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為什麼法國曾被譽為各種政體的實驗場

為什麼法國曾被譽為各種政體的實驗場

發布時間:2022-12-26 16:34:24

1. 在世界近代史上,有個國家曾被稱為「各種政體的試驗場」「從窗縫潛入的共和國

結合所學可知,法國從1789年-1875年曾經實行君主立憲、民主共和、君主專制各種政體,最後一票共和確立了民主共和制,所以這個國家是「各種政體的試驗場」、「從窗縫潛入的共和國」,故C項正確.其餘三項均不符合,應排除.
故選C.

2. 為什麼法國是各種政體的實驗場

法蘭西王國(987年—1792年8月)〔君主專制(大革命前)君主立憲制(1791年)〕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年9月—1804年)(共和)
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年—1815年)(軍事獨裁)
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1830年)(君主專制)
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君主立憲制)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年—1852年)(共和)
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年)(軍事獨裁)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年—1940年)(議會制內閣制共和制)
維希政權(1940年—1945年)(德國佔領下的法國成立的傀儡政府)
臨時政府(1945年—1946年)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46年—1958年)(兩院議會制)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958年—現在)(半總統半議會共和制)。

很亂,基本上該有的政體法國都經歷過了。

3. 試論法國近代政體的特點及其成因

變更頻繁!

內部原因:1法國人民深受啟蒙思想家影響,重視自己的權利的維護。2法國人民富有革命激情,勇於斗爭甚至革命。3法國政治力量復雜,各派系不斷斗爭。宗教原因:天主教集團同新教集團矛盾尖銳,進行過長期戰爭。而路易十四卻取消了信仰新教自由,使宗教矛盾激化。地理原因:1法國國土較小,革命容易擴散。2法國主要勢力集中在巴黎,適合「中心城市暴亂」。外部原因:外敵入侵。無論是歷次反法同盟進攻法國,還是普法戰爭,二戰,阿爾及利亞戰爭,蘇伊士河戰爭。對外戰爭失敗,使法國被迫改變政體。 我所理解的就這些了

4. 西方代議制「妥協」史是怎樣煉成的

如果仔細分析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確立和發展的每一環節與過程,不難發現其中的趣味與規律:

一方面存在很多偶然性,一方面則是曲折與反復的過程。

所謂偶然:以英國和法國最為典型,英國責任內閣制度的起步僅因為國王不會說英語:漢諾威王朝時期,根據英國《王位繼承法》,德意志人喬治一世入主英國,因其對英國的情況不是很了解,加上不懂英語,國王與內閣決策交流極為困難繁瑣。因此,喬治一世不願參加內閣會議,甚至把出席內閣會議當成了負擔。從而開啟責任內閣掌握行政權的全新大門。此後國王把當成習慣,逐漸形成「統而不治」。

再看法國,「一票共和」的出現亦是如此,以當時局勢看,共和派勢力實際還遠不如君主派。可滑稽的是君主派內部四分五裂,按擁護君主對象的不同分為幾派,意見無法達成共識,這樣削弱君主派的整體實力,因而共和派僅僅以一票的微弱多數通過共和國憲法。

其實要說君主派和共和派無論誰掌握權力樞紐都不重要,法國兩派其實都符合時代潮流,區別不過是是否保留國王的立場不同。除了上述幾點,在社會各方面各領域都能看到各種偶然。

正是偶然性的存在,造就了其曲折與反復的過程。

這種偶然往往伴隨習慣和慣例的出現,而這種偶然卻在習慣中不斷得以體現,又是在習慣中不斷被消除。

又拿英國說吧,詹姆斯二世在位期間,其擬定的繼承者原定為其女兒瑪麗,瑪麗信仰新教,對於資產階級來說本是好極。偶然卻偏偏此時發生,1688年,詹姆士意外得子,其信仰英國國教的女兒瑪麗沒有希望繼承王位。為防止天主教徒承襲王位,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決定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統治。 其結局是兩大階級通過互相妥協方式順利過渡光榮革命,1689年確立《權利法案》限制國王權力, 《權利法案》並不是一部憲法,而是基於雙方一系列巧合偶然與妥協而起草的法律文件,因此而後一個多世紀英國仍然存在舊貴族和新勢力的斗爭。此外,可以看到在英國不成文的習慣法或者說慣例在政治生活中比成文的法律或文件起更大作用。最熟悉的例子之一是:自喬治一世開始,國王不出席內閣會議久而久之成了歷代國王的慣例,以及內閣在失去下議院多數議員信任時,必須提出辭職或解散議會,這些都沒有成文法律做出過規定,但人們卻嚴格遵守。

