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佔領中南半島是什麼時候

法國佔領中南半島是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2023-01-08 04:11:34

⑴ 中南半島的歷史沿革

從公元前2世紀起,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亞洲的文明開始進行輾轉的貿易。
由於緬甸等國長期為清朝朝貢國,清朝駐英公使曾紀澤曾向英國抗議,但無效。此後,中英兩國開始出現滇緬邊界的領土糾紛。中國駐英公使曾紀澤就曾提出滇緬邊界問題。英國外交大臣克雷向曾紀澤表示,願意在界務上做一定讓步:第一「將潞江(即怒江、薩爾溫江)以東之地,自雲南南界之外起,南抵暹羅北界,西濱潞江,即洋圖所謂薩爾溫江,東抵瀾滄江下游,其中北有南掌國,南有撣人各種,或留為屬國,或收為屬地,悉聽中國之便」;第二,以大金沙江即伊洛瓦底江為兩國「公共之江」;第三,在八莫近處勘明一地,允許中國立埠,「設關收稅」。(薛福成:《滇緬分界大概情形疏》,《出使奏疏》卷下,第28-29頁。)由於中英雙方在緬甸存祀問題上一直僵持,對英方這一表示,曾紀澤於卸任前只與英國外交部互書節略存卷。

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這個地區除了泰國保持獨立以外一直都被法國和英國殖民統治。其中寮國、柬埔寨、越南被法國統治,稱為「法屬印度支那」。緬甸、馬來亞、新加坡被英國統治。
1893年法國人建立第一個印度支那聯邦,1940年日本佔領法屬印度支那,1942年日本佔領除泰國外中南半島全境。
1945年二戰結束後,中南半島的英屬殖民地的獨立較為平和,1948年緬甸獨立、1954年日內瓦會議以後,法屬印度支那各國才獲得獨立。
1956年馬來亞自治,1960年美國侵入越南,1963年馬來西亞聯邦成立、1965年新加坡自馬來西亞聯邦脫離獨立。法屬殖民地則較為艱辛,越南自二次大戰結束後即展開對法國獨立戰爭,經歷多年的越戰,1975年美軍撤離,越南統一。

⑵ 法暹戰爭發生的背景.過程及結果

19世紀末,英國與法國在中南半島上展開了激烈角逐,英國控制了緬甸和馬來半島上的許多土邦國,法國則逐步從清朝和暹羅手中攫取了對安南、東京、交趾支那、寮國和高棉的宗主權。那時的暹羅也象清朝一樣,被迫與英法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根據1855年第二次《英暹條約》和1856年《法暹條約》,英法兩國在暹羅享有領事裁判權,兩國商品關稅不得超過3%,兩國公民可以自由進入暹羅,軍艦可以自由駛入湄南河口,直抵曼谷。此後美國、德國、俄國也紛紛與暹羅簽訂了類似的條約。拉瑪五世親政後,將外交重點放在了防備法國上。
1870-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法國人認為挽回臉面的最好辦法就是擴大他們在黃金半島(即中南半島)上的殖民地。1883年,法國完全佔領安南,1884年將其「保護國」柬埔寨變為殖民地。法國佔領安南後,其領土與暹羅的三個藩屬國萬象、琅勃拉邦和占巴塞接壤,法國人提出這三個小國也曾經向安南稱臣納貢,對其提出了領土要求。1886年,暹羅與法國簽訂關於安南與寮國地區邊界的協約,規定暹羅將湄公河以東的全部領土轉給法國,但河東岸的琅勃拉邦仍為暹羅所有。同年英國人廢黜了緬甸王族,將緬甸變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這樣英法兩國在東南亞的領地都與暹羅接壤。此後英法兩國多次就暹羅的領土問題進行談判,雙方都希望暹羅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作為英法領土之間的緩沖國,不願意對方擴大在暹羅的勢力。暹羅則巧妙利用英法之間的矛盾,面對咄咄逼人的法國勢力,聘請英國人為王室顧問,將北部山區的柚木開采權和南部的錫礦開采權授予英國商人,暹羅的森林、采礦、水利灌溉和資源調查部門也都聘請英國顧問,以此換取英國對暹羅主權的保護。
1893年,法國駐暹羅公使指責拉瑪五世的英國顧問雅克敏是「挑撥暹法關系的壞蛋」,法國與暹羅的邊境摩擦也愈演愈烈,雙方都指責對方侵犯邊界、進行殺戮和綁架。1893年4月6日,法國指責暹羅舉兵進攻湄公河東岸地區,因此要求暹羅割讓湄公河以東的全部領土,並嚴懲越境的軍官。7月13日,法國炮艦以慶祝法國國慶日為借口駛入湄南河口,河口的暹羅炮台向法國軍艦開炮,法艦開火還擊,雙方各有傷亡。法國軍艦最後進入曼谷河段,停在法國公使館前示威。英國見暹法關系緊張,連忙派遣駐扎在新加坡的「帕拉斯」號和「敏捷」號巡洋艦前往湄南河,威懾法艦。
河口之戰後,法國公使奧古斯特·巴維向暹羅提出最後通牒,要求暹羅割讓所有寮國族人的聚居地,懲辦河口炮台軍官,並賠償300萬金法郎。暹羅政府對法國的最後通牒不予理睬,法國公使登上炮艦離開曼谷,開始封鎖暹羅灣。這時的英國已經與法國在非洲殖民地產生了諸多不愉快,因此並不希望直接出面干涉暹法沖突。英國外交大臣向暹羅朝廷發出急電,建議暹羅全面接受法國的要求。1893年10月3日,暹羅被迫將湄公河東岸和河中全部島嶼割予法國,暹羅軍隊撤出河西岸的尖竹汶府,暹羅不得在馬德望府、暹粒府(今均屬柬埔寨)和湄公河西岸25公里范圍內建設軍事設施。
暹法沖突結束後,英法兩國就雙方在中南半島劃分勢力范圍事宜進行多次談判,1896年,兩國達成協議,維持暹羅當時的邊界,不允許任何第三國在暹羅挑起事端(也就是說將暹羅變為英法的禁臠)。1907年3月,暹羅又割讓馬德望、暹粒、詩梳風三府,以換取法國放棄在暹羅的治外法權,法國則將丹賽府和達叻府歸還給暹羅,並從尖竹汶府撤軍。這是拉瑪五世外交路線的新變化:他以割讓邊遠屬地和附屬國土地為代價,換取了法國從暹羅領土上撤軍以及放棄法國公民在暹羅的治外法權,維護了暹羅在行政和法律上的獨立。1909年3月,暹羅對英國如法炮製,以放棄馬來省(包括吉打、吉蘭丹、丁加奴、玻璃市四個土邦)的主權為代價,換取英國取消其公民在暹羅的治外法權。這些領土變更後來成為二戰期間泰國同英法交戰的根源。

