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經濟特區有哪些

法國經濟特區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2-23 03:46:08

㈠ 世界最大的工業區是()A.德國魯爾B.美國東北部C.中國滬寧杭D.俄羅斯烏拉

世界最大的工業區是美國東北部工業區。

二戰前,美國東北部雖缺乏各種自然資源,但是由於此區域的歷史因素美國東北部一直有著充沛的勞工、市場、交通、以及基本建設,所以工業始終是該區主要產業,這種情況在19世紀中的工業革命之後隨著原來位於新英格蘭的傳統工業因為原料成本上漲而轉移到其他州或是外國之後大有改變。

在剩下的少許工業城鎮內,許多勞工在工廠外移之後便失業了,不過在改往高科技的電腦和生物科技產業發展之後此區域失業情況便有所改善。新英格蘭地區強壯的經濟表現與大量的高收入人口可以肇因於此區域內許多的優良高等教育學府所教育出來的大量優秀人才,但是此區域緩慢的人口成長率可能會對未來的勞動人口造成負面的影響。

新英格蘭主要產業首要為醫療衛生產業,其次為商業服務、教育服務、保險業、以及電子產業,而生物科技與通訊產業主要集中於麻塞諸塞州的大波士頓地區。

中大西洋地區的許多傳統重工業也像新英格蘭的工業一樣轉移至其他地區,取而代之的是制葯業以及通訊業,例如位於紐約的威訊和IBM以及位於新澤西州的朗訊科技和輝瑞制葯以及位於費城的康卡斯特有線電視網路公司。

在此區域內,紐約市與華盛頓特區有著不同且更復雜的產業:在紐約市多數的公司都是與財金或股票證券交易有關的產業;華盛頓特區的主要產業則是主要依賴美國聯邦政府及其相關的部會。

整體上來說,東北部的主要產業已經由傳統工業轉變為高科技與技術密集工業以及服務業,這種轉變使得東北部的人力市場改變其需求。

從前的傳統工業需要的是大量的低技術勞工,但新的產業需要的是經過高度訓練的人才,這使得缺乏技巧訓練的一般勞工難以謀職。這種對高技術人才的大量需求和市場使得東北部得已從全球各地吸引人才前往。

東北部是全美國內最富裕的區域,尤其是紐約市曼哈頓的上東城可以算是全世界個人財產最集中的地方。根據2006年統計資料,康乃狄克州是此區域內最富裕的州,該州的人均生產總值是其他最貧窮州同類指標的兩倍。

在此區域內,紐約市獨佔美國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的8%。此區域內的州都有著富裕的經濟收入,不過多數的州的人口以及面積都其他州小,除了紐約州、新澤西州、與賓夕法尼亞州在全美人口數排前10名之列,沒有一個州列居於全美面積前10大之列。

(1)法國經濟特區有哪些擴展閱讀: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五大工業區,分別是:北美工業區;西歐工業區;東歐工業區;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區;亞洲東部沿海工業區。世界主要工業區,集中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呈東西向不連續的帶狀分布。包括北美、西歐、東歐、日本和亞洲東部沿海。

1、北美工業區

主要位於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東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區。那裡的煤鐵資源豐富,交通運輸便利,農業發達,人口稀疏,工業部門齊全,尖端技術和高新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國際市場上受到歐盟,日本等國家的競爭,在這里許多工業部門在世界工業中的優勢逐漸降低,但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綜合型工業區。

2、西歐工業區

位於歐洲西部,主要包括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義大利北部等重要工業區,是現代工業的發源地。這里經濟基礎雄厚,交通便利,勞動力質量高,煤鐵資源豐富,核能、航空、汽車、化工等技術密集型工業作為發達,鋼鐵、機床、船舶、電力等產量居世界前列。工業地域逐漸從內陸向沿海地區發展。

3、東歐工業區

主要包括俄羅斯、烏克蘭、捷克、波蘭等國的主要工業區。這里資源豐富,基礎工業實力雄厚,屬資源密集型重工業地區,工業也多布局在靠近原料和燃料產地的內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電子、宇航等新興工業發展較快。

4、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區

分布在日本太平洋沿岸長達1000千米的地區,約佔全國面積的近30%,人口的2/3,工廠的72%,工業產值的75%。工業多數依靠進口原料,燃料的加工貿易型,是世界上著名的臨海工業帶。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家用電器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迅速。

5、亞洲東部沿海工業區

北起韓國東南沿海和中國東部沿海,向南延伸到東南亞一些國家。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一地區的國家競相發揮各自的優勢,根據國情實施對外開放戰略,推動了各國工業的發展。

