓派的垮台,從那開始法國人開始意識到之前的事件過於激進,最後也就給了拿破崙這樣相對保守的人上台的機會。
至於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標志,學界有不同的觀點。一般普遍認為拿破崙在1799年登基標志著法國大革命的結束。不過也有觀點認為1799年之後拿破崙仍然在延續大革命初期的思想,所以一直到拿破崙垮台,遭到流放,法國大革命才在正式結束。
Ⅲ 為什麼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摘要
凡爾登戰役
Vern,Battle of
凡爾登戰役。1916年,德意志帝國決定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圖打敗法國。德軍統帥部選擇法國的凡爾登要塞作為進攻目標。凡爾登是協約國軍防線的突出部,對德軍深入法國、比利時有很大威脅,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1916年2月21日,德軍集中前線所有大炮對凡爾登附近狹窄的三角地帶連續轟擊10多個小時,將這一小塊地區的森林、山頭、戰壕夷為平地,隨後以6個師兵力向前推進。法軍總司令霞飛增派援軍,任命H.P.貝當為凡爾登地區司令,組織法軍拚死抵抗。雙方出動飛機進行空戰和轟炸對方的機場與補給線。德軍首次使用光氣窒息彈,殺傷大量法軍並造成恐慌,但未能取勝。法英聯軍於6月底至11月中在索姆河一帶對德軍陣地發動強大攻勢,英軍首次使用新發明的36輛坦克,德軍頑強抵抗,守住了防線。10~12月,法軍在凡爾登調集部隊,開始反攻,奪回大部分失地。德軍戰略進攻終於失敗。戰役結束後德皇威廉二世撤銷法金漢的總參謀長職務,改任興登堡為總參謀長,魯登道夫為其副手。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共投入近100萬人,雙方損失70多萬人。由於傷亡慘重,凡爾登戰場被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這次決定性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意志帝國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
補充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和法軍於1916年2~12月在法國凡爾登築壘地域進行的戰役。
戰役企圖和兵力部署1916年初,德軍統帥部計劃在東線進行防禦,集中兵力對西線法軍的凡爾登突出部實施突擊,以牽制和消耗法軍主力,迫使法國投降。受領進攻任務的部隊是德國皇太子威廉指揮的第5集團軍(轄7個軍共18個師,1200餘門火炮、約170架飛機;後增至50個師,約佔西線德軍總兵力的1/2)。其部署是:第7、第18、第3軍(6個半師,879門火炮、202門迫擊炮)在孔桑瓦至奧恩河15公里寬正面上實施主要突擊,第5軍掩護其左翼;第15軍在奧恩河以南6公里處實施輔助突擊,第6軍在默茲河西岸採取牽制行動。在主突方向上,德軍步兵比法軍步兵多兩倍,炮兵多3.5倍。為達成戰役突然性,德軍於同年1月在西線實施一系列佯動。凡爾登距法德邊境50公里左右,是法國首都巴黎的東北門戶,為雙方必爭之地。法軍凡爾登築壘地域橫跨默茲河兩岸,正面寬112公里,縱深15~18公里;有四道防禦陣地,前三道為野戰防禦陣地,第4道是由要塞永備工事和兩個築壘地帶構成的堅固陣地,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法第3集團軍(轄11個師,630餘門火炮,由F.埃爾將軍指揮;後增至69個師,約佔法軍總兵力的2/3)5個師防守凡爾登以北地區,3個師防守凡爾登以東和東南地區,另3個師作為預備隊配置在凡爾登以南默茲河西岸地區。
戰役經過2月21日7時15分,德軍開始炮火准備。為隱蔽主突方向,德軍炮兵在寬40公里的正面上同時實施炮擊,航空兵首次對法軍陣地實施轟炸,摧毀部分防禦陣地,並殺傷大量有生力量。16時45分,德軍步兵發起沖擊,當日佔領第一道防禦陣地。在以後四天中,又先後攻佔第二、第三道防禦陣地,向前推進5公里,佔領重要支撐點杜奧蒙堡。2月25日,法軍統帥部任命第2集團軍司令H.P.貝當為凡爾登前線指揮官(5月1日起由R.-G.尼韋勒繼任),並調集一切可以動用的部隊,決心在凡爾登地區與德軍決戰。26日,貝當下令奪回杜奧蒙堡。法軍經四天激戰,損失慘重,未果。自2月27日起,法軍利用唯一與後方保持聯系的巴勒迪克—凡爾登公路(又稱「聖路」),源源不斷地向凡爾登調運部隊和物資,一周內組織3900輛卡車,運送人員19萬、物資2.5萬噸。這是戰史上首次大規模汽車運輸。法軍大批援軍及時投入戰斗,加強了縱深防禦,對戰役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至月底,德軍彈葯消耗很大,且戰略預備隊未及時趕到,攻擊力銳減,從而喪失了突破法軍防線的時機。
3月5日起,德軍擴大進攻正面並將主突方向轉移到默茲河西岸,企圖攻佔304高地和295高地,解除西岸法軍炮兵的威脅,並從西麵包圍凡爾登;同時繼續加強東岸的攻勢,由急促攻擊改為穩步進攻,但遭法軍頑強抵抗,付出巨大傷亡後僅攻佔幾個小據點。4~5月間,德軍集中兵力兵器包括使用噴火器、窒息性毒氣和轟炸機,對西岸法軍實施重點突擊,但步兵進抵304高地和295高地一線後,遭法軍炮火猛烈反擊,5月底停止進攻。在東岸,法軍頻繁輪換作戰部隊,不斷實施反擊,與德軍反復爭奪,遲滯德軍進攻。6月初,德軍再次發動大規模攻勢,經七天激戰切斷沃堡與法軍其他陣地的聯系,迫使沃堡守軍於7日投降。6月下旬,德軍首次使用光氣窒息毒氣彈和催淚彈猛攻蘇維耶堡,在4公里寬的正面上發射11萬發毒氣彈,給法軍造成重大傷亡,一度進抵距凡爾登不足3公里處,但終被擊退。
