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阿金庫法國騎士多少人

阿金庫法國騎士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2-12-30 03:44:44

㈠ 歐洲中世紀的戰爭一般有多少人

中世紀戰爭比較抽象
有領主戰爭 國家戰爭 聯盟戰爭 十字軍戰爭等
其中聯盟戰爭 十字軍戰爭規模都是蠻大的雙方總共10萬左右也是有的
領主戰爭就是幾百人打來打去 一兩千就是相當大的沖突了
國家戰爭到了中世紀後期規模也是相當大的 比如百年戰爭 西班牙王位爭奪戰
中世紀騎士是軍隊的主要戰鬥力 近代以前 兩軍作戰 最重要的是士氣傷亡一成潰敗和傷亡三成潰敗就是雜軍與精銳的區別 騎士能打擊士氣 受過專業訓練 作戰中更值得信任 抗打擊能力強 生存更有保證 使貴族上戰場成為現實 兩軍交戰 大多數時候只要槍兵排起槍陣 騎士是不會沖擊的 主要就是震懾作用 騎士一旦沖鋒 不但會打擊敵人陣型 士氣還能鼓舞己方士氣 一個國家的正牌騎士也不會超過千人 騎士大隊大多是由侍從組成
戰場真正決定勝負的是武裝步兵由城衛隊和傭兵組成 後期則是職業軍人+火槍手 這批人是戰場的中堅力量 組成本陣防衛或者沖擊 瑞士方陣 西班牙大方陣 義大利弩手 英格蘭長弓手 威尼斯殖民地衛兵 土耳其親衛隊都屬於這一兵種
農民上戰場大多出現在北方國家或者神聖羅馬帝國這些地方大多常年戰爭 民風剽悍 經濟脆弱 精明的領主是不會讓毫無訓練 手無寸鐵的農民上戰場的 不僅影響軍隊效率 還是戰場非常不確定的因素
火槍手是後期才出現的 其前身為手炮手 是一種攜帶遠程武器的重型步兵 後期與長槍陣組合 慢慢轉變為近代步兵 由於火槍威力提升大到無視鎧甲而代替武裝步兵成為中堅力量 火槍兵比例大於肉搏兵種正是近代步兵的表現
可以看出中世紀戰爭的總體規模是要遠小於中國戰爭 但實際上就戰鬥力而言其實是不相上下的 中國實行的是一種類似於義務兵制度的 募兵制度 十萬 二十萬其實大多是臨時武裝 有簡單訓練和簡單裝備的半職業化軍隊 說是和武裝步兵傭兵一個級別的,但真實戰鬥力相差甚遠 超過20萬的大軍更是一個笑話 從歷史的經驗里不難看出軍隊規模過於龐大是一個極其危險的行為 例如長平之戰 赤壁之戰 官渡之戰 土木堡之圍 鴉片戰爭 軍隊過於龐大給後勤帶來壓力 指揮系統混亂 調度出現故障 兵員素質差異巨大,給指揮者帶來錯誤信息
更加可笑的是 一個戰場上是擺不下50萬人的 50萬人真正作戰的也就2.3萬交戰一旦敗退 還會導致後方未投入作戰單位恐慌 阿金庫中法國部隊拿到明朝 禁衛軍也不一定是對手
戰斗講究的是火力輸出能力 也就是在單位時間內軍隊能使敵人遭受多大損失 火力輸出能力大於敵人承受能力臨界值 敵軍就會崩潰 這也就是為什麼幾個騎士就可以打的一夥山賊潰敗
所以說決定勝負的是戰斗人員的素質 戰術的熟練程度 後勤保障 以及優秀的輪換制度

㈡ 阿金庫爾戰役中英國的對手是誰

是法國。

戰役發生時間:1415年的10月25日。戰役地點:法國,加來,阿金庫爾。戰役參戰方:英格蘭王國對戰法蘭西王國。戰役結果:英軍決定性勝利,阿金庫爾戰役是歷史上英法百年戰爭里非常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參戰雙方是英格蘭王國和法蘭西王國,戰場上英軍6000~9000,法軍12000~36000。最終英軍死112,法軍陣亡7000~10000,並且有1500戰士被俘,英軍得到了決定性勝利。

法國勝利的原因:

首先,法國人在明知道英國長弓兵的射程要優於法國弓兵的情況下,但卻並沒有讓己方弓兵運動到射程范圍之內。相反,法軍指揮官讓所有的作戰部隊都暴露在英國長弓兵的打擊范圍之內,這就等於主動為自己創造了劣勢。

其次,法軍沒有合理發揮自身的優勢。法軍本應當合理利用騎兵的高機動性優勢,迂迴到英軍的側翼和身後進行打擊。如此,英軍的長弓兵便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戰鬥力。然而這些固執的法國貴族騎士卻以這樣作戰"不光彩"為由,堅持要和英軍面對面沖突。

再加上戰場環境過於惡劣,根本不適合騎兵沖鋒,所以法國人在第一階段處於下風也算得上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法軍意識到騎兵已經無法在泥濘的路面上發揮優勢時,許多騎士便選擇下馬與英軍展開肉搏戰。