而這一系列習慣或慣例最終不斷解決偶然與妥協所帶來的弊端,逐漸消除不必要的偶然的發生,最終使英國憲政制度得以完善。

在這種偶然性的基礎上,近代西方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看作一部「妥協」史。

縱觀整個近代西方史,不難發現這段歷史總是以「權力交接」作為它的主題之一。這一「權力交接」過程因各國國情不同,其方式,類型也各有特色。但均有共性可循。

若將其過程歸納一下不外乎以下幾點:權力限制——權力平衡——權力轉移。而推動這一過程得以實現的動力,說是商品經濟以及其派生出的世界范圍流動的貨幣應當之無愧。

自十三世紀末新航路的開辟起,歐洲在經濟政治思想社會各領域逐漸發生大爆炸式滄桑巨變。到16世紀左右,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整個世界開始了由自然經濟形態階段向商品經濟形態階段的過渡,而商品經濟形態階段以貨幣為媒介的特徵使資本基於自身的特殊屬性——能夠不斷增值和社會交流中介的功能成為實現權力交換動力系統的關鍵因素:正是西葡在血腥殖民掠奪中為歐洲帶了能成為實現權力交換動力的白銀,歐洲爆發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沉重打擊歐洲封建庄園經濟和封建君主統治,資產階級得以抬頭,「權力交接」逐步進行著

嚴格說來世界近代史開端以新航路開辟為起點,但我在此處所探討的是一部西方「妥協」史,因此若從「妥協」和「權力交接」的角度來論述,我以為應當從英國《自由大憲章》頒布時期開始算起,想說歐洲的「妥協性」理念就從權力限制開始著手寫吧。

英國作為近代議會制度的發源地,之所以能夠最早發起資產階級革命以及建立君主立憲制,執掌牛耳於世數百年。一切都要感謝八百年前的《自由大憲章》。盡管《大憲章》主要是維護封建貴族的利益,但從深遠意義上卻奠定而後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基礎——議會由此誕生,成為延續至今英國的傳統。我從另一角度看,《大憲章》促使歐美政治「妥協」傳統的產生。作為第一部限制君主專制維護封建貴族利益的封建協議,《大憲章》不僅體現「權力交接」中的權力限制,更是點燃西方「妥協」精神火炬的熊熊烈火。

此後,不論英國本身,還是法國美國乃至大多數治本主義國家,均一定程度上繼承《大憲章》精神——妥協政治。在它們各自的政治制度建立過程,隨處我們都能發現妥協的影子:先看英國,其例子俯拾皆是——十五世紀英國女王伊莉莎白每當自身或王室的利益與議會發生矛盾沖突時,伊莉莎白總是盡可能抑制怒火,向議會做出讓步。其本人懂得王室與議會利益的一致性,顧全大局,通過妥協方式與議會處理好關系,王室與議會團結一致,因而能在英西海戰中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盡管英國軍艦更為靈活,火葯武器較西班牙先進,但良好的妥協所帶來的穩定統治者自身內部的優勢不可否認。

再有1688年的光榮革命和《權力法案》。說它是資產階級和封建王室的妥協,我們可以看到這場妥協首先以和平方式進行的,其次這場宮廷政變所變革的並不是英國原有的政治體制結構,而只是變革了中世紀遺留下來的政治體制中的階級構成,實現資產階級和封建王室利益大致均等,互不受到侵害,實現「權力平衡」。妥協的明智之處便在於解決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資產階級和封建王室之間反復斗爭,加快英國近代化進程。

回顧當時世界,沒有其餘任何一個民族能像英吉利民族一樣懂得妥協勝過無意義的血腥斗爭殺戮這一時代哲理,而英國卻以自己對妥協獨有的見解將之發揚光大,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嶄新時代的領頭羊。英國政治素以溫和漸進的特徵而聞名,妥協卻不遷就,保守卻不失靈活。工業革命後隨著階級關系的變化和人民日益高漲的民主願望而進行一系列議會改革,調整選舉權范圍的變革實屬可貴。

而法國,這個曾被譽為「歐洲啟蒙運動實驗室」的國度,自1789年大革命開始,共和制幾起幾落,殘酷的戰爭破壞所導致的巨大損失以及外族侵入的蹂躪恥辱,使得共和派與君主派走向和解妥協,最終以一票微弱優勢通過共和國憲法,為日後法國工業發展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雖然這一憲法賦予總統極大權力所象徵君主派勢力的強大,但資產階級共和派經過艱苦鬥爭,終於掌握了眾議院、參議院、內閣和總統等關鍵職位,法國由總統制議會制混合政體過渡到議會制政體,法國資產階級共和政體以鞏固。

就美國而言,美國繼承了英國優良的妥協傳統,集中體現在聯邦制制定中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妥協。

