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寮國受法國殖民統治多少年
寮國受法國殖民四十七年。
寮國古稱南掌,雍正年間向中國清朝中央政府稱臣歸附,從此屬於中國,歷史上曾是真臘王國的一部分。
13至18世紀是南掌,之後受暹羅和越南入侵,後來又受法國入侵,1893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40年9月被日本佔領,因此寮國一共受法國殖民四十七年。
(1)法國殖民移民多少年擴展閱讀:
寮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寮國人民革命黨是寮國唯一政黨。1991年寮國黨五大確定有原則的全面革新路線,提出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等六項基本原則,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2001年寮國黨七大制定了至2010年基本消除貧困,至2020年擺脫不發達狀態的奮斗目標。2016年1月18日至22日,寮國黨十大通過了社會發展八五規劃、十年戰略和十五年遠景規劃。
② 越南被法國殖民多長時間
從1885年到1955年美國撕毀了《日內瓦協議》,取代法國在越南南方的地位共計70年。
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另一方面,越南則淪為法國殖民地,阮朝名存實亡,法國的印度支那聯邦總督則駐扎西貢(1902年後改河內),對越南、寮國、柬埔寨進行殖民統治。
面對人民的苦難,愛國青年阮愛國(胡志明,1890年~1969年)於1911年6月5日離開祖國到海外尋求救國之道。他先後到法國、英國、美國和法屬非洲殖民地國家,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阮愛國得出一個真理:要解放全民族,使祖國獨立,就要進行革命解放運動;要進行革命解放運動,必須具有革命理論和新型革命組織的領導。
1930年2月3日,阮愛國在中國香港九龍召開會議,成立越南共產黨,黨的政治綱領提出的革命目標是,打倒法帝國主義和封建集團,使祖國完全獨立。1940年,日本法西斯入侵越南,在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越南人民掀起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革命高潮,最終取得了勝利。
越南人經過抗法、抗日的長期艱苦鬥爭,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於1945年8月「八月革命」取得勝利,日本法西斯被逐出越南,阮朝末代皇帝保大帝亦宣布退位。
9月2日,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即後來的越南共產黨)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宣布獨立,胡志明發表《獨立宣言》,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即「北越」)。同年9月,法國再次入侵越南,越南人民又進行了歷時9年的抗法戰爭。
1955年7月17日,美國撕毀了《日內瓦協議》,取代法國在越南南方的地位,吳廷琰在美國支持下發動政變,廢黜保大帝,自己當了總統,建立越南共和國(即所謂「南越」)。
(2)法國殖民移民多少年擴展閱讀:
1961年,越南戰爭爆發,美國與韓國、菲律賓、泰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組成聯軍,介入了這場戰爭。中國出動軍方和大量民力、物資援越抗美。1973年1月27日《巴黎協定》簽訂,美國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在國際上的法律地位,退出越南戰爭,同年3月從越南南方(越南共和國)撤出全部軍隊及其同盟者軍隊和軍事人員。
1975年5月,西貢被北越與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佔領,越南共和國滅亡。1976年7月,越南南北宣布統一,國號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③ 法國對非洲的殖民統治是怎樣的呢
眾所周知,從某種意義說,世界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掠奪、瓜分、殖民的歷史。在殖民時代,世界各列強紛紛搶奪殖民地,並為此而大打出手。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非洲同樣成為爭奪的對象,而最終法國成為非洲最主要的殖民者。所以,非洲不少國家在語言、政治制度、城市建設風格等等方面都存留很多法國元素,他們之間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復雜情感,到如今法國對非洲仍有不小的影響力。
那麼,法國實力並不算很強為何能成為非洲最主要的殖民者?又是怎樣把法國元素注入非洲而且至今仍有影響力呢?
