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是什麼樣的東西

法國是什麼樣的東西

發布時間:2022-12-31 11:29:36

Ⅰ 法國最具法國特色的是什麼呢

當一個外國人聽到「法國」這個詞時,幾件事會浮現在他們的腦海里。一些刻板印象、一些笑話、一些文化、埃菲爾鐵塔……其中有些幾乎是完全錯誤的。有些是真的!法國的一些重要的東西甚至都沒有出現。

《瓦爾修斯的電影》(1974)

「完全錯誤的」東西:貝雷帽、衛生和「哦啦啦」

讓我們把這個問題解決掉:

我們對洋蔥沒什麼特別的口味,也不喜歡"親愛的親愛的"或"哦啦啦"之類的陳詞濫調。

我們確實喜歡長時間洗澡。

我們在城裡不戴貝雷帽。這是一頂老農民的帽子。

我們通常不穿藍白條紋的la mariniere襯衫。如果我們真的這么做了,也大多是為了玩一點陳詞濫調。

我們不會夾著法棍在城裡走來走去……不,好吧,我們會這么做,事實上,這是真的。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當你從la boulangerie拿著你日常的麵包回來的時候!

我們吃蔬菜不是因為它們是健康的,而是因為它們是真實存在的。

所以,這最終引出了我最喜歡的第二種法語表達方式,也是法語中最地道的表達方式:

好極了。

吃得簡單,沒有多少組織,沒有多少錢,但有好吃的,有朋友,有真正在一起的快樂。

3)好!更多的建議嗎?比如,法國藝術還是法國文化?

嗯,阿斯特里克斯對法國文化有一些有趣的見解,並對此進行了一些諷刺。

法國人有時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森林裡的小村莊,人們總是精神抖擻地戰斗,但無論世界扔給他們什麼,他們都能面對,然後大吃大喝。」

一些歌手/詞曲作家也可以被認為是「峰值法語」。首先是喬治•布拉森,但我要加上芭芭拉(她太棒了)、讓-雅克•戈德曼、塞爾日•雷賈尼……

對我來說,法國的兩部文學作品是:

《小王子》,聖埃克蘇佩里著。最可愛的兒童書籍,關於友誼和失去,責任和想像。

《西拉諾·德·貝爾熱拉克》,埃德蒙·羅斯坦德著。偉大的擊劍手/詩人,浪漫而勇敢,有一個大鼻子。

他就是華麗的代名詞。

Ⅱ 法國文化特點

法國文化的特點是古典文學、藝術設計、戛納國際電影節、遺產日、飲食等。

1、古典文學。17世紀以來,法國古典文學先後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杜馬、雨果、福樓拜、杜馬、左拉、羅蘭等文學巨擘。他們的巴黎聖母院,紅黑相間,老人,基督山伯爵,悲慘的世界和約翰·克里斯托夫都被翻譯成了世界文學。

Ⅲ 法國的特點文化和物品

國家的誕生
法國的歷史是長期以來人民的點滴勞動匯集而成的。法蘭西眾多的獨特之處正是其文化的體現。二千年來各個朝代和他們的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證,最後才形成了今天的現代法國。

史前時期
大約一百萬年前,從歐亞大陸遷移來的人類一直來到最後的邊界——大西洋邊。從此定居下來。薩比安人則最早在公元前四萬年到八千年開始出現在這里。許多考古遺跡證明了在法國這片土地上史前就有人類文明存在。

高盧時期
約公元前1200年到前800年,凱爾特人離開他們在西里西亞的家鄉,向萊茵河和大西洋之間的這一地區開始入侵。這塊土地當時居住著90個不同的部落,被稱作高盧人。高盧人在農業和十分發達的手工業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文明。他們發明了收割機、木桶、四輪馬車和鐵劍。
很快羅馬帝國也注意到了這片土地。公元前50年,朱利葉斯·凱撒大帝來到這里,征服了這一地區。高盧-羅馬文明定都於里昂,統治了相當長時間,形成了今日法國的最初藍圖。正是這一時期法語開始形成,許多大城市已經有了雛形,道路網也從此初現端倪。

法蘭克王國
從五世紀起,來自東方的漢斯、汪達爾、阿拉曼斯、維斯高特、奧斯特洛
高特和法蘭克人先後入侵該地區,高盧-羅馬人為了抵禦入侵而和法蘭克部落聯合了起來。他們的基地設在巴黎附近地區,也就是令天被稱作法蘭西島的地方,這股力量慢慢征服了全國。
法蘭克王朝的梅羅文家族和卡洛林家族統治從五世紀延續到十世紀。這一時期,高盧一羅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逐漸融合。

