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哪個城市有特殊淵源

法國哪個城市有特殊淵源

發布時間:2022-12-27 07:52:31

1. 法國的首都是哪 有哪些有名的地方或物品

巴黎市(法語:Paris)是法國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法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巴黎同時也是法國的第75省,屬於法蘭西島大區。截至2007年1月止,巴黎市內人口為219萬人,都會區的人口則超過1,183萬人,為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名字來源

Paris一字源自古代高盧的一個分支、巴黎西人(Parisii,「西」僅為譯音,與方向無關),該部落於公元前3世紀於塞納河一帶聚居。有說Parisii的名字源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在羅馬人來到此地後,將其命名為Lutetia(lutetja)或Lutetia Parisiorum,也就是後來的呂得斯(法文:Lutèce,[lytɛs])[1]。當時的呂得斯只是一個河邊的小鎮,僅占今日巴黎范圍中心的一小部分而已[2]。
[編輯]歷史

主條目:巴黎歷史
[編輯]早期
巴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考古學家認為它在公元前4200年便已經是一個人類聚集處。
巴黎城的核心是塞納河上的西提島(又譯為「西岱島」或「城島」,Île de la Cité)。公元前52年,巴黎地區被羅馬人征服。在此之前,巴黎地區只是一個名為巴黎西(Parisii)的凱爾特/高盧部落的聚居地。公元358年,羅馬人在這里建造了宮殿,這一年被視為巴黎建城的元年。羅馬人起初將該城命名為Lutetia,在公元400年前後改名巴黎。但是羅馬時期高盧行省的中心在南方的里昂,巴黎只是一個小規模的定居點,而且集中在左岸。
[編輯]中古時代
公元508年,法蘭克人佔領了巴黎,國王克洛維一世將其定為墨洛溫王朝的首都,用木板在這里建起了教堂和宮殿。但是此時的法蘭克人國家不過是部落的聚合體,克洛維一世死後,其王國被兒子們瓜分,巴黎很快又淪為地方性城市。此後的加洛林王朝時期,法蘭克帝國的首都在亞琛等地,巴黎地區由「強者」羅貝爾統治。公元九世紀,維京人入侵法國,並於845年進攻巴黎,迫使巴黎人在城島周圍建起了城牆。加洛林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胖子查理軟弱無能,在抵抗維京人進攻中享有盛譽的巴黎伯爵厄德(Odo)(羅貝爾之子)在888年由大領主們推選為西法蘭克王國的國王。他的重孫於格·卡佩於987年加冕為法蘭西國王,開創了卡佩王朝,同時巴黎也首次成為法蘭西的首都。
從11世紀開始,巴黎向塞納河右岸發展。路易六世在右岸地區建立了市場和道路。腓力二世(奧古斯都)建設了環繞巴黎的首座城牆,還拓寬了城市道路,建設公共噴泉,同時修建了盧浮宮。1345年巴黎曾遭到黑死病襲擊,並曾在百年戰爭中被英國和勃艮第軍隊佔領。1356年巴黎修建了第二道城牆。1436年查理七世收復了巴黎。16世紀初,弗朗索瓦一世在巴黎周邊建造了眾多的城堡。半個世紀後,凱瑟琳·德·美第奇王太後在城市中央修建了杜伊勒里宮和花園,並將它與盧浮宮連接起來。波旁王朝時期,巴黎繼續向四周發展,直到路易十四興建凡爾賽宮,並將宮廷和行政機構遷往那裡。此時的巴黎環境骯臟,道路曲折,街道狹窄,房屋稠密,且多為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紀城市,擁有近50萬人口和25000座房屋。
[編輯]18至19世紀
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作為革命的措施之一,巴黎的很多地名被更換:路易十五廣場被更名為協和廣場,巴黎聖母院被更名為「理性堂」,傑出的哥特式建築聖雅克教堂被夷平,旺多姆廣場的路易十四銅像、新橋的亨利四世銅像和巴黎其他各處的國王銅像被推翻。大革命結束後,拿破崙對巴黎進行了新的擴建工作,興建了巴黎凱旋門和盧浮宮的南北兩翼,整修了塞納河兩岸,疏浚河道,並修建了大批古典主義的宮殿、大廈、公寓。
此後的巴黎歷經反法同盟佔領、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革命。到拿破崙三世時期時自中世紀沿革而成的市街風貌及古老狹隘的城市動線已不符合十九世紀西方對於一國之都的期待及需求。1859年,拿破崙三世任命塞納大省省長、巴黎警察局長喬治·歐仁·奧斯曼男爵(Baron Georges Eugène Haussmann)負責巴黎的大規模城市改造。奧斯曼拆除了巴黎的外城牆,建設環城路,在舊城區開辟出許多筆直的林蔭大道,並建設了眾多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廣場、公園、住宅區、醫院、火車站、圖書館、學校,以及公共噴泉和街心雕塑,還利用巴黎地下縱橫交錯的舊石礦建造了城市給排水系統。但是他也拆掉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產和文物,對巴黎舊城的破壞一直存在歷史爭議。奧斯曼男爵在沒有提供暫時住所的情況下拆除巴黎市區所有貧民區,將貧民全趕到城外,另外為避免革命再起,將許多運河地下化,讓軍方嘹望塔無死角,使反抗人士無法躲在河堤開槍與政府軍對抗。
1870年普法戰爭和1871年巴黎公社期間,巴黎再一次遭到戰爭的破壞。巴黎公社在面臨失敗時,於1871年5月24日放火燒毀了巴黎的眾多主要建築。此後巴黎經歷了第二次大規模發展時期。作為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紀念,同時為了迎接巴黎世界博覽會,於1889年修建了埃菲爾鐵塔。為迎接1900年世界博覽會修建了巴黎地鐵,同時建造了大皇宮和小皇宮。
[編輯]20世紀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都沒有遭到嚴重破壞,但是在二戰期間被德軍佔領。1944年巴黎解放前夕,希特勒曾經下令徹底摧毀這座城市,但這個命令沒有被執行。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
戰後巴黎繼續向四周發展,到1970年代停止盲目擴張,改為發展郊區衛星城。70年代末開始,在巴黎西郊的上賽納省(Hauts de Seine)建設了拉德芳斯中心商務區(CBD)。如今巴黎作為法國的首都和政治、文化、商業中心,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編輯]地理

[編輯]位置范圍
巴黎處於法國北部。狹義的巴黎市只包括原巴黎城牆內的20個區,面積為105平方公里,人口230萬。大巴黎地區還包括分布在巴黎城牆周圍、由同巴黎連成一片的市區組成的上塞納省、瓦勒德馬恩省和塞納-聖但尼省。巴黎市、上述三個省以及伊夫林省、瓦勒德瓦茲省、塞納-馬恩省和埃松省共同組成巴黎大區。這片地區在古代就已經被稱作「法蘭西島」(Île-de-France)。
[編輯]氣候
巴黎為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盛行西風,冬天的巴黎,難得見到太陽,雨水比較充沛,多霧。

區域劃分

巴黎被分成20個區。
巴黎行政區劃

十七區 十八區 十九區
八區 九區 十區 十一區 二十區
十六區 二區 三區
一區 四區 十二區
塞納河
七區 六區 五區 十三區
十五區 十四區
本模板:查看 • 討論 • 編輯 • 歷史
[編輯]交通

從巴黎到歐洲各地的(鐵路)交通時間,2007年
巴黎有兩個國際機場:位於巴黎東北方的夏爾·戴高樂國際機場以及南方的奧利機場(Aeroport de Paris-Orly)。巴黎地鐵是巴黎市內交通的主力軍,共有14條主線、2條支線,地鐵站遍布市內,其中最新建成的14號線非常現代化,是一條全自動無人駕駛的線路。公交線路有五十餘條。連接市區與法蘭西島其他地區的交通由區域快鐵(Reseau Express Regional, RER)和遠郊鐵路(Transilien)負責,其中區域快鐵亦貫穿巴黎市內。巴黎市區的四周還圍著4條有軌電車線路(Tramway)。
巴黎是法國的交通中心,故此前往法國各地極為方便,法國國家鐵路公司已經建成多條高速鐵路線(TGV)連接巴黎,從巴黎前往裡昂只需2小時,去馬賽3小時。2007年4月巴黎與斯特拉斯堡之間的TGV也正式完工。
從巴黎乘坐高速鐵路前往其他歐洲國家也很方便。例如從巴黎開往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高速火車(「大力士」Thalys 國際高速列車)每天會從巴黎北站開出25班,行車時間僅為1小時22分鍾。而從巴黎開往阿姆斯特丹的火車則每日開出約八班,行車時間為4小時13分;巴黎來往科隆的列車班次則每天六班,車行時間為3小時50分。
[編輯]城市景觀