地緣優勢為擴張提供便利
法國雖是歐洲國家,但與非洲僅隔著地中海,法國在北岸,非洲在南岸。這樣的地緣優勢,讓法國和非洲一直有著較多的聯系,在非洲的北部法國人的活動就相當多。16世紀,伴隨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的對外殖民擴張,讓法國人看到了向海外擴張殖民地的好處。所以作為當時歐洲主要強國的法國,也很快地走上了對外殖民侵略的道路。
1624年,法國就在西非的塞內加爾沿海,建立了第一個貿易站點。起初,法國人對這里的貿易往來和殖民擴張並不感冒,主要從事販賣廉價黑奴,貿易和殖民的重點還是在亞洲和美洲。但不幸的是英國、西班牙等國家也看好了亞洲及美洲的殖民地,結果在爭奪中法國慘敗,元氣大傷。盡管如此,法國人並沒有放棄殖民擴張的野心。這時,他們把目光轉向了對法國有明顯地緣優勢的非洲大陸。
1830年,法國出兵阿爾及利亞海岸地區,並逐步加強了對阿爾及利亞的統治。從此,法國從阿爾及利亞開始,由北向南不斷擴張,努力實現在北非、西非乃至整個非洲建立殖民霸權的夢想。
普法戰爭之後,法國在非洲展開了空前的殖民擴張。北非以阿爾及利亞為起點,在其周邊的突尼西亞、利比亞等國劃分勢力范圍,並把摩洛哥變成了自己的附屬國。中非和西非,絕大部分國家也都納入到了法國的勢力范圍之中。就連遠在東非的吉布地都未能倖免。
至此,法國與隔海相望的非洲聯系更加緊密,並在這不長不短的歷史進程中,對非洲產生無法估量深刻且深遠的影響。
直接具體的殖民管理統治
正是有了法國殖民非洲的這段歷史,使目前的非洲61個國家和地區中,說法語的國家就有31個。事實上現在法國在經濟、政治、軍事上都有較大影響。法國在非洲駐軍數量和擁有軍事基地數量仍然是最多的國家。盡管法國實力和影響力呈衰弱的趨勢,但在非洲的話語權仍舉足輕重。現在法國仍然壟斷很多非洲國家的礦產、電信和能源等行業,也是很多非洲國家進出口的首選市場,所以非洲離不開法國,法國也離不開非洲。
所以,非洲不僅難抹殖民時期的印記,而且現在的影響仍在繼續。其實自從法國登陸非洲大陸,上蒼就把他們的命運,緊緊地拴在了一起。不管是殖民時代,還是後殖民時代,法國在非洲的歷史印記無法抹去,而且他們之間又愛又恨的情感註定要繼續下去。
④ 法國在哪些國家建立過殖民地
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馬里、剛果、敘利亞等。
1、茅利塔尼亞
茅利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英語:The Islamic Republic of Mauritania),簡稱茅利塔尼亞,位於非洲西北部,地處北緯15~27度之間,面積103.07萬平方公里。
茅利塔尼亞西瀕大西洋,北部與西撒哈拉和阿爾及利亞接壤,東南部與馬里為鄰,南與塞內加爾相望。地區屬熱帶沙漠性氣候,全境地勢平坦。有2/3的地區是沙漠。
茅利塔尼亞最早的居民是巴富爾黑人民族,後北非柏柏爾人遷入茅利塔尼亞北部。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進入茅利塔尼亞。1912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20年成為法屬西非洲管轄下的殖民地。
1956年成為「半自治共和國」,1958年9月加入法蘭西共同體,11月「茅利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宣布成立。1960年11月28日獨立。
2、塞內加爾
塞內加爾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Senegal),簡稱塞內加爾,位於非洲西部凸出部位的最西端,首都達喀爾。北接茅利塔尼亞,東鄰馬里,南接幾內亞和幾內亞比索,西臨維德角群島。海岸線長約700公里。
公元9世紀建立泰克魯王國,13世紀被馬里帝國征服。14世紀中葉建卓洛夫王國,16世紀前後屬桑海帝國。1444年起遭葡萄牙入侵,17—18世紀遭荷蘭、法國和英國爭奪。
1677年法國組建塞內加爾殖民地,1895年劃歸法屬西非管轄。1946年成為法國海外省。1958年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自治共和國。1959年與馬里結成聯邦,1960年退出,成為獨立共和國。
3、馬里
馬利共和國(République Mali),簡稱馬里,是西非的一個內陸國家,向北與阿爾及利亞、向東與尼日、向南與布吉納法索和象牙海岸、向西南與幾內亞、向西與茅利塔尼亞和塞內加爾接壤,是西非面積第二大的國家。
它的北部邊界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大多數人集中在南部,塞內加爾河源於這里。馬里國家面積的2%是農用地,同時80%的勞動力在農業工作。
曾是迦納帝國、馬里帝國和桑海帝國的中心地區。1895年淪為法國殖民地,稱法屬蘇丹。1904年並入法屬西非洲。