在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各國工業的發展更為迅速。工業類型逐漸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型過渡。各國紛紛建立出口加工區、自由貿易區、經濟特區等,是這一帶成為二戰後新興的工業區。

㈡ 求人教版新課標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1古代中國農業主要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的產生:「刀耕火種」、「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時代
3、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全國。東漢時出現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這種耕作方式便於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3、古代水利建設概況
1、夏商周:農田水利有較大發展。
2、春秋戰國:戰國時秦國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鄭國在秦國修的鄭國渠。
都江堰
3、秦:靈渠
4、兩漢:西漢漢武帝親到黃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東漢王景治黃河才基本解除了黃河水患。
5、隋煬帝:開通了大運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運河。
6、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各地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還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
(二)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的發展
了解古代中國在紡織、和制瓷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紡織業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後順序:麻葛絲棉。
(2)絲綢之路:漢代開辟。絲綢遠銷以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地區。
(3)唐代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也有相當大的規模,朝廷徵收民間紡織品的數量相當可觀。
2、冶金業主要成就:
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工藝特點:分布廣,規模大,水平高。戰國以後以鐵器為主,漢代冶鐵開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風形式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3、制瓷業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後有瓷
(2)陶器:a、產生——原始時代彩陶b、發展:山東龍山文化——蛋殼黑陶c、獨特技術——唐三彩d、陶瓷過渡時期: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b、唐晚期長沙銅官窯首創彩繪工藝。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藝技術發明——康熙時期、頂峰——雍正時期
(三)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
了解「市」的形成與發展及其特點:逐漸打破時空限制,雖受政府嚴格限制,但仍相當繁榮
(1)秦代管理「市」有明確的法律規定。
(2)漢代在進行集中貿易的「市」, 有專門的管理機構
(3)六朝時代,出現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顯著,「夜市」比較繁榮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業區已經相當繁華。
(四)「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及其影響
(1)「重農抑商」政策含義:強調發展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開始於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
目的: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
影響:「重農抑商」政策有利於保障國家的安全,維護政治的穩定,鞏固君主的地位,但這一政策的實施使社會經濟的活力受到壓抑,而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發育,這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
影響:「海禁」政策扼殺了對外貿易進步的可能性,不僅妨礙海外市場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滋長,使中國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而且使中國與世隔絕,從而阻斷了中國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使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
專題二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1.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1)過程:鴉片戰爭後,以英國為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商品輸出,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標志著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列強依賴奪取的更多的特權,加緊對中國商品輸出,並打入內地市場,自然經濟解體的速度進一步加快,逐漸地使中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庸。
(2)表現:A、農產品程度有了一定發展,並開始受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影響。B、經營對華貿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買辦和買辦化的商人開始出現,貿易中心由廣州轉移到上海。
(3)中國社會經濟結構逐漸發生了重大變化,自然經濟的破壞,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商品市場,大量 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破產,又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市場。
2、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曲折發展階段表
階段 時間 原因 表現 影響 認識
產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a.列強入侵瓦解自然經濟。
b.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
c.洋務運動的誘導。 抵禦了列強的經濟侵略,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 1.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2.要實現近代化,必須實現民族獨立
初步發展 從甲午戰爭到一戰前 a.列強的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自然經濟。
b.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c.「實業救國」的推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短暫春天
(「黃金時代」) 民國初期(一戰期間)(1912-1919) a.辛亥革命掃除了一些障礙。
b.「實業救國」的影響。
c.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
d.一戰期間列強放鬆了經濟侵略。 輕工業發展較快;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實業家 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奠定了階級基礎。
抗戰前夕的短暫發展(此段不作考試要求) 國民統治前十年(1927-1936) a.全國的基本統一。
b.國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經濟政策(「幣制改革」、「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c.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發展。 發展顯著,民族工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逐漸佔主導地位。
萎縮 抗戰勝利後(1945—1949) a.美國的經濟掠奪。(《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新二十一條」)
b.官僚資本的排擠。
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 國統區的工業體系趨於瓦解。
3、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1)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2)地點:上海、廣東、天津東南沿海地區。
(3)代表企業:上海方舉贊創辦的發昌機器廠;南海陳啟沅創辦的繼昌隆繅絲廠;天津朱其昂創辦的貽來牟機器磨坊。(3)產生的途徑:一種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買辦、商人、華僑等投資於近代工礦企業;另一種是部分手工工場開始採用機器生產,轉變為近代工礦企業。此外,洋務運動創辦的民用企業
4、認識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主要原因)
(2)外商企業的刺激
(3)洋務運動的誘導
5.民國初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短暫春天)
發展最快的民族工業:紡織業、麵粉業等。
代表人物:張謇(狀元、實業家,創辦南通大生紗廠)、榮宗敬、榮德生、周學熙。
特點:(1)發展不均衡(①集中於沿海地區;②輕工業發展迅速,重工業發展緩慢)
(2)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封建自然經濟一直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
