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哪個封建王朝
1794年7月27日,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派的統治,宣告了法國大革命中市民革命的結束。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才徹底結束。在政變中建立了以熱月黨人為代表的政權。法國歷史進入維護大革命成果時期。
Ⅱ 法國大革命的霧月政變和熱月政變是怎麼回事
1799年11月9日,拿破崙以解除雅各賓派過激主義威脅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為借口,發動兵變,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務,開始了為期15年的獨裁統治。歷史上稱這一事件為「霧月政變「。
霧月政變使拿破崙掌握了法國軍政大權,維護了法國大革命的革命果實,同時標志著拿破崙軍事獨裁的開始。 拿破崙,高調推翻了革命的督政府,然後建立執政府,再然後加冕法國皇帝,這位鐵血帝王,扭轉了法國多年挨打的場面,以一個空前強大的法蘭西帝國橫掃歐洲,更把法國革命精神播撒歐洲,西方世界,真的改變
熱月政變(The Thermidor reaction)法國大革命中推翻雅各賓派羅伯斯庇爾(M.F.M.I.de)政權的政變。因發生在共和2年熱月9日(1794年7月27日),故名。
1794年7月26日,羅伯斯庇爾在國民公會發表演說,表示「國民公會中還有尚未肅清的議員」,但是議員要求羅伯斯庇爾將議員的名字說出,羅伯斯庇爾並沒有說出,引發議員們的恐慌,人人自危。由於過去已經有丹頓等人被整肅的前例,於是引發議員們有意發動政變。當天晚上羅伯斯庇爾在雅各賓俱樂部發言指出,「各位今天聽到我的演說,恐怕是我的遺言了」,沒想到一語成讖。
1794年7月27日,羅伯斯庇爾前往國民公會,結果被議長打斷發言;場內開始出現「打倒暴君」的呼聲以及逮捕羅伯斯庇爾等人的要求,並且國民公會宣布羅伯斯庇爾「不受法律保護」,加以逮捕,同時被捕的還有其弟小羅伯斯庇爾、聖茹斯特、G.庫東等。他們一度被國民自衛軍司令F.昂里奧搶救出來,最終羅伯斯庇爾逃往巴黎市公所,並且准備舉槍自殺,一名國民衛隊的少年兵開槍打碎羅伯斯庇爾的下顎並將他逮捕。
1794年7月28日羅伯斯庇爾、聖鞠斯特等二十二人因此被送上斷頭台,在羅伯斯庇爾被咔嚓的那一刻,觀看的群眾表示喜悅竟然出現長達15分鍾的鼓掌。之後雅各賓派被處死刑者也超過百人,熱月政變也被視為是「反動派的反撲」。
資料擴展:
熱月政變影響:
熱月政變後,法國政局相對穩定,進入維護大革命成果時期。
掌權的熱月黨人是共和制的維護者,政權並未易手,並未被舊勢力掌握,所以說,法國大革命以勝利告終;他們採取的措施,如釋放大批嫌疑犯,廢除全面限價法令,恢復經濟自由,等等。我們不能由此認為熱月黨人是反革命分子,代表反動勢力的利益,他們恰恰是為了維護共和制,維護社會統治秩序。
從群眾運動性質看,芽月起義和牧月起義屬於飢餓暴動,反對物價高漲,反對統治,斗爭矛頭不是指向舊勢力,所以性質與熱月政變前有本質區別;盡管熱月政變後,王黨分子製造混亂,叛亂不斷,但是由於政變前遭受重創,已形成不了氣候,其規模和力量遠遜於以前,對新政權不能構成太大威脅,都以失敗告終。
霧月政變影響:
「霧月政變」使拿破崙掌握了法國軍政大權,此後,他連續採取軍事行動,決定性地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對法國的幾次反撲。
資料鏈接:網路--熱月政變
網路--霧月政變
Ⅲ 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台的法國皇帝是
路易十六(Louis XVI ),1774年-1792年間為法蘭西王國國王和納瓦拉國王,法蘭西波旁王朝復辟前最後一任國王,也是法國歷史中唯一一個被處死的國王。
Ⅳ 關於法蘭西第二帝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是被法國大革命推翻的那個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France,Second Empire of拿破崙三世建立的帝國。史稱第二帝國,以別於拿破崙一世建立的法蘭西帝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於1851年12月2日發動政變。次年1月14日頒布憲法,加強總統權力,削弱議會的立法權。1852年11月7日,元老院頒布法令建議恢復帝制。隨即舉行公民投票,絕大多數表示贊成。12 月2日宣布恢復帝國,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皇帝,稱拿破崙三世。根據帝國憲法,皇帝是國家元首,統率軍隊,有宣戰、媾和、結盟、任命Government與地方官員,決定是否將法案送交立法團討論等權力。帝國立法體制分成3部分:參政院由皇帝任命,約50人組成,任務是維護憲法與保證皇帝統治,它准備法案和審查法令修正案;立法團由選舉產生的200多名議員組成,它的主席和副主席由皇帝任命,立法團僅有權討論和表決法案;元老院由皇帝任命,由約100 名親王、元帥、主教組成,批准立法團通過的法令。大臣們執行皇帝命令,各自對皇帝負責。第二帝國經歷了由專制統治向自由主義、議會政治演變的過程。帝國初期,拿破崙三世實行個人專權,致力於鞏固資產階級秩序。Government在一些省內實行戒嚴,封閉共和派俱樂部,解散工人組織,查禁進步報刊,利用天主教會加強控制學校。