1958年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自治共和國,定名蘇丹共和國。1959年與塞內加爾結成馬里聯邦。1960年9月22日獨立為共和國。1979年成立第二共和國,1992年成立第三共和國。
4、剛果
剛果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Congo;法語:République Congo),簡稱為剛果(布),位於非洲中西部,赤道橫貫中部,東、南兩面鄰剛果(金)、安哥拉,北接中非、喀麥隆,西連加彭,西南臨大西洋。海岸線長150多公里,總面積為34.2萬平方公里。
13—14世紀建立剛果王國。15世紀起被葡萄牙、英國和法國先後入侵。1884年被劃為法國殖民地。
1958年成為自治共和國。1960年8月15日完全獨立,定名剛果共和國。1969年改名剛果人民共和國,1991年改回現名。
5、敘利亞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阿拉伯語: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سّوريّة;英語:The Syrian Arab Republic;法語:La République arabe syrienne),簡稱敘利亞。
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東岸,國土總面積(包括戈蘭高地)185180平方公里。北與土耳其接壤,東同伊拉克交界,南與約旦毗連,西南與黎巴嫩、以色列為鄰,西與塞普勒斯隔地中海相望,首都大馬士革。
敘利亞在公元前3000年時就有原始城邦國家存在, 公元前8世紀起,先後被亞述帝國、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歐洲十字軍、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和奧斯曼帝國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淪為法國委任統治地。1946年4月17日獲得獨立。1963年起由阿薩德家族領導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執政至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茅利塔尼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塞內加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剛果共和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敘利亞
⑤ 越南被法國侵佔了多少年
我記得不太清楚啊——貌似是1870年爆發的中法戰爭,中國的清王朝和法國爭奪對越南的控制權;中國在戰場上把法軍打敗了,但是清廷怕戰爭陷入持久狀態,以勝求和,主動放棄了越南。從此以後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大約100年間,越南在法國的控制之下,點奠邊府戰役好像——最終,徹底地將法國的殖民勢力逐出越南,但是美國隨之介入——於是越南戰爭爆發。。。。。
⑥ 1858~1883年,法越戰爭歷經多少年
1858~1883年,法國殖民者歷經27年的侵略戰爭,最終使整個越南淪為法國的殖民地。法越戰爭是法國實行殖民政策的結果,是世界范圍內資本主義列強爭霸和搶奪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
⑦ 寮國被法國殖民統治了多少年
寮國在歷史上作為殖民地是屬於法屬印度支那的。確切說:被殖民了61年
以下是史實:
1887年10月,法屬印度支那聯邦正式成立。
隨後在1893年的法暹戰爭(暹為暹羅,即泰國)中,寮國也被收入法屬印度支那聯邦之中。
二戰後,越、寮、柬三國都爆發革命,尋求獨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在1945年9月2日宣告成立。
1946年3月18日,法國軍隊開入越南北部地區,同時法國挾持越南阮朝末代皇帝保大在越南南方的西貢成立越南國,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爆發。
1954年5月,奠邊府戰役結束,法國敗局已定。
1954年7月21日,日內瓦會議發表了《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國交戰雙方停止敵對行動協定》,法國承認印支國家的獨立,法軍逐步撤出,越南被分為南北兩個地區,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並在1956年7月進行自由選舉後統一合並。
寮國在1954年獨立,但沒有被捲入越南戰爭
⑧ 請告訴我歐洲殖民的歷史
從1442年起,葡萄牙人就把柏柏爾人用作奴隸(在葡萄牙本土),西班牙人從1502年起開始把非洲黑人運入美洲。