法蘭西王國
在公元768年到814年查理曼大帝統治時期,他建立了許多學校,促進文化繁榮並召集了許多學者在身邊。他的工國劃分為郡,郡長(世俗政權)和主教(宗教權威)共同管轄。米斯統領則負責執行帝國法律。
987年,雨果·卡佩,法蘭西島領主,加冕成為國王,而法蘭克人的土地(被稱作法蘭斯)成為法蘭西王國。新建立的法蘭西王朝想把宗主權施及整個統治領域內。
從11世紀至15世紀,先後有18任國王不斷地向封建領主們施加權威,王國得以擴大(吞並了布列塔尼和勃艮第),並奪取了一些英國的領土,例如阿基坦和諾曼底。這幾個世紀中突出的特點是宗教熱情高漲,文化、經濟和城市也得到極大發展。這一時期開始出現了資產者,他們形成了社會中一個新的階級。城市也變成了行政單位。
從1226年到1270年間統治法國的國王路易十一十分重視司法,曾經親自在萬森的一棵橡樹下主持審判。他一生中建造了許多醫院和教堂,參加了兩次十字軍東征,成為君王中的典範。他後來被尊稱為聖路易。
從16世紀到18世紀,十位國王致力於加強國家的權力以及其行政。在抵禦東方和南方的敵人入侵的戰斗中,他們逐漸建立了國家的自然邊界。這其間有三位政治人物尤其值得提起:
-亨利四世結束了國內的天主教與清教徒的宗教戰爭,把西班牙入侵者逐出了國境。這樣,他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此外他還曾試圖改善貧苦的法國農民的不幸處境。
-黎塞留,路易十三的宰相。他領導法國抵抗住了奧地利的軍事干涉,通過削弱貴族和清教徒的力量加強了主權。他還下令成立了索邦大學並促成了法蘭西學院的建立。
-科爾貝,路易十四的首席大臣。他曾嘗試統一全國的法制,以及通過建立大製造業和國際貿易公司來促進革新。他曾寄希望於法國的殖民地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

幾次歷史變遷

1789年的大革命
1789年的國民會議變成了憲政會議。封建權力被廢除、公布了人權宣言,建立了議會君主制。
1792年由於外國勢力的干涉、君主出逃等事件,君主制被廢除,第一共和國宣告成立。自此至1795年,包括羅伯斯庇爾在內的革命者們同時與國外(普魯士、奧地利、英國、西班牙)和國內(旺代)的反革命勢力作著斗爭。在政治生活中,革命者們採納了孟德斯鳩和盧梭提出的原則(三權分立原則和人民主權原則)。
從1799年至1804年,第一執政拿破崙.波拿巴將軍領導著法國政府,他統治期間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集權制資產階級國家、現代化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法典(其民法典至令仍然有效)。政府還建立了高中教育體制並改革了大學教育。

拿破崙帝國
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他在到1815年的12年統治期間力圖建立一個龐大的歐洲帝國。10年間,法國軍隊在整個歐洲大陸不斷與一些強大的聯盟較量。曾有一個時期法國疆域急劇擴大。只是到了1815年它的邊界才回到1789年的狀態。
俄羅斯戰役中法國軍隊的慘重傷亡導致了拿破崙的下台和被放逐。他後來曾再次統治法國,但僅一百天後,他就因為滑鐵盧戰役失敗而再次退位。

君主制復辟
1815至1830年間的兩任國王都想要在復辟的舊君主制下維持革命和拿破崙帝國期間的一些進步措施。法蘭西王國的殖民帝國在北非繼續擴張。
法國的最後一任國王:路易斯-菲力浦被加以封號「法國人之王」。1830至1848年間出現了貿易商業資產階級,工業革命開始,社會主義和聯邦主義運動也開始興起。經濟危機和社會動盪最終將法國引向了 1848年大革命,導致了君主制的最後崩潰。

第二共和國和第二帝國
普選制、新聞自由和對勞動者階層起義的恐懼給了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一個機會當上了法國總統。在經過一段獨裁式的總統統治時期後,路易拿破崙通過公民投票和政變方式當上了皇帝,號稱拿破崙三世。他的政府倡導激進的經濟改革政策,推行大量目的在於重建國家資本的重要經濟計劃。第二帝國以工業擴張為其特徵。就在政府向議會制政體變化之時,法德戰爭爆發了(1870年)。法國在蘇丹的失敗導致了第二帝國的覆滅。

第三共和國
1871年成立了共和國並建立了國防政府。法國戰敗,在與德國簽訂的和約中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同年發生了著名的巴黎公社起義,但起義被血腥地鎮壓了。
共和國的議會制政體在1871年至1914年間建立了有關公共自由的一系列重大法律,證明了其本身的價值。儒勒法里總理(186年至1885年在任)對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新聞自由的確立發揮了重大影響,他對非教會的免費義務小學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有重大貢獻。
法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繼續擴張,但與此同時社會動盪和宗教與學校之間的紛爭(政教分離)動搖著社會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使法國失去了十分之一的勞動力。1917年12月是戰爭的轉折點,喬治·克雷孟梭帶領法國及協約國一起取得了勝利,德國戰敗。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歸法國。
在戰後重建不久,法國就象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被1929年大危機嚴重打擊。廣泛的罷工和左翼聯盟給法國帶來了1936年的人民陣線政府,這屆政府在國家計劃中設定了建立基本社會法律的義務。
在法國的四周,納粹主義、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以及西班牙內戰都預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
隨著著名的所謂「奇怪戰爭」的結束,1940年法國宣布了休戰,法國成為德軍佔領區。法國經濟處於不穩定中。整個國家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與佔領國合作的維希政府,另一方是以倫敦為基地的「自由法國」流亡政府及抵抗運動。經過五年的戰爭,法國在1944年被盟軍解放。