⑶ 越南歷史的法佔時期

主條目:中法戰爭
1859年起,法國以保護傳教士和天主教徒的名義,逐步佔領湄公河三角洲的主要城市柴棍(西貢),於1862年控制越南南部。又於1884年控制整個越南,歸入法國在中南半島的殖民地之內,為此與越南的宗主國清朝爆發了清法戰爭(1883年至1885年);與此同時,法國傳教士為本來採用漢字的越南,設計了一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就是現在越南人稱呼為「國語」的拉丁化越南文字。
1904年開始,越南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革命家潘佩珠流亡海外成立維新會,後來在1912年見到中國的辛亥革命成功,並於中國廣州改組為越南光復會,此團體成員曾先後潛回越南發動武裝起義,試圖推翻法國殖民政權,卻因倉促的行動與裝備的落後而遭遇失敗。之後潘佩珠於1925年遭到法國殖民政權特務的綁架,並押解回越南而終生軟禁。到了1930年,越南的共產主義革命家胡志明得到蘇聯莫斯科的協助,組建了印度支那共產黨,並開始在北越領導對抗殖民運動。
1940年,日本進侵越南,美國為了對抗日本的侵略而對胡志明革命勢力提供軍事支持,並承諾戰後支持越南尋求獨立。1945年,日軍宣布投降之際,胡志明在河內宣告獨立並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但美國和法國政府達成秘密協議,繼續讓法國殖民政權統治越南,胡志明轉而向蘇聯尋求支助。1954年,當北越軍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指揮和援助下取得奠邊府之役大勝之後,再次宣告獨立,並立即得到蘇聯和中國更廣泛的支持。為了跟以胡志明為首的北越對抗,法國政府在日內瓦和會(1954年)上宣布將權力移交給阮朝的末代皇帝阮福晪(保大皇帝),並成立名為「越南國」的南越政府而和胡志明領導的北越政府抗衡。阮福晪並且委任了吳廷琰為首相。1955年,吳廷琰在美國的支持下簽署法令廢除皇室,並宣布自立成為「越南共和國」的總統。

⑷ 法軍和日軍,歷史上交戰過嗎

肯定打過,而且還不止一次~~

第一次時間比較早,是在日本幕府時代末期,日本的國門被西方列強(主要是美國)的艦炮轟開,之後日本不得不與這些列強簽署了20多個不平等條約,其中就包括1855年的《日法友好條約》和1858年的《日法條約》。