[編輯]規劃

香榭麗舍大街

瑪大肋納教堂
不像倫敦曾經被1666年倫敦大火所摧毀,里斯本曾經被1755年裡斯本地震摧毀,巴黎在自中世紀以來的發展中,一面保留了過去的印記,甚至是歷史最悠久的某些街道的布局,一面形成了統一的風格,並且實現了現代化的基礎設施。
當代巴黎的大部分城市面貌是19世紀中葉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奧斯曼男爵對巴黎進行大規模城市改造的結果。在許多世紀中,該市一直是迷宮般的狹窄街道和半木架房屋,但是從1852年開始,奧斯曼男爵的大規模都市計劃,使得整片整片的區域讓位給寬闊大道兩側的新古典主義的中產階級石砌建築;大部分的「新」巴黎就是今天看到的巴黎。今日受歡迎的聖日爾曼大道、塞瓦斯托波爾大道等都在那時開辟。巴黎經常用作「對齊」(alignement)法規的同義詞,沿著林蔭大道兩側,預先確定的街道寬度,確定外牆位置,然後修建同樣高度的建築物,大樓的高度根據所面臨街道的寬度界定。建築物外立面富於韻律,設計了二樓陽台和五樓的裝飾。
長期以來,巴黎一直遵守嚴格的城市規劃,特別是限制建築物的高度。法蘭西第二帝國的規劃在許多情況下今天仍然適用。今天,對於高度超過37米的新建樓宇只在特殊的例外情形下才會被允許,而在許多地區,對於高度的限制甚至更低[3]。1973年修建的蒙帕納斯大樓是法國的最高建築,不過這個局面將在2010年發生改變,拉德芳斯區的摩天大樓將成倍增加:Tour AXA將加高到225米,但是又將被高300米的Tour Phare和高318米的Tour Generali超過,成為西歐的最高建築。
巴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遠高於其他西方主要城市[4]。
[編輯]道路
巴黎市共有6088條公共或私人道路(1997年)。其中最寬的道路是十六區的福煦大街,寬達120米,第八區的Selves大街(avenue de Selves)是巴黎最短的道路,全長只有110米,而rue de Vaugirard是巴黎最長的街道,橫跨第六區和十五區,全長4360米。第二區的rue des Degrés是巴黎最短的街道,只有5.75米;而第五區的rue Chat-qui-Pêche為巴黎最窄的正式街道,寬1.8米(有些資料來源顯示,十二區的sentier des Merisiers,測量不足1米寬,或二十區的passage de la Duée,雖然右邊現在被毀,周圍有柵欄,測量只有80厘米寬。最後,巴黎最陡峭的道路是二十區的rue Gasnier-Guy,斜率達到17 %[5]。
[編輯]建築
巴黎的許多重要機構都設在城市邊界以外。拉德芳斯金融商務區,主要糧食批發市場(Rungis)、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巴黎高等商學校(HEC)、高等經濟與商業科學學校(ESSEC)、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世界著名的研究實驗室(在薩克雷和埃夫利),最大的體育場(法蘭西體育場),以及交通部,都位於城市的郊區。

巴黎市
巴士底廣場(第4、第11和第12區,右岸)是一個不僅對巴黎,而且對整個法國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的地區,由於其歷史價值,廣場常常被用於政治示威,其中包括2006年3月大規模的勞工抗議。
香榭麗舍大街(第8區,右岸) 連接協和廣場和凱旋門,由17世紀花園式散步道改建的大道。它是巴黎的眾多旅遊景點之一和主要的購物街。
協和廣場 (第8區,右岸)位於香榭麗舍大街東端, 初建時稱為「路易十五廣場」,臭名昭著的斷頭台的地點。埃及方尖碑是巴黎「最古老的古跡」。在廣場上,皇家路的兩側,有兩座相同的石頭建築:東面的一座是法國海軍部,西面的一座是豪華的克里雍大飯店(Hôtel de Crillon)。附近的旺多姆廣場以時尚和豪華酒店著稱,擁有麗池大飯店(Hôtel Ritz)和旺多姆大飯店(Hôtel de Vendôme)及其珠寶店,許多著名的時裝設計師在廣場上擁有他們的沙龍。
巴黎大堂(Les Halles,第1區,右岸)過去是巴黎的中央肉類產品市場,自1970年代後期以來,在歐洲最大的地鐵聯絡站(Châtelet - Les Halles)周圍形成主要購物中心。從前的商場已經在1971年拆除,代之以大堂廣場(Forum des Halles)。現在的中央市場位於南郊的Rungis。
沼澤區(Le Marais,第3和第4區)是右岸的時髦區域,這是一個在文化方面非常開放的地方。
蒙田大街 (第八區),毗鄰香榭麗舍大街,奢侈品牌聚集地,包括香奈兒、路易威登、克里斯汀·迪奧 和紀梵希(Givenchy)。
蒙馬特(第18區,右岸)擁有聖心聖殿,歷史上一直是藝術家區域,在這個區域有許多藝術家工作室和咖啡館。
蒙帕納斯 (第14區)是左岸一個歷史性地區,以藝術家工作室、音樂廳和咖啡館生活著稱。這里有巨大的蒙帕納斯-比耶維紐地鐵 站,和孤零零的摩天大樓 蒙帕納斯大樓。
歌劇院大街 (第9區,右岸)是巴黎歌劇院的周圍地區,是巴黎百貨公司和寫字樓最密集的地點,包括春天百貨 和巴黎老佛爺百貨公司,以及金融巨頭里昂信貸銀行和美國運通銀行的巴黎總部。
[編輯]名勝古跡
巴黎塞納河畔
世界遺產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從巴黎聖母院上遠望
正式名稱
英文名稱* Paris, Banks of the Seine
法文名稱* Paris, rives de la Seine
基本資料
國家 法國
登錄類型 文化遺產
評定標准 文化遺產(i)(ii)(iv)
登錄歷史
登錄年份 1991年
其他
官方網頁 UNESCO(英文)
* 名稱依據世界遺產名錄登錄。
** 地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劃分為准。
主條目:巴黎旅遊景點列表
巴黎三個最有名的地標分別是:西岱島上12世紀的主教座堂巴黎聖母院、拿破崙一世興建的凱旋門,和19世紀的艾菲爾鐵塔。艾菲爾鐵塔是一座「臨時」建築,由 居斯塔夫·埃菲爾為1889年世界博覽會而建,此後一直沒有拆除,現在成了巴黎的一個持久象徵。巴黎的歷史軸線是一條從市中心筆直向西的直線,由文物古跡、建築、街道組成,這條軸線的東端開始於盧浮宮,然後經過杜伊勒里花園、協和廣場、香榭麗舍大街,到達戴高樂廣場中央的凱旋門。20世紀60年代以後,軸線繼續向西延伸到拉德芳斯商務區,其核心是方形的拉德芳斯區新凱旋門;這一區域擁有巴黎都市區大多數的摩天大樓。榮軍院博物館埋葬了許多偉大的法國軍人,其中包括拿破崙,而先賢祠教堂是許多法國傑出男女的安葬地點。一些「舊政權」著名成員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死亡之前,曾被關押在昔日的司法大廈(Conciergerie)古監獄。另一個革命的標志物是位於塞納河上的天鵝島(Île des Cygnes)和盧森堡公園的兩尊自由女神像。較大的雕像於1886年被作為禮物送往美國,目前安置在紐約市的港口。巴黎歌劇院興建於第二帝國後期,駐有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而從前的盧浮宮 現在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索邦大學是巴黎大學最著名的部分,坐落在拉丁區的中心。在巴黎聖母院之外,其他的教堂建築傑作包括13世紀哥特式的宮廷教堂聖禮拜堂和馬德萊娜教堂。1991年巴黎塞納河沿岸眾多的名勝古跡被一起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旅遊景點:
埃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
巴黎歌劇院(Le Palais Garnier,或又稱L'Opera Garnier)(加尼埃宮)
聖心聖殿(Le Sacre-Cœur)
巴黎市政廳(Hotel de Ville)
盧森堡公園(Jardin Luxembourg)(法國參議院(Senat)所在地)
波旁宮(Palais Bourbon)(法國國民議會所在地)
博物館和展覽館
盧浮宮(Musee Louvre)(遠古和古代藝術)
奧塞美術館(Musee d'Orsay)(近代藝術)
龐比度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現代藝術)
巴黎格雷萬蠟像館(Musee Grevin)
羅丹美術館(Musee Rodin)
畢加索博物館(Musee Picasso)
巴黎達利蒙馬特空間(L'Espace Dali)(超現實主義藝術)
克呂尼博物館(L'Hotel de Cluny)
蒙帕納斯博物館(Musee Montparnasse)
大皇宮(Le Grand Palais)(1900年世界博覽會展館)
小皇宮(Le Petit Palais)(1900年世界博覽會展館)
夏佑宮(Palais de Chaillot)(1937年世界博覽會展館)
街道、廣場
里沃利路(Rue de Rivoli)
巴黎塞納河左岸(Rive gauche)
孚日廣場(Place des Vosges)
亞歷山大三世橋(Pont Alexandre III)
新橋(Pont Neuf)
拉雪茲神父公墓(Cimetiere Pere Lachaise)
左岸咖啡(les cafes de la Rive gauche)
夜生活
紅磨坊夜總會(Bal Moulin Rouge)
蒙馬特高地(Montmartre)
瘋馬(Crazy horse)
拉丁天堂
大巴黎地區
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
楓丹白露宮(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
巴黎迪士尼樂園度假區(Disneyland Resort Paris)

