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國的陣風戰斗機與我國自行研究的殲十相比較、誰的性能更好與殲11相比呢
從空戰的眼光來看,殲10A的瞬間轉彎性能應該極好,持續轉彎性能也不錯;火控雷達與西方現役機水平基本一樣,較第四代戰機水平差;武器與世界水平也相當,當與頭盔瞄準器交聯後效果更好。總體水平殲-10在中距中遠距離空戰較F-22差許多,稍遜於F-35(主要是在隱身性上),大致與EF2000基本相當,很可能略優於陣風、Cy-27/30/35、Mur-29、F-15/16/18;近距空戰中應稍遜於F-22/35、Cy-35,大體與陣風基本相當,應略優於F-15/16/18,可能還略優於EF2000、Mur-29、Cy-27/30。由此,可以說殲10應明顯勝過第三代機,這,也許是02年航展未露面的直接原因。
② 法國的陣風戰機和中國的殲十殲十六殲十五誰更歷害
單就陣風和殲10來比較吧,殲15的數據不全。
陣風和殲10各有側重,陣風是雙發,殲10是單發。
陣風在作戰半徑和航程方面優於殲-10.
殲-10在最大速度、使用升限方面優於陣風。
兩者都是性能優異,但是陣風接受過實戰考驗,表現不錯。
殲-10也需要靠實戰來檢驗。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謝謝!
③ 我國的殲10和英國的EF2000法國的陣風瑞典的鷹獅子那個強些
差很多....
J10的能力大約與美國的F16A差不多...
屬於三代戰斗機!!!
EF2000和陣風還有鷹獅都是強大的三代半戰斗機...
至於你說差多少....
差了半代....呵呵...
這三款歐洲戰斗機無論在機動性或者電子雷達方面都比J10優秀!!!
這點就算是支持J10的軍事支持者也會同意的...
④ 法國的「陣風」戰斗機和中國的「殲10」戰斗機哪個更加厲害
法國的「陣風」戰斗機厲害一些。
陣風就是典型的「多用途」。陣風在作戰半徑和航程方面優於殲10。陣風這樣的戰機不是中國最想要的,但卻適合法國國情:
國土面積不大,周邊國家對他沒太大壓力,有一艘帶彈射器的航母,而設計一款多用途飛機,就能把這些活都搞定的話,成本也不算高。
(4)法國陣風和我國殲十哪個強擴展閱讀:
J10主要用國土防空,爭奪制空權。對載彈和航程要求本就不高。在自家領土上空依靠預警機、干擾機配合數據鏈,也能彌補雷達和電子對抗方面的不足。
J10除了瞬盤厲害之外,其他方面,像航電、雷達等都不及陣風。電子對抗方面J10差距還是很大的。
⑤ 法國陣風戰機的發動機 陣風戰斗機與殲十對比 殲10b跟陣風哪個好
陣風採用的是兩台法國自己的M88發動機,陣風屬於中型四代戰斗機(俄標)/三代戰斗機(美標),和殲-10B屬於同代,但是因為是中型機在載荷、航程方面則要比輕型機的殲-10系列有優勢。
⑥ 中國J10與法國陣風的全面對比
陣風是款好飛機,怎麼的也算三代半,比J10還是強的。
陣風本來會對J10產生較大威脅,但要看誰來用它了,如果是印度購買。。那就另當別論了。
如今空戰都是系統級別的對抗,單個戰機性能優劣所起得作用都是很少的(除非戰機有跨代級別的重大差距),整個信息與情報體系、指揮與支援體系,各種攻防力量的組合搭配等等,這才是重點。如果長期戰爭的話,還要看一個國家的國防工業能力,這些印度和中國是完全沒法比的。
另外,印度的經濟實力本來就沒法和中國比,還到處購買外國裝備,導致印度成了「雷聲大,雨點小」的典型,許多裝備都是「計劃中」的,最後都會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未能實現或者有所縮水。本來陣風的多用途打擊能力非常強,但是印度真能把法國那一大堆陣風的配套設施和對地對海裝備都照搬過來嗎?我看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會夠嗆。失去了各種強大武器的陣風,其打擊能力要縮水很多。
