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戰時期各國武器裝備
1、一戰
新 式 武 器 裝 備
輕 武 器
⊙沖鋒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誕生[圖]
機 槍
⊙機槍從誕生到一戰發揮巨大作用的歷程[圖]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馬克沁機槍[圖]
坦 克
⊙坦克的誕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鋼甲鐵馬
⊙坦克的外形與結構[上]
⊙坦克的外形與結構[下]
飛 機
⊙空戰的出現:從磚頭、刀子互搏到殲擊機的問世
⊙一戰中的戰斗機[圖]
⊙ 一戰飛機的速度和載彈量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武器趣談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的軍事應用[圖]
潛 艇
⊙人類的潛海夢與潛艇雛形[上][圖]
⊙人類的潛海夢與潛艇雛形[下][圖]
⊙現代潛艇的誕生[上][圖]
⊙現代潛艇的誕生[下][圖]
⊙一戰前潛艇成為實用性武器
⊙潛艇一戰初顯身手不凡[圖]
⊙「水下幽靈」 ——潛水艇
化 學 武 器
⊙一戰違反國際公約的化學戰
⊙化學武器簡介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blade/yizhan/yizhan.html
2、二戰
二戰中的經典武器
http://..com/question/9551135.html?si=1
回答1, 1914年開戰時,英國現役戰艦包括:無畏艦20,戰列巡洋艦9,前無畏艦(也應該算為戰列艦)40,裝甲巡洋艦34,輕巡洋艦63,驅逐艦/魚雷艇250。
回答2,庫爾貝」級兩艘
「普羅旺斯」級三艘
「黎塞留」級一艘(在建一艘)
戰列巡洋艦:
「敦克爾克」級兩艘
重巡洋艦:
「阿爾及爾」級一艘
「迪凱.斯納」級兩艘
「絮弗倫」級四艘
輕巡洋艦:
「迪蓋.特魯因」級三艘
「聖女貞德」級一艘(訓練用)
「埃米爾.波廷」級一艘
「拉加利索尼耶」級七艘
布雷巡洋艦:
「普魯東」級一艘
回答3, 找了半個小時,實在找不到
回答4,
56-2式75毫米無後坐力炮於1968年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現已退役。
該炮炮身由線膛身管、錐形擴大葯室、調孔環、炮閂座、炮閂、擊發機構組成,炮閂為斷隔螺閉鎖結構;炮架為可折疊三腳架,炮身和炮架可快速分解和結合,必要時可不用炮架,實施肩扛炮身射擊。
口徑:75毫米
戰斗狀態全重:52千克
炮身重:34千克
炮架重:16千克
炮身長:2124毫米
火線高:425-720毫米
全彈重:
破甲彈:6.58千克
榴彈:8.8千克
破甲彈破甲厚度:
150毫米/30度
180毫米/0度
彈葯基數:30發
初速:
破甲彈:285米/秒
殺傷爆破榴彈:310米/秒
射速:6-8發/分
最大射程:
榴彈:6500米
直射距離:
破甲彈:340米
高低射界:-5度-30度
方向射界:360度
炮班人數:7人
回答5,全長 : 42.97米
寬 : 7米
高 : 11.6米
重 : 1,350噸
炮口徑 : 800毫米
炮長: 32.48米
炮重: 400噸
射擊角度: +53 度
炮彈重 :
7.1噸(穿甲彈)
4.8噸 (高爆彈)
1.8 - 2.0噸 (推進燃料)
炮彈射速:
720米/秒(穿甲彈)
820米/秒 (高爆彈)
射程 : 28 - 47 公里
回答5,