俄軍1916年夏季進攻戰役和西線索姆河戰役開始後,德軍在凡爾登方向未再投入新的兵力,爾後的進攻行動只是為了牽制當面法軍。經數月苦戰,德軍雖在凡爾登以北、以東地區楔入法軍防線7~10公里,但未能達成戰役突破。8月29日,E.v0n法爾肯海恩被免職,P.von興登堡元帥接任德軍總參謀長。9月2日,德皇批准停止進攻。10月24日,法軍發起大規模反攻,於11月初收復杜奧蒙堡和沃堡。12月15~18日,法軍再次發動反攻,基本收復被德軍攻佔的陣地。戰役至此結束。
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參戰兵力眾多、傷亡慘重。法軍損失54.3萬人,德軍損失43.3萬人,故此役有「絞肉機」、「屠宰場」和「地獄」之稱。戰役中,法軍野戰工事與永備工事相結合組織防禦的經驗,成為大戰後各國修建要塞工事的依據。
在這場戰役中雙方都用了當時的先進武器,比如法國偶是用了大口徑跑巨炮,德軍使用了噴火器和毒氣彈,對一戰有重要影響
Ⅳ 二戰歐洲戰場轉折點是什麼
轉折之戰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是蘇聯軍隊在衛國戰爭中對德國軍隊的一次決定性戰役。蘇軍在這場保衛戰中所取得的勝利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不僅扭轉了蘇德戰場的整個形勢,而且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轉折點。 德國法西斯不甘心1942年初在莫斯科戰役的失敗,於同年7月放棄全面進攻蘇聯的計劃,主攻南線,以佔領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斯大林格勒為主要作戰目標。7月17日,德軍開始猛攻斯大林格勒,企圖侵佔該城,切斷伏爾加河,控制高加索地區,然後北攻莫斯科。經過3天激戰,德軍很快控制了斯大林格勒以南和以北的伏爾加河流域。德軍在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和第4坦克集團軍司令克萊斯特的指揮下,多次向斯大林格勒發動進攻,均因遭到蘇軍的頑強阻擊,一直未能攻下這座城市。在這次戰役中,德軍先後投入150多萬兵力。 德軍9月抵達斯大林格勒市郊區和工廠區,但他們遭到工人戰斗隊的英勇抵抗。10月中旬,在德軍的強大攻勢下,蘇聯防禦部隊幾乎被逼到伏爾加河畔。隨著冬天的來臨,德國軍隊的供應開始接濟不上,他們的坦克在巷戰中也沒有用武之地。11月19日,蘇軍西南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同時轉入反攻,在斯大林格勒地區合圍德軍22個師33萬人,並於12月粉碎了德軍的突圍企圖。 到1943年2月2日,蘇軍全殲被圍德軍。斯大林格勒軍民斃敵約23萬人,俘虜了德軍元帥保盧斯、24名將軍及官兵共9.1萬人。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是一次異常激烈和殘酷的戰役。在這次戰役中,斯大林格勒全城的建築均毀於戰火。 反擊之戰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是法國西北部著名的歷史和文化大區,它北臨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遙遙相望,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全長600公里。連綿數百里的海岸幾乎都是懸崖峭壁,盟軍的登陸地點選在比較平緩的5個灘頭。 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一次歷史性的戰役。1944年初夏,蘇聯軍隊在東線戰勝德軍已成定局,盟軍為履行美、英、蘇首腦在1943年11月德黑蘭會議上達成的關於在西線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協議,決定在法國諾曼底地區登陸,向納粹德國的軍隊發起反擊。 6月6日凌晨,以美國為主的盟軍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的指揮下,以2萬多空降傘兵為先導,近16萬部隊在空軍的掩護下,從朴茨茅斯啟航,橫渡英吉利海峽,一舉突破了德軍防線———「大西洋壁壘」,置德軍於腹背受敵的境地。這次登陸作戰,盟軍出動1200艘戰艦、1萬架飛機、4126艘登陸艇、804艘運輸艦、數以百計的坦克和15.6萬名官兵(7.3萬名美軍,8.3萬名英國和加拿大軍),分五路向諾曼底海灘發起猛烈的攻擊並開始登陸。登陸的海灘從奧恩河的河口灣延伸到科唐坦半島東南部。12日,盟軍的登陸點已連成一片。7月5日,盟軍在諾曼底的登陸人員已達100萬。7月24日戰役結束時,盟軍共投入288萬人,5300多艘戰艦和13700多架戰機。德軍投入的兵力達51萬人。戰役中,盟軍共消滅德軍11.4萬人,擊毀坦克2117輛,飛機245架。盟軍方面有12.2萬將士獻身疆場。此後,盟軍繼續向歐洲腹地推進,在3個月的時間里相繼解放了法國和比利時等國,並攻入德國本土。盟軍的勝利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滅亡。