巴黎黃昏全景
[編輯]教育

以下列出巴黎著名大學與高等學院:
巴黎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大學,1971年拆分成13所大學
巴黎第一大學(Université Panthéon Sorbonne)
巴黎第二大學(Université Panthéon-Assas)
巴黎第三大學(Université Sorbonne Nouvelle)
巴黎第四大學(Université Sorbonne)
巴黎第五大學(Université René Descartes)
巴黎第六大學(Université Pierre et Marie Curie)
巴黎第七大學(Université Paris Diderot)
巴黎第八大學(Université Vincennes-Saint-Denis)
巴黎第九大學(Université Paris Dauphine)
巴黎第十大學(Université Nanterre)
巴黎第十一大學(Université Paris Sud)
巴黎第十二大學(Université Val de Marne)
巴黎第十三大學(Université Paris Nord)
大學校(Grandes Écoles): 培養法國的精英
國家行政學院(É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
高等電力學院(École Supérieure d'électricité)
巴黎中央學校(École Centrale de Paris)
師范大學校(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
巴黎政治學院(Institut d'Etudes Politique de Paris/Sciences Po)
巴黎綜合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通常簡稱X,位於巴黎遠郊。實行准軍事化教育,全法頂尖的工程師和軍事學院。
國立巴黎高等礦業學校(École des Mines de Paris)
國立巴黎高等化學學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 Chimie de Paris),簡稱ENSCP(或者Chimie Paris),位於巴黎第5區居里夫婦街。法國最好的化學學院。
國立高等石油和發動機學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Pétrole et des Moteurs),簡稱ENSPM。位於巴黎郊區Rueil-Malmaison(拿破崙·約瑟芬的宮殿所在地)。下屬於法國石油研究院(Institut Français de Pétrole,簡稱IFP),通常只招收外國本科以上、或者法國工程師學院畢業的工程師學生,實行面向石油行業和汽車行業的職業技能培訓。
國立橋路學校(ENPC,École Nationale des Ponts et Chaussées)
高等工程技術學院(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Arts et Métiers)
高等商業研究學院(HEC)
巴黎高等商業學院-歐洲管理學院(ESCP-EAP)』
高等社會科學學院(EHESS)
高等研究實踐學院(EPHE)
行政與管理預備學院(IPAG)
藝術學院
國立美術學院,俗稱巴黎美院(les Beaux-Arts de Paris),簡稱ENSBA,前巴黎皇家美術學院。
國家高等裝潢藝術學院(École nationnale superieur d'art décorative),世界應用藝術最傑出的學校之一,簡稱ENSAD。也是雕刻家羅丹(Rodin)所畢業的學校。
GOBELINS圖像學院(GOBELINS école d'image),位於巴黎市第13區,並在諾瓦齊(Noisy)有一校園。它是屬於巴黎工商會(CCIP)的眾多學校之一。
國立高等音樂學院(Conservatoir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et de Danse)
巴黎音樂院(Conservatoir National Régional de Musique - Paris)
請參考:法國教育國際協作總署(EDUFRANCE)
[編輯]體育

以下列出著名巴黎體育運動隊。
巴黎聖日耳門足球會
巴黎聖日耳門在90年代中期曾經是一直強隊,近年來有下滑的趨勢。朗拿甸奴在加盟巴塞羅那隊之前就效力於該隊。2007年該隊成績達到低谷,甚至面臨著歷史上第一次降級的危險。
巴黎分別在1900年和1924年成功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
[編輯]巴黎華人