第四共和國
1940年6月18日夏爾·戴高樂發表了廣播講話後,被公認為法國抵抗運動的領袖和象徵。他在1944年至1946年間任政府首腦,建立了法國社會保障體系並給予婦女選舉權。可是,由於議會制政體不能清楚地提供政治方向而導致了政府改組,第四共和國被動搖了。1945年至1958年的這段時期法國一直忙於重建國家發展經濟。不斷尖銳化的非殖民化問題(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戰爭)意味著虛弱行政權的結束。

第五共和國
1958年,夏爾·戴高樂將軍重登歷史舞台。他設計並建立了加強行政權的第五共和國體制。即建立了人民普選總統制。法國從此走向一個現代化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時期。1968年5月的學生運動和社會騷亂反映了年輕一代的不安情緒、社會的缺乏秩序以及國家的過度集權,戴高樂將軍因此被迫辭職。然而右翼政府仍把持著政權。喬治·蓬皮杜任總統直至1974年去世。他的繼任者瓦雷里·吉斯卡爾·德斯坦任滿了七年,但在1981年被第五共和國第一位左翼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擊敗。密特朗1988年競選連任成功。不過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法國政壇的特點就是左翼和右翼政府輪流執政。

統一的歐洲市場開始建立
1993年12月1日,歐洲聯盟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基礎上誕生。

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7年4月21日國民議會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進行提前選舉。地方選舉則在3月已經進行。這一選舉的結果產生了左翼和右翼的「並存」。

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在過去的數三十年裡,法國建立了一套穩定的制度。在1958年戴高樂將軍任總統期間通過全民公決方式確立的第五共和國憲法保證了政治體制的良好運作。法國是統一的、民主的、世俗的社會主義共和制國家。其公民不論出身,種族或宗教信信仰,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現代法國民主制度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留下的遺產。其原則以1791年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為基礎,今天已經成為憲法的引言部分。

法國的銘言是「自由、平等、博愛」。
法國國旗是三色豎條組成的三色旗:藍、白、紅。
法國國歌是馬賽曲。
法國國慶是7月14日,1789年攻佔巴士底獄的日子。

國家制度
行政權
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以普選制選舉產生,任期七年。總統頒布法律並有權提出議案要求國家公民投票表決。他還有權在與總理,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談話後宣布解散國民議會。
總統任命總理,並任命由總理提名的政府成員。
政府應答復國民議會的質詢。
立法權
議會由兩院組成:國民議會,由五年一次普選產生;參議院,議員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選其中的三分之一席位。
議會投票表決決定法律的通過與否,批准國際條約以及行使由共和國總統授以憲法修改權。
司法權
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權和立法權。
473個初審法院和186個大審法院負責執行法律。上訴法院有35個。終審法院負責判斷法律是否被正確地執行。刑事犯罪由法官和陪審團組成的重罪法院審理。
在行政司法領域有行政法院和國家最高行政法院。審計法院負責審核公共開支情況。

憲法規定的其他組織
-憲法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共和國總統、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分別任命。憲法委員會的職能是監督選舉和審查法律的合憲性。
-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其成員是各種不同社會階層(工會、商人、各種協會)的代表或政府指定的具特定資格者。在議案、法令或有關計劃具有經濟和社會性質時,要咨詢經濟和社會委員會的意見。
-最高行政法院:行政方面的最高權威。政府在起草議案和實施法令前必須征詢其意見。
-最高司法官委員會:由司法官和特定資格者組成。委員會由共和國總統和司法部長分別任主席和副主席。由它對高級司法官的任命提名,同時也負責司法官的紀律處分。
-共和國司法法院:以前被稱作高等司法法院,由十五名法官組成,他們或是議會成員(12名是國民議會議員),或是司法官(3人)。法院負責審理政府成員所做的、被認為是有刑事犯罪性質的職務行為。任何個人一旦認為自己被政府成員的犯罪或違法行為所損害,就可以向一個專門申訴委員會起訴。

行政管理
大區
法國被分成21個大區以及科西嘉島。大區由地區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主席及其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省
法國大陸有96個省,此外還有四個海外省:瓜特羅普島、馬堤尼克島、留尼旺島和南美的法屬蓋亞那,海外領地還有玻利尼西亞、新卡勒陀利亞、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和馬可隆、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特爾·阿特里、科格倫群島,克羅塞和聖保羅島。
省由總委員會管理,其主席和成員通過普選產生。省長是中央政府派到地方的代表。省被分為區(包括海外省在內共339個),小區(3,995個)和市(36,560個)。
市政
市政管理由市長在市政委員會協助下負責,市政委員會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競爭性的經濟體制
1945—1961
盡管法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她在戰爭結束時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困難:人口只有四千萬(與1900年相同),工業生產總值只有戰前的一半。原材料極度缺乏,通貨空前膨脹。
首要的三個經濟計劃是重建基礎工業,促進生產和准備國際經濟競爭。
1962-1975
這段時期,在國家的督促下經濟得到了驚人的持續發展,達到了預期計計劃。這一時期法國的經濟增長率創下了空前記錄(年增長率達5-6%),帶來了充分就業、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增長和工資水平的迅速提高。
接下來的經濟計劃把重點轉向了地區經濟發展,投資政策和社會組織(改革社會保險體系建立全民退休金)。
1976年以來
三次連續的石油危機(197、1979、1980)和持續的世界經濟動盪使法國這二十年來一直強調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現代化,從而導致了高失業率(20年來減少了三百萬以上的工作機會)。
政府開支緊縮以及強調減少能耗,發展競爭力強的工業、研究和職業培訓賦予法國以新的活力,使其能面對國際競爭的挑戰、歐洲一體化和下個年的來臨。