這場戰役也被稱為「霸王」戰役。諾曼底登陸規模之大、戰斗之殘酷都是人類戰爭史上罕見的。 終結之戰 攻克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1945年3月底,德國法西斯已處在最終滅亡的前夕。除了日本,德國在世界上已沒有任何盟國。面對國內經濟完全破產、人民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及軍事上接連失敗的嚴酷現實,德國法西斯政權已是四面楚歌,搖搖欲墜。 與此同時,蘇聯軍隊在東歐各國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下,通過匈牙利戰役、維斯瓦—奧得河戰役、西里西亞戰役以及東波莫瑞戰役,消滅了德軍的大量有生力量,解放了波蘭、匈牙利、奧地利東部及維也納、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區,攻佔了德國東部地區,為攻克柏林創造了條件。 1945年3月東波美拉尼亞戰役結束後,蘇軍集結了250萬兵力、4萬多門火炮和迫擊炮、60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及7500架作戰飛機,完成了柏林戰役的准備工作。德軍此時雖然已成強弩之末,但希特勒仍然企圖負隅頑抗。他集中了近100萬兵力,組織起近20萬人的守備隊,在柏林以東設立了三道防線,並環繞柏林城築起了三層防禦圈,准備與蘇軍最後一搏。 4月16日,蘇軍從奧得河、尼斯河同時向柏林發起攻擊。經過4個晝夜的激戰,蘇軍突破了德軍的三道防線,逼近柏林防禦圈。4月25日,蘇軍形成了對柏林的包圍,並與英美聯軍在易北河會師。4月27日,蘇軍攻進柏林市。4月30日,蘇軍攻佔了象徵著德國最高權力機構的國會大廈。5月2日下午3時,德軍停止抵抗,柏林戰役宣告結束。蘇軍在此次戰役中共殲滅和俘虜德軍40多萬。5月8日午夜,德軍統帥部的代表在柏林正式簽署德軍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從5月9日零時開始生效。歐洲戰爭至此落下帷幕
Ⅳ 第一次世界大戰轉折點戰役
1915年的冬季,一戰已經進行了一年多。這時,龐大的盟友奧匈帝國有些支撐不住了,而東線的俄國在同盟國的打擊下幾乎陷入癱瘓。只有迅速在西線戰勝英國,德國才能在自身疲態暴露前贏得戰爭,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轉折點戰役,希望能幫到你。
第一次世界大戰轉折點戰役
可是戰勝英國之前必須摧毀法國,德軍參謀總長法爾肯海因制定了一個龐大的計劃,目的是“讓法國不得不投入每一個人,直到把血流盡”。那麼,這場計劃在哪裡實施呢?
他把目光放到自己陣線上,被楔入的一枚“釘子”上。
1、凡爾登
凡爾登的永載史冊在於中世紀於此簽署的一份條約,條約之後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形成的國家就是今天法國、德國、義大利的雛形。條約簽署之後,凡爾登地區在幾百年間數次易主、風波不斷,終於在1552年被法國收於囊中
不想失去這塊寶地的法國人開始修築堅固的要塞,直到普法戰爭這里成為雙方爭奪的聚焦點。戰後的法國人繼續加固、擴建要塞規模。
根據普法戰爭之後的協議,德國獲得了法國大量土地,處於巴黎東北門戶的凡爾登距離德國新邊境只有幾十公里。
戰爭打了一年多,德軍不斷往法國境內推進,卻無法啃動凡爾登堅固的防線。
這里成為一個戰略突出部深深嵌入到德國戰線里,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法國的主動權。法爾肯海因知道,挑起法國人 神經 的只有凡爾登。
2、噩夢開始
計劃從1916年初開始實施,德軍一邊明目張膽地向香貝尼運動,吸引法軍元帥霞飛的注意,一邊暗中向凡爾登地區增兵。
霞飛元帥果然上當,大部分兵力開始向香貝尼馳援。可是數十萬人的集結終究無法掩蓋,德軍主攻方向在2月份暴露,霞飛急令部隊支援凡爾登,可惜已經晚了。
1916年2月21日,德國發起進攻,此時的法軍剛剛才有兩個師到達。
當天7點,德國炮群以每小時10萬發炮彈的速度向法軍陣地傾瀉火力。飛蝗般的炮彈很快夷平了戰壕,炸毀了碉堡,有些法國人連敵人都沒看見就被撕扯成了碎片。
爆炸的氣浪把積雪融化,很多炸出的彈坑都灌滿了雪水,一些雙目失明的士兵最後就淹死在了裡面。
兩天後,德軍突破法軍防線,俘虜了一萬多名法國士兵。進程好似很順利,因為這就是德軍總參謀長引以為傲的——炮兵摧毀,步兵佔領。
3、雙方的較量
但是這種爆裂似的攻擊只是對於前沿陣地,對敵方後勤系統並沒有多大影響。
法國人冒著炮火,調集了4000輛卡車,沿著公路利用一周的時間從各地調來19萬人外加2萬多噸彈葯。這次運輸被公認為世界戰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公路運輸。
志得意滿的德國人茫然發現對面法國人越打越多,本來想佔領凡爾登吸引法軍來戰,變成了凡爾登越打越難打。
此時戰局勝負變得毫無意義,只有殺戮,殺到敵人無法反抗才行。
於是聰明的德國科學家們又創造出了一個新玩意——火焰噴射器。
第一代噴射器比較笨重,需要三個人操作。一個負責噴火,一個負責拖著油管,一個負責點燃一根長樹枝在引燃噴火口,以免噴火的人被傷著。
噴火器的出現對法軍造成了極大的傷亡,引起了法國人的恐懼。這種近距離的彌漫式殺戮,給人的震懾威力是無窮的。
同時,法國人也不是沒有作為。
一名法國炮手在還擊中無意間打到了隱藏在森林裡的德國兵工廠,那裡足足存放了45萬枚大口徑炮彈!