第二次是在二戰期間,日軍進攻並佔領了中南半島(時稱「印度支那」),而當地是法國的殖民地,法國留有駐軍。日軍進攻期間,雖然未遇到太大的阻力(法軍向日軍投降)。且日本佔領中南半島期間,還曾委任當地的法軍「協助管理」(偽軍、真正的二鬼子~~)。但到了二戰末期,出於擔心這部分法軍會作為盟軍的內應,日本最終還是決定將之消滅。戰斗中,法軍損失慘重,極少一部分殘余部隊逃到邊界地區,直至日本戰敗,二戰結束。

⑸ 中南半島歷史

中南半島(Indo-China Peninsula)
簡介
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舊稱印度支那半島。又稱中印半島。位於中國和南亞次大陸之間,西臨孟加拉灣、安達曼海和馬六甲海峽,東臨太平洋的南海,為東亞與群島之間的橋梁。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西部。面積206.5萬平方千米,占東南亞面積的46%。海岸線長1.17萬千米,多重要港灣。地勢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北部是古老高大的撣邦高原,海拔1500~2000米。眾多山脈自南向北呈扇狀延伸,形成撣邦高原及南部山、谷相間分布的地形格局。主要山脈自西向東依次為那加山脈、若開山脈;登勞山脈、他念他翁山脈、比勞克東山;長山山脈。3大山序之間的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湄南河、湄公河、紅河自北向南,洶涌奔騰,源遠流長。河流上游多穿行於撣邦高原,深切的河谷將高原分為數塊,如伊洛瓦底江與薩爾溫江之間的東緬高原,薩爾溫江與湄公河間的清邁高原,湄公河與紅河之間的寮國高原等.是典型的山河相間,縱列分布。一些河流的中下遊河谷平原及各河的河口三角洲為主要農業區和人口集中區。

名稱來源
「印度支那」一詞是音譯自法文「Indochine」,表示位於印度與中國之間並受兩國文化影響的區域。東南亞、台灣、歐美等地的華人普遍使用「中南半島」一詞,主要是因為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支那」發展成為侮辱中國的詞語,在於右任的倡議下,改用「中南半島」,(另有抗戰時因「支那」多有歧視的意思,由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提議更改中文名為「中南半島」一說),意思為「在中國以南的半島」。但是在學術界(特別是地理學和地質學界),「印度支那」一名仍然在繼續使用,如印支構造期就是用「印度支那」的縮寫「印支」命名的。

[編輯本段]歷史
從公元前2世紀起,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亞洲的文明開始進行輾轉的貿易。在古代從中國到印度之間可能的通道有四條:
直接翻越青藏高原穿過喜馬拉雅山脈; 穿過西域和中亞的戈壁沙漠再經過現在的阿富汗向南(玄奘取經的路線,絲綢之路南支); 穿過雲南和緬甸的熱帶雨林(南方絲綢之路); 從海路過南中國海經馬六甲海峽繞過馬來半島(海上絲綢之路)。 其中前兩條路線去印度十分艱險,故而大多數商人都選用後兩條路線,尤其是海路。由於後兩條路線都要經過印度支那諸國,這些國家得以逐漸發展起來,並深受中國及印度的政治及文化影響。
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這個地區除了泰國保持獨立以外一直都被法國和英國殖民統治。其中寮國、柬埔寨、越南被法國統治,稱為「法屬印度支那」。緬甸、馬來亞、新加坡被英國統治。1893年法國人建立第一個印度支那聯邦,1940年日本佔領法屬印度支那,1942年日本佔領除泰國外中南半島全境。1945年二戰結束後,中南半島的英屬殖民地的獨立較為平和,1948年緬甸獨立、1956年馬來亞自治,1963年馬來西亞聯邦成立、1965年新加坡自馬來西亞聯邦脫離獨立。法屬殖民地則較為艱辛,越南自二次大戰結束後即展開對法國獨立戰爭,1954年日內瓦會議以後,法屬印度支那各國才獲得獨立。1960年美國侵入越南。經歷多年的越戰,1975年美軍撤離,越南統一。而後,擴大了中國和蘇聯的影響,紅色高棉在國內發動大屠殺,1978年引起越柬戰爭,1979年發生中越戰爭。到了90年代原法屬印度支那才能享有和平。
地理
中南半島地勢具有三個比較明顯的特徵。首先,其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多山地、高原,山川大致南北走向,且山川相間排列,半島地勢猶如掌狀。其次,其地勢久經侵蝕而呈準平原狀,喀斯特地形發育,在第三紀造山運動中,印度馬來地塊亦有隆起和斷裂現象。第三,平原多分布在東南部沿海地區,主要是大河下游面積廣大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中南半島的山脈和高原主要有西部的那加山脈和阿拉干山脈,為向西突出的弓形山脈,大部分海拔在1800米以上,長約1100公里,包括許多平行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向南的延續部分,並繼續向南伸展。東部有越、老、柬邊境南北綿延1000多公里的長山山脈,山脈西坡較緩,逐漸過渡到寮國、柬埔寨境內的高原,如川壙高原、會芬高原、甘蒙高原和波羅芬高原等;山體東坡較陡,逼近海岸,形成許多峭壁和岬角。中部為中國橫斷山脈向南的延續部分,在緬泰邊界有登勞山、他念他翁山脈和比勞克東山,向南伸入馬來半島,在緬甸境內山體較寬較高,成為東南亞面積最大的高原——撣邦高原,在泰國東部有呵叻高原。在上述山地、高原之間,在南亞大河順地勢自北向南奔流入海,自東向西有紅河、湄公河、湄南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等。
這些大河中,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最後在 越南注入海洋。
中南半島山地和高原經長期侵蝕,大部分山峰呈渾圓形,高原侵蝕面發育。馬來半島和中南半島一般以克拉地峽為界。在構造地勢上馬來半島是印度馬來地塊的一部分,山地位於中部,向東西兩側降低。中部山地包括八條大致平行的山嶺,縱貫南北,因久經侵蝕,故高度不大,出露岩石多為花崗岩、片麻岩和石灰岩,最高峰塔漢山僅2 190米。撣邦高原海拔1000~1300米,主要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石灰岩層構成,並有花崗岩侵入體。高原面上有許多深切的峽谷和高出地表800~900米的山峰。脊嶺和溝谷交錯,地面侵蝕劇烈,西部有一個南北長達600~700公里的大斷層。泰國東部的呵叻高原,大部分海拔150~300米,由紅色砂岩組成,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地而起伏不平。在撣邦高原以及越南和寮國的北部,喀斯特地勢廣布,是著名的風景區。
中南半島三角洲眾多,著名的有湄公河三角洲、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紅河三角洲和湄南河三角洲。這些三角洲都由大河沖積而成,面積廣大,地勢低平,三角洲上河網密集,多沼澤,向海擴展速度快。