高度多樣化的經濟體制
法國經濟涵蓋了所有重要的經濟部門:農業(世界第三、歐洲第一大出口國),工業(世界第四、歐洲第二),漁業(歐洲捕撈量第四)。
法國出口貿易名列世界第五,有五家法國公司躋身世界百強。

農業
法國農業是一個現代機械化,高生產率的生產部門。法國的農業生產面積占歐盟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農產品占歐盟產量的23%,其中一半是畜產品(肉、奶、乳酪),其餘的是穀物、糖和加工業。

工業
法國工業既包括大量正在重組和自動化的傳統工業部門(鋼鐵、冶金、機械、汽車和紡織工業),也包括一些新的發展中技術工業(食品加工、精密化學、航空航天工業和新型材料)。
法國工業生產在原材料和能源上主要依賴於進口,只有電力是個例外。25%的電力來自於本國的核電廠。

服務業
服務部門(對集體和個人消費者)正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主要的服務部門,如交通、電子通訊、郵政、電力和水在本領域都配備了先進技術(微型電話、高速列車和地鐵系統更是享有國際聲譽)。法國的旅遊業名列歐洲第一,對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有重大意義。事實上,法國在這個「無形出口工業」中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法國如何看待自己
從大小、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上看法國都算不上是個「超級大國「。但法國依然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由於高科技企業的蓬勃發展,她是世界重要經濟強國之一,在出口方面排名世界第四或第五位。她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擁有否決權,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任國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位於巴黎。

從另一些角度來看法國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拉丁國家之一(到2000年全世界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拉丁人後裔)。
-法語國家之一。法語人口在全球共有一億零五百萬。在美洲和非洲的某些地區,法語已經被使用了幾百年。
-歐洲國家之一。法國和中歐及東歐的許多國家有著良好的政治、貿易和文化交往。在1990—1991年蘇聯的政治變化後這些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更重要的是,法國的未來與西歐聯盟的其他十五個成員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由於歐洲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普選產生)的建立,法國人民積極地參與到歐洲政治生活之中去了。

附錄1:法國經濟數據
GDP:78Y,610億法郎
人均GDP:134,656法郎
出口值:18,860億法郎
工業企業:196,600家
農業/食品企業:72,000家
GDP增長率:2.3%(到1996年)
1996年總增長值:農業5.5%;工業和能源25.2%;服務業56.4%
現有就業人口:25,590,000

附錄2:法國的特點
盡管法國在地理上和種族上都是多樣化的,國家仍有強烈的凝聚力和濃厚的文化個性。法國人民對他們的歷史和文化個性有強烈認同感。
現代法國的基本理念是保衛人權和自由、民主、統一。這些理念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附錄3:法國的外國人
外國移民在過去四十年中對法國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繁榮作出很大貢獻。但由於現前的經濟危機,移民潮已被官方停止。現在法國有大約不到四百萬的外國人(自1995年來占人口總數的6.5%)。自1990年來外國人所佔比例大致未變。
參考資料:http://www.elitefrance.com/french%20culture/history/french%20culture%20history_1.htm

Ⅳ 可以代表法國的東西有哪些

1、埃菲爾鐵塔

埃菲爾鐵塔(法語:La Tour Eiffel;英語:the Eiffel Tower)矗立在塞納河南岸法國巴黎的戰神廣場,於1889年建成,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埃菲爾鐵塔得名於設計它的著名建築師、結構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全部由施耐德鐵器(現施耐德電氣)建造。

埃菲爾鐵塔高300米,天線高24米,總高324米,鐵塔是由很多分散的鋼鐵構件組成的——看起來就像一堆模型的組件。鋼鐵構件有18038個,重達10000噸,施工時共鑽孔700萬個,使用1.2萬個金屬部件,用鉚釘250萬個。

2、巴黎凱旋門

巴黎凱旋門,即雄獅凱旋門(法語:l'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位於法國巴黎的戴高樂廣場中央,香榭麗舍大街的西端。

凱旋門正如其名,是一座迎接外出征戰的軍隊凱旋的大門。它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圓拱門,位於巴黎市中心戴高樂廣場中央的環島上面。

這座廣場也是配合雄獅凱旋門而修建的,因為凱旋門建成後,給交通帶來了不便,於是就在19世紀中葉,環繞凱旋門一周修建了一個圓形廣場及12條道路,每條道路都有40~80米寬,呈放射狀,就像明星發出的燦爛光芒,因此這個廣場又叫明星廣場。