這就是西方妥協精神與傳統,歐美自近代以來之所以領先於世界,與它們對妥協意識的深刻認識離不開的。

一部西方史,一部妥協歷史,一個真正懂得「何為妥協,何時妥協,為何妥協,妥協為何」的民族和國家,才是一個擁有永不褪色,生機盎然的優秀國家。

縱然這個國家在面臨前進發展障礙和混亂時,仍能集妥協之智慧,揚民眾之一心,化險為夷,走出絕境。

回想我國,實為不足。中國自古缺乏妥協的傳統和精神。在專制君權主義面前,一切妥協者殺無赦。中國綱常倫理太深,君權意識和正統觀念太重,壓斷的只有傳統古人的精神脊樑,留下的也只是變態的思維和倫理——要麼絕對服從,要麼死路一條。

妥協一向被中國視為可恥與鄙見。殊不知妥協才是人類文明真正進步的源泉。望近代史,當年清末戊戌政變六君子就義,袁世凱通電金蟬脫殼,謀殺宋教仁等革命黨人。蔣介石撕毀雙十自討沒趣•••••••這一個個例子不印證國人的悲哀嗎?其實慈禧目光長遠些便少了日後的亡國,袁世凱多點誠心,總統職位可保,繼而中國開議員練雄兵執掌與世,一舉兩得,名聲自保。中正先生顧全大局,也不至於落得負隅頑抗於一孤島。

懂一點妥協,中國人,百年屈辱便可少去大半~

5. 法國實現統一和獨立的過程是什麼經過哪些戰爭建過哪些王朝

法國在15世紀英法百年戰爭後,形成了民族國家.之後,法國最著名的大革命,1789年法國大革命,《人權宣言》.1792-1804,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804,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民法典》,1804-1815,法蘭西第一帝國。1814,波旁王朝復辟。1815,第一帝國覆滅,波旁王朝再次復辟,1815-1830,波旁王朝。1830年7月,「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建立大資產階級掌權的「七月王朝」,1830-1848七月王朝。1848年2月,」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法蘭西第耳共和國。1852-1870法蘭西第二帝國。1870-1940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法蘭西第二帝國覆滅,同年建第三共和國。1875年憲法,確立了共和體制。——————這就是法國追求政治民主化,走過了自1789年開始到1875年,86年艱難的共和之路。其中王朝更迭,政體改革頻繁,人稱法國為政體的實驗室。

6. 《大國崛起》論述法國政治發展的特點有哪些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位於歐洲大陸的最西端。

三百多年前,它憑借路易十四的強大王權,稱霸一時;兩百多年前,它依靠拿破崙的軍功橫掃歐洲。在19世紀,它擁有的海外殖民地僅次於英國。

這里曾經孕育出影響近代世界的啟蒙運動,曾經進行過各種社會理想的實踐。

三百年來,無論世界格局如何變幻,總是能夠聽到它在大國舞台上發出的聲音。法蘭西這個彌漫著激情和理想氣息的國家,究竟憑借著什麼力量,在風雲變幻的歷史進程中一直呈現出別樣的風景?

本集片名: 第五集 激情歲月

法國國家檔案館成立於1790年,這里收藏著法國自7世紀以來的珍貴文物和檔案資料。這是一本200多年前的記事簿,它的主人是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國王的日記寫得非常簡潔,除了在出門打獵的日子裡,記下獵物的數量之外,其他的時候,都只有簡簡單單的幾個字。

「14日,星期二,無事」。這是路易十六對1789年7月14日的描述。顯然這一天在國王看來十分平常,甚至有些平淡。因為,連經常進行的獵鹿游戲都沒有,所以,無事可記。但是,路易十六認為無事的這一天,卻成為一個改寫法國歷史的最重要的日子。

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正在進攻巴士底監獄。監獄里當時只關押著7個人,但是市民們卻為此激戰了一天,犧牲了98個人。因為巴士底獄被認為是專制王權的象徵,摧毀它是推翻專制統治最具有象徵意味的行動。

7月15日早晨,路易十六聽到了大臣的匯報。他吃驚而困惑地問:「怎麼,造反啦?」大臣回答說:「不,陛下,是一場革命。」

這場革命被後世稱為法國大革命。

路易十六剛剛從睡夢中驚醒,革命已經開始了急風暴雨般的進程。法國的最高權力很快就從國王手中轉移到國民議會那裡。攻佔巴士底獄之後僅僅20天,國民議會就宣布:廢除一切封建特權。這意味著120多年前由國王路易十四建立起來的絕對君主制被宣告死亡。

法國為什麼會爆發一場摧毀絕對君主制的革命?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里,路易十四和他創建的制度究竟給法國帶來了什麼?