然而在肉搏之前,法軍必須徒步穿過戰場的中心。在這期間,很多騎士就倒在了英軍的箭矢之下。阿金庫爾戰役的失利,使法國的軍事力量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此戰法軍損失了大量的精銳騎士,僅僅是參與到戰役中的法國貴族就死傷了五千餘人,另外還有一千五百名騎士成為了英軍的階下囚。

戰爭結束後,亨利五世還曾下令屠殺法軍戰俘,這對法軍的士氣也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反觀英軍,僅僅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一百餘人,和法軍的傷亡數量形成了驚人的對比。毋庸置疑的是,英軍獲得了阿金庫爾戰役的完勝。

阿金庫爾戰役結束後,英國長弓兵名揚天下,使所有的法國騎士聞之色變。但實際上,英軍之所以能夠獲得這場戰役的勝利,並不單純是長弓兵一個兵種的功勞。當法軍發起正面沖擊時,橫在戰場前端的英國騎士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沒有這些身著重甲的騎士的掩護,長弓兵必然會受到已經近身的法軍的屠戮。所以說,英軍能夠獲得阿金庫爾戰役的勝利,其實是各兵種奮不顧身、通力配合的結果。

㈢ 裝備精良的法國騎士,為何在阿金庫爾戰役中卻慘被吊打

這是因為法國騎士根本沒有清楚的認識到戰局,在戰前沒有進行偵查,不仔細觀察敵情,開戰的時候沒有合理的戰術,被英軍不斷的放大劣勢從而導致了自己的失敗。其實總的來說,這次戰役不管是人數還是裝備精良程度來說都應該是法國騎士贏的,但是就是因為錯誤的認識了戰場,才葬送了本該屬於自己的勝利。

最後英軍抓住了這個扭轉戰局的轉折點,直接排除長槍部隊出擊,成功的擊敗了法國士兵。

㈣ 阿金庫爾大戰多慘為什麼說是英國長弓手最輝煌的勝利之一呢

阿金庫爾戰役是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輸得最慘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中充斥著各種陰差陽錯,法國的少爺貴族們硬是把本屬於法蘭西的一場大勝變成了慘敗,甚至扭轉了兩國的國運。

大多數英國的單木弓是用紅豆杉硬木製成的,通常是一個人的長短,所以它也被稱為「長弓」。如果射手沒有1.8米的高度,他就不能從容地射擊。但這種弓式站立姿勢並不適合英國騎兵,因為它不適合在馬鞍上拉弓。為此,英國軍隊採用了一種作戰方法。像棋盤一樣,長弓手形成方形隊形,根據對手的運動軌跡移動和射擊,並對敵人進行無死角的攻擊。