另外,印度還有一個出了名的HAL公司——只要是這個公司組裝或大修過的飛機,基本上一半已經跨進的墜毀的大門了,過去短短幾年,HAL有將近30架飛機墜毀。。而印度這次引進126架陣風戰機,前18架是法國原裝貨,後面108架是買法國配件,在印度的HAL公司進行組裝——這108架陣風到底性能如何。。我覺得只有汗了。。
而且,印度這次買的陣風,目前也只是計劃,真正裝備部隊估計到2014、2015年了,自產的那108架,至少到2017年之後去了。而中國的第四代戰機J20也不過是2020年裝備。
另外中國的J10也在不斷改進,大幅改進後的J10B目前已經試飛了很久了,最遲2013年前就可以裝備部隊。J10B安裝了相控陣雷達,換裝推力更大的太行發動機,整機的航電全面升級,性能已經與陣風很接近,空戰並不吃虧。而且J10系列的數量也比印度的陣風多得多。
等印度把這126架陣風裝備完畢之後,它會發現自己需要面對的是有大量J10B、J11BS、四代J20也即將裝備的中國,而且對方也比自己擁有更為晚上的戰場綜合體系。這時候更頭疼的恐怕是印度吧。
⑦ 法國的陣風戰斗機是跟殲10同一個檔次的還是跟殲11同一個檔次的
陣風跟殲10同檔飛機,都是輕型戰斗機。而殲11則是重型戰斗機。法國下 馬的幻影4000大約跟殲11是同檔次飛機。不過殲10在中國定位屬於空中優勢戰斗機,主要職責就是對空作戰,因為中國海戰有殲15、舔地皮有殲16、飛豹和蘇30、遠距離攔截有殲11;而陣風在法國屬於多用途戰斗機,屬於空地一天、空海一體、核常一體。分析如下:
殲10B是我國首款三代半戰機,由於設計凍結時間較早,殲10B裝備的是國產無源相控陣雷達(PESA),直到殲10C才裝備了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在探測、跟蹤以及多任務模式上得到質的飛躍。殲10B/C均可掛載霹靂10格鬥彈,其中殲10C還可以掛載霹靂15中遠程空空導彈,對空攔截距離大幅增強。同時殲10B/C還具備先進的對地精確打擊能力,可掛載國產精確制導彈葯,具備優良的多用途能力。
兩者布局也各有特點。「陣風」採用了近距耦合的鴨翼,亞音速性能突出,機動性較好,不過超音速能力很差;殲10B/C鴨翼則同時滿足亞音速與超音速的需求。並且殲10B/C採用了DSI進氣道,優化了亞音速與跨音速的氣動效率。雖然受限於發動機的限制導致殲10B/C整機的推重比略低,不過憑借優異的氣動布局,氣動性能完全不亞於「陣風」。
早期批次的「陣風」裝備了RBE-2型PESA,直到2012年後才裝備了AESA。然而受限於「陣風」狹小的機頭直徑,即使裝備AESA後依然無法發揮「流星」沖壓型空空導彈的全部射擊包線,對空能力受到極大制約。
總而言之,殲10B/C憑借著更加先進的國產空空導彈、雷達與機動性,空優能力完全超過「陣風」;不過殲10B/C的掛架數量要比「陣風」少,在對地掛載能力上有所欠缺,因此要弱於「陣風」(具體原因上面已經說了)。
⑧ 我國的殲十戰斗機跟法國陣風、EF2000比較怎麼樣
不如陣風和台風,殲十和F16差不多,屬於3代戰機而陣風和台風是公認的三代半戰機,還有一定距離
⑨ 法國陣風VS我國殲10B,綜合比較結果怎樣
實話實說吧,陣風對於中國飛機的優勢主要在電子設備方面,作為世界上現役的4種鴨式布局飛機來說,陣風的設計是比較一般化的,法國人推銷了20多年也賣不出去不是沒有理由的。
對於殲11來說,陣風的飛行性能主要優勢體現在敏捷性。但對於殲-10來說,陣風的優勢只有體積大了。
那麼多人說了那麼多殲10和殲11的先天不足,那我是不是可以說一下陣風的先天不足?