一戰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爆炸事件發生於凡爾登,很多 歷史 學家認為這是德國最後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4、法國反攻
同年夏,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的壓力,發動了索姆河戰役。法爾肯海因因此再無一兵一卒支援德軍在凡爾登後續的攻勢了。
10月份,法國集中17萬軍隊發動反擊。先是奪回了最為重要的杜奧蒙炮台,然後將德國人一碼一碼地打回去。
到了12月,精疲力盡的德軍把凡爾登徹底丟了回去。在這十個月的廝殺中,雙方互射了4000多萬發炮彈,德軍還使用了火焰噴射器和毒氣。
當時的凡爾登地區沒有村莊、沒有草木,甚至起伏的丘陵也被削平了。密密麻麻的彈坑看上去更像是月球的表面。
大炮這戰爭之神,在凡爾登戰役之前從來沒有占據著如此絕對支配的地位。
持續不停的炮轟讓很多士兵成天躲在戰壕里,還沒有與敵人見面就損失了四分之三。
5、戰役過後
整個凡爾登戰役,法國損失55萬人,德軍損失了45萬人,交戰雙方的對峙線卻沒有改變。
威廉二世終於明白法爾肯海因的“讓法國人把血流盡”同時也是讓德國人把血流干。他逼迫法爾肯海因辭職,將參謀總長的位置交給了興登堡。
“凡爾登絞肉機”是一戰的轉折點,德國從此逐步走向失敗。這次戰役中的野戰工事和永備工事結合組織防禦的 經驗 ,成為許多國家構築邊境防禦的依據之一,間接催生了“馬奇諾防線”。
這場戰役對軍人的摧殘是無以附加的,很多人記錄到參戰士兵下戰場時彷彿都丟了靈魂,他們完全被戰場上無以計數的死亡嚇怕了。
一個參加戰役的法軍在家信中寫道:“和我一起到達那裡的是175人,回來時只有34人,有幾個已經半瘋。另一個排接替了我們的位置,他們是下一盤菜。因為女妖的胃口實在是太大了,需要另外一個排來服侍。”
1916年2月21日,凡爾登戰役開始。
戰役概況
這天,德國集中10個師27萬人1000多門大炮,向法國凡爾登要塞發動大規模進攻。凡爾登戰役中,雙方傷亡各30多萬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戰役過程回放
德國尋求在西線獲得 決定 性進展
當1915年行將結束時,中歐強國指望未來的一年是有希望的一年。奧德部隊同他們的新盟國保加利亞一起,壓倒了巴爾乾的塞爾維亞軍隊,迫使其殘部在希臘尋求庇護。沙皇尼古拉的軍隊敗北後仍然暈頭轉向,容許德軍把將近五十萬軍隊調往西線,現在德國可以放手驅動它的力量來對付法國在防守上的戰術據點,而不致危及另外地方的陣地了。
德國參謀總長法爾肯海因於1915年 聖誕節 前夜,起草了一份致德皇的備忘錄,估計了 軍事 上可供選擇的 辦法 。他選擇英國作為主要敵人,但是除了進行潛艇戰外,入侵是距離太遠了。他斷言,“英國在大陸上的主要武器是法國、俄國和義大利的軍隊。”把俄國和義大利排除在外,他主張集中攻擊法國,它“在軍事上的努力差不多已經到了盡頭。如果能使它的人民清楚地懂得,就軍事意義而論,他們已經再沒有什麼可以指望的了,破裂點就會到來,英國手中最好的武器就會被打落了”。
Ⅵ 二戰的轉折點是哪次戰役
二戰的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大會戰和中途島戰役。
1、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二戰的轉折點,其戰略上的勝利遠遠超出由英美領導下的諾曼底登陸(霸王行動)。
此戰後蘇聯開始逐步掌握戰略主動權。單從傷亡數字來看,該戰役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估計約200萬人,這場戰斗也成為蘇聯衛國戰爭甚至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納粹德軍在此戰後徹底失去了繼續進攻的能力。
2、中途島海戰於1942年6月4日展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美國海軍不僅在此戰役中成功地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環礁的攻擊,還因此得到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所以這場仗可說是太平洋戰區的轉折點。
1、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影響:
蘇軍從德軍手中奪取了戰略主動權,斯大林格勒的影響進一步提高了蘇聯及其武裝力量的國際威望,消滅了德軍主力,大大減弱了法西斯的力量。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一次決定性的戰役,不過它的心理意義遠比軍事意義大。
這是蘇聯衛國戰爭以來德軍第一次以一個集團軍的形式受到殲滅,在這之前都只是有組織的退卻,也打亂了德軍在南部的部署,攻打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也因此差點受到殲滅,但這次戰役並不是最後的轉折,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這次戰役5個月後,當蘇軍像洪水般對德軍發起大反攻的時候。
一個人物的出現扭轉了整個戰局,德國三大裝甲之父之一曼斯坦因,以他傳奇般的軍事天賦,回敬給了蘇聯人一個屬於他們的斯大林格勒,非常具有戲劇性的,蘇聯反攻的前鋒部隊,又是一個第六集團軍遭到完全徹底的殲滅。
這年結束的時候,德軍與蘇軍所把守的陣地和這年初的時候竟是驚人的一致,這是一段屬於德國老兵們的記憶,很遺憾,因為政治的原因,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影響不為許多人所知。
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在蘇聯上演一場為時7個多月的戰爭,這場大規模血腥味濃郁的戰爭這就是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這次大規模的戰役使前蘇聯和世界人民都對法西斯暴行痛恨之至。
2、中途島戰役的意義:
中途島海戰改變了太平洋地區日美航空母艦實力對比。日軍僅剩大型航空母艦2艘、輕型航空母艦4艘。從此,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開始喪失戰略主動權,戰局出現有利於盟軍的轉折。此次海戰的特點是雙方海上戰斗編隊在艦炮射程之外,以艦載航空兵實施突擊。
日軍失敗的原因是過高估計己方航空母艦的戰鬥力,同時在兩個戰役方向作戰,兵力分散;情況判斷錯誤,認為美國航空母艦來不及向戰區集結;通信技術落後,缺乏周密的海上偵察,直至關鍵時刻也未查明美航空母艦的位置。
戰場指揮不當,決心多變。美軍獲勝的原因是掌握日軍進攻企圖,及時集結兵力待機;在魚雷機大部損失的情況下,轟炸機連續俯沖轟炸,導致日軍魚雷機連機帶雷爆炸,航空母艦被徹底摧毀。
Ⅶ 二戰中轉折性的戰役
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二戰中轉折性的戰役,在二戰硝煙彌漫的戰場中,諾曼底登陸戰役,阿拉曼戰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以及中途島海戰這四大戰役是比較公認的改變了整個戰局的四大戰役。希望能幫到你。
二戰中轉折性的戰役
1.阿拉曼戰役