英國雖然僅陣亡了幾百名多長弓手和幾十位騎士,但是約克公爵和薩福克伯爵等顯貴也臨陣戰歿,可見當時的戰況是多麼激烈,而這次戰役也將是英國長弓手最後的輝煌。

㈤ 英國部隊是如何屠殺法國騎兵的簡介

有兩次

一次是克雷西戰役,另一次是阿金庫特戰役

1346年8月26日,在百年戰爭(1337—1453)中,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指揮的英軍和法國國王腓力六世的法軍在克勒西(法國東北部索姆省的城市)附近進行的一場大交戰。英國人靠著武器裝備和戰術上的優勢取得了勝利。
此戰之中步兵作為步、騎聯合兵種編隊的主要成分,在戰役的整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此戰說明了步兵在騎兵面前並不是不堪一擊的。而其中英國紫杉長弓作為英國步兵中的關鍵力量,擊敗並重創了當時號稱是最難對付的法國重裝甲騎士。
雙方的兵力對比相當的懸殊。當時的法軍兵力接近6萬,其中有12000名重騎兵(由騎士和普通重騎兵構成),六千左右的熱那亞十字弩手,17000名輕騎兵剩下的就是大約25000左右的一群跟在部隊的後面且缺乏紀律的所謂「公社徵募兵」。而英軍的部隊則剛過兩萬。兩軍的兵力差距是如此的明顯……但同法軍相比,英軍有更為完善的組織,隊形和裝備。英國步兵裝備有紫杉長弓,三百步外能穿透騎士的胸甲。從自由農民中招募的弓箭兵精通自己的武器。
但是兩軍在戰前的准備上則全然相反。英軍的指揮官愛德華三世精心的布置了戰場。將自己在兵力上的「損失」在地形上盡力的補會。兩萬人的部隊在數量上被很平均的分成了三個部分。
右翼部隊由大名鼎鼎的「黑太子」(PrinceEdward)指揮。部署在靠近克雷西城(Crecy)和牧師峽谷(Vallee des Clercs)的地方,並且以流經克雷西森林(Forestof Crecy)河流梅葉河(Maye)作為其屏障。
今日法國克雷西鎮,這條河流應該是Maye(很窄的小河,但是寬度正好使得法國騎士的戰馬沒法一躍而過)
左翼部隊的指揮官是諾薩姆頓伯爵(Northampton)指揮。布陣於瓦迪庫而特村(Wadicoutrt)的前方,有樹林和步兵挖掘的防禦工事作為掩護。
愛德華三世(King Edward III)則率軍親自坐鎮中央。
整個布陣情況總的來說就是兩翼前出的倒V字型布陣。在每個部分的中央是由大約一千名騎士組成的方陣。唯一不同就是這些騎士們全都不騎馬(English dismounted men-at-arms)。其的好處在於給長弓手們提供了一面結實的「牆」。有此方陣不但可以在敵人接近時讓長弓手退到其後減少損失。同時還可以帶給長弓手們一個信念即:自己不會被自己的騎兵丟棄不管,我軍一定能夠頂住法國騎兵的沖鋒。
同時長弓手們被布置在側翼,按梯隊的形式向前排列。這樣一來則長弓兵就將進攻中央的法軍給套進了這個倒梯形的陷阱之中了。在每個方陣的後面還都准備了重騎兵預備隊。另外在白天英國的威爾士步兵還在陣前挖掘了許許多多的陷阱。
法王菲力普六世則有「優秀的騎士,糟糕的國王」的外界評價。不僅僅是沒有做必要的戰前准備甚至連偵察部隊都沒有派遣就一頭撞向了英軍的防線。在後來的戰斗中其也只是一味的利用兵力上的優勢不斷的沖擊英軍的戰線。雖然具有相當的騎士風格但是其結果則是致命的。
在1316年8月26日的下午六點左右。法軍排成冗長的一路行軍縱隊到達了戰場。
當時的法王還想將部隊集結一下再發動攻擊。於是十字弩手被調到了前面。但是那些「士氣高漲」的法軍騎士們則不聽命令開在弩兵行動後不久就開始「自己」的進攻。
而此時的熱那亞十字弩手排成了整齊的隊伍開始向英軍進行射擊。他們在150碼的地方停了下來向英軍進行了齊射。
但是英軍位置是在一個坡地上,同時由於熱那亞弓手正直接面對著午後的陽光(見簡圖),多數的箭都沒有射中目標。熱那亞十字弩的射擊對英軍來說可以說是毫發無傷。於是熱那亞的十字弩手們又再次向前移動打算將距離再拉近些。但是英軍沒有再給他們機會。鋪天蓋地的箭雨傾灑在了十字弩手的頭上。
僅僅是短短的幾次齊射就使得熱那亞人潰不成軍。此時對這些熱那亞人來說最致命的也許還不是降臨在頭上的箭雨,而是此時已經沖上來的法國騎兵。自相踐踏和混亂很自然的變成了當時的主樂調。雖然出現的大規模的混亂,但是一些法軍還是攻到了英軍的面前證明了自己是歐洲最難對付的騎士。戰役開始僅僅幾分鍾就出現了激烈的生死廝殺。此時似乎戰斗向著有利於法軍的方向發展。但是很遺憾不久英王和其他兩個分隊的指揮官就很快並果斷的出動了自己留在陣後的重騎兵預備隊阻止了法軍的沖擊。同時兩翼的長弓手則不斷的進行著射擊……
雖然不斷有士兵中箭倒地但是法軍的騎士風格和進攻精神還是讓人為之側目。在長達幾個小時的戰斗中法軍不斷的進行著一件事就是突擊、沖鋒。殘酷的戰斗一直進行到了深夜。法軍的十六次沖鋒全部被擊退。法王此時雖然還有部隊但是七零八落而一身疲憊的散兵已經不可能再挽回敗局。
在天亮後英軍對自己造成的的景象毛骨悚然。在他們的山坡下躺著無數的法軍屍體。其單位已經不能用「具」來衡量只有用「片」才能加以計算。在山下的屍體中有1524位勛爵和騎士、約15000名左右的騎兵、十字弩兵和步兵的屍體。同時還有成千上萬匹的馬做了陪葬。而英軍則傷亡約兩百人。其中陣亡的僅有2名騎士、40名重騎兵和長弓手、100左右的威爾士步兵。
恩格斯曾經寫道:「這種長弓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武器,它使英國人在克勒西、普瓦提埃和阿津庫爾等會戰中取得了對法國人的優勢。」法軍約有1.5萬名騎士被打死。而英軍損失不大

另一次是阿金庫特戰役

阿金庫特戰役將是一場英國長弓同法國鐵騎的較量。西方學者通常將中世紀後半段稱為 「 騎士時代」 ,不但因為騎士是中世紀社會的中堅,還因為這個時期的戰爭往往由重甲騎兵決定勝負。歐洲中世紀各國軍事體系的核心是所謂 「 被甲武士 」(Men-at-Arms) ,統稱騎士 (Knight) ,但大部分是沒有騎士身份的侍從武士 (Esquire) 。歐洲騎士由各個封建領主豢養,屬於職業軍人,從小接受格鬥訓練,作戰時從頭到腳包裹鐵甲,騎乘巨型戰馬挾持長矛高速沖擊敵陣,必要時也可以下馬以長劍格鬥。

法國騎士享譽歐洲,主要因為法國擁有1,400萬人口,農牧業發達,封建領主有足夠的財力物力置辦昂貴的騎士裝備。相比之下,英國只有400萬人口,經濟落後,英王愛德華三世的鼎盛時期也只擁有5,340名重騎兵,而法國在克雷西一役就投入兩萬余重騎兵。為了彌補重騎兵不足的缺陷,英王愛德華一世最先另闢蹊徑,大力發展長弓部隊。