(3)發展艱難(在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夾縫中艱難發展。)
6.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誕生和發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決定其兩面性:革命性和妥協性。)③後天畸形;④戰爭和革命不斷,政局長期動盪。
有利因素:①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②清末至民國政府鼓勵興辦實業;③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④實業家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
7.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地位與作用
從發展趨勢上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地區分布不盡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獨立發展。
民族資產階級在夾縫中求生存,在斗爭求發展,逆境中奮進,但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民族資產階級不可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專題三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過渡時期(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總路線和總任務:一化三改造(國家工業化,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2)特點:①時間的長期性。②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同時並舉。③「一化」為主體,「三改」為兩翼。
「三改」實質是變革生產關系,將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一化主要表現為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的實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過程: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
A、形式:國家資本主義B、政策:和平贖買。
對農業、手工業改造:農業生產合作社與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形式。
(2)歷史意義:A、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深刻變革,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B、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3)局限性:後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 中共八大
A、時間:1956年
B、內容:(1)指出國內先進的社會制度同落後的生產力的矛盾;(2)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任務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朝氣經濟建設方針。
C、意義: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許多方針和設想富有創造性,是對我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錯誤探索表現 :
A、「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原因:急於求成和片面強調經濟建設發展速度的思想指導。影響:使「左」傾錯誤(主要標志: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嚴重泛濫開來,造成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
B、「文革」對經濟建設的破壞:使正常的生產和社會秩序出現嚴重混亂;失去極其寶貴的發展機遇。詳參P57最後一段。
四、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1.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
基本內容:(1)思想路線: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
(2)重點轉移: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3)重要決定:改革開放。
歷史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開始了中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以這次會議為起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道路正式開辟,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由此揭開序幕。
2.經濟體制改革
(1)起步:農村的經濟改革(重點,三農問題)
主要內容:「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早從安徽、四川兩省開始。)
作用:極大調動農民積極性;根本改變農村面貌;推動城市改革。
(2)城市企業改革:原則: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意義:通過這些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企業有了競爭機制,增加了活力,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效益顯著提高。
3.對外開放
(1)對外開放的格局:經濟特區(首先)——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2)經濟特區有五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島(1988年)。
(3)1990年,上海浦東成為對外開放區,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
五.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1.以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召開為標志,中國的改革開放步入一個新的階段。
2.中共十四大:時間:1992年10月;內容: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明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專題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 服飾 (1)中山裝與旗袍是近現代民族服飾。
(2)近代,中國男子的流行服飾有長袍馬褂、西裝、中山裝。
(3)階段
第一個階段:鴉片戰爭後到新中國的建立。這一階段的階段特徵為中式與西式、傳統和現代服飾並存;具體表現在長袍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裝、中山裝、旗袍更成為這一時期的典型服飾。
第二個階段:新中國建立後到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一時期由於政治上的影響,階段特徵為與革命相關的服飾成為主流;具體表現在列寧裝、制服裝、綠軍裝成為社會的流行。
第三個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階段特徵為與世界接軌,多彩呈現;具體表現在,服飾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觀大方轉變,各種款式的服裝層出不窮。
2.飲食結構:魯菜、粵菜、川菜、淮揚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傳入,中西餐並行於世。
3.住宅:居室建築開始出現西化的趨向,中西合璧成為典型特徵。
4.習俗風尚:
(1)促使變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革)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
(2)近代風俗變遷中最為明顯的是:婚喪禮俗的變遷。婚姻風俗的變遷特徵是刪繁就簡。
5、影響中國近現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主要因素
一是歐風美雨的潛移默化。西方國家資本的注入,把以工業文明、科學文化和生活方式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國;
二是維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動。
6、中國近現代社會的物質生活習俗變遷的特點
(1)在鴉片戰爭後直至民國時期經歷了由盲目排外向學習西方、由過去的封建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趨進的過程,呈現出既追新慕異、去土存洋,又新舊並存、中西合璧的特徵。
(2)建國後由於意識形態的支配,又重新趨於封閉化、獨立化。
(3)改革開放以後,由於觀念的轉變,與世界聯系愈加緊密,逐漸又跟上了國際的潮流。
7.交通:牽引動力由人力、畜力向機械動力演進,是交通近代化的趨勢
(1)中國有自己的自行車製造廠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1906年天津有軌電車,1924上海公共汽車。
(2)中國近代輪船業發端於洋務運動時期。(1865年,中國終於建造成了自行設計的第一艘輪船。)民航事業起始於20世紀20年代。
8.通信:郵政、電話、電報,見P77-78
專題五 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
一、新航路的開辟
(1)原因:直接:土耳其擴張阻隔了傳統商路。
根本(經濟根源):資本主義經濟的萌生。
(2)最早探尋新航路的國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新航路開辟的四位航海家:(會考要求迪亞士、哥倫布的知識即可)
①迪亞士最先到達好望角;②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③達伽馬直通印度;④麥哲倫船隊作環球航行。
新航路的開辟的經過
時間 航海家 國籍 支持國 方向 最終到達地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 葡萄牙 向東
好望角
1497年 達.伽馬 葡萄牙 葡萄牙 印 度
1492年 哥倫布 義大利 西班牙 向西
美 洲
1519—1522年 麥哲倫船隊 西班牙 西班牙 環球航行