3、盧浮宮

盧浮宮(法語:Musée Louvre)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始建於1204年,原是法國的王宮,居住過50位法國國王和王後,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珍貴的建築物之一,以收藏豐富的古典繪畫和雕刻而聞名於世。

現為盧浮宮博物館,佔地約198公頃,分新老兩部分,宮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佔地面積為24公頃,是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

4、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法文:Château de Versailles)位於法國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會凡爾賽鎮,是巴黎著名的宮殿之一,也是世界五大宮殿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1979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5、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於塞納河畔、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築,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正面雙塔高約69米,後塔尖約90米,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

Ⅳ 法國特產是什麼

1、法國黑松露

法國黑松露,法國特產之一,其味清香可口,是歐美地區喜食的菌類之一。每年9到12月份為生長成熟期,是出口歐洲的主要菌類食品,素有「黑鑽石「之稱,該菌清香可口,香味濃郁,肉質脆嫩。

2、法國鵝肝

法國鵝肝,法國特產之一,是用鴨科動物鵝的肝臟為主材製作而成。鵝肝多數重達600到900公克,用來作鵝肝的鵝並不多,而且體型要夠大才能製造出足夠重的鵝肝。除了重量外,鵝肝的顏色也很重要,受傷或有損壞的鵝肝是不被採用的。

3、法國葡萄酒

法國葡萄酒是以用新鮮葡萄果實或果汁,經完全或部分酒精發酵釀制而成的飲料。法國是世界著名的葡萄酒產地,其生產葡萄酒的歷史悠久。

4、埃波瓦斯乳酪

埃波瓦斯乳酪源自法國勃艮第大區,埃波瓦斯乳酪是典型的洗皮乳酪,橘紅而多皺褶的外皮。1991年,埃波瓦斯乳酪獲得了法國AOC體系的保護。

5、龐德咖啡

龐德咖啡,又稱「玫瑰咖啡」、「玫瑰夫人咖啡」,是法國非常流行的一種花式咖啡。此款咖啡味道香醇、濃烈,極適合於餐後和平時飲用。

Ⅵ 法國的國土形狀是

法國位於歐洲大陸的最西部,國土面積為55萬平方公里,是歐洲第二大國,約等於我國的十七分之一。法國的國土形狀大體呈等邊六角形,其中三邊為陸地,三邊臨海,東西、南北之間距離都在1000公里左右,地形相當勻稱、豐滿。

Ⅶ 法國有什麼特色

法國一般餐館的營業時間是在正午12時至下午2時30分,而晚上則由7時至11時左右。其他時間則可到Cafe或Brasserie等咖啡茶座也可到Creperie薄餅店。大部分餐館都在門口張貼了當日的菜單及價錢。而午飯時大多有 Plat de jour(今日推薦菜單),價錢較為相宜。菜單一般是按下列順序寫的:Entree正餐前的頭道菜,通常有湯或沙拉等;Poissons魚類;Viandes肉類;Legumes蔬菜類;Dessert甜品。不必每樣都吃。

名菜多不勝數,包括鵝肝醬、海鮮、蝸牛、芝士等等。在法國吃東西花費並不很昂貴。菜單里有許多固定價格的在10歐元以下的簡單可口的食物。 稍微多花一點錢就能有更多的菜可選。一旦超過20歐元就能得到美食家的滿足, 有許多的不同國家的餐廳可選。有北非,南非,中國,日本,越南,希臘還有更多的。 素食餐廳的數量在增長,印度人,猶太人,義大利人的餐廳是提供素食菜的好地方。

幾乎所有餐廳都已將稅及15%的服務費包括在價格內。若某間餐廳的食物或服務特別好,一般客人會多付1-1.5歐元。

法國特色飲食:法國香檳(產自法國香檳地區)及各式紅白葡萄酒(Bordeaux 和 Burgundy 是著名產地)、各式乳酪、白酒煨雞、紅酒煮牛肉、法式龍蝦、大蒜蝸牛及大蒜田雞腿等。

法國是世界上生產乳酪品種最多的國家。法國乳酪有牛奶、綿羊奶、山羊奶或是混和奶所製成的不同品種。其各地都有道地的芝士產品,製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例如居產乳區首位的諾曼底(Normandie) 以含豐富奶脂的Camembert及Pont L'Eveque 芝士聞名;羅亞爾河河谷區(Loire) 和普阿圖(Poitou)則是氣味濃郁的山羊奶芝士;阿爾薩斯地區(ALSACE)以MUNSTER聞名; 阿爾薩斯山區(Alsace)以Munster聞名; 比里牛斯山區則是以硬而帶果仁味的Tourton著名。各乳酪產區為了維護道地品種的特色和專利,於1974年成立了乳酪原產地名稱標志制度Comite National Des Appellation D' Origine Des Fromages。這個標志不但是產地的證明,也是品質的保