英國學者普萊斯特維奇 (Michael Prestwich) 寫道: 「 愛德華二世時代的文件顯示有三種弓,其中的標准長弓通常有6英尺長,發射的箭長一碼,這些弓通常由西班牙進口的紫杉木製成,本土紫杉木也有使用。最重型的長弓射程可及400碼,當然200碼以外就沒有什麼准頭了。訓練有素的長弓手每分鍾可以發射10枝箭。一個經常引用的中世紀年鑒記載,阿金庫特戰場上布滿羽箭,如同大雪覆蓋。然而和下雪的悄然無聲不同,密集飛來的羽箭往往帶著尖銳的呼嘯聲,令人心驚膽戰。 」英國中世紀史料記載,長弓威力驚人,使用波金箭鏃 (Bodkin Head)3近距離施射時,可以穿透4英寸厚的橡木板,也可以輕易射穿歐洲騎士的盔甲。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土的英王亨利八世時代的戰艦 「 瑪利玫瑰 」 號 (Mary Rose) 上面發現了138張完好無損的長弓,上弦之前長度在6英尺 (1.82米 ) 和7英尺 (2.13米 ) 之間,經過測試發現拉力普遍在 100 磅 至 180 磅之間。瑪利玫瑰號發掘出來的兩具長弓手的遺骨,左臂骨骼粗壯,脊椎嚴重變形,為長弓強勁的拉力提供了物證。

對於英國來說,物美價廉大概是長弓最大的優勢。十三世紀中期,一個騎士的全套標准裝備,包括盔甲、武器、和戰馬,價值32英鎊,而一個長弓手的全套裝備,包括一張弓、囊箭、短劍、匕首、頭盔、皮甲背心等等,僅僅價值1英鎊6先令8便士5 。從亨利三世 (1216-1272在位 ) 開始,英國就推行全民射箭的政策。1242年頒布的《武備條例》 (Assize of Arms) 規定,年收入在2-5英鎊之間的庶民必須擁有長弓,每周日必須練習射箭,每個教堂必須提供箭靶和練習場所等等6 。這個政策經過一百年的貫徹執行,英國到百年戰爭前夕已經擁有一支龐大的長弓部隊。1347年英王愛德華三世時期,英軍有重騎兵5,340人,步兵26,963人,其中包括長弓手20,076人。弓箭部隊占總兵力的三分之二,這個比例在歐洲實屬罕見。

英國長弓部隊也不同於歐洲其他國家的步兵。歐洲中世紀的步兵通常是由封建領主臨時強徵的老百姓,士氣普遍低落,素質參差不齊。經過百餘年的重視培養,英國長弓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獨特的武士階層,社會地位雖然不及騎士,但已經高過普通步兵。英國從愛德華一世開始採取徵兵和募兵並行的雙軌制,而大多數長弓兵是志願兵,又稱合同兵 (Indentured Soldier) ,根據契約按勞取酬,還有權分享戰利品,因此士氣普遍比歐洲步兵高昂。長弓手不屬於騎士階層,不受中世紀戰爭規則的保護,歐洲騎士尤其痛恨弓箭手,俘虜以後即使不殺,也會砍掉他們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廢掉他們的武功。因此英國長弓兵比歐洲步兵更加鬥志頑強,冷酷無情。
英國長弓


英王愛德華一世在同蘇格蘭人作戰時逐步發展了一套長弓手同重騎兵協同的攻守戰術。在進攻蘇格蘭人的長矛密集陣時,英軍長弓手以高射角朝著敵陣某一部分齊射,密集的箭雨從空中俯沖而下 (Plunging Fire) ,大量殺傷疏於防範的敵軍,為英軍重騎兵打開缺口,而後者乘機高速沖擊敵陣。防守的時候,英軍長弓手依託地形或障礙以猛烈火力阻擊敵騎沖鋒,待到敵騎隊形散亂、舉步維艱的時候,英軍騎兵從兩側發動突擊。英國長弓首次揚威歐陸是1346年的克雷西戰役 (Battle of Crécy) ,此戰至少12,000法軍命喪長弓箭下,其中包括11位親王和1,200個騎士。

克雷西戰役以後,法國封建領主又同小股進犯英軍多次交戰,其中嘗試了各種戰術以抵消長弓的優勢。歐洲十四世紀開始流行的鋼質板甲防護力非常好,英國長弓只有在幾十碼的近距離才可能穿透,倒是騎士的戰馬只有面部和前胸有鐵甲防護,在弓箭的密集攢射之下非常容易受傷,導致騎士落馬。法軍的應對戰術便是身披重甲手持盾牌長劍的武士徒步正面沖鋒,而部署在兩翼的騎兵沖擊英國長弓部隊的兩側。1356年的普瓦第埃戰役 (Battle of Poitiers) ,法王約翰二世試圖採用這個戰術,但法軍騎兵和步兵未能做到協同進攻,結果還是被英軍各個擊破。

