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德國大戰法國的戰爭怎麼畫

德國大戰法國的戰爭怎麼畫

發布時間:2023-01-04 14:16:35

❶ 法蘭西戰役的戰爭過程

1939年德國征服波蘭後,希特勒便開始考慮進攻西歐。10月9日他在給德國陸軍將領的一個指令中,闡明了他之所以堅信進攻西歐是德國唯一出路的理由。他擔心和蘇聯簽訂的條約,只有在符合蘇聯的目的時才會使蘇聯保持中立。因此一旦英法向德國進攻,蘇聯很可能從背後給予致命的一擊。所以他要提早在蘇聯准備好之前進攻法國。他還相信一旦法國失敗,英國也會就範。但以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為首的德國陸軍將領們

堅決反對,理由是德國陸軍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擊敗西歐軍隊,一旦開戰,德國必亡。希特勒嚴厲斥責勃勞希契等人膽小怕事,並命令他們無條件遵從他的主張。
德國陸軍參謀總部在希特勒的一再催促下,制定出了一個代號為「黃色方案」的西線作戰計劃。此計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進攻法國的「施里芬計劃」相類似,即把德軍主力放在右翼,通過比利時去進攻法國。但是A集團軍群參謀長曼施泰因卻討厭這個方案,認為不過是老調重彈。希特勒本人也不喜歡這個計劃。曼施泰因提出了他的的戰略構想:德軍進攻的主要矛頭應放在中央,而不是在右翼。以強大的裝甲部隊,對具有戰略決定性的突破口---阿登森林地帶,實施主要突擊。這是攻其不備、出奇制勝攻入法國的一條捷徑,可切斷南北盟軍之間的聯系,分割合圍英法聯軍,迅速滅亡法國。但是德國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拒絕將曼施泰因的計劃轉呈希特勒。
1940年1月10日,一名攜帶「黃色方案」的德空軍軍官因座機迷航在比利時迫降,由於無法把這一重要文件全部燒毀,致使一部分落入英、法手中。於是曼施泰因再次向陸軍總部提出他的觀念,這使勃勞希契非常厭惡,把他調任第38步兵軍軍長。但曼施泰因乘希特勒接見各新任軍長之機,將他的見解直接向希特勒作了陳述。希特勒對曼施泰因的陳述,「簡直象精靈似的理解非常快」,並表示他個人完全同意曼施泰因的見解。第二天,希特勒便召見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和總參謀長哈爾德,命令他們以曼施泰因的建議為基礎,立即制定出一個新的作戰計劃來。雖然勃勞希契和哈爾德強烈反對曼施泰因的建議,認為其所謂的「秘密通過」,實在是一種瘋狂的假設,它將使德國裝甲部隊的精華面臨法軍側翼攻擊,並可能導致全軍覆沒。但在希特勒的壓力下,兩位陸軍首腦屈服了。於是,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奉命根據曼施泰因的建議重新制定作戰計劃。
1940年2月22日,希特勒批准了與「曼施泰因設想」大致相同的新作戰計劃。德軍參謀部將這一計劃取代號為「揮鐮行動」。據當時任第19裝甲軍軍長的古德里安說,除了希特勒、曼施泰因和他本人以外,幾乎再沒有任何人對這個計劃是具有信心的。
為實施「揮鐮行動」,德軍統帥部進行了周密的部署。投入西線作戰的總兵力為136個師(其中包括10個裝甲師、4個摩托化師)、2439輛坦克、3700架飛機,另有運輸機600架。兵力配置上分為A、B、C三個集團軍群:中路的A集團軍群64個師(其中包括7裝甲師、3個摩托化師),由倫斯德上將指揮,擔任中間突破阿登山區直沖英吉利海峽的任務;右翼的B集團軍群28個師(其中包括3個裝甲師、1個摩托化師),由包克上將指揮,擔任助攻任務,目的是進攻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以吸引英法聯軍的主力;左翼的C集團軍群17個師,由勒布上將指揮,其任務是佯攻馬其諾防線,以牽製法軍使其不能北上增援;以另外的27個師作戰略預備隊。
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英國遠征軍共有135個師(其中法軍和英軍共有103個師,編成3個集團軍群)、3469輛坦克、2000架飛機,並可利用英倫三島1000多架飛機支援戰斗,在兵力上與德軍相當。然而,英法長期推行綏靖政策,備戰不力。聯軍最高統帥部制定的代號為「D」的作戰計劃保守失算,該計劃重點是防禦德軍向比利時實施主要突擊,把比利時作為雙方廝殺的主戰場。根據「D計劃」,聯軍把主力部署在法比邊界北端和法國北部各省,如果德軍向比利時實施主要突擊,則五國聯軍協同作戰擋住德軍進攻;其他部隊的大部分部署在南部的馬奇諾防線上,如德軍向馬奇諾防線實施正面進攻,則依託堅固的工事進行抵禦;而在中段則自持有阿登山區天險和馬斯河,只留了戰鬥力較弱的部隊駐守。 1940年5月10日,天剛破曉,成群的德軍施圖卡轟炸機突然對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機場、鐵路樞紐、重兵集結地區和城市進行猛烈的轟炸。5時30分,在北海到馬奇諾防線之間的300多公里的戰線上,德軍地面部隊向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發起了大規模進攻,揭開了入侵法國的序幕。