據不完全統計在大巴黎地區生活著30萬華人其中大約有15萬生活在市區。主要在3區,13區,19區和美麗城附近。[6]
[編輯]著名人物

雅克·希拉克

2. 法國所有地名及介紹

(1)首都巴黎:法國首都,有埃非爾鐵塔的美景!
布洛涅(Boulogne)
法國北部港口,位於英吉利海峽右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以義大利的博諾尼亞城(Bononia)(今博洛尼亞)的名稱命名。
德奧維爾(Deauville)
法國北部卡爾瓦多斯省的一個游覽勝地,名稱很可能由拉丁語的de(屬於……)加上德語的auwa(潮濕的平原)以及拉丁語的villa(村莊)組合而成,意為「潮濕的平原上的村莊」。
(23)迪埃普(Dieppe)
法國北部臨英吉利海峽的一個港口和游覽勝地的名稱,此名稱與佛蘭芒語的dieb(深的)一詞有關,系指該城所處的阿爾克河河口。
(24)迪納爾(Dinard)
法國布列塔尼半島北部的游覽勝地,臨英吉利海峽,該名由凱爾特語的din(山)和大概是布列塔尼語的arzh(熊)組合而成,為「熊山」的意思。(25)第戎(Dijon)
法國中東部一城市,該名來自古羅馬名第維奧杜努姆(Divionum),意為「第維奧的山」,名稱的第二個部分numwei為凱爾特語。
(26)都蘭(Touraine)
法國中西部歷史上的一個省份,因在該地居住的都羅尼人(Turoni)而得名,都羅尼人是高盧人的一個部落,其名稱很可能源於凱爾特語的tur(水),參看該省省會「圖爾」條。
(27)杜埃(Douai)
法國東北部一城鎮,位於里爾以南,名稱的由來不甚明確,大概源於一高盧人名「杜斯」(Dous)。
(28)敦刻爾克(Dunkirk)
法國東北部海岸的港口,城名由佛蘭芒語的ine(沙丘)和kerk(教堂)組成,意即「沙丘上的教堂」,該城是在公元7世紀時建於此地的聖埃盧瓦教堂周圍發展起來的。
(29)多爾多涅(Dordogne)
法國中南部的一個省和一條河的名稱,此名可能源於凱爾特語的dour,意為「河流」。
(30)多芬(Dauphine)
法國東南部歷史上的一省,1349年,此地割讓給了法國國王腓力六世,其時這塊領地成了王太子以及王位繼承人,並擁有以「多芬」為其頭銜的查理.瓦羅亞(即後來的國王查理五世)的法定財產(封地),故得此名,頭銜名「多芬」源於瓦羅亞封地貴族的姓氏「多芬」(Dauphinus),意為「海豚」,這是由於該貴族家族成員的頭盔上有海豚狀的頂飾。(31)法蘭西島(Ile de France)
法國北部歷史上的一個地區,以巴黎為中心,該名稱為法語,意為「法蘭西的島」,可能因為有許多重要的河流(如馬恩河、塞納河以及瓦茲河等)流經此地,或是因為此地是古代法國國王統治全國的行政中心而得此名稱。
(32)凡爾登(Vern)
法國動部默茲河畔的一個城市,位於梅斯之西,其名稱源於凱爾特語的n(山或堡),但其前半部分含義不明,城名含義大概是「默茲河上的防護壩」或類似的意思。
(33)凡爾賽(Versailles)
法國巴黎西南部的一個城鎮,為著名的凡爾賽宮所在地,名稱系由拉丁語的versus(斜坡)加後綴alia組合而成。
(34)菲尼斯泰爾(Finistere)
法國布列塔尼半島西部一省,該省名源於古法語,意為「大地的盡頭」(拉丁語是finis terrae),即「海角」之意,它與菲尼斯特雷角(Cape Finis terre)以及英國康沃爾半島的地角(Land End)同義。
(35)楓丹白露(Fontainbleau)
法國中北部城市,位於巴黎東南,其名原為Fons Bleaudi,第一個詞是拉丁文「泉水」,第二個詞源於印歐語的bla(噴出、噴水),因此整個名稱就是「噴泉」的意思,該城因998年法王路易在這里建起的宮殿而著名,現城就是以那些宮殿為中心發展起來的。(36)弗朗什—孔泰(Franche-Comte)
法國歷史上的一省,與瑞士接壤,為法語名,意為「自由之鄉」,9世紀時的法王路易一世的兒子羅退爾皇帝曾授此地以特權。
(37)孚日(Vosges)
法國東部一條山脈和一個省的名稱,源於凱爾特語的vos(山峰)。
(38)格勒諾布爾(Grenoble)
法國東南部的一個城市,原拉丁語名格拉先波利斯(Gratianpolis),意為「格勒先之城」(格拉先Gratian為古羅馬皇帝,他在公元4世紀創建了此城),現名就是由原拉丁名來的。
(39)圭延(Guyenne)
法國西南部歷史上的一省,該名原為拉丁語阿圭坦尼亞(Aquitania)的訛誤,法語名為Aquitaine,12世紀時,此省曾是包括阿圭塔尼亞和加斯科涅兩地的公爵領地(該名也被拼為Guienne)。
(40)紀龍德(吉倫特)(Gironde)
法國西南部的一省,加龍河和多爾多涅河在此河口灣匯合,「紀龍德」(Gironde)為「加龍」(Garonne)的異體,並與之同源。
(41)加來(Calais)
法國東北部瀕臨多佛爾海峽的一個港口城市,以今比利時地區曾居住過的一個高盧人部落加利蒂(Caleti)命名,該部落名為「濱海居民」,系源自高盧語的一個意為「海峽」的詞「cul」。(42)加龍河(River Garonne)
位於法國西南部,該名可能由前印歐語的karr(岩石、石頭)與高盧語的onne(河)兩片語合而成,紀龍德省省名(Gironde)就是由加龍河河名(Garonne)來的。
(43)加斯科涅(Gascony)
法國西南部歷史上的一省,拉丁語名稱為瓦斯科尼亞(Vasconia),它源於當地民族名Vascs(或Basques)(即巴斯克人),公元6世紀巴斯克人被西哥特人趕出南比利牛斯山。
(44)戛納(Cannes)
法國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港口和游覽勝地,該名很可能源自拉丁語的canna(蘆葦)(Cannes為法語Canne的復數形式),也可能源自前印歐語的can(高地),因為戛納老城座落在低矮的山丘腳下。
(45)卡昂(Caen)
法國北部諾曼底地區一城市,城名由高盧語的catu(戰斗)和magos(場地)兩片語合而成,即「戰場」的意思。
(46)卡爾瓦多斯( Calvados)
法國北部諾曼底地區北部一省,18世紀末,因此海岸附近的暗礁而的名,暗礁名則由拉丁語的calvus(光禿禿的)和dossum(背脊,法語為dos)兩片語合而成,所指的是暗礁的形狀。(47)坎佩爾(Quimper)
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島上的一個城市,位於布列斯特東南,城名源於布列塔尼語cenbera(匯合點),該城位於奧斯特河和斯泰爾河的匯合處。
(48)科多爾(Cote d『Or)
法國中部勃艮地地區的高原,為法語名,意為「金色的斜坡」,因該地區盛產葡萄而得名。
(49)科特達爾岡特(Cote d『Argent)
法國西南部的一段海岸,在比亞里茨和阿杜爾河河口之間,為法語名,意為「銀色的海岸」,因在陽光照耀下,沙灘和海水閃閃發光而得名。
(50)科特祖達爾(Cote d『Azur)
法國南部臨地中海的一段海岸,由義大利邊界往西至馬賽,意為「蔚藍色的海岸」,因在陽光照耀下海洋、天空呈蔚藍色而得名,又稱(法國的)里維埃拉。
(51)科特代默羅德(Cote d『Emeraude)
法國布列塔尼北部的一段海岸,由迪納爾至聖馬洛,法語名意為「綠色的海岸」,由綠色的海水而得名。
(52)科特德尼茨(Cote de Nuits)
法國科多爾省的北部地區,此地名由法語的cote(山、坡)和城名尼茨聖喬治(Nuits-St-George)兩部分組成,城名的第一部分Nuits的來源不明,它不是來自法語的nuit(黑夜),有可能來自拉丁語的nauda(沼澤地)。(53)科特韋梅勒(Cote Vermeille)
法國南部與西班牙為鄰的一段海岸,其名 為法語,意為「朱紅色的海岸」,因鮮艷的紅色岩石和土壤而得名。
(54)科西嘉(Corsica)
地中海一島嶼,位於撒丁島的北邊,該名確切的起源尚未查明,可能源自腓尼基語的horsi一詞,意為「樹木繁茂的地方」,(腓尼基人曾用科西嘉島上的松木造船),也有可能來自其古希臘名基爾諾斯(Kyrnos),而這個名字則源自腓尼基語的keren(角、岬、岩石),還有可能得名於曾在此定居的科西部落(Corsi)。
(55)克萊蒙費朗(Clermont-Ferrand)
法國中部一城市,在奧弗涅地區,古羅馬時代稱奧古斯塔納默頓(Augustus Nemetun),由古羅馬皇帝的稱號奧古斯都(Augustus)和當地高盧人的一個部落名稱組合而成,該部落名源自高盧語的nemeton(教堂),公元3-4世紀又依據高盧人的阿爾費尼部落(Arvergne)的名稱改為阿爾費尼,並成為該地區的首府,最後到中世紀又改稱克萊蒙(Clemont,法語為Clairmont,意即「明亮的山」),這是一個常見的法語地名,此名 又連結了費朗(Ferrand),它是附近一個城堡統治者的名字。
(56)蘭斯(Rheims)
法國東北部城市,位於巴黎東北,因高盧人中的蘭米部落(Remi)而得名,愷撒在B.C51年曾經提及該部落,此城當初為其首府,該部落名稱很可能是「統治者」的意思,B.C前1世紀,此地等有個羅馬名稱杜羅科托魯姆(Durocortorum),它源於高盧語詞rum(要塞)。(57)朗德(Landes)
法國西南部一地區,與比斯開灣平行延伸,這是法語地名,意為「石楠叢生的荒地」、「荒蕪的沙地」,它來自高盧語的landa一詞,英語的land(土地)與之有關,該地區大部分為沼澤地和沙丘。
(58)朗格多克(Languedoc)
法國南部一地區和歷史上一省份的名稱,此名產生於13世紀末,其起源是法語的Langue d『oc,意為「oc語」 (奧克語),「oc」是法國南方法語用詞,表示「是」,在北方是oil(後來則成為oui)。
(59)勒阿弗爾(Le Havre)
法國北部一港口城市,位於塞納河河口,1517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創建此城,當時取名為勒阿弗爾.德.格拉斯(Le Havre de Grace),其中「勒阿弗爾」是港口的意思,整個城市為「仁慈的港」,這是因為該城座落處的漁村建有供奉「仁慈」聖母瑪利亞的一個小教堂。
(60)勒芒(Le Mans)
法國中部西北一城市,位於巴黎西南,公元前2世紀時的古羅馬名是溫迪農(Vindinon),它來自高盧語的vindo(白色的),公元4世紀又取名塞諾芒尼(Cenomanni),這本是一個部落的名稱,大約是「鄉下人」的意思,該地曾是這個部落的首府,後來,城名縮為Celmans,其中第一音節被誤寫為法語的定冠詞「le」,從而形成現名(參看「緬因」條以及「克雷莫納」條)。(61)里昂(Lyons)
法國第三大城市,位於法國中部地區的東南,羅納河河畔,其羅馬名是Lugnum,可能起源於高盧語的n一詞(堡壘),其前半部分源於高盧語的lugus(小的),或源於異教徒凱爾特人的神名Lug(盧格),此城名也可能源於凱爾特語的luconos,意為「明亮的山」,此城建於公元前43年。
(62)里爾(Lille)
法國東北部城市,城名起源於古法語詞I『isle(島),此城原是作為要塞建成的,周圍盡是沼澤。
(63)利摩日(Limoges)
法國中部的一個城市,位於克萊費朗以西,因高盧人的萊摩維斯部落(Lemovices)而得名,(地名Limousin利穆贊也派生於該部落名),該部落名稱大概是「榆樹林居民」之意,該城曾名奧古斯都里通(Augustoritum),這是由古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的名字與高盧語詞rito(涉場)組合而來的。
(64)利翁灣(Gulf of Lions)
地中海一海灣,西起法國、西班牙邊界,東至土倫,此名稱與城名Lyons(里昂)無關,而與lions(獅子)有關,這是由於沿岸建有獅子雕像,更有可能的是由於凜冽的北風颳起時大海就象式獅子那樣咆哮起來。
(66)盧瓦爾河(River Loire)
法國最長的河流,由法國中部流向西北,注入比斯開灣,其古羅馬原名是Liger,系源於印歐語詞lig(流動)。
(67)魯昂(Rouen)
法國北部城市,位於巴黎西北,其古羅馬名稱是Rotomagus,很可能來自高盧一部落名或人名,也可能由高盧語的(城)和magos(田地)兩片語合而成。
(68)羅納河(River Rhone)
西歐一河流,發源於瑞士,經日內瓦流入法國,而後南流,注入地中海,該河名的拉丁語形式是Rhodanus,可能源於印歐語詞erer(流動),也可能源於凱爾特語詞的rho(水流迅速),這是與其主要支流、水流緩慢的索恩河相對而言的,該河名也可能源於印歐語以前的一種語言。
(71)馬賽(Marseilles)
法國第二大城市,南海岸的一個港口,已知的此城名的最早形式是Massalia(拉丁語為Massilia),此城也許是腓尼基人於B.C1000年左右創建並以一個名為馬西利(Massili)的部落名稱命名的,但該部落的名稱來源不清楚,不排除此城是在公元前600年由希臘人創建的可能性。
(72)緬因(曼恩)(Maine)
法國西北部歷史上的一個省,在諾曼底以南,古名是塞諾曼尼亞(Cenomania),來自凱爾特語詞cenn(山),部落名塞諾曼尼(Cenomanni)(山裡人)是由它來的,而緬因這個名稱則是由其後半部分演變而來的。
(73)芒通(Menton)
法國東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港口城市和游覽勝地,此名也許源於一古羅馬人名芒托(Mento),或者更有可能源於凱爾特語的men(岩石),它與法語詞的menton(即「下顎」)一詞有關。
(74)梅斯(Metz)
法國東部洛林地區一城市,位於盧森堡以南,其高盧語名的羅馬轉寫是Divorum(迪沃杜倫),來自高盧語的diur(兩條河),後來的拉丁語名稱是梅迪奧馬特里庫姆(Mediomatricum),意即「在馬特里西(高盧部落名稱)的中部」,其後又演變為Mettis,最終演變成現在的形式Metz。
(75)蒙皮利埃(Montpellier)
法國南部朗格多克地區的主要城市,在馬賽的西北,公元975年,該城市的拉丁語名稱是蒙斯皮斯特拉里(Mons Pestellarius),意為「大青山」,很可能因此地出產大青染料而得名,最後此名簡化為蒙皮利埃(Montpellier)。
(78)南特(Nantes)
法國西部一城市,位於盧瓦爾河河畔,取名於高盧人的南內提部落,此城曾是該部落的首府。
(79)尼姆(Nlmes)
法國南部一城市,位於馬賽西北,其古羅馬名為「尼毛蘇斯」(Nemausus),系由高盧語的nem(神殿)與拉丁語後綴-ausum組合而成。
(80)尼斯(Nice)
法國南部的海港與及游覽勝地,瀕臨地中海,曾為古希臘殖民地,當時稱Nikaea(拉丁語拼寫為Nicaea),公元前3世紀,來自馬西利亞(馬賽)的希臘殖民為了紀念他們征服利古里亞人的勝利,將此城奉獻給古希臘勝利女神尼斯(Nice),故有此名。法國介紹:地理位置 法國位於歐洲大陸的西部,海岸線長約 兩千七百公里,是西歐最大的國家。法國西北隔海( 英吉利海峽) 與英國相望。