對奴隸貿易的需求促使兩國以及英國、荷蘭、法國、丹麥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在西非洲沿海建設了許多商站,販賣奴隸、象牙、黃金和辣椒(「天堂的種子」),時稱象牙海岸(今象牙海岸),另一個名稱是種子海岸。
但是由於西非的海岸難以接近,再加上當地氣候不適合歐洲人,因此在此後幾個世紀的時間里,歐洲對非洲的殖民只限於少數濱海據點。從歐洲國家對這些殖民地的命名——黃金海岸、象牙海岸、奴隸海岸——可以看出,在西非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屬於資源掠奪型殖民地。
(8)法國殖民移民多少年擴展閱讀:
殖民地的「破壞性使命」主要表現在對殖民地傳統社會經濟結構的破壞上,但由於宗主國的政治、經濟情況不同,各個殖民地的歷史情況、殖民對象、自然生態條件和社會集團的不同,因此殖民地所受的影響在質量上有很大的差別。
由於殖民,西屬美洲殖民地和英屬印度殖民地傳統經濟結構的瓦解和破壞是巨大的。但在熱帶非洲,除占極少面積(法屬西非為8%,撒哈拉以南非洲為5%)的經濟作物種植地區外,殖民地的絕大多數地區都保持了原始的農業社會結構。
⑨ 殖民主義的殖民主義史
近代殖民主義時代開始於1500年左右。15世紀末葉,歐洲人發現通往印度洋和美洲的航路,自此,商業和貿易中心逐漸由地中海轉向大西洋,出現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等殖民國家,它們的殖民地和擴張活動遍及世界各地,同時也傳播了歐洲的制度和文化。 1450-1763年歐洲國家殖民擴張的第一階段。十字軍雖然開拓了歐洲同近東穆斯林新的商業和政治交往,但通過地中海的東方貿易多為威尼斯共和國和熱那亞共和國所壟斷,西歐國家渴望去東方尋求財富;地理知識的進步,羅盤針的傳入和造船業的發展,使得遠洋航行有了可能。15世紀中葉以後,葡萄牙最先向馬德拉群島和亞速爾群島殖民。
1498年達·伽馬繞好望角航行到印度,是葡萄牙同印度貿易的開始。此後葡萄牙開始改變純貿易的政策,開始征服商路上的據點,修築防禦工事,配置官兵,以確保其貿易的暢通。
1510年,葡萄牙佔領果阿,使它變成葡萄牙殖民帝國在東方的大本營;隨後又在東南亞、美洲的巴西等地擴張。
1553年,又租借了中國的澳門,以此為據點同中國進行了300年的貿易。西班牙的殖民時期持續了近3個世紀,自1492年發現新大陸以後,西班牙就積極向美洲拓殖。
1494年,在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仲裁下,葡、西兩國簽訂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劃分了分割世界的范圍。西班牙在中,南美洲建立了龐大了殖民帝國---西班牙帝國,對土著民族實行殘酷的奴役政策,以致土著人口由西班牙人最初到達時的5000萬人銳減到17世紀的400萬人。新航路的開辟徹底改變了歐洲的狀況,原先頻臨大西洋的國家現處於中心狀態,開始走向外部世界,殖民國逐漸取代了封建公國和城邦國家,美洲金銀的大量流入引起了歐洲的物價革命,英國1650年的物價是1500年的250%,商業的變革促進了工業的發展,貨幣經紀取代了原先大量存在的以貨易貨。國外貿易的發展,使得歐洲人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咖啡、巧克力、茶葉、煙草、馬鈴薯大量進入歐洲市場。義大利的商業中心地位和波羅的海的漢薩同盟大大衰落,為新起的英、法、荷蘭所取代。到16世紀下半葉,葡、西兩國就不得不面臨這些國家的挑戰。
荷蘭在16世紀末贏得獨立,17世紀發展成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和商業國家,1602年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爪哇的巴達維亞設立總部,這是荷蘭在東方的中心,通過它與中國、日本、印度、錫蘭和波斯進行貿易。荷蘭向東方滲透最初主要還不是殖民而是壟斷當地貿易,供給本國所需的咖啡、香料等商品。
荷蘭於1624年占據台灣38年之久,同時積極向北美洲拓殖,成立荷蘭西印度公司。法國於16世紀開始向外殖民,1603年在北美建立新法蘭西殖民地,在東方和英國爭奪印度,終於為英國所排擠。英國在1553年成立莫斯科公司,與俄國進行小量的交易,以後則轉向西北航路。
1600年,倫敦商人建立了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著力在印度半島擴張。英國於1588年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後,也開拓了向美洲的殖民活動。英國在北美大陸的殖民地多在東部沿海一帶,主要經營農業,也擁有許多船舶同英國、非洲和西印度群島進行貿易;到1763年,波士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查爾斯頓、南卡羅萊納等城鎮都已經發展成為城市了。幾個殖民國家為了適應殖民活動的擴大,復活了在地中海一帶在中世紀時已經頻於消亡的奴隸制度。葡萄牙人於1442年開始使用柏柏爾人為奴隸。西班牙人於1502年開始把非洲黑人輸入美洲,以彌補由於大量屠殺印第安人而造成的勞力短缺。英國和荷蘭的奴隸貿易分別開始於1562年和1619年。到18世紀中葉,奴隸貿易達到極盛,英國在1763年就有150艘船去非洲運載近4萬黑奴。