(4)新航路的開辟對世界歷史產生了的影響
①引起了「商業革命」( 商品種類--增多,貿易范圍--擴大,貿易中心--轉移)和「價格革命」(貨幣貶值,社會分化)。
它有力地加強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最主要影響)
②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③使各地區和民族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
④揭開了殖民擴張的序幕。
⑤沖擊西歐的思想文化領域——證明了「地圓學說」的科學性,打擊了教會的威信。
二、殖民擴張
1.荷蘭、英國的殖民擴張
(1)17世紀荷蘭壟斷了世界航運業,成為世界上的「海上馬車夫」。
(2)英國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塊殖民地是:弗吉尼亞。
(3)英荷戰爭的導火線:英國頒布《航海條例》。(《航海條例》內容:凡是出入英國或英國殖民地的貨物都必須由英國船隻載運)
(4)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
結果:英國獲得法屬北美殖民地,確立在印度優勢,成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國。
2.殖民國家的矛盾和沖突
戰爭 背景 結果
1.英西 戰爭 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2.英荷戰爭 西班牙衰落,荷蘭控制世界;英法崛起
導火線:英頒布《航海條例》 荷蘭喪失海上霸主地位,失去北美殖民地
3.英法戰爭 法國插足印度、北美;
英法在印度、北美矛盾尖銳 英國獲得法屬北美殖民地,確立在印度優勢,成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國。
3.殖民主義的罪惡
1.野蠻的掠奪
2.殘酷的屠殺
3.強盜的貿易 罪惡的三角貿易
4.★如何辨證地看待殖民擴張活動?
提示:破壞性、建設性
對殖民國家而言
(1)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財富,轉化為資本,歐洲資本主義發展。
(2)打破世界相對孤立狀態,使世界日益成為相互影響、聯系緊密的整體,促進了世界一體化的進程。
對殖民地而言
(1)殖民主義是災難和禍害,造成了亞、非、拉地區的落後。
(2)殖民主義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促進了殖民地歷史的發展和進步。
三、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紀中期)
1.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原因:
(1)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
(2)條件:
①資金:通過國內圈地運動及海外的殖民擴張、黑奴貿易、海外貿易積累了大量資金。
②勞動力:圈地運動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
③技術: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基礎
④市場:英國海外市場日益擴大,工場手工業時期的商品生產已無法滿市場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就
首先開始的領域:棉紡織業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英國、瓦特、改良蒸氣機。
交通運輸業新的發明有: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輪船;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火車)。
3.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
(1)經濟上: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加快了城市化進程。
(2)政治上: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使社會分裂成兩大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由此促進工人運動的興起。
(3)生產方式上: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沖擊了當地的舊思想舊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東方從屬於西方,促使了資本主義市場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1)形成過程:
世界市場進程 時間 推動因素 主要途徑
初具雛形 新航路開辟後 新航路的開辟 殖民擴張和掠奪
初步形成 19世紀中期 第一次工業革命 以炮艦開路行不平等貿易
最終形成 20世紀初 第二次工業革命 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標志:日本的「開國」、澳大利亞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和中國的「門戶開放」。
(3)逐漸成熟標志:國際經濟交流基本准則的確立。
四、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1.中心:美國和德國。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國西門子發明第一台大功率發電機。(開始的標志)
電動機、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等問世,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車和飛機(內燃機驅動)。
3.特點(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比)
(1)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
(2)速度快,范圍廣,規模大,多國同時進行。
(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4)經濟結構:從重工業開始。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促進生產力發展: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和鋼鐵時代。壟斷組織(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的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5.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行業:棉紡織業、機器製造業、交通運輸業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行業:電力工業、電氣產品製造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等。
6.世界一體化趨勢(19世紀末20世紀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對一體化趨勢的評價,有利有弊,詳參p114-115。
專題六 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
1.羅斯福新政(1933—1939年)
(1)背景: 世界經濟大危機下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國經濟病入膏肓。資本主義制度面臨崩潰的邊緣。
(2)特點:國家全面干預經濟。(新政的「新」之處)
(3)過程:兩個階段及階段成果
第一階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採取應急措施,直接穩定人心,擺脫危機;
第二階段: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鞏固和發展已取得的成就。(4)主要措施:
整頓銀行、恢復工業生產(中心措施)——《全國工業復興法》)、調節農業生產——《農業調整法》、舉辦救濟和公共工程(作用:增加就業,刺激消費,恢復生,穩定社會秩序。)、保護勞工權利、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5)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6)影響:
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②緩和了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
③從深遠影響看,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二戰後的歐美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7)局限性: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6.了解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
(1)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表現: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即20世紀50-70年代初,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20世紀70年代滯脹;20世紀80年代走出衰退;20世紀90年代新經濟時代。
(2)90年代新經濟:柯林頓的政策「宏觀調控、微觀自主」,其宗旨是既反對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對過度的干預,結果實現了「經濟增長的同時伴隨著較低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被成為新經濟時代。
7.二戰後,德、日四國經濟運行模式的基本特徵:(會考只要求掌握德、日兩國)
(1)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讓市場充分發揮調節作用;同時,政府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這個模式使得聯邦德國經濟奇跡般恢復與發展,成為西歐經濟的「火車頭」。
(2)日本從戰後初期的「統制經濟體制」到50年代中期以後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即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遠遠大於市場調節。這個模式使得日本在短短25年內趕超英、法、聯邦德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1987年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8.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
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發展高科技;國家進行社會改革,社會福利政策普遍實行。
專題八 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1.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總體上呈現兩個趨勢:經濟區域集團化;經濟全球化。(兩者的關系:互相促進。前者是後者的重要步驟和途徑,後者是前者的最終歸宿)
2.歐洲聯盟
(1)歐共體(創立時間:1967年)的機構包括: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2)1993年,「馬約」正式生效,歐洲聯盟宣布成立。
(3)影響: ①推動歐洲經濟的發展,歐盟與美國、日本並列為世界經濟三強。
②促進區域經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③推動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發展。
3.歐元形成
1999年1月1日,歐元誕生。
歐元的問世,淡化了歐洲地區的疆域和國別概念,促進歐洲國家走向聯合,有利於加深歐洲經濟一體化和推動歐洲政治一體化。
4.北美自由貿易區
正式誕生的標志是: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
組織的特點:是世界上出現的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自由貿易區。其成員國之間的關系是一種貿易夥伴關系。
影響:對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德經濟發展起積極作用,相互彌補經濟發展的不足,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是南北區域經濟合作的成功範例,加快美洲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對經濟全球化的意義。
5.亞太經合組織
(1)正式成立:1989年11月,堪培拉會議,。
(2)中國於1991年同中國台北和中國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
(3)亞太經合組織的最高活動是:非正式首腦會議。
6.世界貿易組織(WTO)
(1)依據:烏拉圭回合
(2)成立:1995年1月1日,正式建立
(3)性質:成為國際經濟貿易中調解各成員國相互間貿易關系、解決各成員國貿易爭端的機構。
(4)成立的意義:標志著多邊貿易體制建立。
7.中國入世
(1)過程:中國是關貿總協定的創始成員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復關申請;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中國入世的影響:機遇:有利於中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國際分工;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有利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於直接參與21世紀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過程,從而維護合法權益;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對我國弱勢產業帶來壓力和挑戰。
我們的策略:抓住機遇、積極參與、防範風險、趨利避害
8.經濟全球化
(1)時間:80年代末90年代初
(2)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原因
①跨國公司和各種國際組織的強有力推動。
②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③市場經濟體制被普遍認可和接受。
(3)表現:
①資本的跨國流動。②生產的國際化。
③國際分工和專業化程度加深。
④跨國公司成為經濟活動的主體。
⑤世界市場的擴大。
(4)認識:
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主導的,其本質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經濟全球化作為一把雙刃劍,既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同時又使經濟的發展更加不平衡,貧富懸殊更大。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處於更為不利的地位。
(5)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①引發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如環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機等。
②世界各國經濟過於相互依賴。
③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6)對策:
A、需要全人類共同行動。
B、加強對人類共同性問題的對策研究,制定出全球范圍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措施。
C、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各國人民攜手解決。