擔任助攻和吸引英法軍隊主力的德軍B集團軍群,首先以空降部隊對荷蘭和比利時境內的重要橋梁及要塞設施實施了襲擊。這突如其來的打擊立即造成了荷、比軍隊的慌亂,緊接著,B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趁亂發起了猛攻。由於傘兵部隊已經佔領了各要道,B集團軍群的進展頗為順利。
德軍B集團軍群對荷蘭和比利時邊境的突破,致使集結在法國北部的英法主力立即越過法比邊境火速增援。此刻,希特勒正在地下指揮所里焦躁不安地等著前線的消息,當他聽說英法主力已經出動時,「高興得都要哭了」。他興奮地對周圍人說到:「他們正好掉入我們的陷阱!我就是要他們相信,我們仍在執行原定那個『黃色方案』,仍尊奉施里芬的主張。他們上當了,等著瞧吧,好戲還在後面」。
包克的B集團軍群吸引了英法主力時,勒布的C集團軍群也擺開架勢。他們正在對馬奇諾防線進行的佯攻表演得非常成功,使得法國從南部撤回部隊時猶豫不決。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軍擔任中路主攻的倫斯德A集團軍群向盧森堡和比利時的阿登山區實施主要突擊。僅30萬人口的小國盧森堡當天不戰而降。給倫斯德上將打頭陣的是克萊斯特將軍指揮的裝甲兵團,該兵團下轄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霍特的15裝甲軍和萊因哈特的第41裝甲軍。其中以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戰鬥力最強,它作為克萊斯特裝甲兵團的主力和先鋒部隊編有3個裝甲師。而第15和第41裝甲軍僅各轄2個裝甲師。
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輕易突破比軍的鬆散抵抗,只用了兩天時間便穿越阿登山脈110公里長的峽谷深入法境。1940年5月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3個德軍裝甲師已經到達馬斯河北岸,並攻下了法國著名要塞城市——色當。當天夜裡他們便開始了緊張的渡河准備。「德國人強渡馬斯河是法國之戰的關鍵。在以後5個星期中還有其它同樣大膽的行動,但是沒有那一次能對事態發展產生過這樣驚人的影響。」為此,古德里安把他的3個裝甲師全部投入進去了。
1940年5月13日上午11時,德軍出動近400架轟炸機分批次對馬斯河南岸的法軍陣地和炮兵群進行了長達5個小時的狂轟濫炸,並使法軍的精神發生了癱瘓現象。下午4時,德軍分乘數百艘橡皮艇,開始強渡馬斯河。下午5時30分,德軍終於在馬斯河南岸上獲得了一個立足點,接著德軍工兵立即開始架設浮橋。到了下午8時,古德里屬下的第1裝甲師已經穿透法軍陣地,突入相當縱深。第2裝甲師和第10裝甲師也在午夜全部渡過了馬斯河。同一天,霍特的15裝甲軍屬下的隆美爾第7裝甲師也在西面40英里遠的南特附近渡過了馬斯河。
馬斯河防線一失,通往巴黎和英吉利海峽的道路敞開了,在比利時境內作戰的英法部隊面臨被包抄的危險,陳兵馬奇諾防線的法國大軍也將腹背受敵,英法這才感到形勢嚴重。英國迅速增派10個戰斗機中隊與駐法英空軍和法國空軍一起實施反擊。14日下午,馬斯河上空爆發了開戰以來最激烈的空戰,英軍「布雷漢姆」轟炸機和法軍最新式的「布雷蓋」轟炸機在戰斗機的掩護下,直撲馬斯河而來,德軍約5個聯隊的戰斗機升空攔截,雙方投入的飛機各有500餘架。從中午到天黑,登陸場上槍炮聲連綿不絕,雙方戰斗機上下翻飛,相互追逐,不時有飛機中彈起火,拖著黑煙下墜,英法飛機胡亂投下的炸彈在河面上炸起一道道沖天的水柱。德軍高射炮也不甘示弱,不斷以猛烈火力射殺低空潛入的英法飛機。密集的地空火力網令英法飛機成了撲火飛蛾,一批批闖來,又一批批被吞噬。大混戰一直持續到夜幕降臨,損失慘重的英法飛機悻悻敗走,德軍渡河浮橋大都完好無損。此戰德軍擊落英法飛機數百架,其中僅德第二高炮團就包辦了112架。英軍派出的飛機損失了60%。《英國皇家空軍史》稱:「再沒有比這種自殺性的戰斗造成的損失更令人痛心的了。」這一天被德國人稱為「戰斗機日」。在這以後,英法空軍只敢在夜間升空活動,戰區制空權被德國人牢牢控制住了。
德軍裝甲集群長驅直入,其威力與速度是戰爭史上聞所未聞的。法國陷入驚慌失措之中。1940年5月15日清晨,法國總理雷諾沮喪地給5天前才接替張伯倫擔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打電話說:「這一仗我們恐怕要打輸了。」丘吉爾驚得目瞪口呆:「我簡直不明白,運用大量快速裝甲部隊進行襲擊會引起這樣劇烈的變革。」為進一步探明戰局真情和給已經感到絕望的法國領導人打氣,1940年5月16日,丘吉爾從倫敦急飛巴黎。據丘吉爾回憶,「差不多他一見到法總理雷諾和英法聯軍總司令甘末林,他就立即意識到:局勢比他想到的還要糟得多——他們每個人臉上都是灰溜溜的。」丘吉爾問甘末林「戰略預備隊在哪裡?」甘末林搖搖頭,聳聳肩,說:「沒有戰略預備隊」丘吉爾聽後,「簡直傻了眼」。
以至於在路上遇到一股股潰散的法軍士兵,都不願耽擱時間下車去俘虜,僅用擴音器喊:「我們沒有時間俘虜你們,你們要放下武器,離開道路,免得擋路。」1940年5月16日,古德里安督促手下的3個裝甲師向西轉進,目標是直抵英吉利海峽東岸的敦克爾克地區。1940年5月20日,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橫掃亞眠,在阿貝維爾附近抵達英吉利海峽。這時的德軍統帥部也沒有料想到,在法國境內的戰斗會進行得如此順利,因此,一時不知怎樣部署兵力才好。等到次日,他們才給坦克部隊下令:由阿貝維爾向北推進,以佔領海峽諸港為目標。