Ⅷ 法國有什麼特色

法國繫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菜最主要特徵是對復合味調 料(沙司sauce)的製作極其考究,選料十分新鮮,甚至有許多菜是 生吃的。常用的烹調方法有烤、炸、氽、煎、燴、燜等,菜餚偏重肥 、濃、酥、爛,口味以咸、甜、酒香為主。肉菜中總伴有多種蔬菜配 伍。調味上酒的使用嚴守陳規,烹制什麼菜一定要用什麼酒。法國最 著名的美食極品是鵝肝醬,它與黑菌(松露菌)、黑魚子醬稱為食物三寶。法國人用膳時飲酒也十分講究,吃哪種菜配哪種酒。最上規格 的是吃哪一種菜,註定要用哪一家釀酒廠哪個年份釀造的哪個名稱的 酒,否則就不能稱為高規格了。一般在吃菜前先要喝一杯味美思酒或威士忌的開胃酒,吃魚時要飲酸干葡萄酒,吃肉時要伴飲紅葡萄酒等 。法國飲食在國際上尤其是歐洲食壇上好幾個世紀以來佔主導地位, 16世紀亨利二世和亨利四世相繼與羅馬聯姻,羅馬的食制、食風傳入 ,尤其相隨的宮廷烹飪名廚的精湛技藝,使法國在飲食上追求豪華, 注重排場,烹調技術等方面迅速精進。法國大革命使法國社會政治、 經濟發生巨變,豪門貴族的廚師都受雇於餐館。他們以烹調技巧相互 競爭,從而名廚輩出,遂使法國烹調技術趨於舉世無雙的地位。本世 紀60年代法國有些有威望的廚師掀起了新派法菜的潮流,提出「自由 烹飪菜」(Free-cooking)的號召,要一改以往法國烹飪太注重傳統 束縛,提倡隨著時代轉變,烹調也應有所改進,強調許多食品無須煮 得過久,用縮短烹飪時間去保留食物的鮮味,過於濃膩的菜逐漸減少 ,清淡的菜相應增多,進而贏得更多人的喜愛。

Ⅸ 法國風土人情

法國歷史悠久,文化豐盈,具有別致的風土人情。下面擷其姿彩,介紹給大家。

首先講「食「,中國人說「民以食為天」,法國人在飲食方面投入的精力和金錢,比我們花的心思一點都不少。在法國人的生活中,奶製品非常重要,有乳酪、奶油、牛奶、酸奶、黃油等,各類奶製品中又分為不同口味。另外,法國的菜品也分為:精緻類、平民類、地方類和即席類等,包括專業名廚的極致佳餚、百姓家庭的田園湯菜,特色菜餚和獨到美味。法國人講究品酒,有紅酒、香檳、啤酒等,餐桌上一般先喝開胃酒,吃飯時是紅酒配紅肉(比方牛肉、羊肉、豬肉),白酒配白肉(比如魚肉、雞肉),飯後上甜點,甜點一般配甜餐酒。法國的吃喝獨具特色,形式多樣,不一而足。

其次是「穿」,法國人的穿戴講究品位,正式場合穿著西裝與禮服,朋友聚會穿著大放而得體。老年人注重傳統風情,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婦人,生活中喜愛穿裙子。中年人上班職業裝,下班休閑類。年輕人穿衣戴帽相對隨便,但不並不是「亂穿衣」,突出個性。從他們隨便的著裝中,你可以看出每個人的性格和修為。

交際禮儀,法國是一個講究禮儀的國度。有一定社會身份的場合,客人要施吻手禮。生活當中,人們見面以「貼面禮」表達友好和尊重,很多人也習慣行「握手禮」,不過握手時間不應過長,也不要握住對方的手使勁晃動。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長者向年幼者先伸手。

法國是一個以吻示情的國家。在與久別重逢的親友、同事見面時,貼貼臉或頰,長輩對小輩則是親額頭,只有在愛人和情侶之間,才親嘴或接吻。法國男女交往奉行 「女士優先」的原則,以示對女士的尊重。社交中忌諱過問對方的私事,比如家庭、年齡、工資等。一般人不習慣初次會面就送見面禮,這樣會讓人引起反感。

在餐桌上,坐姿不能整個背全靠在椅子上,吃飯時最忌諱嘴裡發出聲音。吃晚飯後,忌諱刀叉亂放,正確方法是將刀叉並排放在碟上,排列整齊。吃抹嘴擦手餐巾用力擦,應該用餐巾的一角輕輕抹去嘴上或或手上的油漬。

信仰禁忌,法國人大多信奉天主教。生活中忌諱「13」和「星期五」,顏色忌諱黃色和墨綠色,動物不多談孔雀與仙鶴,認為雞是吉祥物,認為菊花、杜鵑花和核桃是不祥之物。

婚俗節日,法國人結婚前訂婚,一般由女方家長宴請男方的家長,也可同時邀請其他親戚、有時加上一兩名好友出席。婚禮也從繁至簡化,但是依舊不失庄嚴神聖。一般婚禮由市長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早9時至下午5時之間。婚後與中國一樣一般大宴賓客,有些地方也有鬧洞房的習俗。