1661年,就在中國清朝的康熙皇帝登基的前一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開始臨朝親政,後人在這兩位東西方的君王身上發現了諸多相似:同樣是幼年稱帝、雄才大略,同樣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掌握著高度集中的王權,並藉此把自己的國家帶到了一個鼎盛時期。

巴黎西南郊的凡爾賽宮,是人們遐想三百多年前法國盛世的最佳標本。這座富麗堂皇的宮殿,正是當年路易十四表演絕對王權的碩大舞台。

年輕的路易十四親政後,第一個措施就是廢除首相,一切國家事務的決定權都集中到他一個人手中,政府中一共只有六名由他本人親自選定的大臣,大臣們每周開會討論國家大事,但做決定的人永遠只有一個——就是國王自己。

采訪:法國巴黎政治學院 教授 讓·呂克·杜米納克

當路易十四說「朕即國家」時,他實際上是在說三件事。首先他代表國家,然後他統治國家,最後他是國家精神具體化的表現。跟當時的歐洲其他國家相比,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因為法國不僅有君主專制的政體,更有一套強大的國家機器,這套國家機器允許法國首先可以深入地發展經濟,尤其是農村經濟,同時建築了很多要塞、城堡,能夠更有效地進行一場戰爭。

然而,這位讓法國第一次稱霸歐洲的君主去世僅僅74年後,大革命就推翻了曾經給國家帶來巨大榮耀的絕對君主制。這是為什麼呢?

為了爭奪歐洲的霸權,路易十四在親政的54年間,打了31年的仗,曠日持久的戰火逐漸掏空了法國的國庫。於是,作為國家財政來源的稅收逐漸成為矛盾的焦點。

采訪:法國巴黎政治學院 教授 讓·呂克·杜米納克

當時法國社會被分為三個等級,貴族、教士和平民。在這三個等級之間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前兩個等級,他們有優越的條件,不需要納稅,但卻享受稅金和其他的特權,第三等級,他們只有工作的權利,而且還要納稅。

特權階層和第三等級的矛盾顯而易見。在路易十四時代,因戰爭而不斷增加的稅收,則讓這一矛盾愈演愈烈,君主專制的弊端日漸凸顯。

正如一位法國學者所說,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沒有一種機制能保證國家抵制不合法理的行動。路易十四統治末期,走向衰老的不只是他本人,還有絕對權力的整個系統。君主專制已經像君主本人一樣筋疲力盡。

采訪:法國巴黎第一大學大革命研究所 所長 讓·克萊門特·馬丁

一個人表面上看死於感冒,實際上他早已有病,身體已經很虛弱,所以一得感冒就死了。法國當時實際上已經被很多矛盾所困擾。

1774年,路易十六繼位。此時,東方的大清帝國正在安享乾隆年間的盛世,但歐洲大陸最西端的國王路易十六卻沒有這么好的運氣,先祖留給他的難題要遠遠超過榮耀。

據說,路易十六溫和內向、處事猶豫,最大的愛好是拆裝鐵鎖,但是,這位鎖匠國王卻沒能打開困住國家前進的枷鎖。

在他登基14年後的一場天災中,法國社會的矛盾被激化了。連續性的全國農業歉收,使得1789年成為整個18世紀中麵包價格最貴的一年。市民們幾乎要花掉全部收入才能勉強吃飽肚子,農民們卻在承擔比往年更重的賦稅。

采訪:法國巴黎第一大學 教授 雅克·馬塞

他們必須向封建領主付地租,或者向有土地的貴族和資產階級納租,有些資產階級也擁有土地,因為在農村當時還存在一千多年的封建稅制,另外一種皇家稅,包括人頭稅,還有一種非常不得人心的鹽稅。

兩百多年前的漫畫,描繪出當時法國社會的景象:沉重的賦稅全都壓在第三等級身上。

與此同時,戰爭仍在繼續。為了解決財政危機,路易十六嘗試著對特權階層征稅,結果卻引來強烈不滿。這使得國王成為全體國民的對立者。

為了解決財政危機,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被迫召開已經中斷了175年的三級會議,但是,三個等級代表的願望都落空了。憤怒的代表們組建了國民議會,提出制定憲法的要求。路易十六卻強令解散國民議會,同時調動大批軍隊開赴巴黎。

國王與民眾之間最後一次協商的機會喪失了。

革命以汪洋恣肆之態快速蔓延,民眾不僅推翻了國王,而且開始以新的理想來設計國家的方向。

今天,在法國國家檔案館里,珍藏著一份記錄了一百多年前法國革命理想的文件。這份文件,被歷史學家們稱為「新制度的誕生證書」。

法國國家檔案館工作人員:

這里收藏著法國最珍貴的文物,下面我將向你們介紹其中的一件----《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它的第一段這樣寫道:「組成國民議會之法國人代表認為,無視、遺忘或蔑視人權是公眾不幸和政府腐敗的唯一原因。」

1789年8月26日,法國大革命的綱領《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正式通過。

宣言共17條,它庄嚴宣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且始終如此;財產權神聖不可侵犯。

《人權宣言》從根本上否定了舊時代的王權、皇權和特權,並確立以人權和法製作為新的社會秩序的奠基石。1789年8月,從巴黎傳出的自由、平等、博愛的聲音響徹整個歐洲。

采訪:法蘭西學院 院士 讓·皮埃爾·安格雷米

法國是以自由、平等、博愛這三大思想在全世界發揮影響的。人權在法蘭西民族的全部文化遺產中佔有重要地位,也載入了聯合國的憲章和世界文化遺產。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人權都必須得到維護。