阿拉曼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戰場上,軸心國德國司令埃爾溫·隆美爾所指揮的非洲裝甲軍團與英國伯納德·蒙哥馬利統領之英聯邦軍隊在埃及阿拉曼進行之戰役。這場戰爭以英國為首的盟軍的勝利而告終。這場戰役的勝利徹底扭轉了北非戰場的形勢。盟軍在阿拉曼的勝利致使納粹德國和義大利王國欲佔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佔有戰略資源豐富的中東的希望破滅。這場戰役結束了非洲裝甲軍團的攻勢,此場戰役後軸心國於北非戰場轉入戰略撤退運作。阿拉曼戰役與同時期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同盟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英軍擊潰了北非得意聯軍,從此全面轉守為攻,攻克突尼西亞,全殲了北非德意聯軍,登陸義大利,展開了戰略反攻。
2.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爭奪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而進行的戰役,時間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單從傷亡數字來看,該戰役也是近代 歷史 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估計約2,000,000人,參與該場戰役的人數也比歷史上的其他戰役都來的多,更以雙方無視 軍事 與平民分別而造成的傷亡著稱。斯大林格勒會戰是法西斯德國遭遇的戰略范圍最嚴重的失敗,不僅終結了德國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攻勢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蘇聯與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從世界范圍看,斯大林格勒會戰與同時期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及阿拉曼戰役一起,構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戰爭大轉折的標志性事件。
3.中途島海戰
日本在珊瑚海海戰之後的僅僅一個月就已經把中途島擬定為下一個攻擊目標。這不僅能報美國空軍空襲東京(DoolittleRaid)的一箭之仇(當時日本高級將領中有認為空襲東京的飛機是從中途島起飛的),還能敞開夏威夷群島的大門。防止美軍從夏威夷方面出動並攻擊日本。日本海軍想藉此機會將美國太平洋艦隊殘余的軍艦引到中途島一舉殲滅。為達到該目的,日本海軍幾乎傾巢而出,投入大半兵力,艦隊規模甚至超越後來史上最大海戰萊特灣海戰時的聯合艦隊。是日本海軍在二戰中最大的戰略進攻,然而由於珊瑚海海戰的牽制,使聯合艦隊少派遣兩艘航空母艦——即受傷的“翔鶴”、以及缺編飛行員的“瑞鶴”號,對作戰造成極嚴重的影響。
途島海戰於1942年6月4日展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美國海軍不僅在此戰役中 成功 地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環礁的攻擊,還因此得到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所以這場仗可說是太平洋戰區的轉折點。
4.諾曼底登陸戰役
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戰役發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這次作戰行動的代號“霸王行動”。這場戰役在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諾曼底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牽涉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
可以說,這四大戰役吹響了盟軍反攻的號角,此後,軸心國在戰場上再未獲得重大勝利。而盟軍的勝利則是一個跟著一個,直至取得最終的勝利。
Ⅷ 法國大革命的轉折點是什麼
大革命的轉折階段是熱月黨人與督政府統治階段:熱月黨人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他們希望建立資產階級的正常統治秩序,因此,他們一方面廢止了雅各賓派的一些激進措施;另一方面又盡力保持革命成果,維護共和體制。這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規津。所以,熱月政變不能表明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失敗,僅是象徵法國大革命的高潮已經過去。「熱月政變」結束了法國大革命沿直線上升的趨勢,是一個轉折點,反映了資產階級要求建立正常統治秩序的願望。
Ⅸ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轉折點是什麼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爭奪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 時間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二戰的轉折點,其戰略上的勝利遠遠超出由英美領導下的諾曼底登陸(霸王行動)。此戰後蘇聯開始逐步掌握戰略主動權。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法西斯德國遭遇的戰略上最嚴重的失敗,不僅終結了德國南方集團軍群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攻勢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蘇聯與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
從世界范圍看,斯大林格勒會戰與同時期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及阿拉曼戰役一起,構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戰爭大轉折的標志性事件。
而且斯大林格勒具有戰略意義和精神意義,若是斯大林格勒淪陷,勢必會對紅軍和紅海軍以及蘇聯人民造成嚴重的打擊,且德軍可以進攻高加索石油區,支援義大利軍和奪取蘇聯的命脈地域:糧食、工業生產基地。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背景: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及其軸心國盟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悍然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閃電般地佔領了蘇聯西部大片領土。