從1689年到1763年,英國和法國發生過四次戰爭,戰爭雖發生在歐洲,卻極大的改變了殖民地的面貌,特別是第四次戰爭----七年戰爭,英國大勝,獲得了加拿大以及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領土,還得到西班牙的佛羅里達。這樣,經過一個半世紀的拓殖,英國一躍成為第一流的殖民大國,殖民地面積雖僅次於西班牙,但擁有強大的海軍,國力殷富,威勢大增,為西班牙所不及。 從1763年起,歐洲殖民擴張進入第二個階段,工業革命時代到來後,傳統的以蔗糖、煙草和奴隸為主的殖民貿易已經不再具有重要意義。工業國家對棉花、羊毛、燃料、鐵、銅、錫、煤炭等工業原料的需求取代了對消費品的需求,同時這些國家迫切需要在本國之外開辟市場,以消化本國生產的工業製成品。由於歐洲地區的市場已經飽和,因此只能向美洲和亞洲(當時尚未開始對非洲的殖民)尋求發展空間。例如:印度一直向英國出口棉布,可到了19世紀中葉,英國棉布出口的四分之一傾銷到印度,印度已經失去自己的出口市場。其次,歐洲向殖民地大量移民,滅絕或趕走土著民族以取得農業和工業的發展空間,或是征服和改造土著民族的社會以適應殖民地國家的需要。科學技術、交通運輸特別是鐵路的發展,即是對外擴張的重要工具,又在殖民地人民心目中造成了殖民國家的優越感和殖民地民族底下的自卑感。
從1763年到1875年這100多年中,英國擁有無語匹敵的海上力量,活動遍及北美洲、南太平洋、遠東、南大西洋和非洲沿岸,原先在沿海的立足地成為向內陸征服的基地。1776年北美十三州獨立後,英國的殖民事業受到很大打擊,遂將殖民經略重點由北美洲轉至資源更為豐富、市場更為龐大的印度。此外,英國還佔領了澳大利亞、紐西蘭、非洲的皇家海岸、甘比亞、開普殖民地、亞洲的緬甸、香港等地。殖民活動的擴大使英國成為世界的工廠,英國的壟斷貿易在19世紀初已經改為自由貿易,由於法國大革命宣揚的天賦人權觀念影響,加上宗教、人道和經濟方面的原因,英國於1807年宣布奴隸貿易為非法,此後荷蘭、法國、瑞典、丹麥等國也宣布禁止奴隸貿易。這一措施使得各國在非洲沿海的據點迅速萎縮,丹麥、荷蘭均於19世紀中葉賣掉了在西非沿海的商站。同時由於拿破崙戰爭的沖擊,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對奴隸的需求銳減,這兩國在非洲的殖民力量也迅速衰弱。在北非,法國利用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神權大帝國——奧斯曼帝國的衰敗,藉助消滅北非海盜的機會向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等奧斯曼帝國的屬地滲透,海盜最活躍的阿爾及利亞受到最沉重的打擊,1815年美國海軍打敗了阿爾及利亞海軍,1819年英荷聯合艦隊炮轟了阿爾及爾,法國也與阿爾及利亞發生多次沖突,於1830年佔領了阿爾及利亞。
從1825年到1875年這段時間,除英國和法國外,歐洲國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動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運動。而就英國的情況來說,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在1851年的一句話可以說是這一時期英國對殖民地態度的最好總結:「殖民地是掛在我們(英國)脖子上的沉重磨盤」。以英國在甘比亞和黃金海岸的兩小塊殖民地為例,其商業稅收遠遠趕不上行政開銷,英國議會幾次建議縮小殖民地規模或將其完全拋棄,只是由於英國皇家海軍西非分艦隊需要在幾內亞灣建立海軍據點禁止奴隸貿易,英國才最終保留這兩處地區。但是,為了安置加勒比海諸島被解放的黑人奴隸,英國在殖民地萎縮時期通過建立授權公司的形式,又開辟了獅子山殖民地,美國殖民協會在同一時期開辟了賴比瑞亞殖民地,法國則開辟了利伯維爾(今加彭)殖民地,這些殖民地都被用來安置被釋奴隸。
1833年,英國的海外領地的奴隸最後解放。19世紀40年代末。英國工業革命完成,在海外貿易和財政金融方面都佔有優勢。於其相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活動從19世紀中葉開始走向衰落,拿破崙戰爭又加速了這一過程,而民族運動卻高漲起來。