3. 誰能介紹一下法國城市尼斯的風土人情

尼斯(法文Nice)
概況
尼斯(Nice)是地中海沿岸法國南部城市,位於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為濱海阿爾卑斯省行政中心。尼斯地處馬賽和義大利熱那亞之間,為主要旅遊中心和蔚藍海岸地區的首選度假地,大都會區人口933080人(1999年統計)。城市中心人口347,100人。(2004年統計)
城市
法國東南部城市和港口,濱地中海的利古里亞海。距義大利邊境僅32公里,人口約33.7萬,包括郊區44.8萬(1982),建於公元前5世紀。城市被帕隆河分為兩部分,西為新城,東為舊城和港口,法國南海岸療養勝地和旅遊中心;重要的空運中心,鐵路、公路運輸發達,1873年開始,每年舉行尼斯狂歡節,1963年起建立鮮花、鮮果市場,工業有電子、精密機械、服裝、香水、食品等部門。
尼斯還是法國第五大城市,第二大空港。她將普羅旺斯風格及深受世界各地名流歡迎的生活樂趣,融合在各式各樣的博物館、美術館、花園、噴水池,甚至鮮花和棕櫚樹叢間。起初,尼斯是義大利的一部分,18世紀義大利分裂的局面基本確定之後,尼斯屬於薩伏伊王室的領地。1861年之前,尼斯一直是撒丁王國西部的邊界。但後來撒丁首相加富爾伯爵為了在對奧地利帝國的戰爭中爭取到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支持,犧牲了民族利益,把薩伏伊和尼斯兩個領地劃給了法國,尼斯成為法國的領地。
有人對尼斯作出這樣的評價:「如果說巴黎是全世界遊客聚集的地方,尼斯則可以說是世界上有錢人扎堆的中心。」從海邊的豪華別墅、商店裡昂貴的商品,不難找到尼斯奢華生活的印記。尼斯城有三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城(Vieux Nice)和港口,很像義大利,非常有特色;第二部分是19世紀所建造的城中區,也就是在英格蘭散步道後面的區域;第三個部分則是可眺望城市北方的希米耶區(Cimiez),這里是羅馬人和維多利亞女王的最愛。
或靜或動,或古樸或精緻,尼斯是個度假的天堂.
歷史
尼斯大約400,000 年前就有人類活動,從古跡Terra Amata可以看到對火的使用和房屋的建造。
尼斯城大約建造於公元前350年,很快就成為利古里亞海岸最繁忙的貿易站之一。
公元7世紀,尼斯加入利古里亞的城市建立的熱那亞聯盟。729年,尼斯擊退了撒拉森人的進攻,但是在859年和880年兩度被掠奪,城市也被焚燒。在10世紀的大部分時期尼斯統治著周邊城市。
中世紀時期,尼斯和大部分義大利城市一樣,遭受戰爭的災難。作為比薩的同盟,它是熱那亞的敵對方,法國和羅馬帝國都想征服它。13世紀和14世紀,尼斯幾度成為Provence公爵的領地。1388年,成為薩伏依公爵的領地。
1543年,尼斯遭到法國和土耳其盟軍的攻擊,法國得到尼斯的所有權。
1600年,尼斯落入Guise公爵手中。之後在1696年,尼斯再度被薩伏依公爵佔有。1705年又被法國奪回。之後的兩百年,尼斯不停更換主人。直到1860年,法國拿破崙三世和薩丁尼亞國王簽定合約,尼斯成為法國的領地,直到今天。
氣候
尼斯全年氣候宜人,冬暖夏涼,屬於地中海氣候。在冬天很少有結冰的時候,幾乎不下雪,有時在早春時節氣溫可以達到20°C ,2007年3月2日最高氣溫達到26°C。
文化
由於特殊的歷史使尼斯的文化很特別,當地語言尼斯語(Niçard或Nissart)屬於奧克語群,拉丁語系,至今仍有少數人使用。義大利文化的強大影響和科西嘉島文化較輕微的作用使它區別於其它已經失傳的奧克語分支,不那麼晦澀難懂,也使它保留至今。
當地的美食,包括pissaladière(洋蔥和鳳尾魚醬製成的一種比薩餅)、socca(鷹嘴豆粉製成的薄烤餅)、馬賽魚湯和其它魚湯、鱈魚干、farcis niçois(蔬菜上面灑麵包屑)和salade niçoise(西紅柿、青辣椒、煮雞蛋、金槍魚或其他魚加上橄欖做成的色拉)。
很多其它傳統文化藝術被保留下來,尤其是民間音樂和民間舞蹈,尼斯最著名的舞蹈是法朗多爾舞。
以前,尼斯歡迎來自義大利人的許多移民(現在仍然是人口的大部分),還有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移民。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尼斯開始向世界上其它國家開放,很多北歐和西非,東南亞人移民到了尼斯。
風景名勝
盎格魯街(海濱人行道) Château庄園 morts紀念館 海港 鮮花市場 :每天開放 尼斯老城
宗教建築
聖雷佩拉特大教堂,建造於17世紀
聖雅克教堂,建造於17世紀
聖尼克拉斯東正教大教堂
聖珍妮教堂,建造於20世紀

