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國法國奧地利這三個國家有共同的邊界嗎
法國和德國相鄰;德國和奧地利相鄰。
法德瑞三界接壤;德瑞奧有三界接壤;奧瑞意有三界接壤;法瑞意有三界接壤。
② 德國和法國是鄰國嗎
是的德國位於歐洲中部,
東鄰波蘭、捷克,
南接奧地利、瑞士,西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
北與丹麥相連並臨北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
面積為357020. 22平方公里(1999年12月)。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萊茵河(流經境內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奧得河、多瑙河。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 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據1982年國際海洋法協定,德國在北和東海的領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約22公里),其面積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③ 20世紀30年代法國如何讓追求它的邊境安全
19世紀的普法戰爭和20世紀的一戰使德法矛盾尖銳。法國在巴黎和會上是主張嚴懲德國的。在德國無法償還賠款時與比利時聯合發動了對德國工業區魯爾的進犯,稱「魯爾危機」。法國與德國邊境是其安全的保證。但是在凡爾塞和約上沒能得到真正的保證。於是還得繼續努力最求其邊境安全。它最求邊境安全的過程大致如下:1、法國對付德國的辦法就是結盟。但是一戰後英國不願承擔大陸義務,拒絕與法國結盟。俄國又爆發了十月革命,法國又不願與社會主義國家結盟。於是法國向德國周邊的小國家尋求盟友。(1)1920年9月,法國與比利時簽訂了軍事協定;(2)1921年2月和1924年11月又先後同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締結了同盟條約,從而在歐洲大陸建立了一個以法國為首的主要針對德國的同盟體系。另外,為了防止匈牙利修改《特里亞農和約》和保加利亞修改《納依和約》,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分別締結了三項雙邊同盟條約,在中歐和東歐形成了一個同盟國體系,統稱「小協約國」。(3)法國為了利用小協約國擴大自己的影響,抑制德國,反對蘇聯,繼法捷同盟條約之後,又於1926年6月和1927年11月先後同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締結了友好條約。2、但是比、波、捷、羅、南畢竟都是中小國,而且波、捷、羅、南四國都位於德、蘇兩大國之間,既怕德國,又怕蘇聯,實在難以發揮既牽制德國又遏制蘇聯的雙重作用。於是法國還得尋求能夠保障自己安全的新途徑。(1)20年代初法國加強與「小協約國」的關系,作為遏制德國侵略的屏障。(2)但是這些小國實力畢竟有限。1924年10月2日,國聯第五屆大會通過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日內瓦議定書》,規定了旨在保證維護《凡爾賽條約》所劃定的疆界,保護法國東歐盟國邊界現狀的仲裁、安全、裁軍三原則。法國對此非常滿意,首先在議定書上簽字,但是英國拒絕簽字。(3)1925年4月法國外長白里安主張積極改善法德關系,希望在英國的支持下通過與德國改善關系保證自己的安全問題。1925年10月5日,德、法、比、英、意、波、捷七國代表在瑞士的洛迦諾舉行國際會議,10月16日與會國草簽了「最後議定書」和其他7個條約。最後,德國無條件加入國聯,於1925年12月1日《洛迦諾公約》的各項文件在倫敦簽字。這個公約表面上法國的安全問題得到了緩解,卻極大的削弱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地位,從此法國喪失了對德國制裁權,而且這個公約對德國東部邊界沒做保證,嚴重打擊了法國的同盟體系法國的邊境安全只能置身於英、意的空頭保證之下。(4)1927年法國開始改善與美國的關系,希望與美國締結一項互相永不交戰的條約。美國認為這樣既有利於美國在歐洲投資有利於削弱蘇聯的影響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於是於1928年8月27日德、英、美、比、法、意、日、波、捷等15個國家的代表在巴黎簽訂了《非戰公約》,其實法國只想單獨與美國簽約,誰知美國拉這么多國家一起簽,這個公約使法國大失所望。法國的邊境問題仍沒解決。
1、 法國還於1928年開始建造馬其諾防線,至1936年初期初期規劃工程才基本完成。但是二戰時,馬其諾防線沒有發揮其原本防守德國的作用。這些就是法國追求邊境安全的過程。