發動機推力不足,如果說中國的發動機是一個悲劇的話,那麼法國的發動機也絕不是一個喜劇。法國的問題是始終造不出大推力發動機。陣風目前使用的是M88-2型發動機,由於壓縮機的設計水平問題,增壓比始終上不去,M88系列使用了同代發動機中最高的渦輪前溫度致使壽命和耗油率的明顯損失,並且由於渦輪前溫度已經太高,通過常見的提高渦輪前溫度提升推力的方法無法奏效,法國不得不將低壓壓氣機推倒重來,這就是M88-3,而M88-3試飛多年仍然問題重重,無法擔當重任。因此陣風只能使用推力只有7噸多的M88-2,兩台M88-2的推力也就比一台117S略大一點。因此陣風的推重比或許比殲10高一些,但和殲11比並沒有優勢。而中國的國產發動機本身推力就比M88要大,而且增推潛力也大得多。太行要增推到15噸遠比M88增推到9噸要容易。
平庸的鴨式設計。不得不說在目前世界上4種鴨式布局戰斗機當中陣風的鴨翼設計水平敬陪末席。
陣風和鷹獅一樣都是近距耦合鴨翼,但鷹獅的鴨翼更接近大翼,而且鴨翼相對面積更大,增升作用更強。殲10的鴨翼雖然較遠,但面積是四種鴨式布局飛機中最大的。台風雖為遠距耦合鴨翼,但專門增加渦流發生器。所以在增升方面,陣風是劣於鷹獅的,而且和殲10、台風相比也沒太大的優勢。陣風的鴨翼不僅力臂小而且面積小(和遠距的台風差不多大),這導致了它的鴨翼容量在4種鴨式布局飛機當中最小,與台風和殲10都有著明顯的差距。因此陣風的鴨翼配平和操縱能力都是最弱的,在正常飛行中鴨翼僅能用於配平,操縱還是得靠升降襟副翼。與此相反,殲10的鴨翼容量最大,配平和操縱能力也最強。所以,陣風實際上是一架加了鴨翼的雙發幻影2000。那麼一架加了鴨翼,增強了操縱性,配平能力,增加了升力的幻影2000是不是非常強大呢?未必。因為陣風在某些方面相對於幻影2000是退化的。
靜穩定性偏高。鴨式布局飛機的靜穩定性一旦下降會對飛控系統產生極大的困擾,而且鴨式布局飛機在靜不穩定條件下是減升力狀態。因此一度有專家認為鴨式布局飛機的靜不穩定性不宜太高,甚至不宜比後尾式布局飛機高。
觀察一下幾種鴨式布局飛機的起飛過程,可以發現,陣風起飛時鴨翼為全正偏,抬頭時升降襟副翼有瞬間的上偏。鷹獅和台風都是鴨翼全正偏,升降襟副翼下偏。而殲10起飛時則是鴨翼小正偏,升降襟副翼下偏。這說明殲10在起飛的迎角條件下抬頭傾向遠遠超過鷹獅和台風,陣風更是差距甚遠。這一現象進一步說明了4種飛機的靜不穩定性排名,殲10的放寬靜不穩定性程度最高,實際上殲10超過10%的靜不穩定性已經到了離經叛道的程度。而陣風則最保守,其靜不穩定性可能比幻影2000還要低。畢竟幻影2000起飛時並不需要上偏升降襟副翼。
靜不穩定程度從技術上說就是飛控的水平問題,從飛行能力來說就是敏捷性和機動性問題。
殲10的鴨翼不僅面積大,不對稱翼型,而且偏轉角度非常大,還能差動。過去的學者曾經認為,鴨式布局飛機是不適合飛大迎角機動的,因為鴨翼會比大翼更早失速。但殲10充分利用了鴨翼卸載式控制的優點,它巨大的鴨翼偏轉角,為大迎角條件下產生可靠的縱向控制力提供了基礎。同時差動鴨翼實現了鴨翼渦的主動控制,可以在沒有矢量發動機的情況下實現優異的指向機動性。總的來說殲10除了由於推重比稍劣,在持續機動性上要略低一些外,指向機動性,敏捷性,大迎角機動能力全面超過陣風並不奇怪。因為陣風在這些方面本來就是4種鴨式布局飛機中最弱的。
超音速飛行能力的缺陷。在現代空戰中,良好的超音速性能可以大幅度的提高自身導彈的有效攻擊范圍而壓縮對方的有效攻擊范圍,這就是F-22超巡能力的優勢所在,從亞音速空戰轉入超音速空戰也是未來空戰的發展方向。但陣風的鴨翼超音速配平能力在四種鴨式布局飛機種最弱,極大的限制了它的超音速飛行性能。在這個方面台風和殲10都相對於陣風有巨大的優勢。可以說號稱「三代半」的陣風從一開始就沒能切合未來空戰的發展方向。就算將來換發之後,陣風也只能實現數據概念上的「超巡」,而殲10和台風最有可能實現四代意義上的真正「超巡」——將超音速作為一種常規飛行狀態甚至最佳飛行狀態。