4. 為什麼巴黎特別浪漫有何淵源

巴黎,一座不夜之城、愛情之城,塞納河畔的藝術與歷史之都,擁有世界最著名的標志性建築。巴黎當之無愧地在全世界享有最浪漫城市的美譽,巴黎對全世界的吸引力達到了無可匹及的巔峰。

巴黎簡介
所屬國家:法國

巴黎的起源
早在地球上尚未存在「法蘭西」這個國家,也未曾有今天我們稱為「法蘭西人」的兩千多年前,便有也古代巴黎。不過,那裏的巴黎還只是賽納河中間「西堤」島上的一個小漁村,島上的主人是古代高盧部族的「巴黎希人」。西元前1世紀,羅馬人開始在此定冊並逐漸將其發展成為一座城市。名為「呂堤茲」。西元3、4世紀時,為紀念此地最早的主人, 巴黎希人將該城命名為「巴黎」。
西元6世紀初,巴黎開始成為法國的王都。10世紀末,休•卡佩國王在此建造了皇宮。此後又經過了兩三個世紀,巴黎的主人換成了菲利浦•奧古斯都(1165-1223年)。此時的巴黎已發展到塞納河兩岸,教堂、建築比比皆是,成為當時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西元16世紀末、17世紀初,當時的國王亨利四世將巴黎大大擴建了一番。到了18、19世紀,巴黎仍在逐步擴大,大量的可耕地被城市佔用,法蘭西第一帝國後期,巴黎擁有70多萬居民,千餘條大街;第二帝國建立後,巴黎又吞並了周圍的一些村莊;到拿破崙三世時,始在巴黎開辟了一些寬闊的街道,修建了許多園林和公園,使巴黎開始形成今日的樣子。

革命歷程
巴黎不但是法國歷代王朝的都城、歷屆資產階級共和國首都,也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發源地。1789年7月14日,巴黎百姓攻破巴士底監獄的大門,從而開始了法國資產階級民主大革命,後來,這一天便成了法國的國慶日。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階級舉行了震撼世界的武裝起義,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市區東部拉雪茲神父基地的巴黎公社牆,就是公社社員們最後進行防衛戰而壯烈犧牲的地方。第二次世紀大戰期間,巴黎被德國法西斯佔領。1945年8月25日解放,給巴黎帶來了一派新的生機。20世紀,它進入了新的輝煌時期,盡管二戰也曾給它帶來了創傷,但它在西方卻一直保持著文化和人文方面的歷史地位,文學、繪畫的現代藝術運動,也始終在這裏一端,並不時推出全世界瞠目結舌的標新立異之作。

巴黎的政治、經濟、文化
巴黎是法國的政治中心。從歷史上講,1789年7月14日以前,巴黎是法國歷代王朝的京都。此後,便一直是法國權力機構的所在地。今天,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等也都設在這裏。

巴黎是法國的文化中心。那裏有眾多的世界聞名的大學、學院、圖書館以及博物院、展覽館、劇場、劇院及1985年5月落成的「晶球」全景電影院等。巴黎是文學家、藝術家的搖籃。如果說巴黎的生活場景是莫里哀、雨果、巴爾扎克、大仲馬等大文豪的創作源泉,那麼塞納河便是印象主義畫派的母親。1858年,17歲的克洛德•莫內便在畫家歐仁、布坦的指導下,開始靜靜地坐在塞納河邊,細心地觀賞和描繪著陽光的變化。

巴黎是法國的經濟和金融中心。巴黎的紡織、電器、汽車、飛機等工業都非常發達,時裝和化妝品工業更是舉世聞名。巴黎設有許多世界性的大銀行、大公司、大交易所,它們以巴黎為基地,積極開展國際性業務,構成了一個國際性營業網。

巴黎的文化
巴黎是法國的文化中心。早在1469年,法國第一家印刷場在拉丁區誕生,至今巴黎的新聞出版業仍雄踞首位。世界最大的通訊社之一法新社(Agence France Présse)設在交易所廣場,150家分社遍布全球。巴黎出版的《世界報》(LeMonde)和《費加羅報》享有國際聲譽。拉丁區也是法國高等教育的搖籃,古老的巴黎大學現已分為13所獨立的大學,共有30多萬學生,其中5所分布在郊區。

法國還有一種專門培養「精英」的學院,叫「大學校」(Grandes écoles),學生不多,但品質很高。很多有名的「大學校」設在巴黎,其中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聲譽最隆。每年7月14日國慶日,在凱旋門前舉行的閱兵式上,排在最前面方陣的青年軍官,就是該校的學員。理工學院創辦於1794年。不久拿破崙看中了這所學校,將其劃歸軍事建制,還將一面寫著「為了祖國的科學和榮譽」(Pour la patrie , les Scineces , la Gloire)的錦旗授與該校。1814年,俄普奧聯軍兵臨巴黎城下,理工學院的學生要求參戰,但面臨滅頂之災的拿破崙卻說:「我不願為取金蛋而殺掉我的老母雞!」這句名言一直激勵著該校學生勤奮學習。200年來,這裏為法國培養出大量人才,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協約國聯軍統帥福煦、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貝古勒耳、汽車工業家雪鐵龍、法國總統德斯坦等。現在該校已遷往西南郊的帕萊索(Palaiseau),佔地150公頃,學生1200多人。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很有名,新生錄取名單最後要由教育部長決定。化學與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文學家薩特、蓬皮杜總統等都是這裏的畢業生。

由夏特勒廣場放射狀建設的城市
以夏特勒(Chatelet)廣場為基點,其周圍到香榭大道都是市中心(Centre),亦即這塊巴黎市中心是全城最古老,但也最熱鬧的地點。市中心的「中心」是為塞納河所圍繞的西堤島(Cite)上的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和巴黎地方法院(Conciergerie)。西堤島之北,是協和廣場(Pl. de Concorde)、巴黎歌劇院(即加尼埃歌劇院)、馬德蓮教堂(Sainte Marie Madeleine)、羅浮宮(Palais Louvre)、杜勒麗花園(Parc des Tuileries)等都位於右岸市中心這一地區。從卡盧索凱旋門(Arc de Triumphe Caroussel)為起點,進入杜樂麗花園,經協和廣場方尖碑,順著香榭大道直通莊嚴的凱旋門,再延續到拉德芳斯(La Defense)的方舟建築(Grande Arche),這條中軸線是舉世知名的風景線。

若以香榭大道為分界線,往西看,巴黎的象徵——艾菲爾鐵塔、榮軍院(Les Invallides)在左岸。更北一些,蒙馬特山丘上的聖心堂(Basilique Sacre Coeur)白色尖頂彷如地標似地聳立,是僅次於艾菲爾鐵塔高度的巴黎地標景物。

世界級的法國料理
巴黎是世界的美食之都,大廚師的地位等同於富豪名流,備受尊崇;五星級餐廳傲視群倫,是社會的談論焦點、觀光客的話題;頂級餐廳打出「一生一次奢華的口號」,讓人一生似乎缺憾無限;所謂的法國美食還有一個不便:不一定華衣金縷,但西裝領帶、裙裝高跟鞋總是不能馬虎,禮節更得按步就班,才能保有翩翩風度。巴黎之所以為美食之都就因為大街小巷都有不辱美食之都名號的餐廳、酒館、飯館;服裝呢?不必拘束,你看,簡衣便鞋的小說家走進來了;口叼煙斗、淺色卡其褲的退休銀行家就喜歡他熟悉的街角餐館的老位子;從法國南部來巴黎找表演機會的一對姐妹就愛小巷中老伯的家鄉味……。咖啡,喝露天咖啡,在巴黎是全民運動,更是一種悠閑的表徵。法文裏的「Cafe」源自阿拉伯文,而巴黎咖啡館歷史已有300多年,第一家就是聖日爾曼區著名的普寇餐廳(Le Procope)的前身,而一路發展下來咖啡館已經成為巴黎文化以及生活的一部份,這也是法國人引以為傲的地方了。

而巴黎咖啡館的特色並不像美式日式或義式的咖啡在玩弄各種加味的香料,他們純脆以香淳的黑咖啡為主,也就是Expresso,最主要還是在品嘗氣氛與環境,嫌黑咖啡太濃的人,倒是可嘗試蠻有特色的歐雷咖啡(咖啡加牛奶)。

采購一身巴黎風情
很少有地方能像巴黎這樣,聚集世界上所有知名品牌的商店於一街,讓人逛到昏天黑地,買到手腳發軟……。巴黎塞納河左岸、右岸時尚大購物,簡言之就是另類搞怪與高雅矯作的大對決,這種現象同時反映出以市中心延伸出去,兩岸居民文化發展的異端。對觀光客來說,可以各取所需。不少人來到巴黎,都會去右岸的蒙塔涅大道名店街朝聖一番!即使只是逛櫥窗,名牌貨標價高得令人咋舌,瞥一眼時尚工業的結晶也值得!