古德里安一接到命令,便立即決定:第10坦克師向敦克爾克前進;第1坦克師向加來前進;第2坦克師向布洛涅前進。古德里安深知,他所在的A集團軍群構成的從色當到法國西海岸的進攻線,已經切斷了法軍從北部南逃的退路。而北麵包克的B集團軍群已攻佔了荷蘭及比利時東部,70萬余英法聯軍主力的左翼實際上已處在德軍的深遠包圍之中。眼下對方得以逃脫的唯一希望就在包括敦克爾克在內的法國北部的幾個海港了。因此,他一定要迅速佔領這幾個海港,以徹底切斷對方的海上退路。
離敦克爾克還有10英里了,而在其右翼的萊因哈特的第41裝甲軍,也已到達艾爾—聖奧梅爾—格拉夫林運河一線。兩支裝甲勁旅只須再努把力,就可直取敦克爾克,而後繼的幾十個步兵師也正源源不斷地跟進。古德里安等人躊躇滿志,決心率領他們的裝甲部隊再打一個圍殲戰,將英法軍隊的數十萬人馬徹底消滅在濱海地區。
然而就在這時,第19裝甲軍和第41裝甲軍同時接了裝甲兵團司令克萊斯特發來的命令,要他們停止前進,並稱「敦克爾克之敵將全部留給戈林元帥的空軍去解決」。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後,立即向克萊斯特提出了質問和抗議,但得到的最後答復是:「這是元首親自下達的命令,必須執行。」於是,古德里安和萊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運河一線按兵不動,而眼睜睜地看著英法比聯軍從敦刻爾克上船逃走。聯軍利用這一轉瞬即逝的喘息機會,得以實施從海上撤退的「發電機計劃」,從1940年5月26日到1940年6月4日,從敦刻爾克先後撤出32.4萬人,其中法軍8.5萬人,成為日後反攻歐洲大陸的主力。對於希特勒這一讓人費解的命令,至今仍然眾說紛紜,成了一個難解之謎。一種說法認為,是希特勒故意放英國人一馬,因為希特勒對英國人情有獨鍾,他曾說過:「他們那些人是有價值的人種,是我要與之媾和的人。」他這次放走英國人,是想給英國人一情面,為日後和談留一條退路。另一種說法是希特勒對自己的裝甲部隊異常迅速地挺進感到不安,怕他心愛的裝甲部隊陷入敵軍南北合圍。但不管怎麼說,希特勒在此是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它影響到日後對英國的入侵,並且使英國人以後在非洲和義大利能繼續作戰。 德軍在比利時和法國北部實施的毀滅性突擊,使比利時全軍覆沒,法軍30個師,英軍9個師也不復存在。法軍新任司令魏剛拼湊了49個師加上英國的2個師,編成了3個集團軍(第6、第7、第10集團軍)在索姆河和埃納河一線構成了東西大約300英里的「魏剛防線」,以17個師守馬奇諾防線。兩條防線連在一起,企圖阻止德軍南下。
德軍在佔領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後,德軍統帥部制定了代號為「紅色方案」的法蘭西戰役第二階段作戰計劃。這一方案要求德軍揮師南下,徹底擊敗法國。德軍兵力達137個師之多,其A、B兩個集團軍群迅速改組完畢。包克的B集團軍群(轄6個裝甲師)為右翼,向索姆河正面實施突破;倫斯德A集團軍群(轄4個裝甲師)為左翼,向埃納河作正面突擊。
1940年6月5日拂曉,包克的B集團軍群率先在右翼發起全線進攻,當天,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搶先渡過索姆河。1940年6月7日,隆美爾師將防守阿布維爾——亞眠一線的法國第10集團軍攔腰斬斷,其他德軍各師得以從這個缺口向前擁入。1940年6月8日,隆美爾師進抵塞納河畔。1940年6月10日,隆美爾又轉身北向,一口氣沖了50英里遠,以海岸線為目標。當晚就到達目的地,切斷了正向海岸撤退的法軍第9軍和英軍第51師的退路。這些部隊於1940年6月12日被迫向隆美爾投降。
在B集團軍群發起進攻後,左翼的倫斯德A集團軍群也於1940年6月9日在埃納河發起渡河攻勢一路長趨直入似入無人之境。成群結隊的法軍俘虜喪魂落魄地把槍支扔給德軍,放在坦克下面壓毀。魏剛後來心情沉重地寫道,使他「最感觸目驚心的,就是德軍的坦克和飛機,已使法軍士兵產生了恐懼的心理現象。這要算是德軍的一個最大的成功」。1940年6月17日,古德里安裝甲兵團進抵瑞士邊境城鎮潘塔里爾,切斷了馬奇諾防線內法軍逃往瑞士的退路。自強渡埃納河以來,古德里安裝甲兵團在10天中長驅400多公里,俘虜法軍25萬之多,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觀。 1940年6月10日,法國政府撤出巴黎,遷往圖爾。同日,義大利趁火打劫,向法國宣戰。13日,巴黎被宣布為不設防城市。14日,法國政府再遷往波爾多時,德軍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了巴黎。就在德軍佔領巴黎的當天,德軍A集團軍群的左翼已進至到馬奇諾防線的側背,「因為這條無用的防線,畢竟還存在著數十萬沒有投降或被消滅的法國軍隊」。希特勒要求倫斯德與C集團軍群合作,徹底消滅那裡的法國部隊。根據希特勒下達的15號作戰指令,一直在馬奇諾防線當面執行吸引法軍注意力任務的C集團軍群,立即選擇馬奇諾防線守軍的薄弱處,即阿爾薩斯和格林兩築壘地域的接合部發起進攻。A、C兩集團軍群前後夾擊,馬奇諾防線很快被突破。1940年6月17日,C集團軍進至馬恩—萊茵運河上,A集團軍群佔領了凡爾登,法軍50萬被包圍在阿爾薩斯和格林南部,除少數逃往瑞士外其餘全部被殲。18日,法國政府宣布停止抵抗。