氣候
半島絕大部分位於北緯10°~20°之間,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每年3~5月為熱季,冬夏季風均消退,氣候炎熱,月均溫達25~30℃;6~10月為雨季,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充沛;11月~翌年2月為涼季,盛行東北季風,天氣乾燥少雨。年均降水量受地形影響,在迎風坡達5000毫米,而背風坡則不足2000毫米。個別迎風坡和馬來半島地區可形成熱帶雨林景觀,少數內部平原和河谷則形成熱帶草原。半島上蘊藏大量有色金屬礦藏,其中鉛、鋅、銀、銻、銅、錫、鎢等礦藏均佔有重要地位。此外水力資源和森林資源也相當豐富。乾季及雨季較分明,均為農業國家。產柚木,橡膠、稻、甘蔗等,且中南半島的主要河川及其主要山脈(例如橫斷山脈)大部分為中國地區所延伸過來的,故有山同脈,水同源之說。

其他
民族眾多,開發歷史悠久,為東南亞古代燦爛文化的搖籃。重要城市多沿河海分布,主要港口有海防、峴港、芽庄、胡志明市、磅遜、梭桃邑、曼谷、新加坡、巴生港、檳城港、毛淡棉、丹老與仰光等。半島各國皆與中國、印度具有密切的歷史與文化聯系,故中南半島又稱「中

⑹ 中南半島的意思是不是中國南部的半島的意思

也叫中印半島或印度支那半島。位於亞洲東南部。東瀕南海,南瀕泰國灣,西臨孟加拉灣、安達曼海,北、西北與中國、印度接壤。半島中部有狹長的馬來半島向南延伸,直至赤道附近的新加坡海峽。半島東部為越南、寮國、柬埔寨,西部為緬甸,中部為泰國,南部為馬來西亞。面積206.4萬平方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山脈主要有長山山脈、他念他翁山脈、若開山脈。大河有紅河、湄公河、湄南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多數發源於中國境內。熱帶季風氣候,旱雨雨季分明。多熱帶季雨林,盛產柚木。稻米、天然橡膠、油棕生產在世界占重要地位。世界最大的錫礦開采區,鎢礦與石油也較豐富。
中南半島,亦稱印度支那或中印半島,指亞洲東南部的半島,東臨南海,西瀕印度洋。中南半島通常特指曾被法國殖民地的「法屬印度支那」,包括今日的越南、柬埔寨(舊稱高棉)、寮國三國,簡稱「越棉寮」;廣義的中南半島則指「東南亞大陸」,包括越棉寮三國及緬甸、泰國、馬來西亞的馬來亞地區及新加坡等地。