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了一連串打擊的蘇軍在當年12月進行的莫斯科保衛戰中取得了首次勝利。過度消耗的德軍由於缺乏應付冬季的戰爭裝備和穩定的供應線,並且由於一天夜間氣溫驟然下降,導致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完全無法使用,使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嚴重打擊,並在部分地區遭到反攻。
到1942年春天,漫長的蘇德戰線相對穩定了下來,但雙方都在秣馬厲兵,准備更大規模的戰役,以爭奪戰略主動權。鑒於德軍已無力發動全線進攻。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將軍建議,如果再要發動攻勢,就應針對莫斯科。
然而希特勒認為攻擊莫斯科目標過於明顯,並且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已經受到了很大削弱,德軍應放棄再次進攻莫斯科的計劃。
因此,德國開始籌劃集中兵力在北部和南部戰線發動新一輪局部攻勢。此外,由於美國在遭到珍珠港偷襲(珍珠港事件)之後對日本宣戰,德國認識到時間頗為緊迫。希特勒希望能夠在美軍有機會加入歐洲戰場之前結束東線戰爭或盡可能削弱蘇聯。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後來改稱伏爾加格勒(現暫時再次改名為斯大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游西岸,戰前居民約60萬人。
它是蘇聯內河航運干線——伏爾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蘇聯南方的一個鐵路交通樞紐和重要工業城市,擁有一家大型拖拉機廠——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又稱捷爾任斯基拖拉機廠,該工廠是當時蘇聯最大的拖拉機廠,產量佔全蘇的一半,長期以來扮演兵工廠的角色,戰爭時期主要生產坦克)。
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廣闊富饒的頓河下游流域、庫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是蘇聯糧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產區。
1941年,德軍佔領烏克蘭後,斯大林格勒成為蘇聯中央地區通往南方重要經濟區域的唯一交通咽喉,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Ⅹ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哪次是重要的轉折性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哪次是重要的轉折性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
波蘭戰役 挪威戰役 法蘭西戰役
不列顛之戰 大西洋之戰 昔蘭尼加會戰
基輔會戰 列寧格勒戰役 莫斯科會戰
克里米亞會戰 偷襲珍珠港 斯大林格勒會戰
瓜島爭奪戰 中途島海戰 阿拉曼會戰
突尼西亞會戰 西西里島登陸戰 義大利戰役
庫爾斯克會戰 緬北會戰 英帕爾會戰
諾曼底會戰 萊特灣海戰 阿登戰役
柏林會戰 沖繩戰役 核襲日本
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2年5月8日,曼施泰因上將指揮的德第11集團軍首先在克里米亞發起了攻勢,一周後佔領了刻赤半島,俘虜蘇軍17萬人。7月4日,守衛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近10萬蘇軍被迫向德軍投降,德軍佔領了整個克里米亞。
5月12日,當刻赤半島正在激戰之際,鐵木辛哥元帥指揮西南方面軍和南方方面軍,分別從哈爾可夫的東北和東南兩面向哈爾可夫發起進攻。進攻開始時發展順利,突破了德軍防禦,並於3晝夜內前進了25—50公里。斯大林很高興,並據此譴責總參謀部,說險些因為總參謀的固執己見而取消了一次如此順利的戰役。但斯大林沒能高興多久。5月17日,德軍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在第17和第6兩個集團軍支援下,從哈爾可夫南面向蘇軍側翼發起反攻,並於5月23日合圍了蘇南方方面軍的第9、第57集團軍、西南方面軍的第6集團軍和博布金戰役集群。至5月29日,被圍蘇軍大部被殲。蘇軍西南方面軍副司令員科斯堅科中將、第57集團軍司令員波德拉斯中將、第9集團軍司令員戈羅德揚尼斯中將、戰役集群司令員博布金少將陣亡。蘇軍共25萬人被俘,損失坦克1249輛,火炮2026門。
哈爾可夫之戰拉開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序幕。德軍旗開得勝,希特勒信心倍增;蘇軍損失慘重,斯大林懊悔莫及。
燃燒的頓河
6月28日,包克B集團軍群左翼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和魏克斯第2集團軍突然從庫爾斯克向東攻擊,直指頓河上游的沃羅涅日。6月30日,右翼保盧斯第6集團軍也從哈爾可夫東北發起了進攻,向東南挺進,以斯大林格勒為目標。7月2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的前鋒已逼進沃羅涅日。但希特勒突然改變了計劃,決定不佔領該城,他命令霍特在獲得第2集團軍的接替後,迅速轉向南面沿頓河向斯大林格勒前進。包克元帥卻想佔領沃羅涅日,以徹底殲滅該地域內的蘇布良斯克方面軍主力,這使希特勒大為惱怒,當即撤消了包克老元帥的B集團軍群司令之職,由第2集團軍司令魏克斯上將接任,第2集團軍司令則由薩姆斯將軍繼任。
高加索方向,利斯特A集團軍群於7月9日發起進攻。其左翼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從哈爾可夫南面向頓尼茲河北岸進擊。魯夫第17集團軍則從塔甘羅格北面向伏羅希洛夫格勒進攻。
7月17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推進到頓河中游,保盧斯第6集團軍也前出到頓河大彎曲部。在高加索方向,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渡過了頓尼茲河,向頓河下游的羅斯托夫前進,魯夫第17集團軍則佔領了伏羅希洛夫格勒。
然而,希特勒再次改變了計劃。他認為斯大林格勒無需那麼多兵力,遂於17日命令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從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轉隸A集團軍群,以支援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強渡頓河下游。這樣,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進攻部隊就只剩下了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而第6集團軍的動量卻又有賴於第4裝甲集團軍的合作。對此,英國軍事史學家富勒寫道:「和1941年一樣,因為分散了兵力,希特勒自己毀滅了他的戰役。1941年,他因為調動古德里安的裝甲兵團去參加基輔會戰,才使他未能攻下莫斯科。這一次又是因為調動了霍特的裝甲集團軍,從頓河中游到下游去,結果遂使他未能攻克斯大林格勒。」利德爾•哈特也在其《戰略論》中寫道:「假使朝斯大林格勒方向進攻的第4裝甲集團軍,不分兵向南,以協助第1裝甲集團軍在攻向高加索的路程上,作渡過下頓河的企圖,那麼在7月間,德軍也許早已輕松的攻佔了斯大林格勒……而等到第4裝甲集團軍再回轉過頭向北進攻的時侯,俄國人在斯大林格勒已集中兵力,嚴陣以待了。」
