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巴赫的《法國組曲》有哪六組
巴赫的法國組曲是有六組,可是好像沒有具體的名字,只有作品號,目錄是
組曲1 d小調 阿勒芒德-庫朗特-薩拉班德-小步舞曲Ⅰ-小步舞曲Ⅱ-吉格
組曲2 c小調 阿勒芒德-庫朗特-薩拉班德-曲調-小步舞曲-吉格
組曲3 b小調 阿勒芒德-庫朗特-薩拉班德-昂格萊茲-小步舞曲-中段-吉格
組曲4 bE大調 阿勒芒德-庫朗特-加沃特-小步舞曲-曲調-吉格
組曲5 G大調 阿勒芒德-庫朗特-薩拉班德-加沃特-布雷-盧爾-吉格
組曲6 E大調 阿勒芒德-庫朗特-薩拉班德-加沃特-波羅乃茲-小步舞曲-布雷-吉格
而且既然是組曲,每一組都會由六到八首曲子組合而成。 《法國組曲》屬於古組曲體裁。古組曲是十七、十八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器樂套曲,通常由四首速度和節拍不同但調性統一的舞曲按一定順序組合而成。它們是「阿勒芒德」、「庫朗特」、「薩拉班德」和「吉格」。在「薩拉班德」和「吉格」之間也可加入「小步舞」、「加伏特」等其它舞曲,有時還插入非舞曲性的「旋律」等樂曲。每首《法國組曲》各包括有六至八首古代舞曲。
⑵ 巴赫的音樂作品有哪些
《勃蘭登堡協奏曲》、《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法國組曲》
1、《勃蘭登堡協奏曲》
1721年巴赫收集了他的六首最好的協奏曲獻給勃蘭登堡的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侯爵,這就是著名的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 又名伯蘭德伯格協奏曲,
展現了絢麗多彩而又富於獨創性的對比,華麗而高超的復調手法,活躍而宏偉的旋律,可以說,巴赫用這首作品把大協奏曲這種當時已經趨於過時的體裁推向了最後的高峰。
2、《馬太受難曲》
《馬太受難曲》創作於1724至1727年間,取材於《聖經》中對耶穌受難過程的敘述。整部作品結構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穌被門徒出賣和最終被捕的過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穌受審,被釘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場景。
3、《b小調彌撒曲》
巴赫於1733年寫成了這部彌撒中的「懇求主,賜憐憫」(Kyrie)和「榮耀頌」(Gloria)這兩段,是為了奉獻給薩克遜的選侯西格斯蒙德三世(Sopsmundm)的,當時這位選侯是巴赫所居之地的地方長官,後來成為波蘭的國王,
巴赫將這兩段樂曲奉獻給他並附有一信,請求選侯指派他為選侯的宮廷作曲家,信中還說:「這兩首作品可以算作我的作品中非常有特殊意義的樂曲。」巴赫所說的完全是事實,這部作品確實是巴赫有非常意義的頂峰作品。
4、《平均律鋼琴曲集》
《平均律鋼琴曲集》(48首前奏曲與賦格)是巴赫鍵盤音樂中最偉大的作品,這套作品是巴赫音樂創作的峰巔,彪羅(Hans Guido Von Büllow)把它比喻為音樂上的《舊約聖經》。平均律是歐洲音樂的基本律制。
5、《法國組曲》
法國組曲是巴赫獻給他的第二位妻子安娜的,其中前五首包含在《為安娜.瑪格達蓮娜的鍵盤曲集》,第六首是後來追加的。
作品大約寫於1722-1725年,主要創作時間仍屬於科藤時期(1717-1723),這段時期確實是巴赫創作器樂作品的一個高峰期。
⑶ 鋼琴名作賞析
多梅尼克·斯卡拉蒂, 1685年 出生於義大利那不勒斯,自幼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音樂,但是並沒有子承父業稱為歌劇作家,而是成為了一名管風琴家與羽管鍵琴家。
斯卡拉蒂雖然與巴赫、亨德爾 生於同一年 ,但是他的風格與其二人為代表的巴洛克晚期復調音樂風格不同,其主要的音樂創作為羽管鍵琴音樂。這些樂曲有著豐富的音樂內容,除了發揮義大利的唯美旋律,運用色彩豐富的和聲與轉調,以及西班牙強烈的節奏意外,還融入了當時很罕見的羽管鍵琴演奏技巧。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現雙手交叉、快速同音反復、平行三六度、大跳、刮奏、雙三度顫音等高難度的技巧。
斯卡拉蒂作有羽管鍵琴曲555首,在今天被稱之為「奏鳴曲」的作品在他生前出版時叫「練習曲」。這些奏鳴曲都是單樂章,通常分為二段體,即分為前後兩個短小精緻的部分,兩部分的長度大致相同,每部分都有反復。第一部分一般有兩個不同性質的音樂素材,這些素材大多有明確、獨創的音樂形象,清晰簡短而又變化無窮,加上豐富的和聲緊密配合,使得斯卡拉蒂的音樂作品帶有明顯的優雅高貴的氣質。
其代表作品有:
1、K.9 d小調 牧歌,這是一首平易親切的樂曲,淳樸甜美的旋律加上安靜的雙音以及流動的三連音的伴奏,似乎向人們展示了一幅18世紀歐洲溫和平靜、明朗秀麗的田園景色,因此有人稱之為牧歌。
2、K.20 E大調 右手彷彿是小號聲音,左手似乎在模仿鼓樂,在樂曲的前後半部都出現了關系小調樂句,使得調性色彩對稱分明。
3、K.29 D大調 第一部分有兩個性質不同的音樂素材,也有較明顯的主部和副部的對比,和奏鳴曲式的調性對比非常相像,亦有很多雙手交替、交叉、雙音的技巧。
4、K.30 g小調 貓之賦格曲,本曲因為模仿貓走在鍵盤上發出的聲音而構成的主題。本主題含有增減音程、雙重對位、二聲部、在重復、平行進行、保持長音時有三聲部和四聲部。
5、K.54 a小調 樂曲中有雙手交叉,大量的顫音,快速練連續放入八度音等艱難的技巧,樂曲具有豪邁爽朗的風格。
6、K.87 b小調 類似復調的樂曲,是斯卡拉蒂為數不多的抒情小品中很精彩的一首,用四個聲部編織出來的一首哀傷的泣腔,是對內心情感的深刻表現。
7、K.96 D大調 開朗而歡快,樂曲的開頭的主題受義大利協奏曲的影響,出現弦樂合奏的構思,在鍵盤上模仿全奏和獨奏的效果。
8、K.141 d小調 樂曲一開始就是高音區快速的同音反復,是在模擬吉他和曼陀林撥弦的聲音,加上左手美小結一拍短促的和弦襯托,給人帶來一種活潑的喜悅。
喬治·弗里德里克·亨德爾 1685年 出生於德國哈雷的一個理發師家庭。
亨德爾的主要創作領域在歌劇和清唱劇上,鍵盤樂的創作在數量和質量上就其全部作品來說居於次要地位。亨德爾的音樂風格具有其時代的共同點:宏偉、巨大、深刻而富有宗教性。
亨德爾主要的鍵盤作品是其三部組曲集。前兩部組曲集各有八首組曲,第二部組曲還包括一首含有六十二個變奏的《G大調恰空舞曲》,分別出版於1720年和1735年,1735年出版的第三部組曲由六首賦格曲組成。
*我對亨德爾不是很關注,因此僅僅介紹他的基本信息(´▽`)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1685年 出生於德國埃森納赫一個著名的音樂世家,這個家族自1560年前後至19世紀的六代人中產生了近50位音樂家。
巴赫生活的年代是宗教精神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宗教思想深深地滲透在人們的思想和言行中。巴赫長期在教堂任職,一直受到宗教環境、宗教氣氛以及宗教音樂的影響熏陶。巴赫以其天才的洞察力用他自己的技巧和風格融合了16世紀、17世紀、18世紀早期義大利、英國和法國音樂的特點,體現了巴洛克後期復調音樂最高超、最成熟的技術水平。
巴赫的鍵盤音樂充滿內部結構的平衡美感,復調性很強。同時巴赫用很多華麗多彩而又功能各異的裝飾音來修飾音樂,使音樂風格高雅講究。 巴赫的鍵盤作品不標明速度,不標明力度,甚至也不標明觸鍵方法,試圖給演奏者一個很大的二度創作空間,所以今天我們可以聽到同一首作品的有著完全不同的演繹。
其主要作品有:
1、《十五首二部創意曲》(Inventions, BWV 772-786)和《十五首三部創意曲》(Sinfornias, BMV 787-801) 為其長子所寫,為了讓其在手指訓練上不失去耐心,同時獲取一定的作曲知識。他採用自由對位法的形式,創作了這些優美動聽的藝術小品作為教材。這套曲集仍然是學習鋼琴復調技術的優秀教材。
2、《法國組曲》(French Suites, BWV 812-817)創作於1722年,正值巴赫在科騰生活與工作都比較順利的時期,為他新婚不久的第二位妻子安娜創作,共有六套。《法國組曲》屬於古組曲體裁,其是十七八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器樂套曲,通常由四首速度和節拍不同但調性統一的舞曲按一定的順序組合而成。這四首舞曲分別是:阿勒曼德(Allenmande)、庫朗特(Courante)、薩拉班德(Sarabande)和吉格(Gigue)。在薩拉班德和吉格之間還可能會加入「小步舞曲」、「加沃特」、「布雷」、「盧爾」、「波羅乃茲」等其他舞曲或非舞曲性質的「旋律」(Air)等樂曲。
3、《英國組曲》(English Suites, BWV 806-811) 大約創作於1715年。其與《法國組曲》一樣都屬於「古組曲」體裁。《英國組曲》的基本情緒剛強而富有生氣,篇幅長大,復調性強。尤其是前奏曲規模龐大,有的用對位手法寫成,有的用義大利協奏曲的風格,大多為包含了呈示、展開、再現的三部性結構。而薩拉班德舞曲是該組曲中最出色的篇章,展示出巴赫廣博、庄嚴、深邃、渾厚的特質。
4、《帕蒂塔》(Partita, BWV 825-830)創作於1726-1731年間,是巴赫出版的第一套樂曲。Partita是義大利語,本意為變奏曲,17世紀後演變為「古組曲」的意思。
5、《哥德堡變奏曲》
6、《義大利協奏曲》
7、《平均律鋼琴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