為什麼法國沒有大力發展長弓部隊呢?事實上克雷西戰役以後,法國的確有推廣長弓的措施,英國學者哈代 (Robert Hardy) 引述一段法國古代史家 (Jean Juvenal des Ursins) 的話:「 不久以後法國的弓箭手變得如此優秀,准確性已經不亞於英國弓箭手。然而,一旦這些出身庶民的弓箭手團結一致,他們有可能變得比法國的王公貴族還要強大。正是基於這個憂慮,法王最終決定壓制弓箭部隊的發展。 」 顯然法國的政治體制並沒有容納一支平民軍隊的空間。

3. 排兵布陣

法軍的參戰兵力古代史料眾說紛紜,大致推算在25,000到30,000人之間,其中絕大多數是出身貴族階層的騎士 (4,000人 ) 和侍從武士 ( 約16,000人 ) ,另外有 5,000 名弓箭手和數千長矛兵。反觀英軍, 5,000 長弓手都是庶民出身,只有不足1,000名武士屬於貴族階層。後世史家稱阿金庫特戰役是一場平民和貴族之間的較量,這個說法並不過分。

法軍戰役總指揮是騎士統帥奧布萊特和元帥布西高特 (Boucicaut) ,此二人都是資深將領,其中布西高特是當時法國赫赫有名的悍將,曾經多次援助條頓騎士團東征波羅的海地區,並在1396年參加了歐洲聯軍抗擊奧斯曼土耳其入侵的尼科堡戰役 (Nicopolis) ,戰敗以後僥幸逃生。1984年,英國考古學家菲爾波茨博士(Christopher Philpotts) 從一堆古代手稿中意外發現了布西高特製定的阿金庫特戰役部署,使我們有幸得見法軍的戰術意圖。法軍按照慣例排出三條戰線,准備向英軍發動波次攻擊。第一條戰線由奧布萊特和布西高特親自率領,中央是四個方陣一共8,000徒步被甲武士,另有5,000弓箭手在兩側稍微突前提供火力支援;第二條戰線由阿蘭遜公爵 (Duke of Alençon) 率領,包括6,000徒步武士;最後是10,000名重騎兵壓陣,組成第三攻擊波。布西高特在第一條戰線左翼部署了1,600重騎兵,右翼部署了800重騎兵,這兩支突擊隊的任務是在中央陣線接敵以後,出其不意迂迴到英國長弓部隊的側後發動攻擊。

布西高特的戰術構想註定是一廂情願。首先,奧布萊特選擇的阿金庫特戰場夾在兩片密林中間,是狹長的走廊形狀,最寬處在戰場北側法軍陣地,只有大約1,100米,向南稍微收緊,到英軍陣地這里只有900米寬。兩側的密林長滿灌木,騎兵根本無法穿行,因此迂迴英軍側翼的部署純粹是紙上談兵了。其次,法軍的指揮系統非常混亂,參戰的貴族騎士爭強好勝、各行其事,布西高特的戰前部署根本得不到嚴格執行。法軍布陣時,一線排在後面的騎士們不願甘居人後,紛紛擠到前列,將兩側的弓箭手推搡到後面。法軍最終的陣形變成了四條戰線,本來應該突前提供火力掩護的弓箭部隊退居二線。戰後法國史官的記載里抱怨法軍弓箭手整場戰役一箭未發。

阿金庫特戰場是一片農田,不久前當地人在這里翻種冬小麥,地表非常疏鬆,加上戰前豪雨傾盆下了一整夜,使戰場變成泥潭。歐洲中世紀騎士的戰馬身高體壯,承載一個全副武裝的騎士以後,重量超過一噸,在泥濘之中難於立足,騎士隨從不得不找來木板給戰馬墊腳。奧布萊特很快發現這個問題,他極力說服躍躍欲試的法國騎士們按兵不動,期望太陽出來以後能把戰場地面曬干一些。

英軍按照慣例布陣,中央是大約900名重甲武士,全部下馬組成三個並列的方陣; 5,000 名長弓手在兩翼斜向前排列。整個英軍陣線類似一個扇形,大概有5行縱深,亨利和其他騎士一起在中央前列徒步作戰,並沒有留下任何預備隊。通常英國長弓部隊會在自己陣前設置障礙阻止騎兵沖擊。6天以前亨利就讓每一個長弓手隨時攜帶一根長約2米、兩頭削尖的樹干,列陣完畢以後,弓箭手們將各自的樹干斜向前釘入地面,高度大致可及戰馬的前胸,樹干之間相當寬敞,弓箭手們可以進退自如,但戰馬就無法穿過。這種簡單有效的鹿砦工事英軍還是初次使用,一些西方學者認為亨利借鑒了 19 年前尼科堡戰役奧斯曼土耳其軍隊的成功經驗。

英軍大約早上7點鍾就列陣完畢,等待法軍進攻,然而一直等到正午時分對面都沒有動靜。亨利明白英軍已經斷糧,拖延只會削弱部隊的戰鬥力,斷然下令全線前進。兩翼的長弓手拔出各自的樹干,勉力淌過泥濘的戰場,一直逼近到距離法軍陣線300米的地方停下來。這個700米的行進過程是英軍最脆弱的時候,如果法軍突然進攻英軍兩翼,長弓手們來不及做防禦工事,在法國鐵騎的沖擊下勢必崩潰。可惜的是法軍一直按兵不動,沒有抓住這個稍縱即逝的戰機。也許騎士們自以為勝券在握,想發揚騎士風度,贏的光明磊落。法國人將為這種狂妄傲慢付出慘重的代價。