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繼續向斯大林格勒前進。該集團軍轄有6個軍,其中兩個裝甲軍,計14個師約27萬人,近500輛坦克,3000門火炮和迫擊炮,由第4航空隊1200架作戰飛機進行支援。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年後改稱斯大林格勒。它位於伏爾加河下游西岸,距頓河大彎曲部以東約60公里。伏爾加河與頓河成「兒」字形,左邊一畫是頓河,向西南注入亞速海,右邊一畫是伏爾加河,向東南注入裏海。斯大林格勒是蘇聯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水陸交通的中轉站,也是來自高加索的石油轉運站和重要的軍事工業基地,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另外,因為它叫斯大林格勒,所以斯大林決心要守住這個城市。
蘇軍最高統帥部於7月12日在西南方面軍原有基礎上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由鐵木辛哥元帥任司令員(7月23日起改由戈爾多夫中將接替),擔負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防禦任務。該方面軍編成內有從大本營預備隊調來的第62、第63、第64集團軍,原西南方面軍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團軍殘部,第13、第22、第23坦克軍,以及空軍第8集團軍和海軍伏爾加河區艦隊。計12個師約16萬人、2200門火炮和迫擊炮、近400輛坦克和454架飛機。
1942年7月17日,蘇德雙方在斯大林格勒遠近地展開了激烈的交戰,會戰正式開始。德第6集團軍在保盧斯上將指揮下,以第8步兵軍和第14裝甲軍為北突擊集團,以第51步兵軍和第24裝甲軍為南突擊集團,向蘇軍62集團軍實施包圍突擊。同時,以部分兵力向蘇軍第64集團軍發起佯攻,以吸引蘇軍的注意力。7月23日,德軍突破蘇軍第62集團軍右翼,合圍了該集團軍的2個師,前出到斯大林格勒西面的頓河河岸。斯大林再也按捺不住對鐵木辛哥元帥的失望,撤消了他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員的職務,由第64集團軍司令戈爾多夫中將接任,並派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上將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協助指揮戰事。斯大林還決定將預備隊的坦克第1和第4集團軍火速調往斯大林格勒地域,又從遠東調來10個師加強斯大林格勒的防禦。隨後,斯大林於7月28日發布了第227號命令,嚴厲要求蘇軍部隊「絕對不許後退一步!」
7月25、27日,蘇軍以剛開來的坦克第1和第4集團軍進行反突擊。德第6集團軍由於缺少裝甲兵力的支援,被迫轉入防禦態勢。
7月30日,希特勒又作了一個影響命運的決定。他宣布:「因為高加索的命運是將要在斯大林格勒決定,所以由於這個會戰的重要性,遂有從A集團軍群抽調兵力以增強B集團軍群之必要。」於是,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又歸還給B集團軍群,並於8月1日奉命沿科捷爾尼科沃——斯大林格勒鐵路向東北方向進擊,當天迅速突破了蘇第51集團軍的防線,佔領了蒙特納亞。8月3日,霍特攻佔了科捷爾尼科沃,接著又於5日突破了蘇第64集團軍的防禦,前出到阿勃加涅羅沃地域,但之後遭到了蘇軍越來越頑強的抵抗和反擊,霍特只好放棄了獨立攻佔斯大林格勒的想法,於8月9日轉入守勢。
8月5日,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改組為東南、斯大林格勒兩個方面軍,由華西列夫斯基上將統一指揮。東南方面軍由葉廖緬科上將指揮,編成內有第64、第57、第51集團軍,以及坦克第1集團軍、坦克第13軍和空軍第8集團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仍由戈爾多夫中將指揮,編成內有第63、第62、第21集團軍,以及坦克第4集團軍、坦克第28軍和空軍第16集團軍。
8月19日,保盧斯和霍特重新發起了進攻。保盧斯第6集團軍從斯大林格勒西北面的特列赫奧斯特羅夫卡亞向東南攻擊,22日突破蘇第62集團軍在韋爾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線,強渡頓河,佔領了卡拉奇,23日推進到斯大林格勒北郊的葉爾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爾加河,將蘇第62集團軍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主力分割開來;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從南面的阿勃加涅羅沃地區向北進攻,突破了蘇第64集團軍的防禦,29日進至城南的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其前鋒已前出到京古塔車站。9月2日,保盧斯第6集團軍右翼與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左翼在舊羅加奇克地區取得了聯系。與此同時,德第4航空隊出動了大批飛機,將斯大林格勒炸成了一片火海。
鑒於斯大林格勒異常嚴峻的形勢,斯大林決定給朱可夫一個副最高統帥的頭銜,到斯大林格勒坐鎮指揮,並決定立即調撥第24、第66集團軍和近衛第1集團軍開赴斯大林格勒。8月29日,朱可夫飛到斯大林格勒,立即著手組織第24、第66集團軍和近衛第1集團軍的反擊行動。9月3日,斯大林致電朱可夫:「斯大林格勒的形勢惡化了。敵人距斯大林格勒3俄里(1俄里=1.06公里)。如果北部集團部隊不立即援助,斯大林格勒就有可能在今天或明天被攻佔。應要求位於斯大林格勒以北和西北的各部隊司令員立即突擊敵人和援助斯大林格勒的軍民。不得有任何遲緩。現在遲延就等於犯罪。應將全部飛機用於援助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剩下的飛機很少了。」
9月5日拂曉,朱可夫將3個新銳集團軍投入反擊。激烈的戰斗持續到傍晚,蘇近衛第1集團軍才前進了2—4公里,而第24集團軍幾乎仍停留在原陣地。當晚,斯大林以強硬的口氣命令朱可夫:「繼續沖擊,你們的主要任務是把盡可能多的敵人調開斯大林格勒。」 9月6日,蘇軍再次發起沖擊,但是,這次沖擊又一次被德軍擊退了。9月10日,蘇軍試圖從北面實施突擊,恢復同第62集團軍的聯系,又遭到失敗。 9月12日,斯大林召集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開會,討論斯大林格勒的局勢,一致認為:「必須尋求另一種解決辦法。」