「印度支那」一詞是音譯自法文「Indochine」,表示位於印度與中國之間並受兩國文化影響的區域。東南亞、台灣、歐美等地的華人普遍使用「中南半島」一詞,主要是因為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支那」發展成為侮辱中國的詞語,在於右任的倡議下,改用「中南半島」。

歷史
--------------------------------------------------------------------------------

從公元前2世紀起,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亞洲的文明古國開始進行輾轉的貿易。在古代從中國到印度之間可能的通道有四條:

直接翻越青藏高原穿過喜馬拉雅山脈;

穿過西域和中亞的戈壁沙漠再經過現在的阿富汗向南(玄奘取經的路線,絲綢之路南支);

穿過雲南和緬甸的熱帶雨林(南方絲綢之路);

從海路過南中國海經馬六甲海峽繞過馬來半島(海上絲綢之路)。
其中前兩條路線去印度十分艱險,故而大多數商人都選用後兩條路線,尤其是海路。由於後兩條路線都要經過印度支那諸國,這些國家得以逐漸發展起來,並深受中國政治及文化影響。

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這個地區除了泰國保持獨立以外一直都被法國和英國殖民統治。其中寮國、柬埔寨、越南被法國統治,稱為「法屬印度支那」。緬甸、馬來亞、新加坡被英國統治。1893年法國人建立第一個印度支那聯邦,1942年日本開始佔領法屬印度支那。1945年二戰後對法國進行獨立戰爭,1954年日內瓦會議以後,法屬印度支那各國才獲得真正的獨立。但,1960年美國為了扼止共產主義的擴大而入侵越南。通過十五年的惡戰1975年才能趕出美軍,實現越南統一。而後,擴大了中國和蘇聯的影響,中國共產黨的友黨紅色高棉在國內發動大屠殺,1978引起越柬戰爭,1979年發生中越戰爭。到了90年代原法屬印度支那才能享有和平。

地理
--------------------------------------------------------------------------------

該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27攝氏度,干雨季分明,均為農業國家。礦藏有錫、鎢、鉻、煤等,產柚木,橡膠、稻、甘蔗等。

⑺ 中南半島在哪裡

中南半島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半島,為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因位置臨近印度和中國,受到印度和中國的影響,國際上稱為印度支那,中國在學術上有時也稱作印度支那半島或印支半島。中南半島位於中國和南亞次大陸之間,西臨孟加拉灣、安達曼海和馬六甲海峽,東臨太平洋的南海,為東亞大陸與群島之間的橋梁。中南半島氣候濕熱,植被繁茂,半島的主要河流及山脈為中國所延伸過來,故有「山同脈,水同源」之說,中南半島文明歷史悠久,語言極其多樣化。

(7)法國佔領中南半島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中南半島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五國以及馬來西亞西部、中國雲南南部,是世界上國家第二大的半島。面積206.5萬平方千米,占東南亞面積的46%。海岸線長1.17萬千米,多重要港灣。地勢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北部是古老高大的撣邦高原,海拔1500~2000米。眾多山脈自南向北呈扇狀延伸,形成撣邦高原及南部山、谷相間分布的地形格局。

⑻ 19、20世紀之交,通過與地方土司簽訂合約,侵佔中國雲南省西部領土的西方國家是哪國

應該是法國。
法國曾將滇南烏得、孟烏等土司劃入法屬交趾支那。
19世紀末期,法國殖民者在佔領中南半島的越南、寮國和柬埔寨後,又開始了對中國領土的掠奪與侵佔,致使西雙版納這顆祖國的綠色明珠開始變得不完整。
1895年,法國以逼迫日本歸還遼東半島有功為名,公開向清朝政府索取好處作為報酬,明目張膽地要求將十二版納之一的勐烏、烏德等地大約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法屬印支版圖。

⑼ 詳細介紹法國歷史(注意:要非常詳細!)