4. 決戰與屠殺

英軍到達新陣地以後,兩翼的長弓手很快將各自的樹干釘入地面,然後從箭囊取出幾十支箭來插在身前的地上以便取用。英國長弓手通常自帶4囊箭,以每囊24支計算,總計96支。隨著長弓部隊統領厄賓漢爵士 (Sir Thomas Erpingham) 的令杖拋入空中,5千長弓手彎弓搭箭,仰天放出一波齊射。剎那間天空似乎變暗了,好像數千架豎琴同時震弦般的嗡嗡聲在戰場上回盪,5,000支離弦之箭以高仰角竄升至30米的空中,然後一起俯沖撲向法軍陣線,帶著巨大動能落在法國騎士的盔甲上面,尖利的金屬撞擊聲震耳欲聾。第一波弓箭落下不久,英國長弓手們又放出第二波齊射,這樣短短一分鍾內,法軍一線部隊承受了足有5萬支箭的攢射。平心而論,英軍長弓這樣遠距離的射擊很難穿透法國騎士的鋼質盔甲,然而不少戰馬中箭受驚,擾亂了陣形。兩翼的法軍騎兵按捺不住,率先沖了出去,奧布萊特只好命令中路的8,000徒步武士出擊。
沖向英軍兩翼的2,400法國鐵騎在泥濘中艱難邁進。法國史官記載,戰場的爛泥沒過馬膝,有些地方可及馬腹。法國騎兵的沖擊速度因此非常緩慢,300米的距離足足需要40秒鍾,這期間英國長弓手又放出至少6波齊射。法軍沖擊途中不斷有戰馬中箭倒地,背上的騎士被拋到爛泥裡面動彈不得,被後面的鐵騎踐踏。法國鐵騎沖到英軍陣前,長弓手們迅速退到鹿砦後面,顯然法軍對突然出現的尖利木樁缺乏思想准備,最前面的戰馬煞不住腳慘遭洞穿,背上的騎士向前拋出好幾米遠,落入英軍陣中。後面的騎兵見狀紛紛掉轉馬頭躲避,然而泥濘的地面使戰馬行動緩慢,結果成了英國長弓手的活靶子,被近距離一一射殺。殘余的騎兵掉頭奪路而逃,背後英國人的箭如追命一般,而迎面又撞上沖鋒而來的徒步武士,人仰馬翻亂成一團。

徒步沖鋒的8,000法國騎士身負30多公斤重的盔甲,在爛泥地里踉蹌而行,不一會兒便氣喘吁吁。英國長弓手的箭雨雖然無法阻止他們前進,但也迫使整個法軍戰線向中間擁擠,而在他們前面,英王亨利親率900騎士嚴陣以待。法軍接敵時已經沒有任何沖擊力,武士們徒勞地揮舞幾下長劍便精疲力竭,被以逸待勞的英國騎士砍倒,或者被地上的屍體絆倒。英軍一些長弓手已經沒有射擊角度,此時也加入戰團攻擊法軍的側翼,他們手持短劍匕首行動敏捷,三、四人對付一個法國騎士,伺機靠近敵人以鋒利匕首從盔甲腋下的縫隙刺入。法國騎士一旦跌倒就深陷泥濘難以起身,又成為接踵而至的其他法國騎士的絆腳石,導致摔倒的法國兵相互重疊。一個英國騎士事後回憶道,法國兵被壓死的要多過被殺死的,英軍陣前的法軍屍體很快堆積如山。剩餘的士兵企圖撤退,但被法軍第二攻擊波堵了回來,或被屠戮,或被踐踏,屍山越堆越高,戰場成了屠場。

法國貴族見到大勢已去,紛紛放下武器。然而他們面對一群無以理喻的大老粗,絕大多數英軍長弓兵不講法語,也不懂騎士規則。阿蘭遜公爵時運不濟,按照慣例摘下頭盔表示投降,結果被一個殺紅了眼的長弓兵手起錘落砸得腦漿迸裂。英國騎士們不得不分頭阻止無謂的殺戮,指揮士兵收集戰俘,因為這些法國騎士都是財源。至少有兩千多個法國騎士被俘,法軍的兩位戰役總指揮,奧布萊特已經戰死,布西高特被英國人從屍體堆里拖出來做了俘虜。大約一個半小時以後,戰斗逐漸平息,法軍二線殘部和三線部隊已經開始逃離戰場。