在高加索方向,利斯特A集團軍群以高速前進。8月9日,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佔領了梅柯普油田。8月22日,克萊斯特的士兵在海拔18526英尺的厄爾魯斯山峰上升起了第三帝國的萬字旗。8月25日,克萊斯特部又攻佔了莫茲多克,距格羅茲尼四周的蘇聯最大產油中心只有50英里,距裏海也只有100英里。8月31日,希特勒要求A集團軍群司令利斯特元帥傾其所有的力量向格羅茲尼作最後進攻,盡快拿下油田。但德軍沖擊力迅速下降,進展緩慢。9月9日,希特勒免去了利斯特元帥的A集團軍群司令的職務,由第1裝甲集團軍司令克萊斯特上將接任,第1裝甲集團軍司令則由麥肯森將軍繼任。克萊斯特上任後,雖然竭盡全力,也無法再前進一步。因為沖擊力喪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燃油。萊斯特說:「因為黑海航路相當不安全,所以我們的補給大部分是必須從羅斯托夫『瓶頸』用鐵路運來,有一部分是靠空運,但其總量還是不足以維持前進的動量。」
此時,德軍在蘇聯南部的戰線是從庫爾斯克和沃羅涅日起,通過斯大林格勒到莫茲多克,長達1250英里以上。再加上從庫爾斯克到列寧格勒之間的800英里,德軍在蘇聯的戰線全長已在2000英里以上,而以德國的兵力和資源,根本就不足以維持如此長的戰線。特別危險的是,從斯大林格勒沿頓河上溯至沃羅涅日共長350英里,竟毫無掩護。德國自己騰不出兵力來填補這個缺口,只得在這一線部署了附庸國的3個集團軍:匈壓利第2集團軍在沃羅涅日南面;義大利第8集團軍在東南面更遠一些的位置;羅馬利亞第3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正西、頓河灣曲部的右側。希特勒並非不知道這些裝備和戰鬥力都極差的附庸國部隊是不足以擔負這個任務的,但他卻深信只要能迅速攻克斯大林格勒,則即可抽出足夠的兵力。哈爾德卻不同意他的看法,認為斯大林格勒是不可陷入的,力主放棄這個作戰,並向西撤退。希特勒當然不肯聽從。結果,哈爾德被免去了陸軍總參謀長的職務,原駐法國的德軍總司令庫特•蔡茨勒上將被任為陸軍總參謀長。
9月12日,希特勒從東普魯士飛抵烏克蘭的文尼察,召見了B集團軍群司令魏克斯上將和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上將,命令他們於9月13日對斯大林格勒發起新的進攻,並決定從高加索方向抽調9個師加強給第6集團軍。希特勒強調:「要盡快把那座城市拿到自己手裡,不要讓它變成人們長期矚目的焦點,更不能讓它牽扯我們更多的精力。要知道,德國要做的事情還多著呢。」
攻不破的堡壘
9月13日,德軍開始攻城。保盧斯第6集團軍擔當主力,從城北實施猛烈突擊。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則從城南推進,策應保盧斯在城北的主攻。14日,德軍從城北突入市區,與守衛該城的蘇第62集團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15日,德軍對馬馬耶夫高地實施重點突擊。該高地是斯大林格勒地勢最高的一塊地方,從這里可以俯瞰和控制全城,崔可夫中將的第62集團軍司令部即設在這里。經過一天激戰,德軍佔領了馬馬耶夫高地,但在16日,蘇近衛第13師渡過伏爾加河進入斯大林格勒,突然向德軍發起反沖擊,又奪回了該高地。9月25日,德軍佔領了市中心,27日沖進了北部工廠區,並重新佔領了馬馬耶夫高地,但在29日又被蘇軍奪回。以後的戰斗更加激烈。德第6集團軍的一位叫漢斯•德爾的軍官在《進軍斯大林格勒》一書中寫到:「敵我雙方為爭奪每一座房屋、車間、水塔、鐵路路基,甚至為爭奪一堵牆、一個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礫都展開了激烈的戰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戰也不能相比。我們早晨攻佔了20公尺,可是一到晚上,俄國人又奪了回去。 」
9月28日,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改稱頓河方面軍,司令員為羅科索夫斯基中將;東南方面軍改稱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員為葉廖緬科上將;近衛第1集團軍擴建為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圖瓦京中將。副最高統帥朱可夫大將和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上將奉命秘密擬制反攻計劃。
蘇軍最高統帥部自9月底開始准備大反攻,並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秘密調集了大量兵力。至11月中旬,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的蘇軍計3個方面軍143個師110.6萬人,計15500門火炮和迫擊炮,1463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350架飛機。 11月13日,斯大林批准了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擬制反攻計劃,並親自給這個計劃取代號為「烏蘭」。該計劃規定:西南方面軍由圖瓦京中將指揮,其任務是從頓河西岸的謝拉莫菲維奇和克利茨卡亞地域橋頭陣地實施主攻,突破羅馬利亞第3集團軍防禦,直插頓河東岸的卡拉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由葉廖緬科上將指揮,其任務是從斯大林格勒南面向西北突擊,突破羅馬利亞第4集團軍防禦,與西南方面軍在卡拉奇會師,完成對德第6集團軍的合圍;頓河方面軍由羅科索夫斯基中將指揮,其任務是從斯大林格勒西北面向東南實施輔助性突擊,掩護西南方面軍的主攻。反攻日期定為:西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為11月19日,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為11月20日
12月12日,曼施泰因元帥懷著沉重的心情,發起了代號為「冬季風暴」的反攻。德軍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為先導,於12月16日突破了蘇軍第51集團軍在阿克賽河上的防線。至12月19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所屬的第57裝甲軍已突進到離南麵包圍圈30英里以內的地方。此時,曼施泰因發現自己也有被數倍於己的蘇軍包圍的危險。於是,他決定不顧希特勒的將令,下令保盧斯立即向南突圍與第4裝甲集團軍會合。然而保盧斯在沒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沒有突圍的意圖,他以燃料不足為由拒絕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棄了這最後一次機會。12月27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在蘇軍的強大攻擊下,終於退回了原來的陣地,曼施泰因的「冬季風暴」宣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