60年代,人民不滿情緒日益增長,反動專制制度難於繼續維持。因此帝國後期開始實行改革,逐漸向自由主義政策演變,以求緩和國內矛盾,例如議員可得到請願權利,官方「公報」公布議會辯論記錄,皇帝經立法團同意方可批准追加撥款,廢除禁止工人罷工和結社的《勒霞白列法》等。1870年初,奧利維埃奉命組織自由主義內閣。元老院受到削弱,議會權力有所擴大。經濟方面,帝國實行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建立了大工業,重工業中機器生產普遍代替手工勞動,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金融資本的發展尤為突出,巴黎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在G.-E.奧斯曼領導下,巴黎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為了改變1815年以來法國的孤立狀態,爭奪歐洲大陸優勢和進行海外殖民侵略,拿破崙三世進行多次對外戰爭。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戰爭中聯合英國、土耳其與撒丁擊敗俄國,確立了在歐洲大陸的優勢。後又聯合義大利反對奧地利,得到薩瓦和尼斯。1860年簽訂《法英商約》,實行自由貿易。50~60 年代第二帝國還派遣軍隊侵略中國、敘利亞、墨西哥、印度支那和非洲,掠奪大量財富,建立了若干殖民地。克里木戰爭後至60年代初是第二帝國發展的頂點。但是,勞動人民深受剝削壓迫,工人運動高漲,共和派加強斗爭。第二帝國支持羅馬教皇阻撓義大利統一、武裝干涉墨西哥以及在普奧戰爭中支持奧地利等一系列失策,使法國陷入困境。為了擺脫國內危機和重奪歐陸優勢,1870年7 月19日法國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為借口對普魯士宣戰,法軍戰敗,9月2日拿破崙三世在色當投降。4日巴黎發生革命,宣布推翻帝國,成立共和國。法蘭西第三帝國1870年9月4日,法國爆發革命,成立法蘭西第三帝國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既第一帝國.962-1806 )和"德意志帝國" (既第二帝國.1871-1918),系德意志民族歷史上可以延續千年的最大國家,第三帝國為(1933.1--1945.5)德國NC政權的正式名稱。1923年由德國民族主義作家布魯克(1876-1925)在其著作《第三帝國》中首先提出,後被希特勒採用,1933年1月NC執政後正式命名但還沒有第四帝國的說法
求採納
Ⅳ 拿破崙為何當皇帝
==歐洲== 西方的「皇帝」一詞來自拉丁語的imperator,意思為羅馬軍隊的最高統治者、元首、皇帝。古代歐洲國家君主通常稱為國王,只有神聖羅馬帝國因為自稱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和延續,所以其君主稱為皇帝。
===法國=== 法國大革命後,拿破崙恢復君主制,因為國王(roi)這個頭銜在大革命後的法國已經極不得人心,象徵腐朽、專制、蠻橫,所以拿破崙不稱國王而稱皇帝。從這個時候起,「皇帝」這個稱號有一種冠冕堂皇的、比國王高一級的味道在里頭。所以,1804年,奧地利大公兼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王國國王弗朗茨二世宣布採用「奧地利皇帝」的稱號,並於1806年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1867年,奧地利帝國實行二元君主制,改為奧匈帝國,奧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而非匈牙利皇帝,匈牙利王國有自己的議會和政府)。 ===俄國=== 1721年,俄國元老院授予沙皇彼得一世以皇帝(Imperator)的頭銜,以與其更加強大的君權和更加龐大的國家相對稱。俄國元老院直接把古羅馬帝國皇帝的拉丁文頭銜拿來獻給彼得。這也是彼得大帝吸收西方文化的成就之一。在此之前俄國最高統治稱者稱「沙皇」(Tsar),也就是「愷撒」的意思。
===普魯士=== 德文「皇帝」是Kaiser,凱撒的意思,而不是Imperator。「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個頭銜,德文寫成Römischer Kaiser,拉丁文寫成Romanorum Imperator。意思都是「羅馬人的皇帝」。到了18世紀以後,歐洲許多國家變為君主專制國,皇帝這個頭銜大多作為專制君主的頭銜使用。當時歐洲的皇帝只有法國(拿破崙)、奧地利和俄羅斯三個。1850年,德意志邦聯議會曾經給普魯士國王加皇帝的尊號,但是被拒絕。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德意志統一,普魯士國王才接受這個頭銜。
===英國=== 英國本土一直是王國。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繼承莫卧兒王朝皇帝的帝位。她的頭銜是「Dei Gratia, Britanniarum Regina, Fidei Defensor, Indiae Imperatrix」。這是所謂「大英帝國」的來源。不過確切地說,應該說是有一個共同君主的兩個國家,大不列顛王國(及其海外領地)和印度帝國。英國在印度的直接統治者為Viceroy,直譯為「副王」,意譯為「總督」。而英文皇帝稱emperor,女皇稱emperess。