然而就在此時發生意外,導致著名的 「 殺俘事件 」 。一個名叫伊森巴特 (Isambart d'Agincourt) 的當地貴族率領幾個武士和600個武裝農民繞道偷襲了英軍的大營,他們驅散守軍,開始大肆擄掠。亨利得信,判斷這是法軍主力的突襲,立刻派遣一支部隊發動反擊。與此同時,法軍殘余的大約600名重騎兵在馬勒伯爵 (Count of Marle) 的帶領下發起最後的沖鋒。亨利立刻意識到局勢的凶險,他的長弓部隊的弓箭幾乎用盡,而自己身邊只有不足300個精疲力竭的騎士,另有約300人正在後面看管戰俘。亨利需要人手加強正面防守,又害怕兩千多法國戰俘乘機發難,毅然決定屠殺俘虜。英國貴族強烈抗議,因為這種野蠻行徑違反騎士規則,而且戰俘能夠帶來巨額贖金。亨利警告部下,不從者將處以絞刑,同時將看管戰俘的騎士調到前線,另派200長弓手執行殺戮使命。長弓手們一擁而上,刀斧齊下,鮮血橫流,等到前面法軍騎兵的沖鋒流產,亨利下令停止殺戮時,至少已有500法國騎士喪命。

阿金庫特戰役到此結束,狹窄的戰場上插滿將近50萬支羽箭,如同大雪覆蓋。法軍陣亡大約在7,000到10,000人,絕大多數是貴族階級,其中包括3個公爵,9個伯爵,92個男爵,以及將近1,000騎士。另有1,500名騎士被俘,其中包括波旁公爵、奧爾良公爵、元帥布西高特等顯要人物。此戰法國損失了將近一半的貴族騎士,可謂元氣大傷。英軍傷亡大約500人,陣亡的顯要人物包括約克公爵、薩福克伯爵等人。

戰斗剛剛結束,亨利就迫不及待地召見三名法國裁判,要求判定結果。雖然擔任主裁判的蒙喬瓦伯爵 (Count of Montjoie) 異常鄙夷英軍屠殺戰俘的野蠻行徑,他的職責是裁決結果,而不是評判功過。蒙喬瓦面無表情地回答:「 殿下,英國贏得了勝利 」 。亨利得知蒙喬瓦的城堡名叫阿金庫特,說道:「 那麼就讓這次英國的輝煌勝利作為『 阿金庫特戰役 ' 載入史冊吧 。」

㈥ 英法百年戰爭為何會爆發整個過程是什麼樣的

導言:歷史總會告訴人們一些有用的信息,再一次回顧幾百年前的那場英法戰爭,1337年到1453年的百年戰爭雖然看是局部戰爭,然而這場戰爭卻對整個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歐洲在這場戰爭結束不久就徹底的翻過了中世紀的一頁。


法國騎士

小結:英法百年的戰爭,是英國與法國國王之間的恩怨,讓兩國人民買單,如果說這場戰場誰對誰錯,指責英國侵略法國,那英國國王確實是法國人的後代,但實際上英軍在法國也干下了屠城一類的事,最終倒霉的是兩國百姓。從戰爭的規模看只是國與國之間的局部戰爭,規模並不是非常大,但是戰爭持續時間之長,世上沒有,正因為戰爭的持續時間和激烈程度大,最終導致了火槍火炮在戰爭後期大量出現,法國人被長弓兵逼的沒辦法,從義大利引進的火槍火炮技術對英作戰中進行成建制的實踐,長弓兵的密集箭雨啟發了法軍將火槍組陣進行覆蓋式射擊,反而把不可一世的長弓打的徹底沒了方向。英國人用火槍在幾百年後重復了中國的成功與失敗。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了!