❷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和德國的相關資料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

決定人類命運與前途的大搏鬥

1939—1945年,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軍民死亡5120 余萬人,最後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歷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 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資本主義與 社會主義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帝國主 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 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又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 為擺脫危機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意、日三國,相繼發動了局部侵略戰爭,最 後終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首先揭開這次戰爭序幕的是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沈陽地區 的日本關東軍向當地中國駐軍發起進攻。1933年1月,日軍開始向華北進犯。1937年7月 7日,日軍又向駐守北平西南郊蘆溝橋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人民從此全面開展了 歷時8年的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開始是德軍入侵波蘭以至西歐各國。戰爭分五個階段。

戰爭第一階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 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不列顛帝國的自 治領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加入;9月6日,南 非聯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於波蘭幾乎沒有戰爭准備,雙方實力又極 為懸殊,波蘭很快就被德軍佔領,國家滅亡。9月17日,蘇聯軍隊開進了波蘭,佔領了 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等地區。9月28日,德蘇簽訂了「定界」條約,確定了雙方各自 在波蘭的佔領地區。

從戰爭爆發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戰前外交方針,企圖將德國侵略禍水引向蘇 聯。而法西斯德國則利用戰略間歇,積極准備進攻西歐各國。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軍兵團未經宣戰即侵入丹麥並佔領該國領土。同時,開始 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為首的親法西斯分子(所謂「第五縱隊」)的協助下,法西斯德 軍在挪威的戰斗行動經兩個月便以佔領全境而告結束。

法西斯德國軍政頭目早在結束挪威戰役之前,就已著手實施「黃色計劃」,這計劃 規定經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對法國實施閃電突擊。進攻於1940年5月10日拂曉開始, 首先對機場進行了密集的空中突擊,並實施了空降。法西斯德軍的主要突擊經阿登山從 北面迂迴「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國北部,抱定防禦戰略的法軍統帥部將重兵配置在 「馬奇諾防線」,而未在縱深建立戰略預備隊。法西斯德軍坦克兵團在突破色當地區的 防禦之後,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5月14日,荷蘭武裝力量投降。比軍、英國遠征 軍和一部法軍,在弗蘭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軍投降。英軍和一部法軍被封鎖於 敦刻爾克地區,在丟棄全部重型軍事技術裝備後,撤至英國。6月初,法西斯德軍突破 了法軍在索姆河、埃納河倉促建立的防線。6月10日,法國政府放棄巴黎。1940年6月22 日,軍事行動以簽署法國投降書即所謂《貢比涅停戰協定(1940年)》而告結束。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加入反對英、法的戰爭。8月,意軍侵佔英屬索馬里和肯尼 亞、蘇丹各一部,9月中,又從利比亞侵入埃及,企圖進逼蘇伊士。希臘軍隊打破了意 軍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發展進攻的企圖。1941年1—5月,不列顛帝國軍隊將意軍逐出英 屬索馬里、肯亞、蘇丹、衣索比亞、意屬索馬里、厄利垂亞,義大利艦隊在地中 海遭受很大損失。1941年初,德軍組成一個「非洲軍」,由隆美爾將軍指揮開到北非。 德、意聯軍於3月31日轉入進攻,4月下半月進抵利比亞、埃及邊界。