942年初,終於製成了這門超重型巨炮,它被用克虜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前綴名命名,希特勒本人和軍需部長斯佩爾出席的驗收儀式,它被700萬馬可被軍方購買,以工程師的妻子的名字命名匿稱「多拉」。它的炮管長達32米,火炮在戰斗狀態的全長達53米,高12米,全重1488噸。這樣的龐然大物在裝配、運輸和射擊試驗時遇到極大困難。在試驗彈道性能時,裝彈機還不太完善,只好用一台起重機把4噸重的炮彈吊送到炮身尾部,再用一輛輕型坦克把它猛地推撞到炮膛里。為了把火炮運送到試驗場,特地設計了3輛構造特別的巨型運輸列車。沿途的橋梁無法承受這樣大的重量,列車只好繞過很長的彎路而行駛。到達陣地後,先用2台巨型起重視吊裝底座,然後安裝炮架、炮管和裝彈機構,全部工作由1名少將指揮1400餘人奮戰3個星期才完成,高矗的巨炮十分雄偉壯觀。為了預防蘇軍飛機轟炸,陣地四局部署了高炮部隊和警戒飛機,大量步兵、巡警和警犬在周圍10千米內日夜巡邏。一旦發現敵機轟炸,立即由化學兵施放煙幕掩護。參加指揮、操作、警衛的總人數達到4000人以上,它的炮彈也是駭人聽聞,每一枚穿甲彈重7.1頓,一枚高爆彈重4.8頓,推進燃料在1.8噸到2噸。
巨炮製成後被命名為「多拉」炮,原計劃攻擊馬其諾防線,可是這時法國已經投降。蘇德戰場迫切需要重型火炮,於是「多拉」炮被運到黑海之濱,襲擊了塞瓦斯托波爾的地下工事,8月中旬又被運往斯大林格勒,但是德國在此戰中慘敗,9月為免被俘「多拉」又匆匆運回,「多拉」列車炮又會同「卡爾」「洛奇」和「迪沃」等巨型臼炮參與對1944年華沙起義的鎮壓行動,德軍在蘇聯重兵壓境,自身難保的情況下,為鎮壓波蘭人民的反抗,僅不顧彈葯吃緊,極其殘酷地有組織和分步驟的炮轟和爆破,將華沙全城幾乎痍為平地。
1945年4月,德國工程師為免被繳獲,拆除的「多拉」,盟國軍隊繳獲了這門巨炮的部件,在德國希爾雷本靶場發現過一根炮管和幾發炮彈。
回答6,http://hi..com/%C7%D8%CF%C8%C9%FA/blog/item/09987409f5da51ae2fddd402.html裡面有介紹。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驅逐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已經成為真正的「多面手」。一戰結束後,各國海軍均毫無例外地認為,驅逐艦在戰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驅逐艦能夠佈雷、掃雷,能夠為運輸船隊和艦隊提供反潛支援,能夠搜索敵潛艇,能夠攻擊敵海上運輸線,能夠炮擊敵地面目標,而且驅逐艦還有魚雷攻擊能力,是艦隊作戰中不可缺少的防護力量。
驅逐艦的排水量進一步增大。英國海軍最早的「江河」級只有550噸左右,而後來澳大利亞、德國、英國和義大利的驅逐艦都增加到800-850噸。戰爭實踐表明,驅逐艦的艦體需要增大,武備要加強,航程也要提高。
沙皇俄國海軍吸取了1904-1905年日俄戰爭的慘痛教訓,在驅逐艦革新方面走在了世界各國的前列。1911年下水的「諾維克」號航速可達38節,裝有4門4英寸口徑火炮和8具魚雷發射管。爾後的改進型的魚雷發射管增加到12具。至戰爭結束時,英國建造的W級排水量已達1500噸,有4門火炮和6具魚雷發射管;而德國的S-113級排水量更是達到了2000噸,艦上裝有4門5.9英寸口徑大炮,其武備強度和排水量甚至超過了當時的某些巡洋艦。
根據戰爭實踐的需要,驅逐艦上增加了很多新型武器裝備,需要更多的水手來操作這些裝備。尤其是當驅逐艦裝備了深水炸彈或水下聽音器(美軍稱為「聲納」)後,就具備了極為有力的反潛手段。一些海軍武器設計師認識到,在反潛作戰中,驅逐艦的高速並不能佔到很大優勢。於是,他們就對擔任護航任務的驅逐艦進行了優化改造,稍稍降低了航速,但卻極大的增加了航程,更適於執行遠洋長途護航任務。
兩次大戰之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大部分國家都中止了海軍武器建造計劃,只有義大利和日本仍在執行戰時擴軍方案。美國海軍將其戰時建造的「平板」驅逐艦轉為預備役,而美國國會又不肯撥款建造新的驅逐艦。因此,除義大利和日本外,世界各國海軍在二戰中使用的驅逐艦大部分均為一戰結束後建造的。