㈢ 世界經濟特區演變的3個階段

世界經濟特區的產生和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1)1228年至20世紀50年代,是自由港和自由貿易區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時期。經濟特區的最初形式是自由港和自由貿易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1228年法國馬塞港自由貿易區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經濟特區。1547年義大利熱亞那自由港,是世界上第一個正式以「自由港」命名的經濟特區。(2)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是出口加工區在世界范圍內出現和發展時期。出口加工區在歐洲最先出現,1959年愛爾蘭香農自由加工區,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出口加工區。典型的出口加工區出現在亞洲,1966年台灣高雄出口加工區,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正式以「出口加工區」命名的出口加工區。中國大陸在20世紀90年代初和90年代末分別設立了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都設有許多出口加工區(目前世界經濟加工區協會把「出口加工區」更名為「經濟加工區」)。
(3)20世紀70年代末至現在,是世界經濟特區向科學化和綜合化發展時期。1951年美國斯坦福研究園(後發展成為聞名於世的「矽谷」)是科技性經濟特區的始祖,70、8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革命浪潮興起,各類科技性經濟特區(科學園、技術城、大學園、研究園、科學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蓬勃發展,中國大陸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設立了眾多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與此同時,世界經濟特區的另一種重要形式——綜合性經濟特區也在各國各地區涌現。創辦較早的綜合性經濟特區有新加坡裕廊工業區、巴西馬瑙斯自由貿易區、印度尼西亞巴浩島自由貿易區以及中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浦東等經濟特區。

㈣ 理論與實踐基礎

一、特區發展及其理論

( 一) 經濟特區發展的歷史沿革

經濟特區,是在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科學技術與國際分工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1. 經濟特區漫長的初創時期

人類歷史上經濟特區的最初形式是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產生於封建社會後期。公元前1101 ~ 前241 年,善於航海和經商的腓尼基亞人為了招徠顧客,擴大貿易往來,將腓尼基亞南部海港泰爾及其北非殖民地迦太基兩個港口劃為特區,對出入特區的外國商人,提供安全通行的保障,對外來的商船盡量保證安全航行,不受任何干涉。這一形式後來被希臘城邦和以後的羅馬人所採用,他們將其發展成為進行經濟和政治統一的前進基地。這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由貿易區的雛形。

1928 年,法國南部馬賽港的一群資產者將港口劃出一定區域,開辟為自由貿易區,以便讓外國貨物可以在不徵收任何捐稅的情況下,進入港口這一特定區域,然後再向外輸出。

1547 年,義大利熱那亞灣的雷格亨港宣布為自由港,建設了碼頭、倉庫,給商人以豁免貨物進出口式以 「自由港」命名的特殊經濟區域,一般認為是經濟特區之始。此後,自由港、自由貿易區便開始在西歐乃至世界范圍內的許多地方風行起來。

15 ~ 16 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手工工場、航海事業的興起和新大陸的發現,促進了國際貿易的擴大與發展。17 世紀,資本主義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歐洲的一些貿易大國和航海大國先後把一些主要港口和城市宣布為自由港,或劃出一部分地區設立自由貿易區。

英國於 1704 年佔領西班牙的直布羅陀後,立即宣布為自由貿易港,目的是利用其扼地中海通向大西洋門戶的重要地理位置,開展轉口貿易活動。這是自由港由歐洲向全球擴展的開始。

2. 經濟特區的蓬勃發展時期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和港口遭到戰火的嚴重破壞,經濟活動陷於停頓,這些國家和地區立即開始自由港和自由貿易區的重建工作。如義大利的熱亞那、原聯邦德國的漢堡自由港重建以後,規模和現代化程度都遠遠超過了戰前。

20 世紀 50 年代,允許對外貿易區經營范圍擴大至製造業。至 70 年代中期全美國對外自由貿易區猛增到 274 個,成為發達國家中設立自由貿易區最多的國家,為了振興民族經濟,吸引外資和外國先進技術,各國也紛紛開始建立經濟特區。

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經濟特區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階段。在這一時期,許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紛紛建立了一種經濟特區形式———出口加工區。

1978 年 3 月,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與菲律賓巴丹出口加工區聯合邀請了 33 個國家和地區舉行了世界出口加工區會議,決定成立 「世界加工區出口協會」,以便交流和研究出口加工區的各種問題。

3. 經濟特區的拓展時期

20 世紀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在新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經濟特區進入了一個向科學化、綜合化和跨國性方向發展的新時期。