在歐戰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也進一步擴大了。日軍向中國內地進攻, 開始佔領華南地區,侵佔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戰役)。1940年8月, 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德在侵英的同時,注意力已轉向東方。與進犯蘇聯的計劃密切相關的是德、意、日 侵略同盟的加強。法西斯德國在准備侵蘇戰爭過程中,先後入侵巴爾干半島、保加利亞、 南斯拉夫和希臘,奪佔了克里特島。

法西斯德國在戰爭第一階段的軍事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對手未能聯合自己 的力量,建立統一的軍事領導體系。到戰爭第一階段末,幾乎全部西歐和中歐國家都已 被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佔領或淪為附庸,其經濟和資源被用於准備侵蘇戰爭。

戰爭第二階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 背信棄義地進犯蘇聯。22日、24日,丘吉爾、羅斯福分別代表英國和美國政府發表聲明 和通過締結協定,支持蘇聯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

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蘇德戰場,從軍事行動一開始就異常激烈。頭幾個月 里德軍侵佔了大片俄國領土。蘇軍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間的冬季總攻的 結果,使法西斯的「閃擊戰」計劃遭到了徹底破產。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對美戰爭。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國家對日宣戰;12月11日,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對美宣戰。

法西斯德軍統帥部經過廣泛的准備,於1942年7月中,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 的會戰之一斯大林格勒會戰(1942—1943 年)。在太平洋,日本奪取了制海權,佔領了 香港、緬甸、馬來西亞連同新加坡要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各重要島嶼及其他地區。

重創英、美、荷聯合艦隊,日本在太平洋戰區的地位得到了加強,使美、英失去了太平 洋西部所有海、空軍事基地。從1942 年上半年起,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開始增加,日本 艦隊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和中途島海戰(6月)中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於1942 年底在太平洋轉入防禦。日本帝國主義者被迫放棄了對蘇作戰的打算。

戰爭第三階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斯 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反攻,合圍和粉碎了敵軍33萬人的集團。蘇軍奪取主動權後,於1942 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頓巴斯、列寧格勒附近和戰場其他地區對敵實施了毀滅性 突擊,將敵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戰前居住過4000餘萬人口的大片國土。敵軍 218個師被擊潰,約5000門火炮、7000輛坦克、1.4萬余架飛機被擊毀,法西斯德國已 無力補充這些慘重損失。這些勝利,從根本上破壞了德國的軍事實力,改變了第二次世 界大戰所有戰場的軍事政治形勢。從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對德宣戰的國家由15個 增加到36個。

從1942年秋開始,英、美的戰斗行動積極了一些。盟國較大兵力的戰略航空兵被調 整來轟炸德國的城市、工業目標和軍事目標。在大西洋交通線上與德國潛艇斗爭的效率 也有提高。盟軍統帥部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統一指揮下,在北非的軍事行動表現了相當大 的積極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軍(13個師)在西西里島登陸,並攻佔該島,9月初又 派登陸兵在亞平寧半島登陸,均未遭意軍重大抵抗。英美軍在義大利的進攻,適逢墨索 里尼制度由於以意共為首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法西斯斗爭而陷於嚴重危機。7月25日, 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奧元帥成為新政府首腦,於9月3日與美、英簽訂了停戰 協定。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 戰爭第四階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裝力量在太平洋和亞洲的 較大范圍內展開了進攻。1944年夏秋蘇軍進行了數個較大的進攻戰役。芬蘭政府於1944 年9月19日與蘇聯簽訂停戰協定,退出法西斯集團,並於1945年3月4日對德宣戰。由於 進行了白俄羅斯戰役(1944年),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獲得解放。蘇軍以及波蘭 第一集團軍部隊7月下旬解放波蘭。1944 年中,摩爾達維亞全境、羅馬尼亞大部獲得解 放。蘇軍進入保加利亞加速了該國正在醞釀的人民起義,9月9日,起義爆發,推翻了君 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國陣線政府,也對德宣戰。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裝起義爆發。

與此同時,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部隊在蘇軍參加下,解放了貝爾格萊德。1944年10月, 法西斯德軍在巴拉頓湖地區的反攻被擊退後,布達佩斯獲得了解放。蘇軍援助了挪威人 民,從法西斯德國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東北地區。

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1945年1月12—14日在維斯瓦河及東普魯士發起進攻,粉 碎了維斯瓦河、奧得河之間的法西斯德軍集團,解放了波蘭大部領土。強攻奪取了柯尼 斯堡,消滅了敵軍澤姆蘭德集團。4月上半月,德軍在東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的重兵 集團相繼被殲,但澤至奧得河之間的波羅的海沿岸獲得解放。為了協調反法西斯德國的 行動和解決戰後歐洲安排問題,2月4—11日在雅爾塔舉行了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