1927年,日本建造了「吹雪」級特型驅逐艦,使驅逐艦的性能又躍上一個新的高度。該艦裝有6門(3座雙聯裝)5英寸口徑主炮,與當時驅逐艦慣用的單管、開放式主炮炮塔形成鮮明對比。而且該艦主炮仰角可達75度,能十分有效地實施對空射擊。艦上裝有9具魚雷發射管,火力十分強大。動力系統使用柴油發動機,最高航速達38節,即使是15年後,仍可保持34節航速。
當時美國、英國、義大利和德國海軍普遍使用直徑21英寸的魚雷,而日本海軍已開始裝備直徑24英寸的強力魚雷。日本方面一直對此守口如瓶,視為國家機密。1933年,日軍裝備了93式遠程氣動魚雷,航速為49節,最大航程達22000碼,為當時美國魚雷的3倍多。
在歐洲,由於受到20世紀20、30年代簽訂的海軍限制條約的影響,驅逐艦的建造走向兩個極端。法國一戰結束後繳獲了德國的S-113型驅逐艦,很受啟發,建造了一系列的「超級驅逐艦」。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20世紀30年代末,法國建造了「莫加多爾」號驅逐艦。該艦排水量超過4000噸,裝有8門5.5英寸口徑大炮(4座雙聯裝)和10具魚雷發射管。通常被稱為「反驅逐艦驅逐艦」(Contre-torpilleurs)。該艦的火力甚至超過了英國同時期建造的「阿雷蘇薩」級輕巡洋艦。在二戰期間,美、英兩國經常將法國驅逐艦稱為輕巡洋艦。
當時訂立的海軍軍控條約對600噸以下的艦艇並未做出限制,義大利首先利用這一漏洞,開始建造600噸左右的小型驅逐艦。爾後,其它國家也紛紛追隨。二戰中的實戰表明,這種「增大版」的魚雷艇通常都有過載的弊病,很容易在氣象復雜的海面上傾覆,而且作戰效能也遠遠不如真正的驅逐艦。義大利的海軍武器設計師積極發揮其創造才智,想盡各種辦法減輕艦上武備的重量,比如將魚雷直徑縮小到17.7英寸。
美國的「平甲板」式驅逐艦已全部過時,但新型的驅逐艦直到30年代中期才開始出現。1930年的《倫敦海軍條約》將驅逐艦的排水量限制為1500噸,美國當時新問世的驅逐艦緊守這一規定,不敢有絲毫越軌。直到有關條款將上限放寬為3000噸後,美國驅逐艦的排水量才開始增加。
美國驅逐艦的設計思想比較強調航程遠,主要是為了准備在浩瀚的太平洋上與日本海軍作戰。美軍在二戰前建造的驅逐艦裝有5門5英寸口徑主炮,魚雷發射管的數量逐漸從8具增加到16具。從1939年開始,美國開始大量建造驅逐艦,基本配置沒有什麼變化,只是魚雷發射管減少至10具。
⑵ 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用的75毫米速射炮
1897野戰速射炮(不知道別人是不是願意稱呼這門炮時把75mm加上)
重量:1544公斤
管長:2700毫米
彈葯:高爆/破片/反裝甲 5.97-7.25公斤的都有 常見7.24公斤
口徑:75毫米
常見運輸:火炮機動馬車(我記得是6匹馬)/炮兵拖車
高程:-11度—+18度
方向射界:6度
射速:每分15發
初速:500米每秒
有效射程:8550米(但是彈片可達6800米)
實用的一般是6到7千米
⑶ 請問施耐德軍工在一戰至二戰間生產了哪幾款最經典的火炮
法國施耐德公司(現在的施耐德電氣)最經典的產品是1897年式75毫米團屬野戰炮(Canon
de
75
modèle
1897),只有它稱得上「引領時代潮流」。
它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種現代炮兵武器,因為它是第一種使用液氣後座系統的身管火炮,真正實現了「速射」。這種火炮在一戰時同時裝備了英法美三國,並且都經過改進一直用到了二戰
——有綽號是「75小姐」當時施耐德是僅次於克虜伯的第二大軍工企業
⑷ 一戰前風光無限的法國75毫米速射炮在一戰中為何表現平平
第一,這種炮設計得有些尷尬,炮彈殺傷力不足,而且仰角不足,無法進行間接火力支援。只能用於直瞄射擊,但本身分量又有點重,在彈坑密布的戰場上移動不便
第二,左右射界調整比較困難,步驟太多,反應不便
總而言之,這玩意設計之初的適用場合是拿破崙式的炮兵對決,而不是一戰那種戰場環境。表現平平也是難免
⑸ 一戰共消耗了多少發炮彈