法國人的節日假期繁多,宗教節日有聖誕節、復活節、耶穌升天日,降臨日等,國定假日有元旦、國慶節、勞工節、一戰和二戰紀念日等。在加上每年五周的帶薪假期,法國人可以說放假的時間不比上班的時間少。另外,還有各種文化節日,文化遺產日、音樂節、電影節、戲劇節、舞蹈節等,舉不勝舉。

有人說法國人是:「春天戀愛,夏天度假,秋天罷工,冬天過節」,可見法國人的生活情趣,風土人情別具一格。先說到這里吧,如有不盡之處,亦請朋友們補正。

Ⅹ 法國的象徵是什麼

法蘭西共和國及其象徵

世人稱為法蘭西的這個古老民族,今天的正式名稱是「法蘭西共和國"。
縮寫字頭RF已成為十分常見的標記。

今天,共和制已經成為人們幾乎完全一致的共識,但在過去的歲月里,卻並非始終如是。讓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這段歷史吧:十九世紀時,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共和國的象徵,曾經先是革命法蘭西,然後是自由法蘭西(或稱為左翼法蘭西),其對立一方是君主製法蘭西,或保守派法蘭西。到了二十世紀,經雙方同意,才一致接受了法蘭西共和國或簡稱為法國為共和制象徵。

神聖地被正式寫入憲法中的唯一直觀象徵,是三色國旗,從旗桿起,依次為蘭、白、紅三色。這面旗幟,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發明的,後來,在帝國時期被延用,但1814年至1830年間一度被棄用,而由白色國旗取代。毫不妥協的天主教右派保皇黨,漸漸把對白色旗的崇敬轉移到了三色旗上。然而,十九世紀末期,,一直對紅旗懷著某種破壞性崇拜的革命極左派,也集合在三色旗下(先是在人民戰線時期,後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今天,三色旗已被一致承認為法蘭西的象徽。

目前,有一種按其地位使三色旗與其它領土的旗幟進行比較的傾向。人們經常可以看到在市政府大門的三角楣上,在同一盾形紋章里,插著三面旗幟,三色旗居中,一側是非官方的區旗,另一側是歐洲蘭色星光旗。

馬賽曲是另一個正式的民族象徵。1792年創作的國歌,在近一個世紀中,一直被認為是一首革命歌曲,一支游擊隊歌曲。1880年,第三共和國把它正式定為國歌。後來,篤信民族主義的右翼反對派,在接受三色旗的同時,也同意把馬賽曲做為國歌。極左反對派也在反法西斯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偉大時代里,接受了馬賽曲。

今天,馬賽曲在全民族的或軍事的慶典場合,總是要演奏國歌。但是,它早已不像過去那樣深孚眾望,因為,它變成了日益擴展的和平主義的受害者,也因為,在探索其它價值標準的法蘭西社會里,蘊育著一種反民族主義的情緒。

對於國旗歷史的心身平行論,我們的介紹就到此而止。有人說,即使歐洲州旗已經深深地受人喜愛,但從音樂性,至少從知名度來講,馬賽曲仍然是獨一無二的

代表法蘭西共和國的寓意形象,是一位通常戴一頂弗里吉亞帽的婦女,這雖未寫入憲法,但我們可以賦予她某種官方特徵,因為,在國家印璽、硬幣和郵票或其它政府行動和責任的標記上,都有她的形象。這又要上溯到法國大革命時代,在推翻君主立憲制、擯棄了它的印徽和帶百合花的國徽之後。大革命不能沒有自己的替代徽記。於是,1792年9月末,國民大會宣布:國家玉璽將帶有「自由的形象」。然而,幾個世紀以來,傳統的寓意畫象著述,都把弗里吉西帽視為自由的特徵。根據1792年的一項決定,這頂帽子成了法蘭西共和國的主要徽記。從此,它就義無反顧地進入了法蘭西歷史。共和派勝利之後,力圖使自己的形象得到全法國的確認,法國戴上弗里吉亞的寓意,受到了普遍贊同,在某種程度上,這頂帽子已經法國化了。自十五世紀末起,弗里吉亞帽被法蘭西國有化的特徵,變得更加鮮明,以至全球自由的寓意,也必須為自己尋找一個頭部的飾物,(最著名的是巴托爾迪雕刻的紐約自由神頭飾)。

在十九世紀錯綜復雜的歷史中,有一些共和黨人,認為弗里吉亞帽過於革命化:平等與和平的共和國象徵,應該用其它方式表現(例如橄欖枝)。我們共和國象徵的歷史故事,除經歷過述那些一過即逝的插曲外,還有幾個更為著名直至今天還依稀可見的創作。

一個是,1849年發行的法國第一枚郵票,也稱為獻給色列斯(譯註:羅馬神話中的穀物女神)。另一個,是坐在國璽上,以太陽為頭飾的共和國像,還有掛在公證人家門上的盾形紋章,以及榮譽軍團獎章上的頭像。