5. 請問法國哪個城市法語標准、文化底蘊深厚(巴黎以外)

樓主要去學習,可以考慮去AIX- EN-PROVENCE,那是個大學城,而且非常美,包括梵高,塞尚等人都在那裡生活過(paul cezanne)的標識遍布全市區。這個城市才是文化底蘊深厚,而且傳媒和心理學都非常不錯。

不要聽信另外幾個提問里頭的,讓去馬賽簡直就是坑爹,自己去戰法論壇上看看就知道啦

6. 法國和波蘭歷史上有什麼淵源

法國和波蘭歷史上並沒有什麼直接的關系,居里夫人是在波蘭被佔領後流亡到了法國。

波蘭國家起源於西斯拉夫人中的波蘭、維斯瓦、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馬佐夫舍等部落的聯盟。

公元前1000年左右克爾特人自中歐山區遷居於法國。羅馬人把該地稱為高盧,把當地居民稱為高盧人。

(6)法國哪個城市有特殊淵源擴展閱讀:

中世紀的法國:

中世紀中期,法國農業、手工業、商業有所發展。人口逐漸增長,至14世紀20年代,約達1600萬。在交通要道和集市出現了許多新興城市,從11世紀起,一些城市發動公社運動,通過武裝起義或金錢贖買取得了自治權。

隨著城市的興起,出現了一個新的社會階級──市民階級,他們成為與特權等級(教士、貴族)有別的第三等級。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加強了國內的經濟聯系,為國家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

卡佩王朝初期,王室直接控制的領地只限於塞納河和盧瓦爾河之間,各大公國、伯國恃勢割據,儼如獨立王國。腓力四世統治時期(1286~1314年)加強吏治,整飭軍隊,因堅持向教會徵收財產稅與教皇發生沖突。

1328年查理四世死後,因卡佩家族嫡系無男嗣,由卡佩家族的旁支瓦盧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承王位,建立了瓦盧瓦王朝。1337年英法「百年戰爭」爆發。

1358年,巴黎北部又發生了扎克雷起義。戰爭後期涌現出民族英雄貞德,雖然她被出賣遇害,但民族統一的趨勢已不可阻擋。1453年「百年戰爭」以法國勝利而告終。

到15世紀末,最後幾塊貴族領地──勃艮第、比卡第、布列塔尼、普羅旺斯、魯西永也並入法蘭西王國的版圖。

7. 法國有多少個省以及名稱的來歷

法國本土
法國本土指的是位於歐洲非島嶼的法國領土,按級別劃分為:

21個大區(région),以及科西嘉地方行政區(la collectivité territoriale de Corse)。大區是最大的行政劃分,由大區委員會(conseil régional)管理。大區議會每六年由直接普選產生,議會參與經濟和社會領域的大多數事務的管理和財政撥款。每一個大區還有一位大區省長(préfet de région),由政府提名,他的任務是負責區級的政權,比如統籌公安事務等。科西嘉地方行政區域的地位較特殊,跟一個大區相當,但擁有更多權力。
96個省(département)。省是比大區低一級別的行政區域,每個大區包括數個省。跟大區相似,省由每六年直接普選產生的省委員會(conseil général)管理和對其經濟和社會領域的事務進行財政撥款。各省是在1790年法國大革命中建立,標准之一是所有的公民能夠在一天內到達專區政府所在地。今天,省的職責范圍經常與大區重疊。同大區相似,每個省有一個省長(préfet)管理行政事務。
329個區(arrondissement)。每個法國省份又被分割為數個區,駐有專區區長(sous-préfet),職責是輔佐省長的事務。
3879個縣(canton)。每個區再劃分為縣,縣的角色實質上是提供成一個選舉基層網:在縣級選舉中,每個縣推選一名成員代表其參與省委員會。在城市區帶,一個市鎮通常涵蓋幾個縣;而在鄉村地區,一個縣通常由一些小鎮組成。因此主要行政部門一般集中於縣政府所在地。
36568個市鎮(commune)。市鎮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最小的行政分劃,對應一個鄉村或者城市。即使一大市鎮涵蓋了數個縣,也只下歸於一省之區(arrondissement départemental)。市鎮由選舉產生的市議會(conseil municipal)治理,後者由市長(maire)主管。他們的許可權不一,擁有自己的財政預算。
人口最多的三個市鎮(巴黎、馬賽、里昂)又被分劃為45個市區(arrondissement municipal),相當於附屬市鎮(sous-commune),擁有(市區的)區長(maire)和區議會(conseil municipal d'arrondissement)。
某些市鎮也同時涵蓋數個居民點、村莊或鎮(bourg):這些鎮通常源於極少有人居住的居民點、或是地處過於偏僻而無法安置自治行政管理機構,因而被歸於鄰近的市鎮,同時也可能來源於人口遷移計劃,例如有一些「新城」被建立在一個或數個市鎮區塊上,或是基於山區中的車站而建。
法國是一個單一制國家,上述的任何部分都不握有權力。這種劃分方法,對於省、區、縣和市鎮可以追溯至1789年;而大區是比較晚近的劃分,建立於五十年代,然後從省行政權的聯合發展成為帶有議會和獨立預算的地方行政區域。過量的市鎮以及,實質上有冗贅之虞的劃分制度(大區 - 省),向來引發關於重新劃分的討論,然而到目前為止,甚未有任何新的模式被考量過。

不過,為了改善各鄰近市鎮在公共交通、經濟區域等方面的合作,還有許多共同體(intercommunalité),整合了不同層次的協作。目前,有32223個市鎮(即88.1%的法國本土市鎮)歸入2510個共同體:

14個城市共同體(communauté urne),等級最高的市鎮間合作,下轄多於50萬個居民,並且包含至少一個人口多於5萬的城市,職能甚廣,包括經濟規劃、交通管理、用水管理、垃圾處理等等。
156個城郊共同體(communauté d'agglomération),針對位於一個至少15000人口的城市的周圍,5萬以上居民規模的社區,職能通常比城市社區小。
2334個市鎮共同體(Communauté de communes),沒有人口限制,職能更小。
6個新聚落自治會(Syndicat d'agglomération nouvelle),一個行將消失的類別。
最後,從1995年起,還有一個行政劃分:地域(pays),如布列塔尼地域。地域代表了一個具有地理、經濟、文化或社會一致特性的大地區,宗旨是在協商的名義下團結民意代表以及經濟要角,為當地的利益服務。

[編輯] 海外
法蘭西共和國也有位處法國本土之外的不同行政級別,這些級別大致對應於它們相對本土獨立的程度。

[編輯] 海外大區(省)
在法國有4個海外大區(régions d'outre-mer):瓜德羅普、法屬蓋亞那、馬提尼克以及留尼汪。自2003年,這些大區與本土的大區有著同樣的地位。但它們也同樣是一個海外省(département d'outre-mer),自從1946年。這個新的單一省結構(既是大區亦是省)或許隨著大區議會和省議會的合並而將要消失,除非有新的省份建立(有提議在留尼汪的南部新建立一個省,使得該大區由兩個省組成),不過目前尚處於假設階段。

這些海外大區被進一步劃分為:

13個區
156個縣
114個市鎮
(縣的數量多於市鎮的數量,與法國本土恰好相左)