1825年,西班牙失去南美洲的殖民地,英國則乘機滲透,到19世紀上半葉,拉丁美洲已成為英國紡織品的最大市場。移民潮隨之而來,據估計,在1820年以後的100年中,離開歐洲的移民達到5500萬。 從1875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殖民國家競爭加劇,除了老牌殖民國家(包括俄國)又出現了德國、美國、義大利,比利時和日本這些新的殖民主義國家。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俄國乘機奪取了阿穆爾省並取得滿洲的特權。兩次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門戶,列強的競爭使任何一國都不能獨佔中國,遂加緊在華劃分勢力范圍,把許多不平等條約強加給中國。中國名為獨立,實則不斷向外國提供越來越多的特權和租借地。後起的日本也大力向中國和朝鮮擴張,20世紀初已在中國的滿洲享有特權,並把朝鮮、台灣和鄰居島嶼變成它的殖民地。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德國統一之後,德國地理學家腓特烈·拉策爾開始研究當時正在擴展中的德國工業產品的市場問題,並開始應用地理學為俾斯麥的帝國主義政策作辯護。他認為,由於世界在向前發展,空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將越來越重要,大國將逐漸拓展,小國變得無足輕重。世界歷史對空間之要求越來越大,這個事實可以從各重要商業國家的演變明白看出:威尼斯是一個城市;荷蘭是一個三角洲國家;英國是一個島;美國是一個大陸。各強國必須遵從這個絕對的、必然的趨向,努力用殖民、合並及征服的手段來拓展他們的空間。英國帝國主義理論家哈爾夫·馬金德爵士也提出了類似的理論,指出一個國家如果要生存,必須實現自給自足。控制原料產地並將其變為產品輸出市場成為攸關國家利益的戰略需求。在19世紀的頭75年裡,西方國家平均每年佔領21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後25年裡,平均每年佔領62萬平方公里殖民地。
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殖民主義國家在被稱為「最後的大陸」的非洲佔領的領土只有318萬平方公里,而在19世紀最後的25年裡,歐洲對於非洲的興趣又濃厚起來,在非洲佔領了2569萬平方公里土地。由於歐洲的迅速工業化和人口的增加,對植物油、植物纖維、橡膠和某些礦產資源的需求增大了,而這些產品可以用廉價的工業品在非洲換得,對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對非洲原料產地的激烈爭奪。殖民主義國家對非洲內地的殖民始於19世紀晚期法國在塞內加爾開創的逐步推進方式,即以種植花生或油棕櫚的農場為前進基地,利用葯物治療熱帶疾病,利用當地土著組成僱傭軍隊,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進,這種方式遠比英國的沿海滲透方式有效,因此為其他殖民國家所效仿。
1870年代,南非發現巨大的金剛石、黃金等礦產又刺激其他殖民國家國家在非洲其他地區探尋同類礦藏,爭奪的土地不再限於適宜種植農作物的地區,荒地、沼澤、沙漠和無人區都成為爭奪的對象。1884-1885年的柏林會議上,確定了「只有實際佔領才能證明對一個殖民地的統治權」的原則,已佔據非洲沿海地區的國家,如英國、法國和葡萄牙,迅速與當地酋長簽訂協議和條約,把自己的勢力擴大到內陸。新興的工業強國——德國、比利時和義大利也加入到對非洲的爭奪中來。
從1885至1900年,歐洲國家完成了對非洲的瓜分。除了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兩個政治上獨立的國家外,傳統的非洲王國如阿散蒂、達荷美、索科托、布干達,以及歐洲裔非洲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等國家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保護國。埃及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完全受英國的控制。在亞洲,俄羅斯帝國的殖民擴張與眾不同,採取了同化土著民族的文化和社會的方法,向西伯利亞、遠東、高加索和中亞推進。並極力向中國滲透;先後佔領了大茹茲、中茹茲、小茹茲、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浩罕汗國,並向中國的新疆地區、外蒙古和滿洲地區滲透。