在維多利亞女王之後,男性的英國君主頭銜是「國王大皇帝」,Rex et Imperator。全稱則是「Dei Gratia, Magnae Britanniae, Hiberniae et terrarum transmarinarum quae in ditione sunt Britannica Rex, Fidei Defensor, Indiae Imperator」。只有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 (英國)|喬治五世和喬治六世三個國王用了這個頭銜。愛德華八世未加冕即遜位,喬治六世時期印度獨立,印度皇帝的頭銜被取消。
===其他=== 自從彼得一世和拿破崙使得「皇帝」的尊號成為偉大帝王的頭銜和象徵之後,一些小國的君主也稱自己為皇帝,比如葡萄牙王太子出身的巴西皇帝,自稱墨西哥皇帝的奧地利馬克西米連大公等等。海地獨立之後,還曾經有一個奴隸出身的黑人皇帝。衣索比亞也有皇帝,不過更確切的翻譯是「萬王之王(國王們的國王),猶太人的雄獅」。因為在衣索比亞,國王也是一種和公爵伯爵一樣的貴族頭銜。中非共和國總統博卡薩也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加冕為皇帝。
Ⅵ 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哪個封建王朝
波旁王朝(英語Bourbon,法語:Maison de Bourbon ) "旁"通"傍" ,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統治納瓦拉、法國、西班牙、那不勒斯與西西里、盧森堡等國以及義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其在法國的統治於1589年開始。
Ⅶ 誰是路易十六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1754-1793)路易十六(Louis Χ Ⅵ,1754~1793),法國國王(1774年~1792年在位),路易十五之孫,法蘭西波旁王朝復辟前最後一任國王,也是法國歷史中唯一一個被處死的國王。路易十六性格優柔寡斷,即位後多次更換首相和部長,任由內閣內訌,從激進的改革到保守的節儉措施,政策變化無常。路易十六無心朝政,經常來到自己的五金作坊里,與各式各樣的鎖為伍,路易十六制鎖的技術很高,且極富創意,幾乎每一把都是一件藝術品,他的成就有點類似中國的明熹宗朱由校(即天啟帝,擅長木工)。他高薪聘請著名的銅匠加曼,甚至可以自由出入他的寢宮。18世紀80年代法國陷入財政危機後,更經常借打獵等活動逃避復雜的國事。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路易十六被迫組織立憲派擁立資產階級掌握實權。由於奧地利等國的威脅,1792年法國被迫對奧地利宣戰。此後,法國長達20多年的對外戰爭開始了。起初,路易十六暗地與歐洲其它君主國聯合共同鎮壓國內革命黨人。1792年法國民眾組成的義勇軍打退了他國的侵略者,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波旁王朝被推翻。人民迫切要求處死路易十六。後在吉倫特派的公開下,於1793年在巴黎革命廣場被推上斷頭台。
Ⅷ 拿破崙是什麼時候當上皇帝
1、拿破崙於1804年11月6日加冕稱帝。
2、人物簡介
拿破崙·波拿巴(法語:Napoléon Bonaparte,義大利語:Napoleone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出生於科西嘉島,十九世紀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年-1815年)。
3、人物成就
拿破崙於1804年11月6日加冕稱帝,把共和國變成帝國。在位期間稱「法國人的皇帝」,也是歷史上自胖子查理後第二位享有此名號的法國皇帝。對內他多次鎮壓反動勢力的叛亂,頒布了《拿破崙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體系,奠定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秩序。對外他五破反法聯盟的入侵,沉重反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制度,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國執政期間多次對外擴張,發動了拿破崙全面戰爭,兼任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法蘭西帝國殖民領主(殖民地有法國殖民地、荷蘭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歐洲各國除英國外,其餘各國都向拿破崙臣服。他還分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形成了龐大的拿破崙帝國體系,創造了一系列軍政奇跡與短暫的輝煌成就。
Ⅸ 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哪個封建王朝
路易十六被推翻了。法蘭西王國,波旁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