雷達罩偏小。不知道為什麼,陣風的機頭直徑很小,一般估計雷達罩直徑為700毫米上下的樣子,不僅比殲11小,甚至比殲10都小,而殲11的雷達罩直徑甚至達到1米。無可否認中國的雷達技術還落後於法國,但是兩國之間在雷達技術上並沒有代差。雖然時間上落後,但中國畢竟已經開始為飛機換裝相控陣雷達,同時陣風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至少到目前為止,和M88-3一樣,仍然在計劃當中。於是在技術水平沒有代差的情況下,雷達的體積和功率的巨大差距可沒有那麼容易彌補。
隱形改進困難。像陣風這樣一種嚴重缺乏外形隱形元素的戰斗機到底是准隱形還是偽隱形我暫且不討論,但很明顯的是如果要把陣風改進成真正的隱形飛機困難重重。從前機身講,隱形改進需要將機頭改為菱形機頭,因此進氣道內側需要向外擴和機頭弧線貼平。將鴨翼下降到與大翼平齊,必然與進氣道干涉,要麼像台風一樣下移進氣道變成腹部進氣,要麼像殲20一樣將大翼上移變成上單翼。鴨翼下移後與大翼明顯干涉,需要拉長前機身將鴨翼前移。鴨翼的後掠角明顯與大翼不同,因此鴨翼必須重新設計。現有邊條取消,鴨翼下降後增升能力明顯下降,需要採用F22那樣更大的機翼或者殲20那樣復雜的渦流系統。後機身也有問題,主要是陣風的後機身不夠寬,外傾雙垂尾受到鴨翼渦沖擊較大。
簡單地說,殲11的隱形改進類似於T50,而陣風的隱形改進類似於殲20,難度差距一眼就能看出來。
總結來說,陣風的設計基礎是幻影2000的大三角翼,通過增加鴨翼獲得了較為全面的性能提高。特別是由於推重比的提高和機翼升力的提高,使得陣風在持續機動能力方面較幻影2000有了較大的提升。但為了迴避鴨翼設計中的眾多矛盾,陣風採取了較為平庸的鴨翼設計,因此它在指向機動能力,大迎角飛行性能,敏捷性等方面都沒有充分發揮鴨翼布局的優勢,超音速飛行性能也受到了嚴重的限制。相反,殲10在設計中採用了眾多大膽突破常規的設計,例如它的靜不穩定性,它巨大而且距離大翼較遠的不對稱翼型型鴨翼,它的可控迎角,它極度復雜的飛控等,都只能用離經叛道來形容。然而殲10所收獲的卻是鴨式布局的天然優勢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但最為可貴的是,它的超音速飛行性能也達到了極高的程度。
有人說殲10是三代機,陣風是三代半,但我認為事實恰恰相反。陣風的設計基礎是在幻影2000的基礎上提高能量機動性,也就是說,它只是在經典3代機的基礎上做了改善。它的能量機動能力已經達到了三代機的較高水平(事實上F-15和蘇27就基本上到頂了),而敏捷性和指向機動性較典型三代機有了較明顯的提高。
而台風,鷹獅,殲10的設計理念都直接瞄準了21世紀的天空,更強的敏捷性,指向機動能力,更好的超音速性能代表了空戰的發展方向。因此它們才是三代半,而陣風只是半吊子三代半而已。
雖然法國的電子技術較為先進,但陣風的基本設計本身就嚴重的限制了它在雷達和隱形上進一步發展的前途。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是,除了蘇27和F22這樣的變態飛機一飛起來就能讓人看到不同之外,其他的三代機在飛行性能上其實是拉不開差距的。
陣風對印度空中力量的負面效應。
引進陣風對印度只有好處?那可未必。對於印度這樣的航空後發國家,又是空軍大國,應該立足於整個國家的系統力量,集中精力搞好一兩個項目,突然插進來一個陣風,將對印度整體的空中力量和航空工業的正常發展帶來巨大的干擾。
空管和指揮方面的難題。
印度目前的主力空中力量是蘇30MKI,而俄式的通信標准和法式的顯然不一樣,因此兩者在配合作戰時存在巨大的困難,特別是對於印度本來就有限的空管和指揮系統來說面臨嚴重的問題。因此印度空軍不得不面對降低機群數量,分開作戰;或者更大幅度的降低機群數量數量,配合作戰。之間做兩難的選擇。打個比方說,印度原本有能力在同一個戰場上組織20架蘇30,但現在就只能把戰區一分為二,讓8架陣風和8架蘇30各自為戰;或者讓6架陣風和6架蘇30混合作戰。這樣一來,戰鬥力到底是增加呢?還是下降呢?