④ 巴黎和會在對德國的邊界問題上引發了哪些討論
關於德國西部邊界,引起激烈爭論的是萊茵區問題和薩爾問題。法國認為「大自然在侵略線上只安置了一個障壁,即萊茵河」。它堅持以萊茵河為德國西部天然邊界,以確保法國的安全。萊茵河左岸和荷蘭、比利時、法國邊界以東的中間地帶應建立一個自治的中立國家,實則是法國卵翼下的附庸。法國的這個計劃,1917年初曾得到沙皇俄國的秘密諒解,然而現在沙俄早已不存在了,英、美兩國又表示斷然反對,克里孟梭同威爾遜幾乎鬧翻了臉,最後法國不得不接受英、美的妥協方案。和約確定萊茵河右岸50公里以內為非武裝區,禁止德國駐軍和建立軍事設施。萊茵河左岸法國原擬建立附庸國的中間地帶,自北而南分別由協約國軍隊佔領五年、十年和十五年。此外,英、美還分別同法國簽訂了安全保障條約,保障法國東部邊界不受德國的侵犯。但是後來由於美國參議院拒絕批准凡爾賽和約,美國和英國的保障條約也就隨之告吹了。薩爾問題是因為法國要求合並德國領土薩爾而引起的。薩爾同阿爾薩斯、洛林兩州相連,洛林富有鐵礦,薩爾盛產煤炭,法國企圖把薩爾和洛林聯合起來,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區,用以支持法國的歐洲霸權。法國合並薩爾的方案最後也被英、美挫敗了。凡爾賽和約規定薩爾區由法國佔領了十五年,十五年後舉行公民投票決定隸屬。薩爾煤礦在佔領期間歸法國所有。波蘭問題直接涉及德國的東部疆界、法國的歐洲霸權和協約國的反蘇計劃。法國希望建立一個「大波蘭」作為自己的盟友,用以牽制德國和樹立自己的歐洲霸權,同時還可以作為反對蘇、俄的工具。英、美是反對法國謀求歐洲霸權的任何企圖的,但是在反對蘇俄問題上他們找到了共同點,因而原則接受了法國的設想。和約規定波蘭領土包括:波茲南全部,西普魯士大部,波美拉尼亞、上西里西亞、東普魯士的一部,此外還有奧匈帝國的加里西亞以及特申的一部。國際聯盟管轄的自由市但澤,允為波蘭的出海口。
⑤ 馬奇諾防線,普通人都知道能夠繞開,為什麼法國人沒有想到德國人會繞開呢
這話可是有太大問題了,這不是普通人想到和法國將軍想不想得到的問題,這馬奇諾防線的設置,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德軍繞開馬奇諾防線的。這馬奇諾防線,是因為法國光速投降,才成笑話的。如果馬奇諾防線真的要是打成了,真發揮出作用,沒出現意外的話,你就能看出來法國人在軍事方面是有多麼的毒辣了。人家雖然投降快,但是別忘了人家在歐洲也打了幾百年仗,手段並不比歐洲別的國家弱。而馬奇諾防線,就是法國人毒辣的一個體現。
法國人對於德國人後來發動的戰爭,是有很強的預見性的,就是知道德國人一定會復仇,知道德國人一定會進攻的,但是很無奈,那會兒法國人也挺虛弱的,不願意繼續打仗了,而即便是要打,也要將損失降到最低點去。馬奇諾防線,就是奔著這個目標去的。
⑥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是怎麼被協約國重新確定疆界的
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所有,薩爾區行政管理由國際聯盟負責,15年後舉行全民投票決定其歸屬。萊茵河右岸50~60公里內劃為非軍事區,德國無權設防。萊茵河左岸由協約國佔領15年,劃分為3個佔領區,分別在滿5年、10年、15年後撤軍。有3小塊面積為384平方英里的地區歸屬比利時。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經過公民投票,其擁有1538平方英里的北部地區歸屬丹麥。在東部,將波茲南、西普魯士大部和西里西亞一部分交給波蘭;但澤(格但斯克)作為自由市,由國際聯盟管理,波蘭有權控制但澤走廊。德國還放棄梅梅爾(克來彼達,屬立陶宛),並將上西里西亞南部劃歸捷克斯洛伐克。
⑦ 瑞士和法國 德國 奧地利 劃分國界的依據是什麼 斯洛維尼亞與奧地利 克羅埃西亞 劃分國界的依據是什麼
瑞士和法國是以日內瓦湖、侏羅山脈為國界。
瑞士和德國是以萊茵河、博登湖為界。
瑞士和奧地利是以萊茵河、賴蒂孔山為界。
斯洛維尼亞與奧地利是以卡拉萬克山為界。
斯洛維尼亞與克羅埃西亞是以契恰里亞山、庫帕河為界。
⑧ 德國和法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德國在世界地圖的西北邊,法國的東部。
德國位於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由16個聯邦州組成
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的行政區劃:
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13個大區,其下又分為96省,5個海外省(即1個海外大區轄有1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和2個具有特殊地位的行政區。
全國共有36679個市鎮。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