各種各樣的法蘭西共和國寓意形象,是由硬幣和郵票使之官方化的,大多數是戴弗里吉亞帽的瑪麗雅娜,戴帽與不戴帽的大量形象連綿不斷地延續著,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播種人」(歐·羅蒂創作於1897年),不僅形象與眾不同(小幅全身像),其深刻的寓意,或更簡單一點說,她的魅力是無與倫比的. 這個婦女形象,代表革命的共和國,代表聰穎的「法蘭西共和國」,代表法國。這個形象也被用作它途,變成了與以上表示國家標記完全不同的載體;如公共廣場的雕像,各種建築物的內部裝飾,半身像畫家、雕刻家或版畫家的自由創作主題,舞台或街道上的生動寓意圖象,個人收藏或私人家庭陳設,尤其是,報刊上的諷刺畫更為多見。這一切,都是自由的,非官方的,也是可以爭議的。

從1792年起,這位別名叫「瑪麗雅娜」的形象,在一切法律詳細規定 外,以同樣的自由,被有根據地使用著。到了今天,戴著弗里吉亞帽的共和國婦女半身像,連同她「瑪麗雅娜」的名字,似乎專門在市政府機關里使用,(更主要用於國家政治事務中),但也經常出現在民間或媒體及娛樂活動里,這與共和國官方的嚴肅性相去甚遠。

然而,近來一位表情安詳的瑪麗雅娜,正式與法蘭西三色旗結合在一起,成為最直觀的識別國家公共職能的標記。從1999年起,凡省、部級或使館發出的帶台頭信件,小冊子、表格、廣告和信息載體都必須有此標記。

很久以來,關於公雞的說法總是莫衷一是。從耶穌受難的故事講起,公雞是基督教義中,警惕性的象徵,但長時期以來,由於公雞和高盧拉丁文化的親近關系(高盧人高盧雞),公雞的象徵,已融入了法蘭西民族文化。當然,也不應忘記公雞勇敢和勇於戰斗的好名聲:公雞的品格,就是非常法國化的著名品格。

盡管如此,把公雞定為正式的民族象徵,從來不過是一種微弱的願望而已,在大革命年代,七月王朝和第三共和國時期,都先後做過幾次嘗試。公雞被拒絕的原因,可能有兩個:其一是,選擇一個動物做為象徵,這種選擇的本身就有某種紋章的意味,也就是「封建」的東西,所以,不好。其二是,無論為何,公雞也是家禽飼養場中的動物,不能與獅子、雄鷹置於同一水平線上。

鑒於上述原因,公雞僅被派上了兩種用場,盡管這也是不容忽視的,但至少與國家的政治尊嚴相比,只能屈居次席:一種是,它象徵著我國優秀的體育事業,另一種是,在某些紀念世界大戰中陣亡將士的建築上,用做勇敢作戰的象徵。

在洛林雙十字的旗幟下(至少是在法國分擔的地區),法國參加並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自由法國和後來的抵抗運動,之所以選擇洛林雙十字作為象徵,就是因為要區別於當時維希政權繼續使用著的三色旗。現在,洛林雙十字,通常用做回憶1940—1945年代的建築物標志,從瓦列里山,到極不知名的村野地區,大凡游擊隊戰斗過的地方,均有此標記。

第三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戴高樂將軍,通過提高總統任期(1958--59)的地位,為洛林雙十字旗做了更多的工作。在紀念他入主愛麗舍宮的紀念章上,用了字母「V」框起洛林雙十字的形象;取代共和國婦女形象的第一人就是戴高樂將軍。對洛林雙十字標記,將軍的這一創意,具有雙重推動的含義,這勢將迫使戴高樂的繼承人,也要為自己選擇各種個人紋章。

那麼,法國有沒有建築物形式的象徵呢?第三共和國放棄了重修1871年被大火燒毀的推勒里官計劃,繼續把政府機關放在幾世紀前修建的宮殿里(盧森堡宮、波旁宮、愛麗舍宮等)。宏偉的華盛頓議會大廈,既是博物館,同時又是共和國象徵性標志,巴黎卻沒有任何建築物可與之相比。

與它最近似的共和國象徵性建築物,當屬巴黎的先賢祠。它原是路易十五時代建成的聖。熱內維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歸國有脫離宗教後,改為埋葬「偉人」的墓地。十九世紀,先賢祠變成了反對共和國的右翼勢力集中火力進行攻擊的靶子。1814年到1830年間,它被歸還教會。1851年到1885年間,因為這里埋葬著叱吒風雲的歷史名人而受唾棄(伏爾泰、盧梭、維克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和讓·饒勒斯等),有人不太誇張地說,到二十世紀中期,先賢祠依然只是左派的先賢祠,右派真正的先賢祠,是巴黎殘老軍人院(蒂雷納沃邦、拿破崙、福煦元帥等),但是,法國右翼大約像過去自己曾經主動接納共和國那樣,也向先賢祠表示了尊敬。1964年無疑是關鍵的一年,這一年,戴高樂將軍將讓穆蘭的遺體放入了先賢祠。按照 兩大陣營的觀點,這件事實本身,已經表示同意承認拉丁區的偉大祠院是全民族的,也就是說,原則上,也像過去共和國和她的旗幟及其弗里吉亞帽一樣,先賢祠也是實現法蘭西政治統一的一個象徵

閱讀全文

與法國是什麼樣的東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