4月初,盟軍在魯爾合圍法西斯德軍約20個師。西線德軍實際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 至5月初,盟軍進抵易北河,佔領了埃爾富特、紐倫堡,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西 部。英軍進抵什未林、呂貝克、漢堡。5月2日,駐義大利的德軍C集團軍群投降。4月16 日,蘇軍3個方面軍發動了規模巨大而極其緊張的柏林戰役,德軍柏林集團在這一戰役 中遭到圍殲。

柏林被攻克後,西線出現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殺(4月30日)後拼湊的鄧尼茨 政府,在不停止對蘇作戰的情況下與美、英締結局部投降協定。5月8日午夜,凱特爾元 帥為首的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蘇軍佔領的柏林近郊卡爾斯霍斯特簽署了法西斯德國 武裝力量無條件投降書。蘇聯元帥朱可夫受蘇聯政府委託,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 了無條件投降。

戰爭第五階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間,盟國武裝力量在太平 洋戰區進行了粉碎日本艦隊和解放日佔島嶼的海上戰役和登陸戰役。1945年5月,在發 動戰爭的侵略國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還在繼續作戰。8月9日,蘇聯武裝力量開始對集 結於滿洲的日本關東軍採取軍事行動。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參加對日作戰。關東 軍在短時間內即被完全擊潰。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南薩哈林島(南庫頁島)和千島群 島均獲得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各戰場對日作戰中取得了一系列具 有重大意義的勝利。美國於8月6日和9日對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 侵略戰爭的失敗。1945年9月2日,舉行了日本投降書的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 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命運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第二次 世界大戰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國家集團發動的,它們的目的,不僅在於爭奪殖民地, 而且在於確立自己的世界霸權,奴役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拯救了各國 免於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毀滅。這是不幸中的幸事。

國際法西斯力量的潰敗,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決定了世界的整個 戰後發展。許多民族和國家贏得了獨立和解放,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 志民主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 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人民,在共產黨和工人黨領導下,推翻了資產階級和地主 的統治,完成了本國生活中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和經濟變革,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的建立,成了偉大十月革命勝利後最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武裝斗爭,具有軍事行動規模巨大、軍事生 產空前發展、人員物資損失慘重的特點。全面戰爭持續了2194天(6年);軍事行動遍 及歐、亞、非洲陸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廣闊水域; 被征入伍者達1.1億人。在戰爭年代,僅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就生產飛機58.8萬架, 坦克23.6萬輛,火炮147.6萬門; 德國生產飛機約10.9萬架,坦克4.6萬輛,火炮和迫擊炮43.5萬余門以及其他武 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 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即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各交戰國的直接軍費支出占 其國民總收入的60—70%。軍隊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合計死亡5120 余萬人,僅蘇聯就達2000餘萬人。這對人類物質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殘。

❸ 1916年德國和法國發生的戰爭是什麼,性質是什麼,起止時間是什麼

屬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法德戰爭則屬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場)性質:
第一次世界大戰(The First World War)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
起止時間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❹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與法國發生戰爭的資料

二戰法德的矛盾可以從一戰說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與義大利、奧匈帝國結成同盟國,而法國則與英國、沙皇俄國等結成協約國軍事同盟,一戰以同盟國戰敗告終,法國迫使德國與其簽訂了令德國感到憤怒和屈辱的《凡爾賽條約》。後來二戰爆發,希特勒在侵佔波蘭、丹麥、荷蘭、比利時等一眾小國之後,便刀鋒直逼法國;遺憾的是當時法國高層過於依賴馬奇諾防線(盡管馬奇諾防線在當時堪稱世界數一數二的防禦工事)消極避戰,再加上德國故意製造的德軍准備借道比利時入侵法國(實際上是坦克裝甲集群穿過阿登森林進入法國)的假象,導致法國整個戰略方向出現偏差,在裝甲坦克的碾壓下,法軍以及英國投送到法國的英國遠征軍一路敗退到敦刻爾克,盡管這時候由於希特勒的失誤使得絕大部分英法軍得以逃脫,但法國淪陷之勢已不可避免,在不到短短不到40天的時間里,號稱歐洲陸軍第一強國的法國宣布投降,由主和派貝當組閣,成立名義上的法國維希政府,而實質上早已是受希特勒掌控的傀儡。當時的法國海軍既不願投降德國,又不肯為英國效力,無奈之下做了最悲壯也是最無奈的選擇--自沉。同一時期,當時的主戰派法國戴高樂將軍、二戰後的首任法國總統逃離到英國,在當時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支持下發起「自由法國「運動,號召流亡在世界各地的法國人團結起來為解放法國而戰,這只隊伍的人數並不多,卻配合盟軍參加了北非戰事和後來解放法國第一戰的諾曼底登陸戰並取得勝利。隨著美國的參戰和蘇聯的反攻,德國最終陷入了捉襟見肘的困境直至徹底潰敗。毫無疑問,戰敗後的德國受到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酷的懲罰----領土被美、蘇、英、法四國瓜分。