凡爾登戰役,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傷亡70萬人。由於傷亡慘重,凡爾登戰場被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慘烈的標准並不只是死亡人數,還有戰役的激烈程度、持續的時間、動用的准備等。
1916年2月21日清晨,天氣奇寒。7點15分,德軍炮群以每小時10萬發以上的密度向法軍陣地傾瀉炮彈,從而掀開了凡爾登戰役的序幕。炮擊持續了12小時,200多萬發炮彈和燃燒彈密密麻麻地落在凡爾登周圍14英里左右的三角形地帶,力圖在法軍前沿陣地造成一個「死亡地帶」,讓德國士兵踏著死屍前進。據當時的記載說,歷史上從未見過這樣強烈的炮火,真是炮彈橫飛,傾瀉如雨,大地為之顫抖。法軍第一道防線完全被濃煙烈火籠罩,德軍的大炮如雷霆一般轟擊著,輪番的沖鋒一浪高過一浪,彈葯殼堆積如山,夷平了塹壕,炸毀了碉堡,並把森林炸成碎片,山頭完全改變了面貌。炮擊之後,德軍主力步兵發起沖鋒,兩軍展開了白刃戰,廝殺拼搏。那天氣溫極低,有的士兵被凍得不省人事,但醒來後又投入戰斗。面對德軍的猛烈進攻,法軍拚死抵抗,他們在「不許敵人過去」的口號下,以自己的身體擋住敵人的進路,傷亡十分慘重。經過幾天的激戰,法軍終因寡不敵眾,第一道防線失守,陣線被切成幾段,與後方的交通線全部斷絕,凡爾登的命運和整個法國的防禦體系均處於千鈞一發的危險境地。在這緊急關頭,法軍任命60歲的老將貝當為凡爾登地區的司令官。貝當此時受命保衛凡爾登,可謂是「受命於危難之際」,他於25日上任後,立即將整個戰線劃分為若干防區,嚴令士兵堅守,同時搶修被炸毀的公路,組織了一支9 000人的運輸隊,調集了3 900輛汽車晝夜不停地運輸。從27日開始,每24小時就有6 000輛卡車通過這條道路把補給送到前線,平均每14秒鍾通過1輛卡車,一星期之內,運來了19萬援軍,2.5萬噸軍火,大大加強了凡爾登的防衛。因此這條路有了「聖路」之稱。
德軍決心攻佔凡爾登,法軍不惜傷亡拚死抵抗,形成了傷亡慘重的拉鋸戰,雙方都遭受著可怕的生命損失。密集的炮彈,使大地震撼,把人體、裝備和瓦礫像谷殼那樣飛擲到天空。爆炸的熱浪把積雪都融化了,彈穴里灌滿了水,許多傷兵就淹死在裡面。這次戰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戰爭進行了10個月,雙方參戰兵力眾多、傷亡慘重。到12月18日戰爭結束時,雙方共傷亡70多萬人,凡爾登滿目瘡痍,最深的彈坑在地下有10層樓那麼深,這場大規模的流血廝殺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凡爾登戰場也因此有了「大屠場」和「地獄」之稱。
⑹ 一戰期間,法國坦克製造業的發展情況如何
法國研製的早期坦克是「施納德」和「聖沙蒙」突擊坦克。用法國人的話說,「突擊坦克是創造性的產物,是新技術的出現和人的聰明才智相結合的產物。」法國坦克的研製成功,歸功於被人們稱為「法國坦克之父」的J.E.埃司丁將軍。當時,埃司丁還僅僅只是一名上校,是一名軍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915年初,他看到英國人使用的雛形坦克後,敏銳地意識到,法國應該製造出一種裝有機槍和火炮的履帶式戰斗車輛。然而,他這一設想並沒有獲得上司的許可。不過,他並沒有氣餒,相反,更加激起了他研製這種武器的決心。經過多次游說;他的設想終於得到法軍總司令霞飛將軍的支持。1915年12月,埃司丁的設想方案被送到施納德公司。工程技術人員很快便按照埃司丁的預想研製成功第一輛坦克樣車。1916年底,這輛坦克樣車裝備法軍,這就是第一輛「施納德」坦克。不久,由另一家公司——聖沙蒙公司研製成功了又一種坦克——「聖沙蒙」突擊坦克。這兩種坦克各自生產了400輛,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作用,盡管作用不大,但歷史影響卻無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