史前文明

從最早的人類史開始,每一階段的法國在西方文明史上,都是響當當的角色。在多爾多涅(Dordogne)地區以及比利牛斯山區發現的史前洞穴壁畫,可追溯到兩萬年前,是歐洲最豐富的史前文化。

羅馬人

凱爾特人發展出強勢的「鐵文明」( lron Age Culture)後,羅馬人為好勇鬥狠的凱爾特人灌輸了集體意識。羅馬帝國在公元前125年至公元前21年時佔領了法國靠地中海的區域,到了凱撒(Julius Caesar),才算真正征服了好戰的凱爾特人。韋辛格托里克斯(Vercingetorix)領導凱爾特人英勇抵抗,但凱撒仍然在公元前52年於勃艮第的阿萊西亞( Alesia)獲得最後勝利。韋辛格托里克斯雖敗猶榮,成了民族英雄。隨後的「羅馬和平」(paxromana )為該地帶來財富和繁榮。

法蘭克人

公元四、五世紀隨著羅馬帝國的衰敗,羅馬高盧人向弗郎奇亞(Francia)——法蘭克國王投降。法蘭克原本屬日耳曼部落的一支,居住在羅馬帝國外圍,被羅馬人稱做「野蠻人」。他們在日益衰敗的帝國中逐漸崛起。公元4世紀末和5世紀時,法蘭克族的一支墨洛溫人(Merovingians)佔領了法國北部,起勢力漸漸往南擴大。該族的統治者洛維(Clovis),選擇巴黎為首都,並於公元496年改信天主教,藉此向篤信天主教的南方拓展勢力。

夏勒馬涅大帝

公元8世紀,法蘭克王子夏勒馬涅登基,創建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統治的疆域包含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公元800年,夏勒馬涅接受羅馬教皇加冕(是羅馬統治者結束後首位榮膺教皇加冕者)。隨著封建制度的分崩離析,又有外族的入侵,像義大利北邊的薩拉森人(Saracens)、中歐的馬格亞人(Magyars)、斯堪地那維亞的諾爾斯人(Norsemen,亦稱維京人Vikings),使得加洛林王朝註定要短命。公元843年簽定的凡爾登和約(Treaty of Vern),將帝國分成三個部分:東法蘭克的日耳曼王國、西法蘭克王國——日後成為法國的歷史核心,以及居中的洛賽瑞及亞(Lotharingia)。 公元987年,西弗郎奇亞(West Francia),後被人稱做弗郎奇亞,落入於格卡佩(Hugues Capet)手中,建立了卡佩王朝(Capet Dynasty)。他的後裔一直統治著這個王朝到19世紀。

卡佩的勢力范圍非常小,其直接統轄的區域僅有環繞巴黎的法蘭西島,這小小的基地,岌岌可危地被全法國封建諸侯的領地和戰爭帶包圍著。諾曼底公爵威廉(William,Duke of Normandy)原為諸侯之一,在1066年的一次成功入侵後成為英格蘭國王。建立的英格蘭帝國,其疆域從蘇格蘭邊界的特威德河畔貝里克(Berwick-upon-Tweed ),到比利牛斯山。卡佩王朝靠著戰爭、外交、聯姻結盟或乾脆詐騙耍賴,抵抗了英格蘭的勢力和統治。

十字軍

從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法國加入十字軍行列,搶救淪陷在異教徒手中的聖地。路易九世甚至因十字軍而死。卡佩王朝在13世紀勢力已達法國西南部,在教皇授權下,十字軍征討了所謂的異教派阿爾比派(Albigensian)。此時,法國國王統治勢力首次從北貫穿至南部的地中海區。

隨著卡佩王朝的君主勢力不斷增強,經濟活動也日漸繁榮興盛。資金相繼投入大教堂的興建,哥特式的教堂建築成為全歐洲模仿的對象。城市裡出現了大學。皮埃爾•阿伯拉爾(Pierre Abelard)和托馬斯•阿奎諾斯(Thomas Aquinas)任教的巴黎大學,旋即贏得響亮的聲譽。

百年戰爭

到了公元14世紀初,經濟開始衰退,而1348年爆發的黑死病則引發了經濟大崩潰。黑死病奪走了全法國三分之一的人口,某些地區甚至在幾個世紀之後,才慢慢恢復到疫情未爆發之前的水準。瘟疫帶給經濟空前的打擊。因勞動人口短缺,導致封建制度的衰落,領主被迫減輕農奴負擔。在這重要的時刻,因為索討法國領土不遂的英國,引發了「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War,1337—1453)。而一直要求自治的勃艮第竟與英國結盟。

法國在戰爭中老是很倒霉。例如415年著名的阿讓庫爾之役(Agincourt ),在強大的英國步兵攻勢下,大小戰役讓法王們丟盡了老臉。到了15時機初期,法王簡直毫無勢力可言,國家面臨四分五裂的局面。在聖女貞德的號召下,於1429年或1430年時,法王終於抵擋了英國的攻勢。貞德雖犧牲於英國和勃艮第人之手,但法王查理七世將英國人趕回到英吉利海峽彼端,他和繼任者也平了勃艮第,夜1477年將其納入法國。接著普羅旺斯夜1480年加入;布列塔尼於1491年加入法國。