生產能力方面的難題。
印度航空工業的產能是非常低的,一年只能生產10來架戰斗機,而現在蘇30正在生產,LCA正在小批量生產,T50要籌備,但是又要抽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去組織陣風的生產,最後的結果必然導致所有的機型產量都跟不上。換裝計劃長期拖延,以至於根本無法彌補老舊戰斗機退役的速度。拖到15年後,搞不好中國的殲20都比印度的陣風多。
飛機研製方面的問題。
印度方面則只有一個單位在生產飛機。就它生產飛機的歷史看,蚊蚋是英國的,風神是德國的,米格21是蘇聯的,美洲虎又是英國的,LCA一開始是法國的,後來變成萬國牌,蘇30是俄國的,陣風是法國的,將來T50又是俄國的。飛機的設計風格、思路、標准不停在在變,始終不成系統,也不成風格。如果印度能夠一門心思鑽下去,從蘇30到T50好好吃透,未必不能修成正果,形成自己的風格。但現在在兩者之間插入一個陣風,印度人未來30年就繼續折騰去吧。
後勤保障方面的問題。
有一個笑話說印度的空軍機務人員必須學會五門以上的外語才能看懂飛機維護手冊。但拋開這個不談,我要說的是印度人一個認識上的誤區。過去印度的飛機絕大部分都是俄國的,因此一旦得罪俄國,就可能導致嚴重後果,這個風險很大吧?但是現在買了陣風,難道印度就有膽量得罪俄國了么?不僅俄國不能得罪,難道法國就得罪得起嗎?所以說,只要不是國產貨,不管進口渠道多麼多元化,都要受制於人,買得到越多,不能得罪的國家越多,自主權越少。
⑩ 法國陣風與殲10哪個強
1983年
4月—達梭贏得建造陣風A型技術展示機的合同
1985年
法國正式撤出台風戰斗機計劃,通過陣風計劃
1986年
7月4日—陣風A型首飛
12月—斯納克瑪M88引擎發展開始
1988年
4月—首批訂貨簽名
1990年
2月—斯納克瑪M88引擎開始試飛
1991年
5月19日—空軍單座原型機首飛
12月12日—海軍原型機首飛
1992年
陣風M型航空母艦測試開始
1993年
3月—第一個生產合同被簽署
4月—在福煦號航空母艦上開始進行航空母艦適合性測試
4月30日—空軍雙座原型機首飛
1995年
6月—首次發射米卡空空導彈
7月—裝備和測驗裝在頭盔上的顯示系統
9月—陣風M型在航空母艦上完成測試
11月—陣風B01型進行首次長距不中斷飛行
10月—在美國進行的最後陸基航空母艦測試系列
12月—首批陣風戰斗機正式開始組裝
1996年
3月—M88引擎通過測試
4月—生產停工,1997年1月在降低支出後恢復
5月—使用電子地形資料庫進行低級測試
7月—自動電子防禦系統在電波暗室中進行系統綜合測試
11月—自動電子防禦系統在實飛中進行測驗
12月—首批引擎交貨
1997年
2月—陣風B01型攜帶重載進行飛行試驗(2枚阿帕奇導彈、3個2000升外部油箱、2枚魔術近距格鬥導彈和2枚米卡空對空導彈)
5月—首次發射惰性引導米卡導彈
10月—RBE2雷達首次試飛
11月—對兩個目標同時惰性發射導彈,加上飛機與導彈連接和防禦措施
1998年
6月—核驗米卡火力控制系統
6月—海軍和空軍飛行員對陣風戰斗機進行初始行動能力判決
11月24日—成品機首次飛行
1999年
5月—首次發射風暴陰影巡航導彈
7月6日—首次在戴高樂號航空母艦上甲板著陸
7月7日—批量生產的陣風M型首次飛行
2000年
7月20日—首批陣風M型戰斗機向飛行隊交貨
2002年
陣風M型開始服役
2004年
第一支海軍飛行隊完全裝備完畢
9月9日—首次測試流星導彈
12月—3架陣風B型供貨
2005年
9月11日—首次在戴高樂號航空母艦上測試流星導彈
2006年
夏—空軍飛行隊組成
2007年
年中—計劃空軍飛行隊完備我們的J10能挑戰F16性能和價錢都具備一定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