同樣,每個行政劃分和它們本土的同級有對等的地位。

另外,至2005年1月1日,共有15個共同體結構,集合了88個市鎮(77.2%的海外市鎮):

9個城郊共同體
6個市鎮共同體

[編輯] 海外行政區域
自2003年,有6個地位各異的海外行政區域:

法屬波利尼西亞,被命名為一個「海外屬國」(pays d'outre-mer),具有一個相當自治的地位。它有一個地方政府,由「法屬波利尼西亞總統」(président de la Polynésie française)領導。它的居民具有特殊公民身份,可以投票參加地區議會選舉,後者擁有有限的法律權力。地方政府同樣可以與各國及各國際組織談判協議。法屬波利尼西亞下轄5個子行政區域(subdivision administrative),下分48個市鎮。
馬約特的地位與一個省相當,擁有一個省委員會。根據2001年7月11日法律,它確切地應為一個「省級行政區域」(collectivité départementale),並且有權利在2010年選擇成為全權的法國省。馬約特下轄17個市鎮,組成同樣數量的縣。東非國家葛摩也宣稱對馬約特擁有主權。
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具有一個接近與省的地位,有一個省委員會。它的地域被分為兩個市鎮,沒有行政區或鄉級劃分。
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擁有一個特別的地位。這塊領土由三個王國組成:阿羅(Alo)、錫加維(Sigavé)和烏韋阿(Uvéa),同時定界了三塊區域(circonscription)。三個王國的國王負責地區委員會,後者還包括三名來自法國的國家代表。而單院制的法律權力掌握在普選產生的地區議會手中。人口最多的烏韋阿區域被分為三個區:Hahaké、Hihifo及Mua。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既沒有行政區,也沒有縣、鎮等行政區劃。
聖馬丁島的法屬部分於2007年2月22日脫離瓜德羅普成為獨立的海外行政區域。
聖巴托洛繆島與同樣於2007年2月22日脫離瓜德羅普成為獨立的海外行政區域。

[編輯] 新喀里多尼亞
就像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也是一個海外屬國,擁有很大的自治權。直到為期最早為2014年的公投決定其獨立與否之前,它的地位是一個「特別行政區域」(Collectivité spécifique)。它有一個地區議會,選舉產生其政府。新喀里多尼亞的法律自治權目前是所有法國海外領土中最大的。它下分3個行省和33個市鎮。

[編輯] 其他領土
另外仍有3個其它類型的行政結構對應於法蘭西共和國的領土,由於它們缺乏常住人口,並無法組織地方選舉:

法屬南方和南極洲領地,劃分為四塊區域:凱爾蓋朗群島(les îles Kerguelen),阿姆斯特丹島和聖保羅島(l'île Amsterdam et l'île Saint-Paul),克羅澤群島(les îles Crozet)以及阿黛利地(南極)(la terre Adélie)。對於最後這塊區域,由於法國已在1959年簽訂《南極條約》,它的主權已經被放棄。它們從前由巴黎的一個高級行政官員直接管理,從2004年12月起由駐在留尼汪的一名省長管理。
印度洋上分散的小島,由駐在留尼汪的一名省長代表法國政府管理,屬於海外事務部管轄。
克利珀頓島,太平洋公海上的小島,它被列入國家公有財產列表中。它處於總理管轄下,被託管給法屬波利尼西亞共和國高級專員。

8. 請問法國哪個城市法語標准、文化底蘊深厚 巴黎除外

馬賽

馬賽幾乎可以說是法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它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一世紀並入羅馬版圖,後衰落幾近絕跡,10世紀再度興起。1832年港口吞吐量已僅次於英國倫敦和利物浦,成為當時世界第三大港。1792年法國大革命期間,馬賽人高唱《萊茵河戰歌》進軍巴黎,激昂的歌聲鼓舞著人們為自由而戰。這首歌後來成為法國國歌,被稱為《馬賽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聚集在港內的法國軍艦拒絕向納粹德國屈服,全部壯烈自沉,馬賽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9. 為什麼說法國巴黎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城市,有什麼傳說

巴黎是歷史名城、會議之都、創意重鎮和美食樂園。巴黎居民為這座夢想之城帶來繽紛活力,形成花都獨一無二的印記。巴黎是世界著名的時尚與浪漫之都,利爾克曾說過的,"巴黎是一座無與倫比的城市。"

法國首都巴黎是世界上十大名城之一。位於法國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城跨塞納河兩岸。

巴黎有小巴黎、大巴黎之分。小巴黎指大環城公路以內的巴黎城市內,面積105平方米公里,人口200多萬;大巴黎包括城區周圍的七個省,面積達12000平方公里,人口約1000萬,幾乎佔全國人口的1/5,是法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都市之一。

巴黎建都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而城市自身的歷史已有2000多年。人們漫遊這座城市所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既保留著許多聞名世界的歷史遺跡,又有許多宏偉壯麗的現代化建築,有「花都」之美稱。

巴黎是法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法國政府以及各大財團、公司的總部幾乎都設在巴黎。在文化設施方面,巴黎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用電子計算機控制的現代藝術文化中心——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還擁有許多世界聞名的歷史遺跡和藝術建築。

巴黎不僅是法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國際活動的重要場所。各種類型的國際會議在這里召開;各種各樣的國際比賽、表演在這里舉行;各行各業的專業展覽會在這里舉辦。常設的國際組織也很多,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總部就設在這里。

今天的巴黎,不僅是法國,也是西歐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備受世界的矚目。

巴黎,一座不夜之城、愛情之城,塞納河畔的藝術與歷史之都,擁有世界最著名的標志性建築。巴黎當之無愧地在全世界享有最浪漫城市的美譽,巴黎對全世界的吸引力達到了無可匹及的巔峰。

巴黎是法國的文化中心。那裏有眾多的世界聞名的大學、學院、圖書館以及博物院、展覽館、劇場、劇院及1985年5月落成的「晶球」全景電影院等。巴黎是文學家、藝術家的搖籃。

10. 法國主要城市的簡介

1、巴黎

巴黎(Paris),是法蘭西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業中心,世界五個國際大都市之一(其餘四個分別為紐約、倫敦、東京、香港),並被GaWC評為Alpha+級世界一線城市。

巴黎有70多所高等專科學院(佔全國一半以上),13所綜合性大學,許多學院和大學分布在拉丁區。

巴黎共有9所大學,分別是法蘭西學院、巴黎大學、巴黎綜合理工學院、高等師范學校、國立統計與經濟管理學校、法國國立高等工程技術學校、國立橋路學校、國立高等先進技術學校和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2、里昂

里昂(Lyon),是法國第二大城市,奧弗涅-羅訥-阿爾卑斯大區(Région Auvergne-Rhône-Alpes)首府和羅訥省(Rhône,69省)省會,於2015年1月建立了帶有部分省級管理權力的「里昂大都會」(Métropole de Lyon),也稱為「大里昂」(Grand Lyon)。

里昂教育事業發達,也是法國的幾大大學城之一,擁有眾多的大學和學院[51-52],數以十萬級的世界各地的學生,也為這座城市帶來勃勃的生機與活力。

3、格勒諾布爾

格勒諾布爾為法國著名的科學城,向有法國、乃至歐洲"矽谷"之稱。全市二萬多科技人員在各實驗室、研究所工作。最著名的科研單位有:核能研究中心、信息技術和電子研究所;

國際性高科技研究機構:法、德、英合作的中子反應堆(已有20年歷史),歐洲十國合作的同步加速器,德法合作的天文觀測研究中心,法德合作的強磁場研究所等。

4、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 (Strasbourg),法國東北部城市,大東部大區(Région Grand Est)首府和下萊茵省(Bas-Rhin,67省)省會,也是法國第七大城市和最大邊境城市。

斯特拉斯堡是一個人文主義的中心,擁有長期的高等教育的歷史,結合了法國和德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盡管1683年斯特拉斯堡被並入法蘭西王國,在18世紀它仍與德語國家的知識界聯系密切,大學也吸引了許多來自神聖羅馬帝國的學生,歌德和梅特涅都在斯特拉斯堡接觸的法學院學習法律。

5、里爾

里爾是法國北部最大的城市,法國第五大城。若算上整個里爾都會區,其總人口排名將上升至法國第四,僅次於巴黎、里昂和馬賽。

包括北方高等商學院、商科聯盟國際商學院、IESEG管理學院、里爾第一大學、里爾第二大學、里爾第三大學等高校。

閱讀全文

與法國哪個城市有特殊淵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