從君主專制到張揚人權這樣大跨度的革命是怎樣產生的呢?法國大革命的新理念又是從何而來?歷史的奇異之處在於這些當時最民主和平等的思想,恰恰孕育在歐洲王權最專制的地方——法蘭西。

巴黎,一個聚焦全球目光的舞台。這個屬於全世界的文化、藝術之都,就誕生在掌握了絕對王權的路易十四手中。而他個人對藝術的喜好、支持和贊助,給這個城市注入了靈魂。

路易十四親自創辦了法蘭西舞蹈學院、音樂學院、喜劇院、建築學院和科學院。他本人從七歲開始就每天堅持芭蕾訓練,並親自扮演太陽神阿波羅,由此還獲得了「太陽王」的美名。

這一時期的法國在建築、繪畫、戲劇、舞蹈等方面將古典主義藝術發展到了高峰,顯示出極大的文化影響力。整個歐洲的宮廷和貴族都以會說法語為榮,所有的外交條約都用法文來撰寫。

采訪:法國巴黎第一大學大革命研究所 所長 讓·克萊門特·馬丁

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社會在歐洲占優勢,法國為歐洲各種事業在思想上發揮了榜樣的作用。當時的專制政體和文化藝術發展之間不存在對立,兩者之間是比較協調的。

從路易十四時代開始,法國的沙龍文化之風日漸興盛。貴婦人家中寬敞、雅緻的客廳,給藝術家和思想家們提供了講壇和聽眾,刺激著他們的靈感和激情。

與此同時,剛剛在巴黎出現不久的咖啡館則為市民們提供了各抒己見的場所。啟蒙思想就這樣在沙龍和咖啡館里被不斷地宣講、辯論和傳播著。

采訪:法國巴黎1787咖啡館 老闆 基爾

這些咖啡館是大革命時期,人們的活動場所。當時人們的思想十分活躍,大家都希望改變那個舊世界。

這個盒子里的珍貴收藏,是兩百多年前的一顆充滿激情的心臟。它的主人伏爾泰說:「我的心臟在這里,但到處是我的精神。」

因為堅持不懈地批判宗教蒙昧主義,伏爾泰被公認為啟蒙運動的領袖和導師。

他在文章中寫了這樣一段對話:「一些知名人士在討論,誰是最偉大的人物——是愷撒、亞歷山大、成吉思汗、還是克倫威爾?有人回答:毫無疑問是艾薩克·牛頓。非常正確,因為我們應該尊敬推崇的正是以真理的力量來統帥我們頭腦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來奴役人的人,是認識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采訪:法國巴黎第一大學大革命研究所 所長 讓·克萊門特·馬丁

啟蒙思想是個長期的國際性的發展過程,18世紀末在歐洲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可以說啟蒙思想促使知識和天賦人權的傳播,因此使人民以新的觀念看待國家、政權機構、宗教生活。

伏爾泰和所有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如同沖破重重黑暗的亮光,打破了歐洲中世紀的神學枷鎖,開啟了科學和理性之門。而其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認識到自己是人。」 這也成為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內在動力。

伏爾泰去世後,他的棺木上刻了這樣一行字:「他拓展了人類精神,他使人類懂得,精神應該是自由的。」

如果說伏爾泰是舊制度最有力的批判者,與他同年去世的另一位思想家盧梭,則描繪了想像中的新制度。

采訪:法國巴黎政治學院 教授 讓·呂克·杜米納克

盧梭思想的核心內容是社會契約的思想,他認為人民大眾有革命的權利,有義務去創造一個新的社會契約,這種社會契約不取決於財富,不取決於國王的意願,而取決於廣大人民的共同意願。盧梭實際上是創立了法國大革命的基礎,甚至可以說他通過闡明革命的意願是高於傳統的國王和宗教的意願,從而給了人民革命的權利。

盧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隻手,握著一支火焰濃烈的火把。這支火把很快就點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1789年,伏爾泰和盧梭去世11年後,法國大革命爆發。在啟蒙運動聲勢最盛的這個國度,思想最終演變成行動。那麼,這個在啟蒙思想指引下產生的理想的社會制度,怎樣才能變成現實?大革命後的法國,將走上怎樣的一條發展道路?