㈦ 亨利五世的阿金庫爾戰役

阿金庫爾戰役(又譯:阿讓庫爾戰役)發生於1415年,是英法百年戰爭中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英軍在亨利五世的率領下以1:3的人數劣勢擊潰法軍,並且隨後在1419年收服了整個諾曼底。
1415年10月25日阿金庫戰役(BattleofAgincourt):英王亨利五世(HenryV)以6,000人對法軍20,000-30,000人,法王查理六世(CharlesVI)未在場指揮。
英軍一個月前剛剛經過哈福婁圍攻戰,傷亡達4,000人。英王亨利五世不得不率領剩下的5,000長弓手和900騎兵撤退。法軍起先避免與英軍接觸,但當英軍吃光了隨軍帶的1星期的干糧而不得不靠劫掠和野果來充飢時,法國人大概認為時機有利,
無數大大小小的法國貴族都帶著一支隊伍加入法軍想撿個便宜。這使法軍擁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而缺乏有效的最高指揮。法軍在阿金庫爾堵住了英軍北撤之路,英王亨利五世前一天的求和被拒絕,只有靠一戰來沖出一條路了。地形是一條向北的通路穿過兩側的樹林。英軍面向北一線排開,兩翼是長弓手,中間是下馬的重裝步兵。英軍兩翼與兩側的樹林相接,分為前,中,後三層,每層四排。戰前亨利命令每個長弓手都准備一段兩頭削尖的木樁。法軍面向南分為三線。
第一線兩翼是重裝騎兵(右翼800,左翼1,600)中間是4,000下馬的重裝步兵。第二線仍是重裝步兵,約3,000-5,000。在這兩線間配置了近5,000弓箭手和十字弓手,還有幾門大炮。為了搶功,許多法國貴族都擠到第一線來實際上卻打亂了隊形,使第一線異常混亂臃腫,還把原本應配合進攻的弓箭手和十字弓手擠到兩邊和後面,反而擋住了他們的視線與射擊角度。第三線是近萬騎兵,但因為爵爺們都擠到前面去了,基本處於無人指揮的狀態。雙方前沿相距約900米。兩軍從早上7:00起對峙了4個小時,因為法國人認為英國人沒有了糧食,或者讓英國人先沖鋒,法國人可以利用英國人進攻的隊形混亂來揀便宜;或者就讓英國人站著餓死。亨利不得不命令英軍向前推進,兩翼仍然緊靠著樹林,英軍整齊地緩緩推進到距法軍250米(長弓有效射程)的距離上停下,每個長弓手都將准備好的兩頭削尖的木樁插入腳下的泥沼地中,讓另一尖端斜向著法軍方向。隨著亨利一聲令下,英國長弓手發出了第一次齊射,天空立即被密密麻麻的箭簇所覆蓋而法國人遭到了一陣箭雨的襲擊。如夢初醒般,法軍第一線開始向英軍沖擊。法軍兩翼的重騎兵本應迂迴攻擊英軍的側翼,但因為兩側的樹林不得不正面沖擊英軍兩翼的長弓陣地。法軍重騎兵的沖擊速度大約是不到400米/分鍾,因此需要大約40秒沖到英軍陣前,足夠長弓手們發出4到5輪穿甲箭。
法軍騎兵遭到了很大損失,少數沖到英軍陣前也無力突破拒馬,不得不在退卻中承受更多的穿甲箭攻擊。失去了主人的受傷或受驚的戰馬在戰場上亂跑,沖亂了隨後沖上來的法軍一線步兵。由於英軍所處兩側樹林間空地較窄,法軍從開闊處沖來,兩翼不自覺地向中央擠壓,因此當法軍沖到英軍面前時發現已經沒有什麼空間來施展手中的長槍,相反嚴陣以待的英國重步兵卻可以把手中的重劍刺入法國人盔甲的連接處從而給予法軍很大殺傷。腳下的泥沼也遲滯了重裝步兵的沖擊,增添了法軍的混亂。因此盡管法軍第一波沖擊使英軍少許後退,但英軍很快重新拉直了隊伍與法軍搏鬥。
看起來混亂得法軍更像是集體沖向一場大屠殺,無數法國貴族就此倒下或被俘。法軍一二線間的弓弩手和火炮由於兩軍交錯而無法射擊,很多人實際上整場戰役一箭未發。英軍腳下的法軍屍體堆積如山,很多第二三線的法軍見此情景都被嚇得逃出了戰場,以至當法軍第三線騎兵開始沖鋒時僅剩下了600人。僅僅半小時英軍就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亨利下了一道不尋常的命令結束了這場戰役,英軍處死了所有的法軍俘虜。此戰法軍損失過萬,僅大大小小的貴族就戰死了5,000多。英軍最大的損失是戰死的愛德華三世第五子蘭利的埃德蒙的大兒子約克公爵愛德華,其他損失不過是十餘名騎士和100餘長弓手。

㈧ 歐洲中世紀晚期一個強國有多少騎士

阿金庫爾戰役,法國出動了二萬左右騎士
那麼全國肯定會比這個多
其他強國應該也是這個數量級

㈨ 阿金庫爾大戰多慘英國人為什麼能砍殺5000多名法國貴族呢

說到法國,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法國打不過就投降的本領。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面對德軍的進攻僅僅就堅持了一個月就亡國了。法國軍隊的實力也是讓人很懷疑的,但法國並非天生懦弱。他們在英法之間的百年戰爭中的表現也非常勇敢。然而,法國的勇氣有時是有勇無謀的。阿金庫爾戰役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阿金庫爾戰爭中,法國被英國打敗,並且犧牲了5000多名貴族。

法國軍隊在阿金庫爾戰役中損失慘重,這是一種恥辱。更不用說法國軍隊的第一和第二大軍在這場戰斗中崩潰了,第三大軍乾脆一鬨而散也是四處逃竄。光是戰死者就難以想像。法國軍隊損失了1.8萬多人,這是歐洲軍事史上前所未有的失敗。

㈩ 阿金庫爾戰役英國是怎麼打贏法國的法國為什麼會失敗呢

英國長弓手擅長發展自己的優勢,避免自己的弱點。他們選擇的戰場都是崎嶇的小徑、丘陵或狹窄的區域。騎兵根本無法在這個戰場上沖刺,他們的機動性也非常有限。每次戰斗前,英國長弓兵都會優先考慮有利的地形,能夠從容射擊。然而,失去機動能力的騎兵就像活目標一樣,被其他人屠殺。他們在沖向英軍前線之前被射中刺蝟。可以說,在百年戰爭中,法國的重裝騎士們不得不面對籠罩在藍天上的箭影和他們咆哮時發出的尖銳聲音。

阿金庫爾戰役後,英國長弓手聞名於世,這讓所有法國騎士聞之色變。但事實上,英國軍隊之所以能夠贏得這場戰斗,不僅僅是因為長弓的一個分支。法國發動正面進攻時,戰場前沿的英國騎士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沒有這些重甲騎士的掩護,長弓將被近身的法國軍隊屠殺。因此,英軍在阿金庫爾戰役中的勝利實際上是所有兵種不顧一切、協同合作的結果。

閱讀全文

與阿金庫法國騎士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5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9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