到1876年,地處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的東正教國家沙皇俄國已經佔領了1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國征服了安南、寮國、柬埔寨,地處歐洲西部的英國佔領了東南亞的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控制了中東的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南部。在大洋洲,歐洲中部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從西班牙手中購買了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國家還將一些經濟落後的國家變為半殖民地,如中國(清)、朝鮮、暹羅(今泰國)、波斯(今伊朗)、阿富汗、奧斯曼帝國等,在這些國家攫取了海關、交通、通商、築路、開礦、建廠、開辦銀行、訓練軍隊等權益。 直至20世紀初,殖民國家及殖民地已佔全世界85%的陸地面積。幾個主要強國完全控制了世界的政治和經濟,原先自給自足的國家日益納入世紀經濟范疇,出現了國際勞動分工,主要工業國製造和出售高端產品,而其他國家則成了他們的原料和供應基地。殖民地競爭還加劇了軍國主義的復活,由於各國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除了實力仍然強大的英國和法國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著大片的殖民地,而新興的美國、德國、日本和義大利這些國家只佔有一些面積不大、資源貧乏的「剩餘地區」。隨著爭奪殖民地的手段趨於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國家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相繼捲入一系列外交和軍事沖突,如英、法、德之間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英法之間的法紹達危機,兩次布爾戰爭,美西戰爭、日俄戰爭、意土戰爭等一系列沖突。
從1900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各殖民國家為了爭奪新殖民地或保護既有殖民地而縱橫捭闔,形成了極其復雜的利害沖突關系:德國對英國的世界霸權提出挑戰;日本對俄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俄國對英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英國利用法國牽制德國;英國利用日本牽制俄國;法國利用俄國牽制德國;德國利用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包圍俄國……為了鞏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繼組成了英法俄協約國和德奧意同盟國兩大集團。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義大利倒戈)戰敗的結果告終。作為懲罰,地處歐洲中西部的德意志帝國覆滅,本土被削減七分之一,被剝奪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地處歐洲中部的奧匈帝國瓦解,領土被鄰國瓜分或組成新的國家,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全部阿拉伯地區的屬地。隨著經濟的現代化、市場的調整、城市化的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義運動的高漲,到1920年代時老式的殖民主義體系已經大為削弱,殖民國家已經認識到不能通過戰爭的手段來獲得新的殖民地。戰敗國被剝奪的殖民地成為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地區交給戰勝國管理,雖然實質上仍是殖民地,但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條款已經規定受託國必須促進委任統治地居民的福利,並在適當的時候建立獨立的國家。
到1930年代,出現了新的殖民主義思潮——源於地緣政治理論的法西斯主義殖民觀及「生存空間」的概念。日本也在日俄戰爭之後開始提出亞洲國家在日本「領導」下抵禦白人世界侵略的口號,並在1930年代將其演變為「大東亞共榮圈」理論。其他法西斯國家如義大利和西班牙也陸續提出了「法西斯帝國主義」和「大西班牙主義」的口號。希特勒曾在其著作《我的奮斗》中不主張德國從事海外擴張,認為在海外擴張不如在歐洲擴張對德國有利,但他後來卻核准納粹黨「25點綱領」中的殖民地要求,並在1933年後鼓勵德國殖民地運動派的活動。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宣告對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經再度開始,繼之是1935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十分復雜,不能簡單歸結於傳統形式殖民主義發展的結果,但殖民主義的變種——「生存空間」理論,以及對「生存空間」的爭奪,顯然是其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一戰後殘存的各主要殖民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義大利,在戰爭中都被削弱。