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了,和君主制一起消亡的還有君主本人。四個月後,就在這個當時剛剛改名為革命廣場的地方,路易十六身首異處。

面對革命,法國國民激情澎湃。他們編制了「共和歷」以取代傳統日歷;街頭到處都是激昂慷慨的演說家;人們不再使用「先生」一詞,而是彼此稱呼「公民」。但是,群眾的激情漸漸地失控了。與此同時,害怕革命蔓延的歐洲各君主國組成了反法同盟,對法國開戰。

采訪:法國巴黎第一大學 教授 雅克·馬塞

一些偶然的事件,一些預想不到的事情導致了極端化,法國發生了與歐洲的戰爭,戰爭使革命走向了極端,使當時的形勢發生了轉折,這是始料不及的。

斷頭台酒吧,保存著巴黎唯一一座當年政府軍隊使用過的斷頭台,它曾經殺人如麻。當鍘刀落下時,人們依然能感受到昔日的恐怖。

1793年春天開始,巴黎成了一座革命氣息和恐怖氣氛交織的城市。

凡是涉嫌叛變共和國的人都上了斷頭台。一項最高的記錄是:38分鍾內,斷頭台砍下了21個頭顱。全國大約有4萬人被處決。

這時的人們已經忘記了四年前頒布的《人權宣言》對自由的定義:「自由就是能夠做任何無害於他人的事情。」

革命的行動背離了革命的理想,法國將往何處去?誰能夠領導法蘭西走出困境,恢復光榮?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決12年之後,法國人再次選擇了一位皇帝來領導國家。

1804年12月2日,巴黎聖母院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加冕典禮,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這位皇帝是民眾選舉產生的。法國成年男子中,有357萬人投了贊成票,反對的只有2569人。

采訪:法國巴黎第一大學大革命研究所 所長 讓·克萊門特·馬丁

法國人之所以接受拿破崙政府,他們認為拿破崙代表了一種能夠控制社會的力量,能夠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國家。後來拿破崙又代表了一種征服歐洲的希望,法國人民之所以在初期支持拿破崙,是希望法國實現和平繁榮、並且征服歐洲。

在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的革命、恐怖和動盪之後,人們開始強烈地渴望社會的安定,期盼著強有力的人物出現,結束國家的混亂和危機。在戰場上節節勝利的拿破崙,讓法國人看到了恢復秩序和權威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拿破崙頒布《民法典》,宣誓效忠法律的行動,讓已經飽受啟蒙思想熏陶的法國人看到了延續理想的希望。

采訪:法國巴黎第一大學拿破崙學院 教授 奧立維·布登

當他宣布登基的時候,他宣誓忠於1789年的革命原則,也就是說尊重人權、自由、平等,他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要通過這個民法,確立革命的原則。

這部1804年正式實施的《法國民法典》,是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在圍繞法典草案召開的102次討論會中,正在領導戰爭的拿破崙親自參加了97次。後人把這部沉澱了啟蒙思想和大革命精神的民法典稱為《拿破崙法典》。

在兩個世紀後的今天,法國的現行法律仍基本遵循《拿破崙法典》。《法典》對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因為,拿破崙將它帶到了自己征服的每一片國土上。

1811年,隨著連續四次反法同盟的灰飛煙滅,整個歐洲都快要變成法國的了:拿破崙自己兼任著義大利國王、萊茵聯邦的「保護人」和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他的兄弟們分別擔任了西部牙、葡萄牙、那不勒斯、荷蘭和威斯特伐利亞的國王。統領波蘭的是他手下的元帥;奧地利和普魯士是他的戰敗國,龐大的沙俄也成了謙卑的小夥伴。

拿破崙把法國帶到了自路易十四之後的又一個輝煌的頂峰。不同的是,在拿破崙時代,伴隨帝國擴張的,是法國大革命思想在全歐洲的傳播。

采訪:法國巴黎第一大學拿破崙學院 教授 奧立維·布登

這些國家被拿破崙征服以後,他直接或間接地在這些國家確立了新的原則,即法國革命的原則、平等的原則並摧毀封建制度。

拿破崙把有史以來最大的榮耀帶給了法國。在37歲生日的那天,他親自為凱旋門奠下第一塊基石。沉浸在勝利中的拿破崙不會料到:他本人並沒有機會從凱旋門下凱旋。

從俄國冰凍的荒原開始,最後經由滑鐵盧的慘敗,當了11年皇帝的拿破崙在大西洋的一個孤島上終結了自己短暫的輝煌。

拿破崙兵敗的根源在於,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意味著一切民族壓迫行為都失去了合法性。被占國的人民先是在拿破崙的指引下覺悟到這一點,然後在這位導師的侵略行為背叛了革命原則時轉而反抗。

采訪:法國巴黎第一大學 教授 雅克·馬塞

人民不愛武裝的傳教士。戰敗國人民也反對武裝傳教。

拿破崙以軍事力量和民族壓迫來傳播自己的價值觀念,讓法國從稱霸歐洲的頂峰,重重地跌落下來。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國家的未來。後來的一位法國政要從拿破崙身上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這位偉大人物的一生,對於軍人、統治者和政治活動家都是極有教益的,也包含著對於公民們的教訓。它教導他們:決不應該讓他們的國家聽任一個人的權力去擺布。」

拿破崙留給法國一個虛幻的榮光和再次來臨的動盪。巴黎的街道成為一次次起義、革命、政變的見證。法蘭西的土地成了一個政治哲學的大實驗場。1789年之後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法國經歷了四次大規模的革命,兩個帝國,兩個王朝,還有兩個共和國。

動盪之中,大革命的思想原則始終未能真正鞏固確立。法蘭西將如何選擇自己的道路?