在席捲全球的科技革命浪潮的沖擊下,一方面,許多出口加工區紛紛轉型升級,朝著技術知識密集型的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一種新的經濟特區形式———科技經濟特區應運而生。1951 年,美國建立了第一個專門化的科學研究公園———斯坦福研究公園,嗣後發展成「矽谷」中心。蘇聯在 20 世紀 50 年代末創建了 「新西伯利亞科學城」。日本 1961 年新建「築波科學城」。目前美國已經建立了 79 個科技性經濟特區,其中較有影響的波士頓郊外的 128 號公路和北卡羅來納州的 「三角研究公園」。同時,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自由港開始向綜合型經濟特區轉型,如新加坡、中國香港和澳門等。世界創辦較早的綜合型經濟特區有新加坡的裕廊工業區、巴西的瑪瑙斯自由貿易區、印度尼西亞的巴浩島自由貿易區。中國 20 世紀 80 ~90 年代創辦的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等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也屬於大面積綜合性的經濟特區。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經濟特區開始向跨國化、跨境化方向發展,如 20 世紀末開始相繼出現了歐洲自由貿易區、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自由貿易區、美洲自由貿易區 ( 1994 年啟動) 、非洲東南部自由貿易區 ( 2000 年啟動) 、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 ( 2002 年啟動) 等。此外,我國大陸與香港、澳門兩個獨立關稅區也建立了更加緊密的經貿關系。

追蹤經濟特區發展的歷史軌跡,可以獲得以下啟示:

第一,經濟特區的發展已超越了自然地域范圍的限制。目前經濟特區已從西歐擴展到世界五大洲。除了大洋洲外,亞、非、歐、美都各有 100 個以上的各種類型的經濟特區。並且隨著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的不斷加強,經濟特區已經逐步從西歐擴展到世界五大洲。

第二,經濟特區的發展已超越了經濟發展水平的局限。無論是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工業發達國家,或者是韓國、新加坡、巴西、墨西哥等新興工業化國家,還是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准工業化國家,抑或經濟極為落後的南太平洋島國斐濟,都在開辟經濟特區,利用經濟特區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

第三,經濟特區的發展已經超越了社會經濟制度的界限。20 世紀 70 年代以前,經濟特區只存在於資本主義和帶有濃厚資本主義色彩的國家。70 年代以後,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也相繼興建和試辦了各類經濟特區,如中國、越南、朝鮮等,經濟特區已從資本主義國家擴展到社會主義國家。

( 二) 中國經濟特區建立的理論基礎

1979 年我國提出建立 「經濟特區」,並在深圳實施。按其實質,經濟特區也是世界自由港區的主要形式之一,以減免關稅等優惠措施為手段,通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引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以達到促進特區所在國家或地區經濟技術及社會發展的目的。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並堅持以外向型經濟為發展目標。經濟特區的發展模式理論主要基於區域經濟學相關理論,綜合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

1. 增長極模式

主導部門集中而優先增長的地區稱為增長極。在一個區域內,增長極只能是區域內各種條件優越,具有區位優勢的少數地點。增長極具備極化效應 ( 集聚) 和擴散效應。如我國設立的經濟特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進程中的增長極,通過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帶動區域經濟的優先增長。

2. 發展軸 ( 帶) 模式

發展軸式是增長極模式的擴展。由於增長極數量的增多,增長極之間出現了相互聯結的交通線,這樣,兩個增長極及其中間的交通線就具有高於增長極的功能,稱為發展軸。發展軸的聚集效應和擴展軸的效應擴大,就演變成為發展帶。

3. 網路型模式理論

若干個發展帶聯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從而營造了經濟增長的網路體系,在聚集和擴散作用的影響下形成了一個范圍更大的區域經濟圈。

二、實踐基礎

( 一) 特區的涵義

關於特區,尤其是經濟特區,大家都比較熟悉,它是我國根據經濟開放性的需要,選定的一些對外經濟往來、條件優越的地方,配套以特殊的政策,以利於對外開放和帶動國內經濟發展。中國興辦的經濟特區,不是政治特區,也不是香港、澳門那樣的 「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它是國家根據經濟開放性的需要,選定一些對外經濟往來條件優越的地方,並設立為特區。1979 年 7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的經濟活動實行 「特殊政策,靈活措施」。1980 年 8 月 26 日,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設置經濟特區,並批准了 《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在經濟特區建設過程中,1984 年 5 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進一步開放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台、青島等 14 個沿海港口城市作為發展的重點區域,加快地區經濟的發展。1988 年 4 月,國務院又批准在海南建立經濟特區。

綜合起來,經濟特區的 「特」可以概括為 7 個方面:

1) 特區建立時經濟發展的資金以利用外資為主。

2) 對前來投資的外商,在稅收、土地使用、勞務費、外匯管理和利潤匯出、人員居留和出入境以及企業設備、原材料、元器件的進口和產品出口等方面給予特殊稅費優惠政策和提供方便。