在戰爭期間,未被佔領的盟國殖民地,如印度、東非、奈及利亞、比屬剛果等地的民族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殖民帝國內部的分工體系被打破。同時,由於日本和德國藉助扶植殖民地民族主義運動的方法來削弱盟國的力量,盟國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在戰爭中也在軸心國的卵翼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殖民地解放運動首先在曾被日本佔領的荷屬東印度、英屬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爆發。這些地區的民族主義者曾經在戰爭中與日本佔領軍合作,建立名義上「獨立」的傀儡國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將權力及武器移交給當地的民族主義分子,令其為盟國製造混亂。
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首先宣布獨立,越南於9月2日宣布獨立。殖民地獨立運動的浪潮隨即蔓延到緬甸、印度、馬來亞、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和地區。至1953年柬埔寨獨立之後,法國、荷蘭和美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已經全部成為獨立國家。舉例說,英國曾是一殖民帝國,二戰後,則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給予自治領獨立的權利,一些國家如加拿大等便宣布獨立,但此些國家仍屬於英聯邦。如澳大利亞的憲法中便著明英王為國家元首。進入1950年代後,特別是1955年萬隆會議之後,在已獨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鼓舞之下,這一運動又發展到非洲。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英國宣布了「從蘇伊士以東撤退」的政策,英國在1957年至1963年間先後撤出錫蘭(今斯里蘭卡)、馬來亞、北婆羅洲、海峽殖民地(新加坡、馬六甲和檳榔嶼)、南葉門、巴林、科威特、卡達、特魯西爾阿曼(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桑給巴爾、肯亞和烏干達。戰後非洲國家的獨立浪潮始於1956年英埃蘇丹和1957年迦納的獨立。
從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獨立運動達到高潮,1960年一年內,非洲有17個國家宣布獨立,被稱為「非洲獨立年」,其中13個國家為原法屬殖民地,3個國家為原英屬殖民地(包括意屬索馬里),1個為原比屬殖民地。
至1960年代末,英國和法國所屬的殖民地已經大多宣布獨立,葡萄牙這個最早的殖民帝國也是最後一個放棄殖民地的國家,葡屬幾內亞、莫三比克、安哥拉經過多年的戰爭,在1975年獲得獨立[1]。殖民主義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⑩ 法國統治了越南多少年
八十餘年。1862第一次西貢條約開始割地,1867法軍佔領越南南部,1874年3月第二次西貢條約割越南南部,此後法軍接連佔領越南,1884年6月簽訂巴德諾條約,正式全面殖民。1954年7月簽訂日內瓦協議法國撤軍,殖民結束。
19世紀中葉以後,法國開始侵略蠶食越南。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另一方面,越南則淪為法國殖民地,阮朝名存實亡,法國的印度支那聯邦總督則駐扎西貢(1902年後改河內),對越南、寮國、柬埔寨進行殖民統治。
1945年9月23日,法國殖民軍卷土重來,侵佔西貢。9月26日,胡志明致函號召南方同胞奮起抗戰,號召全國支援南方。1949年,越南南方在法國的扶持下建立「越南國」,由保大帝出任國家元首。
1954年3月13日下午,北越與法國之間的奠邊府戰役打響。5月7日,戰役以北越勝利結束。
(10)法國殖民移民多少年擴展閱讀:
法國文化對越南民眾生活所產生的不可磨滅的影響。越南被法國殖民統治共八十餘年,有很多法國人的生活遺跡,已經深深地融入了越南本土民眾的現實生活之中。比如,很多越南人非常鍾愛咖啡、紅酒、鮮花、爵士樂。
由於長期的戰爭,進而出現了大量的傷殘軍人。從40年代開始,越南先後與多個國家爆發戰爭。直到80年代末期,越南才停止了與北方鄰國的長期對抗,在此之後,越南也開始全力發展經濟。至今,越南軍隊都是東南亞地區的勁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