❺ 請問二戰間法國和德國戰爭的詳細資料

德國「黃色方案」進攻計劃----西線戰爭和法國崩潰

1939年9月,納粹德國佔領波蘭之後,就對西歐虎視耽耽,並開始策劃進攻西歐諸國的作戰計劃。10月9日,希特勒下達了進攻西歐的第六號指令,德國陸軍總司令部隨即開始制定代號為「黃色方案」的進攻計劃!該計劃實際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史里芬計劃」的翻版,即經比利時中部以法國巴黎為主要突擊方向。。。。
1940年2月24日,德軍最高統帥部正式採納了曼斯泰因的建議,經過修改後的作戰計劃規定,德軍主力將翻越阿登山區,攻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然後再從西、北兩方向進攻巴黎。在法國精心構築的馬奇諾防線正面德軍,則組織佯攻,牽制當面之敵,等到主力攻佔巴黎,並推進至該防線側後時,再發起進攻,與主力前後夾擊,聚殲當面法軍。
1940年4月,德軍佔領丹麥,並在挪威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後,德軍統帥部認為進攻西歐的時機已經成熟,准備於5月初開始進攻。此時,德軍從北海至瑞士一線共集結了136個師,其中10個裝甲師和6個摩托化師,坦克3000餘輛,飛機4500餘架。
龍德施泰德上將指揮的A集團軍群擔負主攻,下轄第4、12和16集團軍,共44個師(其中7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由第3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展開於亞琛至摩澤爾河一線,翻越阿登山區,向英吉利海峽沿岸地區實施突擊,分割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軍。

博克上將指揮的B集團軍群,下轄第6和第18集團軍,共28個師(其中3個裝甲師和1個摩托化師),由第2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展開於荷蘭、比利時國境至亞琛一線,作為右翼,突破荷蘭邊境防線,佔領荷蘭全境和比利時北部,然後再向法國推進。

萊布上將指揮的C集團軍群,下轄第1和第7集團軍,共17個師(其中1個摩托化師),位於馬奇諾防線正面,擔負佯攻,牽制當面法軍。

德軍在萊茵河地區還部署47個師(其中1個摩托化師),作為預備隊,其中20個師作為各集團軍群的預備隊,聽從於各集團軍群的調遣,另外27個師則作為總預備隊,由最高統帥部直接指揮。

同盟國一方,法國認為德國在佔領波蘭後,必將進攻蘇聯,進攻法國至少要在四、五年之後;英國認為自己海軍力量比較強大,因此主要負責對德國實施海上封鎖和戰略轟炸,地面作戰則主要由盟國承擔;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嚴守中立,就可避免捲入戰爭。
由法國總參謀長兼英法聯軍總司令甘末林上將支持制定的,代號「D」計劃,該計劃有兩個方案,如果德軍進攻比利時,法軍2個集團軍和英軍1個集團軍應迅速進入比利時,在比軍配合下,堅守代爾河一線;如果德軍進攻馬奇諾防線,則以1個集團軍依託工事進行防禦,再以1個集團軍為二梯隊,隨時增援。

德軍的進攻從右翼開始,先對荷、比和法國北部的機場猛烈轟炸,奪取制空權。同時,空降部隊在荷、比後方空降,奪取機場、橋、梁、渡口和一些戰略據點。 5月14日,德軍攻佔鹿特丹。15日,荷蘭投降。17日,德軍佔領布魯塞爾。28日,比利時投降。法軍統帥部以為德軍主攻方向果然不出所料,和上次一樣,還在北面。於是把主力開進比利時,造成後方空虛,正中「曼斯坦因計劃」的圈套,為德軍中路突破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時,擔任主攻的德軍裝甲機械部隊快速穿過100多公里長的阿登山區。盧森堡國小力弱,無軍事力量可言,當天不戰而亡。德軍前鋒於12日晚抵達馬斯河,比計劃提前48小時。13日下午,在空軍掩護下強渡過河。法軍統帥部此時才覺察上當,但手中卻無預備部隊可調。15日,大批德軍坦克部隊突入北法平原,乘虛而入,直逼英吉利海峽。英、法、比聯軍約40萬被圍困在敦刻爾克海岸地區。