歷史給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答案。在反復的革命和復辟過程中形成的共和派與君主派,在相持了半個多世紀後,終於不再選擇激烈的對抗。在雙方的相互妥協下,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誕生了。此時的法國也剛剛完成了國家的工業化。

采訪:中國法國研究會 會長 蔡方柏

1870年到1913年這四十多年時間,法國的工業生產幾乎翻了一番。應該說,這個時候它是在發展的,但是,它有一個問題。它同別的大國比起來,它的發展滯後,比較緩慢。再舉同時期發展的就是德國和美國發展的例子,在同時期,德國的工業生產增長了4.6倍,而美國,增長了8.1倍。

八十多年的動盪,使法國在與歐美大國的競爭中處於相對落後的地位。正當它加緊追趕時,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再次影響了它的發展。

當納粹德國佔領了整個法國時,法蘭西徹底失去了往日的榮耀。

法國是否還能再次回到世界大國的舞台上?它將依靠什麼力量實現國家的復興?

法國巴黎聖母院主教 :

那些為了解放犧牲在戰場上的人,和那些鼓動者,以及那些指揮者,包括戴高樂將軍,和他的一些部下,一些擁護他的人,我們一直為他們祈禱。

每一年的8月28日,在巴黎聖母院都要舉行集會,紀念巴黎從納粹統治下獲得解放。

在法蘭西面臨亡國之際,歷史選擇了孤身一人在倫敦組織抵抗運動的戴高樂。戴高樂將他的抵抗運動命名為「自由法國」,他說:「法國抵抗運動的烈火不應熄滅,也不會熄滅」。

1944年,象徵勝利的法國凱旋門,終於迎來了一次真正的凱旋。

在戴高樂的帶領下,為了自由而戰的法蘭西民族不僅為戰勝法西斯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而且為戰後法國的復興鋪就了道路。

采訪:法國前總統 吉斯卡爾·德斯坦

戴高樂幾乎是單獨一人成功地贏得了法國的合法地位。他和羅斯福總統和丘吉爾首相一起參加了重要的國際會議,並使法國參加了柏林停戰的簽訂,使法國恢復了像中國那樣的大國地位,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作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總統,戴高樂決心恢復法蘭西應有的光榮。他說:「沒有了偉大,就沒有了法國」。但是,歷史已經清楚地表明:像路易十四和拿破崙那樣的軍事征服都不可能使法國獲得長久穩定的大國地位。戴高樂說,進步是維護國家獨立的唯一條件,一個經濟衰弱的法國,不可能在世界上真正立足。正是在戴高樂時代,法國的經濟全面復甦。

采訪:中國法國研究會 會長 蔡方柏

戴高樂這個信念,就是要把法國變成一個強大的大國,要發展經濟,使法國在世界上佔有它應有的地位。因此,他強調獨立,所以,這樣一個思想對他後來發展經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他發展經濟,搞他的工業體系,有他自己一套獨立的工業體系,例如說,航空工業,他要搞獨立的體系,他的核工業,他要搞獨立的體系、機械製造,他也有獨立的體系,所以,他整個體系是比較完整的。因此,戴高樂上台之後把當時的政局穩下來了。正好是遇到歐洲30年的黃金發展期,這個時候,法國的經濟都是百分之五、六甚至到七的,這么個速度在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戴高樂要求獨立的思想,謀求大國地位的思想就越來越明顯。

除了經濟實力,更為世人所稱道的是戴高樂帶領戰後法國,走出的一條獨特的大國之路。

1959年,法國宣布接受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自決,由此開始告別殖民主義;

1963年,法國和聯邦德國簽訂《法德友好條約》,從此與宿敵德國和解;

1964年,法國與新中國建交,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

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軍事組織,並限令美國在一年內撤除在法國領土上的駐軍和基地。

堅持獨立外交政策的法國,成為世界格局的制衡力量。

采訪:法國戴高樂基金會 主席 伊夫·蓋納

我想戴高樂將軍對於各種政治體制是尊重的。……一個國家的體制應該適合那個國家和人民的情況。英國人的民主和法國人的民主是不同的,法國人和義大利人的民主也是不同的。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向世界發出了不可忽視的聲音。國家發展的獨立自主,國與國之間互相尊重、和平共處,是自由和平等的原則在國際事務中的實踐途徑。

正是在這樣的思想主導下,戴高樂實現了他心目中的偉大和光榮。直到今天,法國依然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