文藝復興

1494年,法王查理十三入侵義大利半島,引發了義大利戰爭,一直持續到1559年。雖在義大利土地上開戰,但法國侵略的目的,卻是為了奪取統治德國,及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皇帝」的名號。這場戰爭,或者可說是個僵局,為法國的經濟和文化帶來新局面。義大利文藝復興大師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和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為法王弗郎索瓦一世(Francois 1)工作。弗郎索瓦一世所推行的、雄偉華麗的宮廷文化的,對建築的影響很大。其中最傑出的作品首推盧瓦爾谷地(Loire Valley),散布各處的眩目城堡從較新的尚博爾城堡(Chambord)、舍農索城堡(Chenonceau)到亞傑廉城堡( Azay-le-Rideau ),並對一些老城堡進行了擴建,如布盧瓦(Blois)。

宗教戰爭

文藝復興同時也帶來了宗教的改革。法國分裂成兩派宗教勢力,在公元1562年到1598年之間,新教徒(Protestants)和天主教徒之間的爭戰不下八次之多。這些戰役相當激烈血腥,尤以1572年的聖巴多羅謬慘案(St.Bartholomew`s Eve Massacre)最為慘烈。在巴黎,約有2700人遭屠殺,這個數字比之法國大革命恐怖時期(公元1792年到1794年)革命法庭所處決的人數還多。在法國其他城市,死難者超過二萬人。直到亨利四世(Henry Ⅳ)——波旁(Bourbons)王朝的創始者,平了兩教派許多戰亂之後,以新教徒身份改信天主教,才將這場宗教戰爭畫上句號。公元1598年頒布南特詔書(Edict of Nantes),兩教派終於休戰。

亨利四世除了有寬容的宗教胸襟,也相當注重戰亂之後的社會福利。他的理想「每戶佃農家鍋里有雞」令人永遠深刻難忘,並為他贏得了「好國王亨利」(Good King Henry)稱號。然而自17世紀20年代起,樞機主教黎塞留(Cardinal Minister Richelieu)和馬薩林(Cardinal Minister Mazarin)相繼掌權,為了打敗哈布斯堡王朝,使法國變成了中央集權的專制國家。如此一來帶給法國社會相當大的壓力:在630年到1648年之間,人民稅賦較以往升高了三倍之多。窮人心生不滿,貴族不快,加上宗教摩擦,終於引發了暴動和叛亂。

太陽王

盡管危機四伏,中央集權的君主政治仍在661年打下了基礎。路易十四獲得了多數支持,並開始他個人的統治。 「太陽王」統治時期是法國最長的一段歷史之一,這一時期毀譽參半。凡爾賽的豪華成了全歐洲羨慕的焦點。也是路易追逐歐洲霸權和建立殖民帝國,例如加拿大殖民地的基地。

本時期也是法國文化史上最富創意的時期。笛卡兒(Descartes)、高乃依(Corneille)、拉辛(Racine)和莫里哀(Moliere)等大師輩出,在法國國力達到全歐顛峰之時,文化也成就了燦爛豐富的「偉大時期」(Grand Siecle )。然而自17世紀80年代起,路易十四開始和英國及荷蘭作戰。1685年廢除南特詔書,對新教徒進行鎮壓,更加重了社會問題。

啟蒙運動

17世紀的文化成績,重心在凡爾賽;18世紀的啟蒙運動則加入了中產階級,並融入了貿易和工業製造等活動。沙龍、咖啡館、學院、小說、期刊、報紙、共濟會(Masonic lodges)以及政治性社團等組織激增,發展出都市人文文化,並批判守舊頑固的貴族階級。這項法國啟蒙運動是國際性的,許多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哲學家加入,成為榮譽成員,美國的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和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也是其中的干將。相比之下,改朝換代的戰爭變成原始和殘酷的舉動。

啟蒙運動鼓吹了自由和社會改革,這些都是君王們未曾盡力而為的。王室負債累累,雖然百年來經濟一直相當繁榮興盛。在外交上,與商業勁敵英國大唱反調,藉此維持歐洲各國間的平衡關系。這樣的政策從路易十四於1688年結束戰爭後,一直持續到1815年拿破崙被打敗為止。

然而整個世紀以來,法國的任何斗爭都失利,惟一例外的是協助北美脫離英國殖民的獨立戰爭(公元1775年至1783年)。戰爭的巨大花費使法國幾乎落敗,經濟的危機,加上18世紀80年代開始農產歉收,把法國推向比改革更激烈的境地—-革命。

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播下了歐洲自由民主的種子。1789年所頒布的「人權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神聖地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三大口號,建立了理想的政治活動和政治文化准則,之後更影響全歐洲的跟進。1789年到1799年的10年間,總共出現了五種類型的政權:舊君主專制、君主立憲、獨權共和(即恐怖統治)自由共和,以及最後拿破崙的軍事獨裁。