希特勒和德國統帥部對中路裝甲部隊竟能如此迅速挺進,由意外轉為不安,唯恐孤軍深入,遭到側翼攔擊,因此指揮遲疑不決,幾次下令暫停前進,遂使聯軍絕處逢生。英國政府抓住這一良機,從5月26日晚到6月4日中午,不顧德軍轟炸和追擊,在9天之內全力以赴組織渡海營救,終於將包括約22萬英軍在內的336000多聯軍撤到英國(其中5萬由法國海軍撤運)。盡管裝備輜重幾乎喪失殆盡,擔任後衛的4萬法軍也當了俘虜,但是這些撤到英國的部隊卻成為日後反攻的基幹。這就是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6月5日,德軍按照第二階段的作戰計劃移師南下,全面突破法軍防線,兵臨巴黎城下。6月10日,墨索里尼認為德軍勝局已定,就趁火打劫,從阿爾卑斯地區向法國進攻,在背後捅了一刀。6月13日,巴黎被宣布為「不設防城市」。次日,德軍不費一彈佔領法國首都。15日,馬奇諾防線被突破。17日,剛成立的貝當政府向德軍請求停戰。另一批總數約15萬多的英軍(內含2萬波蘭軍隊)又一次開始大規模撤退。18日下午,最後一批英軍撤離瑟堡。至此,作為整體,英軍全部撤出法國。在法國宣布停止抵抗後,德軍並未停火,只是在馬奇諾防線內外的50多萬法軍被合圍後,才同意與法談判。6月22日,法德停戰條約簽訂。根據希特勒的指令,受降儀式在康邊森林的一節火車車廂里舉行,這里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簽署投降書的所在處,如今景物猶存,但勝敗雙方卻換了位置。投降協定規定:法國北部和西部約佔全部領土3/5的主要工業區、巴黎以及海峽和大西洋沿岸均為德國佔領區;法國負擔佔領軍的全部費用;在西南部的非佔領區則由貝當政府統治,政府所在地設在維希。整個法國實際上處於德國的控制之下。在此之前,法國國防部副部長戴高樂將軍出亡倫敦,在英國支持下,組織了「自由法國」運動,開展抗德斗爭。1943年5月,成立了包括法共在內的「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並組建成「內地軍」進行抗戰。

❻ 法國和德國是怎麼開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

曼施坦因計劃:這計劃規定經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對法國實施閃電突擊。進攻於1940年5月10日拂曉開始,首先對機場進行了密集的空中突擊,並實施了空降。法西斯德軍的主要突擊經阿登山從北面迂迴「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國北部,抱定防禦戰略的法軍統帥部將重兵配置在「馬奇諾防線」,而未在縱深建立戰略預備隊。法西斯德軍坦克兵團在突破色當地區的防禦之後,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5月14日,荷蘭武裝力量投降。比軍、英國遠征軍和一部法軍,在弗蘭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軍投降。英軍和一部法軍被封鎖於敦刻爾克地區,在丟棄全部重型軍事技術裝備後,撤至英國。6月初,法西斯德軍突破了法軍在索姆河、埃納河倉促建立的防線。6月10日,法國政府放棄巴黎。1940年6月22日,軍事行動以簽署法國投降書即所謂《貢比涅停戰協定(1940年)》而告結束。

❼ 法國和德國在歷史上發生過幾次戰爭

按時間順序羅列如下(我知道的):
1.三十年戰爭: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大致由德意志和奧地利組成的一個帝國)代表傳統天主教勢力對陣新教的戰爭,實質上也是歐洲爭霸戰。戰爭對方有法國(為了自身利益反對神聖羅馬帝國)、英國、瑞典和波西米亞。盟友是西班牙。關鍵人物是神聖羅馬帝國方的華倫斯坦,反神聖羅馬帝國方的古斯塔夫和黎塞留。神聖羅馬帝國敗。
2.七年戰爭:歐洲諸強爭霸,當時的英國和普魯士對陣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當時主要有奧地利部分組成)。關鍵人物是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一位改革軍事家。普魯士方勝利。
3.反法戰爭(反拿破崙).歐洲對法國的戰爭,在於遏製法國資本主義思潮和制度的傳播。關鍵人物:俄國的庫圖佐夫、拿破崙和奧地利的梅特捏。
4.普法戰爭、普奧戰爭(和奧地利)和普丹戰爭(和丹麥):德意志的統一戰爭,發生時間的順序顛倒過來。關鍵人物:俾斯麥、毛奇和威廉國王。普魯士全勝。
5.一戰二戰:這個不用多說了。……

❽ 歷史上德國和法國共打過多少次

主要的幾次

三十年戰爭,法國在三十年戰爭晚期加入戰局,幫助神聖羅馬帝國新教徒諸侯對抗天主教諸侯.最終以法國,瑞典和德意志新教徒諸侯為首的聯盟獲勝,簽訂《威斯特伐利亞條約》.

歐洲反拿破崙戰爭,以普魯士為首的德意志諸侯加入反法同盟對抗法國.普魯士經歷了耶拿會戰的慘敗,但最終歐洲反法同盟在萊比錫擊敗拿破崙.不久在滑鐵盧反法同盟再次擊敗拿破崙,法國徹底失敗.

七年戰爭,最終結果普魯士先輸(敗給沙皇俄國)後嬴擊敗法奧聯軍,保住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取得的西里西亞.

普法戰爭(俾斯麥第三次王朝戰爭),拿破崙三世在色當慘敗後被迫退位,而普魯士的霍亨佐倫家族則在凡爾賽宮的鏡廳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法國顏面掃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和德國陷入陣地戰,最終德意志帝國失敗,霍亨佐倫王室退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黃色計劃擊潰法國陸軍,法國政府在抵抗六星期後投降.

❾ 二戰時期德軍如何打下法國的

過分相信馬其諾防線 而且對戰爭准備不足 更加不可思議的是 法國人相信比利時啊 周邊的小國沒這么快崩潰的 就一直悠栽著 真等到德軍進行閃電戰了 法國很快就崩潰了 投降 傀儡政府 這可說是法國的國恥了

閱讀全文

與德國大戰法國的戰爭怎麼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5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