3) 在符合市場經濟原則,遵循經濟規律的同時,經濟活動以市場調節為主。

4) 實行不同於內地的管理體制,國家給特區比較多的經濟活動自主權。如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並以外向型經濟為發展目標,以減免關稅等優惠措施為手段,通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以達到促進國家經濟技術發展的目的。

5) 特區經濟以發展工業為主、實行工貿結合,並相應發展旅遊、房地產、金融、飲食服務等第三產業。

6) 產品以外銷為主。產品主要包括高科技產品、礦產品等。

7) 經濟特區的范圍為一個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等行政區。

( 二) 特區內實施的優惠政策

在我國經濟特區建設中,大部分都是交通便利,工業基礎好,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較高,科研文教事業比較發達,既有開展對外貿易的經驗,又有進行對內協作的網路,經濟效益較好,國內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如深圳、廈門、廣州、青島和煙台等。在許可權和給予外商投資者優惠方面,實行下列政策和措施:

1) 放寬利用外資建設項目的審批許可權。生產性項目,凡屬建設和生產條件不需要國家綜合平衡、產品不要國家包銷、出口不涉及配額、能自己償還貸款的項目,均放寬審批許可權。

2) 積極支持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改造老企業。在關稅、進口工商統一稅、企業所得稅、上繳利潤、生產計劃等方面實行扶植政策。

3) 對中外合資、合作經營及外商獨資企業,給予優惠待遇。

4) 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力引進國內急需的先進技術,集中舉辦三資企業和中外合作的科研機構。在開發區內,放寬利用外資項目的審批許可權,產品出口、內銷執行經濟特區的政策,稅收政策更加優惠。

5) 增加外匯使用額度和外匯貸款。沿海開放城市是中國沿海地區對外開放、並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經濟特區的某些特殊政策的一系列港口城市,是經濟特區的延伸。

可見,通過利用各種優惠政策和措施,經濟特區既可以加快其自身的發展,也可帶動內地的發展,並使沿海與內地形成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局面,進而在我國初步形成 「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逐步推進式的格局。由此,多層次、全方位、多領域的對外開放新局面初步形成。

( 三) 經濟特區演變及特徵

從經濟特區到沿海、沿江、沿邊開放城市,再到沿海經濟開放區,雖然其名稱、開放時間及地域不同,實施的政策也有差異,但其共性更加突出,特徵基本一致。

1) 三者之間反映的是一種遞進、延伸 ( 續) 和不斷擴大的演變關系。

2) 三者都是在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方向確立之前的一種對外開放的措施和步驟,起著 「窗口」作用。

3) 三者都是在我國經濟尚處於投資拉動和出口導向時期提出和實施的,其重點都是引進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大力促進產品出口和管理體制、機制的完善,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

4) 所給予的優惠政策也主要是圍繞促進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引進和產品出口制訂的。

5) 三者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區,分布在沿邊地區的很少。尤其是經濟特區和經濟開放區,沒有一個在廣袤的內陸沿邊地區設立,因而對內陸邊疆地區的輻射作用最小,使內陸邊疆地區處於經濟發展的邊緣。

6) 經濟上以發展工業為主、實行工貿結合,並相應發展旅遊、房地產、金融等第三產業。

( 四) 礦業特區與經濟特區建設對比分析

關於礦業特區,1966 年為適應大規模開發礦產資源,加強 「三線」建設的需要,我國曾在貴州省六枝、盤縣、水城、萬山、開陽等地設立 5 個特區,這些特區的建立通常是因為當地有特殊的廠礦。例如,六枝特區是一個大型的煤礦區,萬山特區則是大型的汞礦區,開陽特區為大型的磷礦區,但這些特區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設立的,因此,當時的礦業特區只是提出了一個概念,既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也沒有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加以完善和延續。

建立阿勒泰礦業特區設想的提出主要基於: ①有特別豐富且匹配性較好的礦產資源和特別優越的區位條件; ②有礦產資源大規模開發利用所需的外部條件; ③特別需要加快邊境少數民族邊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因此礦業特區具有與經濟特區相同的地方: 根本目的是希望通過給予特殊優惠政策的支持引導,發揮比較優勢,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大力加強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利用,加快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以礦業經濟的大發展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為區域和國家礦業與經濟社會的全面、快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然而,阿勒泰礦業特區與我國的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開放區相比又具有不同的特徵,主要表現在: 建立的背景、區位條件、資源條件、基礎設施、建立的目的及實施的優惠政策不同 ( 表 1-1) 。

表 1-1 阿勒泰礦業特區與國內其他經濟特區不同特徵對比

閱讀全文

與法國經濟特區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