也正是這樣的一個法國,開始接近大革命提出的理想。經過兩個多世紀的努力,它逐漸找到了一條通過踐行啟蒙思想的原則而成就大國地位的發展道路。

先賢祠,被稱為法蘭西思想和精神的聖地。從大革命爆發兩年後的1791年起,這里成為了供奉法國偉人的地方。

兩百多年來先後安葬在先賢祠的72人中,有思想家、作家、藝術家、科學家,其中僅有11人是政治家。是否能安葬於先賢祠,必須經過國民議會討論,並由總統最終簽署命令。

2002年,對於大仲馬是否應該被安葬在先賢祠一事,法國人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人認為他只是一位通俗作家,而先賢祠中供奉的都是代表法蘭西精神的偉人。希拉克總統說:「這是我們國家的大事」。最後,國民議會討論通過,大仲馬成為第72位安葬於先賢祠的人。

法國總統 雅克·希拉克:

他們用筆譜寫了法蘭西的歷史,並為它打上了印記,他們以激情和天才,捍衛了自由、平等、博愛,捍衛了共和國,他們是文化的火槍手。

這就是法國,對思想與文化的尊崇早已浸潤了人們的靈魂。

一個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會誕生偉大的思想。一個擁有偉大思想的國家,才能擁有不斷前行的力量。自由、平等、博愛,這是人類社會的美好理想。也許這是永遠無法完全實現的願望,但是人們可以在無盡的歲月中無限地接近它。

正是在這一追尋理想的過程中,法國以它卓爾不群的氣質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7. 法國的國家政體是什麼政體特點是什麼

法國獨特的政體

在法國,總統和議會都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理一職由議會的多數派出任。由於過去實行的是總統7年制、議會5年制,不同的選舉時間,總統和議會多數派就可能不是來自同一陣營,因而造成總統和總理二人一個來自左派,一個來自右派,形成「左右共治」的局面。這也是法國政壇獨特的現象。

半議會半總統制
在1946~1958年的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時期,法國的政體是議會制,即全民選舉國民議會議員,由國民議會中占席位最多的黨派出面組閣。那時候總理大權在握,總統只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沒有任何實權。由於議會內黨派眾多,而且議會有彈劾政府的權力,因此一不小心,多數派聯盟便會分裂,造成政府倒台。在第四共和國存在的短短12年間,共更換了20屆內閣!政府的頻繁更迭造成政局不穩,國家動盪。
1958年,曾因反對議會制而退出政壇的戴高樂上台,建立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他重返政壇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改憲法,制定總統制。出於穩定政局的目的,他繼承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總統任期7年的傳統。他一方面削弱了議會的權利,剝奪了議會任命總理和批准政府組成的大權;另一方面大大增強了總統的職權,甚至賦予總統在「非常時期」可以解散議會、進行全民公決等權利。1962年他宣布法國總統應由全民直選產生,並於1965年當選為第五共和國第一位直接選舉出來的總統。
然而,第五共和國的政體並非絕對的總統制,議會對總統仍有制約,主要是:議會可以彈劾政府,迫使其下台;對議會通過的法律,總統須在15天內簽署,最多隻能讓議會復議一次;總統不得在一年之內兩次解散議會。

「左右共治」
在這樣的政體下,總統只有得到議會多數派支持時,才能充分行使權利,反之,只能與反對派分享權利,把總理一職和組閣權交給政治對手。
實行半議會半總統制政體的初期,反對黨勢單力薄,總統的執政地位穩定,長達7年的總統任期又使其能夠充分施展手腳,總統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活躍在法國政壇上的主要政黨是右翼的保衛共和聯盟和法國民主聯盟以及左翼的社會黨和共產黨。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法國左翼力量迅速上升,形成左右兩大派旗鼓相當的局面。此時,一個新的問題顯現出來:由於總統和議會任期不一致,因此無論是總統選舉還是議會選舉後,都有可能出現總統與議會的多數派分屬不同派別。
1986年,前總統、來自左翼社會黨的密特朗執政時,由議會多數派產生的政府屬於右翼陣營,法國從此出現了 「左右共治」的局面。自1997年以來,國民議會一直被若斯潘總理所屬的左翼勢力所控制,而希拉克總統則屬於右翼政黨保衛共和聯盟。

總統任期改革
自1986年以來,法國已歷經3次「共治」。「共治」期間總理、總統相互牽制,難以放手施政,嚴重影響效率。2000年6月,法國議會以絕對多數通過政府提出的關於「總統任期5年」的修憲法案。同年9月舉行的全民公決中,贊成票佔了73.2%。呼籲多年的法總統任期改革終於得以實現。
從今年開始,法國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同步舉行。現在,希拉克已連任總統成功,下個月,法國還將選出577名國民議會議員。在短期內的兩次選民投票中,出現截然不同兩種結果的可能性很小,這就使得「左右共治」的可能性大大減少,但也不意味著從此徹底消逝。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法國曾被譽為各種政體的實驗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