如果要問善良卻無能的路易十六,為什麼不做專制君王,卻讓自己成為嚴苛憲法下的統治者,恐怕他只能無言以對。路易十六的奧地利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 Marie Antoinette)極度反對革命,鼓勵國王依靠貴族,而不是依賴新政。

法王在政權鞏固過程中表現出的無能導致了法國向奧地利宣戰。路易十六沒有全力支持對奧戰爭,導致他在1792年被推翻,隔年元月被處決。當戰事越來越危急,原來建立的共和體制也漸漸走向獨權體制。

1793年初,法國幾乎和全歐洲宣戰。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雖倡導宗教的寬容,令人驚訝的是宗教竟成了斗爭骨幹。教會支持古老的君主專制,革命人士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反對宗教政治。

佔領和殖民帝國的瓦解

20世紀的法國遭遇了兩個沉重的打擊:第一個打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個是殖民地國家的紛紛獨立。

1940年德國納粹打敗法國,並佔領法國國土。先是佔領北半部的法國,到了1942年,全法國都被德軍佔領了。有人做了賣國賊,和納粹「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戰名將、猶太籍馬赫夏•貝當(Marechal Petain)奉命領導維希(Vichy)政府。

逃亡至倫敦的戴高樂組成了反抗軍,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聯合共產黨進行了大量的政治活動。1944年猛軍登陸諾曼底,反抗軍也多有收獲,德軍節節敗退。戰後法國組成第四共和國,首次允許婦女擁有選舉權。然而「通敵合作」的痛苦仍記憶猶新,對國家忠貞問題時時縈繞在法國人民的心頭。

殖民地的瓦解過程同樣帶給法國痛苦。20世紀50年代初期,北非和法屬印度支那的獨立運動,引發了法國的軍事干預。1954年在中南半島的尊邊府之役(the battle of Dien Bien Phu),法國戰敗,印度支那回到共產主義的越盟(Communist Viet Minh)手中,並使得法國自遠東全面撤退。阿爾及利亞的內戰甚至還威脅到了法國的政治穩定。

阿爾及利亞的戰事帶來了政治危機,促使戴高樂東山再起,出任第五共和國總統,大權在握。戴氏讓阿爾及利亞獨立,撤回在阿爾及利亞的法國殖民者,藉以解決政治危機。但卻在地中海兩岸留下了怨憤。

五月事件

除了政治的紛擾,20世紀的後半期,法國仍舊存在著許多棘手的問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法國竟然能維持政治的穩定。戴高樂執政期間,政論家認為只有極右分子才能統領第五共和國。而事實證明,在創始者去世後,該政權仍能夠延續下去。1981年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當選法國總統,他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從此之後,執政權就在左右翼兩黨人士間交替。

法國政權首度出現危機是在1968年發生的既不尋常又無法歸類的「五月事件」(May Events)。學生、工人和自由派分子幾乎推翻戴高樂政府。在第五共和國成立40周年時人們回顧歷史,戴氏政權已成了18世紀以來,法國歷史上第二長命的政權,次於被低估的第三共和國。

歐洲聯盟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法國政治里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就是虎視眈眈的德國。自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這段期間,法國的外交政策就是對德國充滿的敵意。但在大戰之後,兩國的有知之士推動法德兩國合作。1951年成立的煤鐵聯盟(Coal and Steel Union),開啟合作的大門,之後兩國成為推行歐洲各項聯盟的前鋒,包括倡導使用共同貨幣的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這也是法國繁榮成功的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45年結束後,也展開了所謂「光榮的三十年」,法國經濟有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增長,因此有評論家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法國大革命。令人敬佩的經濟增長率,以及空前的嬰兒潮,帶動了基本設施和服務業的發展,各種商品和休閑娛樂大量出現,新富現象向傳統的風俗和習慣提出了挑戰。

雖然民意調查不時顯示出了人民對政治和經濟發展的憂慮,但絕大多數的人仍認為法國是最吸引人居住或旅遊的國家。巴黎,集政治與文化優勢於一身(像蓬皮杜中心the Centre Pompidou、巴士底歌劇院the Opera National de Paris-Bastille、奧塞美術館the Musee d』Orsay等),仍是全世界最出色的城市之一。其他省份的城市像里昂(Lyon)、蒙比利埃(Montpellier)、里爾(Lille)和尼姆(Nimes),也漸漸受矚目。在千禧年的前夕,地方主義、多元文化和兩性議題都讓政治和文化的視野更加廣闊。使我們能從各種角度去欣賞法國的風貌。

閱讀全文

與法國佔領中南半島是什麼時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6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